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融于鄉土情景,落實核心素養第一章第四節《地形圖的判讀》教學設計【教學內容】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四節【課程標準】1.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判讀坡的陡緩,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2.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四節《地形圖的判讀》,是在學習了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圖例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學習如何在地圖上辨認基本地形以及地面的高低起伏。教材中給出局部山體與等高線地形圖的轉化對照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圖中等高線的特點與山體各部位的名稱聯系,從而識別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識別五種基本地形,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閱讀地形剖面圖,更直觀地認識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線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地理學科里的等值線,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為以后學習等溫線、等降水量線及判讀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奠定基礎。【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閱讀教科書的能力,能自學一些比較淺顯的問題。他們正處于由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的過渡時期,感性思維仍起主導作用,對學習地理有一定的興趣,熱情高,思維活躍,良好的協作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還有待培養。受年齡閱歷和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絕大多數的同學室外活動少,對現實中的山體部位和特征缺乏感知,在學習過程中需要通過創設情境、觸摸模型、動畫演示、實驗操作等多種方式激活學生思維,激發起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才能真正有效高效的展開本節課的教學與探究【知識與技能】1.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判斷坡的陡緩,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2.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3.初步學會閱讀和繪制地形剖面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借助當地沂蒙山山區——天蒙旅游區及兩大主峰資料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養成學以致用的習慣,落實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同時激發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教學重難點】1.根據等高線數值大小判斷地勢高低,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主要的山體部位。2.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能夠在現實情境中遷移運用。【學習方法】1.實景觀察法。播放家鄉沂蒙山天蒙旅游區的宣傳視頻,借助兩大主峰學習海拔和相對高度的概念,并識別主要的山體部位。2.模型感知法。通過觀察、觸摸等高線模型,真切感知主要的山體部位,并歸納這些山體部位的等高線特征。3.讀圖分析法。判讀等高線地形圖,分析主要山體部位的等高線特征,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給攀巖、漂流、蹦極等戶外運動選址,根據等高線疏密程度判斷坡度陡緩。4.繪制地圖法。引導學生先了解繪制方法,再自己動手繪制簡易地形剖面圖。【教學過程】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教師播放家鄉沂蒙山——天蒙旅游區的宣傳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提問同學們有誰去過?你印象最深刻的景點是什么?學生:索道、玻璃棧橋......教師提出問題:這座號稱跨世界第一的人行懸索橋,橫跨兩座山峰天蒙頂和玉皇頂,凌空而起,天蒙頂和玉皇頂的高度是多少?如何表示呢?教師提出問題:這座號稱跨世界第一的人行懸索橋,橫跨兩座山峰天蒙頂和玉皇頂,凌空而起,天蒙頂和玉皇頂的高度是多少?如何表示呢?設計意圖:沂蒙山天蒙旅游區是當地學生非常熟悉的景區,很多學生去過,以此宣傳視頻導入,熟悉的親切感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目光與注意力,激發起學生濃厚的探究學習興趣。這種借助鄉土情景的導入在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課程理念的同時滲透了對家鄉區域認知的培養。教師下發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匯報自主探究結果:海拔是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叫相對高度。天蒙頂的海拔是 1001.2米,玉皇頂的海拔是 935米。教師追問:它們的相對高度應該怎樣計算呢?學生講解過程:用天蒙頂的海拔減去玉皇頂的海拔,1001.2-935=66.2米,它們的相對高度是 66.2米。教師承轉:站在這么高的人行天橋,天蒙山的一切美景盡收眼底,你認識這些山體部位嗎?