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名稱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科目 歷史 教學對象 高一學生 設計者教材 《中外歷史綱要(上)》 課時 1一、教學目標課程目標通過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城的新成就。(二)教學目標〖唯物史觀〗立足唯物史觀理解這一時期文化領域出現眾多新成就背后的時代特征與深層原因。掌握儒釋道三教的發展與階段特征,辯證客觀的看待宗教信仰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對人民生活所起的作用。〖時空觀念〗掌握從漢武帝時期到隋唐時期,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變化,了解不同時代三者之間的地位與關系。掌握不同時代的文化方面的成就,知道唐朝時多項領域都達到了頂峰。〖史料實證〗通過所給史料具體掌握從三國至隋唐時期的文化領域的新成就,結合教材與史料分析從文化成就表現中體現出的時代特征。〖歷史解釋〗通過史料了解這一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體事例,認識中外文化的交流對中國及周邊國家帶來的影響。通過對人物畫像,文物圖片,歷史專題片等一些歷史材料的閱覽,對文化成就加深記憶和理解。〖家國情懷〗通過學習文化領域的種種成就,認識到中國古代燦爛輝煌的傳統中華文明,樹立民族自信心。二、教材分析本課是教材中的第八課,也是第二單元的最后一課。至此,關于三國至隋唐這一時期的歷史學習就要告一段落。教材中選擇了用文化領域作為作為這一時期歷史學習的尾聲,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學習過了從東漢末年分裂割據,三國鼎立局面到西晉的短暫統一,再到南北分裂對峙,最后隋唐兩個大一統王朝的建立與發展。了解過這一時期的政治變化與經濟發展后,本課將從文化角度領悟這一時期的時代變化。教材中將本課內容分為四個子目,分別是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文學藝術、科技、中外文化交流。本課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多,既有民間的精神信仰,也有多種藝術的發展,還有科學技術的成就以及與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對老師來說,想要上好這節課,則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運用文學、物理等多門學科的語言來進行講述,才會讓這節課變得有趣生動起來。但總體來說,與之前的學習相比,這一課的內容對學生理解來說還是較為容易,知識點也比較容易掌握,考慮到教學進度的要求,就將本課僅設置一課時,不再做內容的課時劃分。三、學情分析本課為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第八課,面向的是高一學生。在之前兩個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歷史知識。這一課所學習的文化內容有很多都涉及到語文、物理等內容,所以學生都有一定的知識背景。但是在歷史課中,對于這些內容更應該深入挖掘歷史信息,由于初中的歷史學習內容還是較為淺顯的,所以學生可能也會缺乏一些深層分析史料的習慣,會對材料題中的深層信息缺乏敏銳度。需要老師在平時訓練中多加練習,逐步培養學生閱讀史料的能力。高一學生剛剛進入高中,學習思維和理解方式還停留在初中那種全面接受老師觀點灌輸的模式,缺乏發現問題和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一學生正處于十五六歲的階段,心智發育還沒有完全成熟。部分學生由于在從前的學習中對老師和家長的依賴性太重,思想不夠活躍,面對問題很難有自己的思考。面對新知識,更習慣于被動接受,而不是主動探索。高一學生正處在15—16歲之間,他們思維活躍,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要針對學生的特點,調動他們身上的積極因素,鼓勵他們以各種形式表達自己的見解。同時,高一學生在思維上已經從以形象思維為主向以抽象思維為主過渡,具有一定的抽象分析比較能力,而且,經過初中的學習,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基礎。當然,對于這種基礎不能作過早估計。但是在上一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對于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都有了了解,再來學習文化發展,則降低了學習難度,就本課而言,其中涉及到的多項成績都是耳熟能詳的,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聽過的,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因此,學生學習起來不至于太過陌生。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文學藝術科技的新成就教學難點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的表現與影響五、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主,采取材料分析與圖片介紹作為輔助教學手段。適當使用問答法,在師生互動中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課程內容。