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酸與堿考點分布 考查頻率 命題趨勢考點1 用酸堿指示劑和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 關于酸與堿這部分,三酸兩堿在中考化學中為歷年必考題,不光有選擇題,填空題 ,實驗題以及計算題,計算這部分在中考試題中將會占到10分左右,其重點應該關注酸堿的通性與各類物質的計算,要求同學們掌握認識酸和堿的主要性質,舉例說明酸和堿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及其對人類的影響;知道酸、堿使用的注意事項。考點2 酸的性質及用途 ☆☆考點3 堿的性質及用途 ☆☆考點4酸與堿的中和反應 ☆☆考點5氫氧化鈉變質的探究 ☆☆■考點①用酸堿指示劑和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1.酸堿指示劑:在酸性或堿性溶液里能顯示出不同顏色的物質。常見的指示劑有紫色石蕊試液(遇酸變紅,遇堿變 藍) 和無色酚酞試液(遇酸無色,遇堿變紅)。2.pH:反映物質酸堿性強弱的指標,取值范圍通常在0~14之間。pH>7,溶液呈堿性;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3.使用pH試紙測定物質酸堿性強弱的方法用潔凈的玻璃棒蘸取被測試的溶液,滴在pH試紙上,將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對照,看與哪種顏色最接近,從而確定被測溶液的pH。■考點②酸的性質及用途 1.酸的組成:酸→H++酸根離子。⑵常見的酸:常見的三種強酸是鹽酸、硫酸和硝酸。人的胃液中含有鹽酸,可樂等飲料中含有碳酸,檸檬、柑橘等水果中含有檸檬酸。2.鹽酸(1)鹽酸①濃鹽酸是無色液體,具有揮發性,會揮發出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氯化氫氣體。氯化氫氣體極易溶于水,因此在瓶口可看到白霧。②稀鹽酸能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產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AgNO3十HCI=AgCl↓+HNO3),因此可用硝酸銀溶液和稀硝酸來檢驗氯離子的存在。③工業鹽酸常因含有Fe3+呈現黃色。④用途:重要的化工產品。用于金屬表面除銹、制造藥物等。硫酸(2)硫酸①濃硫酸具有吸水性、脫水性和很強的腐蝕性。②濃硫酸稀釋:應把濃硫酸沿著容器壁慢慢地注水中,并不斷攪拌,使產生的熱量迅速擴散。③稀硫酸能與氯化鋇溶液反應生成不溶于稀鹽酸的白色沉淀(BaCl2+H2SO4=BaSO4↓十2HCl),因此可用氯化鋇溶液和稀鹽酸來檢驗硫酸根離子的存在。④.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生產化肥、農藥、火藥、染料,冶煉金屬,精煉石油和金屬除銹等。4.硝酸也是一種重要的強酸,具有很強的腐蝕性,見光易分解。5.酸的性質 稀鹽酸 稀硫酸與酸堿指示劑反應 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無色酚酞溶液不變色酸+活潑金屬→鹽+氫氣 2Al+6HC=2AlCl3+3H2↑ 2Al+3H2SO4= Al2(SO4)3+3H2↑酸+金屬氧化物→鹽+水 稀鹽酸除鐵銹:Fe2O3+6HCl=2FeCl3+3H2O 稀硫酸除鐵銹:Fe2O3+3H2SO4=Fe2(SO4)3+3H2O 酸+堿→鹽+水 2HCl+Cu(OH)2=CuCl2+2H2O H2SO4+Cu(OH)2= CuSO4+2H2O酸1+鹽1→酸2+鹽2 實驗室制取CO2:CaCO3+2HCl=CaCl2+H2O+CO2↑ H2SO4+BaCl2=BaSO4↓+2HCl■考點③堿的性質及用途 1.堿的組成:堿→金屬離子(或NH4+)+OH-。2.常見的堿①氫氧化鈉(NaOH)①.俗稱:火堿、燒堿、苛性鈉。②.物理性質:白色固體,極易溶于水,溶于水時放出大量的熱,易潮解。有腐蝕性,要密封保存。③.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應用于肥皂、石油、造紙、紡織和印染工業。②氫氧化鈣[Ca(OH)2]①.俗稱:熟石灰、消石灰。②.物理性質:白色粉末狀物質,微溶于水。③.用途:建筑業上常用熟石灰作建筑材料;工業上把它作為原料來制造漂白粉、氫氧化鈉;農業上用它來降低土壤酸性,改良土壤結構等。3.堿的性質 氫氧化鈉 氫氧化鈣與酸堿指示劑反應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藍,使無色酚酞溶液變紅 氫氧化鈉 氫氧化鈣堿+某些非金屬氧化物→鹽+水 2NaOH+CO2=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酸+堿→鹽+水 H2SO4+2NaOH=Na2SO4+2H2O 2HCl+Ca(OH)2=CaCl2+2H2O 堿1+鹽1→堿2+鹽2 CuSO4+2NaOH=Na2SO4+Cu(OH)2↓ Ca(OH)2+Na2CO3=CaCO3↓+2NaOH4.酸、堿溶液具有各自通性的原因 酸 堿物質的電離 HCl=H++Cl- H2SO4=2H++SO42- NaOH=Na++OH+ Ca(OH)2=Ca2++2OH- 主要存在的離子 H+和酸根離子 金屬離子(或NH4+)和OH-具有相似性質的原因 酸在水溶液中電離出的陽離子都是氫離子(H+) 堿在水溶液中電離出的陰離子都是氫氧根離子(OH-)■考點④酸與堿的中和反應 1.概念:酸與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中的一種。如用“胃舒平”(主要成分是氫氧化鋁)治療胃酸(主要成分是鹽酸)過多;用熟石灰降低土壤的酸性等。2.酸堿反應的實質:酸電離出的H+和堿電離出的OH-結合生成水分子(或OH- +H-=H2O)。3.中和反應的探究(以NaOH與HCl反應為例)①原理:NaOH+HCl=NaCl+H2O。②指示劑的選擇:一般選用無色酚酞溶液。向NaOH溶液中滴入無色酚酞溶液,溶液變紅,再滴入稀鹽酸,恰好中和時溶液呈中性,溶液變為無色。③操作要點:取NaOH溶液,滴入幾滴無色酚酞溶液,溶液變為紅色;慢慢滴入稀鹽酸,邊滴加邊振蕩(若在燒杯中進行則可以用玻璃棒攪拌),至溶液恰好變為無色,停止滴加稀鹽酸。4.溶液酸堿性的強弱表示法——pH⑴酸堿性與pH、酸堿指示劑的關系溶液酸堿性 pH(常溫下) 石蕊 酚酞酸 性 <7 紅色 無色中 性 =7 紫色 無色堿 性 >7 藍色 紅色⑵pH的測定用潔凈的玻璃棒蘸取少許待測液,滴在pH試紙上,顯色后與標準比色卡對照,讀出溶液的pH。易錯警示 用pH試紙測pH時,不能先用蒸餾水潤濕pH試紙,否則可能會影響測定結果。5.溶液的酸堿性與pH的關系原溶液 溶質 溶液pH 加水稀釋酸性溶液 酸或某些鹽(如氯化銨) pH<7 pH變大,但不會等于或大于7中性溶液 某此鹽(加氯化納) pH=7 pH不變堿性溶液 堿或某些鹽(如碳酸鈉) pH>7 pH變小,但不會等于或小于7■考點⑤氫氧化鈉變質的探究 1.NaOH變質的原因NaOH變質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OH+CO2=Na2CO3+H2O2.確定NaOH是否變質的方法物質類別 試劑選擇 現象 化學方程式酸 過量稀鹽酸 產生氣泡 Na2CO3+2HCI=2NaCl+H2O+CO2↑堿 Ca(OH)2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 Na2CO3十Ca(OH)2=CaCO3↓+2NaOH鹽 CaCl2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 Na2CO3+CaCl2=CaCO3↓+2NaCl3.確定NaOH變質程度的方法實驗步驟 實驗分析 現象 結論(1)取少量樣品溶于水,向其中加入過量的CaCl2溶液. (2)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 試液. 加入過量的CaCl2溶液的目的是檢驗Na2CO3的存在并除盡Na2CO3,NaOH; 滴加酚酞試液的目的是檢驗的存在 (1)無白色沉淀生成 (2)溶液變紅 沒有變質(1)有白色沉淀生成 (2)溶液變紅 部分變質(1)有白色沉淀生成 (2)溶液 不變紅 全部變質4. 