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考點分布 考查頻率 命題趨勢考點1 模型 ☆ 命題方向主要是通過創設相關問題情境或圖表信息等,考查學生對微粒觀點及模型圖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以及考查閱讀、分析、推斷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此類試題提高了試題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并且經常將其與物質的組成和構成、物質的分類和類別辨析、分子和原子的辨析、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化學反應類型、質量守恒定律等相關知識聯系起來,進行綜合考查考點2 符號 ☆考點3 模型與符號的應用 ☆☆考點4微觀粒子的模型 ☆考點5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史 ☆☆考點6原子的內部結構 ☆☆考點7構成物質的微粒——離子 ☆■考點①模型 1、模型常常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觀察到的或復雜的事物。2、一個模型可以是某種物體放大或縮小的復制品。一幅圖。一張表計算機圖像。一個復雜過程的示意如公式,化學方程式。一個復雜的對象的示意。3、什么是模型方法科學研究中,人們通過一定的科學方法,建立一個適當的模型來代替和反映客觀對象,并通過研究這個模型來揭示客觀對象的形態、特征、本質,這樣的方法就是模型方法。建立一個適當模型的過程,通常稱建模過程。4、模型方法的作用(1)能簡化和理想化。(2)能發揮想象、抽象和推理能力。(3)能突破難以用語言描述的限制。(4)模型方法也有一定缺陷性。■考點②符號 二、符號1、符號有標識符號,電學元件符號,字母,語言,標點符號,數學符號,化學符號,交通標志等。2、符號的作用(1)用符號能簡單明了地表示事物。(2)用符號可避免由于外形不同引起的混亂。(3)用符號可避免表達的文字語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亂。■考點③模型與符號的應用 1.表示物質變化的過程:2.簡化事物的描述■考點④微觀粒子的模型 1、物質是有分子、原子和離子構成的。 物質通常是由分子構成的,如水、氧氣、氫氣、蔗糖、甲烷、二氧化碳、氮氣等很多種;原子構成的物質有:金屬、稀有氣體、金剛石、石墨、硅等。2、分子、原子概念分子:是構成物質并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3、金剛石和石墨原子排列不同,性質不同。區別 金剛石 石墨外觀 無色透明正八面體晶體 深灰色有金屬光澤細鱗片狀晶體硬度 最硬 較軟導電性 無 良好導熱性 無 良好用途 鉆探機鉆頭、刻刀、裝飾品(鉆石) 電極、鉛筆芯、潤滑劑等4、歸納分子的種類由原子種類和數量決定構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種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種原子。同種原子構成不同物質時結構是不同的。5、這一模型說明:分子由原子構成;水電解是一個化學變化;在化學變化過程中分子可以分成比分子更小的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在化學變化過程中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水電解變成氫氣、氧氣后,水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學性質。水電解過程中物質種類和分子種類發生了改變,原子種類和數目不變。化學變化的實質: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7、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實質化學變化的實質是變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物理變化只是分子間的距離發生了改變,沒有生成新的分子。8、粒子的大小與質量①、原子半徑一般在10-10米數量級。②、原子質量在 10-26 千克的數量級。③、不同種類的分子和原子,質量不同,體積也不相同。■考點⑤ 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史 1、道爾頓原子模型(1803年):實心球模型原子是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它們是堅實的、不可再分的實心球。2.湯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棗糕或西瓜模型原子是一個平均分布著正電荷的粒子,其中鑲嵌著許多電子,中和了正電荷,從而形成了中性原子。3.盧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行星繞太陽模型(核式結構模型)原子中心有一個帶正電荷的核,它的質量幾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質量,電子在它的周圍沿著不同的軌道運轉,就象行星環繞太陽運轉一樣。4.玻爾原子模型(1913年)分層模型電子在原子核外空間的一定軌道上繞核做高速的圓周運動。5.電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電子云是電子在核外空間各處出現概率大小的形象化描述。■考點⑥ 原子的內部結構 1、原子呈電中性:原子有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和帶負電荷的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是呈電中性是因為原子核帶正電荷,核外電子帶負電荷。兩者所帶的電量大小相等,電性相反,因而原子呈電中性。原子核的結構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體積極小,核外電子在核外空間做高速運動。原子核的半徑大約是原子半徑的十萬分之一。原子核的體積雖然很小,但原子核幾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質量,電子的質量相對要微小得多。原子核是由質子(帶正電)和中子(不帶電)成的3、核電荷數:科學上把原子核所帶的電荷數稱為核電荷數。4、在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5、在原子中質子數與中子數不一定相等。如:鐵原子。6、并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如:氫原子。7、原子種類不同質子數也不同。■考點⑦構成物質的微粒——離子 1、氯化鈉的生成(1)取一瓶氯氣,觀察它的顏色為黃綠色。(2)用鑷子在放有煤油的試劑瓶中夾取一塊鈉,用刀切割成一小塊,觀察到鈉是一種質軟、帶銀白色光澤的金屬固體。(3)點燃鈉,將燃燒匙伸入氯氣瓶中,反應結束后觀察瓶內的物質為白色固體。