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課 踏上強國之路*中心工作P4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主要矛盾P9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思想P11 黨和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戰略 鄉村振興戰略、健康中國戰略*四個尊重P5 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成為社會共識*黨的初心和使命P8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黨的奮斗目標P12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發展的根本目的P13 增進民生福祉*強國之路P5 堅持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強國之路*關鍵抉擇P8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中華民族的偉大飛躍P1 推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莊嚴承諾P1 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實現共同富裕歷史征程P4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社會治理格局P12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新的偉大革命P3 改革開放最鮮明的特色P11 改革開放新階段P9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首要任務P9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現實挑戰P10 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P10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改革創新精神P11 弘揚與時俱進、銳意進取、勤于探索、勇于實踐的改革創新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P11 共同富裕開啟什么新征程P9 開啟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改革開放的重要性(地位) ①堅持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強國之路。P5 ②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P5 ③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P8基本經濟制度內容及意義P4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改革的標志P3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嘗試“大包干”的做法實現高質量發展怎么做P9 需要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應對現實挑戰的意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改善民生的意義P10 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意義/改善民生的意義P12 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P9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第二課 創新驅動發展*發展戰略P21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奮斗基點P24 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必由之路P24 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創新的目的P28 增進人類福祉,讓生活更美好創新的重要性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P14 生活角度:創新讓生活更美好 國家民族角度: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P1;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P14 人類社會角度: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P17 國際競爭角度: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P20; 創新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P17*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性P20 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我國的科技現狀P20 優勢(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不足(差距):同時,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我國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科技創新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教育的重要性P22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教育的意義(或P25) 有利于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性P18 創新驅動是國家命運所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讓創新成為推動發展的第一動力,是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現實需要。知識創新的意義P16 知識的創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術創新的意義P16 技術的創新促進生產力發展、增加社會財富制度創新的意義P16 制度的創新促進公平正義、推動社會進步創新和改革開放的關系P18 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創新和改革的關系P18 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改革在不斷創新中提升發展品質,創新通過改革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P18 創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P21 科技和教育*創新(全面創新)的核心P18 科技創新我國教育事業取得成就P23 ①教育改革全面推進 ②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 ③教育公平取得重要進展 ④教育質量穩步提升創新精神的表現P26 ①表現為敢為人先、敢于冒險的勇氣和自信; ②表現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戰權威的批判精神; ③表現為承受挫折的堅強意志和溝通合作的團隊精神; ④表現為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和造福人類的濟世情懷。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怎么做 ①謀未來就要謀創新。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P21 ②建成世界科技強國,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P24 ③建設世界科技創新強國,必須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的治理格局和協同機制,搭建有利于創新的活動平臺和融資平臺,營造有利于創新的輿論氛圍和法治環境。P24企業重視創新P25 原因 ①關鍵技術核心是國之重器,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②企業是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 ③提升創新能力是企業持續的發展之基、市場制勝之道。做法 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保護知識產權的重要性P27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尊重創造、保護創新保護未成年人的知識產權做法P27 當未成年人的知識產權遭到侵犯時,可以由其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出面請求有關機關予以法律保護,要求侵權人承擔法律責任。*(科技)創新的意義P21 有利于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道路P23 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方針P23 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第三課 追求民主價值*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P33 全過程人民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P33 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民主的真諦P34 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社會主義的生命P29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民主以什么為重,法治以什么為念P29 民主以人民利益為重,法治以公平正義為念國家選擇民主道路取決于P30 它的具體國情社會主義民主在中國大地上真正確立P32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各級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和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P33 建設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特點P33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證P33 黨的領導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意義P33 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彰顯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充分彰顯人民的主體地位,使人民意志得到更好體現、人民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創造活力進一步激發。