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一、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1.從人治到法治(1)在古代社會,法律確認和保護人剝削人的等級制度,特權階層常常凌駕于法律之上。(2)近代以來,法律的地位和權威不斷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漸成為現實,法治代替了人治,成為一種全新的國家治理方式。2.中華法系源遠流長(1)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制定成文法,并通過鑄刑鼎、書竹簡等形式發布法律。(2)西漢時期,儒家思想成為政治生活的主導思想,強調禮法結合。(3)唐朝時期,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封建法典,并為以后歷代王朝所傳承和發展(4)鴉片戰爭后,一些仁人志士試圖將近代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國,以實現變法圖強的夢想。但由于各種歷史原因,最終歸于失敗。3.中華法系的特點與作用(1)特點:中華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礎、在中國古代法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法律文明,它強調法律與倫理道德的統一,代表性法典為《唐律疏議》。(2)作用:中華法系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國為人類法治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4.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法的產生 法律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逐步產生的。法的本質 在階級社會中,法反映的是該社會中在經濟上、政治上居于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我國當代的法是社會主義法。我國社會主義法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體現。法的決定因素 生產方式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也是法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法的四種歷史類型 奴隸制法、封建制法、資本主義法、社會主義法法的特征 ①法是維持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法反映并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用規定權利和義務的方式規范人們的行為。②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 ③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法的職能 法在國家治理中既執行政治職能,又執行社會職能。6.新中國法治建設成就(1)一國的法治總是由該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所決定并與其相適應的。(2)成就①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③人權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典題1】(江蘇鹽城·鹽城市田家炳中學校考期中)1.古巴比倫王國的《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如果貴族階層的人打了貴族出身的人,須罰銀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隸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處割耳之刑。”由此可見( )①法律的制定對奴隸主和奴隸是不平等的②國家既服務奴隸主也服務奴隸③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④奴隸有人身自由,但受奴隸主的階級壓迫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典題2】(遼寧鞍山·高三校考期中)2.馬克思說:“君主們在任何時候都不得不服從經濟條件,并且從來不能向經濟條件發號施令。無論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這句話揭示了( )A.生產方式是法律產生的決定性因素B.法是維持社會秩序的一種社會規范C.任何法律都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D.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與原則1.法治的重要性(1)依法治國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國家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的重要保障,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以理性方式解決社會矛盾的最佳途徑。(2)通過實行法治,保障人權,維護社會和諧,實現長治久安,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2.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①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②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③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3.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原則原因 要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必須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依法治國與依法執政統一起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 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 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 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法律→規范、促進作用 道德→教化、支撐作用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 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相適應,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典題3】(北京房山·二模)3.“若要美德得以保存,法律是必需的;而若要法律得以遵守,美德則是不可缺少的。”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 )①道德是法律的底線,法律是道德的基礎②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③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④道德靠人的信念約束,法律靠國家強制實施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典題4】(吉林省遼源市·政治試題)4.人民網第21次全國兩會調查結果揭曉,“依法治國”當選十大熱詞之首。對法治的呼喚,折射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下列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說法正確的有( )①依法治國是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②人民群眾的期待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③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④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同步精練】用時:40分鐘,分值:5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遼寧大連·高一校聯考期中)5.馬克思早期從理性法、自由法觀念出發,論證了自由與法的關系……一方面,強調法律的根本任務是維護和保障人民的自由權利;另一方面,自由必須受到法律的限制,因為法律所承認的自由在一個國家中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馬克思的這一命題還有強調法律神圣性的意思……這說明了( )①法是全體公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體現②法反映并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用規定權利和義務的方式規范人們的行為③法總是由一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所決定并與其相適應的④法由國家強制力保證,任何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都將受到法律的制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江西南昌·南昌市八一中學校考期中)6.法系問題是西方比較法學者創造的概念,他們將世界相類似的國家的法律分成若干系統,但無論怎樣劃分,古代的中華法系都占據其一,在世界幾大法系中獨樹一幟。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①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封建法典②《唐律疏議》是我國古代中華法系代表性法典③西漢時期,儒家思想成為政治生活的主導思想④中國古代實現了法治社會代替人治社會的飛躍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山東·高一校聯考期中)7.“法”繁體字寫作“灋”,最早見于西周金文。字形由“氵(水)”“廌”“去”三部分組成,“水”代表執法公平如水;“廌”就是獬豸,是古代傳說中一種能明辨善惡是非的神獸;“去”是去除壞人的意思。下面關于“法”的認識正確的是( )①生產方式是法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②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封建法典③法是維持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 ④自古法律就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體現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山東·高三統考期中)8.公元前208年,各支反秦義軍的首領相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不久以后,劉邦統率大軍攻占咸陽,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為了在未來的斗爭中取得主動,劉邦旋即還軍灞上,同時鑒于父老苦秦苛法久矣。