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聚落)第四章作業設計一、單元信息基本信息 學科 年級 學期 教學版本 單元名稱地理 七年級 第一學期 校本課程+ 地方課程 居民與聚落單元組織方式 團自然單元 重組單元課時信息 序號 課時名稱 對應教材內容第一課時 1 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 人口與人種第二課時 2 人口分布與人種 人口與人種第三課時 3 語言和宗教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第四課時 4 聚落與環境保護 人類的聚居地-實踐作業 5 實踐作業 鄉土地理二、單元分析(一) 課標要求根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 (2022 年版) 》的要求,本章內容屬于 地理課程內容結構中的“認識全球”部分,屬于認識“地球表層”中的“人 文環境”之“居民與文化” ,課標要求具體如下:. 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并簡要歸納世界人口數量變化和人口空間分 布特點。. 通過閱讀圖像、觀察視頻或實地考查等,描述城鎮與鄉村的景觀特征及 其變化。. 運用反映人種、語言、宗教、習俗等內容的圖文資料,描述世界文化的 豐富多彩,樹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意識。學業要求:能夠觀察、描述地球上人口、城鄉、文化等人文環境要素的 基本情況,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二) 教材分析1. 知識框架作業設計第 1頁,共 25頁2. 內在邏輯“地球的表層”是《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 (2022 年版) 》的重要組 成部分,該部分知識是將地球整體作為學習對象。地球的表層主要分成“自 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部分。七年級上冊地球的表層為“海洋與陸地” “天氣與氣候”“居民”和“地域發展差異”,“居民”包括人口與人種、語 言和宗教、聚落三部分。“居民”這部分內容在教材中處于自然地理與人文 地理的銜接地位。在教材編排上按照先人口和人種再語言宗教,最后在此基 礎上認識聚落。本單元的三節內容看似獨立,但卻以“人”為主線,學習人口的增長、 世界的人種、語言、宗教和聚居地等,在內容上重在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 和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旨在幫助學生由認識世界到認識家鄉,增強熱 愛家鄉情感。培養學生的學科參與意識及學習地理的興趣,正確理解人類活 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三) 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初次學習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識,由于這方面的知識與生活聯 系密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儲備了一些關于人口的知識,但學生之間知識儲 備差異較大。在能力方面,學生在學習《地球和地圖》《陸地和海洋》相關 章節時,讀圖識圖的能力得到了培養,具備了一定的讀圖、識圖的能力。這 個階段的學生具有好奇心、對待問題積極主動、勇于發言的優點;同時此階 段的學生存在知識薄弱、能力欠缺等問題,因此在作業設計上要貼近生活、 降低難度、提高學生興趣。三、單元學習與作業目標依據新課標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的原則,制定 本單元作業目標如下:1. 區域認知能力:考查學生在世界地圖中概括人口、語言、宗教的分布特 征。以及不同民居和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2. 人地協調觀: 引導學生通過對人口問題的探討,認知不同人口增長特征 面臨的人口問題,理解人地協調觀。通過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學習, 進一步認識人地和諧的重要性。3. 地理實踐力:引導學生分組實地考察本市宗教建筑,通過小組合作實踐 活動對宗教建筑的分布、形態、文化建立感性和理性認識。作業設計第 2頁,共 25頁4. 綜合思維能力:能夠綜合分析自然環境對聚落的影響。5. 通過單元作業,增強綜合性學習的能力,構建單元內各課時的聯系以及 該單元與其他單元之間的聯系。四、單元作業設計思路本單元選取的主題是“居民與聚落”,依據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章內容, 以《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 (2022 年版) 》為標準。本單元作業由課前作業、課中作業、課后作業和單元質量檢測作業組成。 課前作業主要以思維導圖的填空為主,幫助學生快速了解知識點,初步構建 本節知識架構。課中作業主要是借助智慧課堂 (如翻翻卡、學生講等活動) 完成相關課堂教學任務。課后作業主要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類,必做題為 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掌握情況;選做題主要以主觀題為主, 結合已學地理知識,重在考查讀圖、填圖、析圖、用圖能力。最后一個課時 作業是社會實踐作業,以探訪家鄉的宗教建筑為主題,實踐內容包括:在地 圖中選擇合適的線路、宗教建筑形態、服飾和習俗的認知、以及聚落發展對 宗教布局的影響。本單元作業類型有書面作業和社會實踐作業。