增強公民民主意識的意義P42 一個國家擁有什么素養的公民,就會有什么樣的未來。增強我國公民的民主意識,有利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也是社會主義制度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證。*我國的民主形式P34 選舉民主、協商民主*公民參與民主生活的形式P38~40 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P34 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民主選舉P38 方式 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和差額選舉原則 遵循公開、公平和公正的原則民主協商P39 內容和形式 在各領域各層級,人民群眾就改革發展穩定的重大問題以及事關自身利益的問題,通過提案、座談、論證等多種途徑和方式開展協商。地位和意義 保證了人民意愿和要求得到充分表達。有利于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凝聚共識。民主決策P39 要求 民主決策的過程,要求保證廣泛的公民參與,決策方認真聽取各方面意見,集中民智,促進決策的科學化。制度保障 (有力保證) 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②專家咨詢制度 ③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 ④社會聽證制度民主管理的意義P40 實現民主管理,有利于廣大人民積極行使民主權利,實現人民的事人民管、人民的事人民辦。民主監督P40 對國家機關和國家 工作人員的意義 有利于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改進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義,防止濫用權力,預防腐敗。對公民的意義 有助于增強公民的參與意識、激發公民的參與熱情。政治制度P35 (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 ①:根本政治制度 ②~④:基本政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④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P35 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展基層民主人民掌握國家政權、行使權力的根本途徑P35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通過充分協商,最大公約數,最大同心圓P35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公民參與民主生活增強哪些意識P41 民主意識、主人翁意識、責任意識、法律意識公民參與民主生活提高什么能力P41 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參與民主生活的能力。公民參與民主生活的要求/公民怎樣參與民主生活P41 我國公民參與民主生活,要有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以理性、公正、客觀的態度全面、深刻、辯證地看問題,立場正確、邏輯清晰地表達觀點和意見,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參與民主生活的能力。公民怎樣增強民主意識P42 ①首先,公民要自覺遵守憲法,始終按照憲法原則和精神參與民主生活。 ②其次,公民要不斷積累民主知識,形成尊重、寬容、批判和協商的民主態度。 ③最后,公民要通過依法參與公共事務,在實踐中逐步增強民主意識。自覺信仰P42 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中國共產黨的己任P31 爭取和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實現了)偉大飛躍P32 1949年新中國成立,實現了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飛躍根基P33 通過法治體現和保障的民主民主態度P42 形成尊重、寬容、批判和協商的民主態度第四課 建設法治中國建設法治中國的時代要求P29 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法治的重要性 個人角度:法治能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讓人們建立起基本、穩定、持續的生活預期,保障人們在社會各個領域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使人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P45 國家角度: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強國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正義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P47*法治的要求 ①法治要求實行良法之治P45 ②法治要求實行善治P46什么是良法P45 良法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會發展的規律,維護公民的基本權利,符合公平正義要求,促進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現代世界各國的共識P45 追求并奉行法治*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P47 法治全面依法治國的地位、重要性P48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P48 習近平法治思想*依法治國(厲行法治)的要求P49/我國法治建設的指導方針P53 實現(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怎樣建設法治中國 ①P49 ②P50*建設法治中國走什么道路P50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哪幾個方面有機統一P50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政府的作用(職能)P51 ①人們的社會生活需要政府的管理 ②人們享受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政府的宗旨P51 為人民服務政府的工作要求P51 政府的工作要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為人民謀利益政府和人民的關系P51 政府的權力來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政府的工作要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為人民謀利益。運作原則、運行軌道P51 政府要按法治原則運作、政府的各項權力都應該在法治軌道上運行。*依法行政的基本準則P52 依法行政是現代法治政府行使權力普遍奉行的基本準則。依法行政的要求P52 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時必須由憲法和法律授權,并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正確行使權力。落實依法行政怎么做P52 政府角度:我國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保障公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促進政府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 公民角度:公民要積極參與,獻計獻策,主動監督,促進政府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P52 規范政府的行政權怎樣建設法治政府/建設法治政府的意義/依法行政的意義P53 建設法治政府,必須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權力的濫用,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提高政府公信力,從而推進民主法治建設進程。厲行法治怎么做P54 公民角度:要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弘揚法治精神,強化規則意識,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 黨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角度: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 全社會角度:需要加強法治宣傳,弘揚法治精神,共同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環境,在全社會鮮明地樹立起“守法光榮、違法可恥”法治文化導向。法律和道德(法治和德治)的關系P55 ①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 ②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 ③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 ④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法對德的作用P55 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德對法的作用P55 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第五課 守望精神家園*五個文明P57 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精神家園P58 中華文化*崇高使命P58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文化的內容P59 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名揚世界的科技工藝、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中華文化的特點P59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薪火相傳、歷久彌新中華文化歷經滄桑仍薪火相傳、歷久彌新的原因P59 中華文化具有應對挑戰、與時俱進的創造力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雖歷經滄桑仍薪火相傳、歷久彌新。