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六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2024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選擇性必修1教材重難與思維訓練(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六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2024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選擇性必修1教材重難與思維訓練(含解析)

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教材重難】
1.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特點及變化原因:
(1)特點:
①歷史悠久,隨時代變遷不斷發展完善。
②戶籍制度與賦役、管理、治安及科舉相結合。
③管理從嚴到松,一度對人口流動控制嚴格。
④以家庭為單位,帶有宗法倫理色彩,社會功能多樣;
⑤分類登記,等級特權色彩濃厚。中國傳統社會曾出現過特權戶種、民籍戶種和賤籍戶種等類別,其戶籍地位逐級降低,界限分明。其中,特權戶籍以宋代的官戶最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戶種是平民百姓擁有的戶籍,是主體戶種,這些人是國家賦役的重要承擔者。
⑥戶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與賦役是聯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計將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圍中,限制其流動。
⑦世襲性:不同等級、職業間的流動受到制約,戶籍是世襲的。如軍戶、匠戶和雜戶就具有非常突出的世襲性。
(2)變化原因:
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發展。
②生產力的發展,人身依附關系的不斷松弛。
③政府的不斷改革。(或土地制度與賦稅制度的變化,如兩稅法、宋田制不立、明一條鞭法、清攤丁入畝等。)
2.中國古代基層社會治理的特點、評價:
(1)特點:
①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聯保連坐)結合;
②組織嚴密,職責清晰;
③宗法關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④官員治理與士紳管理相結合,鄉紳作用較大。
(2)評價:
鄉約、教化、皇權、法治結合,有效治理了基層,保證了賦役征發,穩定了基層,鞏固封建統治;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基層經濟、文化、習俗發展;有一定的自治因素,但始終沒有發展為真正的鄉村地方自治;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王權的擴張,鄉村社會治理越來越深地受到國家政權的干預和控制,其自治性逐漸消退;鴉片戰爭以后,在接連不斷的內亂外患的打擊下,農村社會的權力組織趨向解體,進入20世紀之后,清王朝被迫于宣統五年實行新政,傳統的鄉里制度、保甲制度被鄉鎮地方自治所取代。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也加深了傳統小農經濟社會的閉塞性和封閉性。
3.全面認識我國古代的社會救濟和優撫政策
(1)原因:
①經濟原因:農耕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②政治原因:歷代統治者為了緩和人民的反抗情緒,穩定社會秩序。
③文化因素:儒家的民本觀念、仁愛思想的影響;佛教的慈悲為懷、善惡報應思想,道教的勸人積德行善、勸善戒惡的思想。
④自然原因:自然災害頻發,惡化人民的生活處境。
(2)具體措施:
國家:①倉儲制度:如官倉(常平倉)、義倉
②災荒賑濟:如疏導安置流民、賑谷、賑工
③賦稅減免
④醫藥衛生
⑤養濟制度(撫恤鰥寡孤獨廢疾):如尊老養老(鳩杖)、養病坊、福田院、眾濟院、養濟院等。
社會或個人:宋的宗族救助;民間義倉、社倉;明清慈善機構;
(3)特點:
①國家立法保障并設專門機構予以實施;但制度等不規范;
②國家救濟為主和民間救濟輔助相結合;政府救濟的重點是救災,社會力量的救濟活動側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賑濟;
③救濟是全方位的,涵蓋面較廣;
④針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救濟措施。
