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歷史下冊 教學設計課題: 第8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 課型:新授課【教材分析】通過了解“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薩拉熱窩事件、凡爾登戰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了解其基本進程以及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本課是第三單元“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的開篇,本單元分多條線索,分別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與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十月革命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以及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本課以時間為線索,講述了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及戰爭過程和結果,關鍵是對戰爭爆發原因的分析。為了便于教學,依據大單元教學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本課整合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一一拉幫結派軍備競賽(一戰爆發背景);第二部分———戰火蔓延世界大戰(一戰過程);第三部分———世紀災難悲劇空前(一戰影響)。【教學目標】1.知道三國同盟、三國協約兩大軍事對抗集團的形成背景、國家、影響(歷史解釋、史料實證)2.知道薩拉熱窩事件,認識突發事件對人類和平的威脅;知道一戰的過程和重要戰役;(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史料實證)3理解一戰的性質和影響,了解世界大戰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引導學生樹立反對戰爭、熱愛和平,遠離戰爭的意識。(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知道“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薩拉熱窩事件、凡爾登戰役等;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教學難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影響;理解一戰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樹立熱愛和平的意識。【學情分析】本次教學對象為初三學生,思維較為活躍,經過兩年的歷史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具有一定的思考和學習能力。在學習中國史時,學生已經通過“二十一條”“五四運動”等相關內容了解到一戰和巴黎和會的相關內容,掌握一定基礎。同時他們思想活躍,對于世界近代史新的內容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學過程】【導入新課】PPT展示:教師:一戰已經距離我們一百多年,但戰爭離我們并不遙遠,當今世界的兩場沖突如火如荼,還有朝鮮半島危機、南海危機等。一戰給人類社會造成什么樣的災難?我們該如何反思一戰?怎樣才能不能讓歷史的悲劇重演?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本課——《第8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來了解這段歷史吧。(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刺激學生的感官,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走近那個時代。拋出問題吸引學生興趣進而產生建立系統知識的欲望,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導入新課。)展示2022年課程標準和本節課核心素養。【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問題引領(設計意圖:整合教材,捋清思路,問題引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講授新課】目標導學一:拉幫結派軍備競賽(一戰爆發背景)看圖思考,最大的殖民國家是誰?哪個國家在何時向其挑戰?引發了哪些問題?【問題探究1】帝國主義國家為何要拉幫結派?【問題探究2】巴爾干半島為何成為“火藥桶”?【合作探究】1.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用多媒體展示材料,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圖表反映了 20 世紀初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怎樣的發展狀況 這種狀況預示著怎樣的爭斗 由此可見,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的根源和實質是什么 PPT展示:材料1: 1871年,四分五裂的德國完成統一,這為它后來的崛起奠定了基礎。