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教學設計 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教學設計 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資源簡介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教學設計
課標分析
【課程標準】
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了解關稅、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產生及其在中國的實行。
【課標分析】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經歷了復雜的發展過程,相關問題在必修課程中會有零星涉及,如租庸調制、兩稅法等,但不夠系統、具體。本專題對這個要點的闡述可把握兩條線索,即賦稅的主要對象從人丁逐步轉向財產;賦役長期并行,役的內容逐漸并入賦稅。了解當代的兩個重要稅種——關稅和個人所得稅的演變。這兩個稅種在歷史上早有淵源,這里可以重點講述近代以來制度的定型,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實行情況。課標的程度用詞均為“了解”,但在高考考察中,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是高頻的考察點,關稅在中國近代史中有考察概率,而個人所得稅幾乎不可能考察。由此確定第一個課標為重點內容。
【教材分析】
本課《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出自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五單元第 16課。《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模塊擬從政治視角深化學生對中外歷史的認識,具體則主要是從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方面的具體內容入手,從若干角度揭示人類政治生活的發展線索。本模塊的設置,意在從制度視角反映政治演進過程,使學生對人類政治生活的發展線索形成更加全面的認識,培養唯物史觀和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財政是國家制度不可或缺的部分,“貨幣與稅收”單元共分兩課,本課專講稅收,時間上貫通古今,且把處理重心放在了古代的賦稅制度的梳理上。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經歷了復雜的發展過程,相關問題在必修課程中會有零星涉及,但不夠系統。本專題對這個要點的闡述可把握兩條線索,即賦稅的主要對象從人丁逐步轉向財產;賦役長期并行,役的內容逐漸并入賦稅。了解當代的兩個重要稅種——關稅和個人所得稅的演變。這兩個稅種在歷史上早有淵源,這里可以重點講述近代以來制度的定型,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實行情況。
核心素養目標:
1. 學生總結中國賦役制度演進的趨勢并明確其原因,明確稅收標準變化的深遠影響。(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2. 通過閱讀分析對應史料,理解古代政府同食利階層爭奪賦稅及近現代以來爭取關稅自主的正當性和必要性(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3.依據相關資料,了解中國當代稅制調整的基本事實,理解取消農業稅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初心使命的具體體現 (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課堂處理的重難點則是以目標為引領,通過任務驅動的形式,設計出三個具體板塊,“稅收向誰?”、“稅收由誰”、“稅收為誰”,明確賦稅制度的演變趨勢和價值功能,進一步增強學生歷史解釋的素養實現了本節課內容的重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大家看一下這個視頻的主題是什么?主要反映了一個什么樣的事件,同學們針對這個視頻能看到,能產生哪些具體的問題?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學生猜測作答學生快速口頭作答 對賦役制度相關概念進行辨析。對學生預習進行反饋
基礎檢測 我們來檢測一下預習的成果,請同學們依次回答表格中各個朝代的具體史實,同時針對預習內容的思考問題,我們來進行具體的點評。 同學們按照朝代和具體的思考問題依次進次行作 通過預習內容來讓學生們掌握基礎知識,解決基本問題
探究一:稅收向誰?——如何稱得上合理稅收? 稅收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之一,但我們每個人就都知道,稅收對老百姓而言肯定是收得越少越好,那我們先來追溯一下古代,特別是在秦漢時期國家是一種什么樣的稅收狀況 自由發言,可以投票觀察比例,讓雙方分別表述理由。 通過縱向分析中國賦役制度演進的各項變化的基本史實,掌握變化的基本規律,理解賦役制度的變革基于社會發展需要而變,今天的賦稅制度也繼承于此,理解制度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及制度的延續性,深化唯物史觀。