⑤與儒家倫理緊密結合;突出政治宣傳;
(4)作用:
①為底層民眾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證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產活動的進行;
②有利于保障賦役征收,維護社會穩定,鞏固統治。
(5)不足之處
①具有宗教色彩。
②各自為政,缺少合作。
③缺少制度和法律規范,主要由道德、風俗習慣和民俗對其進行調整。
4.中國古代和中世紀西歐基層社會治理方式的異同。
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基層民眾自治;地方有影響力的群體成為行使治理權的主體。
異:中國古代基層治理有中央統治權的滲透,中世紀西歐為莊園與城市自主管理,地方有自治傳統;中國基層管理人員主要由上級政府指定或任命,中世紀西歐莊園由莊園主任命,城市行會由選舉產生;中國古代基層治理宗族勢力強大,血緣關系濃厚,深受宗法禮教思想影響;西方古代基層治理摒棄了血緣關系紐帶,注重法律的作用;基督教會有特殊的影響和作用。
【思維訓練】
1.秦代里吏有典、老二職,典、老由里人推舉同里居民擔任,通過鄉嗇夫上報,由縣級長官除授。秦律明確規定,典、老除特殊情況外必須在本里中產生,無須避籍,與縣鄉長官在地方行政體系中的定位不同。此舉( )
A.完善了地方治理體系 B.有利于地方的治理
C.體現了一定民主色彩 D.便于政令迅速傳達
2.秦墓竹簡記載,“男子死(尸)所到某亭百步,到某里士五(伍)丙田舍二百步”,并記述亭建有專門的官舍以及亭設有亭長、亭父、求盜等人員,還有大量關于求盜將人犯押往縣里的記載?!讹L俗通義》記載:“漢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亭,留也……蓋行旅宿食之所館?!庇纱丝梢?,秦漢時期的“亭”( )
A.主要承擔接待往來官吏的職責 B.屬于獨立的審判組織
C.應是縣級治安組織的派出機構 D.成為鄉里的下屬機構
3.“形勢戶”是宋代的一種戶口類別,泛指地方上有勢力的豪富之家,主要包括官戶、充當州縣衙門公吏和鄉里基層政權頭目的部分上戶。宋王朝下詔:“諸州府并置形勢版簿”,并委通判專門掌管“形勢戶”的租稅。宋朝設立“形勢戶”意在( )
A.實施政府優撫 B.加強基層治理
C.完善客戶類別 D.保障財政收入
4.1169年,朱熹在崇安縣開耀鄉五夫里創建社倉,取得良好效果。社倉在后來的推廣過程中得到朱熹門人和同道的大力支持。當時,富人是地方備荒倉的重要資助者和參與者,而寺僧也在倉儲的管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反映出宋代( )
A.鄉村糧食安全得到保障 B.理學正統地位不斷鞏固
C.基層治理的有效性提高 D.基層力量的影響力較強
5.明朝初期,朱元璋曾逐步建立戶帖制度:由戶部統一規定戶帖的格式和調查綱目;州縣官領到戶帖后,必須派員按戶調查;中央派人分赴各地“點戶比對”,如查出填帖失實,其罪在官吏者,官吏處斬,罪在人民者,便拿來充軍。朱元璋建立戶帖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賦役征發 B.改革地方機構
C.抑制商業發展 D.提高六部地位
6.明初,人們不能隨意出行,離家百里必須到官府申請路引,手續相當嚴格,路引要注明持有人的姓名、籍貫、職業、出發地、目的地、歸來日期等。各關津都有巡查司盤查過往路人,沒有路引者會被立即拘留,客棧也不得留宿沒有路引的人。這表明( )
A.社會安定是民眾主要訴求 B.明朝的官僚體系完備
C.明初政府加強了社會控制 D.君權強化是時代特征
7.明清的鄉里調解協議由當事者雙方、調解人以及見證人共同“號押”,當事者雙方各執一份作為憑證。文書具體寫明調解的內容和結果。這一方式( )
A.更有利于協調社會矛盾 B.增強了民眾的契約意識
C.促進了政府權力的擴張 D.擴大了基層自治的權力
8.道光咸豐之際,中國社會出現了一個“非官非民”的紳董階層。紳董須經過推選或選舉,在各縣設總局并享有薪酬。他們積極介入地方事務,逐步形成了“事由局而不由縣,權在紳而不在官”的紳董治理模式。紳董的出現( )
A.擴大了地方政府的權力 B.造成了中央權力下移
C.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D.推動了基層社會治理
9.1880年,武昌知府李有芬改革保甲制度,把保甲的權力交付給紳士掌握,只把保甲的最低兩級(牌和甲)留給平民擔任,在此之上的“?!庇墒考濐I導,并設立總攬全鄉保甲系統的監管總紳。據此可知,晚清士紳( )
A.成為維護滿清政權的主要力量 B.主要職責從賦役征收變為維持治安
C.逐漸成為基層社會控制的主體 D.地位的上升體現出中央集權的強化
10.依據《選舉法》的規定,我國于1953年抽調25萬余名干部奔赴基層參加選舉指導工作。當年夏,受到農村災情影響,中共中央發布《關于推遲基層選舉時間的決定》,要求全國基層選舉工作原則上推遲到1954年3月底前完成。上述史料可用于探究( )
