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地球和地圖》作業設計一、單元信息基本信息 學科 年級 學期 教材版本 單元名稱地理 七年級 第一學期 人教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單元 組織方式 自然單元 ( √ ) 重組單元 ( )課時信息 序號 課時名稱 對應教材內容1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第一課時2 經緯網定位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第二課時3 地球的自轉 第二節地球的運動第一課時4 地球的公轉 第二節地球的運動第二課時5 地圖的閱讀 第三節地圖的閱讀第一課時6 等高線地形圖 第四節地形圖的判讀第一課時7 分層設色地形圖 地形剖面圖 第四節地形圖的判讀第二課時二、單元分析(一) 課標要求根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 (2022 版) 》的要求,參照《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 準 (2011版) 》。本章屬于初中地理學習的開頭篇地球和地圖,課標具體要求如下:地球和地圖( 一) 地球和地球儀標準 學業要求主題一 地球和地球儀 結合科學故事、史實材料等,說出人類對地 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使用數據、類比等方式 描述地球的大小。 觀察地球儀,并用簡易材料制作地球儀模型。 主題一地球和地球儀 學習本部分后,學生能夠通過 設計、制作簡易地球儀模型, 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和緯線, 說明經度和緯度的分布特征,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和緯線,說出經度和緯 度的分布規律;用經緯度描述某-地理事物或 現象所在地的位置。 在地球儀上識別兩極、赤道、南北回歸線、 南北極圈、本初子午線等,說出劃分南北半 球、東西半球的依據。 主題二 地球的運動 1.地球自轉 運用地球儀或軟件,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 說出地球的自轉方向、周期。 結合實例,說出地球自轉產生的主要自然現 象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2.地球公轉 運用模型或軟件,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說 出地球的公轉方向、周期。 結合實例,說出地球公轉產生的主要自然現 象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并利用經緯網對現實中的地 理事物和現象進行定位,描述 地理事物和現象所在地的經 緯度位置和相對位置。 主題二 地球運動 學習本主題后,學生能夠自主 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 歸納地球的運動規律,并用現 實世界中的事例證明地球運 動的存在,形成尊重客觀事實 的科學態度;能夠舉例說明地 球運動所產生的主要自然現 象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 響,以及人們順應自然規律進 行社會活動所展現出的智慧,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觀 念。(二) 地圖標準 學業要求在地圖上辨別方向,判讀經度和緯度,量算 能夠在地形圖上判別和描述距離,識別圖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現象, 基本的地形特征;并描述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空間分布特征。 能夠閱讀和提取地圖上的地結合地形觀察,說出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 理信息,并利用地理信息說明色地形圖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圖上識別 和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一些基本地形。 能夠養成在生活中使用數字根據需要選擇適用的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 地圖的習慣,感悟信息技術的理信息,養成使用地圖的習慣。 發展給生活帶來的便利;結合生活實例,描述數字地圖和衛星導航系 能夠恰當地使用地理工具和(地球) (地球和地圖) (地圖)統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捷。 結合實例,描述數字地圖在城市管理、資源 調查、災害監測等方面的應用。 方法進行地理實驗、社會調查 和野外考察。(二) 教材分析1. 知識框架(描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利用地球儀判讀經緯度)(探索地球自轉和公轉)(學會使用地圖)(判讀等高線地形圖)(閱讀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2. 內在邏輯地球和地圖是義務教育地理課程中的開頭篇,是地理學習的基礎內容。初中地理 首先學習各種地理要素,接著學習不同尺度下的各種自然要素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地理 環境。地球和地圖是學生在學習地理時會想到的第一印象,地球儀和地圖更是成為我 們地理各種學習的重要媒介。