書面作業以選擇和填空等 題型為主,基于雙減的背景,以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為出發點,題量較少,重 在考查知識的整體關聯,以及對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和學生的綜合素養。社 會實踐作業有助于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運用適當的地理實踐活動方式,觀察和 認識地理環境,體驗和感悟人地關系,并在活動中做到知行合一、樂學善學、 不畏困難。五、課時作業第一課時 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課前 (5 分鐘):作業設計第 3頁,共 25頁完成本課時內容的思維導圖填空,提交至智學網。【設計意圖】思維導圖的填空,主要是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該項練 習可以督促學生預習課時內容,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提前感知。同時,提交至 智學網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及時調整備課內容和授課重難點, 有助于精準教學。課中 (5 分鐘):圍繞世界人口與問題,開展“人口多好還是人口少好”主題辯論活動。 辯論主題:人口多好還是人口少好?分組:全班分成兩組任務分配:正方觀點:人口多好,反方觀點:人口少好時間:5 分鐘討論注意事項:1.運用頭腦風暴法,匯聚觀點。2.做好記錄。3.指定發言代 表。4.教師給與必要指導。【設計意圖】主要考查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綜合分析能力。該主題辯論會可以鍛煉學 生合作能力、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完成對知識點的掌握, 利用發展、全面的眼光認識問題,也有利于人地協調觀和綜合思維能力等地 理核心素養的培養。課后 (10 分鐘):(必做) 讀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回答下面小題。1.圖中哪一條曲線能表示世界人口增長特點 ( )A.① B.② C.③ D.④2.決定人口增長的因素是 ( )A.計劃生育政策 B.出生率 C.死亡率 D.出生率和死亡率作業設計第 4頁,共 25頁3.人口增長緩慢、停止增長、負增長等帶來的影響是 ( )A.人口老齡程度提高 B.國防兵源充足C.勞動力資源過剩 D.減少對環境的壓力 (選做) 4. (曉世界人口,看世界發展)(1) 根據德國與印度兩國出生率與死亡率的統計,人口自然增長率大的是 _____ (國家),根據人口增長率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一般關系,可知_____ (國家) 經濟水平更高。(2) 根據所提供的信息,未來德國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是_______,對此,德 國應該采取的應對措施是_______。【設計意圖】第一課時的主要內容是世界人口的增長和人口問題,該課時主要意圖是 讓學生對世界人口問題建立宏觀的認識,通過課中討論人口問題,讓學生在 合作的基礎上認識到當前世界面對的人口問題。課后練習分為必做和選做兩 部分內容,必做內容是本課時的基礎知識點, 旨在檢測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 情況,能夠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選做內容為本課時內容的提升和延伸,閱 讀圖表,提取知識點,具有一定的難度, 旨在拓展學生思維。【作業評價標準】總評評價:作業基于本課時教學內容設計,并通過智慧課堂平臺、智學 網等網絡技術手段,及時有效的獲取數據,從而實現精準教學。通過不同的 手段和方式,使作業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并通過設計的必做和選 做題,讓作業更具有層次性、針對性,既能夠鞏固本課時所學內容,又能夠 兼顧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前:能準確完成思維導圖中的填空。(教師評價)課中:對世界人口問題有全面的認識,提升學生合作能力。課后:能夠及時、認真完成必做題,熟練掌握并理解本課時目標。(教師評 價)作業設計第 5頁,共 25頁在原有基礎上, 自愿完成選做題,提升思維能力,拓展知識面。(教 師評價)第二課時 人口分布與人種課前 (5 分鐘):完成對本課時內容的思維導圖填空,提交至智學網。【設計意圖】思維導圖的填空,主要是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該項練 習可以督促學生預習課時內容,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提前感知。同時,提交至 智學網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及時調整備課內容和授課重難點, 有助于精準教學。課中 (5 分鐘):圍繞世界人口分布、不同的人種,完成“翻翻卡活動”。(暢言備課--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作業設計第 6頁,共 25頁主要考查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綜合分析能力。對于世界人口、人種分布 在第二章“七大洲”形狀識別的基礎上完成,既完成了對前面舊知識的復習 鞏固又與新學知識建立聯系,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本節內容的理解。課后 (10 分鐘):(必做) 世界四大人種中,某人種“膚色淡黃,頭發黑而且直,眼珠黑,臉 形扁平”。讀材料,完成下面小題。1.由材料,判斷該人種是( )A.混血人種 B. 白色人種 C.黑色人種 D.