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發現老房子的美》教案一、教材分析基于新課標,本課屬于造型表現第三學段內容。在小學陶藝學習中,本課是對前期陶藝技巧的靈活運用。在本冊書中,本課是建筑類課程和家鄉生活的的重要組成。教材中展示多張老建筑圖片和學生陶藝作品,我將有選擇的使用教材,重點引導學生觀察并表現我們青島建筑的美。二、學情分析基于學習《建筑藝術的美》,學生基本能區分中西方建筑,但對青島老房子還不夠熟悉。同時,學生基本掌握了泥條成型和泥板成型的方法,而房屋格局和紋理表現尚有難度。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1.知識與技能:了解青島老房子的造型元素和形勢美感,運用陶藝技巧完成立體造型。(審美感知、藝術表現)2.過程與方法:通過打卡、對比、觀察、探究、欣賞,發現青島老房子的獨特美感,合作完成作品。(審美感知、文化理解、藝術表現、創意實踐)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青島獨有的建筑特色;培養學生對建筑、家鄉和人文歷史的情感。(審美感知、文化理解)四、教學重難點梳理教學目標,確立本課的重點:觀察分析老房子,陶藝制作老房子。教學難點是:搭建穩定的房屋結構以及裝飾細節的表現。五、教法學法與教學準備因此我將采用教法:1.啟發法2.演 法3.交流法引導學生進行學法: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教師準備:陶藝工具、微視頻、泥板泥條(未干)、一次性桌布、微型人偶學生準備:1.材料準備:紅白陶土、墊板2.活動準備:下發《打卡任務單》,讓學生初步了解青島的老建筑。六、教學過程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我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步。(一)云覽老房子,感受多樣美1.視頻導入:上課伊始,云參觀特別展覽——《青島紅》,介紹草根收藏家厲老先的收藏品及相關建筑視頻。2.引出課題:你認為厲老先生做的事情有什么意義呢?那我們今天就跟隨厲老先生進一步發現老房子的美。【設計意圖】情景創設,引入建筑的共同特點——紅瓦,學生能從色彩上對老房子有整體感知,產生對家鄉濃郁的故土情感,也在圖片的欣賞中感受青島老房子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二)探究老房子,抓住藝術美1.初步分類:你知道那些紅瓦來自哪些建筑?看來大家對我們城市的老房子相當熟悉。青島被譽為萬國建筑博覽城,每棟老房子都有自己的美。課前我們打卡了很多青島的老建筑,他們都有哪些風格?你能分分類嗎?2.自主探究:我們四個大組,每組組長從盒蓋上拿出你們的探究任務,請大家觀察討論,這個建筑在外形上有什么特點?他們美在哪里?現在開始吧。(1)迎賓館:細節豐富、精美別致、窗戶窄小、外墻用石頭壘出太陽紋,波浪紋墻面和蘑菇石材質肌理美感、紅藍屋頂顏色艷麗、高高低低很有層次。總結:這棟建筑你第一眼看上去像什么?對,他就是古堡式(板書)風格。華麗沉穩,錯落起伏,像音樂的旋律,產生一種明快的節奏美感。這些美被印制成明信片,記錄下了歲月的美好,將青島凝聚成一種文化符號,傳遞給更多的人來認識。(2)天主教堂:高聳尖頂、花窗玻璃、十字架裝飾、圓形拱形窗戶、對稱。總結:擁有這些造型特點就是哥特式(板書)建筑,這個建筑有60余米,是當時那個年代妥妥的擎天柱。▲和同在海邊的天后宮對比一下,你有什么感受?兩種建筑形成鮮明的對比。(3)里院:名字有吉祥的寓意、俯視很有形式美感、沿街而建空間空分利用、商住兩用、窗戶。總結:里院是我們青島極具地域特色的建筑,由西式洋樓與四合院巧妙結合而來的(板書)。▲他是為誰建的?他有什么優勢?