德國的工業本來落后于英、法、美三國,但后來居上。同英國一樣,德國發展工業也需要從海外獲得原料和市場,但是德國占有的殖民地相對較少,只有英國殖民地的1/10。在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的情況下,德國只能向英、法等國“要求陽光下的地盤”。德國與英、法等國的沖突不斷加劇。材料:2 各國工業生產在資本主義世界所占比重材料3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情況對照圖提示:1)發展狀況: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各國生產力得到巨大發展,使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資本主義高速發展的時期,但資本主義各國的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各國為了擴大市場、原料,進行殖民地的爭奪,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超過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2)爭斗:在經濟上,美、德工業產值躍居第一、第二位,英、法下降到第三、第四位;在政治上(殖民地占有面積),英、法占有殖民地面積仍然處于第一、第二位,德、美處于第四、第五位。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帝國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加劇。(一戰的根本原因)列強要求按照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改變經濟實力與所占殖民地倒掛的狀況。3)根源:列強之間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加劇,改變了列強之間的力量對比;4)實質:爭奪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主動積極去思考。)2.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德國外長皮洛夫的話表明了什么 PPT展示:材料1:德國人向自己的一個鄰國讓出陸地,向另一個讓出海洋,而給自己留下一錢不值的天空,這樣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我們不愿把任何人擠到陰暗的角落,但我們也要給自己一塊光明之地,一塊陽光下的地盤。——德國外長畢洛夫材料2: 我們不能容忍任何外國的主神向我們說:“怎么辦 世界已經分割完了!我們不愿阻撓任何人,但我們也不容忍任何人妨礙我們的道路。我們不愿消極地站在旁邊……而讓他人分割世界?!?br/>——德國外長皮洛夫1899年在議會的演說材料3:教師:從上面材料中看出德國想要什么?提示:德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野心。教師:這一問題會產生什么影響?提示:后起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必然會激化。【問題探究1】帝國主義國家為何要拉幫結派?3.教師展示示意圖,引導學生分析:歐洲主要列強之間存在哪些基本矛盾 在這些矛盾中,哪一組矛盾是主要的?提示:(1)法國不甘心在普法戰爭中的失敗,力圖“復仇”,要收回阿爾薩斯—洛林;德國要求繼續削弱和遏制法國,進而奪取法國和其他國家的領土,妄圖建立“中歐帝國”,還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2)俄國抱著爭奪世界霸權的一貫野心,企圖侵占土耳其和吞并巴爾干半島;奧匈帝國在巴爾干半島擴張勢力。(3)英國要維護其殖民帝國的地位,并繼續強占殖民地;它從傳統的歐洲均勢政策出發,既不愿德國過分強大,也不愿俄國勢力在巴爾干過分膨脹。(4)矛盾的中心環節和主要矛盾:英德矛盾、德法矛盾和俄奧矛盾成為帝國主義矛盾的中心環節;主要矛盾是英德矛盾。(5)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各帝國主義國家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幫結派尋找盟友,重新組合,導致帝國主義兩大軍事侵略集團形成。(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扎實基礎。)4.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形成(1)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形成過程:材料一 1879 年,德國和奧匈帝國簽訂了一個主要針對俄國的軍事同盟條約,規定:如果兩國中的一國受到第三國的進攻,另一個國家就要全力進行援助。這是兩大軍事集團形成中最先締結的條約。后來,意大利也加入了這一同盟,形成了軍事集團“三國同盟”,又稱“同盟國”。其中,德國是核心。三國同盟的矛頭指向俄國和法國。材料二 1892 年,法俄為對付德國簽訂軍事協約。英國看到德國對自己的威脅最大,便協調與法、俄的矛盾,1904 年和 1907 年,分別與法、俄簽訂協約。英、法、俄三國協約形成。材料三 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的過程材料四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形勢圖19世紀中后期,奧匈帝國與俄國為爭奪巴爾干地區沖突不斷。德國為了防止法、俄聯手反德,與奧匈帝國結成軍事同盟,后來意大利也加入進來。