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 高一地理備課組課題: 月相【課標解讀】運用材料,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核心素養】1.人地協調觀: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運用中國探月歷程的資料、圖片等,領略中國探月精神。2.綜合思維:結合示意圖等,掌握辨識月相方法,描述月相變化規律。3.區域認知: 運用資料,了解古人對月亮的想象想象和探索。4.地理實踐力:初步學會搜集資料、運用資料,自主探索地理問題。【教學重點難點】1.運用資料,描述月相變化規律。(重難點)2.掌握并能辨識月相方法。(重點)【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講授法、活動探究法、對比分析法、多媒體教學法。【教學媒體】 希沃白板【教學課時】 1課時【教學過程】【新課導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是古人對月亮的想象與探索。漢代人認為月中的陰影便是蟾蜍、玉兔。 漢代張衡的《靈憲》中便說:“嫦娥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蜍”西漢發明了渾儀等天文觀測儀器觀察到月亮表面凹凸不平類似蟾蜍.“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我們來了解月相變化及其規律。月相:指天文學中對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部分的稱呼(即月亮的圓缺變化)月相的成因:月球是不透明且不發光的天體,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月球繞地球公轉,日、地、月三者的相對位置不斷變化。月的定義: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計量單位叫“月”。公歷中,一年分12個月,每月有28日,29日,30日和31日四種,每一日稱呼為1號,2號······ 。陰歷中,以月相的周期變化來安排,一年分12個月,一般單數月為30天,雙數月為29天,每一日稱呼為初一,初二······。【思考交流】問題1 (地理實踐力)了解簡單的月相觀測月球繞地球自西向東旋轉,其軌跡靠近赤道上空。中國在北半球,月球運動軌道在中國南邊。因此在中國觀察月相是“面南背北,左東右西”。問題2 (綜合思維)觀看視頻,完成填圖根據月相填寫相應名稱;寫出上弦月、下弦月出現的農歷時間。推測今天的月相新月和滿月時,日、地、月的相對位置分別是?問題3 (地理實踐力)觀看視頻,填寫表格問題4 (人地協調觀)說明下列詩句中所對應的月相。A、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B、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C、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D、暮伴新月宿,曉隨殘月行。E、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夜似弓。【針對性訓練】月相是指月亮盈虧變化而呈現的各種形狀。山西省某中學于2021年9月7日(農歷初一)啟動了為期一月的月相觀察活動,下圖是該學校小王同學在觀察期間拍攝到的月相。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小王同學拍攝的時間可能是( )A.9月7日 B.9月14日C.9月21日 D.9月28日下圖是月相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2.圖中月相出現的時間按先后順序排列的是( )A.①④③② B.②④③① C.①④②③ D.③④①②3.“楊柳岸曉風殘月”,這里的“殘月”是指( )A.農歷初一的月亮 B.農歷初七、初八的月亮C.農歷十五的月亮 D.農歷二十五左右的月亮4.圖中④月相出現在( )A.上半夜西邊 B.上半夜東邊 C.下半夜西邊 D.下半夜東邊某日,從北極上空往下看的日、地、月三者位置關系如圖所示。讀圖完成下面小題。5.位于A點的人們此時看到的月相(陰影為黑暗部分)應為( )【板書設計】【作業布置】學生課后完成《高中同步導練》課時作業【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