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章地表形態的塑造(單元知識梳理)-高二地理同步備課系列(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章地表形態的塑造(單元知識梳理)-高二地理同步備課系列(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

資源簡介

第二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知識梳理
知識點01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地質作用的基本類型
①內力作用:地殼運動(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目前以地殼運動為主,地殼運動中以水平運動為主
②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類型 地表形態影響 分布地區
風化作用 物理風化 不直接形成地表形態,使巖石被破壞,形成碎屑物質殘留在地表,形成風化殼 普遍
化學風化
生物風化
侵蝕作用 流水侵蝕 侵蝕 下切形成V型谷,側蝕形成U型谷,使地表形態千溝萬壑,丹霞地貌 濕潤半濕潤地區
溶蝕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嶇,地表水易滲漏 可溶性巖石(石灰巖)分布區
風力侵蝕 風力吹蝕和磨蝕,形成風蝕蘑菇、洼地、風蝕城堡、戈壁、風蝕柱、雅丹地貌等 干旱半干旱地區
冰川侵蝕 形成冰斗、角峰、刃脊、U型谷、冰蝕平原、冰蝕洼地等 高緯和高海拔地區
海浪侵蝕 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柱、海蝕洞等 濱海地區
搬運作用 流水搬運 具有分選性特點 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態,但由于搬運作用得分選性特點,造成搬運物質在水平與垂直空間上存在著差異性
風力搬運
海浪搬運
冰川搬運
沉積作用 流水沉積 形成沖(洪)積扇(出山口)、三角洲(入海、湖口)、河漫灘(平原)(中下游)等 濕潤半濕潤地區
風力沉積 形成沙丘(靜止沙丘與移動性沙丘)和沙漠邊緣得黃土堆積 干旱半干旱地區
海浪沉積 沙灘 濱海地區
冰川沉積 形成冰磧地貌 高緯和高海拔地區
【知識深化——內力作用與地貌】
①內力作用:
產生:內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
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A有些內力作用進行得很快,如火山噴發和地震,可以瞬間改變地表形態。
B有些內力作用進行得及其緩慢,不易被人們察覺,但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會使地表形態發生顯著的變化。
②地殼運動與地表形態:
基本形式 概念 運動方向 對地表的影響 運動形態 實例 相互關系
水平運動 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 水平擠壓 巨大的褶皺山脈 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等 ①它們相伴發生;②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區域,兩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就全球而言,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水平張裂 綿長的斷裂帶 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紅海等
垂直運動 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 地殼抬升 地勢的高低起伏或海陸變遷 廬山、華山
地殼下降 臺灣海峽、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③巖漿活動與地表形態:
定義:當巖石圈破裂時,深處巖漿沿破裂帶上升,侵入巖石圈或噴出地面,這一過程叫巖漿活動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巖漿也只有噴出地表時才可以直接影響地表形態。巖漿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有比較快的(火山)也有較為緩慢的(熔巖高原)
【知識深化——外力作用與地貌】
①風化作用:
定義:在溫度、水、大氣、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發生破碎崩解(物理風化)、化學分解(化學風化)和生物分解(生物風化)等,這一過程叫風化作用
表現形式:物理風化、化學風化、生物風化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風化作用一般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態,但為后續的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提供了物質基礎。風化形成的風化殼是土壤形成的母質
②侵蝕作用:
定義:在風化作用產生的松散物質殘留在地表,為其他外力作用創造了條件;流水、波浪、風、冰川等外力也對地表進行破壞,這一過程稱為侵蝕作用
表現形式:流水侵蝕、風力侵蝕、海浪侵蝕和冰川侵蝕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使侵蝕物離開原地,并形成侵蝕地貌,對地表形態直接產生影響
③搬運作用:
定義:風化、侵蝕的產物;被風、流水、冰川、海浪等轉移離開原來位置的作用,叫做搬運作用。
表現形式:流水搬運、風力搬運、海浪搬運和冰川搬運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使風化和侵蝕產物離開原地,為堆積作用輸送物質。搬運作用是過程,并不會產生地貌類型。但為堆積地貌的形成提供了動力條件
④堆積作用:
定義:風化或侵蝕作用的產物,在流水、波浪、風、冰川等外力作用下,被搬運離開原來的位置。隨著流速降低、風力減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運的物質逐漸沉積下來,形成堆積地貌。
表現形式:流水堆積、風力堆積、海浪堆積和冰川堆積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堆積作用由于沉積物的堆積,不同地區不同堆積作用會形成不同的堆積地貌
堆積顆粒特點:
A分選性:指碎屑顆粒大小的均勻程度。大小均勻,磨圓度好,分選性好,大小混雜,棱角分明,分選性差。