上述檢驗NaOH變質程度的方法中,CaCl2溶液還可以用 BaCl2(填化學式)溶液代替,但是不能用Ba(OH)2溶液或Ca(OH)2溶液代替,原因是 Ba(OH)2溶液和Ca(OH)2溶液中都含有0H- ,會對NaOH的檢驗產生干擾。5.注意(1)氫氧化鈉變質的原因是氫氧化鈉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可能部分變質,也可能全部變質。(2)探究氫氧化鈉是否全部變質時,不能加入含OH-的物質,以免對檢驗NaOH產生干擾。■考點1用酸堿指示劑和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性[典例1](2023 隆回縣模擬)不同品牌的洗手液pH一般不同,25℃時四種洗手液的pH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洗手液b的酸性比a弱B.洗手液c能使石蕊試液變藍色C.洗手液a用蒸餾水稀釋后pH減小D.洗手液d和a混合液的pH可能等于7◆變式訓練(2023 香洲區校級一模)蚊蟲叮咬是在人的皮膚內分泌蟻酸使皮膚腫痛。要減輕痛癢,應在叮咬處涂抹( ?。?br/>物質 食醋 牛奶 食鹽水 牙膏 肥皂水pH 2~3 6~7 7 8~9 9~10A.食醋 B.牛奶 C.食鹽水 D.牙膏或肥皂水■考點2酸的性質及用途[典例2](2023秋 環翠區期中)打開濃鹽酸試劑瓶,發現瓶口有“白霧”出現.下列實驗能證明“白霧”中含有氫離子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變式訓練(2023秋 寧陽縣期中)某同學帶著稀鹽酸逆時針奔跑,若稀鹽酸分別能與各個紅旗點的物質發生反應,就能跑向下一個紅旗點。為了順利跑完,各個紅旗點的物質選擇錯誤的是( )A.②—Fe B.③—CuO C.④—NaCl D.⑤—Ca(OH)2■考點3堿的性質及用途[典例3](2023 大同模擬)某同學制作“葉脈書簽”的過程(不考慮溶劑蒸發)及氫氧化鈉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如下。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溫度/℃ 0 20 40 60 80 100氫氧化鈉的溶解度/g 42 109 129 174 314 347A.①中所得溶液為該溫度下氫氧化鈉飽和溶液B.②利用氫氧化鈉的腐蝕性C.③中使用硬牙刷D.每步操作均正確◆變式訓練(2023秋 京口區期中)如圖,甲同學向兩個充滿CO2氣體的塑料瓶中分別加入NaOH溶液和Ca(OH)2溶液,迅速蓋緊瓶蓋后充分振蕩,觀察到兩個塑料瓶都變癟,且A瓶更癟;B瓶中液體變渾濁,但A瓶無渾濁現象。乙同學根據此實驗現象,做出如下判斷,你認為正確的是( ?。?br/>A瓶無渾濁,則一定無反應發生B.A、B兩瓶都變癟,所以檢驗CO2氣體,用NaOH溶液和Ca(OH)2溶液均可C.從變癟程度來看,如除去CO中混有的CO2氣體,則用NaOH更合適D.兩瓶現象不同,證明NaOH溶液和Ca(OH)2的化學性質有較大差異■考點4酸與堿的中和反應[典例4](2023 包頭)常溫下向一定量的稀鹽酸中逐滴加入氫氧化鈉溶液至過量,測得水的質量、氯化鈉的質量隨氫氧化鈉溶液質量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乙表示的物質為氯化鈉B.加入b克NaOH溶液時,恰好完全反應C.加入c克NaOH溶液時,所得溶液中的陰離子為Cl-D.NaOH溶液由a克遞增到b克,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漸減弱◆變式訓練室溫下,向盛有硫酸和硫酸銅混合溶液的燒杯中滴入Ba(OH)2溶液,生成沉淀的質量與加入的Ba(OH)2溶液中溶質質量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a→b段溶液的質量在不斷減小B.n點溶液中的溶質為硫酸銅C.b點溶液的pH小于d點D.c點對應縱坐標的數值為5.64■考點5氫氧化鈉變質的探究[典例5](2023 碑林區校級一模)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們發現了一瓶生產時間較久遠的氫氧化鈉固體,進行如圖所示實驗,成功探究出該久置氫氧化鈉固體的變質程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氫氧化鈉變質是因為吸收了空氣中的水蒸氣導致B.甲溶液可以選擇稀鹽酸或BaCl2溶液C.溶液B中的溶質一定只含有NaOH和甲D.步驟Ⅱ出現白色沉淀,步驟Ⅲ酚酞溶液變成紅色,則說明樣品部分變質◆變式訓練氫氧化鈉固體如果密封不嚴會發生變質.為探究氫氧化鈉的變質程度,某興趣小組同學取這樣的氫氧化鈉樣品3g,溶于10g的水配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滴加足量澄清石灰水,至恰好不再產生沉淀為止.過濾后,得到一定質量的濾液和沉淀,加入澄清石灰水的質量與產生沉淀的關系如圖所示,請解答下列問題(計算結果保留一位小數).(1)該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2)將所得濾液蒸發200克水后,剩余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10%,所加澄清石灰水的溶質的質量分數是多少?1.(2023 天津)人體內一些液體的正常pH如下,其中堿性最強的是( )A.胰液(pH:7.5~8.0)B.唾液(pH:6.6~7.1)C.膽汁(pH:7.1~7.3)D.胃液(pH:0.9~1.5)2.(2023 濱州)下列有關實驗現象的描述,正確的是( ?。?br/>A.打開盛濃硫酸的試劑瓶,瓶口會形成白霧B.鐵與稀硫酸反應時有氣泡產生,形成黃色溶液C.將銅片放入稀硫酸中,銅片逐漸消失,形成藍色溶液D.用稀硫酸除鐵銹時,鐵銹逐漸溶解,形成黃色溶液3.(2023 常德)向稀鹽酸和氯化鐵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氫氧化鈉溶液,生成沉淀的質量與加入氫氧化鈉溶液體積的變化關系如圖,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0-a段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是HClB.ab段的反應方程式:FeCl3+3NaOH═Fe(OH)3↓+3NaClC.b點處溶液:pH=7D.b-c段溶液中的溶質只有NaCl4.(2023 廣西)化學興趣小組進行稀硫酸化學性質的探究?;卮鹣铝袉栴}:(1)將稀硫酸分別加入圖中的試管中,無明顯現象的是 (填字母序號),要證明該試管中已發生了化學反應,以下方案可行的是 (填數字序號)。①滴入酚酞溶液無明顯現象②測得試管中溶液的pH小于7③滴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現④滴入CuCl2溶液無藍色沉淀出現(2)上述實驗結束后,化學興趣小組繼續探究。實驗 實驗現象步驟1:將試管A中物質全部倒入試管E中 產生氣泡且白色沉淀增加步驟2:過濾,得到濾液 /步驟3:向濾液中逐滴滴加氫氧化鈉溶液 開始無明顯現象,一段時間后出現白色沉淀①步驟2濾液中,溶質的所有可能組合是 (填化學式)。②步驟3中,產生白色沉淀之前,一定會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5.(2023 鹿城區校級一模)在研究“酸與堿之間發生的反應”過程中,向裝有200克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逐滴加入49克20%稀硫酸,邊滴邊攪拌,二者剛好完全反應。(1)酸與堿反應的實質是 。(2)計算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3)查閱資料:已知酚酞溶液的變紅色范圍是pH在8.2~10.0之間。若硫酸滴到溶液顏色剛好由紅色變為無色時,請在丙圖畫出此時燒杯中的相關離子的數量柱狀圖(乙圖是反應前燒杯中的離子分布情況)。1.(2023 溫州二模)夾纈,是溫州蒼南印花染色的傳統手工技藝。主要采用紋樣對稱的花版,緊夾絲織物,浸于藍靛青染液,故專家稱其為“藍夾纈”。根據信息,回答問題。小博查閱資料發現染色時,染液堿性較弱,布料染的顏色會較淺,則此時染液的pH大致處于圖中的( ?。?br/>A.A B.B C.C D.D2.(2023 鹿城區模擬)向裝有一定量的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逐漸滴加入稀鹽酸溶液至過量,下圖能正確反應溶質質量的是( ?。?br/>A.B.C.D.