(4)實驗現象:劇烈燃燒,產生黃色火焰,產生大量白煙。生成白色固體物質。(5)實驗結論:鈉+氯氣→氯化鈉鈉原子失去一個電子成為一個帶正電的微粒叫鈉離子Na+氯原子得到一個電子成為一個帶負電的微粒叫氯離子 Cl—。2、離子——帶電的原子(1)我們把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叫離子。陽離子:帶正電的原子或原子團。例:鈉離子 Na+,NH4+陰離子:帶負電的原子或原子團。例:氯離子 Cl- ,SO42-(2)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3)構成物質微粒有分子、原子、離子。3.分子、原子、離子的比較 分子 原子 離子區別 化學變化中 可以再分 不能再分 原子團在有些化學變化中可以再分電性 不顯電性 不顯電性 陽離子帶正電,陰離子帶負電相同點 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粒子間都有一定的間隔;都在不停地運動;都有一定的質量聯系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4.原子結構示意圖和離子結構示意圖的關系 原子 離子陽離子 陰離子結構示意圖示例 質子數與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粒子符號表示法 用元素符號表示,為Na 用離子符號表示,為Na+ 用離子符號表示,為S2- 原子 離子陽離子 陰離子相互轉 化關系 陽離子原子陰離子■考點1模型[典例1](2023 溫州模擬)建構模型是學習科學的一種重要思維方式。下列屬于采用建構模型來認識事物的是( )A.用酚酞變色指示酸堿發生反應B.用水結冰顯示氫氧化鋇與氯化銨的反應是吸熱反應C.用大小、形狀不同的小球組合表示分子結構D.用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推測出有O2產生◆變式訓練(2023春 玉環市期末)模型法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下列不屬于模型的是( )HA.磁感線 B.原子結構 C.氫元素 D.壤土類土壤的組成■考點2符號[典例2](2023春 溫州期中)用模型和符號表現事物是兩種常見的科學方法,下列選項中屬于符號的是( )A.原子結構 B.眼球結構 C.密度公式 D.節約用水◆變式訓練(2023春 東陽市校級期中)在生活與科研中,我們用符號或模型來表達一定的信息。下列圖示屬于符號的是( )原子結構 B.甲烷分子 C.杭州亞運會會徽 D.磁感線■考點3模型與符號的應用[典例3]下列模型與符號“2HCl”(其中氫原子氯原子)表示的意義一致的是( )B.C.D.◆變式訓練宏觀、微觀與符號相結合是化學特有的思維方式,觀察圖片,回答下列相關問題:(1)硅是由 構成的。(2)水是由 構成的,而水分子是由 和 構成的。(3)建立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的聯系是化學特有的思維方式。請填寫下表格:宏觀物質 。 氫氣 二氧化碳微粒名稱 氧分子 。 。符號 。 。 CO2模型 (4)如圖能表示水在空氣中放置時發生變化的微觀示意圖是 (填序號)。■考點4微觀粒子的模型[典例4]兩只分別裝有空氣和二氧化氮氣體的玻璃瓶,瓶口相對中間用玻璃板隔開,如圖甲。裝置的微觀模型用圖乙表示,其中“●“代表空氣粒子,“〇“代表二氧化氮分子。抽去玻璃板,緊貼瓶口,一段時間后瓶中微粒分布情況可表示為( )A.B.C.D.◆變式訓練“物質的結構決定性質,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是自然科學的重要思想.過氧化氫是一種常用的殺菌消毒劑,其原因是過氧化氫分子中含有一種叫“過氧基”的結構(方框框出部分).據此推測下列物質中,可作殺菌消毒劑的是( )A.H-O-H B.O═C═O C. D.■考點5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史[典例5](2023春 金華期中)學習科學發展史可以幫助我們增加科學知識,培養科學思維。原子結構模型發展是指從1803年道爾頓提出的第一個原子結構模型開始,經過一代代科學家不斷地發現和提出新的原子結構模型的過程。如圖為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圖,提出這該原子模型的科學家是( )A.湯姆生 B.盧瑟福 C.波爾 D.門捷列夫◆變式訓練反電子、反質子跟普通電子、質子的質量、電量均相等,電性相反。反氫原子是由反質子和反電子構成。1997年年初和年底,歐洲和美洲的研究機構分別制造出9個和7個反氫原子,這是人類探索反物質的一大進步。請推測反氫原子的結構可能是( )A.由一個帶正電荷的質子與一個帶負電荷的電子構成B.由一個帶負電荷的質子與一個帶正電荷的電子構成C.由一個不帶電荷的中子與一個帶負電荷的電子構成D.由一個帶負電荷的質子與一個帶負電荷的電子構成■考點6原子的內部結構[典例6](2023春 臺州期中)我國“嫦娥五號”從月球取回月壤,里面含有“未來清潔能源”之稱的He-3原子,它的中子數量與普通氫原子不同,故表現出眾多優越特性。如圖是He-3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則He-3原子含有的質子數為( )A.1 B.2 C.3 D.5【答案】B【解答】解:由氦-3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原子中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表示核外電子,核外電子數為2,則氦-3原子含有的質子數為2。故選:B。◆變式訓練(2023春 鹿城區月考)溫州礬礦是世界上生產天然綠色產品—一鉀明礬的廠家,素有“世界礬都”之稱。已知鉀原子的核外電子數是19,相對原子質量是39,則鉀原子的質子數是( )A.39 B.20 C.19 D.58■考點7構成物質的微粒——離子[典例7](2023秋 宿城區期中)下列關于Mg、Mg2+兩種粒子的判斷中,不正確的是( )A.核電荷數相同 B.核外電子數相等 C.Mg2+比Mg穩定 D.質量幾乎相等◆變式訓練(2023秋 涼州區校級期中)下列粒子結構示意圖中表示陰離子的是( )A.B.C.D.1.(2023 河北)在塑料袋中滴入幾滴酒精,擠癟后把口扎緊,放入熱水中,塑料袋鼓起來,如圖所示。鼓起的過程中,塑料袋中酒精分子的( )A.間隔增大 B.質量增大 C.種類增多 D.數目增多2.(2023 荊州)對下列事實的微觀解釋錯誤的是( )A.氣體可壓縮存儲于鋼瓶中一一分子之間有間隔B.花園里百花盛開,香氣四溢一一分子在不停運動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不同一一分子的大小不同D.金剛石與石墨的物理性質差異很大一一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3.(2023 武威)建立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的相互聯系是化學學科的特點。請根據下列信息回答有關問題: (1)圖1為粒子之間的轉化關系圖,其中①表示的是 。(2)圖2中B、C屬于同種元素,因為 相同。