文化對國家民族的重要性P60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 P60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華文化的重要性/價值P61 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什么是文化自信P61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的重要性① 文化自信的作用② 堅定文化自信的原因①②P60 ①沒有高度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②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如何堅定文化自信/怎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怎樣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P62 堅定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指導思想P62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怎樣對待傳統文化P62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文化的精髓P62 中華傳統美德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性 P62-63、P64 ①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資源,熔鑄了中華民族堅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遠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傳的民族智慧,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精神力量。 ②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中華傳統美德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風俗習慣,成為一種文化基因。中華傳統美德的特點P63 中華傳統美德內涵豐富,博大精深。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P63 ①憂國憂民、道濟天下的愛國情懷 ②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奮進品格 ③自尊互敬、助人為樂的和樂風范 ④誠信守法、見利思義的高尚情操 ⑤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的倫理規范 ⑥律己寬人、揚善抑惡的處世準則*奮進品格P63 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奮進品格*中華民族精神的品格P68 中華民族精神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青少年如何踐行美德P65 美德的力量在于踐行。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青少年責無旁貸;倡導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青少年身體力行。*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容P67 愛國主義、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P67 愛國主義*愛國主義的本質P67 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偉大建黨精神P68 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P68 偉大建黨精神××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 ××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P69 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始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支柱,是維系我國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團結奮斗的牢固精神紐帶,是激勵中華兒女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不竭精神動力。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的表現P69 ①表現在國家危難、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能夠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繼 ②表現在他人生命、財產遇到危險的關鍵時刻能夠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 ③表現在日常學習工作中的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敬業創優。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P7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于P71 中華文化的沃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 P71 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社會層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青少年怎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P72 ①要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做到落細、落小、落實。 ②青少年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們應自覺做到勤于學習、敏于思考,注重修養、勇于實踐,明辨是非、善于選擇,認真做事、踏實做人。第六課 建設美麗中國*基本國策P74 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新發展理念P84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人口的地位/重要性①③ 人口問題的重要性②④ 為什么要解決人口問題①~④ P75-76 ①人口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也是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變量 ②人口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日益嚴峻的全球性問題,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 ③我國是人口眾多的國家,人口發展是關系中華民族發展的大事情 ④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我國人口新特點P76 ①總人口增速趨緩 ②總和生育率明顯低于更替水平 ③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偏高 ④老齡化加劇 ⑤大量的人口流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口政策的新變化P76-77 ①實施單獨兩孩、全面兩孩政策 ②2021年全面實施一對夫妻可生育三個子女的政策計劃生育的意義P76 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口政策調整(實施全面三孩政策)的目的/意義P76-77 有利于進一步適應人口形勢新變化和推動高質量發展新要求,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自然資源的重要性P78 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我國的資源現狀P78 ①我國自然資源豐富,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資源占有量少,開發難度大,總體上資源緊缺。 ②長期以來,我國資源開發利用不盡合理、不夠科學,依靠消耗大量資源換取經濟發展的現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費、損失、污染和破壞都很嚴重。 ③我國面臨的資源形勢非常嚴峻。我國的環境現狀P79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雖總體有所改善,但生態環境形勢仍不容樂觀。堅持綠色發展,走什么文明發展道路P80 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必然選擇P80 堅持綠色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智慧選擇P81 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基礎、準則、目標P83 以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生態文明的重要性P83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文明形態,是人類的共識,也是時代的選擇。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當代中國的發展共識P84 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走綠色發展道路要處理好哪兩者的關系P85 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怎樣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P85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決不能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最普惠的民生福祉P85 良好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綠色發展之路/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P86 堅持什么方針? 