教師明確合作探究任務一:閱讀教材 25頁,借助等高線模型,以小組為單位識別不同的山體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學生借助手中的等高線模型,小組合內合作學習,互相提問,互教互學。教師巡視指導。設計意圖:高效學習一般會發生在情境之中,是一個參與情境的過程,也是一個基于情境展開的過程。以計算情景中學生熟知的天蒙頂和玉皇頂的高度,把課本上抽象的“海拔和相對高度”概念知識具體化,適應七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可以做到知識理解和運用的同步進行。讓學生通過觀察視頻景物,同時借助手中的等高線模型,學習看的見模的著的地理,學生可以深度參與,熱情高,興趣濃,理解快。教師點撥承轉:如何把這些立體的景觀表示到平面圖形上呢?這就需要借助等高線地形圖。布置自主探究活動二:學生回答:(指圖回答,指模型回答......)師生點評總結:通過等高線的疏密程度可以判斷坡度的陡緩,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教師:播放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視頻,加深學生對地形從立體到平面的轉換理解。追問:如何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讀山體部位呢?明確合作探究任務二教師指導:借助手中的等高線模型,感知主要的山體部位,認真觀察并觸摸,歸納山體部位所對應的等高線特點。學生展示匯報:學生 1 :①是山峰:等高線閉合,數值從中間向四周逐漸降低。學生 2 :②是山脊: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低處凸出。學生 3 :③是山谷: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高處凸出。學生 4 :④是陡崖:等高線重疊。學生 5 :⑤是鞍部:兩座山峰之間的部位。教師重點引導分析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線特點及區別,并指導借助等高線模型進一步感知主要的山體部位。設計意圖: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讀山體部位,實現由立體向平面的知識轉換,是初中學生認知的難點內容。此難點的突破采取視頻觀察、模型感知和讀圖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可以形象直觀又簡潔高效地增強學生由立體空間到平面圖形呈現的認知過程,加深學生對等高線的理解,培養學生觀察與讀圖運用的綜合思維習慣。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實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形成合作意識,有效高效的突破教學的難點。優化訓練延伸提升教師展示優化訓練問題【優化訓練】讀“天蒙景區局地等高線地形圖,完成以下問題:1.寫出圖中字母所處的山體部位名稱: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2.C點的海拔______米,F點的海拔是______米,它們的相對高度是______米。3.計劃從m和n兩條線路登山,哪條更容易?(提示:根據等高線疏密來解釋。)4.若舉行攀巖活動應選在______處,原因是:______。漂流應選在______處,原因是:______學生展示答案:學生 1:A是山峰,B是山谷,C是山脊,D是陡崖。學生 2:C點的海拔 800米,F點的海拔是 600米,它們的相對高度是 200米。學生 3:m線路登山容易,因為 m線路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登山省力。學生 4:攀巖活動應選在 D處,因為 D處是陡崖。漂流應選在 B處,因為 B處是山谷,有河流。教師指導漂流模擬實驗:等高線地形模型,學生 1模擬山地降水,學生 2給小船選擇漂流地點。學生觀察水流的方向及流經的山體部位,小船的行駛方向等。師生總結:山谷處地勢低,容易積水形成河流,河流順著山谷由高處流向低處,適合開展漂流運動。設計意圖:此優化訓練設計,既有基礎知識的填寫,起到重點強化和即是鞏固的作用;又有學以致用的提升和延伸,通過聯系實際設計的“為攀巖和漂流選擇地址”的問題,將課堂內容即時延伸到生活中,非常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與共鳴,再通過實驗演示驗證,掀起學習的高潮,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意識,驗證能力,可以有效落實地理綜合思維與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師點撥承轉:在繪有等高線和等深線的地形圖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圍,著上不同的顏色(海洋則著上深淺不同的藍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同學們知道不同顏色表示的海拔高度嗎?大片的相同顏色又是表現了什么樣的地表形態呢?教師:布置自主探究任務。學生交流展示:教師指導:利用手中的模型感知主要地形類型,歸納各種地形的特點。師生互動,歸納總結。教師點撥承轉: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可以比較容易地判讀出各種各樣的地形,以及地勢的起伏。沿著等高線地形圖某條直線下切顯露出來的地形垂直剖面就是地形剖面圖??梢愿庇^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教師出示地形剖面圖,讓學生觀察地勢起伏狀況,并指導繪制地形剖面圖的步驟:1.在地形圖上畫出直線 AB,找出該直線與等高線的交點,2.將每個交點向平行線上作垂線,得到不同的交點,3.把這些交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學生認真觀察,感悟畫法。教師布置任務:把教材 28頁未完成的地形剖面圖補充完整,并描述沿直線 AB地形的起伏狀況。學生展示,師生評價。師生總結:地形剖面圖可以更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設計意圖:難點內容突破后,教師通過具體的問題導學,任務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輕松愉快地掌握分層設色地形圖的判讀。