(3)圖2中A、B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為 。(4)圖2中D為某粒子的結構示意圖,當x=16時,則表示該粒子的符號為 。4.(2023 自貢)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系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思維方式。(1)從宏觀角度分析,氧氣是由氧 (填“元素”或“原子”)組成的。(2)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青蓮教授于1983年當選為國際原子量委員會委員,他主持測定了多種元素相對原子質量的新值,其中相對原子質量確定為152的銪元素的原子序數為63,則銪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 。(3)根據下列粒子的結構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①屬于非金屬元素的有 (填數字)種。②與氧元素具有相似化學性質的是 (填元素符號)。③由鎂和氯兩種元素組成化合物的化學式為 。5.空氣又稱大氣,是生命、燃燒和工業等所需氧的主要來源。(1)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 ;構成氧氣的粒子是 (寫化學式)。(2)氧原子結構示意圖為 ,在化學變化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電子。(3)在低溫、加壓條件下,將空氣液化,然后將溫度升高至-196℃~-183℃,使液態氮先蒸發,剩余液態氧儲存于鋼瓶中。從微觀視角分析,空氣液化過程中,主要改變的是 。1.(2023 泰興市校級二模)高鐵上裝有煙霧傳感器,主體是放有镅(Am)的電離室,這種镅原子的原子核內有95個質子和146個中子,該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 )A.95 B.146 C.241 D.512.(2023 曲靖二模)缺鋅會引起食欲不振,生長遲緩.這里的“鋅”是指(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離子(2023 婁底三模)如圖,是水的微觀層次結構,圖中右側“”表示( )A.氫元素 B.氫原子 C.氧元素 D.氧原子4.(2023 乳山市模擬)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專用的小分子團水具有飲用量少,在人體內儲留時間長、排放量少等特點。航天員一次飲用125mL小分子團水,可維持人體6h正常需水量,下列關于小分子團水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水分子的化學性質被改變了B.小分子團水中水分子所具有的能量、間隔、排列方式與普通水相同C.小分子團水中水分子停止了運動,所以在人體內儲存時間較長D.小分子團水的部分物理性質與普通水有所不同5.(2023 欒川縣模擬)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下列現象:(1)濕衣服在陽光下比在陰涼處干得快 。(2)用水銀溫度計測量體溫時,水銀柱升高 。(3)CO和CO2的組成元素相同,但二者化學性質有很大差異 。6.(2023 定遠縣模擬)Y形管是一種簡易實驗儀器,同學們用Y形管進行了如圖所示的分子的性質的驗證實驗(1)一段時間后,B管內觀察到的現象是 ,由此得出的結論是 ;(2)A、B、C三個裝置中最先看到實驗現象的是 ,由此又可得出的結論是 。7.(2023 嘉禾縣校級二模)今年4月13日,日本召開內閣會議,通過了“將福島第一核電站125萬噸核污水排入大海”的方案。核污水中含有氚、碳-14等放射性元素,其中氚原子含有1個質子、2個中子,碳-14原子含有8個中子。(1)已知氚原子、氫原子都屬于氫元素,其原因是 。(2)畫出氫原子的結構示意圖 。(3)兩個氚原子與一個氧原子形成的分子叫做超重水分子,超重水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約為 。(4)如圖中能夠正確表示碳-14原子的結構示意圖是 (填序號)。8.(2023 六安模擬)19 世紀以前,人們一直認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湯姆生發現了帶負電的電子,并提出類似“西瓜”的原子模型。為進一步探究原子的結構,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收集證據】絕大多數α粒子(帶正電的氦原子核)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只有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像是被金箔彈了回來。【猜想與假設】α粒子遇到電子后,就像飛行的子彈碰到灰塵一樣運動方向不會發生明顯的改變,而結果卻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否則大角度 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釋與結論】(1)盧瑟福所說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中的“很小的結構”指的是 ;(2)能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證據是 ;(3)根據盧瑟福的實驗所產生的現象,不能夠獲得的結論是 ;A、原子核體積很小B、原子核質量較大C、原子核帶正電D、核外電子帶負電(4)請你根據對原子結構的認識,分析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 。9.(2022 本溪模擬)某粒子X3+核外有23個電子,核內有30個中子。(1)該粒子的核電荷數為 。(2)該粒子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10.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系是化學學科的特點。如圖是鈉、鎂、氯、溴四種原子的結構示意圖。請回答:(1)鎂原子的結構示意圖中x的數值為 ;(2)溴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電子 (填“得到”或“失去”):溴化鈉是由鈉元素和溴元素組成的化合物,溴化鈉的化學式為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考點分布 考查頻率 命題趨勢考點1 模型 ☆ 命題方向主要是通過創設相關問題情境或圖表信息等,考查學生對微粒觀點及模型圖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以及考查閱讀、分析、推斷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此類試題提高了試題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并且經常將其與物質的組成和構成、物質的分類和類別辨析、分子和原子的辨析、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化學反應類型、質量守恒定律等相關知識聯系起來,進行綜合考查考點2 符號 ☆考點3 模型與符號的應用 ☆☆考點4微觀粒子的模型 ☆考點5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史 ☆☆考點6原子的內部結構 ☆☆考點7構成物質的微粒——離子 ☆■考點①模型 1、模型常常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觀察到的或復雜的事物。