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教版美術七年級下冊第八課《奇妙的墻》教案設計一、背景信息適用學生:七年級 教材:蘇教版二、選材分析本課屬于設計 應用領域。 主要學習立體構成中累積構造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立體構成中累積構造的造型觀念,訓練學生的構成思維能力,培養審美觀。通過學習感受基本形在累積構造中的作用,初步培養學生立體形態的創造潛能,重視動手能力、聯系實際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通過變化基本形,小組合力去創造奇妙的墻,在活動中感受創造美的喜悅、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增強對生活的熱愛。三、技能、教學(學習)目標、重難點技能: (1)能提出自己新穎的想法,并大膽嘗試創新。 (2)感受基本形在累積構造中的作用,初步培養學生立體形態的創造潛能,重視動手能力、聯系實際創造性的解決問題。能與他人和諧高效的工作,感受相互思維碰撞的愉悅。 (3)了解媒體傳達信息的方法、目的。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通過立體構成──累積構造作品欣賞,了解累積構造基本知識及基本規律。 技能目標:靈活運用累積構造知識制作出基本形,并根據不同的累積方式共同創造一堵有趣的“墻”。 情感目標:從累積構成的創作活動中體驗創作樂趣,提高藝術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設計制作一定數量的基本形,通過不同形式的累積構成具有形式美感的“墻體”。 教學難點: 在累積作品中表達自己的設計觀念和設計思想。四、學情分析鑒于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既需引導學生感受累積作品的規律和設計制作方法,更應該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形態美、變化美和產生的空間之美,了解作品的內在情感,但這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這也就成為本課教學的難點。因此本課教學應該以欣賞、探究、感悟的形式為主,讓學生通過小組活動來獲得。 本課采用 “情境創設法”“直觀教學法”與 “實踐操作法”“賞析法”等相結合的方式,以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實踐能力及綜合探究能力。五、教學方式選擇與規劃在本項目的學習中,由于資源庫中放了大量“墻”的的圖片,本節課和之前《重復的魔力》一課有共通和延續性,學生們對累計構造的創意作品充滿期待與好奇。所以采用了: 1.創設情境法;從學生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導入,通過回憶感受三只小豬不同材質的房子,進而引發對墻的探究和興趣。 2.實踐操作法;教學中對生活中的各種墻進行探究,增加了學生們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力,提高了審美力,感受了美術的多元化,加深了學習美術的興趣。 3.創新法;小組合作作品的設計與創作,各小組通過明確任務,形成具體的實施方案,形成項目成果,思維的不斷碰撞,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讓學生新舊知識相結合,激發了積極的學生帶動內向的學生,融入合作,創作熱情高漲,讓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4.展評法;在作業展評中,學生直觀的感受累積造型藝術魅力,勇于發表自己的觀點,直面不足,明確可以提升的方法。最后全班學生合作累積作品,感受集體的力量,享受合作的樂趣。六、教學資源準備信息化資源:手機、電腦、觸摸大屏、相關多媒體課件等。 常規資源:教案、展臺、大小屏互換等。 教學支撐環境:多媒體設備的多功能室。七、教學過程主要環節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回憶與探索 1.故事導入:出示《三只小豬》童話中三只小豬蓋房子得畫面。 2.觀看動畫; 播放生活中奇妙的墻 3.賞析墻的圖片 4.小游戲以圓柱體累積成墻為例,探討可以有哪些累積方式 5.小組PK 找基本型 《三只小豬》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今天我們一起回憶一下:三只小豬分別蓋的是什么房子,用什么材料呢還記得嗎?哪間房最結實?墻是怎么砌的? 動畫還原小豬砌墻的過程。 這些墻和之前的相比有哪些不同? 總結;一塊塊磚——疊加組合——墻。建筑物的墻,大多是用一塊塊磚砌出來的,這種方法在立體構成中就稱為累積構造。 它們是不是墻 哪些地方做出了變化? 小結:通過改變基本形的方向、位置、間隔距離,即不同的累積方式,可以使“墻”奇妙起來。 你能把一張紙變成圓柱體嗎,你能想辦法用最快的時間組成一堵墻嗎?還有哪些不同的累積方式可以用筆記錄下來 提高累積實踐發現了什么技巧有? 如何讓墻更加有趣?通過哪些方法、形式可以做到呢? 多媒體出示圖片 分組搶答:快速找基本形欣賞生活中的另類“墻” 觀看回答 草、木、磚房子 墻是由一塊塊磚有規律的砌成的。 學生賞析找不同 墻是建筑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 是,奇妙的墻! 學生思考,用紙卷成圓柱體,再通過小組合力累積成“墻”。然后用筆記錄下所能想到的累積方式 總結累積的技巧 發現:基本形有規律地重復疊加、聚集組合出的“墻”漂亮,基本形之間間隔一定距離可以產生豐富的空間效果。 學生欣賞討論 尋找有趣的圖形和立體單元,嘗試思考它們變化的可能性。 通過故事導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合作精神凝聚合力重要性的理解從而導入對墻的認識和探究。 引出:組成一面“墻”的第一個要素:基本形 得出:同一基本形可以累積出許多不同的樣式 引出:組成一面“墻”的第二個要素:累積方式。 墻式累積構造 了解累積構造的特點和方式,增加組內互動合作 累積構造-墻式累積構造 鍛煉觀察審美能力。開拓思維進一步理解累積構造的特點。 小組作業前的鋪墊練習,進一步探討交流互動高效解決問題能力和方法(二)交流與探討 合理分組——選擇主題和呈現方式——創設基本型——分工合作制作。最終把小組作品粘貼在4開卡紙上 學生按喜好分組,選出小組長,分工合作,創設制作基本型 參與主題設計制作,完成小組作業 分組布置作業進行頭腦風暴。創意之墻大比拼!(三)評價與展示 小組選派代表展示推薦小組作品,學生互評、師點評 總結累積構造的基本規律。 積極參與評價和力薦小組作品。 欣賞全班同學的大作品。 檢驗本課學習的成效,促進學生集體觀念和上進心的培養。提高凝聚力、審美力和表現力。 復習本課內容八、學生技能提升 提高了發現美、感知美、創造美的能力。 提高了自主學習、小組協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提高了展示交流總結的能力。 提高了使用媒體傳達信息的能力。九、教學反思: 得:采用有效的自主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發現、去嘗試體驗,獲得知識和感受。充分放手課堂,讓學生主動思考探究體驗,融入合作積極創作。上課教師能積極創設氛圍,如朋友一樣關注、引導、建議、幫助學生,推進教學內容的展開實踐。選擇能貼近學生,抓住重點,攻破難點。切實鍛煉提高了學生的集體凝聚力。 失:本課為第二課時,對第一課時學生所學內容和學情缺乏了解。 改:課前多和學生溝通。系統梳理累積的相關知識,補充累積造型作品的圖片,讓學生感受不同累積方式下“墻”的形態之美、變化之美、產生的空間之美。拓寬學生眼界,豐富想象力和造型思維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