B分選性特點:一般而言流水、風力和海浪具有分選性的特點,當搬運物質堆積時,粒徑大的先堆積,粒徑小的后堆積。使得堆積物在垂直和水平空間上存在著明顯的粒徑差異。而冰川作用不具有分選性,堆積物雜亂無章,粒徑空間分布無規律
⑤外力作用的判斷與分析過程::
區分地貌形成的內力作用過程與外力作用過程,及所發生的時間段。同時注意,內外力作用沒有先后發生,兩者在時間上存在的并時和交替的過程
明確外力作用發生的一般過程:
根據地貌的地區特征,判斷外力作用的類型,濕潤半濕潤流水作用,干旱半干旱風力作用,高緯高山冰川作用,濱海地區海浪作用
根據地貌的外部形態,大致判斷侵蝕與堆積兩個大的方向
根據外力作用的影響因素,分析同一外力地貌在不同地區的形態差異,以及對地貌的影響程度。
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例一】
鳥取沙丘東西長約16千米,南北寬約2.4千米,是經受日本海的風吹浪擊,歷經10萬年創作出來的大自然的杰作。鳥取沙丘降水較多,適合草木生長。下圖為鳥取沙丘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導致鳥取沙丘形成的主要動力因素可能是( )
A.東北信風 B.盛行西風 C.西北季風 D.東南季風
2.當地政府“下了很大的力氣”保護該“沙漠”景觀,最有可能是( )
A.植樹種草 B.修筑防浪堤 C.從外地運沙 D.持續除草
【例二】
3.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渭河的形成是區域地質、地勢、巖性、洪流(降雨后沿溝谷及河道流動的暫時性線狀流水)對溝谷的沖蝕和穩定的地下水補給共同作用的結果。下圖左示意渭河流域,下圖右示意該區域地質構造。
(1)在右圖中斷層處用“→”標注巖體的運動方向。
(2)從內、外力作用的角度,簡述渭河的形成過程。
西岳華山由一整塊花崗巖構成,山體形態如刀削斧劈般絕壁陡立,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
(3)簡述華山形成的地質過程。
【例三】
扇三角洲多發育在活動的構造區,是由鄰近高地直接推進到水體(湖或海)中的沖積扇。進積和退積是斷陷盆地處扇三角洲發育過程中的兩種常見沉積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緣沉積物粒徑大小變化尤為明顯。進積表示陸源物質供應速率快、三角洲前緣不斷向前延伸,形成的沉積物下細上粗,退積則相反。下圖示意某地扇三角洲及甲處沉積層沉積物粒徑變化。讀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下列四幅圖中與扇三角洲形成的原因相同的是( )
A.A B.B C.C D.D
5.下列關于扇三角洲面積進積增大的原因不正確的是( )
A.河流水量大 B.沉積物豐富 C.河流與水體的高差小 D.沉積物顆粒小
【例四】
某地理科考隊在非洲東部的坦桑尼亞恩戈羅自然保護區(圖)內,考察完歷史上經過多次噴發形成的恩戈羅火山口后,經過短暫的休整,向西北驅車10多千米前往非洲著名的奧杜威峽谷進行考察,他們在谷底看到兩側懸崖壁立,高百米有余,有多個連續的湖相沉積物夾層,生長在崖壁上的植被根深葉厚,富含水分,莖葉邊緣有刺,這些植被能夠在任何土、石質土壤中生長。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奧杜威峽谷的主要成因是( )
A.流水強烈侵蝕 B.地殼斷裂下陷
C.冰川侵蝕刨蝕 D.湖水外泄切割
7.在崖壁上的湖相沉積物夾層中,最可能觀察到多層( )
A.火山灰層 B.草木質層
C.石灰巖層 D.金屬礦層
8.奧杜威峽谷的植被形態反映了該谷地環境特點是( )
A.寒冷干燥 B.高溫多雨 C.冬雨夏干 D.干旱
知識點02巖石圈中的物質循環
1.三大類巖石
三大類巖石的對比
分類 形成過程 特征 代表性巖石
巖漿巖 噴出巖 在地球內部巨大壓力作用下,巖漿沿著巖石圈的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 有流紋或氣孔結構,結晶不明顯,顆粒小 玄武巖、流紋巖
侵入巖 在地球內部巨大壓力作用下,巖漿沿著巖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巖石內部形成 結晶明顯,顆粒較大 花崗巖
沉積巖 裸露在地表的巖石,經風化、侵蝕作用,逐漸成為礫石、沙子、泥土等碎屑物質。這些碎屑物質被風、流水等搬運后沉積下來,經壓實、固結形成 具有層理結構,含有化石,巖層上新下老 石灰巖、頁巖、砂巖、礫巖
變質巖 地殼中已生成的巖石,在地球內部的高溫、高壓等條件下成分、性質發生改變,形成變質巖 具有片理構造;重結晶明顯;多含有豐富的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 石灰巖變質為大理巖;花崗巖變質為片麻巖; 頁巖變質為板巖; 砂巖變質為石英巖
2.巖石圈物質循環
①巖石圈物質循環總結:
巖漿是巖石圈物質循環的核心所在,所有巖石均可重新回到巖漿
巖漿只能直接形成巖漿巖而無法直接形成變質巖或沉積巖
沉積巖與變質巖是雙向關系,可以相互之間直接進行轉換
巖漿巖與變質巖和沉積巖為單向關系,變質巖和沉積巖不能直接變成巖漿巖
【知識深化——巖石圈物質循環圖的判讀】
第一步:根據圖文中的信息,找出已給出的循環過程;
第二步:找出循環圖的核心或中心環節,核心一般為巖漿;
第三步:一個箭頭指向的必為巖漿巖;三個箭頭指向的一定是巖漿;兩個箭頭指向的為沉積巖或變質巖
第四步:根據環節和已給的信息進行綜合判斷
【例一】
梅花石為玄武巖,石中的氣孔和裂隙被方解石、綠廉石充填后,呈大小不等的圓球狀和細脈狀,在巖石表面形成似梅花盛開的圖案,多見于河流上游峽谷。左圖示意梅花石景觀,右圖示意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完成下面小題。

9.梅花石的巖石類型對應右圖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10.梅花石多出現在河流上游峽谷處,其所受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風力搬運作用 B.流水搬運作用 C.風力沉積作用 D.流水沉積作用
【例二】
紅寶石是在高溫高壓環境中,巖漿侵入大理石(由石灰巖變質形成)內部,經過長時間復雜置換作用而成的。下圖是某地區地質剖面示意圖,圖示火山灰狀態為常年擴散方向。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1.圖中甲、乙、丙三地最可能位于( )
A.亞洲東部 B.北美洲西部 C.歐洲西部 D.大洋洲東部
12.紅寶石形成的地質過程為( )
A.變質作用—沉積作用—巖漿侵入—置換作用 B.巖漿侵入—變質作用—沉積作用—置換作用
C.沉積作用—變質作用—巖漿侵入—置換作用 D.置換作用—變質作用—巖漿侵入—沉積作用
知識點03構造地貌
1.基本構造地貌
①概念辨析:
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導致的巖層變形變位,它是地殼運動的“足跡”,主要有褶皺(向斜、背斜)、斷層。
構造地貌:是由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表形態特征,它的主要類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
地殼運動(構造運動):巖石圈因受內力作用而發生的變位或變形,也稱構造運動。
辨析:地質構造是巖層變化,而構造地貌是具體的地表形態
②褶皺:
定義: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作用下,巖層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
組成(類型):背斜巖層一般向上拱起,形成山嶺,向斜巖層向下彎曲,形成谷地
背斜與向斜的判斷:
B.從巖層中部與兩翼的新老關系(最根本的判斷方法)
C.形態上看,巖層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巖層向下彎曲的是向斜。
地形倒置:受外力作用下,背斜與向斜的原有地形發生改變。背斜:由于頂部長期受張力影響,容易受到外力的侵蝕,而形成谷地。向斜:由于槽部受擠壓影響,巖石緊密,不易受外力侵蝕,且原谷地地形,易受外力的堆積作用而形成山地。
③斷層:
定義: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壓力和張力過于強大,超過了巖石的承受能力時,巖層就會破裂并沿斷裂面(位移線)發生明顯的位移,稱為斷層。
類型:水平斷層和垂直斷層
基本形式:斷層位移以垂直為主---地壘(常形成塊狀山地(斷塊山)或高地如華山、廬山、泰山)與地塹(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④地質構造的實踐意義
2.板塊運動與地貌
①板塊運動
板塊運動 張裂 碰撞
大陸板塊與大陸板相互擠壓碰撞 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相互擠壓碰撞
對地貌的影響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脈和巨大高原 海溝、島弧、海岸山脈
舉例 東非大裂谷、紅海、大西洋 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 馬里亞納海溝、亞洲東部島弧、美洲西岸山脈
邊界類型
圖示
②具體板塊地貌
斷裂帶 板塊邊界類型 所經過的著名山脈、海溝
環太平洋地震帶 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消亡邊界) 千島群島、千島海溝;日本群島、日本海溝;臺灣海溝;菲律賓群島;馬里亞納海溝
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消亡邊界) 阿留申群島、海岸山脈、落基山脈
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消亡邊界) 新西蘭南北二島
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消亡邊界) 落基山脈
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消亡邊界) 地中海、阿爾卑斯山
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消亡邊界) 喜馬拉雅山
非洲斷裂帶 非洲板塊內部(生長邊界) 東非大裂谷
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生長邊界) 紅海、死海
大西洋斷裂帶 美洲板塊與非洲板塊及亞歐板塊(生長邊界) 冰島、大西洋、大西洋海嶺
【知識深化——地質剖面圖的判讀】
①地質剖面的判讀與運用:地質剖面圖是對某一地質構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圖,包括地質地貌示意圖、地貌景觀剖面圖、地質構造示意圖等。主要判斷巖層的構造、地表形態的作用、巖層的新老關系、巖層的演變過程等
巖層新老關系的判斷方法:
A.根據地層層序規律確定:一般巖層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巖層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下老上新。如④巖層比②要老
B.根據生物進化規律判斷:生物進化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因此保存復雜、高級生物化石的巖層總比那些保存簡單、低級生物化石的巖層新。
C.根據巖層的接觸關系確定:巖漿巖可以按照其與沉積巖的關系來判斷,噴出巖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巖層,侵入巖晚于其所在的巖層。
地質構造的判斷方法:
A.看地巖層是否連續:褶皺是由連續的褶曲組成的,如圖1中的乙、丙為由連續的褶曲組成的褶皺。
B.看巖層的形態和地貌形態:巖層向上拱起一般為背斜,未侵蝕前常形成山嶺;巖層向下彎曲一般為向斜,未侵蝕前常稱為谷地或盆地。
C.看巖層的新老關系:核老翼新為背斜,核新翼老為向斜。這是判斷背斜與向斜最可靠的依據。
D.看巖層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相對:位移巖塊是否有相對上升或下降運動,如圖1中乙處、圖2中甲處均為斷層。若巖層破裂而無位移,而不能稱為斷層。
地殼運動性質的判斷方法:
A.褶皺和斷層的存在說明經歷了地殼的水平(或垂直)運動。
B.有沉積巖層或沉積物說明經歷了沉積作用且沉積時地勢低洼,也可能伴隨著下降運動。
C.若某個年代的巖層缺失,說明該年代該地區地殼上升沒有接受沉積,或者說明該年代地殼下沉形成了沉積巖,后來該地地殼上升,形成的巖層又被侵蝕掉。如下圖中地點2中D巖層缺失就是被侵蝕掉;地點3中B巖層的缺失則是在形成B巖層時地點3上升沒有接受沉積所致。
推測巖層形成環境:
A.地層中有海洋化石,說明該地曾經是海洋。沉積巖中有煤、石油,反映該地曾經有森林或其他豐富的有機物來源。石灰巖層反映該地曾經是溫暖的淺海。
B.地層呈水平狀態,且從下至上由老至新連續排列說明在相應地質年代,地殼穩定下沉,地理環境沒有明顯變化。
C.若上下兩個巖層之間有明顯的侵蝕面存在,說明是由其下部巖層形成后,該地地殼平穩抬升或褶皺隆起,巖層遭受外力侵蝕形成的。若侵蝕面上覆有新的巖層,說明是由該地地殼下沉或相鄰地區上升形成的。
D.若巖層出現傾斜甚至顛倒,說明地層形成后,因地殼水平運動使巖層發生褶皺,巖層顛倒是地殼運動劇烈,巖層發生強烈褶皺所致。若出現斷層,說明相應
巖層形成后,發生了強烈的地殼運動。
【例一】
讀我國東南某地地形地質圖,完成下面小題。
13.下列沿AB線繪制地層剖面圖,最可能的是( )