(2023 江北區一模)向硫酸鎂溶液中逐滴滴入溶質質量分數為20%的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和硫酸鈉溶液,溶液的總質量與滴入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關系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A點時溶液中的溶質為NaOH、Na2SO4B.B點時溶液的pH=7C.原溶液中硫酸鎂的質量分數為7.5%D.A點時錐形瓶內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12.4%4.向盛有稀硫酸的燒杯中加入某種藥品,恰好完全反應。反應前后溶液中離子種類及個數關系如圖所示。則加入的藥品可能是( )A.鋅 B.氧化鐵 C.氫氧化鈉 D.氫氧化鋇5.(2023 鹿城區校級模擬)“天宮課堂”上航天員做的泡騰片實驗,讓同學們再次感受到科學的魅力。泡騰片中含有碳酸鈉或碳酸氫鈉等物質,科學興趣小組決定對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溶液的酸堿度及性質進行探究。(1)用pH試紙測得等濃度的碳酸氫鈉溶液pH為9,碳酸鈉溶液pH為11。請寫出pH試紙的正確使用方法: 。(2)向碳酸鈉溶液中滴加幾滴無色酚酞試液,觀察到試液變成 色。(3)向盛有碳酸鈉溶液的燒杯中,逐滴加入一定濃度的稀鹽酸并充分攪拌,測得pH變化與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c點溶液中的溶質為 。6.(2023 西湖區校級二模)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了豐富的化學知識。(1)《天工開物》中記載了金、銅、鐵、鋅等金屬,這些金屬中能與稀鹽酸反應的有 (寫化學式)。(2)古典籍中有“銀針驗毒”的記載。請你對相關化學方程式配平:4Ag+2H2S+O2=2 +2H2O(3)我國是最早應用濕法冶銅的國家:用鐵與“膽水”(含CuSO4的溶液)反應獲得銅,其原理為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7.(2023 鎮海區模擬)在化學實驗中,有時藥品的滴加順序不同會導致實驗現象不同。某同學使用圖甲所示實驗裝置進行實驗,廣口瓶內氣球的體積變化與滴加藥品體積的關系如圖乙所示,其中A點表示開始滴加某種藥品,B點表示開始滴加另一種藥品(不考慮由于滴入液體的體積及反應導致的溫度變化對集氣瓶內氣壓的影響)。據圖回答:(1)實驗中首先加入的試劑是 。(2)BC段氣球體積不變的原因(請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3)CD段氣球體積增大的原因是 。(2023 鹿城區模擬)酸和堿反應是一類重要的化學反應。某同學利用圖1實驗研究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過程,并測量反應過程中溶液的pH和溫度的變化情況,得到圖2和圖3,請回答下列問題:(1)膠頭滴管中A溶液的溶質是: (填化學式)。(2)要配制50克15%的稀鹽酸,需要質量分數為30%的濃鹽酸 克。(3)該興趣小組同學推斷出圖3中V的值為12,他的理由是: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圖2中b點所示溶液中的溶質是NaCl和HClB.取圖2中d點所示溶液加熱蒸干所得固體為純凈物C.圖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質量不斷增加D.圖3中e→f變化趨勢可說明該反應是放熱反應9.學習酸堿中和反應時,很多同學對其產生探究興趣。(1)甲同學將固體氫氧化鈉放入裝有稀硫酸的試管中并振蕩,試管壁發燙,于是他得出酸堿中和反應是放熱反應的結論。乙同學認為甲同學推理不合理,理由是 。(2)乙同學為了驗證甲同學的結論,將實驗加以改進:將稀硫酸慢慢滴入裝有20g質量分數為10%的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用溫度計測出反應后溶液的溫度隨加入稀硫酸質量的變化如圖所示:①由圖知,B點表示的含義是 ;②根據圖中數據,求所用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10.(2023 蒼溪縣模擬)某化學活動小組以“酸堿鹽的性質”為主題進行探究性學習,請你作為該小組成員一起來解決下列問題:(1)小紅同學從某一欠收農田里取回一份土壤樣品,如果檢測結果呈酸性,從經濟和可行方面考慮,那么要改良此土壤的酸性,應向農田里施加 (填化學式).(2)小紅同學用如圖總結了NaOH的四條化學性質(即NaOH與四類物質能夠發生化學反應).I.為了驗證反應①,小紅將無色酚酞試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由無色變成 .II.依據反應④說明NaOH必須密封保存,否則在空氣中要變質,其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III.為了驗證反應③能夠發生,你選擇的物質是 .A.Na2CO3 B.HCl C.FeCl3 D.Ba(NO3)2.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酸與堿考點分布 考查頻率 命題趨勢考點1 用酸堿指示劑和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 關于酸與堿這部分,三酸兩堿在中考化學中為歷年必考題,不光有選擇題,填空題 ,實驗題以及計算題,計算這部分在中考試題中將會占到10分左右,其重點應該關注酸堿的通性與各類物質的計算,要求同學們掌握認識酸和堿的主要性質,舉例說明酸和堿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及其對人類的影響;知道酸、堿使用的注意事項。考點2 酸的性質及用途 ☆☆考點3 堿的性質及用途 ☆☆考點4酸與堿的中和反應 ☆☆考點5氫氧化鈉變質的探究 ☆☆■考點①用酸堿指示劑和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1.酸堿指示劑:在酸性或堿性溶液里能顯示出不同顏色的物質。常見的指示劑有紫色石蕊試液(遇酸變紅,遇堿變 藍) 和無色酚酞試液(遇酸無色,遇堿變紅)。2.pH:反映物質酸堿性強弱的指標,取值范圍通常在0~14之間。pH>7,溶液呈堿性;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3.使用pH試紙測定物質酸堿性強弱的方法用潔凈的玻璃棒蘸取被測試的溶液,滴在pH試紙上,將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對照,看與哪種顏色最接近,從而確定被測溶液的pH。■考點②酸的性質及用途 1.酸的組成:酸→H++酸根離子。⑵常見的酸:常見的三種強酸是鹽酸、硫酸和硝酸。人的胃液中含有鹽酸,可樂等飲料中含有碳酸,檸檬、柑橘等水果中含有檸檬酸。2.鹽酸(1)鹽酸①濃鹽酸是無色液體,具有揮發性,會揮發出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氯化氫氣體。氯化氫氣體極易溶于水,因此在瓶口可看到白霧。②稀鹽酸能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產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AgNO3十HCI=AgCl↓+HNO3),因此可用硝酸銀溶液和稀硝酸來檢驗氯離子的存在。③工業鹽酸常因含有Fe3+呈現黃色。④用途:重要的化工產品。用于金屬表面除銹、制造藥物等。硫酸(2)硫酸①濃硫酸具有吸水性、脫水性和很強的腐蝕性。②濃硫酸稀釋:應把濃硫酸沿著容器壁慢慢地注水中,并不斷攪拌,使產生的熱量迅速擴散。③稀硫酸能與氯化鋇溶液反應生成不溶于稀鹽酸的白色沉淀(BaCl2+H2SO4=BaSO4↓十2HCl),因此可用氯化鋇溶液和稀鹽酸來檢驗硫酸根離子的存在。④.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生產化肥、農藥、火藥、染料,冶煉金屬,精煉石油和金屬除銹等。4.硝酸也是一種重要的強酸,具有很強的腐蝕性,見光易分解。5.