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 高一地理備課組課題: 宇宙中的地球【課標解讀】運用材料,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核心素養】1.人地協調觀: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培養愛護、保護地球的意識。2.綜合思維:結合資料辯證理解、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分析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3.區域認知: 了解宇宙、天體和天體系統,并在此基礎上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4.地理實踐力:初步學會搜集資料、運用資料,自主探索地理問題。【教學重點難點】1.運用資料,描述天體特征、天體系統特征。(重難點)2.掌握并能說明天體系統的判斷。(重點)【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講授法、活動探究法、對比分析法、多媒體教學法。【教學媒體】 希沃白板【教學課時】 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新課導入】(視頻導入)人類對宇宙的認識,由中國古代的天圓地方說,公元前400年托勒密的地心說,公元16世紀哥白尼的日心說和1927年勒梅特的無心說 (宇宙大爆炸)都是人類認識宇宙的過程。那么宇宙是什么?我國古代定義: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天文學定義:宇宙是所有空間、時間、物質以及事物的總稱(“可觀測宇宙”半徑約137億光年)光年是計量天體間時空距離的單位,一般被用于衡量天體間的時空距離,其字面意思是指光在真空中沿直線傳播一年的距離,約為94605億千米,是由時間和光速計算出來的。(每秒約30萬km)天體——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晴朗夜空下,仰望星空,可以看到閃爍的恒星、輪廓模糊的星云,以及相對星空背景有明顯位移的行星、還可以看到一閃即逝的流星體、拖著長尾的彗星這些都是宇宙中物質存在的形式,它們連同通過天文望遠鏡或其他空間探測手段才能探測到的星際空間物質,統稱為天體自然天體——宇宙中自然形成的物質恒星——明亮發光星云——輪廓模糊,氣體和塵埃 云霧狀外貌行星——在橢圓軌道上運行 近似球形 不發可見光衛星——圍繞行星運動的天體流星體——塵粒和固體小塊彗星——扁長軌道 圍繞太陽運轉星際物質——氣體和塵埃6. 人造天體——人類制造進入太空的飛行物人造衛星,航天飛機,天空實驗室等【思考交流】問題1 (地理實踐力)可觀測宇宙的半徑約多少光年?折合多少千米?日地平均距離約1.5億千米;算一算,太陽光到達地球約需多少時間?可觀測宇宙的半徑約為日地平均距離的多少倍?提示:已知宇宙半徑約137億光年。日地平均距離約1.5億千米。太陽光到達地球約需8分20秒。已知宇宙的半徑約為日地平均距離的8.64059x1014倍?問題2 (綜合思維)拓展:天體的判斷提示:星際空間的塵埃和固體小塊,是天體。流星體進入大氣層后,與大氣摩擦產生的發光發熱的自然現象,不是天體。未完全燃燒的流星體洛在地球上,是地球的組成部分,不是天體。問題3 (區域認知)將正確的圖片放入對應框中問題4 (區域認知)連一連 請把常見天體及其特點連起來。。提示:【歸納總結】1.常見的天體及其特征宇宙物質 組成(舉例) 特點 觀測特征星云 氣體和塵埃 質量大,云霧狀 輪廓模糊恒星 熾熱氣體 質量大,發光 閃爍行星 金星 質量小,不發光 相對星空背景有明顯位移衛星 月球 繞行星運行,不發光 圓缺多變流星體 塵粒、固體小塊 質量小,數量多 一閃即逝彗星 冰物質 繞太陽公轉,云霧狀 拖著長尾星際物質 氣體、塵埃 稀薄,密度小 用肉眼觀察不到2.天體的判斷方法一看位置。看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氣層之外,獨立存在于宇宙之中。進入大氣層或者返回地面的物質不屬于天體。二看實質。看它是不是宇宙間的物質。自然現象就不屬于天體。三看運轉。看它是否在一定的軌道上獨自運轉。依附在其他天體上運行的物體不屬于天體,如在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車就不屬于天體。【針對性訓練】“It’s not just a planet(行星),It’s home(家園)。”是對地球在太陽系中地位的恰如其分的評價。據此完成5~7題。1.地球的特殊性表現在A.質量在八顆行星中最小B.公轉方向與其他行星不同C.既有自轉運動,又有公轉運動D.太陽系中唯一有高級智慧生命的行星2.地球表面有大氣層,主要原因是A.與太陽的距離適中B.地球本身的體積和質量適中C.綠色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D.太陽系中各天體的共同作用7.地球上有生命生存所必需的溫度條件,是因為A.地球的質量適中B.地球的體積適中C.日地距離適中D.地球的衛星數目適量【板書設計】【作業布置】學生課后完成《高中同步導練》課時作業【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