本單元的知識點是從學習地理的一般認知規律來編排的, 首先從學生的常識——地球是一個球體出發,在從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接而引出地 球儀,學習經緯網,這是我們看到的地球的“形”。然后借助于地球儀探索地球的“狀態”——地球是不斷運動的。將地球儀的尺度 放小,結合人們生活的需要,學會使用地圖。在此基礎上,學習地圖表達特殊地理要 素“地形”的地圖——地形圖,從小尺度上描述山體部位的等高線地形圖,到大尺度 上地球表面起伏形態的分層設色地形圖,在此基礎上轉繪而成的地形剖面。整章內容 層層遞進,內在邏輯清晰, 旨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 引導學生初步形成綜合思維,增強地理實踐力,加強區域認知,形成科學的人地協調 觀。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三) 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地球和地圖是學生接觸地理學習的開頭篇章, 是地理學習的基礎內容。主要包括地球和地球儀、地球的運動、地圖的閱讀和地形圖 的判讀。教材是教學的依據,作業設計時要注意各部分之間的聯系,聯系生活,做到 理論聯系實際。學用結合,聯系生活實際通過身邊的事例拉進學生與地理的距離,即 能激發學習興趣,又能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為七年級學生學習地理開了一個好頭!三、單元學習與作業目標根據課標,制定的本單元作業目標如下:1.通過估算學校操場的長和寬,估算周長和面積,對比赤道周長和地球表面積, 讓我們在生活中感受地球的大小。2.通過繪制地球儀模型,學習經緯讀,引導學生加深對經緯定位的理解與應用。3.借助地球儀,學生分組合作演示地球自轉和公轉,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影子變化, 說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提高合作學習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4 .繪制校園平面示意圖,學會使用地圖的三要素:方向、圖例、比例尺。5.以生活中常用的電子導航地圖為例,多方面培養學生讀圖和運用地圖的能力, 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6.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選做作業為相山秋游活動,學生在情境 中識別山體部位,培養空間概念,提高地理實踐力。7.閱讀安徽省某區域分層設色地形圖,寓學于樂,教生活中的地理不僅加強了區 域認知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地理的興趣,8.通過單元作業,加強單元學習的整體性,以淮北為線索,將第一單元的所有知 識貫穿其中為后面的區域地理學習做好鋪墊。學以致用,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增強 建設家鄉的責任感,已達到育人的目標。四、單元作業設計思路本單元學習的主題是“地球和地圖”,課程資源根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版) 》的要求,參照《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 (2011版) 》。結合教材、學生所在學 校以及家鄉淮北的實景,選取作業內容,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設置必做作業與選做作業。本單元作業由課時作業和單元質量檢測作業組成,本單元共七個課時。主要是從生活的角度出發,以學校操場感知地球大小,觀察影子的變化說明地球運動,繪制學 校平面示意圖學會閱圖,登山游玩識別地形圖。作業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通過地理 觀察、記錄、分析原因落實學習目標。拓展性作業旨在結合時政熱點拓寬學生的知識 面, 由于本校學生知識面差異大,七年級學科多,學生的學科學習興趣不一樣,這部 分屬于選做作業。本單元作業類型有書面作業和實踐作業,書面作業有填空,簡答,繪圖題等題型。 基于雙減的背景,本著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出發點,書面作業題量不超過 4 組。單元 質量檢測作業由 8 組題組成,填空題和綜合題均以題組形式出現, 旨在考查本單元的 知識掌握情況,對家鄉淮北的地理環境的了解程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本單元作業體例見下表。“地球和地圖”單元作業體例課時作業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題量 地球形狀和大小 必做作業 2-3 組 填空題 4 組 選擇題 3 組 綜合題 1 組選做作業 2-3 組經緯網 必做作業 2-3 組選做作業 1 組地球自轉 必做作業 2-3 組選做作業 3-4 組地球公轉 必做作業 2-3 組選做作業 2-3 組地圖的閱讀 必做作業 3-4 組選做作業 1 組等高線地形圖 必做作業 2-3 組選做作業 1 組分層設色地形圖 地形剖面圖 必做作業 2-3 組題型 書面作業、實踐性作業繪圖題、選擇題、綜合題、活動題時間 15 分鐘 30 分鐘本單元作業設計的基本流程為:明確作業目標、選取情境素材、設定問題任務、 評價標準和方式設計。