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教學設計《2022年歷史課程標準》要求: 通過了解張寒興辦實業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艱辛歷程。本課是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中的第一課,本課主要學習兩塊內容: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化。兩部分內容之間為并列關系,都是中國在西方工業文明影響下,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發展情況。本課為本書最后一單元中的一課,內容涉及之前所學七個單元,時間跨度大,涉及范圍廣。教師要通過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引導學生將本課知識與之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知道張謇實業救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歷程、社會生活的變遷等基本史實重要的事件、人物、現象等,知道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曲折歷程,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運用圖文史料分析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以及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特點,認識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在中國近代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認識近代實業家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學生的社會進步觀和與時俱進的態度。(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教學重點: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教學難點: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八年級學生經過了一年多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和學習方法進程有了一的積淀,有敢想、敢說、愛說的欲望和白信心,對中國的近代化個基本的認識,但對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重要的近代企業 以等知識不太了解。良好的動機、濃厚的興趣、適度的壓力、不斷的成功是產生學習動力的主要來源。因此,本課要提供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史料,并養成白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習慣。【導入新課】播放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視頻,導入本課。(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來進入本課。【整體感知】壹 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貳 社會生活的變化【解讀課標 明確目標 培育素養】【新課教學】【壹】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問題探究:毛澤東曾說:“講到輕工業,就不能忘記張謇”,張謇是誰?(設計意圖)介紹張謇生平,并指出1894年張建高中狀元,1899年棄官從商,這中間發生了什么?引導學生分析出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馬關條約》簽訂,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問題探究:張謇對待《馬關條約》是何態度?為何會產生這種態度?亡國之馬關條約,朝廷能忍,吾四萬萬同胞卻不能忍.....一旦盡撤藩籬,喧賓奪主,西洋各國,援例盡沾,其后患必然以我剝膚之痛,益彼富強之資逐漸吞噬,計日可待。”——張謇《條陳立國自強疏》(設計意圖)史料展示,分析張謇堅決反對《馬關條約》,是因為條約內容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提高學生分析歸納能力,提高學生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過渡:民族危機加深的情況下,張謇創辦大生紗廠,走上了實業救國道路。過渡;問題探究:閱讀教材122-123頁,回答并標記下列內容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歷程發展階段 所處時段 原因產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 甲午戰爭后 ① 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②張謇創辦大生紗廠,使很多人走上了“ ”道路熱潮 后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一系列 的法令“短暫的春天” 期間 西方列強 ,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再度受挫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 ①一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 ②受 、 、 三座大山的壓迫和摧殘(設計意圖)學生自主學習,梳理歸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歷程,提高學生分析歸納能力,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問題探究: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歷程曲線圖反映了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什么特點?(設計意圖)展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曲線圖,學生看圖識圖,抓取關鍵,總結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曲折,提高學生分析歸納能力,提高學生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問題探究:民族資本家開辦的企業主要集中在什么行業?(設計意圖)學生讀圖識圖,認識到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集中于輕工業,重工業基礎薄弱,提高學生分析歸納能力,提高學生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問題探究:民族資本家開辦的企業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域?(設計意圖)學生讀圖識圖,認識到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地區分布不合理,集中于沿江沿海大城市,提高學生分析歸納能力,提高學生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問題探究:民族資本家開辦的企業發展水平如何?受到哪些阻礙(設計意圖)學生讀圖識圖,認識到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總體落后,提高學生分析歸納能力,提高學生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問題探究:通過剛剛的學習,說說大生紗廠等民族工業結局說明了什么?(設計意圖)學生總結歸納,認識到民族工業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根本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民族獨立、國家獨立是民族企業健康發展的前提,提高學生分析歸納能力,提高學生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過渡:【貳】 社會生活的變化問題探究:請同學們自主閱讀課本P124-125,完成表格領域 清末民初 影響交通 風俗 習慣 剪發辮易服飾改禮節習洋俗(設計意圖)學生自主學習,梳理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提高學生分析閱讀歸納問題能力,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問題探究:近代的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呢?鴉片戰爭一聲炮響,西方堅船利炮把中國推向災難的深淵。先賢們從“師夷長技”到“實業救國”、變法維新的探索,必須徹底埋葬舊制度。舉起義旗發動革命,推翻舊王朝,揮動科學、民主大旗,吹響思想解放的號角。——《岳麓版普通高中歷史必修一政治文明歷程》(設計意圖)學生閱讀史料,分析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是外因:西方工業文明的影響;內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政治變革帶來的影響,提高學生總結歸納能力,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問題探究:人們的社會生活從什么時候開始發生改變的?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天足興,纖足滅……鞠躬禮興,拜跪禮滅……旅館名詞興,客棧名詞滅。——《時報》1912年3月(設計意圖)學生閱讀史料,分析近代社會生活變化出現在辛亥革命后,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問題探究:人們的社會生活的變化有什么特點?這一年三月下旬,正值天氣晴和,每日出西直門的游人,絡繹于途。什么汽車馬車人力車驢子,來來往往,極是熱鬧。——張恨水《金粉世家》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不平衡的。沿海地區的變化,大于內陸地區的變化;東南各省的變化,大于西北各省的變化;大中城市的變化,大于廣大鄉鎮的變化;受過教育和教育程度較高的民眾的變化,大于沒有受過教育和教育程度較低的民眾的變化,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25課(設計意圖)學生閱讀史料,分析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是新舊并呈,多元發展,不平衡,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民族需要英雄,時代需要先驅。在萬馬齊喑的舊中國,正是有了張謇、榮氏兄弟等這些人,勇敢地站了出來,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中華民族脊梁的真正含義;雖艱難而不屈,雖百挫而愈奮,為民族振興而躬行,為國家強盛而砥礪。 從他們的跌宕人生中,你學習到了什么?從他們的奮斗歷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他們的故事,對我們今天實現偉大中國夢有怎樣的啟示?要求:①題目自擬,觀點明確;②有史有論,史論結合,結合現實,評述合理; ③條理清楚,語言流暢,字數不少于200字。壹 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貳 社會生活的變化本課涉及經濟內容,內容較為枯燥、乏味,初中的學生對此興趣不大。因此,在教學設計中突出材料選取的趣味性,增加了讓學生自主探究的重點環節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社會生活變化這一主題中,生活性濃厚,增加學生講解的環節,同時以課件、視頻資料的配合,讓學生從感性認識達到理性認識,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更加注重讓困學生參與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