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教學設計)課題 第18課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課標要求(2022年版) 1.了解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表現、影響;識讀《東晉形勢圖》了解東晉、南北朝的建立及更替。(史料實證 時空觀念) 2.理解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表現和影響。(歷史解釋 唯物史觀) 3.認識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認識勞動人民對于社會發展的重大貢獻,認識到和平、安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家國情懷)重點 江南地區的開發難點 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教法 啟發式、探究式學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出示2023年上半年全國GDP前十強省份及分布圖: (1)讀圖:GDP(國民生產總值)十強都分布在哪個區域? (2)這些富裕的地區在歷史上是從什么時期開始經濟就率先發展起來? 2.師出示課題,并要求學生從子目上把握本課的三個內容:東晉的興亡、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區的開發。 學生各抒己見,初步認識“東晉的興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區的開發”有密切關系。 調動學生思維,讓學生理順東晉興亡和南朝政治過程中,南方的相對穩定是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基礎。課標解讀 出示課標,并解讀: 首先了解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表現、影響;識讀《東晉形勢圖》了解東晉、南北朝的建立及更替明確雖然朝代更替快但戰事少社會安定。 其次,理解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表現和影響,明確本課的重點是江南地區的開發實際上就是東晉南朝時期經濟的發展狀況。 3. 認識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認識勞動人民對于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認識到和平、安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 學生朗讀課標,聽老師解讀,明白前后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和本課知識與前后課之間的相互聯系。 整體了解東晉興亡、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區的開發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明確較北方十六國政權的并立來說,江南地區政權的更替下社會相對穩定是它得以開發的前提條件。講授新課 引導學生理解課題:“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是要清楚時間段是東晉南朝時期,歷史現象是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原因及表現。 學生把課題和三個板塊標題結合,明確三個標題的關系,明確江南地區的開發是三個標題中的最主要把握的知識點。 調動學生識別標題的能力和標題如何緊密聯系的能力,基本掌握知識的大致結構。東晉的興亡 1.東晉的建立 觀察兩幅地圖:說說南方地區政權有何變化? 提示:在北方進入十六國時,南方地區新政權建立的概況: (1)時間: (2)建立者: (3)都城: 補充解釋人物: 司馬睿,東晉的開國皇帝。司馬懿的曾孫,瑯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瑯邪恭王司馬覲之子,晉武帝司馬炎從子。司馬睿于290年襲封瑯邪王,曾經參與討伐成都王司馬穎的戰役;但是由于作戰失利,司馬睿便離開洛陽,回到封國。晉懷帝即位后,司馬睿被封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后來在王導的建議之下前往建康,并且極力結交江東大族。