通過方法引導,動手繪制理解地形剖面圖的判讀與運用,做到高效課堂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有效減負。課堂板書總結:設計意圖:緊扣本節教學內容,采取山體簡筆畫的方式總結板書,簡潔明了,重點突出。作業設計:學以致用,登山研學設計意圖: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是課堂教學的高端目標追求,是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具體體現。在學習了本節課的內容后,通過研學登山的作業設計,引導學生到附近的大自然中去熟悉和觀察主要的山體部位及地形類型,制作一個簡單的等高線地形模型,利用鄉土資源及時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延展了課堂,實現了課程與生活的融通,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在讓學生達到會學、會用、學用結合的同時,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形成地理實踐力,可以不斷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持久熱愛與探究興趣。鏈接:沂蒙山天蒙景區在山東省臨沂市費縣境內,東西綿延 50 余公里,南北跨距 20余公里,有名的山峰上百座,有蒙山第二高峰——玉柱峰,海拔 1073 米,第三高峰——望海樓,海拔 1001 米,晴天登臨可映日觀海。景區主要景點有號稱世界第一人行懸索橋、望海樓、玉皇宮、玻璃觀景臺、葫蘆崖瀑布等,奇峰連綿,谷幽壑深,茂林蔥郁,花異草香。沂蒙山人行懸索橋為連接天蒙旅游區望海樓和玉皇頂兩個景點的人行天橋,號稱目前世界最長、跨度最大的人行索橋。橋面是跨度 60 米的玻璃橋面,玻璃橋橫跨兩座山峰,距谷底 150 多米,凌空而起懸于天際,仿若走在云中,沂蒙大地的萬千春光美景盡數映入眼簾。享譽海內外的《沂蒙山小調》就誕生在天蒙景區望海樓腳下的費縣薛莊鎮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調唱響全國,是集國防教育、沂蒙黨性教育、沂蒙紅色文化教育、紅色研學于一體的綜合性教育基地。2021 年入選“省級中小學生研學基地”課后反思:一、教師自評:《地形圖判讀》這個節文字不多,但內涵豐富,是七年級地理教學中的難點之一。根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地形觀察,說出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圖上識別一些基本地形。在教學中,我以家鄉著名的銀座天蒙旅游景區為例,以海拔的理解﹣等高線圖的判讀﹣山地部位名稱作為教學主線,以等高線的繪制視頻和等高線模型為載體,較好地演示了等高線的基本原理、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方法等知識,使教學變得形象生動,較好地強調了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首先是播放家鄉沂蒙山天蒙旅游區的宣傳視頻,借助天蒙景區最著名的景點——世界第一人行懸索橋,學習海拔和相對高度的概念,引導學生把抽象的地理概念具體化,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地理,快速、準確地掌握了海拔和相對高度的概念。讓學生通過觀察天蒙山的實景圖,認識主要的山體部位,然后借助手中的等高線模型,感知這些主要的山體部位,認真觀察并觸摸,歸納山體部位所對應的等高線特點。特別是在辨析山谷和山脊等山體部位時,可以比較容易區分。學生在平面圖的基礎上借助等高線模型感知主要的山體部位,認真觀察并歸納山體部位所對應的等高線特點,得出結論,既豐富了學生的等高線知識,又增強了學生的空間概念,培養學生由平面到立體的思維轉換能力,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實施,提高學生的參與性、積極性,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在“優化訓練”時,我指導學生進行漂流模擬實驗:學生 1 模擬山地降水,學生 2 給小船選擇漂流地點。讓他們觀察水流的方向及流經的山體部位,小船的行駛方向。然后總結:山谷處地勢低,容易積水形成河流,河流順著山谷由高處流向低處,適合開展漂流運動?!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親自動手得出的結論更讓人信服,并且印象深刻。培養了學生應用意識與技能,靈活多變的思維,以及積極思考、合作探究和語言表達的能力。通過生動、直觀的觀察等高線模型和分層設色地形圖,輕松愉快地掌握了地形類型的知識,讓學生觀察地勢起伏狀況,并指導繪制地形剖面圖。認真觀察地形剖面圖,得出地形剖面圖可以更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結論。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提高了學生地形圖判讀的能力,由平面向立體轉換的能力,布置課外登山研學的任務,將課堂延伸到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去熟悉和觀察主要的山體部位及地形類型,非常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達,通過觀察,制作一個簡單的等高線地形模型,達到會學、會用、學用結合的目的,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二、學生反饋:這一節地理課,即是一節重要的地理課,也是一節輕松的旅游課,老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直觀形象的模型和圖片,把書面知識直觀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學起來很輕松,把我們家鄉的天蒙山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很多沒去過的同學也能解的明明白白,仿佛身臨其境,大家都非常感興趣,渴望再登一次天蒙山,重識天蒙山的各種山體部位,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欣賞家鄉的美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