三國同盟的形成,促使法、俄接近。法、俄簽訂針對德、奧的軍事協定。20 世紀初,英國分別與法、俄締約,形成三國協約。三國同盟:德國為核心三國協約:英國為核心【知識拓展】英國“光榮孤立”政策------19世紀80年代是歐洲各大國紛紛結盟爭霸的時代。德奧于1879年結盟,意大利于1882年加入,形成三國同盟。法俄日漸接近,最終于1894年簽定協約。英國此時卻獨辟蹊徑,采取了置身于這場結盟浪潮之外的立場,即“光榮孤立”。英國人認為此政策可以使歐洲列強彼此牽制,由英國操縱政治天平,維護英國在歐洲大陸的利益;可以使英國放手向海外擴張。 實施的條件:英國19世紀中期以來處于世界工廠的壟斷地位; 擁有一支足以稱霸海洋的強大海軍;英國處于島國地理位置,因此在19世紀末的軍事科學水平以及當時歐洲國際形勢下,可以獨立保證安全。(2)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形成影響:PPT出示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示意圖教師:這兩個集團什么性質?學生:帝國主義軍事侵略集團。PPT出示材料 教師提問:閱讀圖表,思考: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產生了什么影響?學生: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集團之間的斗爭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斗爭,其實質是爭奪殖民地。使歐洲正式分裂成為兩個敵對陣營,兩大軍事集團瘋狂的擴軍備戰,都試圖以武力脅迫對手,導致沖突不斷,使世界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下,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知識拓展】薩拉熱窩事件(1)巴爾干半島問題材料展示:一位美國歷史學家在談到一戰前的歐洲形勢時說:歐洲變成一只“火藥桶”,只等一?;鹦菍⑺?br/>教師提問:“火藥桶”和“火星”分別指的是什么?提示:“火藥桶”指巴爾干地區,“火星”指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問題探究2】巴爾干半島為何成為“火藥桶”?PPT出示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巴爾干半島形勢圖材料二 巴爾干半島地處歐、亞、非之間,是連接歐、亞的陸橋,面積約55萬平方千米,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巴爾干半島位于歐洲東南部,多民族、多宗教、多種族雜居,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到 19 世紀,統治巴爾干地區的奧斯曼帝國逐漸衰落,已經沒有能力和實力維持在那里的統治了,該地區成為列強企圖瓜分的熱點地區。巴爾干半島成為歐洲的“火藥桶”,只要一個偶發事件,就會引起戰爭。提示:1)巴爾干半島位于歐洲的東南部,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匯合處,既控制著地中海和黑海的門戶,也控制著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2)巴爾干半島有豐富的煤、鐵、石油和棉花等資源,各國壟斷資本都在這里加緊滲透,使該地區成了列強爭奪的焦點。3)這里民族關系復雜后來伊斯蘭崛起,天主教和伊斯蘭世界又圍繞它展開爭奪……于是東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三系又在這里拼了個你死我活。反正幾千年下來,這里幾乎就沒消停過。4)各大列強實力介入,使得這里更是雪上加霜。西亞勢力從東、南兩面通向巴爾干;歐洲則從西、北方向壓境而至;東歐則主要自東北方向而來。三大地緣勢力,通過不同的方向,同時對巴爾干施加影響。教師講述:1908年,奧匈帝國企圖吞并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遭到塞爾維亞的強烈反對。 歐洲列強爭奪的焦點集中在巴爾干地區。巴爾干地區民族成分復雜。俄國支持塞爾維亞政府建立大斯拉夫國家;德國支持奧匈帝國控制巴爾干地區。1912年和1913年,巴爾干地區連續發生戰爭。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插手巴爾干地區的事務。(設計意圖:對歷史概念的掌握是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此活動的設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2)薩拉熱窩事件【播放視頻】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和圖文材料,了解薩拉熱窩事件的發生與影響。材料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在其吞并不久的波斯尼亞鄰近塞爾維亞的邊境地區進行軍事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親自檢閱了這次演習。演習結束后,斐迪南大公夫婦返回薩拉熱窩市區時,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擊中斃命。這就是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立即以此作為發動戰爭的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事件遂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明辨是非】如果沒有薩拉熱窩事件 ,會不會發生“一戰”?PPT出示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戰“最重要的背景”有四個:經濟上的競爭,殖民地的爭奪,相沖突的聯盟體系和勢不兩立的民族主義愿望”。 ——《全球通史》教師:學生回答后,給學生進行分析。會發生戰爭,理由:一戰的根本原因是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必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兩大軍事集團矛盾的激化更是加劇了戰爭危機。不會發生戰爭,理由:“暗殺”等恐怖事件是發動戰爭的借口和機會,如果沒有這類事件,戰爭可能推遲或避免;二戰后至今,恐怖事件、帝國主義發展不平衡、新的軍事集團擴軍備戰等現象依然存在,但并沒有發生世界大戰。教師:你從中獲得什么認識?學生:突發事件和恐怖事件有時嚴重威脅世界的和平。(3)評價普林西普【課堂延伸】普林西普的行為值得我們去學習嗎?教師:學生回答后給學生分析------從塞爾維亞角度來看,該行為是維護民族利益的愛國行為;但是從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角度來看,普林西普刺殺行為的性質屬于恐怖主義行為,不是被壓迫民族解放斗爭的正確行為,其后果是點燃了世界范圍內的戰火,造成了人類社會的災難。教師:薩拉熱窩事件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學生: 作為愛國青年在維護民族利益的同時,還應具備進步的現代意識:熱愛和平、遠離戰爭。要盡力避免采取盲目的偏激行動,避免給世界和平造成威脅。搞個人行刺等恐怖手段,并不是被壓迫民族解放斗爭的良策,而且往往會造成災難,甚至對世界和平造成威脅,鑄成歷史大錯。我們應反對任何形式的恐怖主義。提示:評價:普林西普的行為非但沒有挽救民族危機,反而點燃了世界范圍內的戰爭,造成了巨大的災難。普林西普采取的刺殺行為屬于恐怖主義行為,不是被壓迫民族解放斗爭的正義行為。由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根本原因),在瓜分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他們瘋狂擴軍備戰,加劇了戰爭危機(具體原因),從而引發了世界大戰,所以沒有普林西普的刺殺行為,也會爆發世界大戰。教師總結:薩拉熱窩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直接原因)。德、奧對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教師補充:一個月后,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支持奧匈帝國,俄、英、法等國也很快參戰。(設計意圖:采用多種形式,幫助學生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因素進行探討,深刻地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經濟根源,直觀地感受主要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矛盾,以及思考工業化后社會中出現新現象大眾傳媒對政治的影響等,既結合教科書知識,也補充了豐富的課外史料,使學生對一戰的爆發形成一個較為立體的認識。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目標導學二、戰火蔓延世界大戰(一戰過程)學法指導:立足時空觀念,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和結果。【問題探究3】一戰為什么打成了持久戰、消耗戰?PPT展示材料:他們唱著高歌走上戰場,他們很年輕,四肢筆直,眼神真誠、穩健、閃亮,面對不測的命運他們堅持到底, 面對強敵他們無畏地倒下。他們不會變老,而我們則會; 時間不會讓他們厭倦,歲月也不會。在太陽落山,在清晨時分, 我們將記住他們。——比尼思《獻給倒下的將士》( For the Fallen,1914年9月21日)教師過渡:在戰爭初期,戰場的恐怖還沒有完全被后方知曉,戰士的犧牲給人們帶來的只有感動。戰士比尼恩這首《獻給倒下的將士》成為這一時期最能彰顯戰場豪情的文學作品。然而現實的戰場與想象的戰爭宛若天壤之別。【自主學習】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完成填空。(設計意圖:通過結合“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形勢圖”整理第次世界大戰的進程,有利于幫助學生從時空邏輯上形成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認識。)(一)戰爭第一階段:1914年1.圖片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形勢圖。2.教師講述:我們要掌握歐洲戰場上的東、西、南三條線,以及每條戰線的起止點和作戰雙方。強調兩點:第一,歐洲戰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第二,西線和東線是主要戰線,其中西線又起關鍵作用。3.知識補充:馬恩河戰役。第一次馬恩河戰役發生在1914年9月5日至12日,英法聯軍打敗了德軍。馬恩河戰役的失敗標志著“施里芬計劃”(速決戰)的破產。隨后開啟了一戰“塹壕戰”時代,協約國與同盟國陷入了長達四年的戰爭中。(二)戰爭第二階段:1915—1916年4.教師講述:1915年4月,原屬同盟國陣營的意大利突然倒戈,和協約國簽訂了《倫敦條約》并對奧匈帝國宣戰,加入了協約國。