311年晉愍帝封司馬睿為丞相、大都督中外軍事。晉愍帝被俘后,司馬睿在晉朝貴族與江東大族的支持下于317年稱晉王,318年即帝位,為晉元帝。 根據地圖發現政權的名稱不同,從而閱讀課文了解新政權建立的時間是317年、建立者是司馬睿、都城在健康。 通過人物認識司馬家族是西東晉的皇族。司馬家族在西晉滅亡北方陷入政權并立時,司馬家族后人在南方繼續當政,但是范圍縮小了。 讓學生從地圖上讀取政權的變化,感知政權的范圍。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通過人物介紹更明了的理解王朝的更替。2.東晉的政治 由大范圍的統治到只在長江以南為政,可見司馬家族的力量是在逐漸縮小,所以也呈現了現實中特有的政治特點,出示圖文材料及任務:合作交流:分析當時東晉是一種怎樣的政治環境 [元] 帝初鎮江東,威名未著,敦與從弟導等同心翼戴,以隆中興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 --《晉書》 晉自中原沸騰,介居江左(江東),以一隅(角落)之地,抗衡上國(東晉北部邊境的政權),年移三百蓋有憑焉。其初諺云:“王與馬,共天下。”蓋王氏人倫之盛,實始是矣。 --《南史》卷二一史 結合視頻內容探究:一個人說了算不更好嗎?為什么要共天下?補充人物介紹材料: 王導,瑯琊郡臨沂縣(今山東臨沂市)晉朝政治家、書法家,東晉開國元勛書法家,東晉開國元勛。王導出身瑯玡王氏,早年便與瑯玡王司馬睿友善,“睠同布衣”,后建議其移鎮建鄴,又為他聯絡南方士族,安撫南渡北方士族。東晉建立后,先拜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武岡侯,又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事,領中書監。與其從兄王敦一內一外,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 通過圖片和文字材料說明,再加上人物介紹以及視頻內容較為清晰地懂得了東晉建立時,由全國統治的西晉到維持在江南的統治的東晉,統治中心由北方轉到南方,需要大貴族力量的支持,才有共天下的局面。 加強對圖片閱讀技巧的訓練。培養歷史解釋核心素養。(2)軍事上 銜接:東晉上流社會多是南遷的人,故土難離,它們會有什么愿望,結果怎樣? 相關史事 南遷的北方人,懷念家鄉,希望晉朝能恢復中原。他們之中的杰出人物祖逖 (t ì),為恢復中原作出巨大努力。祖逖年輕時胸懷大志,勤奮練武,夜半聞雞起舞,隨時準備報效國家。西晉末年,他流亡江南,要求司馬睿出兵北伐。司馬睿令其自行招募軍隊,祖逖只好帶領親族、同鄉100多家,于313年渡江北上。船到中流,他站立船頭,慷慨激昂地擊輯 (j í)說:“祖遜如不掃清中原,誓不再回江東!”跟隨的人都被他的豪情壯志感動。渡江以后他組織了一支2000多人的隊伍,經過幾年艱苦戰斗,恢復黃河以南大部分地區。東晉建立以后,統治者腐朽軟弱,偏安東南。祖逖憂憤而死。 提示恢復的“中原”指的是長江以北黃河以南地區。 通過祖逖北伐的相關史事,明確了解東晉曾經進行北伐,但并沒有實力大動干戈,不造成北方的長期戰爭,這也為江南的開發創造穩定的條件。同時理解東晉是南方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時代。 培養利用文字材料理解分析史實的方法。同時培養歷史解釋核心素養。(3)經濟上 過渡:雖然北伐不成功,但對于東晉來說未必不是好事。閱讀材料結合課文內容,歸納東晉經濟發展的原因及表現。 出示材料: 時荊揚晏安,戶口殷實,導為政務在清靜,每勸帝克己勵節,匡主寧邦。” ——《晉書·王導傳》 大致意思:此時,荊州、揚州社會安定,人口眾多而富足,王導處理政事,務求清靜安民,經常勸導元帝司馬睿率先垂范勵精圖治,自己一心輔助君王,安寧國家。 通過閱讀歸納 表現:社會經濟有所發展,江南出現了“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 原因:原因: ①抵御了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統治局面相對穩定。 ②中原人口南方,給南方帶來勞動力和技術,南方經濟得以發展。 學會讀取文言文中包含的歷史信息,培養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為江南地區的開發打下基礎。3.東晉的滅亡 過渡:雖然經濟有所發展,但是,東晉特殊的政治決定了它的特殊遭遇。請閱讀材料:閱讀人物掃描材料,分析表格中東晉歷代的皇帝在位時間短的原因及結果? 人物掃描 劉裕,生于晉陵郡丹徒縣京口里,漢楚元王劉交之后,南北朝時期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曾兩度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功勛卓著。