五、課時作業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第一課時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作業 1:“地理 ·探索生活” (必做作業)一、作業內容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想象—推測—驗證— 目睹—測量的漫長過程。1. 關于“人類對地球認識過程”的排序正確的是 ( )①地球衛星照片②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的成功③根據太陽和月亮的形狀推測④天圓地方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2.從你的腳下挖洞,穿過地心,會到達地球的另一端阿根廷,不考慮其他因素, 穿過地心的直線路程大約是( )A.6371 千米 B.12742 千米 C.2 萬千米 D.4 萬千米 3.為了更好地認識地球,人們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制作了地球儀 (見下圖) 。在地球儀上標出地軸,北極點、南極點,將經線描成紅色,緯線描成綠色。二、時間要求:10 分鐘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描述人類認識地球形狀過程了解地球大小的數據準確認識地球儀的組成部分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描述人類認識地球形狀過程,領悟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從有趣的対 趾點話題,計算地球的直徑,需要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最后是填圖題,有利于學生 形成空間概念。五、答案與解析1. D2. B3. 略【解析】 (1) 本題考查了“結合科學故事、史實材料等,說出人類對地球形狀的 認識過程” ,考查層次 A。按“天圓地方” 、“根據太陽和月亮的形狀推測” 、“麥 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的成功” 、“地球衛星照片”順序認識地球形狀。(2) 本題考查了“使用數據類比的方法描述地球的大小”,考查層次 B。題干中穿過 地心的直線路程就是地球的直徑,地球平均半徑是 6371 千米,直徑大約是 12742 千米。 故選 C。(3) 本題考查了“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和緯線” ,考查層次 C。先找到地軸,地軸 與地面的交點是北極,南極,連接南北極的半圓是經線,圖中橫著的是緯線。作業 2:拓展性作業 (選做作業)一、作業內容材料一:“上九天攬月,觀星辰大海” ,圖 1 微信啟動頁面照片來源于 1972 年 阿波羅計劃最后一次飛行任務中,宇航員拍下一張歷史性照片,這張照片被稱為“藍色 彈珠” ,從太空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地球是一個球體。材料二:現代人們通過人造衛星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地球的最大周長約4 萬千米,表面積約 5.1 億平方千米。材料三:我們學校的西操場,據初步估算我們學校操場的最大跑道的長度是 200米,操場的長約為 80 米,寬約為 50 米。圖 1圖 21. 地球最大周長約相當于多少個操場跑道的總長?2. 地球表面積約相當于多少個學校西操場的總面積?3. 不考慮其他因素,人平時的行走速度大約是 5 千米每小時,試估算自己圍繞地 球最大周長走一圈大約需要多長時間?二、時間要求:8 分鐘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準確換算地球最大周長與操場跑道準確換算地球表面積與操場面積估算時間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利用微信啟動頁面,結合科學故事,學生直觀地看到地球的形狀,通過估算學校操 場的長和寬,周長和面積,對比赤道周長和地球表面積,通過實際計算,讓我們在生 活中感受地球的大小。既直觀又貼近生活,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六、答案與解析1.200 0002.127 500 000 0003.8000 小時 (約為 333 天)【解析】本題考察了“使用數據、類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考查層次為 B。根據數學中的單位換算,準確計算出答案。(1) 4 萬千米=40 000 000 米,40 000 000÷200=200 000。(2) 地球表面積是 5.1 億平方千米=5.1×1014 平方米,操場面積是4000平方米, 相除等于 1.2×1011。(3) 40000÷5=8000 (小時) 8000÷24≈333 (天) 第二課時經緯網定位作業 1:“地理 ·生活小妙招” (必做作業)一、作業內容游戲:繪經緯,定位置!可參照以下步驟:第一步:選擇一個類似于地球形狀的物品,一支紅色馬克筆,一支藍色馬克筆, 一支黑色馬克筆。第二步:選定南極點與北極點,用藍色馬克筆畫經線。備注標出 0°經線,180° 經線,20°W 經線,160°E 經線。用紅色筆畫出赤道,在用黑色的筆畫出 30°N,60°N,30°S,60°S。第三步:找到淮北的地理位置 (34°N,116°E)觀察并記錄:淮北半球位置 _____半球 (東或西) _____半球 (南或北)沿 34°N 緯線一路向東回到淮北 能 ( ) 否 ( )沿 116E 經線一路向北回到淮北 能 ( ) 否 ( )二、時間要求:10 分鐘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能明確經線和緯線的特點能明確經度和緯度的劃分能在地球儀上確定某地點的經緯度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通過動手在乒乓球上繪制經線和緯線,來確定經度和緯度,讓學生加深對經緯網 定位的理解與應用,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落實了對知識點的理解應用。 