黃色人種2.該人種主要分布地區是( )A.亞洲東部B.非洲中南部C.歐洲、北美洲、大洋洲D.非洲、大洋洲和美國境內(選做)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但卻有規律可循 圖為世界人口分布,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3.讀圖把人口分布稠密區域用筆圈出來。4.如圖所示,圖中字母表示區域人口分布情況如何?請完成下表。地區 人口密度 人口稠密 (稀疏) 的自然原因ABCD【設計意圖】作業設計第7頁,共 25頁第二課時的主要內容是人口分布與不同的人種,該課時主要意圖是讓學 生知道世界人口分布規律、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區域,通過課中的“翻翻卡” 活動,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聯系中完成對本節課重難點的掌握。課后練習分 為必做和選做兩部分內容,必做內容是本課時的基礎知識點, 旨在檢測學生 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能夠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選做內容為本課時內容的 進一步識記,通過閱讀地圖,提取知識點,具有一定的難度, 旨在加深對知 識點的理解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作業評價標準】總評評價:作業基于本課時教學內容設計,并通過智慧課堂平臺、智學 網等網絡技術手段,及時有效的獲取數據,從而實現精準教學。通過不同的 手段和方式,使作業更加的豐富、多樣化,并通過設計的必做和選做題,讓 作業更具有層次性,針對性,既能夠鞏固本課時所學內容,又能夠兼顧提升 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前:能準確完成思維導圖中的填空。(教師評價)課中:對世界人口、人種分布有全面的認識,新舊知識聯系,加深知識點的 掌握。課后:能夠及時、認真完成必做題,熟練掌握并理解本課時課時目標。(教 師評價)在原有基礎上, 自愿完成選做題,提升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教師評 價)第三課時 語言和宗教課前 (5 分鐘):完成對本課時內容的思維導圖填空,提交至智學網。作業設計第8頁,共 25頁【設計意圖】思維導圖的填空,主要是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該項練 習可以督促學生預習課時內容,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提前感知。同時,提交至 智學網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及時調整備課內容和授課重難點, 有助于精準教學。課中 (15 分鐘):1. 利用智慧課堂平臺,設計世界語言分布“學生講活動”。讓學生在講的同時用“批注”畫出空間范圍。2. 利用智慧課堂平臺,設計世界三大宗教“分類活動”。利用分類讓 學生了解宗教文化:例如建筑、服飾等。作業設計第9頁,共 25頁3. 利用智慧課堂平臺,設計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學生講活動”。讓學生在講的同時用‘批注’畫出空間范圍。【設計意圖】主要考查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該練習在課堂上可及時獲 取數據,可以根據課堂數據反饋,教師能調整授課計劃和內容,有針對性的 講解,解決學生課堂中面臨的難點,讓課堂效率進一步提升。作業設計第 10頁,共 25頁課后:(8 分鐘)(必做) 1.讀世界主要的語言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1)A 地居民使用的主要語言是______,他們大多信奉______ (宗教)。(2)C 地居民使用的主要語言是______,該地居民大多信仰______教。(3)E 國家居民主要是______ (人種),該地區使用的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 的語言______。(選做) 2.世界居民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甲地的人種主要是__________人種,使用的語言主要是__________;④ 地宗教信仰主要是__________。(2)①②兩地比較,人口分布較稀疏的是__________,其主要自然原因是作業設計第 11頁,共 25頁。__________(3)③④兩地比較,人口分布較稠密的是__________。(4)甲地區人口分布較稠密,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至少列舉 2 條)【設計意圖】該課時主要內容是語言和宗教。重點是語言和宗教的分布以及不同宗教 相關的文化。課后練習分為必做和選做兩部分內容,必做內容是本課時的基 礎知識點, 旨在檢測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能夠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 選做內容為本課時內容的提升和延伸,具有一定的難度, 旨在拓展學生思維 能力,對于本課時內容掌握教好的同學可以完成。【作業評價標準】總評評價:作業從三個方面設計,并通過智慧課堂平臺、智學網等網絡 技術手段,及時有效的獲取數據,從而實現精準教學。通過不同的手段和方 式,使作業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并通過設計的必做和選做題,讓 作業更具有層次性,針對性,既能夠鞏固本課時所學內容,又能夠兼顧提升 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前:能準確完成思維導圖中的填空。