隆安三年(399年),參軍起義,對內平定戰亂,先后消滅劉毅、孫恩、盧循等分裂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致力于北伐,消滅南燕、后秦等國。永初元年(420年),劉裕廢晉恭帝司馬德文,自立為帝,國號宋,定都建康,南朝開始,后人稱為宋武帝。 通過閱讀分析表格數據以及任務掃描材料分析歸納: 原因:皇帝無實權,士族在權奪利,造成混亂,政權落入武將手中。 結果:東晉滅亡。 數據的分析感受政權的搖搖欲墜,文字材料的閱讀感受到政權的易主,司馬家族的統治結束。培養歷史解釋核心素養。南朝的政治 1.特點: 過渡司馬家族統治的結束,開始了南朝的歷史。 師引導提示:南朝的意思是什么?它是一個朝代嗎?閱讀課文查找真相。 我們發現的四個更替的政權它們統稱為南朝。它們統治的地域是否一致? 看圖說話:圖片描述的政權具有什么共同點? 閱讀課文基本史實,獲取南朝的基本史實:包括宋齊梁陳四個更替政權,合稱南朝,也即是相對于北方的北朝來說它是南方的朝代。 閱讀圖片觀察發現:都城都在健康,但疆域逐漸縮小等….. 提醒注意課文基本史實的重要性和歷史關鍵名詞的重點把握和使用,從中感知南朝包含了四個政權。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核心素養。2.南朝宋的發展 過渡:南朝是社會發展情況是怎樣的? 出示材料:下列材料指的是何時何種現象? “三十年間,氓庶蕃息......民有所系,吏無茍得。家給人足,即事雖難,轉死溝渠,于時可免。凡百戶之鄉,有市之邑,謠舞蹈,觸處成群,蓋宋世之極盛也。” ——《宋書》 即位之后,劉裕下令整頓戶籍,厲行土斷之法,嚴禁世族隱匿戶囗。規定政府所需物資,不準像過去那樣濫行征發,而是派有關官員以錢購買。適當降低農民租稅,廢除苛繁法令,讓百姓在寬松的環境中休養生息,發展生產。魏晉以來,皇室、官府崇尚奢華。由于出身孤寒,劉裕知曉稼穡艱辛,因而平時清簡寡欲,生活節儉,不喜奢侈。 ——《宋書》卷3《武帝紀下》 通過讀取材料“降低農民租稅”等關鍵信息,結合課文內容分析出南朝第一個政權的發展: 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30余年時間里,輕徭薄賦,江南民殷國富,社會比較安定。 增加課外知識,增強閱讀歸納的能力。培養史料實證核心素養。3.南朝梁的時局 過渡:到了梁的時候,時局會是怎樣的? 通過地圖對比和閱讀詩句,分析歸納南朝梁的時局。 探究:同樣的地域,宋和梁的差別給我們什么啟示? 通過對比發現梁的統治范圍比宋和齊縮小了很多。結合時局“千里無雞鳴”分析出:在地方的貴族和將領勢力強大、政治日益敗壞和大規模叛亂下千里絕煙,人跡罕見。南北實力對比中,南朝處于明顯劣勢。 探究交流歸納: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基礎。 地圖的對比應用加深對南朝社會發展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核心素養。江南地區的開發 背景: 過渡:以上長江以南政權無論是東晉和還是南朝,或多或少南方經濟都有所發展。整體來說這個地域的歷史以及發展概況是怎樣的? 首先把握“江南”所指范圍。通過地圖試說江南的范圍。 強調:江南,現指長江中下游(長江以南)古人稱江東或江左。 “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 ——西漢《史記》 根據地圖標識把握出“江南”的范圍。實際上就是東晉以及南朝的統治范圍。 通過文字材料明確江南地區史上并未開發過,明白鼓搗中國的統治中心多找黃河流域的北方:秦漢時期,南方和北方經濟發展很不平衡。黃河流域經濟發達,是全國經濟重心。而江南地區地廣人稀,農業生產落后。 培養閱讀圖片和理解材料的能力以及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核心素養。2.江南地區的開發: (1)時期 (2)原因 出示材料:閱讀圖文:分析材料反映的史實。 材料一 時海內大亂,獨江東差安,中國士民避亂者多南渡江。 ——《資治通鑒》 材料二 自晉氏遷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許年中,無風塵之警區域之內,晏如也。 ——《宋書》 通過閱讀材料結合課文內容把握:時期是東晉后期 并歸納原因(1)北方人民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使江南得到開發。 圖片加文字材料通俗易懂,利于理解人口南遷的作用。培養唯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心素養。