充分調動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僅能做到“寓學于樂”,而且能初步培養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 的綜合能力。五.答案與解析地球儀模型樣例:東半球 北半球 能 否【解析】本題主要考察“觀察地球儀,并用簡易材料制作地球儀模型”“在地球 儀上識別經線和緯線,說出經度和緯度的分布規律”“用經緯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 現象所在地的位置”“說出劃分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依據” ,考查層次 C。經線是 連接南極、北極的半圓。緯線可以先畫好赤道,在畫與之平行的大圓;淮北位于西經 20°以東,東經 160°以東,屬于東半球,位于 34°N 在赤道以北,在北半球,沿 34° N 緯線一路向東能回到淮北,因為緯線是圓的,116°E 位于東半球,經線是半圓,沿 116°E 經線一路向北最終只能到達極點。作業 2:拓展性作業 (選做作業)一、作業內容21 世紀,互聯網時代正在興起,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 查詢地理位置,除了借助于地球儀,我們也可以利用手機微信等軟件可查詢我國各地 的經緯度,以微信為例,現用微信查詢我們學校經緯度:第一步:在微信搜索中打開小程序【經緯度查詢定位軟件】第二步:打開小程序,就會看到自己當前位置的經緯度信息,如左圖,可以看到 淮北市人民路學校的經緯度:33.952434° ,116.827748°第三步: 移動手指向找尋度數的變化特點 , 判斷出淮北的經緯度位置是(33.952434°N,116.827748°E)同學們,正確使用手機,網絡也能成為我們學習的好幫手。我們也可以通過手指 收縮地圖,就可以查看我國其他地方的經緯度位置信息了。使用手機查詢我國典型城市的地理位置,填入下表中。城市 經度 緯度 在淮北的哪個方向北京上海拉薩烏魯木齊二、作業時間:10 分鐘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在圖中找準城市判斷出緯度判斷出經度判斷出相對位置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縮小尺度到中國,通過經緯度度數的變化,利用反向思維,判斷經緯度,形象思 維抽象化。互聯網時代,網絡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我們應該在學習中引導學生正確使 用,揚長避短,充分挖掘身邊的學習素材。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生學習的成就感提 高,學生才會學得更努力。同時,提示學生手機還可以查看每天的日出日落時間,為 下節課地球運動的學習做好鋪墊。五、答案與解析北京 (40°N,116°E) ,上海 (30°N,121°E) ,拉薩 (30°N,91°E) ,烏 魯木齊 (43°N,88°E) ,分別在淮北的北、東南、西南、西北方向。【解析】本題主要考察“用經緯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現象所在地的位置。 ”考 查層次 A。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第一課時地球自轉作業 1:基礎作業 (必做作業)一、作業內容地理實驗我會做!轉動地球儀,模擬地球自轉觀察晝夜變化步驟如下:第一步:在地球儀上找到并用標簽紙標出北京、烏魯木齊、倫敦、紐約。第二步:如下圖,在暗室里,用手電筒作為光源,照射地球儀上,以國際日期變 更線作為起點, 自西向東緩緩勻速撥動地球儀。回答下面問題:1.北京、烏魯木齊、倫敦、紐約,最先看到日出的城市是_______。2.倫敦時間比北京時間晚 8 個小時,北京時間 8:00 我們正在上課時,倫敦是白 天還是夜晚?3.產生時差的原因是什么?二、時間要求:10 分鐘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在地球儀上,準備找到城市的位置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理解晝和夜以及晝夜交替明確產生時差的原因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初一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有限,課標要求學生通過模擬演示理解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演示)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即讓學生在自己參與演示的過 程中認識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本題目就是通過模擬地球自轉實驗,學生將地球自傳的 相關知識點通過場景再現,由感知上升到理解,突出地理知識的實用性。五、答案與解析(1) 北京(2) 晚上(3) 地球自轉【解析】}本題組考查了“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說出地球的自轉方向 和周期”“結合實例,說出地球自轉產生的主要自然現象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考查層次依次是 A、B 和 A。 (1) 北京 四地中北京最靠近國際日期變更線,位置最東,撥動地球儀時,北京最先進入白天。(2) 夜晚 由題干中北京時間早于倫敦時間8 個小時,北京時間 8:00 時,倫敦 時間 0:00,位于夜晚。(3)地球的自轉 撥動地球儀圍繞地軸旋轉可知晝夜的交替和時間的差異都是由 地球自轉產生的。作業 2 :“地理 ·探索生活” (選做作業)影子游戲 ( 一)一、作業內容材料一: 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儀器,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 的投影方向來測定并劃分時刻。當太陽達正南最高位置 (上中天) 時,指示著當地的 午時正時刻,稱為正午,指中午十二點左右。觀太陽光,記物體影,以自己為參照物, 記錄自己一天的身影變化。可參照以下步驟:(1) 選擇一個陽光充足空曠的地方,例如操場。(2) 分早中晚三個時間段觀察自己影子變化,并記錄。早上 正午 晚上太陽所在的方位影子的朝向影長變化 (長或短)分析原因二、時間要求:15 分鐘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認真觀察記錄了解一天中影子長短和方向的變化知道一天中影子變化的原因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激發學生 學習的積極性。體現了用地理現象說明地球的運動,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使 學科性與生活性為一體,促進學生獲得并積累學習經驗,關心并樂于探究現實中的地 理。五、答案與解析(左右上下順序) 東 南 西 西 正北 東 長 短 長 地球自轉【解析】本題組考查了“結合實例,說出地球自轉產生的主要自然現象及其對人 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考查層次為 B。本題組以“記錄自己一天身影變化”為情境, 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地理。從影子與太陽在一天中的關系,推斷一天中影子的變化 的原因是因為地球自轉。第二課時 地球的公轉作業 1:基礎性作業 (必做作業)一、作業內容家住淮北的晨晨,在手機中查出當天的日出日落時間 (圖 1) 。圖 2 是地球公轉示意圖。據此,完成下列問題。05:07日出19:12日落圖 1(③)(①②④)圖 21.在圖 2 地球公轉軌道上用箭頭標出地球的公轉方向.2.俗話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冬至時,地球在圖 2 中所處的位置是_____ (填數字代號) ,太陽直射_____ (填緯線) ,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______ (極晝 /極夜) ,淮北晝夜情況是__________。3.晨晨發現淮北的白晝還在漸漸變長,當天 (圖 1) ,地球運行到圖 2 中 ( ) A.④②之間 B.①②之間 C.①③之間 D.②④之間二、時間要求:8 分鐘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能正確畫出地球的公轉方向知道冬至日時出現自然現象理解淮北晝夜長短變化情況,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從生活出發,結合一天日出日落時間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實踐生活中感知地球 公轉。畫地球公轉方向,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以冬至日為例, 描述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理解地球上各地的晝夜狀況。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不僅激發 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鞏固課堂教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以地理知識為生活答疑解 惑,提高地理實踐力。五、答案與解析1.略2.④ 南回歸線 極夜 晝最短,夜最長3.B【解析】本題組考查了“運用模型或軟件,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說出地球的公 轉方向、周期”“結合實例,說出地球公轉產生的主要自然現象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 的影響”,考查層次依次為 A、A 和 B。1.地球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在平面中呈現逆時針方向。2.觀圖 2 地球公轉示意圖,地球運行到①處是春分,運行到②處是夏至,運行到 ③處是秋分,冬至日時地球位置在④處,從太陽直射光線的位置可以知道太陽直射點 的位置是南回歸線,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北半球地區夜長達到一年中最長, 白晝達到一年中最短,故晝最短,夜最長。3.圖 1 中可以估算出淮北當天晝長夜短,題干中“白晝漸漸變長”,推斷出處于 春分與夏至之間,故選 B。作業 2:“地理 ·探索生活” (選做作業)影子游戲 (二)一、作業內容土圭,是一種古老的測量日影長短的工具。土圭構造簡單,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桿,通過觀察記錄它正午時影子的長短變化來確定季節的變化 (圖 1) 。