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圈層結構 高一地理備課組課題: 地球的圈層結構【課標解讀】了解地震波的傳播特征及其在劃分地球內部圈層方面的應用;理解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及各圈層的特點;理解地球外部圈層的組成及各圈層之間的關系。【核心素養】1.人地協調觀:從人地關系的角度,描述地球各圈層和人類活動的關系。2.綜合思維:能夠運用圈層理論,說明各圈層之間的關系和變化過程。3.區域認知:從地球圈層的角度,認識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4.地理實踐力:觀察、識別、描述與地球圈層有關的一些自然現象。【教學重點難點】1.運用資料,說明各圈層之間的關系和變化過程。(重難點)2.認識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重點)【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講授法、活動探究法、對比分析法、多媒體教學法。【教學媒體】 希沃白板【教學課時】 2課時【教學過程】第二課時【新課導入】(活動導入)閱讀書本P25-27并仔細分析圖1-18,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1.圖中藍線和紅線分別代表橫波還是縱波?理由?2.地球內部有幾個明顯的不連續界面?3.不連續界面處橫波,縱波速度發生怎樣的變化?各在地下多少千米處?名稱是什么?4.地球內部劃分幾個圈層,名稱是什么?5.地球內部各圈層的主要組成成分是什么?6.軟流層在哪里?7.巖石圈和地殼的范圍是否一致?從地球內部地震波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生突然變化,這種波速突然變化的面叫不連續面,地球內部有兩個不連續面。在大陸地面下平均33千米處,在這個不連續面下,橫波和縱波的速度都明顯增加,這個不連續面叫“莫霍界面”在地下約2900千米處,在這里縱波的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完全消失,這個面叫“古登堡界面”地殼是地球表面一層由固體巖石組成的堅硬外殼,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地殼厚薄不一,海洋地殼薄,一般為5-10千米;大陸地殼厚,平均厚度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脈的地方地殼會更厚,最厚達70千米地幔從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處的古登堡界面,占地球,總體積的80%。根據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溫度很高,巖石部分熔融,能緩慢流動;科學家推斷,軟流層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地球板塊的運動與之相關上地幔頂部與地殼都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對于軟流圈而言的堅硬的巖石圈層,包括地殼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頂部,由花崗質巖、玄武質巖組成地核主要由鐵和鎳等金屬組成,厚度約3400多千米;根據地震波的變化,可將地核分為內外兩層。外核是熔融狀態的金屬物質,科學家認為,外核液態物質的運動形成了地球的磁場。內核是一個密度極大的固體金屬球,超強的壓力將鐵原子和鎳原子緊緊擠壓在一起。大氣圈是包裹地球的氣體層;近地面的大氣密度大。隨著高度的增加,大氣的密度迅速減小。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間,平均只有一個氣體分子;與星際空間的情況很接近,一般把這個高度作為大氣圈的上界水圈由液態水、固態水和氣態水組成。按照它們存在的位置和狀態,可分為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和生物水;陸地水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最為密切,它主要可分為地表水和地下水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生物圈并不單獨占有任何空間;而是分別滲透于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厚度約20千米【思考交流】問題1 (綜合思維)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提示:說明物質狀態發生了變化問題2 (區域認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質狀態可能是什么?提示:在莫霍界面下橫、縱波都能通過,物質狀態可能是固態;在古登堡界面以下,橫波消失,物質狀態可能是液態。問題3 (地理實踐力)看視頻,觀察地球內部是否與我們劃分的一致?觀察悲催的松鼠在哪里燃燒起來的,并描述位置?提示:地幔問題4 (區域認知)大氣圈究竟有多厚?自然界的水體有哪些?水圈有什么特點?什么是生物圈?生物圈分布在哪里?地球外部圈層之間有沒有明確界限?各圈層相互之間的關系如何?提示:【歸納總結】1.地球的內部圈層【延伸拓展】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結構特征根據地殼化學組成的差異和地震波傳播速度的不同,將地殼分為上下兩層(如下圖),這兩層的物質組成和結構有著明顯的區別(如下表)。分層 名稱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上層 硅鋁層 由硅、鋁成分較多的花崗巖類組成 小 不連續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見,即使有也非常薄下層 硅鎂層 由鎂、鐵、鈣成分較多的玄武巖類組成 大 連續分布;大陸和大洋地殼中都有分布2.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外部圈層 概念 組成 主要作用大氣圈 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的復雜系統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①使地球上溫度變化和緩 ②提供氧氣 ③天氣現象影響人類活動水圈 由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 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生物水等 水圈的水處于不間斷的循環運動之中,影響地理環境變化發展生物圈 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 生物及其生存環境 生物在獲取物質和能量的同時,促進太陽能轉化,改變大氣圈和水圈組成,改造地表形態,影響地理環境發展【針對性訓練】下圖為地球內部圈層局部示意圖。1.圖中( )A.①為巖石圈B.軟流層以上由巖石組成C.③為地殼D.古登堡面以上為地幔2.圖中①②③所屬關系可以表示為下圖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讀地球圈層構成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3.圖中所示的①②③圈層分別是( )A.水圈、生物圈、巖石圈B.生物圈、巖石圈、水圈C.巖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巖石圈4.關于圖中圈層的說法,正確的是( )A.①圈層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總稱B.②圈層是一個連續不規則的圈層C.③是地球外部圈層中厚度最小的圈層D.①圈層是內外圈層中厚度最大的圈層【板書設計】【作業布置】學生課后完成《高中同步導練》課時作業【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