里院的美不僅在建筑本身的造型、更在于設計中對人的極大關注,你看他們的名字?(艾民里、廣興里、三江里、安福里、平康五里......)▲為什么起這個名字?是青島人民對里院的深情實感。(4)棧橋:對稱、沉穩、雙層八角飛檐、瓦片上還有細節裝飾,脊獸,“個”字型、紅色瓦片綠色雕梁色彩對比(隨機板書)。總結:棧橋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它已經不單是青島一處網紅建筑,更是我們城市的宣傳者。①你曾注意過嗎?它們的設計者叫張維鎮,現已經80多歲了,是土生土長的青島人,他為什么把棧橋當做品牌的標志?②正是對我們城市的熱愛,張維鎮才涌現了這些創作靈感。而這些作為“青島名片”的老字號,也讓我們青島人為之驕傲。③所以以后再介紹這些品牌,特別是給外國友人的時候,你還可以怎么說?【設計意圖】啟發交流討論的方法,能讓學生從宏觀到微觀,尋找建筑中的造型元素和形式美感,自己發現青島老房子的美,感受到建筑的人文情懷,逐步形成對城市的美好情感。(三)示范老房子,實現創意美1.視頻示范:通過視頻簡要介紹一些陶藝技巧。通過組合房屋結構、刻印裝飾花紋,可以增加建筑層次感。2.提出問題:運用了哪些方法表現出老房子獨特的韻味?泥板、泥條的特點和表現優勢是什么?【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示范和學生交流,明確制作的手法。(四)制作老房子,創造整體美1.作業要求: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具有家鄉特色的泥塑老房子,表現出他們的美和你們的愛。在制作中鼓勵學生大膽改變房屋結構、豐富細節處理,增加人物和動植物,讓老房子們更有人情味。2.評價環節:請組內代表作為小導游,介紹作品,引領參觀。同學作為觀眾將微型人偶放在喜歡的場景中,說一說哪里值得我們停下來,細細游覽。【設計意圖】人偶的放置,增添評價過程的趣味性,和作品的場景性。參觀中談感受,情景中領略老房子的美。(五)煥活老房子,增添現代美1.播放視頻:片片紅瓦,跨越了一個世紀,青島老房子也被歲月的風霜洗禮。為了煥活老房子的青春,青島政府出了很多金點子。(播放視頻)2.升華主題:鼓勵周末學生用照片拍下屬于2022年青島的建筑記憶。愛自己的城市,記錄城市的歷史與文化,我們人人都能成為收藏家。【設計意圖】首尾呼應升華主題。七、板書設計發現老房子的美西式 華洋式 中式泥板 泥條八、教學反思1.學情分析:教學依據真實學情開展,在調研學生對青島老房子的了解程度后,發現如果要讓學生在短短3-5分鐘觀察討論老房子,很難有話可說。因此課前滲透,以及在《建筑藝術的美》引導觀察必不可少,能夠提高教學效率。2.精準問題:在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問題要集中,少而精,預設引導方向,但主線清晰,以學生回答為主。盡量避免重復學生的回答,小結凝練,總結概括,凸出學生主體。追問有目的性,避免無效發散。3.主線清晰:每個模塊要有層層推進的目的,情感為主線要貫徹在每個設計中,建筑文化歸根到底是人文情感,點到為止,不涉及殖民歷史。(還有哪些敏感話題不能涉及?)4.最大亮點:青島品牌中的棧橋元素,真的讓學生眼前一亮。所以一定要觀察生活,記錄這些有趣的生活發現,在真實的場景中感受,更能引起學生共鳴。5.泥塑教學:由于材料場地受限,很多泥塑課程都由黏土替代。在這次教學中,發現泥塑很有自身魅力,不能怕麻煩而放棄泥塑教學。另外本節課為了提高學生作品成功率,教師提前半天搟壓泥板,發現泥板厚薄關系作品搭建,學生不熟悉泥巴,很難在半節課成功。6.教材選用:本課拋棄教材中中國多處老房子,只講青島的老建筑,和下一了《家長的老房子》融合,這種做法在比賽課中可不可以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