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六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2022年課標要求】【導言】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國戰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終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完全勝利。【內容要求】1.4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通過了解九一八事變、東北抗聯、一二·九運動、西安事變、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等史事,認識日本侵華的罪行,認識中國人民十四年抗戰的艱苦歷程,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知道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體會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孕育的抗戰精神,認識抗日戰爭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歷史意義;通過了解中共七大,認識確立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重大意義。【2022年課標解讀】(1)梳理抗日戰爭時期的基本線索、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2)知道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了解西安事變重要歷史意義。知道七七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淞滬會戰及南京大屠殺史實及歷史意義,樹立牢記歷史、勿忘國恥的民族觀念。知道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等基本史實,體會抗日將士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抗日精神。知道平型關大捷和百團大戰的基本情況,了解抗日民族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情況,知道正面戰場和敵后戰爭的配合對抗戰的重要意義,認識中國軍民抵抗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的優良傳統。(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3)能結合語文、地理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欠缺,但敢于質疑、勇于表達、喜愛探究、渴望表現。經過一年的學習,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儲備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在中國近代史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歸納等方面的能力,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判斷。【教學提示】中國近代史的教學,要使學生掌握中國人民反抗列強侵略和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基本史事,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近代史不僅是中國遭受列強侵略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不屈不撓斗爭的歷史,更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近代的史料更為豐富多樣。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運用近代的文字資料、影像資料等再現歷史的情境,如歷史的場景、人物的活動等,使學生觀察、感受近代歷史的真實情況;要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如歷史報刊、歷史論著、歷史照片、歷史繪畫、歷史影片、歷史實物等,特別是用好紅色資源,如革命遺址遺跡、紀念館、博物館、展覽館等;要重視與近代歷史有關的鄉土資源和口述史資源的利用。學生在學習中國近代史的過程中,可通過下列活動提升核心素養。·觀察并繪制近代歷史地圖。根據不同的學習主題,觀察形勢圖(如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圖),繪制示意圖(如19世紀末列強在華劃分勢力范圍示意圖)、路線圖(如紅軍長征路線圖),展示繪制出的歷史地圖,解說圖中的歷史信息。·舉辦革命故事會,講述中國近代歷史上英雄人物的故事,弘揚革命精神。·觀看近代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撰寫觀后感,進行交流。·舉辦近代革命歌曲演唱會,通過演唱,感受近代革命歷史發展的脈動,謳歌革命精神,陶冶革命情操。·進行近代歷史的實地調查,如參觀考察革命遺址遺跡,通過走訪、調查,搜集與近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相關的材料等,整理信息,形成調查報告,匯報并交流。·圍繞近代歷史上的革命精神,如五四精神、偉大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舉辦革命精神研討會,探討革命精神的內涵、意義及影響,交流學習體會。·比較近代歷史上的同類史事并繪制圖表,用板報等形式展示。比如,比較分析《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探討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危害。又如,比較分析近代歷史上的洋務派、維新派、革命派代表人物提出的主張及活動,探討他們對歷史發展作出的努力,分析其歷史局限性。再如,比較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會議,如八七會議、古田會議、遵義會議、中共七大、七屆二中全會,探討這些會議對中國革命發展的重要意義。·圍繞中國近代重要的史事,采用個人與小組相結合的方式,搜集相關史料,深入研討,撰寫歷史小論文。所選史事主要包括如下類型:(1)歷史事件,如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左宗棠收復新疆、五四運動、中共一大、遵義會議、七七事變、中共七大等;(2)歷史人物,如近代史上的林則徐、康有為、梁啟超、張簪、孫中山等,中共黨史上的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文藝界的魯迅、茅盾、齊白石、徐悲鴻、聶耳、洗星海等。·查找、閱讀毛澤東的重要著作,開展多種形式的研討活動,認識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偉大貢獻。【單元概述】1.本單元由五節正課組成。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挑起侵華戰爭,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在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危急時刻,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救亡的旗幟,擔當起反對民族敵人的歷史重任,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同各方面一起努力,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全民族抗戰由此開始。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在正面戰場,中國軍隊組織多次戰役,抵抗日軍侵略。在敵后戰場,中國共產黨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展開人民游擊戰爭。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相互配合、協同作戰,都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中國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擊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經過14年抗戰,中國人民終于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2.時空縱覽3、整體教學流程透視(1)課堂導入環節以科學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原則,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采用設疑、懸念導入法、直觀導入法、開門見山法、直接破題法、溫故知新等方法導學激趣。(2)導入新課后,出示學習目標,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和要求,明晰地讓學生知道通過本節學習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形成何種能力,從而進入自主學習環節。(3)自主學習,讓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對基本史實有一定了解,再對重難點進行精細預習,標畫重點內容。(4)小組合作,問題探究要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展開,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去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可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5)課堂總結,以時空觀念為指引,梳理知識點,構建知識體系;明確該知識點在單元、教材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中的地位。(6)當堂檢測,著重在于以各種形式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口答、自背、做題等方式完成。根據課堂情況,靈活掌控教學環節,每節課至少留出2至4分鐘進行測驗訓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進行反思,以便于后期調整教學策略。【單元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知道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發生的基本概況及重要歷史意義。2.通過閱讀教材,知道七七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淞滬會戰及南京大屠殺重要史實及歷史意義。3.通過閱讀教材,知道正面戰爭的抗日史實,體會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不怕犧牲的精神。4.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平型關大捷和百團大戰基本情況,了解抗日根據地建立和發展情況,理解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配合對抗戰的重要歷史意義。【單元活動主題】(一)活動主題英雄長存我心中——給抗日英烈×××的一封信。(二)活動目標①引導學生了解更多抗日英烈的事跡,緬懷英烈,繼承抗戰精神,涵養家國情懷②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查閱書籍、參觀紀念館等方式搜集史料,提高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③引導學生用書信這種傳統的表達方式與歷史人物對話,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三)活動過程①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抗日英烈的事跡,如趙一曼、楊靖宇、趙登禹、左權、張自忠、彭雪楓、戴安瀾等。②給抗日英烈寫一封信,內容不限,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想任意表達。③班內展示或交流,展示形式多樣。可以是全班同學開一個主題班會,請學生代表念出書信內容。可以設立“書信墻”,把每一位學生的書信都張貼在墻上供大家閱讀。編輯學生書信集,內部印刷,交流閱讀。(四)活動說明以寫信這種傳統的交流方式引導學生高效參與活動,培養學生歷史分析、歷史聞釋、歷史表達的能力,也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抗日英烈,了解革命先烈更多的事跡從先烈的英勇事跡中汲取精神力量。【單元課時安排】5課時(第1課時)第18課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第2課時)第19課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第3課時)第20課 正面戰場的抗戰(第4課時)第21課 敵后戰場的抗戰(第5課時)第22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單元跨學科主題學習】地理:淞滬會戰示意圖、敵后抗日根據地形勢圖(1937——1940年)美術:《地道戰》繪畫音樂:《松花江上》等語文:與《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相關的文學作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