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 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學歷案)導 讀本單元以“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為主題,有4課內容。這一課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第16課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而社會主義蘇聯是這一時期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國家。美蘇兩國之間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冷戰對峙局面。伴隨著美蘇之間的額冷戰,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相繼調整政策,逐步實現經濟復蘇。美國在經濟上開始“歐洲復興計劃”,對西歐國家實行經濟援助,促進歐洲的戰后復興,美國也在戰后經歷經濟繁榮發展走形緩慢發展和持續繁榮的三個階段,日本也在美國的援助和本國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逐步成為資本主日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國。歐洲國家也紛紛建立社會福利保障,成為福利國家。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很大成就,也遇到不少挫折。與此同時,亞非拉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逐漸崩潰。廣大發展中國家日益成為影響世界發展的重要力量。第17課采用板塊式設計,將教材內容整合,任務層次分明,學生基于材料進行探究,運用知識并以材料為支撐建構歷史解釋,為學生“深度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切實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課題與課時】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國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7課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課時)【課標要求】通過了解美國和日本經濟的發展,歐洲聯合趨勢的發展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理解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點。【學習目標】1、能夠概況出歐洲聯合的過程及特點,認識到歐盟的成立加快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2、能夠在歸納戰后美國經濟發展和日本經濟崛起的基本史實的基礎上,認識到二戰后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和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3、能夠說出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實施社會保障制度的過程,通過相關史實,認識社會保障制度的利弊。4、概況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因素,分析并總結出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點。【評價任務】1.完成任務一(檢測目標1)2.完成任務二(檢測目標2)3.完成任務三(檢測目標3)4.完成任務四(檢測目標4)【學習過程】第一篇 歐洲的聯合任務一:閱讀教材第79頁前兩段,研讀材料回答問題(指向目標一)材料一:西歐各國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損失慘重,但是他們盡管硬件破壞嚴重,但是軟件環境一直具備,這包括高素質的勞動力優勢和成熟完善的教育制度,所以經濟發展迅速。材料二、當該計劃臨近結束時,絕大多數參與國的國民經濟都已經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在接下來的20余年時間里,整個西歐高速發展社會經濟呈現出—派繁榮景象。材料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對社會生產力和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開始’不斷運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材料四、西方國家戰后普遍奉行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學說,主張國家應干預和調節經濟,政府制定了促進濟發展的諸多有效政策,如:英國實行國有化政策,聯邦德國整頓貨幣體系以及法國的國有化政策。1、二戰后歐洲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表現如何?2.二戰后歐洲經濟發展表現如何?閱讀下列材料及圖片回答:歐洲走向聯合的原因及聯合的具體表現和作用?(1)從左圖可以看出歐洲版圖有什么特點?(2)如果你是西歐國家的一個企業家,此種狀態對你的企業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3)面對此種境況,西歐的選擇是什么?材料一: 如果我們歐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變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話…… 歐洲的聯合是絕對必要的。沒有政治上的一致,歐洲各國人民將淪為超級大國的附庸。材料二: 西歐國家希望通過建立一個經濟共同體,來振興經濟并降低未來戰爭的可能性。2、原因:過程:影響:第二篇 美國的發展和日本的崛起任務二:閱讀教材第80頁美國的發展相關內容,用表格歸納美國發展的情況,并分析其發展的原因。(指向目標二)1.二戰后美國的發展材料研讀材料一:1948年-1952年共向西歐各國提供了近130億美元的援助。