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圖 1①③ ④②圖 21.某天正午,晨晨在淮北路上迷路了,她看了看自己的影子,圖 2 所示,向東走, 應該選擇 ( )A.① B.② C.③ D.④2.晨晨觀看圖 1 土圭構造圖,發現影子長度與太陽高度有關系,小然正午影子的 長度達到一年中最長,應該是哪天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3.晨晨結合學過的知識,發現影子長度與晝夜長短都在變化,看地球公轉示意圖,晨晨正午影子的長度在不斷變短,而且晝短夜長,應該是哪一時間段 ( )圖 3A.①②之間 B.②③之間 C.③④之間 D.④①之間二、時間要求:8 分鐘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能正確畫出地球的公轉方向知道冬至日時出現自然現象理解淮北晝夜長短變化情況,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以土圭測影子長度為情境,從生活出發,以正午時自己影子判斷方向。引導學生 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提高學生地理素養。生活即課堂,知識有用有趣,才能喚起 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題量精簡,學生選做,適合學有余力,學習興趣濃厚的同學做, 落實雙減要求。五、答案與解析1.④2.D3.D【解析】本題組考查了“運用模型或軟件,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說出地球的公 轉方向、周期”“結合實例,說出地球公轉產生的主要自然現象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 的影響”,考查層次依次為 B、A 和 C。1. 圖 1 中展示影子方向與太陽位置正好相反,正午時,淮北的影子朝向北,①指 向北,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原則,向東是④,故選④。2. 由圖 1 土圭構造圖可知一年中冬至日時物體影子最長,故選 D。3. 由第 2 題可以知道影子變短時間段是從冬至日開始到夏至日,題干中淮北“晝 短夜長”時間段是從秋分日開始到春分日,推斷出時間段位于秋分日與冬至日之間, 故選 D。第三節 地圖的閱讀作業 1 :“地理 ·探索生活” (必做作業)一、作業內容(④②③①)圖 1圖 2十一放假期間,家住淮北的晨晨想去相山公園游玩,她先使用手機電子地圖進行 導航選擇了圖示線路,截圖見圖 1。途中她拍攝了一張照片 (圖 2) 。1. 根據已選線路 (圖 1) ,晨晨的出行方向應該是 ( )A. 先向西,后向北B. 先向西,后向南C. 先向北,向東,最后向北D. 先向北,向西 ,最后向北2.路上,晨晨拍攝照片的位置可能是 ( )A.① B. ② C.③ D.④3.晨晨到達①處需要改變行駛方向,她已經行駛了路程大約是 ( )A.6 公里 B.5 公里 C.4 公里 D.3 公里4.與傳統的紙質地圖相比較,手機電子地圖 ()①具有搜索功能②信息量大③圖幅更大④及時更新信息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二、作業時間:8 分鐘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學會在地圖中判斷方向判斷地理事物的位置正確使用比例尺能應用不同類型的地圖,知道傳統地圖和電子 地圖的不同。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以“數字地圖規劃出行路線”為情境,結合生活實例,地圖上辨別方向,描述衛 星導航系統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捷。根據需要選擇適用的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 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圖的習慣。提高地理實踐力,以生活為學習對象,啟發 學生觀察生活,思考生活,重視學生熱愛生活情感的培養。五、答案與解析1.D2.A3.D4.B【解析】本題考查了“在地圖上辨別方向,根據需要選擇適用的地圖,查找所需 要的地理信息,養成使用地圖的習慣”“結合生活實例,描述數字地圖和衛星導航系統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捷”,考查層次依次為 A、B、B 和 B。1. 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判斷圖 1 中的出行方向,故選 D。2. 根據圖 2 中,路牌位于人民路與南湖路相交的十字路口,故選 A。3. 根據圖 1 中的比例尺,用尺子測量,大約是 3 公里,故選 D。4. 電子地圖連接互聯網,因此①②④都對,地圖的圖幅大小是依據需要所查的范圍,排除③,故選 B。作業 2 :“地理 ·探索生活” (必做作業)一、作業內容通過游覽學校,仔細觀察教學樓、操場、圖書館等各功能區的相對 位置,畫出學校的平面圖。 (畫平面圖要備注三要素)二、時間要求:15 分鐘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明確地圖的三要素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地理事物的能力能根據所學的知識簡單的畫校園的平面圖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以小組為單位,繪制校園平面圖,本次作業結合學生的美術功底,作業不僅需要 符合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特點,而且要線條流暢,顏色搭配適。