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章第一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第二課時酶的特性-探究pH對酶活性的影響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是“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第二課時的內容,本實驗是探究性實驗,通過對實驗選材、自變量因變量的設置,能夠增強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為學習“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礎。學情分析學生已經對酶的發展歷程、本質、特性和作用有了一定的理解掌握,并對實驗變量的控制原則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對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還缺乏一定的實踐和應用,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可以使學生體驗實驗探究的一般流程,提升科學思維。學習目標1.生命觀念:能根據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闡明影響酶活性的因素2.理性思維:依據實驗原則和邏輯分析設計科學可行的實驗方案,并對實驗進行小組合作探討,對實驗修改和完善3.科學探究:通過問題的提出設計實驗,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因變量,并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實驗,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高動手能力4.社會責任:通過實驗過程認識到酶在生活中的應用,宣傳酶在生活中應該注意的使用要點,宣傳科學,健康生活。教學重難點通過問題的提出,遵循實驗探究原則,設計合理可行的實驗探究方案,按照實驗方案進行操作,分析實驗結果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設疑導入 藥品實物和 ppt結合展示多酶片,安排學生閱讀多酶片的說明書注意事項,根據注意事項中的多酶片在酸性條件下易破壞展開提問:為什么多酶片在酸性條件下易受到破壞? 學生根據上節課所學的酶的本質進行回答,提出可能的假設。 聯系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創設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本節課的探究主題,探究pH對酶活性的影響過渡:如何驗證同學的提出的假設呢? 思考驗證假設的方案---進行探究實驗。 引入本節課的實驗目的。引導探究pH 對 酶活性的影響 從探究實驗的一般流程出發,逐步引導,讓學生思考實驗思路,選定實驗材料,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探討詳細的實驗步驟,經過修訂完善之后,小組合作完成實驗操作,觀察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 思考本次實驗的實驗思路,在給定的實驗材料中,運用上節課所學知識內容,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分析自變量如何控制,如何檢測因變量,無關變量的處理方法。根據提供的實驗材料和分析,擬定詳細的實驗方案,其他同學互相補充完善實驗方案,確定具體的實驗步驟。 通過逐步引導,使學生能深入體會探究實驗的一般流程,學會自變量的控制方法,因變量的檢測方法,以及無關變量的處理原則,通過實驗選材,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實驗材料對實驗結果的影響,使學生意識到要進行合理選材。通過設計科學合理的實驗方案,可以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經過動手實驗操作,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并且小組合作的方式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和意識。經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可以鍛煉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模型構建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進一步探究 提出新的問題,如何比較不同 pH對酶活性影響的差別? 閱讀課本,85頁最后自然段,根據課本提示找出新的實驗探究思路。 在定性的基礎上增加定量實驗的探究,將實驗進行延伸,進一步完善對知識的理解,強化能力的培養,拓展學生的視野。延伸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最適pH 如何設計實驗對不同 pH的影響進行測定呢? 通過思考及閱讀課本,得出需要進行定量實驗,并經過思考得出基本思路:通過設置一系列的 pH梯度,測出單位時間內產生的 O2量。