還會讓同學自己歸納總結,提高同學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講授過程中,還會聯系之前的學習內容,從學生的已知內容引到未知內容,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熟悉度與接收度。六、教學過程設計課程導入:圖片導入 同學們好!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了解了從三國至隋唐的政局變化與經濟發展,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一時期從分裂到統一的社會巨變下的文化成就。首先,請同學們看這兩幅圖片,相信有些同學應該也有聽說過,這兩幅圖片展示的就是洛陽的白馬寺。從圖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寺門旁有一尊白馬雕像,寺名也以白馬為名,那這座寺廟究竟與白馬有著什么樣的關系呢?為什么會以白馬為名呢?其實,在課本42頁的導讀部分,已經給出了答案:在東漢初年,漢明帝曾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請來了兩位高僧,還用白馬馱來佛經。漢明帝讓兩位高僧在洛陽傳教,在他們居住的地方修建佛寺,為了紀念白馬馱經之功,就將寺廟以白馬為名,這就是我們剛剛所說的白馬寺。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那佛教傳入中國后又經歷怎樣的發展,原先中國本土的道教以及被視為正統思想的儒學又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來尋找答案。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1、漢武帝時期(儒學獨尊)材料:“《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董仲舒傳》師生互動:請同學們先看這則材料,并結合之前的內容回答漢武帝時期的思想特征。預設回答:這則材料說的就是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在漢武帝時期,儒學被視為為正統學說,確切確立了它的獨尊地位而后儒學就在統治者的大力推崇下呈現繁盛之勢。2、東漢(佛、道興起)可是獨尊的儒學卻遇到了兩個有力的挑戰者,這兩個挑戰者就是道教與佛教,在兩漢之際,印度興起的佛教傳入了中國,當時東漢明帝還曾專門請西域高僧在洛陽傳教,講誦佛經;東漢末年,政治黑暗,民生凋敝。朝廷內,宦官與外戚爾虞我詐,輪番亂政;地方上,豪強地主與割據軍閥為非作歹,又逢連年災荒,百姓民不聊生,痛苦萬狀。在這樣的局勢下出現了以黃老思想為理論依據的本土宗教道教。在東漢末年出現了大量的宗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等。道教與佛家的興起和發展不斷動搖著儒學的正統地位,在激烈的碰撞中也使得儒學有了新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貴儒、尊道、盛佛)佛教傳入中國、道教在民間興起之后,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而儒、佛、道三者的地位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材料一:在宇宙論儒學支配下,西漢時已建立起一套包括君王自譴、謫貶三公在內的一套禳災制度。據統計,兩漢君王因災害下自譴詔有三十次,因災異遭到免職的三公多不勝數。 ——金觀濤、劉青峰:《中國思想史十講》東漢最后的半個世紀恰好遇上太陽黑子衰弱期,強度是前后一千八百年間的最小值,自然災害和災異頻頻發生,公元107——219年的一百一十二年中,特大天災便達一百五十次。 ——金觀濤、劉青峰:《中國思想史十講》310年,整個黃河流域遭受蝗災,草莖樹葉甚至牛馬毛都被吃光,接著發生大瘟疫。——《晉書 食貨志》師生互動:請同學閱讀這三則材料,思考東漢末期至魏晉時期自然環境的變化會使得君主的政治選擇發生何種變化?這種變化又會對儒學產生怎樣的影響。預設回答:受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學說影響,頻繁的自然災害會被歸結為君主的罪孽引來上天懲罰,君主要頻繁的下罪己詔,卻又得不到任何效果。從而產生了對儒學的一種質疑。這位同學回答的非常好,正如他所說的那樣,頻繁的自然災害使得民不聊生,而天子頻繁的下罪己詔卻不能使得情況有所好轉,這也使得一些人對儒家學說產生了質疑,當時的魏晉名士阮籍甚至說出“孔孟禮教,與我何干”的話語。當時的人急需尋找新的精神寄托。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并收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尊道”;佛教也在中國盛行,并吸收了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下示材料二就展示出了當時民間寄托于道教丹藥與佛教宣揚的輪回觀期待來生來聊以慰藉。材料二:……而社會民眾,亦以身丁茶毒,佛講未來,堪資慰藉……——錢穆《國史大綱》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殘殺非常頻繁,社會上出現了逃避現實政治斗爭、崇尚老莊的玄學,崇尚“清淡自然”尤以當時的社會名士為代表。激情與山水美酒來逃避現實困惑。隋朝時期(三教合歸儒)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了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朝時期(三教并行)到了唐朝時期,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由于唐王朝的統治者姓李,而道教的創始人老子原名李耳,因此唐朝統治者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推崇。