1916年是決定性的一年,這一年里出現了三次大型的陸上戰役,即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俄軍的夏季攻勢(布魯西洛夫攻勢)。在海上,日德蘭海戰后,英國仍然牢牢控制著制海權。這一階段,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了協約國一方。5.學生識讀“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形勢圖”,在圖中找到凡爾登戰役發生的地理位置,并指出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重要戰役。教師指導學生看書了解相關戰役情況,強調凡爾登戰役有“絞肉機”“地獄”“屠場”之稱。6.圖片展示:凡爾登戰役?!静シ乓曨l:凡爾登戰役】材料展示:凡爾登戰役中一位戰地記者寫道:“整個樹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蓋物彈痕累累……到處都是殘骸、擊破的戰車、碎成一塊一塊的尸體、擊毀的大炮,幾個月都是如此?!?br/>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戰事從1916年2月21日延續到12月19日,德、法兩國投入100多個師兵力,軍隊死亡超過25萬人,50多萬人受傷。傷亡人數僅次于索姆河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難點突破】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展示材料,引導學生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用的新式武器有哪些 為什么說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播放視頻:一戰中新式武器】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新式武器材料二 1916年2月,德軍集中了所有炮火猛轟凡爾登,凡爾登戰役開始。法德兩軍在凡爾登激戰數月。12月,凡爾登戰役結束。法軍總兵力的70個師中有66個師先后參加了凡爾登戰役,而德軍也有46個師投入戰斗。雙方傷亡的總兵力高達70多萬,其中,法軍損失略多。因此,凡爾登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材料三 凡爾登戰役中的一位戰地記者寫道:“整個樹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蓋物彈痕累累……到處都是殘骸、擊破的戰車、碎成一塊一塊的尸體、擊毀的大炮,幾個月都是如此?!?br/>提示:新式武器:坦克、毒氣彈、潛艇等。原因:凡爾登戰役后,雙方重新進入陣地戰。由于德國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都遠不如英國和法國,長期的消耗戰明顯對德軍不利,德軍開始走下坡路。因此,凡爾登戰役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問題探究3】一戰為什么打成了持久戰、消耗戰?戰爭進行到1917年,交戰各國都已精疲力竭。戰前,雙方都雄心勃勃,都相當自信。為什么戰爭持續那么久,雙方都打得筋疲力盡?PPT出示:材料1:1914年,歐洲軍隊在戰場上面臨著一次技術上的革命。過去幾十年發明出來的各種武器——有槍栓的來復槍、機關槍、現代榴彈炮等……現代武器使各部隊對敵方的防守陣地都束手無策……——杰弗里·帕克《劍橋戰爭史》材料2:在以后三年的戰爭中,盡管雙方動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發動攻勢,但在這條戰線上任何一方的移動都未超過10英里。……西線的戰斗這時變成了陣地戰和消耗戰。——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提示:原因:(1)裝備的限制:當時機槍、步槍、重炮等新武器大量使用,有利于大量殺傷進攻人員。(2)當時戰略戰術無法應對新武器的使用。(3)當時軍隊機動性差,后期保障能力低。(三)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1918年7.教師提問:1917年,這一年發生了哪幾件大事?提示:(1)美國對德宣戰(一戰規模擴大);(2)俄國爆發革命,退出戰爭;(3)中國在美國的鼓動下參戰(加入協約國一方)。材料展示:美國的農場和工廠因向協約國出售產品而興隆起來,很多民用工業都作了適于戰爭用途的改造。——美國學者帕爾默教師提問:一戰爆發后,美國的“中立”使其大發戰爭財。美國供給協約國各種物資達105億美元,貸款100億美元。到1929年,美國的工業總產量占世界的42%,超過了所有歐洲國家的總和。正是一戰讓美國奠定了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地位。【教學過渡】美國為何還會加入一戰?【合作探究】PPT出示材料,思考:美國為什么要參戰?材料一:歐洲戰爭剛開始時,美國仍然采取超脫的態度,奧匈皇儲的被刺事件在美國幾乎沒有引起太大的反應。美國總統威爾遜1914年9月呼吁美國人民“從思想到行動都應采取不偏不倚的態度”。材料二:兩年半的“中立”使美國在國際貿易中獨占鰲頭。美國工業總產值1914年為249億2千萬美元,1919年為639億7千萬美元,增長156.7%。美國從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迄1919年,美國借給協約國的戰債約一百億美元,成了二十個國家的債主。它還把世界黃金儲備的40%掌握到了手里。材料三:美國總統威爾遜在1916年7月10日的演說中說:“我們對全世界提供相當大的款項,應當認識和了解這個世界,并且要全憑自己的知識和智慧管理這個世界?!?br/>教師:(1)材料一反映出美國對歐洲戰爭采取了怎樣的政策?