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拓寬學生的思維角度,有助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問題,提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如何收集 O2?展示相關的化學知識,排水集氣法和注射器的使用方法,引導學生借鑒化學知識,從提供的器材中設計相應的裝置收集 O2。 根據提示思考如何設計裝置收集 O2,學生上臺展示安裝方法和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判斷 O2 的產生量。通過思考設計的收集 O2裝置如下, 通過水柱的移動距離和活塞的移動距離判斷 O2 產生量。并且在明確實驗裝置后,擬定詳細的實驗步驟,設計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 通過學科交叉,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角度,并且通過收集氧氣裝置的設計,可以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指定詳細的實驗方案,可以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組織學生展開實驗,強調實驗注意事項。 小組合作實施實驗,各小組明確分工、相互合作,精確記錄實驗數據。 通過眼手腦并用,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記錄實驗數據,鍛煉學生的數據分析處理能力,小組合作提升團隊意識組織各小組之間展示結果,小組之間互相交流討論 展示結果,交流討論 創造表達交流的機會,使學生之間展開頭腦風暴,互相表達各組的想法和看法,增強發散思維。感受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科研帶來的便利 播放數字化實驗視頻 觀看視頻,體驗科學的進步離不開技術的進步。 通過視頻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實驗方法的多種多樣,體驗科學與技術之間的互惠互利,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回扣主題 以詩歌形式結束本節課學習。 朗讀詩歌,體會酶的本質和作用。 通過詩歌可以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素養。測評練習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一、單選題 1.下列關于“探究 pH 對過氧化氫酶活性的影響”的活動敘述,錯誤的是( ) A.實驗的自變量是不同的 pHB.反應結束時收集的氣體體積是實驗的檢測指標 C.浸過肝臟勻漿的濾紙片數量在實驗中保持一致 D.不同的 pH 條件下,一定時間內收集到的產物的量可能相同 2.下列是某同學設計的幾個實驗內容,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①淀粉酶+淀粉溶液②淀粉溶液+蒸餾水③淀粉酶+蔗糖④H O +肝臟研磨液⑤H O +FeCl 溶液 A.證明酶具有高效性時,可進行①②組實驗或④⑤組實驗 B.證明酶的專一性時,可設置①③組實驗,檢驗試劑可用碘液 C.探究溫度對酶活性影響實驗時,應在不同溫度下進行第④組實驗 D.探究 pH 對酶活性影響實驗時,不宜選擇第①組中的實驗材料進行實驗 3.將某種酶運用到工業生產前,需測定使用該酶的最佳溫度范圍。下圖中的曲線①表示在各種溫度下該酶活性相對于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將該酶在不同溫度下保溫足夠長的時間,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溫度下測其殘余酶活性,由此得到的數據為酶的熱穩定性數據,即下圖中的曲線②。據此作出判斷,正確的是( ) A.由曲線①可知 80 °C為該酶的最適溫度,應該在 30°C以下保存該酶B.該實驗的自變量是測定酶活的溫度,因變量是相對酶活性和殘余酶活性C.該酶使用的最佳溫度范圍是 70-80 °CD.測定②曲線的各數據應在該酶的最適 PH 和最適溫度下進行4.下列有關酶的探究實驗的敘述,合理的是() A.探究 pH 對酶活性的影響,將 α-淀粉酶和淀粉溶液的 pH 分別調到設定值后再將相應 pH 下的 α-淀粉酶和淀粉溶液混合 B.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用 α-淀粉酶分別在 100°C、60°C、0°C下催化淀粉水解,用碘液檢測 C.探究酶的專一性,用 α-淀粉酶分別催化淀粉和蔗糖水解,用碘液檢測 D.探究胃蛋白酶的最適溫度,在 pH=1.5 時設置溫度梯度,用雙縮脲試劑檢測 5.下列關于實驗或研究方法的敘述,正確的有幾項() ①探究光合作用產生的 O2的來源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都采用了同位素標記法 ②用新配置的 NaOH 和 CuSO4的混合液,可檢測待測樣液中是否含有還原糖③將酶和底物在室溫下混合,再在不同溫度下作保溫處理,可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④在探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時,預實驗可以減小實驗誤差 A.1 項 B.2 項 C.3 項 D.4 項 6.