酸的性質 稀鹽酸 稀硫酸與酸堿指示劑反應 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無色酚酞溶液不變色酸+活潑金屬→鹽+氫氣 2Al+6HC=2AlCl3+3H2↑ 2Al+3H2SO4= Al2(SO4)3+3H2↑酸+金屬氧化物→鹽+水 稀鹽酸除鐵銹:Fe2O3+6HCl=2FeCl3+3H2O 稀硫酸除鐵銹:Fe2O3+3H2SO4=Fe2(SO4)3+3H2O 酸+堿→鹽+水 2HCl+Cu(OH)2=CuCl2+2H2O H2SO4+Cu(OH)2= CuSO4+2H2O酸1+鹽1→酸2+鹽2 實驗室制取CO2:CaCO3+2HCl=CaCl2+H2O+CO2↑ H2SO4+BaCl2=BaSO4↓+2HCl■考點③堿的性質及用途 1.堿的組成:堿→金屬離子(或NH4+)+OH-。2.常見的堿①氫氧化鈉(NaOH)①.俗稱:火堿、燒堿、苛性鈉。②.物理性質:白色固體,極易溶于水,溶于水時放出大量的熱,易潮解。有腐蝕性,要密封保存。③.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應用于肥皂、石油、造紙、紡織和印染工業。②氫氧化鈣[Ca(OH)2]①.俗稱:熟石灰、消石灰。②.物理性質:白色粉末狀物質,微溶于水。③.用途:建筑業上常用熟石灰作建筑材料;工業上把它作為原料來制造漂白粉、氫氧化鈉;農業上用它來降低土壤酸性,改良土壤結構等。3.堿的性質 氫氧化鈉 氫氧化鈣與酸堿指示劑反應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藍,使無色酚酞溶液變紅 氫氧化鈉 氫氧化鈣堿+某些非金屬氧化物→鹽+水 2NaOH+CO2=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酸+堿→鹽+水 H2SO4+2NaOH=Na2SO4+2H2O 2HCl+Ca(OH)2=CaCl2+2H2O 堿1+鹽1→堿2+鹽2 CuSO4+2NaOH=Na2SO4+Cu(OH)2↓ Ca(OH)2+Na2CO3=CaCO3↓+2NaOH4.酸、堿溶液具有各自通性的原因 酸 堿物質的電離 HCl=H++Cl- H2SO4=2H++SO42- NaOH=Na++OH+ Ca(OH)2=Ca2++2OH- 主要存在的離子 H+和酸根離子 金屬離子(或NH4+)和OH-具有相似性質的原因 酸在水溶液中電離出的陽離子都是氫離子(H+) 堿在水溶液中電離出的陰離子都是氫氧根離子(OH-)■考點④酸與堿的中和反應 1.概念:酸與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中的一種。如用“胃舒平”(主要成分是氫氧化鋁)治療胃酸(主要成分是鹽酸)過多;用熟石灰降低土壤的酸性等。2.酸堿反應的實質:酸電離出的H+和堿電離出的OH-結合生成水分子(或OH- +H-=H2O)。3.中和反應的探究(以NaOH與HCl反應為例)①原理:NaOH+HCl=NaCl+H2O。②指示劑的選擇:一般選用無色酚酞溶液。向NaOH溶液中滴入無色酚酞溶液,溶液變紅,再滴入稀鹽酸,恰好中和時溶液呈中性,溶液變為無色。③操作要點:取NaOH溶液,滴入幾滴無色酚酞溶液,溶液變為紅色;慢慢滴入稀鹽酸,邊滴加邊振蕩(若在燒杯中進行則可以用玻璃棒攪拌),至溶液恰好變為無色,停止滴加稀鹽酸。4.溶液酸堿性的強弱表示法——pH⑴酸堿性與pH、酸堿指示劑的關系溶液酸堿性 pH(常溫下) 石蕊 酚酞酸 性 <7 紅色 無色中 性 =7 紫色 無色堿 性 >7 藍色 紅色⑵pH的測定用潔凈的玻璃棒蘸取少許待測液,滴在pH試紙上,顯色后與標準比色卡對照,讀出溶液的pH。易錯警示 用pH試紙測pH時,不能先用蒸餾水潤濕pH試紙,否則可能會影響測定結果。5.溶液的酸堿性與pH的關系原溶液 溶質 溶液pH 加水稀釋酸性溶液 酸或某些鹽(如氯化銨) pH<7 pH變大,但不會等于或大于7中性溶液 某此鹽(加氯化納) pH=7 pH不變堿性溶液 堿或某些鹽(如碳酸鈉) pH>7 pH變小,但不會等于或小于7■考點⑤氫氧化鈉變質的探究 1.NaOH變質的原因NaOH變質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OH+CO2=Na2CO3+H2O2.確定NaOH是否變質的方法物質類別 試劑選擇 現象 化學方程式酸 過量稀鹽酸 產生氣泡 Na2CO3+2HCI=2NaCl+H2O+CO2↑堿 Ca(OH)2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 Na2CO3十Ca(OH)2=CaCO3↓+2NaOH鹽 CaCl2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 Na2CO3+CaCl2=CaCO3↓+2NaCl3.確定NaOH變質程度的方法實驗步驟 實驗分析 現象 結論(1)取少量樣品溶于水,向其中加入過量的CaCl2溶液. (2)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 試液. 加入過量的CaCl2溶液的目的是檢驗Na2CO3的存在并除盡Na2CO3,NaOH; 滴加酚酞試液的目的是檢驗的存在 (1)無白色沉淀生成 (2)溶液變紅 沒有變質(1)有白色沉淀生成 (2)溶液變紅 部分變質(1)有白色沉淀生成 (2)溶液 不變紅 全部變質4. 上述檢驗NaOH變質程度的方法中,CaCl2溶液還可以用 BaCl2(填化學式)溶液代替,但是不能用Ba(OH)2溶液或Ca(OH)2溶液代替,原因是 Ba(OH)2溶液和Ca(OH)2溶液中都含有0H- ,會對NaOH的檢驗產生干擾。5.注意(1)氫氧化鈉變質的原因是氫氧化鈉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可能部分變質,也可能全部變質。(2)探究氫氧化鈉是否全部變質時,不能加入含OH-的物質,以免對檢驗NaOH產生干擾。■考點1用酸堿指示劑和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性[典例1](2023 隆回縣模擬)不同品牌的洗手液pH一般不同,25℃時四種洗手液的pH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洗手液b的酸性比a弱B.洗手液c能使石蕊試液變藍色C.洗手液a用蒸餾水稀釋后pH減小D.洗手液d和a混合液的pH可能等于7【答案】C【解答】解:A、洗手液b的pH大于a的pH,且都小于7,都顯酸性,所以洗手液b的酸性比a弱,故A正確;B、洗手液c的pH大于7,顯堿性,所以洗手液c能使石蕊試液變藍色,故B正確;C、洗手液a的pH小于7,顯酸性,用蒸餾水稀釋后酸性減弱,pH增大,故C錯誤;D、洗手液d的pH大于7,顯堿性,而洗手液a的pH小于7,顯酸性,所以洗手液d和a混合液可能呈中性,pH可能等于7,故D正確。故選:C。◆變式訓練(2023 香洲區校級一模)蚊蟲叮咬是在人的皮膚內分泌蟻酸使皮膚腫痛。要減輕痛癢,應在叮咬處涂抹( )物質 食醋 牛奶 食鹽水 牙膏 肥皂水pH 2~3 6~7 7 8~9 9~10A.食醋 B.牛奶 C.食鹽水 D.牙膏或肥皂水【答案】D【解答】解:A、食醋的pH小于7,顯酸性,不能中和蟻酸。故選項錯誤;B、牛奶的pH小于7,顯酸性,不能中和蟻酸。故選項錯誤;C、食鹽水的pH等于7,顯中性,不能中和蟻酸。故選項錯誤;D、牙膏或肥皂水的pH大于7,顯堿性,能夠中和蟻酸。故選項正確。故選:D。■考點2酸的性質及用途[典例2](2023秋 環翠區期中)打開濃鹽酸試劑瓶,發現瓶口有“白霧”出現.下列實驗能證明“白霧”中含有氫離子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D【解答】解:濃鹽酸瓶口的白霧是由濃鹽酸揮發出的氯化氫氣體與水蒸氣結合而成的鹽酸小液滴。①石蕊試液遇酸性溶液變紅色,所以涂有紫色石蕊的表面皿接觸到“白霧”會變紅,能證明“白霧”呈酸性,從而可說明溶液中含有氫離子;②涂有硝酸銀溶液的表面皿遇白霧會生成氯化銀的白色沉淀,可說明白霧中含有氯離子,不能證明氫離子的存在;③pH試紙可測量白霧的pH,從而可判斷白霧(氯化氫與空氣中的水蒸氣結合成的鹽酸小液滴)呈酸性,能證明氫離子的存在;④氫氧化鈉能使酚酞試液變紅,所以涂有氫氧化鈉和酚酞的表面皿是紅色的,鹽酸的小液滴能與氫氧化鈉反應,使溶液堿性消失紅色褪去,從而可證明“白霧”呈酸性,含有氫離子;觀察選項可得答案。故選:D。◆變式訓練(2023秋 寧陽縣期中)某同學帶著稀鹽酸逆時針奔跑,若稀鹽酸分別能與各個紅旗點的物質發生反應,就能跑向下一個紅旗點。為了順利跑完,各個紅旗點的物質選擇錯誤的是( )A.②—Fe B.③—CuO C.④—NaCl D.