A.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創建 B.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歷史實踐
C.社會主義干部制度的完善 D.政治協商制度的法制化進程
11.古希臘時期,基層治理依靠村社實行自治。西歐封建社會中,莊園是主要的基層單位,莊園主或管家管理莊園事務。10 11世紀,西歐城市興起。城市從國王或領主那里獲得特許狀,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同時,基督教會在基層治理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從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西方國家的基層治理傳統是( )
A.以教會為中心進行基層治理 B.基層治理的主要特點是基層自治
C.社區是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 D.中古時期城市治理以王權為中心
12.19世紀最后30年,英國政府對地方進行了改革。1888年,英國成立由富人選舉產生的郡務會議,掌管地方行政警察事務,原來的治安法官只保留受理訴訟的職權;1894年,由地方納稅人選出的縣務會議,代替了由國教僧侶控制的縣評議會。英國此舉( )
A.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監督 B.推動了地方自治和民主化進程
C.得益于宗教改革運動發展 D.促進了工業革命在歐洲的擴展
13.新加坡獨立后,政府對獨立前具有種族性質的社區組織進行改造和打擊,建設新的社區 組織,將多元化的種族平等思想貫徹到民眾之中,通過基層組織的改造較好地實現了社 會整合。此后,新加坡保持了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創造了平衡的國內政治環境與和諧 的種族關系。這說明新加坡( )
A.形成獨特的多元文化景觀 B.基層治理產生多重功效
C.政治獨立保障了經濟發展 D.構建了和諧的種族關系
14.1965年,美國約翰遜總統提出的《醫療照顧法案》規定:凡符合參加社會保障制度和鐵路職工退休制度條件的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都有資格享受醫療保險。該法案于當年7月獲得通過,全國近2000萬老年人中的絕大多數為之受益。約翰遜的《醫療照顧法案》( )
A.意欲緩和嚴重經濟危機引發的激烈社會矛盾
B.旨在解決弱勢群體因“滯脹”而面臨的困境
C.體現了“新政式”社會經濟管理模式的延續和發展
D.包含了國家全面管理社會經濟的計劃經濟體制特征
15.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國家大幅削減公共開支,積極推進公共部門的私有化,政府逐漸從服務供給的壟斷者身份轉變為服務購買的最大雇主,形成了以社區為依托的社區照顧政策。這一轉變( )
A.使基層社區承擔更多的政府功能 B.擴大了地方社區的行政權力
C.使居民自我管理的能力不斷提高 D.實現了地方社區管理行政化
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大姓……欲竊取其田,乃偽作賣券,遂奪而有之?!i州牧地,侵于民者,凡數千頃。
——《宋史》卷二八五
古之兼并,兼民利也,今之兼并,又并(爭奪)公稅也。
——北宋陳舜俞《說田》
材料二:稅戶者有常產之人也,客戶則無產而僑寓者。皆編戶齊民,非有上下之勢。宋仁宗天圣五年詔:自今后客戶起移,更不取主人憑由,須每田(年)收田日畢者,商量去往,各取穩便……如是主人非理攔占,許經州縣論詳。
——摘自《宋會要輯稿》
(魯提轄逃亡代州,遇見金老漢)那老兒直拖魯達到僻靜處,說道:“恩人,你好大膽!見今明明地張掛榜文,出一千貫賞錢捉你,你緣何卻去看榜 若不是老漢遇見時,卻不被做公的拿了 榜上見寫著你年甲、貌相、貫址?!?br/>——《水滸傳·第四回·趙員外重修文殊院魯智深鬧五臺山》
材料三:今天下壯有力之民,僑寓雜處,散于四方,手不服耒耜之勤,心不知田畝之樂,為淫巧奇技、屠販游博,其無理之甚者,嘯聚不逞,殺人越貨。
——北宋·李昭現《樂靜集·屬民》
(1)分別闡述上述材料對研究宋代戶籍制度改革的價值。
(2)綜合上述材料,簡述宋代戶籍制度改革的影響。
(3)若進一步探究宋代戶籍制度改革原因,你認為還需補充什么材料并說明理由(舉一例即可)。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國古代在鄉村創設以征發賦役為直接目的,以戶籍登記、人戶編排為手段的里甲制。以明代為例:鄉村流行保甲制,十家為一保,實行連坐和互相監督。明代后期推行鄉約制,沒有統一的形制,大多是各鄉里結合實際設置相應職務,以道德教化為主要功能,包括宣講圣諭、倡導互助、處理糾紛等?;实劢构賳T插手基層鄉村事務,通過士紳、宗族和老人等地方群體實施鄉村地方自治。為了實現良好的鄉村治理效果,明代統治者頒行了許多關于鄉村治理的法律條令,還充分利用了當地的鄉規民約和家族法規。