武則天統治時期,為了削弱李唐王朝的影響,自然不能再過度推崇道教,武則天是大力扶植佛教,佛教在社會上得到了很大發展,形成了不同的宗派,其中禪宗的修行比較簡便,易于傳播,對后世影響最大。 根據剛剛的學習,我們也看到了東漢以后,佛教與道教在民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佛教,吸收了儒學、道教的思想,漸趨本土化,在民間非常盛行。杜牧就有一首詩中寫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生動的描寫了這一時期佛教盛行,寺廟眾多的場景。師生互動:請同學們分析老師所給的表格,并結合課本內容,思考佛教盛行帶來的危害。預設回答:佛家盛行,廣修寺廟,耗費了大量的錢財,很多勞動力不事生產,嚴重影響到政府財政收入。正是佛教盛行帶來的這些危害引起了一些人的重視,這一時期,不斷有人出來反佛。無神論思想家范縝是反佛最杰出的代表。他針對佛教宣揚的形神分離、形亡而神不滅的觀點,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佛教的盛行也引起了統治者的重視,北魏、北周及唐朝都有統治者提出滅佛,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因為這些在位者的謚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所以也被稱為“三武滅佛”,這些滅佛行動使得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并未從根本上遏制佛教的發展。現在,我們一起將剛剛學習的從漢武帝到隋唐“三教”的發展梳理一下,我們會發現這實際上是一個儒學地位逐漸下降的過程,從“獨尊”到“三教合歸儒”再到“三教并行”,我們可以看到佛教、道教的興起與發展給儒學的正統地位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甚至將三者處于統一地位,嚴重破壞了儒學的獨尊地位。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批人提出了復興儒學的號召,其中尤以唐中期的韓愈為代表率先提出了復興儒學。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同學們在語文課上都學過韓愈的這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這首詩第一句就表明了這是韓愈上折后遭到貶黜后所作。那么韓愈究竟是寫了一封怎樣的奏折才會“夕貶潮州路八千”呢?這首詩其實跟唐朝歷史上一個重大事件有關系,那就是諫迎佛骨事件,這是中國歷史上儒佛矛盾斗爭的一個重大事件。自魏晉以后,佛劍在中國盛行,晚唐幾個皇帝都是佛教的信仰者,佛教盛極一時。當時有識之士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依據儒學思想,提出反佛的意見。在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儒佛矛盾以一種激烈的形式暴發了。元和十四年是開塔的時期,唐憲宗要迎佛骨入宮內供養三日。身為儒生的韓愈聽到這一消息,寫下《諫迎佛骨》,上奏憲宗,極論不應信仰佛教,列舉歷朝佞佛的皇帝“運祚不長”,“事佛求福,乃更得禍”。但韓愈沒能阻擋憲宗迎佛骨,反而因為這道奏折被貶出京。材料一:韓愈出身于“奉儒守官”、仁政愛民的官僚家庭,自幼研讀孔孟六經,又兼通諸子百家。安史之亂后,佛道更加盛行,儒家思想受到進一步沖擊。儒學名士奮起,提倡復古,崇儒宗經。韓愈早就“承先人之遺業”, “志于古道”。——曾俊偉、曾曉峰《韓愈愛國主義思想初探》材料二: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衛而出之于境,不令惑眾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兇穢之馀,豈宜令入宮禁?——韓愈《諫迎佛骨表》師生互動:請同學閱讀材料一、二,思考韓愈為什么提倡復興儒學,反對佛教?預設回答:佛道盛行沖擊了儒學;有家風家學淵源,受儒家典籍的熏陶;時代復古思潮的影響;佛教不利于維護封建統治;佛教是外來事物與中國不同;佛教違反綱常倫理。佛教與道教的發展使得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以韓愈為首的儒學大家們提出了復興儒學,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鞏固儒家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文學藝術剛剛我們了解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思想活躍,儒釋道三家呈現多元特征。這一時期的文學藝術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有了很多新成就。師生互動:在開始學習三國至隋唐的文學發展之前,老師想先問一個問題,同學們還記得我們之前學習的西漢的文學有什么成就嗎?預設回答:西漢的文學成就是漢賦,漢賦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是的,與西漢國立強盛的大一統封建王朝的氣勢相對于,西漢的漢賦也非常的華麗大氣。那么從魏晉至隋唐經歷了從混戰到和平、從分裂到統一,政治局勢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那這一時期的文化又會有什么樣的發展呢,文學上又會呈現出什么樣的特點呢。