⑤—Ca(OH)2【答案】C【解答】解:根據題意,某同學帶著稀鹽酸逆時針奔跑,若稀鹽酸分別能與各個紅旗點的物質發生反應,就能跑向下一個紅旗點。A、鐵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故選項錯誤。B、氧化銅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故選項錯誤。C、氯化鈉和稀鹽酸相互交換成分不能形成沉淀或氣體或水,不能發生復分解反應,故選項正確。D、氫氧化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故選項錯誤。故選:C。■考點3堿的性質及用途[典例3](2023 大同模擬)某同學制作“葉脈書簽”的過程(不考慮溶劑蒸發)及氫氧化鈉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如下。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溫度/℃ 0 20 40 60 80 100氫氧化鈉的溶解度/g 42 109 129 174 314 347A.①中所得溶液為該溫度下氫氧化鈉飽和溶液B.②利用氫氧化鈉的腐蝕性C.③中使用硬牙刷D.每步操作均正確【答案】B【解答】:A、20℃時,氫氧化鈉的溶解度為109g,①中溶質的質量為20g,溶劑的體積為200mL,即溶劑的質量為200g,最多能溶解218g氫氧化鈉,則所得溶液為該溫度下氫氧化鈉不飽和溶液,故選項說法錯誤。B、煮沸20min,是利用氫氧化鈉的腐蝕性,故選項說法正確。C、③中應使用軟牙刷,否則會刷壞葉脈,故選項說法錯誤。D、氫氧化鈉具有腐蝕性,不能放在紙片上稱量,②中燒杯不能直接進行加熱,③中應使用軟牙刷,操作不全正確,故選項說法錯誤。故選:B。◆變式訓練(2023秋 京口區期中)如圖,甲同學向兩個充滿CO2氣體的塑料瓶中分別加入NaOH溶液和Ca(OH)2溶液,迅速蓋緊瓶蓋后充分振蕩,觀察到兩個塑料瓶都變癟,且A瓶更癟;B瓶中液體變渾濁,但A瓶無渾濁現象。乙同學根據此實驗現象,做出如下判斷,你認為正確的是( ?。?br/>A瓶無渾濁,則一定無反應發生B.A、B兩瓶都變癟,所以檢驗CO2氣體,用NaOH溶液和Ca(OH)2溶液均可C.從變癟程度來看,如除去CO中混有的CO2氣體,則用NaOH更合適D.兩瓶現象不同,證明NaOH溶液和Ca(OH)2的化學性質有較大差異【答案】C【解答】:A、A瓶是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該反應無明顯現象,不會出現渾濁,但是由于二氧化碳氣體的消耗,瓶內氣體減少,壓強減小,可觀察到瓶子變癟,故A錯誤;B、A瓶中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B瓶中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由于二氧化碳氣體的消耗,瓶內氣體減少,壓強減小,均可觀察到瓶子變癟,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無明顯現象,不能檢驗二氧化碳氣體,但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所以檢驗二氧化碳,用氫氧化鈣溶液而不用氫氧化鈉溶液,故B錯誤;C、從變癟程度來看,A瓶更癟,所以如除去CO中混有的CO2氣體,所以用NaOH更合適,吸收更徹底,故C正確;D、依據兩瓶變癟的程度不同,說明NaOH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Ca(OH)2的強,所以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溶液均屬于堿性溶液,化學性質相似,都能與二氧化碳發生反應,故D錯誤。故選:C。■考點4酸與堿的中和反應[典例4](2023 包頭)常溫下向一定量的稀鹽酸中逐滴加入氫氧化鈉溶液至過量,測得水的質量、氯化鈉的質量隨氫氧化鈉溶液質量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乙表示的物質為氯化鈉B.加入b克NaOH溶液時,恰好完全反應C.加入c克NaOH溶液時,所得溶液中的陰離子為Cl-D.NaOH溶液由a克遞增到b克,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漸減弱【答案】C【解答】解:A、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隨著反應的進行,氯化鈉的質量逐漸增加,至完全反應不再發生改變;水的質量逐漸增加,至完全反應,繼續滴加氫氧化鈉溶液,由于氫氧化鈉溶液中含有水,水的質量仍在增加;乙表示的物質為氯化鈉,故選項說法正確。B、加入b克NaOH溶液時,氯化鈉的質量不再發生改變,恰好完全反應,故選項說法正確。C、加入c克NaOH溶液時,氫氧化鈉溶液過量,所得溶液是氯化鈉和氫氧化鈉的混合溶液,溶液中陰離子為Cl-、OH-,故選項說法錯誤。D、NaOH溶液由a克遞增到b克,稀鹽酸的質量逐漸減少,至恰好完全反應,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漸減弱,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C。◆變式訓練室溫下,向盛有硫酸和硫酸銅混合溶液的燒杯中滴入Ba(OH)2溶液,生成沉淀的質量與加入的Ba(OH)2溶液中溶質質量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〢.a→b段溶液的質量在不斷減小B.n點溶液中的溶質為硫酸銅C.b點溶液的pH小于d點D.c點對應縱坐標的數值為5.64【答案】A【解答】:A、先是硫酸與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水,硫酸鋇沉淀析出,若加入氫氧化鋇溶質質量分數較小,含有水的質量較多,溶液質量不一定減小,選項A錯誤;B、n點之后沉淀繼續增加,說明n點溶質含有硫酸銅,硫酸已經反應完畢,氫氧化鋇與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銅沉淀,因此n點溶質只有硫酸銅,選項B正確;C、b點硫酸與氫氧化鋇恰好完全反應,溶質為硫酸銅,d點溶質為氫氧化鋇,溶液顯堿性,所以b點溶液的pH小于d點,選項C正確;D、氫氧化鋇先與硫酸生成硫酸鋇沉淀,然后氫氧化鋇再與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銅沉淀,設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為m,H2SO4+Ba(OH)2=BaSO4↓+2H2O 171 233 1.71g m= m=2.33gCuSO4+Ba(OH)2=BaSO4↓+Cu(OH)2↓ 171 233 98 1.71g n x=n=2.33g ,x=0.98g 所以生成沉淀質量=2.33g+2.33g+0.98g=5.64g,選項D正確;■考點5氫氧化鈉變質的探究[典例5](2023 碑林區校級一模)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們發現了一瓶生產時間較久遠的氫氧化鈉固體,進行如圖所示實驗,成功探究出該久置氫氧化鈉固體的變質程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氫氧化鈉變質是因為吸收了空氣中的水蒸氣導致B.甲溶液可以選擇稀鹽酸或BaCl2溶液C.溶液B中的溶質一定只含有NaOH和甲D.步驟Ⅱ出現白色沉淀,步驟Ⅲ酚酞溶液變成紅色,則說明樣品部分變質【答案】D【分析】A、根據氫氧化鈉變質是因為吸收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鈉進行分析;【解答】解:A、氫氧化鈉變質是因為氫氧化鈉吸收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鈉,故A錯誤;B、氫氧化鈉溶液和碳酸鈉溶液均顯堿性,證明含有氫氧化鈉,應先排除碳酸鈉的干擾,甲溶液可用BaCl2溶液,碳酸鈉能與氯化鋇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不能選用稀鹽酸,因為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會反應,對氫氧化鈉的檢驗造成干擾,故B錯誤;C、碳酸鈉和氯化鋇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鈉,故溶液B中一定含有甲和氯化鈉,可能含有氫氧化鈉,故C錯誤;D、若Ⅱ出現白色沉淀,Ⅲ中酚酞溶液變紅色,說明樣品中含有碳酸鈉、氫氧化鈉,則說明樣品部分變質,故D正確。