A. B.
C. D.
14.下列關于該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圖中河谷為背斜谷 B.河流以地下水補給為主
C.茶樹最宜在甲處種植 D.乙處最易形成聚落
【例二】
下圖示意某地質剖面,其中①指斷層。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5.圖中①②③④形成的從先到后順序正確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④①②③
16.砂礫石層的下界為相對平坦而廣闊的面。該面形成時期,所在區域可能( )
A.地殼運動穩定,遭受侵蝕 B.地殼持續下降,接受沉積
C.地殼持續抬升,遭受侵蝕 D.地殼運動穩定,接受沉積
【例三】
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蚊子喜歡潮濕陰暗的環境,對溫度敏感,其發育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前三個時期生活于相對靜止的水中,成蚊生活于陸地,一般在20~30℃、相對濕度80%左右時最活躍。冰島氣象條件極其不穩定,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大,是世界上沒有蚊子的國家,下圖為冰島的地形圖。

(1)簡述冰島的地勢特點,并說明冰島多火山的原因。
(2)分析甲、乙兩地降水量差異并說明形成原因。
(3)從地形和氣候的角度,解釋冰島沒有蚊子的原因。
知識點04河流地貌的發育
1.河流侵蝕地貌
①河流侵蝕的類型:按照流水對河床沖蝕作用方向的不同,可以分為溯源侵蝕、下蝕和側蝕。由于三種侵蝕對河床的作用力不同,造成河道形態的變化也不一樣。
侵蝕類型 侵蝕方向 對河流影響
溯源侵蝕 向河流源頭的水平侵蝕 使河流向源頭方向延長
下蝕 垂直于河床的向下侵蝕 使河床加深
側蝕 向河流兩岸的水平侵蝕 使河流展寬,谷坡后退,河流橫向發展
②河谷的演變:
時期 地形特征 塑造力量 對河流影響
河流發育的初期 地勢起伏大,造成河流落差大,流速快 河流以溯源侵蝕和下蝕為主 使河流延伸,河谷變得窄而深,形成V形谷
河流發育的中期 地勢起伏變小,流速減緩,下蝕減弱,側蝕增強 河流以水平方向上的側蝕主 使河流展寬,谷坡后退,橫向發展,形成U形谷。且河流出現連續性的河灣
河流發育的后期 地形平坦,流速最小 使河流進一步展寬,河流寬而淺,形成槽型谷 側蝕為主,下蝕停止,堆積加強
2.河流堆積地貌
①沖擊平原:
形成:
A.堆積物:流水搬運具有分選性,沉積物的顆粒大小不同
B.流速減緩:地勢平緩、河道彎曲、海水/湖水/河水頂托作用使得搬運能力下降。
C.沉積環境:可供沉積的空間、地殼抬升(下降)、地形條件、水域環境(海浪、洋流)→沉積環境(沉積空間)。
沖積扇特點:平面上呈扇形;沉積物由扇頂到扇緣逐漸變細;地勢由扇頂到扇緣逐漸變低;扇面河網密布,呈瓣狀分布
②河漫灘平原
形成:
③三角洲平原
形成:
特點:多呈三角形;河道由分汊的頂點向海洋呈放射狀;沉積物顆粒較細;三角洲形態多種多樣。
【知識深化——河流階地】
①定義:在地質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灘或河床)上升超出一般洪水水位,呈階梯狀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其中高于河漫灘的最低一級階地稱為一級階地,向上依次是二級階地、三級階地等。
②組成:階地由階地面和階地坡組成,階地面是原先河谷谷底的遺留部分,通常向河流下方傾斜,有一定的連續性,階地坡是后期河流下切而成,兩者共同反映河流階地的形成過程。
③特點:
A.洪水位上最新露出水面的為一級階地,從下往上遞增。一般來說階地位置越高,形成時間越早。
B.離河流越遠(位置越高),階地形成越早(越老);階地有幾級,地殼抬升就有幾次(注意河漫灘不能算做階地);階地的沉積顆粒大小反映當時流速。
C.河流階地形成:地殼間歇性抬升+流水下切侵蝕
④階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A.農業:河流階地地面平坦,組成物質顆粒較細,土質較為肥沃,便于農耕。
B.聚落分布:地勢平坦,建筑施工難度低,是聚落選址的理想場所。
C.礦藏:階地往往與河流沉積作用有關,河流從上游挾帶的泥沙,含有多種重金屬砂礦,如金、錫在階地沉積富集形成礦床。
D.水源:階地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
【例一】
研究表明,晉陜黃河峽谷的形成演化經歷了三個階段:階段I為幼年期,寬谷廣泛發育,河谷寬淺;階段Ⅱ和階段Ⅲ是壯年期,峽谷和階地顯著發育。晉陜黃河峽谷幼年和壯年期地貌疊加,寬谷和峽谷嵌套。晉陜黃河峽谷下游主要為壯年期地貌景觀,而上游幼年期地貌更明顯。圖示意晉陜黃河峽谷的寬谷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8.晉陜黃河峽谷幼年期河谷寬淺的原因可能是河流( )
A.流速比較慢 B.徑流量大 C.曲流欠發育 D.含沙量小
19.與幼年期相比,壯年期晉陜黃河峽谷( )
A.河床淤高 B.河谷加深 C.高差變小 D.地殼下沉
20.推測晉陜黃河峽谷上、下游較低階地的地層年齡差異及影響其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是上( )
A.上游老、下游新側向侵蝕 B.上游新、下游老搬運堆積
C.上游老、下游新下切侵蝕 D.上游新、下游老溯源侵蝕
【例二】
灘涂指沿海、海灣大潮高、低潮位之間的潮浸地帶,是重要的后備土地資源。下圖為錢塘江近幾十年來灘涂面積的變化。為滿足城市發展用地需求,近年來甲灘涂被開發利用。完成下面小題。

21.近幾十年來,圖示區域灘涂面積變化較快,主要原因是( )
A.氣候變暖,地殼抬升 B.圍海墾殖,泥沙淤積
C.落差變大,侵蝕加強 D.潮汐增強,海水頂托
22.作為土地后備資源,甲灘涂開發利用現狀最可能是( )
A.地形平坦,作為工業用地 B.光熱充足,種植經濟作物
C.風景優美,進行旅游開發 D.水源充足,發展水產養殖
【例三】
“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橘子洲是湘江的江心洲。下圖為湘江橘子洲附近地質剖面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3.橘子洲形成過程中,主要受到( )
A.風力堆積作用 B.地殼抬升作用 C.側向侵蝕作用 D.泥沙沉積作用