1、文學 大家看,左圖上的三個人,他們就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從東漢末年開始,出現了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除了三曹之外,建安七子(孔融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8%9E%8D / 17038"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A%E5%AE%89%E6%96%87%E5%AD%A6 / _blank )、陳琳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99%88%E7%90%B3 / 6280"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A%E5%AE%89%E6%96%87%E5%AD%A6 / _blank )、王粲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B%E7%B2%B2 / 705914"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A%E5%AE%89%E6%96%87%E5%AD%A6 / _blank )、徐干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E%90%E5%B9%B2 / 74347"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A%E5%AE%89%E6%96%87%E5%AD%A6 / _blank )、阮瑀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98%AE%E7%91%80 / 1020220"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A%E5%AE%89%E6%96%87%E5%AD%A6 / _blank )、應玚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A%94%E7%8E%9A"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A%E5%AE%89%E6%96%87%E5%AD%A6 / _blank )、劉楨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8%98%E6%A1%A2 / 23656"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A%E5%AE%89%E6%96%87%E5%AD%A6 / _blank ))和蔡琰等人。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由于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稱為建安文學,也稱建安風骨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A%E5%AE%89%E9%A3%8E%E9%AA%A8 / 80720"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A%E5%AE%89%E6%96%87%E5%AD%A6 / _blank )。短歌行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大家初中的時候就有學過一首曹操的《短歌行》,這首詩通過宴會的歌唱,以沉穩頓挫的筆調抒寫詩人求賢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這首詩就很好的體現出建安文學的特點——慷慨悲壯。之后,東晉時又出現了以陶淵明為代表的田園詩。與建安文學的慷慨悲壯不同,陶淵明的田園詩取材于田園生活,直接表明了作者熱愛躬耕生活之情,語言平淡而自然,樸實而又毫不缺乏色彩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89%B2%E5%BD%A9 / 1138"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94%B0%E5%9B%AD%E8%AF%97%E6%B4%BE / _blank ),給人一種清新、淳美、詩情畫意的感受。南朝民歌《西洲曲》到了南北朝時期,南北割據,政權林立,這一時期的文學形式多為人民口頭創作的詩歌,民歌篇制短小,抒情多于敘事。南北朝民歌雖是同一時代的產物,但由于南北的長期對峙,北朝又受鮮卑貴族統治,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族風尚、自然環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現出不同的色彩、情調與風格。南朝民歌清麗纏綿,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摯純潔的愛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獷豪放,廣泛地反映了北方動亂不安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生活風習。《樂府詩集》所謂"艷曲興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說明了這種不同。南朝民歌的代表作“西洲曲”,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就是大家熟知的木蘭詩。 