故選:D。◆變式訓練氫氧化鈉固體如果密封不嚴會發生變質.為探究氫氧化鈉的變質程度,某興趣小組同學取這樣的氫氧化鈉樣品3g,溶于10g的水配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滴加足量澄清石灰水,至恰好不再產生沉淀為止.過濾后,得到一定質量的濾液和沉淀,加入澄清石灰水的質量與產生沉淀的關系如圖所示,請解答下列問題(計算結果保留一位小數).(1)該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2)將所得濾液蒸發200克水后,剩余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10%,所加澄清石灰水的溶質的質量分數是多少?【解答】:由圖可以看出生成的碳酸鈣的質量為1g設碳酸鈉的質量為x,生成的氫氧化鈉的質量為y,參加反應的氫氧化鈣的質量為zCa(OH)2+Na2CO3=CaCO3↓+2NaOH74 106 100 80z x 1g y===x=1.06gy=0.8gz=0.74g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為×100%≈35.3%將所得濾液蒸發200克水后,剩余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10%,該溶液的質量為=27.4g則所加氫氧化鈣溶液的質量為27.4g+200g+1g-3g-10g=215.4g所加澄清石灰水的溶質的質量分數為×100%≈0.3%答:(1)該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約為35.3%;(2)將所得濾液蒸發200克水后,剩余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10%,所加澄清石灰水的溶質的質量分數約為0.3%.1.(2023 天津)人體內一些液體的正常pH如下,其中堿性最強的是( ?。?br/>A.胰液(pH:7.5~8.0)B.唾液(pH:6.6~7.1)C.膽汁(pH:7.1~7.3)D.胃液(pH:0.9~1.5)【答案】A【解答】:A、胰液的pH為7.5~8.0,大于7,顯堿性。B、唾液的pH為6.6~7.1,可能顯酸性、中性或堿性。C、膽汁的pH為7.1~7.3,大于7,顯堿性。D、胃液的pH為0.9~1.5,小于7,顯酸性。當溶液的pH大于7時,呈堿性,且pH越大,堿性越強,故堿性最強的胰液。故選:A。2.(2023 濱州)下列有關實驗現象的描述,正確的是( )A.打開盛濃硫酸的試劑瓶,瓶口會形成白霧B.鐵與稀硫酸反應時有氣泡產生,形成黃色溶液C.將銅片放入稀硫酸中,銅片逐漸消失,形成藍色溶液D.用稀硫酸除鐵銹時,鐵銹逐漸溶解,形成黃色溶液【答案】D【解答】解:A、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打開盛濃硫酸的試劑瓶,瓶口上方無明顯現象,故選項說法錯誤。B、鐵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有氣泡產生,形成淺綠色溶液,故選項說法錯誤。C、將銅片放入稀硫酸中,不反應,無明顯現象,故選項說法錯誤。D、用稀硫酸除鐵銹時,鐵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鐵和水,鐵銹逐漸溶解,形成黃色溶液,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D。3.(2023 常德)向稀鹽酸和氯化鐵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氫氧化鈉溶液,生成沉淀的質量與加入氫氧化鈉溶液體積的變化關系如圖,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0-a段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是HClB.ab段的反應方程式:FeCl3+3NaOH═Fe(OH)3↓+3NaClC.b點處溶液:pH=7D.b-c段溶液中的溶質只有NaCl【答案】D【解答】解:A、0-a段不產生沉淀,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是HCl,該選項正確。B、ab段的反應方程式:FeCl3+3NaOH═Fe(OH)3↓+3NaCl,該選項正確。C、b點處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溶液中含有氯化鈉和氯化鐵,溶液pH=7,該選項正確。D、b-c段溶液中的溶質有反應生成的NaCl和過量的氫氧化鈉,該選項不正確。故選:D。4.(2023 廣西)化學興趣小組進行稀硫酸化學性質的探究?;卮鹣铝袉栴}:(1)將稀硫酸分別加入圖中的試管中,無明顯現象的是 (填字母序號),要證明該試管中已發生了化學反應,以下方案可行的是 (填數字序號)。①滴入酚酞溶液無明顯現象②測得試管中溶液的pH小于7③滴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現④滴入CuCl2溶液無藍色沉淀出現(2)上述實驗結束后,化學興趣小組繼續探究。實驗 實驗現象步驟1:將試管A中物質全部倒入試管E中 產生氣泡且白色沉淀增加步驟2:過濾,得到濾液 /步驟3:向濾液中逐滴滴加氫氧化鈉溶液 開始無明顯現象,一段時間后出現白色沉淀①步驟2濾液中,溶質的所有可能組合是 (填化學式)。②步驟3中,產生白色沉淀之前,一定會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答案】(1)C;①②④;(2)①MgCl2、HCl;MgCl2、HCl、BaCl2;MgCl2、HCl、MgSO4;②NaOH+HCl=NaCl+H2O。【解答】:(1)A試管中鎂與稀硫酸反應觀察到的現象是固體溶解,產生氣泡,B試管中氧化銅與稀硫酸反應觀察到的現象是固體溶解,溶液變為藍色,C試管中稀硫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無明顯現象,D試管中稀硫酸與碳酸鈉溶液反應產生氣泡,E試管中稀硫酸與氯化鋇反應產生白色沉淀,故將稀硫酸分別加入圖中的試管中,無明顯現象的是C;①滴入酚酞溶液無明顯現象,說明氫氧化鈉與稀硫酸發生了化學反應,故①方案可行;②測得試管中溶液的pH小于7,說明氫氧化鈉與稀硫酸發生了化學反應,故②方案可行;③滴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現,不能說明氫氧化鈉與稀硫酸發生了化學反應,因為硫酸也能與BaCl2溶液反應產生白色沉淀出,故③方案不可行;④滴入CuCl2溶液無藍色沉淀出現,說明氫氧化鈉與稀硫酸發生了化學反應,故④方案可行;故選:①②④;(2)①試管A中鎂粉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鎂和氫氣,試管E中稀硫酸與BaCl2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鹽酸,將試管A中物質全部倒入試管E中,產生氣泡且白色沉淀增加,說明A試管中鎂粉過量,E試管中氯化鋇過量,試管A中的物質是鎂和硫酸鎂,試管E中的溶質是鹽酸和氯化鋇,硫酸鎂與氯化鋇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鎂和硫酸鋇沉淀,鎂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鎂和氫氣,向濾液中逐滴滴加氫氧化鈉溶液,開始無明顯現象,一段時間后出現白色沉淀,說明濾液中含有HCl,則步驟2濾液中,一定含有MgCl2和HCl,可能含有BaCl2或MgSO4,故溶質的所有可能組合是MgCl2、HCl;MgCl2、HCl、BaCl2;MgCl2、HCl、MgSO4;②產生白色沉淀之前是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NaOH+HCl=NaCl+H2O;故答案為:(1)C;①②④;(2)①MgCl2、HCl;MgCl2、HCl、BaCl2;MgCl2、HCl、MgSO4;②NaOH+HCl=NaCl+H2O。5.