引導學生從記錄教學樓操場等各功能區的相對位置,測量距離大小等方面分工合作。本次作業旨在引導學生 突破課堂,以學校作為學習對象,從生活出發,用地圖描述學校,突出了地圖的實用 性。本次跨主題作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七年級學生年齡特點,體現了鮮活的實 踐特征。色彩絢麗的學校平面示意圖為第四節地形圖的學習做好鋪墊。本次作業有利 于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而且提高對終身發展有用的能力培養。二、答案與解析 優秀作業展示【解析】本題考查了“ 設計簡單的考查方案,利用工具進行觀察、觀測等野外考 察。 ”本題通過組織學生繪制學校平面圖,學生通過繪圖掌握地圖三要素。比例尺可 以參照課本 19 頁校園平面圖,圖上 1 厘米代表 50 米,或者以操場實際周長與圖上長 度對比,估算比例尺。教學樓、操場、籃球場、河流需要用不同的圖例展示。方向可 以參照學校大門面朝北,從教學樓、操場、籃球場、河流的相對位置。第四節 地形圖的判讀第一課時 等高線地形圖作業 1: (必做作業)一、作業內容淮北市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來到相山公園進行秋游活動,下圖為相山公園部分地區等高線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1.秋游小隊同學在春游規劃線路時,發現圖中地形部位: ①是_______,②是 ______,③是 _______,④是_______。2.秋游小隊到達相山公園最高峰電視塔 ,海拔大約是在_______米以上 , 向 _________ (方向) 瞭望,可以看到人工湖。3.秋游小隊決定下山時到人工湖,電視塔所在山峰與人工湖的相對高度不低于 ( )A.240 米 B. 210 米 C. 180 米 D.150 米二、時間要求:10 分鐘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識別地形部位估算海拔辨別方向計算相對高度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以相山秋游為情境,以相公園地形圖為載體,引導學生關注家鄉地理。相山公園是大不多學生常去的場所,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學生分析地形圖識別地形部位,估算 海拔高度,計算相對高度,無形中降低了學習難度,提高了學習興趣。作業不僅達到 鞏固新知目的,而且提高學習效率。該題組注重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用圖能力。五、答案與解析1.山谷 山脊 鞍部 山峰2.330 米 西南3.C【解析】本題考查了“結合地形觀察,在地形圖中識別一些基本地形” ,考查層 次依次是 A、B 和 C。1.根據等高線形狀和數值變化,判斷地形部位。“凸高為谷,凸低為脊”故①處 是山谷,②處是山脊。④處中間高四周低是山峰,③在兩個山峰之間是鞍部。2.看圖例可知電視塔在山峰④處,故海拔在 330 米以上。根據“上北下南,左西 右東”原則,結合圖例,說明顯通寺在電視塔的西南方位。3.人工湖的海拔范圍是 120 米到 150 米之間,電視塔的海拔在 330 米到 360 米之間,兩者相減,得出相對高度值在 180 米到 240 米之間,故選 C。作業 2:實踐性作業 (選做)一、作業內容下圖是相山公園地形圖,按照我們在課堂上制定的線路 (虛線) ,來一場說走就 走的秋游!建議可以先爬山到電視塔,感受相山之巔,下山時可以經過,沿山谷線到人工湖,途中要為你的家人介紹所見的地形部位。二、時間要求: 自定時間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能在生活中識別山峰、山脊、山谷能在生活中判斷坡度的陡緩游相山,查地形,讓學生在玩中學,寓學于樂。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走出課堂,來到大自然,不僅鞏固了課本重難點,更引導學生去欣賞家鄉的美。 將熱愛家鄉的情感培養與環境保護意識相結合,加強區域認知的同時,營造“淮北是 我家,我家真美麗”的氛圍感,落實人地協調觀。由于學生周末時間有限,所以本題 作為選做題,適合時間空余大、喜歡出行旅游的同學。五、答案與解析答案:略【解析】本題組考查了“利用簡單的考察方案,利用工具進行觀察、觀測等野外 考察” ,圖示路線可以先沿山脊線爬到電視塔所在的山峰,接著向西北方向到鞍 部,最后沿著山谷線到顯通寺、人工湖。第二課時 分層設色地形圖作業 1: (必做作業)一、作業內容下圖是皖南部分地區地形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②③①)1、該地區沿長江分布的地形類型主要是_______,南部分布的地形類型主要 是_________。2、關于該地區地勢描述,正確的是 ( )A.東高西低 B.西高東低 C.南高北低 D.北高南低3、圖中①、②、③都是長江的支流,根據地勢可判斷,這些支流的流向總體 是 ( )A. 自東向西流 B. 自西向東流 C. 自南向北流 D. 自北向南流二、作業時間 :5 分鐘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能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識別平原、山地、丘陵判斷地勢特點根據地勢判斷河流流向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通過分層設色地形圖,判別地形類型,描述地勢起伏特征。引導學生提高讀圖能力,從圖名到圖例,在結合空間方位,描述地理要素分布特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 讀圖習慣,認識地圖,熟練使用地圖的能力。