經歷過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藝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成就突出。到了唐朝,文學藝術的發展達到了高峰。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大家小時候肯定背誦過許多唐詩,大家還記得唐朝有哪些著名詩人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老師剛剛聽到同學說到了很多位詩人,唐朝確實是有非常多才華卓越的詩人,流傳下來的有兩千多位詩人創作的近五萬首詩歌,成為千古絕唱。其中李白、杜甫的詩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天寶三載,李白被排擠出京,云游天下,與公元736年好友相聚時寫下了將進酒抒發滿腔不平之氣;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春,經歷了安史之亂被叛軍俘虜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李白生活與盛世大唐,他的詩作也是充滿了磅礴氣勢與浪漫氣息,杜甫見證了唐王朝的由盛轉衰,一生郁郁不得志,所寫詩作也充滿了現實主義色彩;除此之外,唐朝還有很多流行的詩歌流派,如以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還有王昌齡、岑參所作的邊塞詩。2、書法剛剛我們講了文學上的發展,而在藝術方面,這一時期也是成就突出。首先是書法在東漢末年成為一種藝術。請大家看這張字體演變過程圖,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經過演變,字體變得越來越容易辨認,具有了美觀性。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各種字體均已完備。經過不斷的發展,書法的藝術價值越來越高,東晉時的大書法家王羲之也被稱為“書圣”。我們課本43頁有王羲之的《姨母帖》摹本,大家可以欣賞一下“書圣”的作品。老師這里還放了一張王羲之寫的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文體,始于晉代,工整清晰,飛灑活潑,實用性很高,也十分具有觀賞價值。與南北朝民歌一樣,南北方的書法也因為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風格,隋唐時期的書法兼匯了南朝的秀美與北朝的雄健,創造出了一種新風格,其中尤以顏真卿與柳公權最為有名。顏體肥碩豐潤、點畫厚重、結構端莊雄偉、顯示出雍容大度的氣派。柳體則點畫瘦勁、骨力遒勁、結構嚴謹。二人有“顏筋柳骨”之譽。3、繪畫師生互動:講完了書法之后,我們來了解一些繪畫藝術的發展。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告訴老師這一時期的繪畫藝術有什么成就?預設回答:東晉出現了知名的專職畫家,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隋唐繪畫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表現人的形態,山水、花鳥也成為繪畫主題。唐朝的吳道子被稱為《畫圣》這位同學回答的很好,從魏晉到隋唐,繪畫藝術獲得了很大的發展。我們剛剛提到了“詩圣”“書圣”,現在還知道了“畫圣”。在課本44頁非常多的插畫,展現的都是這一時期各領域的成就,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后仔細觀賞一番。4、雕塑除了我們剛剛講的書法、繪畫,這一時期還有一項藝術得到了發展,那就是雕塑藝術。魏晉至隋唐時期,因佛教的廣泛傳播而修造了很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崗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還有敦煌的莫高窟,都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 云崗石窟 龍門石窟請同學們看這兩幅石窟中的佛像,雖然都是佛像,但是云岡石窟的佛像高鼻深目,神情凝重,表現出西域人的特征;龍門石窟的佛像更溫和慈祥,衣紋飄動流暢,更多體現了中原文化的風采。師生互動:我們剛剛學習了從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文學藝術的發展,請大家看課本44頁的思考點中的問題:這一時期出現了“詩圣”“書圣”“畫圣”等杰出人物,這一時期文學藝術達到頂峰的原因是什么?預設回答:寬松的文化生長環境;選官制度的發展與官僚政治的成熟,為文藝成就提供了人才基礎;安定的社會條件;民族交融與開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科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學技術在諸多領域取得新成果,隋唐時期的科技更是走在世界前列。師生互動:老師列出了一張表格,請一位同學結合課本內容來填充這張表格。朝代領域人物成就南朝數學祖沖之精確的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7之間。北朝農學賈思勰《齊名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西晉地理學裴秀《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結合教材和同學填出的這張表格,我么可以看出魏晉南北朝時期,數學、農學和地理學都取得了新的成果。其中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既總結了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又記錄了鮮卑族的畜牧經驗。