——摘編自林乾、楊練《明代鄉村治理體系研究》
材料二:1965年,聯邦德國政府推出新的“鄉村發展計劃”,1976年又將“鄉村重振”和“促進鄉村發展”明文列入法規,提出制定村鎮整體規劃,改善鄉村生活和環境,使農村人口生活和福利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聯邦農業稅占國家總稅收的2%,農業投入卻占國家預算的7%,各州投入資金力度也非常大。為了推動全社會關注鄉村重振,聯邦德國從1961年開始舉辦三年一次的全國性“我們村莊更美麗”競賽,1998年以后更名為“我們村莊明天會更好”,競賽取向從表象性“美麗村莊”向內涵性“鄉村生活品質”轉變。新的鄉村重振效果明顯,鄉村不只是糧食生產者,還是自然景觀和傳統人文景觀的維護者,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地。鄉村的如畫風景和古樸寧靜的環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來此定居,呈現出勃勃生機。
材料三:到 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業供給體系質量明顯提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續縮小;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農村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宜居鄉村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年1月2日)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明代地方鄉村基層治理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整理歸納聯邦德國實施“鄉村重振運動”的背景及特點。
(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國共產黨致力于人民生活保障建設。1948年,東北行政區委員會頒布的《東北公營企業暫行勞動保險條例》是我國在較大區域內實施的社會保障制度,為解放后制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積累經驗并奠定了基礎。1951年,政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一位得知此消息的職工說:“社會主義好,生、老、病、死有勞保。”到1952年11月底,全國實行《勞保條例》的企業達2860家,職工320萬人。1953年,政務院又發布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若干修改的決定》。1956年,全國實行《勞保條例》的職工達到1600萬,比1953年增加了近4倍,簽訂了集體合同的職工有700萬人,比1953年增加了10倍,合計共有2300多萬職工享受了《勞保條例》規定的不同保險待遇。至此,享受勞動保險的職工占國營、公私合營、私營企業職工總數的94%。1956年,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規定:“農業生產合作社對于缺乏勞動力或者完全喪失勞動力,生活沒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殘疾的社員,在生產上和生活上給予適當的安排和照顧,保證他們的吃、穿和柴火的供應,保證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們的生養死葬都有依靠?!?br/>——摘編自《中國經濟發展史(1949—2010)》
(1)根據材料,概括過渡時期我國社會保障建設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這一時期我國社會保障建設取得歷史成就的背景。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紀30年代前期,美國私人房地產開發商已無法獨立承擔國內住房的建設需要。1937年,羅斯福推動國會通過《美國住房法》。新成立的“美國公共住房署”負責將聯邦政府的資金以貸款的形式撥付給地方政府,使他們能夠開展清理貧民窟和建造低租金住房的工作。到二戰結束時,美國住房署為16.8萬套低租金公有住房提供了資助?!睹绹》糠ā返膶嵤酥局摪钫畬ψ》款I域的干預由間接調控向直接管理的轉變。
