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圈層結構 高一地理備課組課題: 地球的圈層結構【課標解讀】了解地震波的傳播特征及其在劃分地球內部圈層方面的應用;理解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及各圈層的特點;理解地球外部圈層的組成及各圈層之間的關系。【核心素養】1.人地協調觀:從人地關系的角度,描述地球各圈層和人類活動的關系。2.綜合思維:能夠運用圈層理論,說明各圈層之間的關系和變化過程。3.區域認知:從地球圈層的角度,認識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4.地理實踐力:觀察、識別、描述與地球圈層有關的一些自然現象。【教學重點難點】1.運用資料,說明各圈層之間的關系和變化過程。(重難點)2.認識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重點)【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講授法、活動探究法、對比分析法、多媒體教學法。【教學媒體】 希沃白板【教學課時】 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新課導入】(材料導入)《地心游記》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所著的長篇科幻小說,小說講的是一個堅定果敢,具有獻身精神的科學探險家黎登布洛克教授同他的侄兒阿克賽和向導漢恩斯按照前人的指引,在地底經過整整三個月的艱辛跋涉,進行科學探險的故事。那么地球可以分為哪些圈層?地震概況: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動,是一種危害和影響巨大的自然災害我國地震帶位置與地震災害:位于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由于板塊的擠壓作用,板塊內部斷層活動帶發育。我國地跨世界兩大地震帶,地震災害發生范圍廣、頻度高、強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災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地震災害發生頻繁地區有臺灣、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震級——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級(>5級是破壞性地震);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震級每增加1級,能量約增加30倍。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的影響和破壞強度; 一次地震,烈度不止一個(共12度)地球的內部結構,無法直接觀察;科學家主要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來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地震波是指地震發生時,地下巖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縱波在地殼中傳播速度為5.5-7千米/秒,最先到達震中,又稱P波,它使地面發生上下振動,破壞性較弱。介質質點振動方向與波的前進方向垂直,故稱地震橫波;到達地面時人感覺搖晃,物體為擺動,對地面破壞很大。【思考交流】問題1 (區域認知)地震構造的示意解析提示:問題2 (區域認知)縱波和橫波的特征提示:問題3 (地理實踐力)發生地震時,陸地上的人與船上的人感覺是否相同?為什么?提示:不同地震發生時,陸地上的人先感覺到上下顛簸,接著左右晃動。船上的人只能感受到上下顛簸。因縱波傳輸快,橫波傳輸慢,縱波橫波都可以在陸地上傳播,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歸納總結】1.地震(1)衡量地震的主要指標指標 主要影響因素震級 地殼運動烈度 震級越高,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淺,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地質條件越穩定,烈度越小建筑質量越好,烈度越小(2)分布:板塊交界處是地震多發區(3)危害主要危害生產 破壞管道、道路、通信等基礎設施生活 破壞房屋建筑,危害生命、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環境 破壞資源環境和生態系統2.地震波項目 地震波概念 地震的能量以波動的方式向外傳播性質 能量波 地球內能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彈性波 以波的形式傳播的巖石彈性震動分類 橫波(S波) 波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縱波(P波) 波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項目 地震波傳播 特性 縱波傳播速度較快,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均能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共性 傳播速度隨通過物質的性質而變化;經過不同介質的界面時,都會發生反射和折射現象意義 ①研究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狀態,劃分內部圈層;②研究地震的能量和劃分【針對性訓練】1.地質學家常利用地震波來尋找海底油氣礦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圖中表示海底儲有石油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板書設計】【作業布置】學生課后完成《高中同步導練》課時作業【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