2、一個模型可以是某種物體放大或縮小的復制品。一幅圖。一張表計算機圖像。一個復雜過程的示意如公式,化學方程式。一個復雜的對象的示意。3、什么是模型方法科學研究中,人們通過一定的科學方法,建立一個適當的模型來代替和反映客觀對象,并通過研究這個模型來揭示客觀對象的形態、特征、本質,這樣的方法就是模型方法。建立一個適當模型的過程,通常稱建模過程。4、模型方法的作用(1)能簡化和理想化。(2)能發揮想象、抽象和推理能力。(3)能突破難以用語言描述的限制。(4)模型方法也有一定缺陷性。■考點②符號 二、符號1、符號有標識符號,電學元件符號,字母,語言,標點符號,數學符號,化學符號,交通標志等。2、符號的作用(1)用符號能簡單明了地表示事物。(2)用符號可避免由于外形不同引起的混亂。(3)用符號可避免表達的文字語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亂。■考點③模型與符號的應用 1.表示物質變化的過程:2.簡化事物的描述■考點④微觀粒子的模型 1、物質是有分子、原子和離子構成的。 物質通常是由分子構成的,如水、氧氣、氫氣、蔗糖、甲烷、二氧化碳、氮氣等很多種;原子構成的物質有:金屬、稀有氣體、金剛石、石墨、硅等。2、分子、原子概念分子:是構成物質并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3、金剛石和石墨原子排列不同,性質不同。區別 金剛石 石墨外觀 無色透明正八面體晶體 深灰色有金屬光澤細鱗片狀晶體硬度 最硬 較軟導電性 無 良好導熱性 無 良好用途 鉆探機鉆頭、刻刀、裝飾品(鉆石) 電極、鉛筆芯、潤滑劑等4、歸納分子的種類由原子種類和數量決定構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種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種原子。同種原子構成不同物質時結構是不同的。5、這一模型說明:分子由原子構成;水電解是一個化學變化;在化學變化過程中分子可以分成比分子更小的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在化學變化過程中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水電解變成氫氣、氧氣后,水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學性質。水電解過程中物質種類和分子種類發生了改變,原子種類和數目不變。化學變化的實質: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7、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實質化學變化的實質是變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物理變化只是分子間的距離發生了改變,沒有生成新的分子。8、粒子的大小與質量①、原子半徑一般在10-10米數量級。②、原子質量在 10-26 千克的數量級。③、不同種類的分子和原子,質量不同,體積也不相同。■考點⑤ 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史 1、道爾頓原子模型(1803年):實心球模型原子是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它們是堅實的、不可再分的實心球。2.湯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棗糕或西瓜模型原子是一個平均分布著正電荷的粒子,其中鑲嵌著許多電子,中和了正電荷,從而形成了中性原子。3.盧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行星繞太陽模型(核式結構模型)原子中心有一個帶正電荷的核,它的質量幾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質量,電子在它的周圍沿著不同的軌道運轉,就象行星環繞太陽運轉一樣。4.玻爾原子模型(1913年)分層模型電子在原子核外空間的一定軌道上繞核做高速的圓周運動。5.電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電子云是電子在核外空間各處出現概率大小的形象化描述。■考點⑥ 原子的內部結構 1、原子呈電中性:原子有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和帶負電荷的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是呈電中性是因為原子核帶正電荷,核外電子帶負電荷。兩者所帶的電量大小相等,電性相反,因而原子呈電中性。原子核的結構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體積極小,核外電子在核外空間做高速運動。原子核的半徑大約是原子半徑的十萬分之一。原子核的體積雖然很小,但原子核幾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質量,電子的質量相對要微小得多。原子核是由質子(帶正電)和中子(不帶電)成的3、核電荷數:科學上把原子核所帶的電荷數稱為核電荷數。4、在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5、在原子中質子數與中子數不一定相等。如:鐵原子。6、并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如:氫原子。7、原子種類不同質子數也不同。■考點⑦構成物質的微粒——離子 1、氯化鈉的生成(1)取一瓶氯氣,觀察它的顏色為黃綠色。(2)用鑷子在放有煤油的試劑瓶中夾取一塊鈉,用刀切割成一小塊,觀察到鈉是一種質軟、帶銀白色光澤的金屬固體。(3)點燃鈉,將燃燒匙伸入氯氣瓶中,反應結束后觀察瓶內的物質為白色固體。(4)實驗現象:劇烈燃燒,產生黃色火焰,產生大量白煙。生成白色固體物質。(5)實驗結論:鈉+氯氣→氯化鈉鈉原子失去一個電子成為一個帶正電的微粒叫鈉離子Na+氯原子得到一個電子成為一個帶負電的微粒叫氯離子 Cl—。2、離子——帶電的原子(1)我們把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叫離子。陽離子:帶正電的原子或原子團。例:鈉離子 Na+,NH4+陰離子:帶負電的原子或原子團。