(拓展提問)師生互動:在《齊民要術》書中有這樣一段話“舍本逐末,賢哲所非,日富歲貧,饑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二步錄。”這段話反映了賈思勰怎樣的思想?預設回答:這段話的意思是舍棄作為根本的農業去追求作為枝葉的商業,是有賢德的人所不取的。賈思勰認為對于經商的事情,都沒有記錄的必要。這反映了賈思勰重農抑商的思想。到了隋唐時期,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中國古代的建筑達到了成熟期。這張圖是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大家看這坐橋的形狀與我們現在所建的大橋也沒有相差太多。都是運用了拱形承重力最大的原理,修建了拱形橋。這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請同學們看課本45頁的一幅插圖,這是唐朝時雕版印刷的《金剛經》,上面印有金剛經內容以及佛寺傳經的場景,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除了佛經之外,唐朝還有了雕版印刷的日歷和書籍,唐朝的雕版印刷術已經有了很高的成就。唐朝的化學也得到了發展,在唐中期的書籍中已經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到了唐末,火藥開始運用于戰爭,詩人將火藥涂抹在箭矢上制成了火箭,這也是最早的火藥武器。唐朝的天文學家僧一行還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的長度,在天文理論與測量儀器并不精準的古代,竟然能測算出地球經線的長度,足以展現這一期的科技發展走在世界前列。除此之外,醫學家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千金方》,全面總結了歷代和當時的醫藥學成果,還有了許多創新,推動了醫藥學的發展。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中外文化交流在這節課的最開始就有講到,建立于印度的佛教在東漢末年傳入中國,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盛行,以佛教交流作為載體也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從東漢到北朝,陸續有中亞、天竺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漢文。“白馬寺”就是漢明帝時的來自西域的高僧翻譯佛經的地方。不僅有外來的高僧來華,當時中國也有許多高僧去往西方取經。東晉的法顯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大家看這個人熟悉吧,這是家喻戶曉的西游記里的唐僧。其實唐僧是有歷史原型的,他的原型就是唐朝時的高僧玄奘。玄奘于貞觀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B4%9E%E8%A7%82 / 3695091"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4%E5%A5%98 / _blank )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2%A3%E7%83%82%E9%99%80%E5%AF%BA / 5274316"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4%E5%A5%98 / _blank )取真經,前后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D%9B%E8%88%8D%E5%88%A9 / 1002657"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4%E5%A5%98 / _blank )150粒、佛像7尊、經論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BB%8F%E8%AE%BA / 10599130"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4%E5%A5%98 / _blank )657部,并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4%A7%E8%88%AC%E8%8B%A5%E7%BB%8F / 2004097"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4%E5%A5%98 / _blank )》《心經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F%83%E7%BB%8F / 6141"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4%E5%A5%98 / _blank )》《解深密經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A7%A3%E6%B7%B1%E5%AF%86%E7%BB%8F / 2006056"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4%E5%A5%98 / _blank )》《瑜伽師地論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91%9C%E4%BC%BD%E5%B8%88%E5%9C%B0%E8%AE%BA"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4%E5%A5%98 / _blank )》《成唯識論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88%90%E5%94%AF%E8%AF%86%E8%AE%BA / 2003813"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4%E5%A5%98 / _blank )》等。