學生:“中立”政策教師:(2)為什么要采取這種政策 學生:利用戰爭之機,大發戰爭橫財教師:(3)威爾遜宣稱的參戰目的是什么 學生:撈取戰利品,爭奪世界霸權。教師:美國參戰原因,美國參戰影響?學生:原因:美國與英、法有密切的經濟聯系,如果協約國戰敗,美國的利益將受損;俄國爆發革命,形勢有利于同盟國,美國不能坐視不管。影響:增強了協約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課堂延伸】中國參戰情況PPT出示:一戰時,近15萬中國勞工背井離鄉前往歐洲,為恢復和平和戰后重建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2萬多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中國的參戰意向和潛在的人力資源還是鼓舞了深陷戰爭泥潭、死傷慘重的協約國各方。法國福熙元帥甚至說,”華工是世界一流的勞動者,可以成為出色的士兵,在現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隊形?!?br/>(設計意圖:用多個材料展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人們對戰爭的幻想與后期戰爭的慘烈狀況以及人們幻想的破滅,二者之間的強烈對比能夠充分地展現戰爭的殘酷性,使學生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有形象而深刻的認識。)8.教師提問:一戰的結束?一戰持續多久?材料:1918 年 10 月奧匈帝國土崩瓦解, 11月德國投降。福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的協約國聯軍總司令。 1918年11月11日,福煦代表協約國與德國代表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雷道車站的福煦車廂里簽訂了停戰協定,宣告同盟國失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空觀念】歸納小結:一戰進程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開始,到1918年結束,歷時4年多。結果: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學生回答后,教師PPT出示目標導學三、世紀災難悲劇空前(一戰影響)觀看視頻,知道一戰的影響,我們對一戰反思?【問題探究4】結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談談人類應如何共同努力,維護世界和平?1.一戰的性質:材料一 德國是為了“保衛祖國,反對沙皇制度,捍衛文化發展和民族發展的自由”……俄國則純系抗義“斯拉夫兄弟的尊嚴受到奧匈帝國的侮辱”。法國人不僅要為“保衛法蘭西而戰斗”而且宣稱“法蘭西再次為人類的自由、理性和正義而戰”——計秋楓、馮梁等《英國文化與外交》材料二 威爾遜總統在動員美國青年赴歐洲作戰時充滿理想主義情調,他強調這是“為和平而戰”“為結束一切戰爭而戰”。許多青年懷著愛國熱情奔赴前線。——楊仁敬:《20世紀美國文學史》上述國家的戰爭宣傳有何共同點?如此宣傳的目的是什么?提示:都宣傳本國參戰的正義性;本國是為正義、和平而戰。動員更多的人奔赴戰場。這卻是一場最殘酷、最不人道的戰爭。從參戰目的分析一戰的性質?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列強出于各自的利益考慮,爭霸世界,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雖然塞爾維亞是為維護民族獨立而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股帶有正義性的力量,但并不能改變整個大戰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的性質。(設計意圖: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化解難度,材料的提示使學生一目了然一戰的非正義性質。)2.一戰影響:閱讀并分析以下材料,歸納一戰的影響。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用多媒體展示材料,結合材料,引導學生回答:從這個表格中,能得出哪些信息 PPT展示:材料1:“這次大戰進行了四年多,戰場由最初的歐洲擴大到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先后有三十多個國家卷入戰爭?!?br/>材料2:“這場帝國主義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參戰各國共死傷三千多萬人,其中被戰爭、饑餓、疾病奪去生命的人超過一千萬。”戰爭歷時 4年零3個多月(1914.7—1918.11)參戰國家 31個(協約國27個,同盟國4個)戰爭范圍 14個國家的400萬平方千米以上土地卷入人口 約15億參戰人員 7000多萬傷亡人員 3000多萬,其中死亡1000萬經濟損失 3400多億美元材料3:第一次世界大戰標志著曾在19世紀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歐洲的結束。到大戰末時,歐洲的控制已明顯削弱,而且正在各地受到挑戰。——[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戰爭期間,帝國主義宗主國都在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從而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壯大起來。