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14課教案教學課程 第14課 推進綠色發展 課型 新授課教學時間 課時 2課時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思考人與自然是怎樣的關系?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2. 綠色生產方式的內涵;綠色生活方式的內涵;推進形成綠色生活方式的主要舉措。過程與方法 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與價值觀 培養“聽從黨的召喚,響應國家號召”意識,和“艱苦奮斗,甘于奉獻”意識;培養學生角色意識、參與意識;養成綠色生活方式。教學重點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推進生產方式綠色轉型的意義; 如何“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教學難點 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議題式教學法;實踐體驗法教學用具 教材、教輔書、課件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新課教學 新課教學 新課教學 新課教學 導入新課 新課教學 新課教學 第一課時 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 導課:生態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人與自然該如何相處?如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怎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學習本課,我們將進一步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握推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的意義與要求。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 (板書) 1.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板書) 【情境創設】教師課件展示教材132頁的閱讀思考1“人與自然的關系”。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寫道:“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積聚中心和貯藏庫。”四大文明古國均發源于森林茂密、水量豐沛、田野肥沃的地區。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的衰落與生態環境衰退特別是嚴重的土地荒漠化直接相關。我國歷史上一些地區也有過慘痛教訓,樓蘭古城因屯星開荒、 盲目灌溉,導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 始建于戰國時期的都江堰,距今已有2000 多年歷史。這一根據岷江的洪澇規律和成都平原懸江的地勢特點,因勢利導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不僅造福當時,而且澤被后世。 【設計意圖】以正反兩方面的事例,引發學生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導入課程教學。 【呈現任務】人與自然是怎樣的關系?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學生活動】課前查閱資料,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樓蘭古城興起和衰落的原因,以及建造都江堰所利用的自然規律和產生的價值。課上交流分享,共同探討。 【教師引導總結】 (1)大自然對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作用: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自然是生命之母,廣衣的草原、肥洪的土地、漁產豐富的江河湖海等,不僅給人類提供了生活資料來源,也給人類提供了生產資料來源。 大自然孕育撫養了人類,人類應該以自然為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2)生態變化與文明興衰之間的關系: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后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3)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踐要求和重要成就: 實踐要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 、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重要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白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 【相關鏈接】1閱讀133頁材料“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讀原文,找關鍵詞,劃重點. 【設計意圖】進一步介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內容,有助于學生形成對這一思想的整體認識和系統把握。 【學生活動】分組探討案例,加深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解, 【教師活動】課前搜集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案例,課上展示,進一步闡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內涵和重要意義。 2.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板書) 【情境創設】教師課件展示教材134頁的閱讀思考2。“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浙江省安吉縣余村是習近平提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地方。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這里靠著優質的礦石資源成為安吉 “首富村”,卻也付出了環境污染的代價。2005年8月15日,時任漸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這兒考察時,以充滿前瞻性的戰略眼光,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余村人以此為指導,因地制宜發展白茶、椅業等產業,大力發展生態休閑旅游經濟。如今的余村,群山巷翠,竹海綿延,已成為國家4A 級景區、全國文明村、宜居示范村。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字、讀圖獲取相關信息,感悟、思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導入課程內容教學。 【呈現任務】結合余村發生的巨大變化,說說你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解。 【學生活動】課前分組查找相關資料,了解余村發生巨大變化以及發生變化的原因和采取的措施;課上分組展示資料,交流分享 【教師引導總結】列表對比余村的環境、經濟、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進行比較,總結 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解。 (1)兩山理論的內涵: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既是重要的發展理念,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 (2)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闡述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相關鏈接】2閱讀134頁材料“可持續發展”,讀原文,找關鍵詞,劃重點。 (3)良好生態環境對于民生的重要意義: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的共有財富,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鏡也是為了民生,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 (4)堅定不移保護綠水青山: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綠水青山是大自然的慷慨饋贈,也是人類永線發展的最大本錢。