【材料】 禹以為古民亡賦算口錢,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賦于民,民產子三歲則出口錢,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輒殺,甚可悲痛。宜令兒七歲去齒乃出口錢,年二十乃算......天子下其議,令民產子七歲乃出口錢,自此始。 ——《漢書·貢禹傳》 在剛才梳理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漢代相對于秦代,本身的田租的比重大規模的下降,減輕了人們的經濟負擔,但是我們看一下這則材料,其實在漢武帝時期,通過人頭稅的大量征收來滿足財政的一個缺口,也成為當時的社會現狀,從材料中我們同時也會發現秦漢時以人頭稅為主,那到了隋唐時期又產生了什么新變化呢? 得出結論:漢田租較輕而人頭稅較重 得出結論:漢田租較輕而人頭稅較重
【材料】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于人,量出制人。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所在州縣稅三十之一。度所取與居者均,使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人之出,俗有不便者三之。其租庸雜徭悉省,而丁額不廢。其田畝之稅,率以大歷十四年墾田之數為準,而均征之。夏稅盡六月,秋稅盡十一月。 ——《新唐書·楊炎傳》 學生根據材料講授自己記憶中的兩稅法,在引導下生得出結論:從人丁為主到資產為主
【材料】“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以康熙五十年全國的丁數為常額,此后達到成丁年齡的,不再承擔丁稅。攤丁入畝:又稱作攤丁入地、地丁合一,是清朝政府將歷代相沿的丁銀并入田賦征收的一種賦稅制度。 【材料】1980 年通過并公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制定的第一部個人所得稅法。2018 年 10 月 1 日起,新個稅法將施行最新起征點和稅率,起征點為每月 5000 元。 分析攤丁入畝,引導學生得出結論:人頭稅(丁稅)的廢除分析超額累進稅率,引導學生得出結論:以資產征收個人所得稅的標準更為科學
【合作探究】:根據材料分析中國賦役制度演進的其他趨勢? 討論并得出答案:從實物地租到貨幣地租;稅種由繁雜變簡單(自兩稅法)
探究二:稅收由誰?——政府VS食利階層中華民族 VS帝國主義 同學們看到這個探究的題目可能會不太理解,在我們傳統的印象里,國家一直都是征收賦稅的主體,但實在現實的情況中,政府通常會遇到很多敵手,首先我們要明確稅收的含義和稅收的實質是什么,我們交納的一定的財富是為了維護國家的正常運轉以及維護自身利益的一個合理之處,但是很大情況之下,我們產出的財富既沒有留到我們自己手里,也沒有上這個國家,那有相當一部分,被另外一群一個群體所侵吞了,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分析的另外一個重點,食利階層。《詩經》有一句話叫做“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在中國古代,哪些群體可以被稱之為“碩鼠”呢? 引導學生思考,稅收的實質以及稅收的流向問題 通過縱向梳理中國古代稅收征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讓同學們了解,國家的稅收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很多時候國家稅收在地方上會因為受到不同群體的影響而導致國家財政下降,而食力階層,因為獲得了民眾的這一部分財產而日漸做大,最終進一步剝削下層的平民,對上則對抗中央,影響國家的治理能力
問題 1:結合以下材料進行分析,古代政府賦稅征收的過程中出現了哪些現象,稅收的阻礙因素是誰? 材料 1:魏晉南北朝時期,戶口分為“士族”與“庶”兩種,士族及其蔭戶不必出稅,庶要交稅。有人冒充蔭戶借以免稅,因此政府的租稅少收,便向庶民拼命搜刮,窮苦的庶民只能依靠士族做蔭戶。蔭附者不必服官役,但任強豪征斂,倍于公賦。此外還有寺院經濟,寺院不納稅,大量人口捐田與寺院充為“佛圖戶”“僧祇戶”。“自遷都以來,年逾二紀,寺奪民居,三分且一,非但京邑如此,天下州鎮僧寺亦然,侵奪細民,廣占田宅。” ——摘編自錢穆《中國經濟史》 材料 2:唐朝承平日久,人口漸增,貴族官僚通過各種合法或非法途徑多占土地,口分田實際還官者又很少,政府所掌握土地已不敷授受。個體農民經濟力量脆弱,一旦遇到災荒或賦役苛重極易破產,往往出賣拋棄土地,流落異鄉。故均田令雖限制土地買賣,實而兼并日盛,難以阻遏。據記載武則天時期已是“天下戶口,逃亡過半”。 材料 3:安史之亂開始后,唐中央王朝支配的戶數和人口銳減。為了彌補財政虧空,唐中央政府就征收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各地方豪強依托財勢,采取托名騙取官爵等手段逃避徭役、賦稅......這樣,田賦和徭役都落在農民身上,農民不堪重負,大量逃亡。——《中國古代賦稅徭役》 學生得出結論材料 1:現象:士族地主、寺院與政府奪民征稅(莊園經濟、寺院經濟)材料 2:貴族通過兼并土地,獲取利益,導致均田制和戶籍制度日漸毀壞,租庸調制名存實亡。材料 3:政府增稅,豪強轉嫁矛盾,百姓負擔日漸加重碩鼠:地主;貴族;豪強;士族;寺廟;貪官污吏
問題 2:如何支撐政府有效征稅,保障財政運轉? 材料 1:時猶承文帝和平后,禁網疏闊,戶口多漏。或年及成丁,猶詐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賦......皆令貌閱。若一人不實,則官司解職,鄉正、里長皆遠流配。又許民相告,若糾得一丁者,令被糾之家代輸賦役。是歲大業五年也。諸郡計帳,進丁二十四萬三千,新附口六十四萬一千五百。 ——[唐]李延壽:《北史》卷 74《裴蘊傳》 中國古代的皇帝是最具政治頭腦的一個群體,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并不會單純的束手無策、坐以待斃,而是會通過種種方式重新構建國家財政,讓我們通過這些材料去具體看一下,會有哪些方式來保障我們政府能夠有效征稅保障財政的正常運轉? 學生通過思考得出如下結論: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穩定的社會環境有效的基層治理翔實可靠的戶籍系統與時俱進的賦稅政策