美國獲得百年難逢的發財良機。大戰結束時,全世界進出口總額減少了40%,而美國的進出口貿易卻猛烈擴大 到1919年,協約國欠美國債務約100億美元。世界黃金儲備的40%在美國手中 日本利用“大戰的天賜良機”趁火打劫,掠奪殖民地,擴張海外市場 日本基本上由農業國變成為資本主義工業國,由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材料4:影響①:時間長:歷時4年多;范圍廣:參加大戰的共有30多個國家,約15億人卷入戰爭,戰火燃遍了歐亞非三洲;損失慘重:死傷人數超過3000萬,經濟損失達3000多億美元。②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③大戰還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④美國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是這兩個大國開始崛起的重要標志;日本興起。國際格局發生了改變。⑤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發展。教師: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學生:參戰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史論結合的歷史核心素養,多角度思考問題。)【問題探究4】:結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談談人類應如何共同努力,維護世界和平?【課堂升華】100多年前的那一陣槍響,打出一段瘋狂與悲愴的歷史?;仡櫄v史,目睹一戰的慘烈,給我們帶來沉重的教訓和啟示。在今天,如何才能避免戰爭的悲劇重演?我們能從中獲得哪些啟示和教訓?學生:1、珍愛和平,遠離戰爭。2、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反對霸權主義和殖民主義,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3、建立強有力的國際協調機構,解決國際爭端;4、科技是把雙刃劍,要趨利避害。(設計意圖:落實2022版課標,以史為鑒,思考反思戰爭的啟示,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核心素養。)【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是這次戰爭給我們留下的思考還遠遠沒有結束,戰爭總是殘酷的,和平總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體化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珍視和平,熱愛和平。(設計意圖:總結歸納,促使知識內化,核心素養培養家國情懷。)【鞏固練習】1.(2023年黑龍江龍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絞肉機”“地獄”“屠場”之稱的戰役是( )A.馬恩河戰役 B.薩拉托加戰役 C.凡爾登戰役 D.索姆河戰役【答案】C2.(2023年湖北天門市、潛江市、仙桃市、江漢油田)“當一方的戰爭目的是正義的,另一方的戰爭目的就必然是不正義的。但這種原理并不是不可逆的,即戰爭的一方是不正義的并不能說明對方就是正義的,因為有可能戰爭的雙方都是不正義的?!毕铝袘馉幮再|最符合材料觀點的是( )A.美國的獨立戰爭 B.美國的南北戰爭C.第一次世界大戰 D.第二次世界大戰【答案】C3.(2023年福建)時政漫畫是歷史的一種遺存元素。下圖漫畫( )A.揭露法西斯國家的侵略罪行 B.體現法國意在引發新戰爭C.再現1940年人們的抗議場面 D.預測戰火將會再一次燃起【答案】D4.(2023年湖北鄂州)閱讀歷史著作,要關注歷史解釋,關注歷史論證的過程和結論?,F摘引《世界史·現代卷》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段論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了4年3個多月,給歐洲帶來了極其深刻的危機。歐洲的海外市場也由于在戰爭中發展起來的美洲和亞洲的工業競爭而不斷萎縮。……歐洲對世界經濟的控制力不斷減弱。……19世紀以來歐洲一直保持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了根本的動搖?!币闹械恼撟C結論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時間長 B.戰爭導致美洲亞洲的工業競爭力加強C.戰爭使歐洲的海外市場萎縮 D.戰爭根本動搖了歐洲的世界中心地位【答案】D【板書設計】【教學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九年級下冊的重點,在世界歷史上影響深遠,所以我從一戰的原因,一戰的過程,一戰的重要的戰役,一戰的結果,一戰的性質和影響,串成一條線把這個事件聯系起來。在教學過程中設計看播放視頻,歷史地圖展示,知識拓展,講故事等多種多樣的教學環節輔助學生的自主學習。采用分析材料合作探究,小組討論歸納總結等方式,把課堂交給學生,鍛煉了學生的多種能力,達到既學習知識又提高了能力的目標。本節課讓學生真實的認識到了戰爭的血腥和殘酷,不論結果是勝是敗,槍響之后沒有贏家,樹立珍愛和平,遠離戰爭,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意識?;旧线_到了本課預期目標。【家國情懷】今年是一戰爆發110周年,但戰爭并未走遠,仍然威脅世界和平。我們要居安思危,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