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倡導怎樣的生產生活方式? 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建設生態文明要嚴守三條線 P87 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建設生態文明的制度保障P87 ①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②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 ③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 ④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生命家園P87 美麗中國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圖景P87 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兩型社會P87 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第七課 中華一家親民族國情P91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分布格局P91 大雜居、小聚居、交錯居住民族大格局P91 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大格局處理民族關系的方針P91 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方針民族關系P91 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民族團結的重要性P92 加強和鞏固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寶貴傳統P92 團結友愛必由之路P93 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逐步縮小發展差距,促進民族地區共同繁榮。支持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P94 ①推動西部大開發 ②實施興邊富民行動 ③通過輸入技術、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民生的地位/重要性/為什么重視民族地區民生P95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事關廣大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的福祉。保障民族地區民生的具體措施P95 ①國家支持民族地區發展教育 ②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 ③建立健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保障民族地區民生的意義P95 有利于促進民族關系更加融洽,社會更加和諧穩定,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為什么重視民族文化P95 沒有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就沒有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國家對民族文化的態度/做法P95 國家大力扶持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繼承、創新和發展工作,積極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維護民族團結鑄牢什么意識P96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反對分裂怎么做 ①要維護國家統一、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②要反對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動,尤其要反對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動 ③要維護國家安全*維護國家安全樹立什么觀念P99 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解決香港、澳門、臺灣問題的方針P99 “一國兩制”的方針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方針P100 “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臺灣基本方針/祖國統一最佳方式P102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兩岸關系政治基礎P102 一個中國原則“ 一國兩制”的地位P99 “一國兩制”是黨領導人民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一項重要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舉。“一國兩制”的基本內容P99 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享有高度自治權“一國”和“兩制”的關系P99 “一國”是實現“兩制”的前提和基礎,“兩制”從屬和派生于“一國”并統一于“一國”之內。共同愿望/根本利益所在/必然要求P102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精神財富/精神紐帶P102 中華文化促進統一兩岸同胞怎么做 P102、103 ①兩岸同胞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實現心靈契合,增進對和平統一的認同 ②兩岸同胞要多走動、多交流、多溝通,增進理解、信任,共同推動兩岸關 系和平發展,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意義P103 有利于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為發展增動力,為合作添活力,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夯實和平統一基礎。香港澳門落實的原則P100 “愛國者治港”“愛國者治澳”第八課 中國人 中國夢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P105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主題P105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價值P106 中國夢反映了近代以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和當代中國的發展走向,指明了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奮斗目標。*中國夢的內涵P106 實現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第二個百年目標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P106 相關鏈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成就P107 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P108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進入新時代的意義P109 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光明前景P109 中華民族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偉大旗幟P109 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指導思想P109 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P110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容P110 相關鏈接兩個階段奮斗目標P111 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 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 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什么P111 關鍵在黨在新的偉大征程上,我們黨怎么做P111 我們黨將繼續弘揚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P114 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四個全面”戰略布局P114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新發展理念P114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中國道路P11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精神P115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國力量P115 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中國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根本原因)P116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中國人的表現P117 ①自信中國人對國家有認同 ②自信中國人對文化有底氣 ③自信中國人對發展有信心*人間正道P117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人品格P119 自信品格*四個自信P119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育什么心態P110 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開放包容的心態怎樣做自信的中國人P117、118 ①自信中國人對國家有認同 ②自信中國人對文化有底氣 ③自信中國人對發展有信心 ④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面對各種思想文化的碰撞和價值觀念的沖突,我們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開放包容的心態。 ⑤自信的中國人既是夢想家又是實干家,既要胸懷理想又要求真務實,既要滿懷激情又要鍥而不舍。實干才能夢想成真,辛勤勞動才能開創美好生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