例:氯離子 Cl- ,SO42-(2)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3)構成物質微粒有分子、原子、離子。3.分子、原子、離子的比較 分子 原子 離子區別 化學變化中 可以再分 不能再分 原子團在有些化學變化中可以再分電性 不顯電性 不顯電性 陽離子帶正電,陰離子帶負電相同點 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粒子間都有一定的間隔;都在不停地運動;都有一定的質量聯系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4.原子結構示意圖和離子結構示意圖的關系 原子 離子陽離子 陰離子結構示意圖示例 質子數與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粒子符號表示法 用元素符號表示,為Na 用離子符號表示,為Na+ 用離子符號表示,為S2- 原子 離子陽離子 陰離子相互轉 化關系 陽離子原子陰離子■考點1模型[典例1](2023 溫州模擬)建構模型是學習科學的一種重要思維方式。下列屬于采用建構模型來認識事物的是( )A.用酚酞變色指示酸堿發生反應B.用水結冰顯示氫氧化鋇與氯化銨的反應是吸熱反應C.用大小、形狀不同的小球組合表示分子結構D.用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推測出有O2產生【答案】C【解答】解:A、用酚酞變色指示酸堿發生反應,是采用實驗的方法來認識事物,故選項錯誤。B、用水結冰顯示氫氧化鋇與氯化銨的反應是吸熱反應,是采用實驗的方法來認識事物,故選項錯誤。C、用大小、形狀不同的小球組合表示分子結構,是采用建構模型來認識事物,故選項正確。D、用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推測出有O2產生,是采用實驗的方法來認識事物,故選項錯誤。故選:C。◆變式訓練(2023春 玉環市期末)模型法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下列不屬于模型的是( )HA.磁感線 B.原子結構 C.氫元素 D.壤土類土壤的組成【答案】C【解答】解:A、該圖示是磁感線模型,故A錯誤;B、該圖示是原子結構模型,故B錯誤;C、H是氫元素的元素符號,不是模型,故C正確;D、圖示是壤土類土壤的組成的模型,故D錯誤。故選:C。■考點2符號[典例2](2023春 溫州期中)用模型和符號表現事物是兩種常見的科學方法,下列選項中屬于符號的是( )A.原子結構 B.眼球結構 C.密度公式 D.節約用水【答案】D【解答】解:A、原子結構屬于模型,故A不符合題意;B、眼球結構屬于模型,故B不符合題意;C、密度公式屬于模型,故C不符合題意;D、節約用水是符號,故D符合題意。故選:D。◆變式訓練(2023春 東陽市校級期中)在生活與科研中,我們用符號或模型來表達一定的信息。下列圖示屬于符號的是( )原子結構 B.甲烷分子 C.杭州亞運會會徽 D.磁感線【答案】C【解答】解:A.該圖為原子結構模型,不屬于符號,故A錯誤;B.該圖為甲烷分子模型,不屬于符號,故B錯誤;C.該圖為杭州亞運會會徽標志,屬于符號,故C正確;D.該圖為磁感應線模型,不屬于符號,故D錯誤;故選:C。■考點3模型與符號的應用[典例3]下列模型與符號“2HCl”(其中氫原子氯原子)表示的意義一致的是( )B.C.D.【答案】B【解答】解:A、圖中所示為4個氫分子,故選項錯誤。B、2HCl可表示2個氯化氫分子,1個氯化氫分子由1個氯原子和1個氫原子構成,圖中所示為2個氯化氫分子,故選項正確。C、圖中所示為2個氯分子,故選項錯誤。D、圖中所示2個氯原子和2個氫原子,故選項錯誤。故選:B。◆變式訓練宏觀、微觀與符號相結合是化學特有的思維方式,觀察圖片,回答下列相關問題:(1)硅是由 構成的。(2)水是由 構成的,而水分子是由 和 構成的。(3)建立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的聯系是化學特有的思維方式。請填寫下表格:宏觀物質 。 氫氣 二氧化碳微粒名稱 氧分子 。 。符號 。 。 CO2模型 (4)如圖能表示水在空氣中放置時發生變化的微觀示意圖是 (填序號)。【答案】(1)硅原子;(2)水分子;氫原子;氧原子;(3)氧氣;O2;氫分子;H2;二氧化碳分子;(4)D。【解答】:(1)硅屬于非金屬的固體單質,硅是由硅原子構成的。(2)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而水分子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的。(3)氧分子構成了氧氣,氧氣的化學式是:O2;氫氣是由氫分子構成的,化學式是:H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構成的。化學式是:CO2。故填表如下:宏觀物質 氧氣 氫氣 二氧化碳微粒名稱 氧分子 氫分子 二氧化碳分子符號 O2 H2 CO2模型 (4)水由水分子構成,一個水分子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水在空氣中放置,水分子向外擴散的過程中水分子間的間隔增大,水分子不變,ACB圖示水分子的微觀示意圖錯誤,D圖示正確。故答案為:(1)硅原子;(2)水分子;氫原子;氧原子;(3)氧氣;O2;氫分子;H2;二氧化碳分子;(4)D。■考點4微觀粒子的模型[典例4]兩只分別裝有空氣和二氧化氮氣體的玻璃瓶,瓶口相對中間用玻璃板隔開,如圖甲。裝置的微觀模型用圖乙表示,其中“●“代表空氣粒子,“〇“代表二氧化氮分子。抽去玻璃板,緊貼瓶口,一段時間后瓶中微粒分布情況可表示為( )A.B.C.D.【答案】A【解答】解:空氣分子和二氧化氮分子都在不停地運動,打開玻璃板后,空氣分子會進入二氧化氮分子中間空隙,而二氧化氮分子會進入空氣分子的空隙,從而使右邊顏色變淺,左邊顏色變深。當達到一定時間后,左右兩個瓶子內的分子分布均勻,即兩邊的顏色是一致的。故選A。◆變式訓練“物質的結構決定性質,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是自然科學的重要思想.過氧化氫是一種常用的殺菌消毒劑,其原因是過氧化氫分子中含有一種叫“過氧基”的結構(方框框出部分).據此推測下列物質中,可作殺菌消毒劑的是( )A.H-O-H B.O═C═O C. D.【答案】D【解答】:過氧化氫是一種常用的殺菌消毒劑,其原因是過氧化氫分子中含有一種叫做“過氧基”(方框標出的部分為過氧基)的結構,分子結構中含有“過氧基”結構,該物質可作殺菌消毒劑。A、該分子的結構中不含過氧基,不能作殺菌消毒劑,故選項錯誤。B、該分子的結構中不含過氧基,不能作殺菌消毒劑,故選項錯誤。C、該分子的結構中不含過氧基,不能作殺菌消毒劑,故選項錯誤。D、該分子的結構中含有過氧基,能作殺菌消毒劑,故選項正確。故選:D。■考點5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史[典例5](2023春 金華期中)學習科學發展史可以幫助我們增加科學知識,培養科學思維。原子結構模型發展是指從1803年道爾頓提出的第一個原子結構模型開始,經過一代代科學家不斷地發現和提出新的原子結構模型的過程。如圖為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圖,提出這該原子模型的科學家是( )A.湯姆生 B.