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課程教案課題 第13課 社會治理與總體國家安全觀 第二框 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課時 1課時教學 目標 1、了解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主要內容和豐富內涵,理解有效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意義,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 2、了解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基本要求,理解推進新時代國家安全事業全面發展的舉措和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增強“國家安全、人人有責”的主人翁意識,擁軍愛國,自覺維護國家安全。教學重點 理解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涵和必要性教學難點 增強國家安全意識,自覺承擔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思政融入 自覺維護國家安全教學方法 議題教學法與探究學習法相結合教學準備 收集國家安全的宣傳視頻,制作課件教學過程【新課導入】 教師展示兩組人民生活的圖片,學生思考并回答:對比兩組圖片,你有何感想?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引出主題 以前,我們飽受欺辱;現在,我們倍感幸福。而我們的幸福生活離不開國家安全 引出主題——新時代我們如何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新課教學】 1、教師播放《2023年國家安全宣傳片》視頻,學生探究問題①:什么是國家安全? 2、教師講授國家安全的內涵 國家安全是指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于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可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就是一個國家處于沒有危險的客觀狀態,也就是國家既沒有外部的威脅和侵害又沒有內部的混亂和疾患的客觀狀態。 議題一:為什么要維護國家安全? 1、教師展示從鴉片戰爭到如今中國的變化圖片,學生思考:國家安全對國家有什么重要意義? 國家安全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保障。 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國家政權和主權受到威脅,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國家的生存受到挑戰。中國現代史證明:國家安全有保障,經濟社會才能不斷發展,祖國才能更加繁榮富強。 2、教師繼續展示兩組家庭對比圖片,學生思考:國家安全對于人民有什么重要意義? 國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 只有國家安定,我們才能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生產、生活環境,生命、財產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才能獲得安全感,進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過渡)有人認為,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經過四十多年改革開放,我們國家積累了巨大的實力,再也不用擔心國家安全了,這種說法對嗎? 3、學生探究問題②:目前我國國家安全形勢如何? 課堂任務:各小組討論并列舉威脅國家安全的事例,并派代表發言。 生:臺獨、邪教,竊取國家機密、物價上漲、食品安全、大氣污染、黑惡勢力、恐怖襲擊、毒品、土地荒漠化、全球變暖、核潛在威脅、生物入侵等等 4、教師結合中國地圖介紹目前中國面臨錯綜復雜的安全形勢,引出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 中國周邊已經圍繞著俄羅斯、朝鮮、印度、巴基斯坦四個有核國家,再加上日本,此種潛在威脅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曾面對的;我國與印度有陸上邊界爭端,與日本圍繞東海問題、與東南亞國家圍繞南海問題存在領海爭端;國內以臺獨、藏獨、疆獨為代表的分裂主義,活動猖獗。 議題二:如何理解總體國家安全觀? 1、學生閱讀教材P125-126內容,探究問題③:什么是總體國家安全觀? 2、教師介紹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主要內容和豐富內涵 主要內容: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絡安全,生物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極地安全,海外利益安全,核安全… 豐富內涵:總體國家安全觀關鍵在“總體”,突出的是“大安全”理念。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的是系統思維和方法,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 3、學生活動:連連看你對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解 議題三:如何堅持和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 教師講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基本要求和具體措施 基本要求: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統籌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夯實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基層基礎,完善參與全球安全治理機制,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具體措施:堅持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絕對領導,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維護政治安全、國土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網絡安全等重點領域國家安全,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尤其要高度警惕“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增強全黨全國人民國家安全意識,推動全社會形成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合力。 學生觀看視頻《中國軍隊一分鐘》,思考:我們國家的軍隊是一只怎樣的軍隊? 教師歸納介紹新時代的強軍目標 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 【課堂小結,布置作業】詳見PPT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