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課程教案首頁上課班級 23電運二班 23高職計網 23智維二班 23智維一班日期(節次)上課班級 23機電三班日期(節次)課題(教學章、節或主題): 第14課 推進綠色發展教學目標(知識、能力、素質目標)知識目標: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明白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懂得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要求和重要成就,掌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內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理性思維、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明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懂得良好的生態環境對民生的重要意義,自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素質目標: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積極參與全民綠色行動,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教學重點: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教學難點:推進生產方式綠色轉型的意義。教法:講授法、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學法:討論法、自主探究法教學準備:教材、PPT、教案授課方式(請打√): 理論課(√) 實訓課( ) 習題課( ) 其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課程教案內頁教 學 流 程組織教學:師生問好教學 環節 (時間 安排) 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復習 提問 1.社會治理包含什么? 2.國家安全觀包含什么? 教師總結導入 新課 提問:為什么要進行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學生思考新課 講授 第14課 推進綠色發展 一、生態文明建設基本理念 生態是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存在狀態。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四大文明古國均發源于森林茂密、水量豐沛、田野肥沃的地區。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 自然是生命之母,廣袤的草原、肥沃的土地、漁產豐富的江河湖海等,不僅給人類提供了生活資料來源,也給人類提供了生產資料來源。 【視頻】中國環境十大問題 【教師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也積累了不少生態環境問題。為扭轉這一局面,我們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提出的科學論斷。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浙江一些地方發生了對綠水青山造成破壞的現象,為此,浙江省大力推進“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邊三化”行動、“811”環境污染整治行動等工作,對破壞了的環境進行深入廣泛的整治,擦洗了浙江大地上的污垢,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重塑了綠水青山的美麗景象。 【提問】說說你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闡述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實現可持續發展 【視頻】減碳之諾 推進綠色生產方式 【閱讀與思考】2020年9月,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提出:“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 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2022 年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 【提問】我國為什么制定上述目標? 【教師總結】綠色生產方式,要求按照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原則組織生產,創造綠色產品、滿足綠色消費。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方式,堅決摒棄以犧性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推進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 2.形成綠色生活方式 【閱讀與思考】我國每年浪費的食物相當于 2 億人一年的口糧,數量驚人,反對“舌尖上的浪費”刻不容緩。在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大城市,機動車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細顆粒物是空氣污染的重要污染物,推廣“綠色出行”事不宜遲。 【提問】你還知道哪些綠色生活方式 綠色生活方式,倡導人們在生活作息時盡量減少能量耗費,從而減低含碳物質的燃燒,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效量,進而減少對大氣的污染,減緩生態惡化,減緩溫室效應。 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是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又一內在要求。 概念性問題 學生了解 加深學生理解 學生閱讀后了解思考問題,教師進行總結。 學生觀看視頻、閱讀材料后思考。 教師總結并補充概念什么是綠色產品。 學生閱讀后思考,教師可拓展垃圾分類方面的知識,從生活中入手,加深學生的理解。課堂 練習 習題練習 鞏固知識課堂 小結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綠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的期盼。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 課堂總結提升布置 作業 想一想:在家庭生活、公共場合、未來職場,我們能為環境保護做些什么? 加深認識板書 設計 第14課 推進綠色發展 一、生態文明建設基本理念 1.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二、實現可持續發展 1.推進綠色生產方式 2.形成綠色生活方式 理清思路 把握脈絡教學 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