24.推測未來橘子洲( )
A.洲頭不斷變大 B.洲尾逐漸變小 C.西岸增長較快 D.東岸增長較快
25.湘江階地在形成過程中( )
A.由早到晚依次形成I、Ⅱ、Ⅲ B.經歷了間歇性的地殼抬升過程
C.河流搬運泥沙能力不斷增強 D.地質作用過程一直比較穩定
【例四】
2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長江出三峽后,流速放緩,在荊江河段形成“九曲回腸”的獨特河流地貌,該區域洪澇災害多發。地處湖北省境內的天鵝洲,是長江中游故道群中的一個湖泊。下圖為長江中游故道群濕地分布圖。

材料二:天鵝洲故道區域擁有兩個國家自然保護區,為珍稀瀕危物種提供生態用水及棲息地環境,常現"豚游湖底,鹿馳洲灘"的景象。人類、江豚和麋鹿因水資源、食物資源和棲息地等一直存在矛盾。下圖為天鵝洲故道區域的地理事物分布圖。

(1)描述天鵝洲的形成過程。
(2)指出荊江河段洪澇災害多發的主要自然原因。
(3)從整體性角度,說明降水異常偏少對該地區人類、江豚和麋鹿的影響。
知識點05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①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交通運輸方式:山區由于地形復雜,一般首選公路,公路對地形的適應性強
交通線路走向:山地的地勢起伏、坡度影響線路具體的走向
交通線路安全:山區地形復雜,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大,對安全性要求高
交通線路成本:山區地形復雜,線路建設的投資成本大
交通線路技術要求:由于需要客服各種不利條件,技術難度要求大
②山區交通的合理布局要求:
依據:沿線的自然、經濟、社會、交通、技術、生態等因素的綜合考慮。
總原則:選擇有利地形,避開不利地段;盡可能降低工程造價;設法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2.河流對聚落的影響
①河流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地區 高原地區 山區 沖積平原
自然條件 地勢高、氣候寒冷 差 較好
河流地貌類型 深切的河谷 山前的洪積扇、沖積扇和河流兩岸狹窄的河漫灘平原 沖積平原
形態 多呈狹長的帶狀 條帶狀 團狀、帶狀
密度 小 較小 大
舉例 青藏高原地區的雅魯藏布江谷地 河西走廊上的城市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國的發祥地、長江中下游平原等
【例一】
2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雅丹地貌是指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的地貌組合。柴達木盆地有著我國面積最大的雅丹分布區,其中柴達木盆地臺吉乃爾湖區的雅丹奇特地出露在湖水之中,稱之為“水上雅丹”,呈現出很高的觀賞性。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柴達木盆地氣候由暖干化向暖濕化轉型。下圖為柴達木盆地臺吉乃爾湖區的位置(左圖)及水上雅丹景觀示意圖(右圖)。
材料二:隨著我國經濟建設中心的西移,柴達木地區在現有交通網絡基礎上進行大規模建設和改造。
(1)分析柴達木盆地臺吉乃爾湖區的“水上雅丹”的形成過程。
(2)有人認為“水上雅丹”將會消失,說明支持該結論的理由。
(3)描述柴達木盆地交通線路的空間分布特點。
【例二】
28.下圖為我國東部某地東西向地質剖面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要求。

(1)簡述圖中谷地③的形成原因。
(2)判斷圖中河流②的流向,并從地轉偏向力的角度,說明理由。
(3)如果該地打算修建一條南北走向的鐵路,則鐵路隧道的工程地址應選在①、②、③中的哪處地下?試說明理由。
(4)圖示區域地表形態形成先后主要經歷了哪些地質作用。
試卷第1頁,共3頁
試卷第1頁,共3頁
參考答案:
1.C 2.D
【分析】1.由圖可知,鳥取沙丘位于本州島西北部,緊鄰日本海,該地為季風氣候,位于夏季東南風背風坡,東南風影響小。位于冬季西北風迎風坡,風力大,搬運海灘沙塵堆積形成。所以鳥取沙丘形成的主要動力因素可能是西北季風,C正確,D錯誤。該地不受東北信風和盛行西風影響,AB錯誤。故選C。
2.由題可知,鳥取沙丘降水較多,適合草木生長,易被植被覆蓋,失去“沙漠”景觀,所以當地政府保護該“沙漠”景觀,最有可能是持續除草,使沙丘裸露,D正確。植樹種草會覆蓋沙丘,失去“沙漠”景觀,A錯誤。修筑防浪堤會減少海浪搬運泥沙,風浪堆積減少,沙丘沙源減少,“沙漠”景觀退化,B錯誤。從外地運沙成本高,C錯誤。故選D。
【點睛】日本為東亞季風氣候區,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
3.(1)如下圖所示。
(2)地殼運動形成斷層,斷層線處巖石破碎,易被風化、侵蝕、搬運,形成溝谷;溝谷內雨水匯集形成洪流,洪流不斷下蝕;當溝谷深及地下含水層時,地下水開始匯入溝谷,獲得了穩定的地下水補給,從而發育成河流。
(3)巖漿侵入冷凝;巖體斷裂抬升;外力風化侵蝕
【分析】此題以渭河的形成以及渭河流域示意圖、地質構造圖為材料,設置了三個小題,涉及到斷層巖體的運動方向、河流的形成過程、斷塊山的形成過程等知識點,考查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
【詳解】(1)秦嶺一側斷層上升形成地壘,渭河平原一側下沉形成地塹,所以秦嶺一側箭頭向上,渭河平原一側箭頭向下。
(2)據材料可知,渭河的形成是區域地質、地勢、巖性、洪流對溝谷的沖蝕和穩定的地下水補給共同作用的結果,故應以此組織答題要點。首先是地殼運動形成斷層(內力作用);斷層處,下沉一側(渭河谷地)地勢較低,加之斷層處巖石破碎,易受到風化侵蝕搬運等外力作用形成溝谷;溝谷地勢低洼,有洪流匯入;洪流流繼續下切侵蝕,溝谷加深,當下切到地下水含水層后,會有穩定的地下水補給,于是渭河河流形成。
(3)巖漿在地下巖層中侵入冷凝;地殼抬升,外力剝蝕上覆巖層,使花崗巖出露地表;斷裂發育,秦嶺華山一側抬升為地壘,渭河平原一側下沉為地塹;外力繼續侵蝕形成當前的華山。
【點睛】
4.D 5.C
【分析】4.據圖可知,A圖是風蝕蘑菇,屬于風力侵蝕地貌,B圖是峽谷,屬于流水侵蝕地貌,C圖是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的地貌景觀,屬于流水侵蝕地貌,D圖是河流沖積平原,屬于河流堆積地貌,扇三角洲也是流水堆積地貌,故D正確,ABC錯。