(教師評價)課中:對世界語言分布、三大宗教分布快速、準確的完成。(生生互評)課后:能夠及時、認真完成必做題,熟練掌握并理解本課時課時目標。(教 師評價)在原有基礎上, 自愿完成選做題,提升思維能力,拓展知識面。(教師 評價)第四課時 聚落與環境保護課前 (5 分鐘):完成對本課時內容的思維導圖填空,提交至智學網。作業設計第 12頁,共 25頁【設計意圖】思維導圖的填空,主要是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該項練 習可以督促學生預習課時內容,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提前感知。同時,提交至 智學網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及時調整備課內容和授課重難點, 有助于精準教學。課中 (5 分鐘):活動主題:“我記憶中的城市 (鄉村) ”簡筆畫活動目標:通過繪畫的方式了解城鄉景觀的差異,利用地理及所學知識,描 繪出城市或鄉村的形態,進而了解城市、鄉村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活動過程:利用課堂五分鐘時間,舉行“我記憶中的城市 (鄉村)”簡筆畫。活動評價:通過智慧課堂中的“投票”活動,選出最佳作品。課后 (10 分鐘):(必做) 清代宮廷畫師馮寧所繪的《金陵圖》生動地描繪了古代南京的城市面貌和各階層人民的社會生活,城內商業繁華,街市熙熙攘攘,熱鬧非凡,蔚為大觀。下圖為《金陵圖》局部圖。讀圖,完成下面 1-2 小題。1.圖中景觀反映的是 ( )A.鄉村聚落 B.城市聚落 C.漁村聚落 D.牧村聚落2.圖中景觀可以反映當時南京 ( )①工業發達 ②人口眾多 ③商業發達 ④人口較少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必做) 碉房是藏族傳統民居,大多依山坡而建,背風向陽,墻壁用石頭壘砌,墻體厚,窗口很小。讀青海省碉房景觀圖 (右圖) ,完成下面 3-4 小題。3.傳統碉房墻體厚、窗口小的主要目的是( )A.阻擋沙暴 B.穩固墻體C.防風避寒 D.防止雨水4.影響圖示碉房分布形態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水源 B.氣溫 C.降水 D.地形作業設計第 13頁,共 25頁(必做) 5.材料:滄源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在這里的佤族自治縣內,坐落著 中國最后一個原始部落—翁丁村。翁丁佤寨有著近 400 年的建寨歷史,保留 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風格和原始佤族風土人情,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好的 原始群居村落。翁丁原始佤族部落 2006 年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 錄。該地屬于亞熱帶,平均海拔 2000 米以上,主要河流有小黑河、南滾河、永安河等。(1)聚落的形成與自然環境有緊密關系。下列選項中,影響翁丁佤寨形成與 發展的有利條件是___________ (多選)。①水源充足 ②地勢較平坦 ③交通便利 ④礦產資源豐富(2)佤族的干欄式民居也叫“叉叉房” ,建筑以木為柱,以扎編后的竹子或 木板為墻,以茅草片蓋頂,屋頂大多設有丫叉形的搏風板,用整木制作樓梯。 結合當地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分析佤族部落建筑特點與當地的自然環境 的關系。(3)2021年 2 月 14 日的一場大火中,讓該村最終塵封為記憶。分析造成翁丁作業設計第 14頁,共 25頁佤寨此次大火的人為原因是___________。A.氣候炎熱干燥 B.過度商業化開發,防火措施不利C.村寨遠離水源 D.發展經濟,大火是正常自然現象 (選做) 根據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資料一:晉西北很多地方民間建筑以窯洞為主,特點是省工省料易于構 筑,冬暖夏涼,至今仍為廣大農民所喜愛。資料二:晉中民居以四合院為主,較大的院落由幾組院落并列而成。院 落四面屋頂坡度較大,向院內傾斜。晉中四合院以太谷、祁縣、平遙最為典 型。資料三:晉西北窯洞和晉中四合院景觀圖(1) 根據所學知識,推測圖中晉西北窯洞窗朝南開的原因。(2) 閱讀材料二,分析晉中民居四面屋頂向院內傾斜的原因。(3) 自然環境對民居影響較大,試舉兩例世界不同地區的傳統民居并分析 其與氣候的關系。【作業評價標準】總評評價:作業從三個方面設計,并通過智慧課堂平臺、智學網等網絡 技術手段,及時有效的獲取數據,從而實現精準教學。通過不同的手段和方 式,使作業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并通過設計的必做和選做題,讓 作業更具有層次性,針對性,既能夠鞏固本課時所學內容,又能夠兼顧提升 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前:能準確完成思維導圖中的填空。(教師評價)課中:可以描繪出城市與鄉村的景觀 (生生互評)課后:能夠及時、認真完成必做題,熟練掌握并理解本課時課時目標。(教 師評價)在原有基礎上, 自愿完成選做題,提升思維能力,拓展知識面。(教 師評價)第四課時 探訪本地宗教建筑作業設計第 15頁,共 25頁【社會實踐作業】第一部分:地理社會實踐計劃書【活動目的】根據教育部發布的“雙減”要求和教學計劃的安排,學生在學習第四章 的基礎上,利用周末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做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其目 的是培育地理實踐力,有助于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運用適當的地理實踐活動方 式,觀察和認識地理環境,體驗和感悟人地關系,并在活動中做到知行合一、 樂學善學、不畏困難。