《大唐西域記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4%A7%E5%94%90%E8%A5%BF%E5%9F%9F%E8%AE%B0"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4%E5%A5%98 / _blank )》十二卷,記述他西游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這一時期,不僅有佛教動傳給中國帶來的種種影響,中國佛教的發展也影響到周邊國家。大家看上面這幅圖,是不是典型的唐朝時的寺廟建筑,但它并不是中國的寺廟,而是在日本奈良。那為什么在日本會有一座與中國建筑如此類似的寺廟呢,那與一位高僧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了。唐朝高僧鑒真受日本僧人邀請前往日本講經,經過了六次東渡,歷盡千辛萬險終于在第七次東渡成功到達日本傳授佛法。唐招提寺就是鑒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建筑藝術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視為國寶。除了中國高僧去外國講經,當時還有日本、新羅等國常常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這些文化交流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貢獻。請同學們看課本46頁的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以當時的長安城為中心,向東可至朝鮮與日本,向西沿著絲綢之路可以到達西亞、中亞,甚至到達歐洲。當時的都城長安聚集了來自多個國家的和地區的使節、商人,長安成為了國際大都會。材料一:“公元60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譴隋史...7世紀初,圣德太子仿效中國制度,以儒學為指導思想,推行了‘推古改革’....在奈良朝約80年間,遣唐使達于全盛....日本佛教以中國為母國...日本各階層深受唐文化浸染,吟唐詩、好唐樂、服唐服......日本文化對于唐文化的汲取,全面而又充實。......唐代,高句麗、百濟、新羅積極向唐遣送留學生,入國學習中國文化。新羅統一朝鮮后,更以唐制為立國軌范。.....新羅時期的佛教,更在中國佛教的直接影響下展開” ——《中華文化史》馮天瑜等師生互動:請同學閱讀材料并結合課本內容回答,除了佛教傳播外,當時唐朝和周邊國家還有哪些方面的交流?預設回答:當時的周邊國家學習唐朝的政治制度與先進文化,日本和新羅兩國向唐朝派遣了許多使節和留學生,兩國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響;唐朝后期,不少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周邊國家主動向唐朝學習,吸取唐朝的文化。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以及中國文明的不斷發展,中外文化交流十分頻繁,異域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中國文化也對周邊國家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是以日本、朝鮮為主的東亞地區,最終形成了以中華文明為基礎、以漢字為表征的東亞文化圈。該文化圈又因漢字所承載的中華文明,也被稱為“中國文化圈”。七、課后訓練1.魏晉時期,老莊思想盛行,貴族士流兢習老莊。晉殷仲堪說“三日不讀《道德經》,便覺舌本間強”,這話當時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斷出( )A.社會動蕩致道教流行 B.儒家思想遭到沖擊C.信仰多元化傾向嚴重 D.道家思想成為正統解析:B 材料反映出魏晉時期道教流行,但不能推斷與社會動蕩的關系,A項錯誤;魏晉時期,儒家思想受到外來佛教思想和本地道家思想的沖擊,“三日不讀《道德經》,便覺舌本間強”說明道教思想盛行,故B項正確;材料只體現出魏晉時期道教流行,沒有反映出信仰多元化傾向,C項錯誤;道家思想受到重視,但并沒有成為正統,儒家思想仍是正統思想,D項錯誤。2.唐代高僧曾把“孝”說成是貫通古今的根本大道,并盡量把儒佛兩家道德觀念相比附。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儒家的倫理觀念則通過佛教、道教得到更廣泛的傳播。這反映了唐代( )A.三教并立,相互依存 B.政教合一,維護統治C.三教矛盾已經化解無余 D.儒家處于絕對優勢地位解析:A 從材料“把儒佛兩家道德觀念相比附”“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儒家的倫理觀念則通過佛教、道教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中可以看出,唐朝時儒學的傳播出現了危機,儒道佛三教同時存在又相互依存,A項正確;材料信息中沒有涉及政治統治和宗教的關系,B項錯誤;三教矛盾已經化解無余,這種說法帶有絕對化傾向,C項錯誤;據材料“儒家的倫理觀念則通過佛教、道教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可以看出儒家并不是處于絕對優勢地位,D項錯誤。