5.扇三角洲多發育在活動的構造區,是由鄰近高地直接推進到水體中的沖積扇,河流與水體的高差較大,故C錯,符合題意。河流水量大,侵蝕搬運作用強,沉積物豐富,自扇頂到扇緣沉積顆粒逐漸變小,三角洲前緣不斷向前延伸,都能促進扇三角洲面積進積增大,故AB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C。
【點睛】扇三角洲主要形成于構造活動較強烈的地區,例如活動大陸邊緣、島弧體系邊緣、斷陷湖盆陡坡邊緣。在這些地區,短而坡度大的河流(主要是辮狀河)從附近的物源區流出,攜帶大量的粗粒沉積物在海(湖)盆邊緣快速堆積形成扇三角洲。根據扇三角洲的影響因素,將它劃分為湖泊扇三角洲、波浪改造的扇三角洲和潮汐改造的扇三角洲,也可將扇三角洲劃分為陸架(緩坡)型扇三角洲、斜坡(陡坡)型扇三角洲和吉爾伯特型扇三角洲。不同類型的扇三角洲的平面分布、砂體類型及形態都各具特征。
6.B 7.A 8.D
【解析】6.奧杜威峽谷位于東非大裂谷內,“兩側懸崖壁立,高百米有余”,所以其主要成因是地殼斷裂下陷。故B正確。峽谷的形成原因中有外力流水作用,但是該峽谷的主要成因是內力的地殼斷裂下陷形成。故A錯。此地緯度較低,海拔較低,冰川作用弱,故C錯。湖水外泄切割,對應的地形應該為盆地,比如剛果盆地,就是剛果河湖水外泄切割形成,故D錯。故選B。
7.該峽谷距離恩戈羅火山口10多千米,圖中顯示附近還有另外一個火山,所以崖壁上的湖相沉積物夾層中,最可能觀察到多層火山灰層。故A正確。草木質層,石灰巖層,金屬礦層在材料中未涉及,無法判斷,故BCD錯。故選A。
8.材料中提到“生長在崖壁上的植被根深葉厚,富含水分,莖葉邊緣有刺”,植物根深是因為附近水源少,難以滿足植物生長所需水分。莖葉邊緣有刺是為了減少蒸騰作用,說明這個地區蒸發旺盛,但是降水又較少。 所以正確答案為D干旱少雨。該地緯度較低,所以“寒冷”不符合題意,故A錯。根據前面分析,該地降水少,所以BC錯誤。故選D。
【點睛】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通過水循環、大氣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9.D 10.B
【解析】9.由材料可知,梅花石為玄武巖,屬于噴出巖,圖中甲由沉積物形成為沉積巖;乙由沉積巖演變而成,為變質巖;丙、丁由巖漿演化而成,丁可以不經上升而變成沉積物,表明出露于地表,為噴出巖,丙未出露于地表,為侵入巖。因此D正確,ABC錯誤,故選D。
10.梅花石為噴出巖,產于山區,卻在河流峽谷中被發現,呈大小不等的圓球狀,可推測是流水搬運所致,流水從高處將風化侵蝕破碎的梅花石帶到低洼的峽谷處,B正確,D錯誤;風力搬運作用強度較小,AC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點睛】巖漿冷凝形成巖漿巖:噴出巖(玄武巖),侵入巖(花崗巖)。
11.D 12.C
【解析】11.依據火山灰常年擴散方向可知,該地常年盛行偏西風,而亞洲東部主要受季風控制,冬季吹西北風,夏季吹東南風,A錯誤;依據圖示海陸分布及指向標可知,圖中丁為大洋中部生長邊界,甲、乙、丙均位于丁西部,即位于大陸東部,BC錯誤;當地盛行偏西風,大洋洲東部大部分區域為海洋,受西風影響大,D正確。故選D。
12.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石灰巖是在淺海環境下由生物遺體堆積形成的,之后石灰巖經變質作用形成大理巖,最后巖漿侵入大理石內部,發生置換作用而形成紅寶石,綜合上述分析可知,C正確,ABD錯誤,故選C。
【點睛】板塊碰撞的邊界稱為消亡邊界,張裂的邊界稱為生長邊界,消亡邊界一般形成高大山系、海岸山脈、海溝、島弧;生長邊界一般形成裂谷、海洋、海嶺。
13.A 14.D
【分析】13.根據題意,沿AB線繪制地層剖面圖,結合地層新老關系可知,C2最老,應該處于最底層,但從圖中可知,C2部分出露地表,B項錯誤。C選項中,根據地層傾斜關系,T3處于地層最底層,不符合題意,C項錯誤。D項中,E地層比C2新,但卻在C2之下,不符合題意,D項錯誤。A項中,地層T3到C2逐漸變老,層層傾斜覆蓋,且E和N地層最新,覆蓋在C2之上,滿足題意,A項正確。故選A。
14.圖中中部地勢較低,但谷地并不在背斜頂部,不應是背斜谷,A項錯誤;根據上題判斷可知,該谷地之下巖層傾斜,地下水不易補給河流,河流補給不會以地下水補給為主,B項錯誤;茶樹怕澇,宜布局在有一定坡度的地方,利于排水,甲地位于河流沿岸,不適宜茶樹種植,C項錯誤;乙處位于河流沿岸(凸岸),地勢平坦,取水方便,易形成聚落,D項正確。故選D。
【點睛】沿AB線繪制地層剖面圖,關鍵在于分析橫向的地層新老關系導致的覆蓋關系。該處為背斜構造,因中部易被侵蝕,形成的背斜谷地,地下水不易蓄積。
15.D 16.A
【解析】15.讀圖可知,斷層①將灰巖④斷開,故灰巖④先形成,斷層①后形成;斷層①形成后,地表面被侵蝕,形成侵蝕面,之后地殼下沉,接受沉積,形成砂礫石層②;最后巖漿噴發,形成玄武巖③。因此圖中①②③④形成的從先到后順序正確的是④①②③,D正確,ABC錯誤。故選D。
16.讀圖可知,砂礫石層的下界存在侵蝕面,可知該面形成的時期遭受侵蝕,BD錯誤;砂礫石層侵蝕面相對平坦而廣闊,說明其形成需要較長的時間,地殼運動相對穩定,A正確,C錯誤;故選A。
【點睛】噴出巖形成的年代晚于其穿透的巖層;沉積巖一般是底層形成的年代早,上層形成的年代晚。
17.(1)地勢中間高,四周低。冰島位于北大西洋中脊,處于大洋板塊張裂地帶,由于地幔對流形成地下巖漿上升,易沖出地表產生火山爆發。
(2)差異:甲地大于乙地。
原因:甲地處于西南風(盛行西風)迎風坡、降水多,乙地處于背風坡、降水少;甲地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大,乙地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小。
(3)冰島為島嶼,地勢起伏大,河流短小急促,缺少蚊子繁殖的相對靜止的水體;蚊子對溫度敏感,而冰島終年氣溫低且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大,不適宜蚊子生存。
【分析】;本題以冰島為材料,涉及火山產生的原因,影響降水的因素,影響生物的因素,考查分析和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