【活動要求】1、運用地圖規劃前往各宗教場所的路線;2、提前收集各宗教的基本概況;3、現場感知各宗教場所的建筑形式、服飾特點和宗教習俗;4、走訪宗教場所周邊的老居民,了解聚落發展對宗教場所布局的影響。【活動內容】一.實習地點及線路安排1、實踐地點安排:蚌埠市區各宗教場所代表。2、實踐路線安排:從學校前往各個宗教場所。分組要求:基于學生的意愿及距離實踐場所的遠近,將班級學生劃分為 4 組。附 4 組學生線路圖。實踐地 點 地址 地圖路線蚌埠市 耶穌圣 心堂 位于橋東 大馬路南 側 (今淮 河路 264 號)作業設計第 16頁,共 25頁太平街 清真寺 位于蚌山 區南山路 285 號天橋清 真寺 位于蚌山 區華豐街 一巷 24 號棲巖寺 位于龍子 湖區錐子 山西峰南 側第二部分:蚌埠市區宗教場所概述基督教:蚌埠市耶穌圣心堂(圖 A)。位于橋東大馬路南側 (今淮河路 264 號), 仿哥特式建筑,可容納近千人過宗教生活。意大利神甫錢世勛始建于民國十作業設計第 17頁,共 25頁年 (公元 1921 年) ,此后一直為蚌埠教區主教座堂,直到 2001 年 7 月教區 合并。建國初被治淮委員會借用,改建為陳列館,后又改為市政府招待所。 1986 年落實政策收回,仍為教堂恢復開放。伊斯蘭教:1.太平街清真寺 (圖B):位于蚌埠市太平街,為蚌埠市區較早的清真寺,民 國 3 年 (1914 年) 旅居蚌埠的河南周口籍商人丁治甫倡建,聘請李復初阿訇 任教長直到民國 30 年逝世,此后有 6 位阿訇相繼接位。1957 年合并到天橋 寺,原寺被改作工廠。1987 年恢復。2.天橋清真寺 (圖C):位于蚌埠市中心地區的天橋南側。原為蚌埠雜耍說戲 集中地。現其南側為花鳥市場,西側為大型商場,寺后為鐵路,仍處在市中 心地段。始建于 1932 年, 由河北省籍的穆斯林韓福興、楊官亭募捐集資。 在天橋南側購平房 30 間。改建為清真寺佛教:棲巖寺 (圖D):坐落在安徽省蚌埠市龍子湖區錐子山西峰南側。該寺始建于 漢代,因其佛殿、僧堂、經閣均以白色石塊建在山巖之上,故稱棲巖寺,俗稱白石寺。作業設計第 18頁,共 25頁【活動結果】1. 了解各宗教場所的建筑特點。2. 了解各宗教場所中宗教人士的服飾特點和語言特點。3. 通過談話、問卷調查等方法,了解該宗教在蚌埠市區分布的原因。六、單元質量檢測作業(一)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內容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四章檢測作業 (A 卷)一、選擇題截止 2019 年 4 月 12 日,全球 230 個國家人口總數約為 76 億,其中中國 以 13.95 億位居第一,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讀圖,完成下面 1-2 小題。1.上圖中的國家中,人口增長最快及最慢的一組國家是 ( )A.中國 俄羅斯 B.中國 墨西哥 C.印度 俄羅斯D.尼日利亞 俄羅斯2.下列有關中國與印度人口方面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目前中國人口數量比印度多、增長速度比印度快B. 目前中國人口數量比印度多、增長速度比印度慢C.中國人口由于基數大,增長快,人口數量將一直穩居世界第一D.印度人口多,勞動力充足,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作業設計第 19頁,共 25頁3.生活在②半島南部的人們,主要是 ( )A.黑種人 B.黃種人 C. 白種人 D.混血種人4.③地區所屬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蘭教 D.猶太教聚落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其房屋的建筑材料、建筑結構 等無不深深打上自然環境的烙印。下圖為某地傳統民居景觀圖,據材料完成下面小題。5.圖示景觀是 ( )A.蒙古包 B.窯洞 C.竹樓 D.冰屋6.該居民獨特的結構是為了適應該地 ( )A.濕熱氣候 B.干旱氣候 C.寒冷氣候 D.風沙氣候二、簡答題7.讀世界人口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作業設計第 20頁,共 25頁(1) A 地主要為_______________人種,通用的語言是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2) C 地主要是________人種,主要信奉________教;D 地通用__________ 語,C、D 兩地人口稠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3) 圖中 A、B、C、F 四個地區中,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是___________ (填字母), A、B、D、E 四國中移民人數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 (填國家)。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四章檢測作業 (B 卷)一.選擇題下表是 2013~2019 年新加坡人口統計數據。根據材料,完成下面 1-2 小題。年份 少兒人口 勞動人口 老年人口0~14 歲 (%) 15~59 (%) 60 歲及以上 (%)2013 13.23 78.37 8.402015 12.63 78.32 9.052017 12.21 77.21 10.582019 12.33 75.28 12.361.2013~2019 年新加坡人口變化的趨勢是 ( )A.人口出生率逐年上升 B.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上升C.勞動人口比重逐年上升 D.老年人口比重逐年上升2.根據上述人口變化趨勢,新加坡應采取的措施有 ( )A.限制出國留學人數 B.扶持養老產業發展C.減少幼兒教育投入 D.出臺提前退休政策3、讀下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作業設計第 21頁,共 25頁A.