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 高一地理備課組課題: 宇宙中的地球【課標解讀】運用材料,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核心素養】1.人地協調觀: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培養愛護、保護地球的意識。2.綜合思維:結合資料辯證理解、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分析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3.區域認知: 了解宇宙、天體和天體系統,并在此基礎上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4.地理實踐力:初步學會搜集資料、運用資料,自主探索地理問題。【教學重點難點】1.運用資料,描述天體特征、天體系統特征。(重難點)2.掌握并能說明天體系統的判斷。(重點)【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講授法、活動探究法、對比分析法、多媒體教學法。【教學媒體】 希沃白板【教學課時】 2課時【教學過程】第二課時【新課導入】為什么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如此困難?天體系統: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銀河系、河外星系與可觀測宇宙環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地球的普通性共面性: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軌道面幾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公轉方向都與地球的公轉方向相同(自西向東)近圓性:八大行星的公轉軌道同圓相當接近→偏心率有關【思考交流】問題1 (區域認知)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問題2 (綜合思維)地球上擁有可供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態水、適宜的溫度和比較厚的大氣。這些條件被科學家稱為“金鎖鏈條件”試從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及其體積、質量的大小等方面,分析地球具備這些有利條件的原因。提示:問題3 (地理實踐力)除地球外,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是哪個?簡要闡述判斷理由。提示:火星(或水星、金星),從質量、體積、平均密度、自轉周期、與太陽的距離等方面和地球對比。問題4 (人地協調觀)太陽周圍的恒星際空間比較有利于太陽的穩定,而太陽的穩定又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的產生和演化。假如太陽的光照條件變得極不穩定,地球上將會出現怎樣的情形?試對你的答案做出解釋。提示:假如太陽光照變得極不穩定,會導致地球整體自然環境也變得極不穩定。若發生在生物形成初期,會導致生物進化中斷;若發生在現在或將來,會導致生物大量滅絕,甚至危及人類生存。【歸納總結】1.天體系統的判斷方法(1)天體之間能否構成天體系統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兩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只吸引不繞轉不能構成天體系統,如北斗七星各恒星之間沒有相互繞轉關系,不能形成天體系統。(2)天體系統級別的判定天體系統尤其是恒星系統和行星系統的中心天體是判定的關鍵。2.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條件外部條件主要是針對地球所在天體系統的宇宙環境而言。2.地球存在生命的內部條件自身條件主要是指適宜的溫度條件、適合生物生存的大氣條件和液態水的存在。【針對性訓練】科學家對“信使號”探測器第三次飛越水星的觀測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水星表面有火山活動跡象,并且在水星超稀薄外大氣層中首次發現電離鈣元素。下圖為太陽系局部圖,圖中M是地球的天然衛星。讀下圖,完成1-2題。1.“信使號”探測器考察的星球是( )A.M B.N C.P D.Q2.與P、Q相比,地球上形成生命的優越條件是(雙選)( )①太陽光照比較穩定②表面溫度適于生物生存③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④有適合于生物呼吸的大氣3.按所給內容之間的關系,把其字母代號填入下面的方框里A.適當的自轉周期B.日地距離適中C.地球體積、質量適中D.液態水E.太陽系有比較穩定的宇宙環境F.有適宜的溫度G.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H.地球處在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板書設計】【作業布置】學生課后完成《高中同步導練》課時作業【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