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教學設計課題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教學目標 1、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這一時期在政治、 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及其變化的原因分析,認識到經濟基礎和上身建筑之間的相互作用。 2、時空觀念:通過了解各兩宋時期經濟的發展變化的時代背景,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的; 3、史料實證:通過展示及讀取文物圖片等資料信息,培養學生史料實證。 4、歷史解釋:通過對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新變化的描述,培養學生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 5、家國情懷:通過學習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新變化,了解并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教學重點 宋朝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新變化教學難點 兩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黑板、粉筆 2、學生準備:課前預習、筆記本、教材教學過程 一、熱身活動 預習課本60-65頁內容 二、新課導入 引入材料: 宇宙風氣,其變之大者有三:鴻荒一變而為唐、虞,以至于周、七國為極;再變而為漢,以至于唐,五季為極;宋其三變,而吾未睹其極也。 ——明陳邦瞻 “論中國古今社會之變,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體可稱為古代中國,宋以后,乃為后代中國……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經濟、社會人生,較之前代莫不有變?!?——錢穆 教師:從兩則材料中我們不難發現,兩位不同時代的學者都給予宋代歷史極高評價,認為宋朝開創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為什么學者們會對宋朝做出如此論斷呢?兩宋時期到底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局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進入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一課的學習,一起了解這一時期社會發展狀況。 三、新知探究 (一)經濟之變——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發展 教師:此前我們也學習過社會經濟,請同學回顧一下,古代經濟一般分為哪些部門? 學生預期回答: 農業、手工業、商業等。 農業之變 教師:非常好。那么在農業遼宋夏金元時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與發展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本60-61頁內容,利用表格梳理遼宋夏金元時期農業發展概況極其作用。 學生預期回答: 教師:補充材料,完善學生認知。 2、手工業之變 教師:那么在手工業遼宋夏金元時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與發展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本60-61頁內容,利用表格梳理遼宋夏金元時期手工業發展概況極其作用。 學生預期回答: 教師:補充材料,完善學生認知。 3、商業和城市之變 教師:宋朝時期農業的發展,糧食產量提高,促使這時期人口增加,出現大量種植經濟作物的農戶,手工業的發展,這都大力推動力商業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下宋朝時期商業的發展狀況如何。教師展示唐朝、宋朝城市分布圖,提出問題,相比于唐朝,宋朝的城市格局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預期回答:市坊界限打破,商業發展突破時間限制。 教師:宋代陳亮形容宋朝說:“(本朝)未嘗折困天下之富商巨室?!彼顾蚶锇⒅Z斯說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為什么這么說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結合清明上河圖請思考:宋朝的商業繁榮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預期回答:⑴宋朝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高峰,面向大眾的基層市場蓬勃涌現。⑵官方設榷場進行互市交易,民間貿易也相當活躍。⑶商品流通規模擴大,貨幣需求量劇增,北宋開始出現紙幣(交子),元朝在全國范圍內將紙幣作為主幣發行。⑷海外貿易非常繁榮,海外貿易稅收成為宋元國庫的重要財源,主要外貿港口有廣州、泉州、明州(寧波市)。 教師:展示清明上河圖,帶學生走進清明上河圖,感悟宋商業與城市的繁榮,并歸納總結宋朝的商業新發展具體表現。 格局之變——經濟中心的南移 1、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 教師:兩宋時期,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并不是一個大一統的時代,政治和經濟是相互影響的,兩宋的這種政治格局對經濟格局勢必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那到底會有什么什么影響呢? 學生預期回答:經濟重心南移 教師:展示經濟中心南移趨勢地圖,提出問題:請同學們根據地圖及所學,指出經濟重心南移的歷程。 學生預期回答:魏晉南北朝,永嘉之亂,江南經濟得到開發 唐中葉后,安史之亂,南方逐漸超過北方 宋朝,靖康之變,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2、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師:元朝: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稅收集中在江南。那究竟是什么因素推動了經濟重心的南移呢? 學生預期回答:(1)經濟因素:自唐朝晚期以來,大量中原人口南遷,既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也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 (2)自然因素:宋代氣候條件變化,使南方更適宜農業發展。 (3)政治因素:自唐末以來,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相對安定。 (4)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3、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教師:經濟重心的南移是國家經濟基礎格局的變動,按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這種變動勢必會對當時的社會思想文化格局產生重大影響,請大家閱讀教材結合材料,找出經濟中心南移產生了哪些影響? 材料: 北宋籍貫可考的進士9630人,南方9164人,兩浙、兩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總數的73%。 ——劉海峰《中國科舉史》 元朝運河、海運路線圖 學生預期回答:(1)經濟:南方工商業城市增多,商品經濟發達。 (2)交通:海上交通運輸改善, 海上貿易繁榮。 (3)人口: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比重不斷增長。 (4)民族關系:民族交融加強。 (5)文化:促進南方文化教育事業發展 教師:(1)對我國交通貿易的影響。由于經濟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內河航運方面,為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元朝重新開通了大運河,改變隋唐時迂回曲折的路線,縮短了航程。在海運方面:元朝還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主要任務也是運輸江南的糧食。在南宋完成經濟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現在都受益匪淺。 (2)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人口的遷移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經濟重心由北向南轉移,而經濟重心的南移又反過來促使北方人民進一步南遷。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 (3)對人才教育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導致了人才教育的相應變化,推動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4)對民族關系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使我國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遷,使游牧民族和漢族有了更深更廣泛的交流和合作,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 但南方的過度開發也影響了南方可持續性發展。 (三)社會之變——宋元的社會變化 教師:過渡: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我們已經學過遼宋夏金元的政治、經濟發展相關知識,現在思考一下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對當時思想觀念的轉變有哪些具體的影響?宋朝社會的變化有哪些?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閱讀材料,分析歸納宋朝社會的變化有哪些? 學生預期回答:.門第觀念的淡化和社會流動的加強;社會身份趨于平等,人身依附關系削弱;國家對社會控制的相對松弛。 教師:為什么宋元時期出現一系列社會變化呢? 學生預期回答:商品經濟的發展;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士族門閥的衰退;科舉考試的作用。 四、鞏固拓展 如何認識北宋科舉考試中南北分卷的做法? ①從南方考生角度來看,并不完全公平。 ②從國家全局角度來看,南北分卷解決了南方人在科舉考試中占有明顯優勢的問題,有利于維持取士人數之均衡,平衡南北利益。 ③當今高考制度各高校按地區分配錄取名額,也可以看到這項制度的影子。 五、課堂小結 宋元時期,我國的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社會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在經濟方面,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和對外貿易方面發展較快。南北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速了南北經濟的差距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在社會方面,在農業、手工業、商業的普遍發展之下,人身自由增加,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放松,平民社會到來。板書設計 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 一、經濟之變——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發展 二、格局之變——經濟重心南移 三、社會之變——宋元時期的社會變化課后作業 1、完成課后的問題探究和學習拓展 2、結合本課所學史實來論證錢穆先生為什么稱宋以后為后代中國? 3、預習第12課遼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學反思 立足于課標的“認識兩宋王朝在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以“經濟重心南移”作為本課線索,將本課內容整合成三個部分的內容:經濟之變——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發展、格局之變——經濟重心南移、社會之變——宋元時期的社會變化,層層遞進,不斷深化,滲透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本課教學設計指向學科核心素養,設計了一系列學習任務以驅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探究,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利用教材,卻不拘泥于教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