20世紀50年代初,聯邦政府認為純粹的公共住房開發并不能有效地帶動城市的整體改造,提出“城市更新”的理念,把貧民窟清理、衰敗區和潛在衰敗區都納入城市改造的范圍。50年代下半期,被稱為“蔓延的社會主義”的公共住房步入低谷。1974年的住房法實行向租房者發放人頭補貼的政策,正式叫停了公共住房計劃。
——據李莉《美國公共住房政策的演變》
材料二:2010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的指導意見》等文件,把保障房(含公租房)作為一項重要民生問題來抓,更將其上升到政治任務的高度。各地政府努力克服土地供應和公租房建設資金不足等難題,為公租房建設提供低價用地和建設資金,并把公民繳納的住房公積金利息收益作為公租房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還免征房地產企業建造公租房涉及的印花稅。截止2011年9月底,全國保障性住房(含公租房)開工總量達986萬套。目前,國家正積極推進《住房租賃條例》《城鎮住房保障條例》立法進程。
——據徐東輝《中國公租房制度創新研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概括美國在二戰前后公共住房政策的不同的原因。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在公租房政策上的創新之處,說明中國大力建設公租房的意義。
(3)根據材料二、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國在公租房建設問題上體現的執政理念。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典、老由熟悉里中民眾和事務的同里居民擔任,且通過程序上報和除授,不要求與縣鄉長官一樣避籍,彌補了避籍帶來的治理弊端,有利于地方治理,故選B項。地方治理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會因為典、老的設置就更加完善,排除A項。雖然典、老由同里居民推舉產生,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但這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典、老設置,并沒有體現政令傳達,排除D項。
2.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關于求盜將人犯押往縣里的記載”,可知“亭”并非獨立的審判組織,而是縣級治安組織的派出機構,故C項正確,B項錯誤。根據材料“漢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亭,留也……蓋行旅宿食之所館”,說明“亭”有接待往來官吏的職責,但無法得出“主要承擔接待往來官吏的職責”的信息,故A項說法錯誤?!巴ぁ迸c鄉、里是否存在隸屬關系,據材料無法判斷,D項排除。
3.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宋王朝下詔要求諸州府并置形勢版簿,并委通判專門掌管“形勢戶”的租稅,說明宋王朝要對地方上有勢力的豪富之家進行征稅以保障政府財政收入,D項正確。宋王朝要對地方上有勢力的豪富之家進行征稅,不屬于政府優撫,排除A項;材料主要說明政府對基層的稅收政策,未提及加強對基層的控制和秩序維護,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對客戶的管理,排除C項。故選D項。
4.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宋朝時期,朱熹等人創建的社倉在解決地方備荒問題上收效顯著,地方的富人、寺僧在解決備荒問題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推知,基層力量的影響力較強,故選D項。A項“得到保障”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題干強調的是地方備荒,與理學正統地位無關,排除B項。材料僅體現了不同群體的民眾為地方備荒提供的幫助,沒有體現基層治理,排除C項。
5.答案:A
解析:由材料“由戶部統一規定戶帖的格式和調查綱目……中央派人分赴各地‘點戶比對’……罪在人民者,便拿來充軍”可知,戶帖制度實質就是戶籍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戶籍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賦役的征發,A項正確。
6.答案:C
解析:
材料說的是政府的行為,而不是民眾的訴求,A項錯誤;材料未涉及明朝的官僚體系,排除B項;材料并不涉及君主專制,D項說法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