【詳解】(1)由圖可知河流自中間向四周流,所以中間高四周低。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冰島位于板塊的生長邊界,地殼運動活躍,巖漿容易順著巖石的裂縫噴出地表,產生火山爆發。
(2)影響降水的因素可從水汽來源、輸送方式、水汽抬升冷凝方式等方面分析。由圖可知,冰島整體地勢中間高四周低,甲地位于冰島西南部,處于西南風(盛行西風)迎風坡,且易受到流向高緯的北大西洋暖流增溫增濕的影響,水汽豐富;盛行西風從海洋帶來大量水汽在甲地受地形阻擋抬升,多地形雨,因此甲地降水多;而乙地位于冰島東北部,為西南風背風坡,西南風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在到達乙地的過程中受到島上地形的阻擋而大量削減,加之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弱,水汽量少;且乙地位于西南風背風坡,水汽抬升作用不明顯,因此乙地降水少。
(3)從地形角度來看,由圖中等高線可知冰島為火山活動形成的島嶼,地勢中間高四周低且地勢起伏大,導致河流短小急促,缺少蚊子繁殖和生長所需的相對靜止的水體;從氣候角度來看,蚊子對溫度敏感,成蚊可正常生長的環境溫度為20—30℃,而所處緯度較高的冰島終年氣溫低且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大,氣象條件不穩定,不適宜蚊子生存。
18.A 19.B 20.D
【解析】18.由材料可知,晉陜黃河峽谷幼年期寬谷廣泛發育,河谷寬淺,說明所處地區地勢落差不大,河流流速較慢,河流以側向侵蝕為主,曲流容易發育,A正確,C錯誤;同一河段,流量大時,流速較快,下蝕作用較強,容易形成深而窄的河谷,B錯誤;河流含沙量較小時,河道不易淤積,不易形成寬淺的河谷,D錯誤。故選A。
19.壯年期,峽谷和階地顯著發育,說明該區域地殼抬升,高差變大,河流流速加快,下切侵蝕增強,河床變低,河谷加深,B正確,ACD錯誤。故選B。
20.地殼抬升,落差增大,河水下切侵蝕作用加劇,形成峽谷,下游主要為壯年期地貌景觀峽谷和階地,而上游幼年期地貌寬谷更明顯,說明上游下切侵蝕作用弱,下游下切侵蝕作用強;由材料分析可知,晉陜黃河峽谷下游除下切侵蝕作用外,還存在著向北的溯源侵蝕,導致下游較低階地的地層年齡較老,上游較低階地的地層年齡較新,D正確,ABC錯誤。故選D。
【點睛】河谷是由溝谷發育而來的。溝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蝕和溯源侵蝕作用很強,從而使溝谷不斷加深和延長。當溝谷深及地下含水層時,地下水開始匯入溝谷。如果溝谷獲得了穩定的地下水補給,溝谷就逐漸演變成了河谷。
21.B 22.A
【解析】21.氣候變暖和地殼抬升對于灘涂面積的影響較緩慢,幾十年的時間尺度較短,不會有明顯變化,A錯誤;人類在沿海地區圍墾,會促進泥沙淤積,導致沿海地區灘涂面積變化較快,B正確;該地位于入海口,落差沒有明顯增大,C錯誤;海水的頂托作用不是灘涂面積變化的主要原因,D錯誤。所以選B。
22.甲地靠近杭州城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灘涂地形平坦,可以作為工業用地,A正確;灘涂地區土壤鹽度較高,不適宜種植農作物,B錯誤;灘涂旅游景觀單一,旅游開發價值不高,C錯誤;水產養殖單位面積產值較低,該地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應該是發展工業,D錯誤。所以選A。
【點睛】灘涂,是海灘、河灘和湖灘的總稱,指沿海大潮高潮位與低潮位之間的潮浸地帶,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間的灘地,時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灘地,水庫、坑塘的正常蓄水位與最大洪水位間的灘地面積。在地貌學上稱謂“潮間帶”。由于潮汐的作用,灘涂有時被水淹沒,有時又出露水面,其上部經常露出水面,其下部則經常被水淹沒。
23.D 24.C 25.B
【解析】23.橘子洲位于湘江,湘江是長江的支流,風力作用不明顯,A錯誤;地殼抬升,河流下切侵蝕會形成河流階地,不是江心洲,B錯誤;側向侵蝕會使河流展寬,但不是形成江心洲的原因,C錯誤;橘子洲是江心洲,是河流攜帶泥沙沉積作用形成的,D正確。故選D。
24.由上題解析可知,橘子洲是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的江心洲。橘子洲頭位于上游,受河水侵蝕作用強,不會變大,A錯誤;洲尾泥沙沉積作用強,洲尾逐漸變大,B錯誤;湘江向北流動過程中受地轉偏向力影響,河流向東偏,橘子洲東側主河道河流流速快,侵蝕作用強,西側主河道河流流速慢,堆積作用強,橘子洲西岸泥沙堆積,可能增長較快,東岸泥沙沉積少,增長較慢,C正確,D錯誤。故選C。
25.河流階地在形成過程中,離現代河床越近,形成越晚,由早到晚的形成順序是Ⅲ、Ⅱ、Ⅰ,A錯誤;多級階地形成過程中,地殼經歷了間歇性的抬升,B正確,D錯誤;河流階地形成過程中,河流泥沙沉積作用增強,C錯誤。故選B。
【點睛】河流下切侵蝕,原來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階梯狀分布在河谷谷坡上,這種地形稱為河流階地。階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殼垂直升降運動的影響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蝕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內、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有幾級階地,就有過幾次運動;階地位置級別越高,形成時代越老。
26.(1)平原地區,長期的流水作用使河道發生彎曲;洪水期,河水沖破曲流頸,裁彎取直,形成牛軛湖。
(2)受夏季風影響,降水量大且集中;河道彎曲;地勢平緩,排水不暢。
(3)人類取水抗旱,牛軛湖水量減少;湖水水位下降,江豚可活動的水域空間減小;麋鹿棲息的洲灘面積增加,食物來源增加。
【分析】本大題以“長江中游故道群濕地分布和天鵝洲故道區域的地理事物分布”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天鵝洲的形成過程、荊江河段洪澇災害多發的主要自然原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基本原理與規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體現綜合思維、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的地理核心素養。