盧瑟福 C.波爾 D.門捷列夫【答案】B【解答】:A、1897年湯姆生發現電子并提出類似“葡萄干面包“的原子模型,認為原子呈圓球狀,充斥著正電荷,而帶負電荷的電子則像一粒粒葡萄干鑲嵌其中,故A錯誤;B、1911年盧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原子的大部分體積是空的,電子按照一定軌道圍繞著一個帶正電荷的很小的原子核運轉,故B正確;C、1913年玻爾提出了玻爾模型,波爾認為電子只能在原子內的一些特定的穩定軌道上繞核運動,故C錯誤;D、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1869年發表了元素周期表,故D錯誤。故選:B。◆變式訓練反電子、反質子跟普通電子、質子的質量、電量均相等,電性相反。反氫原子是由反質子和反電子構成。1997年年初和年底,歐洲和美洲的研究機構分別制造出9個和7個反氫原子,這是人類探索反物質的一大進步。請推測反氫原子的結構可能是( )由一個帶正電荷的質子與一個帶負電荷的電子構成 B.由一個帶負電荷的質子與一個帶正電荷的電子構成C.由一個不帶電荷的中子與一個帶負電荷的電子構成 D.由一個帶負電荷的質子與一個帶負電荷的電子構成【答案】B【解答】解:首先要明確一個氫原子是由一個電子和一個質子構成的,那么,一個反氫原子就是由一個反電子和一個反質子構成的。反電子帶正電,反質子帶負電。故選:B。■考點6原子的內部結構[典例6](2023春 臺州期中)我國“嫦娥五號”從月球取回月壤,里面含有“未來清潔能源”之稱的He-3原子,它的中子數量與普通氫原子不同,故表現出眾多優越特性。如圖是He-3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則He-3原子含有的質子數為( )A.1 B.2 C.3 D.5【答案】B【解答】解:由氦-3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原子中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表示核外電子,核外電子數為2,則氦-3原子含有的質子數為2。故選:B。◆變式訓練(2023春 鹿城區月考)溫州礬礦是世界上生產天然綠色產品—一鉀明礬的廠家,素有“世界礬都”之稱。已知鉀原子的核外電子數是19,相對原子質量是39,則鉀原子的質子數是( )A.39 B.20 C.19 D.58【答案】C【解答】解:已知鉀原子的核外電子數是19,在原子中,核內質子數=核電荷數,則鉀原子的質子數是19。故選:C。■考點7構成物質的微粒——離子[典例7](2023秋 宿城區期中)下列關于Mg、Mg2+兩種粒子的判斷中,不正確的是( )A.核電荷數相同 B.核外電子數相等 C.Mg2+比Mg穩定 D.質量幾乎相等【答案】B【解答】:Mg2+是由Mg失去最外層的2個電子后形成的。A、Mg、Mg2+兩種粒子是同種元素形成的離子,質子數相同,核電荷數也相同,故A正確;B、鎂原子失去電子形成鎂離子,Mg、Mg2+的核外電子數不相等,故B錯誤;C、鎂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2,易失去電子形成鎂離子,鎂離子最外層電子數為8,Mg2+比Mg穩定,故C正確;D、鎂原子失去最外層的2個電子形成鎂離子,電子的質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因此Mg和Mg2+兩種粒子的質量幾乎相等,故D正確。故選:B。◆變式訓練(2023秋 涼州區校級期中)下列粒子結構示意圖中表示陰離子的是( )A.B.C.D.【答案】D【解答】解:A、該粒子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為陽離子,故不符合題意;B、該粒子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為陽離子,故不符合題意;C、該粒子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為原子,故不符合題意;D、該粒子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為陰離子,故符合題意。故選:D。1.(2023 河北)在塑料袋中滴入幾滴酒精,擠癟后把口扎緊,放入熱水中,塑料袋鼓起來,如圖所示。鼓起的過程中,塑料袋中酒精分子的( )A.間隔增大 B.質量增大 C.種類增多 D.數目增多【答案】A【解答】解:在塑料袋中滴入幾滴酒精,擠癟后把口扎緊,放入熱水中,塑料袋鼓起來,鼓起的過程中,塑料袋中酒精分子的間隔增大,分子的質量、種類、數目均不變。故選:A。2.(2023 荊州)對下列事實的微觀解釋錯誤的是( )A.氣體可壓縮存儲于鋼瓶中一一分子之間有間隔B.花園里百花盛開,香氣四溢一一分子在不停運動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不同一一分子的大小不同D.金剛石與石墨的物理性質差異很大一一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答案】C【解答】解:A、氣體可壓縮存儲于鋼瓶中,是因為分子間有間隔,氣體受壓后,分子間的間隔變小,故選項解釋正確。B、花園里百花盛開,香氣四溢,是因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向四周擴散,使人們聞到花香,故選項解釋正確。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不同,是因為它們分子的構成不同,不同種的分子化學性質不同,故選項解釋錯誤。D、金剛石與石墨的物理性質差異很大,是因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選項解釋正確。故選:C。3.(2023 武威)建立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的相互聯系是化學學科的特點。請根據下列信息回答有關問題: (1)圖1為粒子之間的轉化關系圖,其中①表示的是 。(2)圖2中B、C屬于同種元素,因為 相同。(3)圖2中A、B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為 。(4)圖2中D為某粒子的結構示意圖,當x=16時,則表示該粒子的符號為 。【答案】(1)原子;(2)質子數(或核電荷數);(3)MgCl2;(4)S2-。【解答】解:(1)分子、原子和離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又可以分為原子,原子得失電子會形成離子,因此①表示的是原子;故答案為:原子;(2)元素是具有相同質子數或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圖2中B、C屬于同種元素,因為質子數或核電荷數相同;故答案為:質子數(或核電荷數);(3)A的質子數為17,是氯元素,在化合物中顯-1價,B的質子數為12,是鎂元素,在化合物中顯+2價,則二者組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為MgCl2;故答案為:MgCl2;(4)圖2中D為某粒子的結構示意圖,當x=16時,則該粒子是帶有兩個單位負電荷的硫離子,該粒子的符號為S2-;故答案為:S2-。