7.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明清時期鄉里調解需要簽訂協議文書,協議文書具有契約性質,被調解的雙方都要簽字,這一調解方式更有利于調解社會矛盾,故選A項。簽訂協議文書是否增強民眾的契約意識僅憑材料無法得知,排除B項。在調解的過程中政府權力并沒有得到擴張,排除C項。中國古代的基層并不具備自治權力,排除D項。
8.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可知,在道光咸豐之際,出現了紳董階層,紳董積極介入地方事務,由地方推舉或選舉,形成“事由局而不由縣,權在紳而不在官”的局面,這體現了晚清時期的基層自治情況,推動了基層社會治理,D項正確。根據“事由局而不由縣,權在紳而不在官”可知地方政府在基層社會治理中作用降低,排除A項;根據題干紳董在地方治理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屬于基層自治的內容,并未造成中央權力下移,排除B項;題干中紳董治理模式是基層自治的內容,不能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排除C項。
9.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地方鄉紳在地方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逐漸成為基層社會控制的主體,故選C;地方鄉紳在清末政局中,不少轉變為地方立憲派,并贊成革命,排除A;選項B不符合題意,材料未體現職能的變化;鄉紳地位的上升體現出中央集權的弱化,排除D。
10.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 所學知識 結論
“1953年”“《選舉法》”“中共中央發布”“基層選舉” 當時全國在為人民代表大會做準備 當時的選舉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法治三者有機統一,體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歷史實踐,選B項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涉及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材料沒有體現,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派干部去指導選舉,不涉及干部制度的調整,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而非政治協商制度,排除D項。
11.答案:B
12.答案:B
解析:選舉產生的郡務會議,掌管地方行政警察事務;由地方納稅人選出的縣務會議,代替了由國教僧侶控制的縣評議會。英國此舉有力推動了地方自治和民主化進程,B項正確。材料只反映了英國政府對地方進行改革,通過選舉推動地方自治和民主化進程,無法體現英國中央對地方的監督加強,A項錯誤。英國此舉與宗教改革、工業革命在歐洲大陸的擴展關系不大,C、D項錯誤。
13.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將多元化的種族平等思想貫徹到民眾之中,……新加坡保持了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創造了平衡的國內政治環境與和諧的種族關系?!笨芍?,新加坡獨立后,政府對種族性質明顯的社區組織進行了社會化的整合,為此后國內政治的穩定、經濟迅速發展、和諧的種族關系奠定了重要基礎,說明新加坡基層治理產生了多重功效,B項正確;材料并未強調新加坡多元文化景觀的形成,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材料并未強調政治獨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C項;“構建了和諧的種族關系”屬于題干反映的一個方面,與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
14.答案:C
解析:據材料“凡符合參加社會保障制度和鐵路職工退休制度條件的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都有資格享受醫療保險”可知《醫療照顧法案》屬于社會福利制度的一部分,體現了戰后美國延續了羅斯福新政時期關于福利國家建設的舉措,故選C項。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經濟發展處于“黃金時期”,不存在經濟危機,排除A項;“滯脹”危機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初,排除B項;美國實行的是市場經濟體制,排除D項。