中國關稅主權的喪失體現在哪些方面?有何影響? 【材料】中英條約僅規定了各種貨物的進出口關稅,對稅率的變更,并無明文。中美望廈條約第 2 款稱:倘中國日后欲將稅例變更,須與合眾國領事等官議允。根據片面最惠國待遇,英國也獲得了這一權利。清朝欲改變稅率,就得獲得所有締約國的一致同意。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1853 年,上海爆發了小刀會起義,在混亂期間,上海海關運轉失靈,海關官員逃到了租界。但是外商的船只還在港口等待,貿易還是得繼續進行,英、法、美三國的領事商量了一下,決定三國各派一人,成立了稅務司,“代替中國政府”管理上海海關。 ——張宏杰《海關為何是晚清中國唯一不貪腐的衙門》 學生分析材料快速作答協定關稅;外國人掌管海關大權政治:破壞了國家主權,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經濟:便利了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不利于保護民族工業,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沖擊了小農經濟,大量手工業者破產,激化社會矛盾。
結合教材,了解民國時期中國收回關稅主權的努力和新中國關稅制度建設的成就。學生通過對比得知從民國到新中國,政府都在不斷挽回國家主權,國民政府在關稅自主權上取得了進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的指定稅率。新中國真正收回關稅自主權。 2001 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歷史新階段。入世后,我國嚴格履行入世關稅減讓義務,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好評,樹立了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 2010 年 1 月 1 日,我國貨物降稅承諾全部履行完畢,關稅總水平由 2001 年的 15.3%降至 9.8%。 ——2019 財政部《波瀾壯闊七十年關稅見證偉大歷程》 從被“迫打開大門,被迫協定關稅”的喪權辱國,到“主動擁抱世界,主動減讓稅率”的大國擔當,體現的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在越開越大!國運出現了新的飛躍! 自主學習
探究三:稅收為誰?——人民大眾與國家治理 對比古代和當代的稅收,談談你對賦稅制度與國家治理的關系的認識所謂黃宗羲定律是由秦暉先生依據黃宗羲的觀點而總結出來的某種歷史規律:歷史上的稅費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稅費改革后,由于當時社會政治環境的局限性,農民負擔在下降一段時間后又漲到一個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黃宗羲稱之為“積累莫返之害”。新中國建立以后,中國共產黨以大無畏的政治勇氣,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行改革開放,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那我們能不能跳出胡主席定律來為人民降低負擔,謀福利呢 材料 1:故賦谷米,田之所自出也;賦布帛,丁之所自為也。有明自漕糧而外,盡數折銀。不特折錢之布帛為銀,而歷代相仍不折之谷米,亦無不為銀矣;不特谷米不聽上納,即欲以錢準銀,亦有所不能矣。夫以錢為賦,陸贊尚曰“所供非所業,所業非所供”,以為不可,而況以銀為賦乎!天下之銀既竭,兇年田之所出不足以上供;豐年田之所出足以上供,折而為銀,則仍不足以上供也,無乃使民歲歲皆兇年乎?天與民以豐年而上復奪之,是有天下者之以斯民為雔也。然則圣王者而有天下,其必任土所宜,出百谷者賦百谷,出桑麻者賦布帛,以至雜物皆賦其所出,斯民庶不至困瘁爾! ——《明夷待訪錄·田制三》 材料 2:乾坤轉,天地變,二〇〇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胡錦濤為首的黨中央經人大通過,向全國農民宣布,從二〇〇六年一月一日起依法徹底告別延續了兩千六百年的田賦,并且還讓國家反哺農業。這是史無先例的開端,這是改革開放和"三個代表"的結晶!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富強的驗證!這是黨中央和胡錦濤主席治國的偉大舉措!這真正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農民的慈愛之心。億萬農民要歌唱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好。億萬農民要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 (節選《告別田賦鼎銘文》) 材料 3:共產黨人是徹底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我們一定能夠把鄉鎮機構精簡下來,一定能夠把過多供養的人減下來,一定能夠走出“黃宗羲定律”的怪圈。 ——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 材料 4: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是財稅體制改革,以“利改稅”作為國營企業“簡政放權”“減稅讓利”指導思想的實施措施,改變了國家與國營企業的純收入的分配方式,形成了新的國家、企業、個人三者之間的收入分配關系。