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與環境一、易錯易混再判斷(1)田鼠的種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決定的。(√)(2)大量誘殺雄性個體不會影響種群密度。(×)提示 大量誘殺雄性個體會直接影響種群密度,且破壞種群的性別比例,降低種群的出生率,進而間接影響該種群的密度。(3)常用的樣方的選取方法有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4)可以用標記重捕法調查某老房屋中壁虎的種群密度。(√)(5)不同種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種生物的K值固定不變。(×)提示 同種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變的,還要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等。(6)在“S”形增長曲線中,種群數量超過K/2后,種群增長速率減小,其對應的年齡結構為衰退型。(×)提示 在“S”形增長曲線中,種群數量超過K/2后,種群增長速率減小,其對應的年齡結構應為增長型。(7)一個池塘中的各種動物和植物構成了一個生物群落。(×)提示 群落包括該區域同一時間內的所有生物。(8)同一物種之間的大魚吃小魚不叫捕食,而是種內斗爭。(√)(9)某校園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樹林,草坪中的動物沒有分層現象,而樹林中的動物具有分層現象。(×)提示 這兩個群落中動物都具有分層現象。(10)海岸不同潮間帶物種分布差異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提示 不同潮間帶分布的物種類型不同,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而不屬于垂直結構。(11)不同物種的生態位重疊越多,說明它們之間種間競爭越激烈。(√)(12)海島旅游可能使島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進行。(√)(13)演替達到相對穩定的階段后,群落內物種組成不再變化。(×)提示 演替達到相對穩定的階段后,處于相對穩定狀態,群落內物種組成也會發生變化。(14)如果時間允許,棄耕的農田總能形成森林。(×)提示 形成森林必須有適宜的氣候條件。(15)一個完整生態系統的結構應包括生物群落及其無機環境。(×)提示 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二是營養結構,包括食物鏈和食物網。(16)自養生物一定都是生產者;腐生生物一定都是分解者;生產者一定處于第一營養級。(√)(17)生產者、分解者是聯系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與生物群落的橋梁,其中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基石。(√)(18)食物網的復雜程度取決于該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提示 食物網的復雜程度取決于該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19)食物鏈中某營養級指的是某種生物或種群。(×)提示 食物鏈中的某個營養級指的不是一種生物或一個種群,而是指處于該營養級的所有生物。(20)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照射在生產者上的太陽能。(×)提示 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21)一種蜣螂專以象糞為食,則該種蜣螂最多能獲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提示 象糞中的能量不屬于大象的同化量,所以蜣螂從大象同化量中獲取的能量為0。(22)任何生態系統都需要源源不斷的能量輸入。(√)(23)養魚塘中生產者固定的能量就是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提示 養魚塘中生產者固定的能量和添加的有機物(如飼料)中的能量是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24)“桑基魚塘”實現了能量的多級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傳遞效率。(×)提示 “桑基魚塘”實現了能量的多級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而不是能量的傳遞效率。(25)能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可以出現倒置現象。(×)提示 生態系統中,能量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因此能量金字塔不會倒置。(26)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指的是各種化合物在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往復循環。(×)提示 物質循環指的是各種化學元素在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往復循環。(27)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之間主要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循環。(×)提示 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之間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環。(28)心猿意馬、花香引蝶和老馬識途都屬于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提示 心猿意馬形容心思不專,變化無常,好像馬跑猿跳一樣,不屬于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29)黑光燈傳遞給趨光性昆蟲的信息屬于化學信息。(×)提示 光屬于物理信息。(30)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包括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提示 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不包括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而是指種群內部個體之間,種群之間以及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傳遞。(31)棲息地總量減少和棲息地多樣性降低是生物多樣性降低的重要原因。(√)(32)河流輕度污染后的凈化恢復及火災后草原的恢復均屬于恢復力穩定性。(×)提示 河流輕度污染后的凈化恢復屬于抵抗力穩定性,火災后草原的恢復屬于恢復力穩定性。(33)一個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很低,則恢復力穩定性就一定很高。(×)提示 恢復力穩定性一般與抵抗力穩定性呈負相關,但是也有例外:對于極地苔原(凍原)而言,由于物種組成單一、營養結構簡單,它的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都較低。二、長句應答多強化1.核心概念(1)(選擇性必修2 P2)種群密度:指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2)(選擇性必修2 P9)環境容納量:指一定的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又稱K值。(3)(選擇性必修2 P22)生物群落:在相同時間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4)(選擇性必修2 P23)物種豐富度:指一個群落中的物種數目。