(2023 鹿城區校級一模)在研究“酸與堿之間發生的反應”過程中,向裝有200克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逐滴加入49克20%稀硫酸,邊滴邊攪拌,二者剛好完全反應。(1)酸與堿反應的實質是 。(2)計算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3)查閱資料:已知酚酞溶液的變紅色范圍是pH在8.2~10.0之間。若硫酸滴到溶液顏色剛好由紅色變為無色時,請在丙圖畫出此時燒杯中的相關離子的數量柱狀圖(乙圖是反應前燒杯中的離子分布情況)。【答案】(1)酸提供的氫離子和堿提供的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水;(2)5.7%;(3)。【解答】解:(1)酸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反應的實質是酸提供的氫離子和堿提供的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水;(2)49克20%稀硫酸溶液中硫酸溶質的質量為49g×20%=9.8g;酸堿完全反應后溶液的溶質為硫酸鈉,設生成硫酸鈉的質量為x,2NaOH+H2SO4=Na2SO4+2H2O 98 142 9.8g x=,x=14.2g;此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100%≈5.7%;(3)若硫酸滴到溶液顏色剛好由紅色變為無色時,OH-過量(pH在8.2以下),溶液中的溶質為硫酸鈉和氫氧化鈉,鈉離子的數量與硫酸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的數量之和相等,如圖所示:;故答案為:(1)酸提供的氫離子和堿提供的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水;(2)5.7%;(3)。1.(2023 溫州二模)夾纈,是溫州蒼南印花染色的傳統手工技藝。主要采用紋樣對稱的花版,緊夾絲織物,浸于藍靛青染液,故專家稱其為“藍夾纈”。根據信息,回答問題。小博查閱資料發現染色時,染液堿性較弱,布料染的顏色會較淺,則此時染液的pH大致處于圖中的( ?。?br/>A.A B.B C.C D.D【答案】C【解答】解:當溶液的pH等于7時,呈中性;當溶液的pH小于7時,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強;當溶液的pH大于7時,呈堿性,且pH越大,堿性越強,染液堿性較弱,所以C符合題意。故選:C。2.(2023 鹿城區模擬)向裝有一定量的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逐漸滴加入稀鹽酸溶液至過量,下圖能正確反應溶質質量的是( ?。?br/>A.B.C.D.【答案】C【解答】解:向裝有一定量的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逐漸滴加入稀鹽酸溶液至過量,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溶質的質量逐漸增加,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Cl+NaOH═NaCl+H2O,溶質的質量增加58.5-40=18.5;至完全反應,繼續加入稀鹽酸,溶液中溶質的質量繼續增加,但增加的比發生中和反應時多,觀察圖象C符合變化過程。故選:C。(2023 江北區一模)向硫酸鎂溶液中逐滴滴入溶質質量分數為20%的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和硫酸鈉溶液,溶液的總質量與滴入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關系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A點時溶液中的溶質為NaOH、Na2SO4B.B點時溶液的pH=7C.原溶液中硫酸鎂的質量分數為7.5%D.A點時錐形瓶內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12.4%【答案】D【解答】解:A、滴入氫氧化鈉溶液至圖中A點時,硫酸鎂和氫氧化鈉恰好完全反應,溶液中的溶質為Na2SO4,故錯誤;B、當滴入氫氧化鈉溶液至圖中A點時,硫酸鎂和氫氧化鈉恰好完全反應,繼續滴加氫氧化鈉溶液至圖中B點時,氫氧化鈉過量,燒杯中溶液里含有的溶質為NaOH、Na2SO4,溶液的pH>7,故錯誤;C、設原溶液中硫酸鎂的質量分數為x,生成的硫酸鈉的質量為y,生成氫氧化鎂的質量為z。 2NaOH+MgSO4═Na2SO4+Mg(OH)2↓80 120 142 5840g×20% 80gx y z=;=;=x=15%;y=14.2g;z=5.8g,故錯誤;D、A點時錐形瓶內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100%≈12.4%,故正確。故選:D。4.向盛有稀硫酸的燒杯中加入某種藥品,恰好完全反應。反應前后溶液中離子種類及個數關系如圖所示。則加入的藥品可能是( ?。?br/>A.鋅 B.氧化鐵 C.氫氧化鈉 D.氫氧化鋇【答案】A【解答】解:根據圖示可以看出,反應后的金屬陽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的個數比為1:1,故加入的物質與稀硫酸反應且生成可溶性的鹽,該鹽中金屬的化合價為+2價;A、鋅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符合題意;B、氧化鐵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的鹽中鐵元素為+3價,不符合題意;C、氫氧化鈉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的硫酸鈉中鈉元素為+1價,不符合題意;D、氫氧化鋇和硫酸反應生成的硫酸鋇是沉淀,不符合題意;故選:A。5.(2023 鹿城區校級模擬)“天宮課堂”上航天員做的泡騰片實驗,讓同學們再次感受到科學的魅力。泡騰片中含有碳酸鈉或碳酸氫鈉等物質,科學興趣小組決定對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溶液的酸堿度及性質進行探究。(1)用pH試紙測得等濃度的碳酸氫鈉溶液pH為9,碳酸鈉溶液pH為11。請寫出pH試紙的正確使用方法: 。(2)向碳酸鈉溶液中滴加幾滴無色酚酞試液,觀察到試液變成 色。(3)向盛有碳酸鈉溶液的燒杯中,逐滴加入一定濃度的稀鹽酸并充分攪拌,測得pH變化與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c點溶液中的溶質為 。【答案】(1)用潔凈干燥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試紙上,把變色的pH試紙與標準比色卡對照,即可得溶液的pH。(2)紅。(3)氯化鈉。【解答】:(1)pH試紙的正確使用方法:用潔凈干燥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試紙上,把變色的pH試紙與標準比色卡對照,即可得溶液的pH。故答案為:用潔凈干燥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試紙上,把變色的pH試紙與標準比色卡對照,即可得溶液的pH。(2)碳酸鈉溶液顯堿性,能使酚酞變紅色,向碳酸鈉溶液中滴加幾滴無色酚酞試液,觀察到試液變成紅色。故答案為:紅。(3)稀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和碳酸氫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c點溶液顯中性,溶液中的溶質為氯化鈉。故答案為:氯化鈉。6.(2023 西湖區校級二模)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了豐富的化學知識。(1)《天工開物》中記載了金、銅、鐵、鋅等金屬,這些金屬中能與稀鹽酸反應的有 (寫化學式)。(2)古典籍中有“銀針驗毒”的記載。請你對相關化學方程式配平:4Ag+2H2S+O2=2 +2H2O(3)我國是最早應用濕法冶銅的國家:用鐵與“膽水”(含CuSO4的溶液)反應獲得銅,其原理為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答案】(1)Zn、Fe;(2)Ag2S;(3)Fe+CuSO4═FeSO4+Cu。