①地地處非洲,全部為黑色人種,被稱為世界上黑人的故鄉。B.②地的居民主要信奉伊斯蘭教,男子常穿白色長袍,戴頭巾;女子則穿 黑色長袍,蒙面紗。C.③地所處的半島為世界第一大半島,是佛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D.④地人口稠密,隨處可見莊嚴肅穆的教堂、高高的十字架。澳大利亞某地區降水稀少, 自然景觀極度荒涼,氣溫年較差大,夏季最 高氣溫可達 50℃ ,冬季氣溫較低。早年,該地區的礦工經常在礦井里躲避炎熱天氣,長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地下住宅。讀圖完成 4-5 題。4.該類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 (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 C.③地附近 D. ④地附近5.關于當地的特色住宅,下列推測錯誤的是 ( )A.通天井直通地面,有助于收集雨水B.通天井直通地面,有助于獲得新鮮空氣C.地下住宅溫度變化小,冬暖夏涼D.地下住宅的設計,類似于黃土高原的窯洞“合掌造”村落是日本岐阜縣白川鄉傳統民居,為木造建筑物,屋頂 陡峭,呈人字形,如同雙手合十,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讀“合掌造” 圖,完成下面小題。6.“合掌造”村落的建筑結構特點有利于抵御的主要自然災害是 ( )A.地震 B.泥石流 C.洪澇 D.干旱作業設計第 22頁,共 25頁二.綜合題7.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傳統民居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不同的氣候條件下,民居各具特色。讀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1) 特征定位:根據當地氣候特征確定位置是地理定位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據所給的氣候資料完成思維導圖,并確定甲地的大致位置。(2) 成因分析:判斷對錯,對的請填寫“正確” ,錯的請打“錯誤”。① A 地位于北回歸線附近,當地天氣終年炎熱干燥。 ( )② B 地比 C 地氣溫高、降水多,是緯度因素影響的結果。 ( )③ C 地位于寒帶,四季分明,夏至前后會出現極夜現象。 ( )(3) 因地制宜:結合圖文資料及所學知識完成下表。自然環境 傳統民居特點 傳統民居特點與 自然環境的關系A 地 終年炎熱干燥,溫差大, 風沙大,多石山、沙漠 墻厚、窗小B 地 氣候____,植被茂密 雙層木樓,人住上層作業設計第 23頁,共 25頁(二)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屬性表A 卷序號 類型 對應單元 作業目標 對應學 難度 完成時間了解 理解 應用 15 分鐘1 選擇題 1 √ 易2 選擇題 1 √ 難3 選擇題 2 √ 中4 選擇題 3 √ 易5 選擇題 4 √ 中6 選擇題 4 √ 中7 1 填空題 2,3 √ 中7 2 簡答題 2,3 √ 中7 3 選擇題 1 √ 難作業設計第 24頁,共 25頁序號 類型 對應單元 作業目標 對應學 難度 完成時間了解 理解 應用 15 分鐘1 選擇題 1 √ 中2 選擇題 1 √ 中3 選擇題 2,3 √ 難4 選擇題 2 √ 難5 選擇題 4 √ 難6 選擇題 4 √ 中7 1 填空題 4 √ 難7 2 填空題 2 √ 中7 3 填空題 4 √ 難B 卷作業設計第 25頁,共 25頁七、答案及解析第一課時:【答案】1.B 2.D 3.A4. (1) 印度 德國(2) 勞動力不足,社會養老負擔加重,兵源不足,老齡化加劇鼓勵生育,制定積極的移民政策,健全養老保障體系等【解析】1.由圖中四幅人口增長曲線圖可知,世界人口在 1800 年前增長緩慢, 因為之前屬于農業社會,生產力生活水平低,進入工業社會以后,人口增長速度 加快,尤其是 1950 年以后結束了二戰的影響,生活和醫療技術水平大大提高, 人口增長迅速,與圖中②曲線相符,故選 B。2 人口的增長率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決定的,出生率高和死亡率高會導 致人口增長率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長迅速,出生率低和死亡率高會導 致人口增長率低,故選 D。3.人口增長緩慢、停止增長和負增長會導致國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齡化嚴重, 勞動力資源不足,故選 A。4. (1) 由圖可以看出,德國和印度兩個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大的是印度;從人 口增長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看,德國的經濟水平更高。(2) 根據材料提供的信息,德國人口增長緩慢,未來可能會出現勞動力不足, 社會養老負擔加重,兵源不足,老齡化加劇等問題,因此德國要鼓勵生育,制定 積極的移民政策,健全養老保障體系等。第二課時【答案】1.D 2.A3.4.地區 人口密度 人口稠密 (稀疏) 的自然原因A ≤1 地處沙漠,氣候終年干旱B ≤1 地處高緯度地區,氣候終年嚴寒C ≤1 地處赤道附近,氣候濕熱D ≤1 地處高海拔地區,氣候終年寒冷【解析】1.黃色人種、黑色人種、 白色人種是世界三大人種,其中膚色淡黃, 頭發黑而且直,眼珠黑,臉形扁平是對黃色人種特點;故 D 符合題意,選 D。2.世界三大人種主要分布如下:黃種人:分布在亞洲東部,美洲印第安人和北答案第 1頁,共 5頁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也屬于黃色人種;白種人:歐洲,亞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 部,北美洲,及大洋洲;黑種人:非洲南部和中部。