過渡:除了人帶來的利好,還有什么條件加持 閱讀圖文:材料中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局勢有何不同? “江南地廣(人微) .....民食魚稻,漁獵山伐為業,飲食還給不憂凍餓。” ——《漢書·地理索》 通過圖片和史料關鍵信息“飲食還給不憂凍餓”理解出: (2)江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 培養閱讀和分析能力以及歷史解釋核心素養過渡:江南地區有什么優越的自然條件呢? 指出:社會發展離不開人出示 (4)南北方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 通過結合地理知識的氣候、地形、、降水量等分析出:屬于亞熱帶氣候; 土壤深厚,水源充足; 溫暖濕潤從而得出自然條件優越的結論。 多學科融合學習,認識歷史事件不是偶然發生的,培養學生歷史解釋核心素養。2.開發的表現 過渡:以上四個條件是江南地區得到了開發。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出示材料及任務:江南地區在材料展現了江南地區的什么景象? (1)農業 到梁代,(姑孰)附近已是“良疇美柘,畦畎相望,連宇高甍,阡陌如繡”。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 ——《江東僑郡縣的建立與經濟的開發》 “江陵地東南傾,故緣以金堤,自靈溪始。桓溫(東晉政治家)令陳遵監造。” ——《水經注》 南朝劉宋元嘉年間,錢唐縣令劉道真著的《錢唐記》記載:“防海大塘在縣東一里許,郡議曹華信家議立塘,以防海水。始開募,有能致一斛土者,即與錢一千。旬月之間,來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復取,于是載土石者,皆棄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錢塘焉。” 通過讀取關鍵信息“阡陌如繡”“緣以金堤”等分析并筆記標識:①大量的荒地被開墾出來,耕地面積不斷增加,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 指導閱讀文言文材料的技巧,培養史料實證核心素養。過渡:土地開墾興修水利,耕種技術如何?閱讀材料,結合課文內容,歸納江南地區開發的成就。 魏晉南北朝時期,農業生產已經全面進入牛拉犁耕的階段,以耕—耙—耱為體系的精耕細作技術越來越成熟,直轅犁結構已經相當完善,應用更加廣泛。 ——《犁 地球知識網》種麥詔 天嘉(陳世祖年號)元年八月詔稱: “菽栗之貴,重于珠玉” “麥之為用,要切斯甚” ——(唐)姚思廉《陳書》 通過讀取關鍵信息“犁、耙”“麥之為用”等,分析并筆記標識:②農業生產技術有了很大改進,包括推廣和改進犁耕,實行精耕細作,以及推廣選種、育種、田間管理和施用糞肥等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 加強史料閱讀技巧的訓練,培養史料實證核心素養。過渡:種植技術提高了,種植的農作物又是怎樣的? 出示材料:結合課文內容說說,材料中的“兼有”以及“絲棉布帛之饒”反映了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結構是怎樣的? “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絲棉布帛之饒覆農天下。” ——南朝《宋書》《山居賦》 (南朝)謝靈運 蔚蔚豐秫,苾苾香秔。 送夏蚤秀,迎秋晚成。 兼有陵陸,麻麥粟菽。 秫(shú):一種有黏性的谷物。 秔(jīng):一種黏性較小的稻 通過讀取關鍵信息“數郡忘饑”“絲綿布帛”等,既有吃的也有穿的等,分析并筆記標識:③實行農業多種經營,發展種桑養蠶,培植果木,種植草藥等。 加強史料閱讀技巧的訓練,培養史料實證核心素養。(2)南方的手工業也有了快速進步。 銜接:農業得到了發展,農產品豐富,用度物品也隨之增多。 出示材料:圖文說明江南哪一生產得到發展? 南朝青瓷刻花單柄壺 南朝青瓷蓮花尊 江南之為國盛矣......魚鹽杞梓之利,充韌八方,絲綿帛帛之饒,覆衣天下。 ——《宋書》 從圖文材料中閱讀提取關鍵信息“瓷器”“魚鹽”等分析出:繅絲、織布、制瓷、造紙業、冶鑄業、等手工業的發展。 加強圖文結合的史料閱讀技巧的訓練,培養史料實證核心素養。(3)商業交流和城市發展 過渡:商品的豐富,就會推動交換。 出示材料及任務: 材料中的“從江以南千斛為貨”以及“戶數的劇增”說明了江南地區哪方面得到發展? 《宋書·周朗傳》載:“凡自淮以北,萬匹為市;從江以南,千斛(容量單位,此時一斛為十斗,120斤)為貨。亦不患其難也。