4.(2023 自貢)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系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思維方式。(1)從宏觀角度分析,氧氣是由氧 (填“元素”或“原子”)組成的。(2)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青蓮教授于1983年當選為國際原子量委員會委員,他主持測定了多種元素相對原子質量的新值,其中相對原子質量確定為152的銪元素的原子序數為63,則銪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 。(3)根據下列粒子的結構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①屬于非金屬元素的有 (填數字)種。②與氧元素具有相似化學性質的是 (填元素符號)。③由鎂和氯兩種元素組成化合物的化學式為 。【答案】(1)元素;(2)63;(3)①3;②S;③MgCl2。【解答】:(1)從宏觀角度分析,氧氣是由氧元素組成的;(2)原子序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因此相對原子質量為152的銪元素的原子序數為63,則銪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63;(3)①帶有氣字旁的字屬于非金屬元素,因此O(氧)、S(硫)、氯(氯)均為非金屬元素,共有3種;②元素的化學性質是由粒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的,最外層電子數相同,化學性質相似,因此與氧元素具有相似化學性質的是硫元素,符號為S;③鎂原子易失去最外層的2個電子,形成帶有2個單位的鎂離子,化合價為+2價;氯原子易得到1個電子,形成帶有1個單位負電荷的氯離子,化合價為-1價;根據化合價法則可知,兩種元素組成化合物的化學式為MgCl2;故答案為:(1)元素;(2)63;(3)①3;②S;③MgCl2。5.空氣又稱大氣,是生命、燃燒和工業等所需氧的主要來源。(1)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 ;構成氧氣的粒子是 (寫化學式)。(2)氧原子結構示意圖為 ,在化學變化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電子。(3)在低溫、加壓條件下,將空氣液化,然后將溫度升高至-196℃~-183℃,使液態氮先蒸發,剩余液態氧儲存于鋼瓶中。從微觀視角分析,空氣液化過程中,主要改變的是 。【答案】(1)21%;O2;(2);得到;(3)分子間隔。【解答】:(1)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21%;氧氣是由氧分子構成的,氧分子符號為O2;故答案為:21%;O2;(2)氧原子的質子數為8,核外有8個電子,第一層上有2個,第二層上有6個,即氧原子結構示意圖為:,氧原子的最外層有6個電子,多于4個,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電子;故答案為:;得到;(3)從微觀視角分析,空氣液化過程中,主要改變的是分子間隔;故答案為:分子間隔。1.(2023 泰興市校級二模)高鐵上裝有煙霧傳感器,主體是放有镅(Am)的電離室,這種镅原子的原子核內有95個質子和146個中子,該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 )A.95 B.146 C.241 D.51【答案】A【解答】解:由題意“镅原子的原子核內有95個質子和146個中子”。所以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則可推測該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95。故選:A。2.(2023 曲靖二模)缺鋅會引起食欲不振,生長遲緩.這里的“鋅”是指(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離子【答案】A【解答】解:“鋅”是指物質中的元素,可能以離子、化合物、原子等形式存在。故選:A。(2023 婁底三模)如圖,是水的微觀層次結構,圖中右側“”表示( )A.氫元素 B.氫原子 C.氧元素 D.氧原子【答案】B【解答】:由圖示可知一杯水由很多水滴構成,水滴又是由很多水分子構成,通過水分子的模型可知,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所以圖中右側“O”表示氫原子。故選:B。4.(2023 乳山市模擬)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專用的小分子團水具有飲用量少,在人體內儲留時間長、排放量少等特點。航天員一次飲用125mL小分子團水,可維持人體6h正常需水量,下列關于小分子團水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水分子的化學性質被改變了B.小分子團水中水分子所具有的能量、間隔、排列方式與普通水相同C.小分子團水中水分子停止了運動,所以在人體內儲存時間較長D.小分子團水的部分物理性質與普通水有所不同【答案】D【解答】解:A、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小分子團水也是由水分子構成的,其化學性質不變,故A不符合題意;B、從題干“航天員一次飲用125mL小分子團水,可維持人體6h正常需水量”可知,小分子團水中水分子所具有的能量、間隔、排列方式與普通水不相同,故B不符合題意;C、構成物質的微粒在不斷運動,所以構成小分子團水的水分子是在不停地運動的,故C不符合題意;D、小分子團水具有飲用量少、在人體內儲留時間長、排放量少等特點,小分子團水分子與普通水分子相同,只不過它們的聚集狀態不同,故它們的物理性質有所不同,故D符合題意。故選:D。5.(2023 欒川縣模擬)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下列現象:(1)濕衣服在陽光下比在陰涼處干得快 。(2)用水銀溫度計測量體溫時,水銀柱升高 。(3)CO和CO2的組成元素相同,但二者化學性質有很大差異 。【答案】(1)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2)汞原子間間隔隨溫度升高而增大;(3)分子的構成不同。【解答】解:(1)濕衣服在陽光下比在陰涼處干得快,是因為陽光下溫度高,溫度升高,水分子的運動速率加快。(2)水銀是金屬汞的俗稱,用水銀溫度計測量體溫時,水銀柱升高,是因為汞原子間的間隔隨溫度的變化而改變。(3)CO和CO2的組成元素相同,但二者化學性質有很大差異,是因為它們分子的構成不同,不同種的分子化學性質不同。故答案為:(1)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2)汞原子間間隔隨溫度升高而增大;(3)分子的構成不同。6.(2023 定遠縣模擬)Y形管是一種簡易實驗儀器,同學們用Y形管進行了如圖所示的分子的性質的驗證實驗(1)一段時間后,B管內觀察到的現象是 ,由此得出的結論是 ;(2)A、B、C三個裝置中最先看到實驗現象的是 ,由此又可得出的結論是 。