美洲地區也有一定數量的黑 色人種;故 A 符合題意,選 A。3.讀圖可知,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世 界人口分布的四個稠密區是:亞洲的東部、亞洲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的東部。 4.據圖表分析,人口密度由圖例直接讀出,A 地位于非洲北部,屬于熱帶沙漠氣 候,氣候過于干旱,所以人口稀少。B 地是北冰洋沿岸,這里緯度高,氣候過于 寒冷,不適合人類生存,人口稀少。C 地是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上最大 的熱帶雨林氣候區,氣候過于濕熱,人口稀少;D 地位海報較高的青藏高原地區, 氣溫差異大,人口稀少。第三課時【答案】1. (1)英語 基督教(2)阿拉伯語 伊斯蘭教(3)黃種人 漢語2. (1)黃色 漢語 基督教(2)① 氣候干旱(3)④(4)地形平坦;氣候溫和濕潤;水源較充足;開發歷史悠久;農業發展較早等 【解析】1. (1)A 地是北美,其居民使用的主要語言是英語,他們大多信奉基督 教。(2)C 地位于中東,主要是阿拉伯人,居民使用的主要語言是阿拉伯語,大多信仰伊斯蘭教。(3)E 國是中國,居民主要是黃種人,該地區使用的是漢語,漢語是世界上使 用人數最多的語言。2. (1)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美洲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也 屬于黃色人種。圖中的甲在亞洲東部,屬于黃色人種,該地位于中國,語言為漢 語;④位于歐洲西部,宗教信仰為基督教。(2)讀圖可知,圖中①地是撒哈拉地區,氣候干旱,故人口分布稀疏。 (3)③為溫帶大陸性氣候且處于高原地區,氣候較為干旱,緯度較高,氣溫較低, ④位于歐洲西部,地形平坦,氣候溫暖濕潤,適宜人類居住,人口稠密。 (4)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區,比如甲-亞洲的東部,自然界為 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了較為優越的發展環境,平原面積廣,地形平坦;距海近, 氣候溫和濕潤;河流多,水源較充足;且開發歷史悠久、農業發展較早等。第四課時【答案】1.B 2.C 3. C 4. D5. (1)①②(2)當地的氣候特征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佤族的聚落建筑適應當地溫熱、多雨、潮濕的自然環境。房屋以竹子、木板、茅草為建筑材料,可以通 風散熱;房頂呈“人”字型,排水性能好;一般為兩層,可以避免潮濕。(3)B(選做)(1)位于北回歸線以北,窗戶向南開更利于太陽的照射,冬季盛行偏北風,向南 開窗防風保暖(2)黃土高原氣候干旱,降水總量少,屋頂向內傾斜易于降水收集答案第 2頁,共 5頁(3)東南亞——高腳屋,氣候濕熱北非——碉樓,氣候干旱——云南竹樓,通風,防潮,散熱【解析】1、根據材料“《金陵圖》生動地描繪了古代南京的城市面貌”,據此可 知,圖中景觀反映的是城市聚落,故選 B。2、圖中景觀不能反映工業發達,①錯誤。“街市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可反映 人口眾多,②正確,④錯誤。 “城內商業繁華”可反映商業發達,③正確。故②③正確,選 C。3、根據材料“大多依山坡而建,背風向陽”可以推測,當地風力較大,氣溫較 低,進而得知,傳統碉房墻體厚、窗口小有利于防風避寒,C 正確。藏族人主要 生活在青藏高原,受青藏高原北部山脈的阻擋,沙暴對青藏地區的影響較小,A 錯誤。墻體厚、窗口小有利于穩固墻體,防止雨水,但是這些都不是其主要目的, B、D 錯誤。故選 C。4、材料指出,碉房大多依山坡而建,可知當地地形不平坦,因此主要影響因素 是地形,與水源、氣溫、降水等因素關系不大,D 正確,ABC 錯誤。故選 D。5、(1)翁丁佤寨主要河流有小黑河、南滾河、永安河等,離水源較近,水源充足,①正確;根據“翁丁佤族原始部落民居分布圖”可知,翁丁佤寨地勢較平坦, ② 正確;翁丁佤寨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平均海拔 2000 米以上,交通不便,③錯誤; 材料中不能得到翁丁佤寨礦產資源豐富的信息,④錯誤。故選①②。(2)根據翁村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可知,該地全年高溫,降水豐沛;根據“翁 丁佤族原始部落民居分布圖”可知,該地種植水稻,周圍有竹林。佤族的建筑特 色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從建筑材料看,佤族的傳統民居以竹子、木頭、 茅草等為原料,就地取材而建;從建筑結構看,佤族的傳統民居屬于干欄式建筑, 一般為兩層,一方面可以通風散熱、避免潮濕,另一方面房頂呈“人”字型,排 水性能好,很好的適應了當地全年高溫,降水豐沛、氣候濕熱的特點。(3)翁丁原始佤族部落 2006 年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翁丁以它傳統 的佤族風俗文化和保存完好的原始部落,吸引了全國乃至全世界慕名而來的眾多 游客,但過度的商業化和防火意識的缺乏,2021 年 2 月 14 日的一場大火中,讓 該村最終塵封為記憶,所以造成翁丁佤寨此次大火的人為原因是過度商業化開發, 防火措施不利,B 正確;翁丁佤寨地處亞熱帶,氣候濕熱,A 錯誤;翁丁佤寨主 要河流有小黑河、南滾河、永安河等,離水源較近,C 錯誤;發展經濟與發生火 災沒有必然聯系,只要加強防火意識,做好防火措施,一般不會發生火災,D 錯 誤。故選 B。(選做)(1)山西省位于北回歸線以北的北溫帶,太陽直射點始終位于北回歸線及以南, 所以窗戶向南開更利于太陽的照射,冬季盛行偏北風,向南開窗防風保暖。(2)聯系我國降水分布可知,黃土高原氣候干旱,年降水總量少,屋頂向內傾斜 易于雨水收集。(3)東南亞位于熱帶,全年高溫多雨,所以該地民居是高腳屋,有利于通風散熱; 西亞的雕樓,墻厚窗小,適應了當地高溫干燥的氣候環境,能夠放熱量輻射和防 風沙。