為了順應民心,除秦苛政,遂反秦之敝,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一時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這表明( )①春秋戰國時期已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封建法典②法律體現人民意志,是實現人民利益的工具③法治有利于維持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④法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并由社會物質條件決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福建廈門·高二統考期末)9.近年來,全國人大先后修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等法律,對堅持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作出明確規定,把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轉化為法律制度規范。這些舉措表明( )①人大是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②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③民主是實現法治的根本保障④全過程人民民主具有真實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山東·高三單元測試)10.《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這體現了全面依法治國貫徹了( )A.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B.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C.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D.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浙江杭州·學軍中學校考模擬預測)11.2023年1月1日,修訂后的《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正式施行。該條例第78條,是我國首個將“生前預囑”以立法形式確立的條款。條例規定,在患者不可治愈的傷病末期或者臨終時實施醫療救治措施,應當尊重患者生前預囑的意思表示。其中包括,有采取或者不采取插管、心肺復蘇等創傷性搶救措施,使用或者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統等。該條例的修訂體現了( )①對患者人權的尊重和保障 ②生命權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③堅持以人為本的法治精神 ④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遼寧沈陽·三模)12.為呼應“雙減”政策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學習、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學習負擔,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下列關于該法規的評論,不正確的有( )①未成年人的正當權利得到保障,體現人民民主真實性②對未成年人的特別保護,不符合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③通過法規明確監護人的責任,可以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④制定新法引導家庭教育,是堅持“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重大舉措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湖北·一模)1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規定:處理民事關系,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下列表述與這一立法精神相一致的是A.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B.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C.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D.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山東濟南·高三山東省實驗中學校考階段練習)14.“不別親疏,不疏貴賤,一斷于法”。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法治元素,我們要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法治元素,豐富法治文化的內涵,通過法治文化建設推進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為此,應該( )①以傳統法治文化的價值取向引領當代法治文化前進方向②堅持用現代法治觀念從根本上改造傳統法治文化③批判繼承傳統法治文化,推動法治文化創新④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增強現代法治的道德底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選擇題:本題共2小題,共20分。(全國·高三專題練習)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習近平在評論法治與德治時講到: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材料二 中國古代有“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干部既要有“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的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也要有“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的君子之范。抓住這個關鍵少數,就抓住了德法結合的根本。根據材料一、二,運用《政治與法治》有關知識,分析法治與德治的關系。(全國·高三專題練習)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要求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突出實效改進鄉村治理。某鎮海灘,過去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沿線遭侵蝕,非法養殖捕撈造成防風林、海草床等特色生態系統和海洋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海灘上垃圾遍地,海邊道路破爛不堪,周圍居民怨聲載道。為改善鎮容鎮貌,該鎮黨委、政府按照依法依規的要求,從抓好“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開始,引導村民自覺遵守各項規定;通過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引導村民紛紛投身美麗鄉村建設,黨員干部帶頭“三拆”,群眾跟著“三拆”;通過鄉賢的道德示范促進鄉風文明建設。經過改造提升,鎮容鎮貌實現靚麗蝶變,成為遠近聞名的“彩虹小鎮”。昔日的小漁村成功換新顏,居民們辦起了農家樂、民宿,腰包也漸漸鼓起來了,實現了鄉村美麗、產業興旺、精神文明。結合材料,運用《政治與法治》知識,分析該鎮鄉村治理的經驗。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B【詳解】①:法律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是實現國家職能的工具。在古代社會,法律確認和保護人剝削人的等級制度,特權階層常常凌駕于法律之上,因此,法律的制定對奴隸主和奴隸是不平等的,①正確。②: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在奴隸社會,國家只服務奴隸主,不可能服務奴隸,②錯誤。③:國家的本質就是階級統治的工具,③正確。④:在奴隸社會,奴隸沒有人身自由,是奴隸主的私有財產,受奴隸主的階級壓迫,④錯誤。故本題選B。2.A【詳解】A:“君主們在任何時候都不得不服從經濟條件,并且從來不能向經濟條件發號施令。無論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這句話揭示了生產方式是法律產生的決定性因素,A觀點符合題意。B:材料并未涉及法律是維持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行為規范,B觀點不符合題意。C:材料并未涉及任何法律都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C觀點不符合題意。D:材料并未涉及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D觀點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3.C【詳解】②③:材料強調了至治國理政中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正確的理解為要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同時也法治體現道德理念,二者是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是相得益彰的,②③應選。①:說法錯誤,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道德是法律的基礎,①不選。④:說法錯誤,法律靠國家的強制力來實施,道德主要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內心信念等力量來實現其約束力,④不選。故本題選C。4.A【詳解】①④: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①④正確。②: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排除②。③: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排除③。故本題選A。5.C【詳解】①:法體現的是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而不是全體公民的,①錯誤。②:“一方面,強調法律的根本任務是維護和保障人民的自由權利;另一方面,自由必須受到法律的限制”,說明法是維持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反映并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用規定權利和義務的方式規范人們的行為。②符合題意。③:材料強調自由與法的關系,“法總是由一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所決定并與其相適應的”說法正確,是影響法治建設的因素,但與材料無關,③不符合題意。④:“自由必須受到法律的限制,強調法律神圣性”說明法由國家強制力保證,任何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都將受到法律的制裁,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6.C【詳解】①:唐朝時期我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封建法典,①錯誤。②:《唐律疏議》是我國古代中華法系代表性法典,②正確。③:西漢時期,儒家思想成為政治生活的主導思想,③正確。④:中國古代并未實現法治社會代替人治社會,④錯誤。故本題選C。7.A【詳解】①: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方式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也是法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①正確。