15.答案:A
16.答案:(1)價值:材料一對宋朝土地兼并情況及土地兼并對政府賦稅的影響的敘述,可用于研究宋代戶籍制度改革的背景;材料二《宋會要輯稿》對主戶、客戶的記錄、《水滸傳》小說中涉及到戶籍管理的情節,可以研究宋代戶籍具體政策、實施情況;材料三李昭現對改革后人員流動的評述,可用于研究北宋戶籍改革的影響。
(2)戶籍制度改革,加強了基層治理,便于賦役征收,有利于鞏固統治和國家的穩定;推動租佃關系和農業的發展;農民對地主人身依附關系減弱、遷徙條件的放松,促進手工業、商業和城市經濟的發展。但另一方面,大量的流動人口,特別是以客戶為主體的流民,給社會治安和戶籍管理帶來了困難。
(3)可以補充唐以來賦稅政策調整方面的材料,用以說明征稅對象由人丁向土地轉移,戶籍制度也應隨之調整;也可補充北宋商品經濟發展和政府放松對社會控制方面的材料,用以說明大量流動人口的出現推動了戶籍制度的改革等。
解析:(1)根據材料一“大姓……欲竊取其田,乃偽作賣券,遂奪而有之”“侵于民者,凡數千頃”“又并(爭奪)公稅也”可知,材料一敘述了宋朝土地兼并的情況及土地兼并對政府賦稅的影響,可用于研究宋代戶籍制度改革的背景;材料二“稅戶者有常產之人也,客戶則無產而僑寓者”“榜上見寫著你年甲、貌相、貫址”可知,材料二有主戶、客戶的記錄,小說中涉及戶籍管理的情節,可用于研究宋代戶籍具體政策、實施情況;根據材料三“今天下壯有力之民,僑寓雜處,散于四方”可知,材料三記述了李昭現對改革后人員流動的評述,可用于研究宋代戶籍改革的影響。
(2)結合所學可知,戶籍制度是古代賦稅征收的重要依據,所以戶籍制度改革,加強了基層治理,便于賦役征收,有利于鞏固統治和國家的穩定;戶籍制度的改革,放松了對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推動租佃關系和農業的發展,便于人口的遷移,有利于手工業、商業和城市經濟的發展。但根據材料“為淫巧奇技、屠販游博,其無理之甚者,嘯聚不逞,殺人越貨”可知,大量流動的人口給社會治安和戶籍管理帶來了困難。
(3)根據所學可知,唐中后期對賦稅制度進行了改革,征稅對象由人丁向土地轉移,戶籍作為征稅依據的功能減弱,戶籍制度也隨之調整;宋朝商品經濟不斷發展,而政府對社會控制逐漸放松,流動人口大量出現,推動了戶籍制度的改革??蛇x取其中一例作為補充理由。
17.答案:(1)特點:建立較完善的基層治理體系;重視發揮鄉村地方群體的作用;法律規范和道德教化有機結合;國家統一管理和地方自治有機結合。
(2)背景:二戰后,聯邦德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品質需求升級。
特點:政府推出發展計劃;立法規劃;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開展競賽活動;運動效果顯著。
(3)意義: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融合發展;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
解析:(1)特點:根據材料“以戶籍登記、人戶編排為手段的里甲制”可歸納出建立較完善的基層治理體系;根據材料“鄉村流行保甲制,十家為一保,實行連坐和互相監督”可歸納出重視發揮鄉村地方群體的作用;根據材料“大多是各鄉里結合實際設置相應職務,以道德教化為主要功能”可歸納出法律規范和道德教化有機結合;根據材料“皇帝禁止官員插手基層鄉村事務,通過士紳、宗族和老人等地方群體實施鄉村地方自治”可歸納出國家統一管理和地方自治有機結合。
(2)背景:根據材料“1965年,聯邦德國政府推出新的‘鄉村發展計劃’”和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聯邦德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品質需求升級。特點:根據材料“鄉村發展計劃”可歸納出政府推出發展計劃;根據材料“1976年又將‘鄉村重振’和‘促進鄉村發展’明文列入法規”可歸納出立法規劃;根據材料“各州投入資金力度也非常大”可歸納出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根據材料“聯邦德國從1961年開始舉辦三年一次的全國性‘我們村莊更美麗’競賽”可歸納出開展競賽活動;根據材料“新的鄉村重振效果明顯”可歸納出效果顯著。
