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以形寫神 詩情畫意》教學設計課題 以形寫神 詩情畫意 單元課時 1課時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通過對傳統中國畫形象塑造和表現語言的學習,重點突出學生的圖像識讀和文化理解,運用所學進行詩情畫意的審美判斷和合作交流,通過這些活動的來實現美術核心素養的教育過程,理解中國畫中詩情畫意的審美特點,陶冶學生的情操。設計理念 教學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主”的教育思想,強調學生圖像識讀和文化理解的提高。以傳統文化審美體驗為大單元設計,層層推進,以達到提高學生綜合學習的目的,在促進學生在美術與詩詞文化學習過程中,對傳統中國美術審美的理解。教學思路設計如下:一、本課的教學以欣賞活動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師生互動氛圍中得到知識的提高。二、通過先看圖片,然后分析、認識繪畫作品詩情畫意,最后以詩畫交流活動的方式讓學生由淺入深的學習。學生學習的組織形式可以是單人或小組合作的形式。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欣賞探究,了解中國傳統繪畫作品意境的抒發,體會中國藝術“詩情畫意”的特點。過程方法 通過學生欣賞、感受、體驗、討論、評述等過程,培養一定的審美鑒賞能力。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欣賞傳統文化積極向上美的表現,在詩情畫意中欣賞美、體驗美和創造美,從而提高學生藝術素養。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整體觀察、體驗作品的藝術表現和意境。2、引導學生理解“詩情畫意”的特點。教學難點 1、學生學情不同,對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形式理解有很大差異。2、學生自身的詩詞語言的儲備會影響到對畫面意境的理解。教學策略 學法引導 作品賞析,課件展示、啟發、總結、實踐活動和提高認識等。組織形式 學習、討論、學生活動、師生互動。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教學多媒體設備、教學課件、相關美術圖片資料等。學生準備 閱讀課本和學案,簡單體驗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形式,查找語文學習中可以與繪畫結合的詩句。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初步感受 欣賞中國繪畫作品圖片 欣賞圖片的同時感受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 通過作品圖片激發學生興趣,經過欣賞初步感受中國畫的意境之美導入 以《蛙聲十里出山泉》為例講解中國畫與詩意的結合 邊聽邊體會中國畫不僅僅是視覺體驗,而是綜合感受 讓學生初步認識中國畫的詩情畫意是綜合感受初步賞析 請同學們在這幾幅作品中選一幅,說一說你對這幅作品的感受 學生直觀感受,暢所欲言,形成初步體驗 通過描述激發學生圖像識讀能力提出學習建議 結合學生回答,指導學生綜合感受畫中的詩情畫意,即看畫之物、聽畫之音、聞畫之氣、品畫之味 學習品味詩情畫意的方法 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欣賞感受詩畫意境共同探究 欣賞《芙蓉錦雞圖》,你在畫中看到了么,什么感受,結合詩詞,探尋畫家表達了什么 通過欣賞,感受畫面優美華麗,通過探究感受畫家對優秀品格的宣教 先通過視覺感受,再通過探究找出作者的詩情與畫意欣賞鄭板橋《衙齋聽竹圖》,播放風吹竹子的聲音,形成視覺聽覺的意境 配合聲音,欣賞《衙齋聽竹圖》,通過畫中題詩感受鄭板橋憂國憂民的心聲 圖音結合,更好的體驗畫與詩的意境分析畫面,感受詩畫表露的精神氣息賞析《墨梅圖》,放大細節,結合詩句,引導學生感受所畫梅花的精神氣質 通過觀察,結合詩中句子,感受畫家表現的清韻之氣識別《墨葡萄》作品中的景象與詩詞、文字,引導學生感受詩、書、畫構成的畫面語言 通過分析畫中的詩、書、畫體會詩情畫意不是單一物體描繪,是圖像、文字、語言共同組合成的意境 通過細致分析,使學生理解作品詩情畫意是整體的意境體現分析判斷 開展評選詩詞活動,將評選出的詩詞寫在作品上 選擇合適的詩詞,看老師如何在畫面中題寫 通過活動,引導學生根據畫面判斷出符合意境的詩詞,了解題詩的基本方法對比《芙蓉錦雞圖》和《墨葡萄圖》,分析兩幅作品中詩、書、畫、印的特點 通過分析,感受詩、書、畫、印在不同作品中構成的不同意境 對詩情畫意的整體體驗實踐活動 讓學生分組,一組選擇美術作品,一組選詩詞,然后互換,各組根據詩詞選對應的繪畫作品,另一組根據繪畫作品搭配合適的詩詞,然后展示 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本組的繪畫或詩詞進行意境的理解判斷,選出合適的作品,進行展示說明 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在現實中運用知識課堂總結 提高認識 畫家是創造詩情畫意的意境,以表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思想主體 理解詩情畫意的語言特點和審美特點 提高學生對文化的認識課后尋找繪畫作品,試著配上適合意境的詩詞或根據某個詩句嘗試畫出來 知識的運用 理解傳統文化,共同發展結束PAGE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