【解答】解:(1)B管內濃氨水揮發出的氨分子不斷運動到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變紅,由此得出分子不斷運動的結論;(2)C中為熱水,溫度越高,氨分子運動速度越快,A、B、C三個裝置中最先看到實驗現象,由此可得出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故答案為:(1)酚酞溶液變紅; 分子不斷運動;(2)C;由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7.(2023 嘉禾縣校級二模)今年4月13日,日本召開內閣會議,通過了“將福島第一核電站125萬噸核污水排入大海”的方案。核污水中含有氚、碳-14等放射性元素,其中氚原子含有1個質子、2個中子,碳-14原子含有8個中子。(1)已知氚原子、氫原子都屬于氫元素,其原因是 。(2)畫出氫原子的結構示意圖 。(3)兩個氚原子與一個氧原子形成的分子叫做超重水分子,超重水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約為 。(4)如圖中能夠正確表示碳-14原子的結構示意圖是 (填序號)。【答案】(1)質子數相同;(2);(3)22;(4)①。【解答】:(1)氚原子、氫原子的質子數相同,均為1,因此都屬于氫元素;故填:質子數相同;(2)氫原子的原子核內有1個質子,核外有1個電子,所以氫原子的結構示意圖為為;故填:;(3)重水的相對分子質量為3×2+16=22;故填:22;(4)碳-14原子的核內有6個質子,核外有6個電子,分成兩層排布,第一層上有2個電子,第二層上有4個電子,所以①能夠表示碳-14原子的結構示意圖;故填:①。8.(2023 六安模擬)19 世紀以前,人們一直認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湯姆生發現了帶負電的電子,并提出類似“西瓜”的原子模型。為進一步探究原子的結構,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收集證據】絕大多數α粒子(帶正電的氦原子核)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只有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像是被金箔彈了回來。【猜想與假設】α粒子遇到電子后,就像飛行的子彈碰到灰塵一樣運動方向不會發生明顯的改變,而結果卻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否則大角度 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釋與結論】(1)盧瑟福所說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中的“很小的結構”指的是 ;(2)能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證據是 ;(3)根據盧瑟福的實驗所產生的現象,不能夠獲得的結論是 ;A、原子核體積很小B、原子核質量較大C、原子核帶正電D、核外電子帶負電(4)請你根據對原子結構的認識,分析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 。【解答】:(1)若原子質量、正電荷在原子內均勻分布,則極少數α粒子就不會發生偏轉,大多數發生偏轉,而大多數發生了偏轉,說明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且正電荷不是均勻分布的,“很小的結構”指的是原子核;(2)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說明了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3)根據盧瑟福的實驗所產生的現象,說明原子核體積很小,原子核質量較大,原子核帶正電,但是不能說明核外電子帶負電,故填:D;(4)原子核所帶的電量與核外電子所帶的電量相等,電性相反,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故答案為:(1)原子核;(2)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3)D;(4)原子核所帶的電量與核外電子所帶的電量相等,電性相反。9.(2022 本溪模擬)某粒子X3+核外有23個電子,核內有30個中子。(1)該粒子的核電荷數為 。(2)該粒子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答案】(1)26;(2)56。【解答】解:某粒子X3+核外有23個電子,是X原子失去3個電子得到的,則X原子核外電子數為23+3=26;由原子中: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故其核內質子數為26;核內有30個中子,由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則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26+30=56。故答案為:(1)26;(2)56。10.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系是化學學科的特點。如圖是鈉、鎂、氯、溴四種原子的結構示意圖。請回答:(1)鎂原子的結構示意圖中x的數值為 ;(2)溴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電子 (填“得到”或“失去”):溴化鈉是由鈉元素和溴元素組成的化合物,溴化鈉的化學式為 。【答案】(1)2;(2)得到;NaBr。【解答】解:(1)在原子中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則x=12-2-8=2;故答案為:2;(2)溴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7,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得到電子;溴化鈉中溴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鈉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則化學式為NaBr,故答案為:得到;NaBr。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名師導航】中考科學一輪復習學案——1.6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docx 【2024名師導航】中考科學一輪復習學案——1.6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學生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