馬歇爾計劃一方面是幫助西歐各國迅速恢復經濟,……另一方面為自己的過剩產品和資本尋找國外市場。——摘編于高德步《世界經濟史》材料二: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不斷運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葉小兵《教師教學用書》九年級下冊材料三:1940-1964年,聯邦政府的研發資金增長了20倍。到了20世紀60年代的鼎盛期,這項開支已經接近當年GDP(國內生產總值)的2%,相當于美國的每50美元當中就有1美元用于政府資助的科研。 ——喬納森·格魯伯《美國創新簡史》2.根據所學結合材料,分析美國經濟發展的原因?3.根據圖片分析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4.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相關知識三:日本的崛起任務二:閱讀教材第80頁日本的發展相關內容和材料,分析其崛起的原因。(指向目標二)材料一:日本國民衷心謀求基于正義與秩序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達到前項目的,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 ——日本和平憲法第二章 放棄戰爭 第九條1946年11月,日本會通過新憲法,保留天皇,但天皇僅是日本國家的象征。采取三權分立的原則,實行議會內閣制,日本成為議會制君主立憲國家。 ——日本民主改革材料二:日本經濟的發展與美國的扶持密不可分。美國主持簽訂了《對日和約》,日本沒有支付多少戰爭賠款。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在亞洲發動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都以日本為軍需供應基地,日本因此大發戰爭財。材料三: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大量引進世界先進技術,主要手段是購買技術專利和圖紙,在短期內借助了其他國家長期以來的發展成就,然后結合本國特點進行改造提高……日本政府長期堅持“教育先行”戰略,重視人才培養。教育經費1950年為1599億日元,1972年增至40244億日元,占當年政府預算的20%。1.閱讀以上材料并結合書本,思考日本崛起的原因?2.結合圖片資料分析日本崛起的影響?設計說明: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通過閱讀教材,閱讀史料來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第三篇 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任務三:閱讀教材81-82頁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實施社會保障制度的過程,評價社會保障制度的利弊。(指向目標三)材料一:如果自由社會不能幫助眾多的窮人,就不能保全少數富人。——肯尼迪材料二:英國福利對家庭收入的影響(1983-1984年單位:英鎊)1.含義:2.目的:3.過程:4.影響:設計說明: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通過閱讀教材,閱讀史料來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培養歷史核心素養之一史料實證的能力。學生活動:觀察漫畫及閱讀教材內容,思考能提取的信息,并思考出現的原因。任務四:閱讀教材分析二戰后西歐、日本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共同原因?分析并總結出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點?(指向目標四)知識拓展思考:二戰后西歐、日本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共同原因?哪些經驗值得中國借鑒?外因:內因:決定性因素:三、課后檢測1.為了進一步發展經濟和提高國際地位,加快歐洲一體化的進程,西歐國家于1993年成立了( )指向目標1A.歐洲州煤鋼共同體B.歐洲經濟共同體C.歐洲原子能共同體D.歐洲聯盟2.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說:“在經濟領導的問題上,他們在全世界同我們競爭得非常激烈..同我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相比,美國遇到了我們甚至連做夢也沒有想到過的那種挑戰。”文中的“他們”是指( )指向目標2A.英國B.蘇聯C.西歐和日本經濟的崛起D.中國的騰飛3.社會福利制度被稱為“資本主義的穩定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推行福利制度的實質是( )指向目標3A.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B.對國民收入的再分配C.成為人民的社會權利D.徹底縮小貧富差距的措施4.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等幾個國家實力也相對突出,廣大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這一現狀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的走向是( )指向目標4A.兩極格局 B.資本主義一統天下C.社會主義一統天下 D.多極化趨勢5.材料題歐洲的一體化與歐洲各國的利益密切相關。在這一進程中,英國一直扮演著三心二意的角色。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戴高樂想要被復法國的大國地位,激起法國的民族自信心,就不能不尋款合作和支持的力量。處于下坡態勢的法國,單靠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實現復興和強大,……因此,他提出了建立“歐洲人的歐洲”的主張。——摘編自孫建霞《探析20世紀50~60年代戴高樂的歐洲戰略》(l)據材料一,概括戴高樂關于歐洲復興的主張及原因。(2分)指向目標1【學后反思】同學們學習完了本節課,還有什么疑問呢?請寫在下面的區域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