離開了綠水青山,人類社會的一切財富都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堅定不移地保護綠水青山這個 “金飯碗”,利用自然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因地制宜壯大“美麗經濟”,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 【相關鏈接】3閱讀135頁材料“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讀原文,找關鍵詞,劃重點。 【設計意圖】滲透對學生進行“聽從黨的召喚,響應國家號召”意識,“艱苦奮斗,甘于奉獻”意識的培養。 【學生活動】讀材料,劃重點,分享感悟。 【教師活動】結合余村案例說明兩地是如何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的 ,加深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解。 【啟思導行】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態保護問題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 你的家鄉為保護生態采取了哪些舉措,效果如何?你對家鄉政府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有何建議?(課后選做) 【設計意圖】旨在讓學生通過主動了解家鄉保護生態的舉措和成效,并為家鄉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提出合理化建議,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熱愛家鄉,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活動】搜集資料;實地調研;針對問題,提出建議。 第二課時 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實現可持續發展 1.推進綠色生產方式(板書) 【情境創設】教師課件展示教材136頁的閱讀思考1“碳達峰”和“碳中和”。 2020 年9月,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提出:“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 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2022 年,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聚實施碳達峰行動。” 【設計意圖】推進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是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內在要求。通過閱讀材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對碳達峰、碳中和問題的思考,從而引導學生對此問題形成正確認知,并提升學生的參與意識。 【呈現任務】查閱資料,了解什么是“碳達峰”和“碳中和”。 我國為什么制定上述目標? 【學生活動】課前查閱資料,課上交流分享 【教師引導總結】播放2021年3月15日的新聞聯播;解釋什么是碳達峰和碳中和。 碳達峰:指某國家(地區)或某行業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歷史最高值,然后經歷平臺期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 碳中和:指通過抵消或從大氣中去除等量的碳來平衡溫室氣體排放量,以達到凈碳足跡為零的做法。 (1)綠色生產方式的內涵:綠色生產方式,要求按照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原則組織生產,創造綠色產品、滿足綠色消費。 【相關鏈接】1閱讀136頁材料“綠色產品”,讀原文,找關鍵詞,劃重點。 【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勾畫重點 【教師活動】聯系實際,引發思考綠色產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2)推進生產方式綠色轉型的重要意義: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方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推進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 (3)推進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實踐要求:推進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就要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先導,以資源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為抓手,全方位全過程推進生產方式的綠色低碳循環化改造,在生產的全過程中提高綠色發展水平。 2.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板書) 【情境創設】教師課件展示教材44頁的閱讀思考2“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我國每年浪費的食物相當于 2億人一年的口糧,數量驚人,反對“舌尖上的浪費”刻不容緩。在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大城市,機動車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細顆粒物是空氣污染的重要污染物,推廣 “綠色出行”事不宜遲。 【設計意圖】以反對“舌尖上的浪費”和提倡 “綠色出行”為素材,貼近學生生活,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綠色生活方式相關問題的思考,有助于深化學生對實現生活方式綠色轉型重要性的認知,提高學生的角色意識、參與意識。 【呈現任務】請查找《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 》看看對個人與家庭飲食有哪些相關規定。除了反對“舌尖上的浪費”和提倡“綠色出行” 外,你還知道哪些綠色生活方式? 【學生活動】分組調研,感受綠色生活;交流分享 【教師活動】分享生活中不環保的生活方式;補充反食品浪費法的相關規定。 除了反對“舌尖上的浪費”和提倡“綠色出行” 外,綠色生活方式還體現在生活的許多方面,如節約用水、節約用電、雙面用紙、垃圾分類、拒絕過度包裝等。 【教師引導總結】 (1)綠色生活方式的內涵:綠色生活方式,是指人們在衣、食、住、用、行等日常生活中注重自然、環保、節儉、健康的生活方式,體現了人們良好的個人修養和社會責任意識。 【相關鏈接】2閱讀137頁材料“綠色生活方式”,讀原文,找關鍵詞,劃重點 綠色生活方式,倡導人們在生活作息時盡量減少能量耗費,從而減低含碳物質的燃燒,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進而減少對大氣的污染,減緩生態惡化,減緩溫室效應。 (2)形成綠色生活方式的意義: 綠色生活涉及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早到晚,從頭到腳,幾乎每個人每天每一個生活細節都會涉及綠色或不綠色的選擇問題。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否綠色,直接關系能源資源消耗和生活廢棄物的產生與排放,對生態環境具有重大影響。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是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又一內在要求。 (3)推進形成綠色生活方式的主要舉措: 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培養生態道德和行 為準則,讓天藍地綠水清深人人心;要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要完善政策法規,加強對人們消費行為的規范與引導。 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只說不做、置身事外。一習近平 【啟思導行】想一想:在家庭生活、公共場合、未來職場,我們能為環境保護做些什么?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圖片展示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課堂總結 布置作業 教師歸納(略) 《練習冊》能力訓練板書設計 第14課 推進綠色發展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 (板書) 1.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板書) 2.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板書) 二、實現可持續發展 1.推進綠色生產方式(板書) 2.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板書)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