②:唐朝時期,我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封建法典,②錯誤。③:法是維護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③正確。④:自古法律都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法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體現。④錯誤。故本題選 A。8.D【詳解】③④:為了順應民心,除秦苛政,遂反秦之敝,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一時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這表明法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并由社會物質條件決定,法治有利于維持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保障正常的社會生活,③④符合題意。①:唐朝時期我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封建法典,①錯誤。②:法律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社會主義法律體現人民意志,是實現人民利益的工具,②錯誤。故本題選D。9.D【詳解】①:人大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人大制度是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①錯誤。②:全國人大先后修法,對堅持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作出明確規定,是因為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堅持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有利于保障人民當家作主,②正確。③:民主是法治的基礎,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堅持黨的領導是實現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③錯誤。④:“把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轉化為法律制度規范”表明全過程人民民主具有法律和制度保障,是真實性的民主,④正確。故本題選D。10.C【詳解】C:本題考查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原則的理解。我國民法典的有關規定,彰顯了公民做好事有法律保障,體現了我國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法治原則,C項符合題意。ABD: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C。11.B【詳解】①③:《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第78條,是我國首個將“生前預囑”以立法形式確立的條款。條例規定,在患者不可治愈的傷病末期或者臨終時實施醫療救治措施,應當尊重患者生前預囑的意思表示,這體現了堅持以人為本的法治精神,體現了對患者人權的尊重和保障,①③正確。②: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而生命權是人類最基本的人權,②錯誤。④:材料強調對患者人權的尊重和保障,不是強調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④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B。12.B【詳解】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規定要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學習、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表明未成年人的正當權利得到法律保障,體現人民民主的真實性,①正確但不符合題意。②:對未成年人的特別保護,與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并不沖突,②錯誤但符合題意。③:通過法規明確監護人的責任,可以促進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③正確但不符合題意。④:材料沒有涉及德治,④錯誤但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13.C【詳解】A:“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意思是法令不偏袒權貴,懲罰罪過不避讓大臣,賞賜善行不遺忘百姓,強調一視同仁,體現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題意體現的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A不符合題意。B:“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用行政命令來治理老百姓,用刑罰來約束他們,老百姓雖暫時避免犯罪,但還不知道犯罪是可恥的;用道德來教化老百姓,用禮義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就不但會有廉恥之心,而且也會守規矩。這是強調要施行仁政,體現了以德治國的重要性,而題中材料是強調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B不符合題意。C:“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意思是對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禮,用禮儀規范對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禮儀教化的同時制定法律,對于違反禮儀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來禁止人們犯罪,使天下人能夠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這體現了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C符合題意。D:“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意思是說制定禮儀作為綱紀,用來確定君臣關系,使父子關系淳厚,使兄弟關系和睦,使夫妻關系和諧,使各種制度得以確立,劃分田地和住宅,這是強調德治的重要性,不涉及法治,D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14.D【詳解】③④:我們要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法治元素,豐富法治文化的內涵,通過法治文化建設推進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為此,應該批判繼承傳統法治文化,推動法治文化創新,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增強現代法治的道德底蘊,故③④入選。①:該選項夸大了傳統法治文化的價值取向的作用,故①不選。②:對待傳統文化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進行根本改造是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用現代法治觀念從根本上改造傳統文化的說法錯誤,故②排除。故本題選D。15.①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②法律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③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分析】背景素材:法治與德治的關系考點考查: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統一能力考查: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詳解】第一步:審設問。明確題型、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為闡釋說明類試題,要求分析法治與德治的關系。依據設問指向,可調用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統一的知識,結合材料信息分析說明。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①:習近平在評論法治與德治時講到: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可聯系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關鍵詞②: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干部既要有“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的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也要有“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的君子之范。抓住這個關鍵少數,就抓住了德法結合的根本→可聯系法律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相結合。16.①發揮黨組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②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政府依法行政,該鎮黨委、政府按照依法依規的要求,引導村民自覺遵守各項規定。③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黨員干部帶頭“三拆”,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④通過鄉賢的道德示范促進鄉風文明建設。【分析】背景素材:該鎮鄉村治理的經驗考點考查:黨的執政方式、黨組織作用、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能力考查: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的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詳解】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知識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需要運用《政治與法治》知識,分析該鎮鄉村治理的經驗。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①:中共中央要求→可聯系教材知識發揮黨組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關鍵詞②:按照依法依規的要求→可聯系教材知識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政府依法行政;關鍵詞③:黨員干部帶頭→可聯系教材知識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關鍵詞④:道德示范→可聯系德治知識。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時政信息等相結合。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