1992年 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4年實施的稅制改革初步奠定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稅制體系,在新中國稅制改革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2013年 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同時明確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并提出了建設現代財政制度的要求。 ——摘編自張斌《新中國稅制改革歷程與經驗》 通過以上材料,你是如何認識國家治理與賦稅制度呢? 回答問題,教師總結。稅收要取之有度,用之有節,保證人民安居樂業;稅收要選擇合適標準,向高收入人群傾斜,維護低收入人群利益(標準)稅制要與時俱進,因時而變;加強稅收制度的法制化建設,避免稅務腐敗;捍衛關稅主權,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通過解釋“黃宗羲定律”,讓學生了解古代農民的負擔之重,對中國共產黨取消農業稅形成高度的政治認同。情感升華,歌頌中國共產黨,涵養家國情懷
課堂小結 社會治理是一個龐大的概念,他既要靠國家制度的不斷創新,同時也要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那么如何建立一套高效的國家制度,進行社會治理,同時如何滿足社會的需要來提高國家的治理能力,是我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當認識到稅收為國家政權提供物質基礎和物質保障。
1.唐朝中后期,宰相楊炎改革賦稅制度,實行“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的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次征稅以土地和財產的數量作為征稅的主要依據。兩稅法的實施() A.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負擔B.使賦稅負擔相對比較公平 C.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D.使政府財政收入明顯下降 2.宋朝常常對農器、糧食、布帛等買賣免稅,對民間小攤小販零星細碎的日常生活品交易免稅。據此可知,宋代通過稅收( ) A.抑制土地兼并B.穩定社會秩序C.促進租佃經營D.集聚商業資本 3.明太祖時期,賦稅主要是征收實物,由于棉布征收頗受地方官的喜愛,導致棉花種植普遍。1581年張居正改革后“無論田賦或力役一律折銀繳納”,棉花大量涌入市場,江南地區商品經濟也因此更為活躍。材料說明了明朝時期( ) A.政府固守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B.賦稅政策改革利于商業的發展 C.農產品商品化減輕了農民負擔D.江南商品經濟水平超過了北方 4.1842年《南京條約》規定: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繳關稅由中英雙方協定;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進一步明確規定:關稅按貨價計算,每百兩僅征銀兩五錢;1861年清政府頒布《通商各口統共章程》,規定各國商人與英國享有同等關稅特權。這表明中國( ) A.關稅主權遭到了嚴重破壞B.完全淪為半殖民地社會 C.清政府主動開放進程加快D.取得關稅“最惠國待遇” 5.1854年 6月,清政府與英、美、法等國達成協議,約定由三國各推一人幫辦關稅事務,從而確立了以洋人為主管理海關的體制。這一體制( ) A.表明中國海關主權開始喪失B.反映了清政府已經失去民心 C.阻滯了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D.有利于列強對中國經濟侵略 6.據統計,1930-1936年間,中國海關進口指數下降 40%,入超下降 78%。與此同時,海關進口稅卻呈現上升趨勢,在 1926-1936年的十年間增長達三倍以上。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國民經濟建設成效顯著B.中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 C.改訂新約運動的歷史影響D.小農經濟的頑強抵制作用
教學反思 這節課從前期預習的效果上來講,學生自行掌握的還可以,對于基礎性問題,自己也可以按照課本和相關的知識點獨立進行解決,預習效果比較好。在課堂正課的點評過程中,基本上解決了學生所存在的問題,上課重點探究的三個目標是相互關聯的三個組成部分,分別是稅收向誰,稅收由誰和稅收為誰,都是在不同的材料情境下,通過課本的整合知識完成知識的遷移,從而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實現學生能力從低級到高級,核心素養的從無到有的一個培養。設計問題的過程之中,兼顧了不同時期不同方面稅收的一個演進過程,以及稅收制定的目的、背景和產生的影響,通過問題的引導啟發學生,對于思考當下的國家財政和賦稅問題的一種現實理解,在時間把握上有所欠缺,最后的內容沒有推進完就匆匆結尾。在學生方面,都沒有進行深入的分析,基本都是同學隨聲應和,對于問題的這種理解上,多數還是要通過老師來進行選拔,沒有自信的去站出來回答問題,因此在引導學生的課堂表現能力和表達能力上還存在欠缺,同時課堂的掌控能力也有待加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策勒县| 遵化市| 永靖县| 巴青县| 湘西| 容城县| 顺义区| 务川| 高安市| 乌兰县| 广昌县| 壤塘县| 格尔木市| 海伦市| 阿克苏市| 沭阳县| 高密市| 淮南市| 大悟县| 德江县| 简阳市| 鄢陵县| 德阳市| 攀枝花市| 山西省| 清水河县| 淄博市| 阜平县| 丁青县| 江山市| 深水埗区| 会理县| 喀喇沁旗| 正宁县| 神池县| 曲阜市| 会宁县| 大田县| 鄂托克旗| 临汾市| 白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