(3)意義:根據材料“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可歸納出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融合發展;根據材料“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續縮小”可歸納出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根據材料“農村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宜居鄉村基本實現”可歸納出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根據材料“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可歸納出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
18.答案:(1)特點:中國共產黨領導;注重法治化、制度化;先試點后推廣,穩步實施;體現社會主義原則;普及率高、涵蓋面廣,涉及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注重對低收入階層和弱勢群體的保障。
(2)背景:解放戰爭的勝利;新民主主義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恢復的基本完成;“一五”計劃的開展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一屆全國人大召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社會主義制度的逐步確立;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等。
解析:第(1)問,注意題干關鍵詞“根據材料”“過渡時期”,因此在提煉答案時,要注意答案全部依據材料提煉,材料中1948年的相關信息則不是答案來源。
第(2)問,應注意從新中國成立前和新中國成立后兩個階段分析。新中國成立后這一階段,應注意從政治、經濟等角度,結合這一階段的時代特征和重大事件概括。
19.答案:(1)前:私人房地產商遭受危機沉重打擊;大量民眾因危機陷入貧困;凱恩斯主義的影響。后:城市改造理念轉變;冷戰思維影響;70年代經濟陷入滯脹局面。
(2)創新:把建設公租房作為政治任務(把公租房建設作為黨和國家的基本工作);建立多元化的公租房資金投入機制;構建比較完善的政策和制度體系。意義: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低收入階層的住房需要;為工業化、城市化提供保障;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3)執政為民,保障民生。
解析:(1)據材料“美國私人房地產開發商已無法獨立承擔國內住房的建設需要”,得出私人房地產商遭受危機沉重打擊;據材料“使他們能夠開展清理貧民窟和建造低租金住房的工作”,得出大量民眾因危機陷入貧困;從國家干預經濟的思想分析,得出凱恩斯主義的影響。
前后:據材料“城市更新”,得出城市改造理念轉變;據材料“蔓延的社會主義”,得出冷戰思維影響;據材料“1974年的住房法實行向租房者發放人頭補貼的政策,正式叫停了公共住房計劃”,得出70年代經濟陷入滯脹局面。
(2)據材料“把保障房(含公租房)作為一項重要民生問題來抓,更將其上升到政治任務的高度”,得出把建設公租房作為政治任務(把公租房建設作為黨和國家的基本工作);據材料“各地政府努力克服土地供應和公租房建設資金不足等難題,為公租房建設提供低價用地和建設資金”,得出建立多元化的公租房資金投入機制;據材料“國家正積極推進《住房租賃條例》《城鎮住房保障條例》立法進程”,得出構建比較完善的政策和制度體系。
意義:從對低收入階層的影響分析,得出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低收入階層的住房需要;從對城市化的推動分析,得出為工業化、城市化提供保障;從對社會秩序的穩定分析,得出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從社會主義制度的特色分析,得出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3)執政理念:從材料“把保障房(含公租房)作為一項重要民生問題來抓,更將其上升到政治任務的高度”和所學知識可知,是執政為民,保障民生。
版權所有 正確教育 侵權必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昌县| 平远县| 卫辉市| 龙川县| 凯里市| 鞍山市| 吕梁市| 鸡东县| 福州市| 阿图什市| 崇州市| 衡山县| 满洲里市| 邮箱| 登封市| 三亚市| 清河县| 上蔡县| 潜江市| 自贡市| 建平县| 永胜县| 庆城县| 曲周县| 虹口区| 天水市| 新晃| 泰兴市| 通江县| 兰溪市| 峨山| 吉林省| 抚远县| 剑阁县| 梁山县| 井冈山市| 沧州市| 东丽区| 远安县| 庄河市| 获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