今且聽市至千錢以還者用錢,余皆用絹布及米,其不中度者坐之。 建康城東晉初年只有4萬戶左右,而梁代急增至28萬,短短 200 年左右的時間里增長了6倍。而同時期北方最大的都會城市洛陽的人口不過10萬9千余戶,尚不及建康的一半。 ——簡修煒等《六朝史稿》 以建康為代表的商業城市的興起,其周圍有許多市場,貿易來往,舟船車輛云集,人口集中,最盛時達一百四十萬左右。 ——羅宗真《探索歷史的真相: 江蘇地區考古歷史研究文集》 閱讀提取“貨”“人口28萬戶”“許多市場”等關鍵信息,分析出商業和城市。 增加課外知識,增強閱讀分析能力。培養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小結 本課學習了哪些內容? 在老師引導下回憶本課主要知識點。 引導學生回憶知識內容系統把握知識結構。核心素養發展 1. (時空觀念)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頻繁。下圖①處的政權是( ) A.西晉 B.東晉 C.北魏 D.北齊 2.(歷史解釋)王導是瑯瑯琊臨沂縣人,他曾上書說:“教化萬民的根本在于正人倫,正人倫的關鍵措施在于興辦學校。學校興辦起來了,人們才得以明曉五教之禮,……成教化,定風俗,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司馬睿覽奏后,聽從了王導的建議。該上書反映了( ) A.王導主張健全法制 B.東晉王朝重視發展教育 C.東晉朝廷重文輕武 D.司馬睿善于向平民納諫 3.(歷史解釋2023·重慶A 卷中考)九年級(1)班的同學們在歷史探究學習中,圍繞主題收集了一些史料,現摘錄部分典型如下。他們探究的主題應該是( ) A.政權建設與社會進步 B.技術發明與經濟發展 C.人口遷徙與區域開發 D.商業繁盛與文化交流 4.(唯物史觀2023·山東濱州中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能證明“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和歷史的創造者”這一觀點的是( ) A.西晉滅吳統一全國 B.江南地區的開發 C.前秦東晉淝水之戰 D.北魏孝文帝改革 5.(唯物史觀2023·黑龍江牡丹江中考)《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當時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是( ) ①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②當時的江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 ③北人南遷,帶去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 ④南下移民和江南地區當地民眾的共同努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① D.①②③④ 6.(唯物史觀)東晉后期,南方“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條件優越 B.大量人口南遷 C.民族交融加深 D.海外貿易拓展 7.(史料實證)下圖文材料說明( ) “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絲棉布帛之饒覆農天下。” ——南朝《宋書》 A.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B.文學藝術繁榮發展 C.江南地區得到開發 D.南方經濟超過北方 8.(歷史解釋2023·安徽中考)東晉南朝時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販賣、擺攤設點的正規“市”之外,還有農民臨時集市的“草市”軍隊設的“軍市”,與周邊民族進行貿易的“互市”等,星羅棋布,遍布各地。這反映當時( ) A.商業貿易活動的頻繁 B.長期分裂局面的結束 C.市突破了時間的限制 D.重農抑商政策的廢除 9.(唯物史觀)317一589 年,在這二百多年間,江南農業生產從火耕水耨發展到施用糞肥。這主重體現了江南地區( ) A.生產技術的進步 B.環保意識的增強 C.水利工程程的興修 D.自然條件的優越 學生搶答式完成答案的選擇: 1B.2B.3C.4B.5D.6B.7C.8A.9A 將最新中考題置入,把握最新考試要求,真正達到落實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核心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