(5)(選擇性必修2 P24)原始合作(互惠):指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時,雙方都受益,但分開后,各自也能獨立生活。(6)(選擇性必修2 P24)種間競爭:指兩種或更多種生物共同利用同樣的有限資源和空間而產生的相互排斥的現象。2.結論語句(1)(選擇性必修2 P2)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2)(選擇性必修2 P9)種群經過一定時間的增長后,數量趨于穩定,增長曲線呈“S”形。這種類型的種群增長稱為“S”形增長。(3)(選擇性必修2 P24)種間關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種間競爭、捕食和寄生等。(4)(選擇性必修2 P38)群落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5)(選擇性必修2 P45)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其結構特征會隨時間而變化,如表現出一定的季節性。(6)(選擇性必修2 P49~52)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食物鏈、食物網(營養結構)。(7)(選擇性必修2 P56~57)生態系統能量流動是單向的、逐級遞減的,一般來說,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能量傳遞效率只有10%~20%。(8)(選擇性必修2 P99~101)生態工程遵循整體、協調、循環、自生等生態學基本原理。3.規范表述(1)人類在森林里采伐林木、建設鐵路等,使該地區東北豹幾近消失,隨后全面禁獵、建立自然保護區等措施的實施又使該地區東北豹的種群密度增加。請從種群數量特征的角度對比進行分析。提示 人類活動破壞環境,使東北豹的遷出率、死亡率增加,種群密度減小;后期保護措施的實施使環境改善,東北豹遷入率增加、死亡率減少,種群密度增加(2)[2019·全國卷Ⅲ,T31(2)改編]若將某種單細胞菌分別接種在5 mL培養基M和10 mL培養基M中,培養條件相同,則與培養在10 mL培養基M上的結果相比,培養在5 mL培養基上的該種菌的環境容納量(K值)________(填“增大”“不變”“減小”)。若在5 mL培養基M中接種該菌的量增加一倍,則與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填“增大”“不變”或“減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減小 不變 K值是由環境資源量決定的,與接種量無關(3)魚塘邊,雄蚊可通過感知雌蚊振動翅膀發出的聲波來辨別雌蚊的方位前去交配。蚊子會叮咬垂釣者,為了降低其繁殖數量,請根據上述信息設計一個降低雄蚊種群數量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模擬雌蚊振動翅膀發出的聲波,來吸引雄蚊達到滅雄的目的,從而降低種群的數量(4)[2019·全國卷Ⅰ,T31(2)]A和B之間存在種間競爭關系,種間競爭通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兩種或更多種生物共同利用同樣的有限資源和空間而產生的相互排斥的現象(5)在自然環境不發生根本變化的前提下,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地帶能否建立起塞罕壩式的林海?________。請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不能 兩地自然環境不同,群落演替的最終結果不同(6)生態交錯區又稱群落交錯區,是兩個或多個生態地帶之間(或群落之間)的過渡區域。生態交錯區物種的數目及一些物種的密度增大的趨勢稱為“邊緣效應”,請解釋邊緣效應形成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生態交錯區的環境條件比較復雜,能使不同生態類型的植物定居,從而為更多的動物提供食物條件和棲息空間(7)[2016·全國卷Ⅲ,T31(2)]與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相比,通常凍原生態系統有利于土壤有機物質的積累,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常,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不會很長,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低溫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能量在沿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8)生活垃圾中的細菌和真菌屬于分解者,在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將動植物的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分解成無機物(9)蜣螂以食草動物的糞便為食時,是否獲得了植物同化量的10%~20%?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否 10%~20%是指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蜣螂是分解者,與植物不屬于兩個相鄰營養級(10)人們不斷地對江南某濕地保護區進行除草、殺蟲,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11)某荔枝園中存在如下食物鏈:荔枝樹→雞→動物A,雞的同化量不能100%流入動物A,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雞的同化量與攝入量的比值為M,動物A的同化量與攝入量的比值為N,則M一般小于N,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雞的同化量除了流入動物A外,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未被利用 植物中的纖維很難被雞消化吸收,故雞的同化量與攝入量的比值較小(12)為了進一步提升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有人提出:可大量圍捕生長在長江流域的大型本土兇猛肉食性鳡魚。你認為該方案可行嗎?請你對該方案作出判斷,并用“收割理論”的主要觀點說明判斷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不可行,依據“收割理論”,鳡魚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魚類,這樣就會避免一種或少數幾種魚類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魚類的形成騰出空間,其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13)某扶貧項目的立體養殖的魚塘中,野生魚和草魚都能根據食物的氣味進行攝食,這說明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14)調查發現,濕地內某些植物的種子必須接受某種波長的光處理才能萌發生長,“某種波長的光”屬于________(填“物理”“化學”或“行為”)信息,這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物理 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15)外來物種入侵就是某物種從它的原產地,通過自然或人為的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的過程。從生態學角度分析,外來物種入侵帶來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破壞遷入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或生態平衡;使遷入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即引發生態危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