【詳解】(1)天鵝洲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長期的流水側蝕作用使河道變得彎曲,形成曲流;洪水期,由于水量增加,侵蝕作用增強,河水沖破曲流頸,通過裁彎取直,形成牛軛湖,天鵝洲自此形成。
(2)荊江段屬于季風氣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且南北支流匯入多,匯水速度快;荊江河段位于長江中游平原地區,地勢低平,且荊江段的河道彎曲,排水不暢,易發生洪澇災害。
(3)當該地降水異常偏少時,人類從湖中取水抗旱,使得牛軛湖水量減少;降水異常偏少時,牛軛湖的湖水水位下降,面積減小,江豚的活動范圍減小;降水異常偏少時,牛軛湖的湖水水位下降,麋鹿棲息的洲灘面積增加,導致其食物來源增加。
27.(1)地質時期該地地勢低洼,接受周圍碎屑物質的堆積,形成湖相沉積;隨后地殼抬升、出露于地表的湖相沉積物不斷被侵蝕,形成雅丹地貌;氣候變暖濕,使得冰川融水與降水量增加,湖泊面積增加,使得雅丹浸泡在水中;部分人類活動也會導致湖泊面積增加,使得雅丹浸泡在水中。
(2)雅丹所在巖層易被侵蝕、掏空,導致重力坍塌;人類活動直接破壞雅丹巖層,導致雅丹消失;全球變暖導致盆地周圍高山的冰雪融化增多,同時柴達木盆地降水量增多,使得湖泊面積增大;人類活動的干擾導致湖水水位上升讓“水上雅丹”消失;人類活動的干擾使得部分入湖的水量減少,導致湖水較少,湖泊面積縮小。(雅丹消失、湖水增多或湖水減少)
(3)特點:分布不均、東多西少;數量較少;沿地形平坦的河谷、山谷分布;沿人口、聚落密集的地區等。
【分析】本題以柴達木盆地的“水上雅丹”地貌和交通路線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外力作用的形成過程和交通路線的分布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信息、圖文轉換和綜合分析的能力。
【詳解】(1)由材料“雅丹地貌是指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的地貌組合”,結合柴達木盆地臺吉乃爾湖區的自然環境和變化特點可得:地質時期該地區曾為湖泊,地勢低洼,接受周圍碎屑物質的堆積,形成湖相沉積;之后地殼抬升、出露于地表的湖相沉積物不斷受到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的地貌組合;由材料“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柴達木盆地氣候由暖干化向暖濕化轉型”可知該地區近年來氣候變暖濕,使得冰川融水與降水量增加,湖泊面積增加,使得雅丹地貌浸泡在水中;部分人類活動也會導致湖泊面積增加,使得雅丹地貌浸泡在水中,形成“水上雅丹”。
(2)“水上雅丹”將會消失可能的現象有:雅丹地貌被破壞,水過多淹沒雅丹地貌,或者水減少僅剩雅丹地貌。由材料“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柴達木盆地氣候由暖干化向暖濕化轉型”可知該地區近年來氣候變暖濕,導致盆地周圍高山的冰雪融化增多,同時柴達木盆地降水量增多,使得湖泊面積增大;人類活動的干擾也可能導致湖水水位上升,淹沒雅丹地貌,“水上雅丹”消失。雅丹所在巖層易被流水或者風力作用侵蝕、掏空,導致重力坍塌;人類活動直接破壞雅丹巖層,也會導致雅丹消失。該湖泊周圍人類活動增多,人類活動的干擾可能使得入湖水量減少,導致湖水較少,湖泊面積縮小直至消失。
(3)讀柴達木盆地臺吉乃爾湖區的位置,結合圖例可知柴達木盆地交通線路的空間分布特點為:整體上交通路線數量較少;分布不均,東部高速公路等交通線要較西部密集;結合路線分布和地形分布可知交通路線沿地形平坦的河谷、山谷分布;沿人口、聚落密集的地區分布。
【點睛】
28.(1)該地的地質構造為背斜,因頂部受張力影響,巖層相對破碎,易被外力作用侵蝕形成谷地。
(2)河流從南向北流。
理由:河流東岸的坡度大,說明東岸受河流侵蝕作用強,在北半球,水平運動的物體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右偏,河流右岸受到侵蝕(沖刷),即由南向北流的河流,東岸(右岸)侵蝕強,坡度陡,所以該河流的流向為從南向北流。
(3)③處。背斜構造中巖層向上拱起,能起到支撐隧道上覆巖層的作用(巖層較穩定),又能引導地下水順巖層向兩翼滲流,減少滲漏事故(不易積水)。
(4)先內力作用發生了裙皺和斷層;最后受外力作用發生了侵蝕。
【分析】本題以地質剖面圖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地質構造、地貌以及地轉偏向力等知識點,考查學生從圖文獲取地理信息能力和調用地理基本知識的能力。
【詳解】(1)讀圖可知,③處為巖層向上彎曲,為背斜,背斜成谷,由于背斜頂部受到張力作用,多發育裂隙,容易被侵蝕,從而形成谷地。
(2)河流東岸的坡度大,說明東岸受河流侵蝕作用強,在北半球,水平運動的物體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右偏,河流右岸受到侵蝕(沖刷),即由南向北流的河流,東岸(右岸)侵蝕強,坡度陡,所以該河流的流向為從南向北流。
(3)③處。背斜構造中巖層向上拱起,能起到支撐隧道上覆巖層的作用(巖層較穩定),又能引導地下水順巖層向兩翼滲流,減少滲漏事故(不易積水)。
(4)讀圖可知,該地區先內力擠壓作用發生了褶皺、內力作用過強,巖層斷裂,產生斷層,最后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頂部和斷層所在遭受了嚴重的侵蝕。
答案第1頁,共2頁
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信县| 蛟河市| 灵宝市| 赤水市| 招远市| 桂东县| 玉林市| 梓潼县| 浦县| 南溪县| 宿州市| 社会| 永兴县| 达日县| 抚顺市| 建始县| 罗甸县| 九台市| 中江县| 渭源县| 海原县| 长乐市| 交口县| 河西区| 平陆县| 巴林左旗| 乌拉特后旗| 微博| 思南县| 华容县| 股票| 仙游县| 开阳县| 康平县| 辉县市| 慈利县| 昭平县| 濮阳市| 灌云县| 台东市| 壤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