五、答案與解析1.平原 山地2.C3.C【解析】本題組考查了“在地圖上識別一些基本地形”“在地圖上描述地理事物 或現象的空間分布特征”,考查層次依次是 A、B 和 B。1.圖示區域沿江海拔在 200 米以下,地勢平緩,故為平原。南部地區海拔在 500 米以上,部分地區達到 1000 米以上,等高線密集,地勢起伏大,故為山地。2.北部沿江地區海拔在 200 米以下,南部地區在 200 米以上,故選 C。3.由題 2 可知本區地勢南高北低,“水往低處流”,河流流向是自南向北流,故選 C。六、單元質量檢測作業( 一)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內容 地理 ·生活(家鄉篇)說家鄉我們生活在安徽省淮北市,這里山川秀麗,歷史悠久。相傳,數千年前,有位部 落首領名叫相王,來到相山,不禁贊美道: “好山水、好地方、北是山來,西是水,東、南兩面是平原。山有柴,水有魚,一片平原好種田。 ”隨后,相王建城。讀安徽省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安徽省地形圖1.安徽省地形南北差異大,北方地形以_______為主,南方地形以_____為主。 2.淮北市在淮河以北,在省會城市合肥市的________ (方位) 。 3.安徽省的______市 (主要城市) 離淮北市最近。展家鄉4.補充完整下面這段文字。我的家鄉淮北 (34°N,116°E) ,在祖國首都北京(40°N,116°E)的________ (方向) 。為了更好的采光,城市居民樓的陽臺大多數朝_____ (方位)分布。這里_____ (有/沒有) 太陽直射現象,______ (有 /沒有) 極晝極夜現象,屬于______ (熱量帶)。5.這里人文薈萃,風景如畫。出去游玩,需要查詢 ( )A.安徽省地圖 B.安徽省旅游地圖 C.淮北市旅游地圖 D.淮北市地形圖 6.打開手機地圖,發現地圖信息太簡略,要想看到詳細信息,應該 ( )① 擴大比例尺 ②縮小比例尺 ③擴大圖幅范圍 ④縮小圖幅范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來到國家 AAAA 級旅游景區——相山公園游玩,讀相山部分地區地形圖,沿山脊線爬到電視塔所在的山峰④,④的海拔應該是( )A.462.8 米 B.402.8 米 C.342.8 米 D.282.8 米相山部分地區地形圖8. “中國碳谷 ·綠金淮北”,昔日采煤沉陷區正在大力發展光伏發電綠色清潔能源,助力碳達峰碳中和,提升經濟、生態效益。讀淮北市韓村“漁光互補”光伏發電站設備圖,淮北市太陽能資源什么季節最充沛?試分析原因。(二)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屬性表序號 類型 對應單元 作業目標 對應學 難度 來源 完成時間了解 理解 應用1 填空題 6 √ 易 30 分鐘2 填空題 6 √ 易3 填空題 5 √ 易4 填空題 2,3 √ 中等5 選擇題 5 √ 易6 選擇題 5 √ 難7 選擇題 6 √ 中等8 活動題 3,8(三) 答案與解析1. 平原 山地2. 北方3. 宿州4. 正南、南、沒有、沒有、北溫帶5. C6. B7. C8. 夏季,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太陽高度角大,光照強,且夏季白晝時間長,日照時間長,因此太陽能資源較豐富。【解析】1.本題考查了“在地圖上識別一些基本地形” ,考查層次為 A。圖示區域北部海 拔在 200 米以下,地勢平緩,故為平原。南部地區海拔在 500 米以上,部分地區達到 1000 米以上,等高線密集,地勢起伏大,故為山地。2.本題考查了“在地圖上辨別方向” ,考查層次為 A。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 東”原則,可以判斷淮北在合肥的北方。3.本題考查了“在地圖上識別圖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現象” ,考查層次為 A。 例淮北最近的省內城市是宿州市。4.本題考查了“在地圖上辨別方向,判讀經度和緯度”“結合實例,說出地球公 轉產生的主要自然現象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考查層次是 B。根據淮北和北 京的經緯度判斷淮北在北京的正南方向,淮北位于北回歸線以北,房屋大多是坐北朝 南,陽臺多是朝南的,且沒有太陽直射現象,也無極晝極夜現象,氣候適宜,屬于北 溫帶。5.本題考查了“根據需要選擇適用的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養成使用地 圖的習慣”,考查層次為 A。出去游玩,需要描述景點分布的地圖,故選擇 C。6.本題考查了“根據需要選擇適用的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養成使用地 圖的習慣” ,考查層次為 B。材料可知,打開手機地圖,發現地圖信息太簡略,要想 看到詳細信息,根據圖幅相同,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實際范圍越小,反應的地理事物 越詳盡的規律可知操作應該是擴大比例尺 、縮小圖幅范圍,故選 B。7.本題考查了“在地形圖上識別一些基本地形” ,考查層次為 B。根據等高線的 數值和分布,可知等高距是 30 米,電視塔所在山頂海拔為 330 米到 360 米,故選 C。8.本題考查了“結合實例,說出地球公轉產生的主要自然現象及其對人們生產生 活的影響” ,考查層次為 C。淮北處于北溫帶,四季分明,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太 陽高度角大,太陽光線強,且夏季白晝時間長, 日照時間長,因此太陽能資源在夏季 較豐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