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學設計【2022課標要求】通過“絲綢之路”的開通,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了解張騫通西域。(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教學目標】1.識記西域地理范圍,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概況(包括目的、時間、結果)。2.能夠正確識讀“張騫出使西域路線示意圖”、“絲綢之路示意圖”和“漢代海上航路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3.了解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開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實。4.能夠正確認識張騫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絲綢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養學生全面認識、思考歷史現象內在聯系的能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教學難點: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及發展。【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中國郵政9月7日發行《“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紀念郵票一套1枚,全套郵票面值1.20元,計劃發行數量705萬套。郵票圖案名稱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圖案以花卉、和平鴿,以及代表基礎設施合作和互聯互通概念的公鐵運輸車輛、貨輪、起重機等元素共同組成的數字“10”為主體,并結合“絲路金橋”元素。郵票由北京郵票廠有限公司影寫工藝印制,另與香港郵政、澳門郵電共同印制同題材小本票1本。今天咱們的學習絲綢之路與今天倡導的“一帶一路”又有怎樣的淵源呢?二、新課講授展示本課的結構。教師引導:今天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學習本課內容,包括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對西域的管理三個方面。(一)張騫通西域(1)西域的地理位置教師引導:絲綢之路的開通與張騫出使西域有關,那么西域在哪里呢?出示“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到西域,并通過古詩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來感受西域的自然環境。(2)教師引導:播放視頻,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觀看視頻,并將答案寫在講學稿上。問題一: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問題二:屢遭坎坷、受盡磨難的張騫從匈奴逃脫后,為何堅持前往大月氏?他的哪些品質值得我們學習?(3)出示“西域地圖”,描述西漢、匈奴、大月氏之間的關系。引入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相關知識點:背景:對西域知之甚少時間:公元前138年目的: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結果: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結合視頻和西域的自然環境,通過張騫出使西域過程的了解,感受翦伯贊對張騫的評價:“他是一個冒險家,又是一個天才的外交家,同時又是一員戰將,真可謂中國歷史上出類拔萃的人物也。”引導學生體會張騫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4)小組合作探究一:張騫出使西域的價值。教師引導:張騫受盡磨難,但卻未能完成使命,那么張騫此行是不是徒勞無功?給出兩則材料,引導學生體會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意義所在。材料一: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雖未達到聯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同西域各國建立了聯系,知道了許多西域地區的山川、地形、物產、人口、風俗等,此后,漢朝與西域諸國互派使節,互通商旅。——《秦漢,一個民族強盛的起點》材料二:張騫通西域后,武帝經營西域的興趣日濃,逐漸演變成有計劃的擴張運動,是漢族突破地理限制而與廣大的西方世界交流匯合。自黃河沿岸伸張到河西地域,又推廣到西域,數以百萬計的移民,逐步開發了這塊原屬于匈奴與其他沙漠綠洲民族的廣大土地。——摘編自傅樂成《中國通史 秦漢史》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得出張騫出使西域的重要意義: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為絲綢之路的開辟打下了基礎。(5)設問: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背景是什么,對促進西域各國與西漢的關系起到了什么作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戰役,是西漢王朝對抗匈奴的高潮。經此一役,匈奴受到了沉重打擊,再無力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人開始西遷。在這樣的的背景下,公元前119年,張騫率領龐大的使團,再次踏上了出使西域的征途。西域各國認識到漢朝的富足與強大,紛紛派使節來到長安,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二)絲綢之路1.重走絲綢之路2013年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主辦了一次“重走絲綢之路”的活動,本活動是以絲綢之路為主題,以傳統文化和現代藝術為載體,一縷絲綢,串起千年歷史,一條商路,承載千年文化,千年交往,凝結世代友好。教師出示絲綢之路示意圖,學生分組做好本次活動的攻略:(1)確定路線。寫出絲綢之行從哪里出發,先后經過哪些地方,最遠到達哪里?(2)你選擇什么交通工具?請闡明理由。(3)模擬旅行。①你會經過哪些重要的城市?②途中你會看到哪些自然風光、古城址(或文物)、吃到哪些美食?2.感受絲綢之路材料三:絲綢之路開通后,中國的友好使節出使西域乃至更遠的國家時,往往將絲綢作為表示兩國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絲綢的西傳也少許改變了西方各國對中國的印象。此外,葡萄、核桃、胡蘿卜、胡椒、胡豆、波菜、黃瓜、石榴等的傳播為東亞人的日常飲食增添了更多的選擇。西域特產的葡萄酒經過歷史的發展融入到中國的傳統酒文化當中。商隊從中國主要運出鐵器、金器、銀器、鏡子和其他豪華制品。運往中國的是稀有動物和鳥類、植物、皮貨、藥材、香料、珠寶首飾。設問1:如果你遇到了中國的一位使節(即政府派出的外交大使),根據材料三,他要完成什么任務?由此得出,絲綢之路是一條什么樣的路?設問2:如果你遇到了長安的一名富商,現在想去西域做生意,你看到他從長安帶去哪些東西到西域販賣,他可能又會帶些什么回來?你可能會遇到哪些外國的商人?由此得出,絲綢之路是一條什么樣的路?材料四: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金剛經》發現于敦煌,人們已在樓蘭遺跡的考古發現了2世紀的古紙。而中亞地區雖然也是用紙,但沒有發現造紙工業的證據。另外,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和西域的樂器、歌舞也隨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并沿著絲綢之路的分支,傳播到韓國、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設問3:如果你遇到了一位文化使者,他可能會把哪些知識教給西域人?他又可能從西域各國學習到哪些文化或藝術成就呢?由此得出,絲綢之路是一條什么樣的路?教師引導:結合材料和你的這次絲路之行,請你談談絲綢之路有著什么歷史意義?在這條路上體現著哪些今天依然崇尚的理念(或行為、態度)?引導學生得出: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教師小結:通過史料,引導學生得出絲綢之路是一條國家友好交流之路、經濟交流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從而深刻理解這條絲路上傳承的是一種友好、開放、交流的精神。3.了解海上絲綢之路展示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圖,了解概況。4.絲綢之路的傳承材料五: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并開始被簡稱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材料六:“一帶一路”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設問1:根據以上資料說說,絲綢之路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還有什么價值和作用?設問2:今天我們建設“一帶一路”還要繼承古代絲綢之路的哪些精神或理念?教師總結:絲綢之路在今天依舊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是一條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道路。今天我們建設“一帶一路”還要繼承古代絲綢之路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三)對西域的管理1.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歸納西域都護設立的時間、職能、內容(1)時間:公元前60年;(2)職能:總管西域事務;(3)意義: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2.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歸納班超出使西域的時間、原因、結果(1)時間:東漢明帝時;(2)原因:為了恢復中原和西域的交往;(3)結果:西域各國重新與漢朝建立聯系。三、總結提升本節課的內容可以用“三個一”來概括:一位人物:張騫,為中西方交通暢通和經濟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一個事件: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一座橋梁:絲綢之路架起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橋。【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