【解答】:(1)金、銅、鐵、鋅等金屬中,鐵、鋅的位置排在氫的前面,能與稀鹽酸反應,其化學式為Zn、Fe。(2)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反應前銀、氫、硫、氧原子個數分別為4、4、2、2,反應后的生成物中銀、氫、硫、氧原原子個數分別為0、4、0、2,根據反應前后原子種類、數目不變,則2X分子中含有4個銀原子和2個硫原子,則每個X分子由2個銀原子和1個硫原子構成,則物質X的化學式為Ag2S。(3)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CuSO4═FeSO4+Cu。故答案為:(1)Zn、Fe;(2)Ag2S;(3)Fe+CuSO4═FeSO4+Cu。7.(2023 鎮海區模擬)在化學實驗中,有時藥品的滴加順序不同會導致實驗現象不同。某同學使用圖甲所示實驗裝置進行實驗,廣口瓶內氣球的體積變化與滴加藥品體積的關系如圖乙所示,其中A點表示開始滴加某種藥品,B點表示開始滴加另一種藥品(不考慮由于滴入液體的體積及反應導致的溫度變化對集氣瓶內氣壓的影響)。據圖回答:(1)實驗中首先加入的試劑是 。(2)BC段氣球體積不變的原因(請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3)CD段氣球體積增大的原因是 。【答案】(1)稀鹽酸;(2)NaOH+HCl═NaCl+H2O。(3)CO2+2NaOH=Na2CO3+H2O。【解答】:(1)A點表示開始滴加某種藥品,B點表示開始滴加另一種藥品,至B點前,氣球的體積不變,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不能與稀鹽酸反應,則實驗中首先加入的試劑是稀鹽酸;若先滴加的是氫氧化鈉溶液,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瓶內壓強減小,氣球會膨脹。(2)稀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沒有氣體生成也沒有氣體參加反應,瓶內的壓強不變,所以BC段氣球體積不變,反應的方程式是:NaOH+HCl═NaCl+H2O;(3)稀鹽酸反應完后,氫氧化鈉再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消耗了瓶中的二氧化碳氣體,瓶內的壓強減小,在大氣的作用下氣球體積增大,反應的方程式是:CO2+2NaOH=Na2CO3+H2O。故答案為:(1)稀鹽酸;(2)NaOH+HCl═NaCl+H2O。(3)CO2+2NaOH=Na2CO3+H2O。(2023 鹿城區模擬)酸和堿反應是一類重要的化學反應。某同學利用圖1實驗研究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過程,并測量反應過程中溶液的pH和溫度的變化情況,得到圖2和圖3,請回答下列問題:(1)膠頭滴管中A溶液的溶質是: (填化學式)。(2)要配制50克15%的稀鹽酸,需要質量分數為30%的濃鹽酸 克。(3)該興趣小組同學推斷出圖3中V的值為12,他的理由是: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圖2中b點所示溶液中的溶質是NaCl和HClB.取圖2中d點所示溶液加熱蒸干所得固體為純凈物C.圖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質量不斷增加D.圖3中e→f變化趨勢可說明該反應是放熱反應【答案】(1)NaOH。(2)25。(3)由圖2可知,恰好完全反應時消耗氫氧化鈉溶液體積是12mL,說明此時放熱最多,溫度最高。(4)AD。【解答】:(1)實驗過程中溶液pH由小于7逐漸升高,是把氫氧化鈉溶液加入稀鹽酸中,膠頭滴管中A溶液的溶質是NaOH。故填:NaOH。(2)要配制50克15%的稀鹽酸,需要質量分數為30%的濃鹽酸質量:50g×15%÷30%=25克。故填:25。(3)該興趣小組同學推斷出圖3中V的值為12,他的理由是:由圖2可知,恰好完全反應時消耗氫氧化鈉溶液體積是12mL,說明此時放熱最多,溫度最高。故填:由圖2可知,恰好完全反應時消耗氫氧化鈉溶液體積是12mL,說明此時放熱最多,溫度最高。(4)A.圖2中b點所示溶液中的溶質是反應生成的NaCl和過量的HCl,該選項說法正確;B.取圖2中d點所示溶液中含有氯化鈉和氫氧化鈉,加熱蒸干所得固體是氯化鈉和氫氧化鈉,是混合物,該選項說法不正確;C.圖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質量不再變化,該選項說法不正確;D.圖3中e→f變化趨勢可說明該反應是放熱反應,該選項說法正確。故填:AD。9.學習酸堿中和反應時,很多同學對其產生探究興趣。(1)甲同學將固體氫氧化鈉放入裝有稀硫酸的試管中并振蕩,試管壁發燙,于是他得出酸堿中和反應是放熱反應的結論。乙同學認為甲同學推理不合理,理由是 。(2)乙同學為了驗證甲同學的結論,將實驗加以改進:將稀硫酸慢慢滴入裝有20g質量分數為10%的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用溫度計測出反應后溶液的溫度隨加入稀硫酸質量的變化如圖所示:①由圖知,B點表示的含義是 ;②根據圖中數據,求所用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解答】解:(1)在甲同學的操作過程中既有氫氧化鈉固體的溶解過程,也有和硫酸中和的過程,不能認為就是中和反應放熱,所以乙同學認為甲同學推理不合理,理由是固體氫氧化鈉溶于水放熱。(2)①根據圖象可以看出隨著硫酸的加入,溫度在逐漸的升高。在B點是溫度達到了最高,所以B點代表了的情況是稀硫酸與氫氧化鈉恰好完全中和;②設稀硫酸中溶質的質量為x2NaOH+H2SO4=Na2SO4+2H2O80 9820g×10% x=解得:x=2.45g所用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是:×100%=10%答案:(1)固體氫氧化鈉溶于水放熱;(2)①稀硫酸與氫氧化鈉恰好完全中和;②所用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是10%。10.(2023 蒼溪縣模擬)某化學活動小組以“酸堿鹽的性質”為主題進行探究性學習,請你作為該小組成員一起來解決下列問題:(1)小紅同學從某一欠收農田里取回一份土壤樣品,如果檢測結果呈酸性,從經濟和可行方面考慮,那么要改良此土壤的酸性,應向農田里施加 (填化學式).(2)小紅同學用如圖總結了NaOH的四條化學性質(即NaOH與四類物質能夠發生化學反應).I.為了驗證反應①,小紅將無色酚酞試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由無色變成 .II.依據反應④說明NaOH必須密封保存,否則在空氣中要變質,其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III.為了驗證反應③能夠發生,你選擇的物質是 .A.Na2CO3 B.HCl C.FeCl3 D.Ba(NO3)2.【解答】解:(1)改良此土壤的酸性,一般加入熟石灰,故填:Ca(OH)2;(2)Ⅰ.無色酚酞試液遇堿變成紅色,所以無色酚酞試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由無色變成紅色,故填:紅色;Ⅱ.氫氧化鈉變質是因為氫氧化鈉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2NaOH=Na2CO3+H2O; III.氫氧化鈉與鹽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必須有水、沉淀或氣體生成.A.Na2CO3和氫氧化鈉不反應,故錯誤;B.HCl是酸,不符合題意,故錯誤;C.FeCl3和NaOH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沉淀,滿足復分解反應的條件,故正確;D.Ba(NO3)2和氫氧化鈉不能滿足復分解反應的條件,所以不反應,故錯誤;故選C.故答案為:(1)Ca(OH)2.(2)I.紅色.II. CO2+2NaOH=Na2CO3+H2O.III. C.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4常見的化合物1酸與堿(學生版).docx 1.4常見的化合物1酸與堿(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