3.南朝畫家張僧繇善畫佛道人物,如圖是其作品(梁令瓚臨摹),畫面凹凸,有立體感,畫中人物“奇形異貌、殊方夷夏,皆參其妙”。這反映了當時( )A.中外宗教、藝術交流融會 B.以形寫神的理論開始形成C.南方農業經濟的發展狀況 D.儒家的正統地位受到沖擊解析:A 根據材料中“南朝”“佛道人物”“奇形異貌、殊方夷夏,皆參其妙”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圖片反映了佛教傳入對藝術的影響,A項正確;以形寫神的理論是魏晉時期顧愷之提出的,畫中人物“奇形異貌、殊方夷夏,皆參其妙”顯然不是以形寫神,B項錯誤;材料無法反映南方農業經濟的發展狀況,C項錯誤;材料僅僅說明當時藝術的特點,佛道融合不能說明儒家的正統地位受到沖擊,D項錯誤。4.《齊民要術》中“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反映的農學思想是( )A.因地制宜 B.多種經營C.商品生產 D.重農抑商解析:A 根據對材料的理解,強調要順天時,量地利,反映了因地制宜的農學思想,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農業生產思想,不能體現多種經營,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農業生產,與商品生產無關,C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涉及對商業發展的態度,不能體現重農抑商,D項錯誤。5.從9世紀開始,我國民間印書的風氣漸開,著名詩人白居易等人的詩集,都在揚州、越州刊印。據此,下列相關說法合理的是( )A.文化興盛推動科舉發展B.當時刊印技術應是雕版印刷C.民間印刷技術比官方先進D.揚州、越州是當時文化中心解析:B 材料反映的是民間印書問題,與科舉制發展無關,A項錯誤;唐代已經有了雕版印刷技術,材料中的刊印技術應是雕版印刷,B項正確;材料中“我國民間印書的風氣漸開”不能反映民間印刷技術比官方先進,C項錯誤;材料只是說揚州、越州民間印刷技術較高,不能反映是文化中心,D項錯誤。 6.道教產生于東漢末年,并成為黃巾起義的工具。而東晉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認為黃巾軍領袖張角“誑眩黎庶,糾合群愚,招集奸黨,稱合逆亂”;同時強調“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應“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葛洪的主張( )A.體現了“三教合一”的趨勢 B.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C.反映了下層民眾的訴求 D.動搖了儒學的統治地位解析:材料只談到儒家和道家,未提佛教,所以與“三教合一”無關,A項錯誤;葛洪反對張角,強調“忠孝和順仁信”,這對社會和諧發展是有利的,B項正確;從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葛洪的思想對統治階級是有利的,有利于穩固統治,C項錯誤;D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答案:B7.唐高祖李淵自認為是老子后裔,規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則天時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來唐武宗又大規模地“滅佛”。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惡決定宗教興亡 B.道教的社會影響最大C.儒學的政治地位最為穩固 D.佛教的社會基礎薄弱解析:道教與佛教的地位不斷變化,但是儒學因為符合統治者需求,始終受到統治者重視,儒學的政治地位最為穩固,故C項正確。答案:C8.唐朝吳道子在創作宗教畫時總是按照生活的邏輯,自由地對宗教人物作現實的加工。他在《送子天王圖》中,將武將的臉型與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畫的完全一致;在千福寺壁畫中,他把菩薩畫成自己的樣子。這說明了吳道子的宗教畫( )A.吸收融合外來的繪畫方式B.借鑒民間風俗畫表現手段C.重視線條描繪的寫實風格D.具有濃郁的世俗化的傾向解析:“唐朝吳道子在創作宗教畫時總是按照生活的邏輯,自由地對宗教人物作現實的加工。”體現了具有明顯的世俗化傾向,D項正確;對宗教人物作現實的加工并未體現重視吸取外來的美術風格,排除A項;材料并未反映宗教畫借鑒民間風俗畫表現手段,排除B項;材料反映吳道子宗教畫對宗教人物作現實的加工,并非“寫實”,排除C項。答案:D9.如圖為甘肅敦煌莫高窟壁畫《胡旋舞》,對圖片解讀正確的是( )①反映了當時佛教的發展 ②體現了當時樂舞受到西域風格的影響 ③體現了壯闊歡騰的盛世特色 ④是顧愷之的代表作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莫高窟的開鑿始于北朝時期,顧愷之是東晉的著名畫家,與開鑿莫高窟無關,④錯誤;莫高窟是佛教石窟藝術的代表,反映了當時佛教的發展,①正確;胡旋舞是來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種舞蹈。隋唐時期的樂舞受西域和周邊鄰國的影響,風格多樣,具有壯闊歡騰的盛世特色,②③正確;故B項正確。答案:B八、教學反思沒有很好地將瑣碎的知識點串連起來,教學過程不夠連貫。選取的有些材料不夠精簡,反而容易轉移學生注意力;有些材料可能難度有點大,需要教師多加講解,可能會影響教學進度;沒有找到一種較為有趣的方法來講述,不夠吸引學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