A 卷【答案】1.D 2.B 3.A 4.B 5.C 6.A6. (1) 黃色人種 漢語答案第 3頁,共 5頁(2) 白色人種 基督教 英語 經濟發達(3) C 美國【解析】1.結合圖示來看,人口增長最快的是尼日利亞,人口自然增長率約為 3.50%,人口增長最慢的國家是俄羅斯,人口自然增長率約為 0%。故選 D。2. 目前中國人口數量比印度多,但增長速度比印度慢,故 A 錯誤,B 正確;中 國人口基數大,但增長慢,印度人口由于基數大,增長快,人口數量有可能超過 中國居世界第一,故 C 錯誤;印度人口多,勞動力充足,但同時也會帶來諸多的 社會負面影響,與社會經濟發展不相適應,故 D 錯誤。故選 B。3.由圖中人種分布圖可以看出,②表示的印度半島北部以白色人種為主,南部 是以黑色人種為主,故選 A。4.由圖可知,圖中③是中國以南的中南半島,該地區的居民以信仰佛教為主, 有的國家把佛教當成國教,故選 B。5.圖示景觀是竹樓,下層架空為了防止毒蟲猛獸的侵襲,上層住人利于通風散 熱,C 正確。選 C。6.竹樓的獨特結構是為了適應該地炎熱潮濕的氣候,利于通風散熱,A 正確。 故選 A。7. (1) 由圖可知,A 地是中國,主要是黃色人種,通用的語言是漢語。(2) C 地是歐洲,主要是白色人種為主,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伊斯蘭教;D 地通用 語言是英語,兩地人口稠密的原因是經濟發達。(3) 圖中 A、B、C、F 四個地區中,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是 C 表示的歐洲,A、 B、D、E 四國中移民人數最多的是 D 表示的美國。B 卷【答案】一、選擇題1.D 2.B 3.B 4.B 5. A 6.A二、綜合題(1) 炎熱 (高溫) 多雨冬季溫和 (低溫) 少雨 (濕潤) 溫帶沿海(2) ①錯誤②正確③錯誤(3) A 地墻厚隔熱,窗小減少 (進入室內的) 熱風,B 地濕熱住在樓上通風散熱, 防潮濕,就地取材【解析】一、選擇題1.根據表格信息可知,從 2013~2019 年,新加坡的老年人口比例從 8.40%變化 為 12.36%,這說明新加坡人口變化的趨勢是老年人口比重逐年上升,D 符合題意; 從 2013~2019 年,新加坡的少兒人口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勞動人口比重也逐年下 降,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下降,ABC 說法錯誤,排除 ABC。故選 D。 2.根據表格信息可知,新加坡從 2013~2019 年少兒人口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勞動 人口比重也逐年下降,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下降,老年人口比重逐年上升,老齡 化問題凸顯,說明其要扶持養老產業發展,B 符合題意;限制出國留學人數、減 少幼兒教育投入、出臺提前退休政策均不能解決新加坡人口老齡化問題,不符合 新加坡發展實際,排除 ACD。故選 B。3.讀圖可知,①地地處非洲的北部,屬于白色人種;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屬于黑色 人種,被稱為世界上黑人的故鄉,故 A 錯;②地屬于阿拉伯半島,當地的居民主 要信奉伊斯蘭教,男子常穿白色長袍,戴頭巾;女子則穿黑色長袍,蒙面紗;故 B 對;③地所處的半島是印度半島,世界第一大半島是阿拉伯半島,是佛教和印答案第 4頁,共 5頁度教的發源地;故 C 錯;④地位于亞洲東南部,人口稠密,主要信仰佛教,不可 能看見莊嚴肅穆的教堂、高高的十字架;故 D 錯;所以該題的答案選 B。 4.根據圖文材料可知,該類地下住宅分布在“降水稀少,自然景觀極度荒涼,氣 溫年較差大,夏季最高氣溫可達 50℃ ,冬季氣溫較低” , “躲避炎熱天氣”的 地區。圖中①地為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冬季溫和,氣溫年較差不大,A 錯誤; ②地為熱帶沙漠氣候,氣溫年較差大,降水稀少,B 正確;③地為熱帶草原氣候, 氣溫年較差小,C 錯誤;④地為亞熱帶濕潤氣候,氣溫年較差較小,D 錯誤。故 選 B。5. 該區域屬于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降水稀少。地下住宅位于地底溫 度變化小,冬暖夏涼,類似于黃土高原的窯洞,該住宅的通天井直通地面,有助 于獲得新鮮空;故選項 A 推測錯誤,B、C、D 推測正確,本題要求選擇推測錯誤 的一項,A 選項符合題意,故選 A。6. 日本是多地震的國國家,合掌造采用木質材料建造,可以有效的減輕地震造成 的危害。屋頂陡峭,是因為降水多,有利于雨水和積雪的滑落。與泥石流、洪澇 和干旱的關系不大。所以根據題意選 A。二、綜合題(1) 1 月氣溫> 15°C 為高溫,0-15°C 為溫和, 20°C 為高溫,10-20°C 為 溫和,<10°C 為低溫;月降水量 100mm 以上稱為多雨,50mm-100mm 為濕潤,<50mm 為干燥或少雨。因此甲地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熱帶地區全年高溫,甲 地夏冬之間溫差較大,排除熱帶,全年氣溫高于 0°C,排除寒帶,推測甲地為 溫帶;全年降水總量較多,推測為沿海地區。(2) ①讀圖可知,北回歸線穿過 A 地,并且為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 故①正確;②B 地比 C 地緯度低,位于赤道附近,盛行上升氣流,降水多,故②正確;③C 地高于北極圈,位于寒帶,終年比較寒冷,四季不分明,夏至前后會出現極 晝現象,故③錯誤。(3) 讀圖可知,A 地為熱帶沙漠氣候,終年高溫少雨,其民居是厚墻加小窗, 防曬又涼快,與當地炎熱干燥的自然環境相適應;B 地位于東南亞,主要以熱帶 雨林氣候為主,高溫多雨,雙層木樓既涼爽又防潮。答案第 5頁,共 5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