已知酸或堿能水解多糖和蛋白質,碘液在堿性條件下會發生歧化反應,請判斷下列利用相關材料,試劑開展的實驗,實驗目標能夠達成的是() A.利用淀粉、淀粉酶、斐林試劑探究 pH 對酶活性的影響 B.利用蔗糖、麥芽糖、蔗糖酶和斐林試劑探究酶的專一性 C.利用淀粉、淀粉酶、碘液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 D.利用蛋清液、蛋白酶、雙縮脲試劑探究 pH 對酶活性的影響 二、多選題 7.為探究某蛋白酶對蛋白質的水解作用,將相同大小的蛋白塊置于等量且相同適宜濃度的該蛋白酶溶液中,蛋白塊消失所需的時間與溫度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該蛋白酶不能為蛋白質的水解提供活化能 B.該蛋白酶水解蛋白質的最適溫度是 45°C C.b 和 c 兩點時,酶活性和空間結構的穩定性均相同 D.若探究該酶的最適 pH,應在 45°C時設置一系列 pH 梯度進行實驗 8.為研究 Cu2+和 Cl-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響,某小組設計了如下操作順序的實驗方案。甲組:CuSO4溶液→緩沖液→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保溫→檢測乙組:NaCl 溶液→緩沖液→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保溫→檢測丙組:蒸餾水→緩沖液→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保溫→檢測各組試劑量均適宜,下列對該實驗方案的評價,不合理的是( ) A.緩沖液的 pH 應控制為最適 pH B.設置的對照實驗能達成實驗目的 C.宜選用斐林試劑來檢測淀粉的剩余量 D.保溫的溫度應控制在 37°C左右 9.如圖為淀粉酶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催化一定量的淀粉,反應 1h 和 2h 后其產物麥芽糖的相對含量變化。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A.若反應只進行 1h,則在實驗溫度范圍內,45°C時麥芽糖的含量最高 B.50°C條件下,反應 1h 與 2h 時麥芽糖含量相同,說明反應 1h淀粉已分解完 C.35°C條件下反應 2h 后,將溫度升高到 40°C并反應 1h,麥芽糖含量會增加 D.50°C條件下反應 2h 后,將溫度降低到 40°C并反應 1h,麥芽糖含量會增加 10.蝦類“黑變”是蝦體內的酚類物質在多酚氧化酶(PPO)的催化作用下轉變為類化合物,再轉變為黑色素所致。凡納濱對蝦 PPO 經不同壓力處理 10min 后,在 4°C 條件下分別貯藏 0d、2d、4d、6d,其殘留活性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圖示不同的壓力處理組中,壓力越大,PPO 活性越強 B.同一壓力下 PPO 殘留活性會隨天數而發生變化,并沒有完全恢復 C.PPO 空間結構遭到破壞可能是 PPO 活力降低的主要原因 D.壓力處理由 10MPa 增至 15MPa,6d 處理組比 4d 處理組受影響更大 三、綜合題11. α-淀粉酶是一種內切酶,以隨機的方式將淀粉水解,圖甲表示 α-淀粉酶催化反應速率受溫度或 pH 影響的曲線。β-淀粉酶是一種外切酶,可以將淀粉從末端以兩個單糖為單位進行水解。β-淀粉酶被廣泛應用于啤酒釀造等食品加工工業,其活性對于指導工業生產非常重要,圖乙表示 β-淀粉酶在不同條件下的酶的活性相對值。回答下列問題: (1)圖甲中表示溫度對反應速率影響的是曲線__________(填“①”或“②”),理由是__________。 (2)α-淀粉酶與 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方式不同,從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 (3)據圖乙分析,工業生產中培養在___________的條件下,β-淀粉酶的活性最高。四、實驗題 12. “多酶片”是經特殊工藝制成的雙層藥片,可用于治療消化不良,下圖為多酶片的 結構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為充分發揮多酶片的作用,使用時應 ______(填“整片吞服”或“嚼碎服用”), 理由是________。 (2)某同學為了驗證多酶片中胃蛋白酶的作用,設計了以下實驗。材料用具:多酶片,蛋白塊,pH = l.5 的緩沖溶液,pH = 8.5 的緩沖溶液,蒸餾水,恒溫水浴箱等。 實驗步驟:①制備胃蛋白酶溶液:取多酶片放入盛有_________的燒杯中,幾分鐘后糖衣 溶解,取上層溶液備用;②取試管 A 加入適量制備的胃蛋白酶溶液,試管 B 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為對照;③分別加入大小相同的蛋白塊,在 37°C恒溫水浴箱中保溫 30 分鐘。④觀察兩支試管中蛋白塊的體積變化。預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分析】題圖分析,該實驗探究 pH 對過氧化氫酶活性的影響,自變量是不同的 pH,底物是 H2O2,浸過肝臟研磨液的濾紙片中含有過氧化氫酶,過氧化氫酶能催化 H2O2水解,產生氧氣和水,即圖中量筒中產生的氣泡內是氧氣,氣泡產生的速率代表了酶促反應的速率,酶活性越強,氣泡產生越快,相同時間內產生的氣體量越多。【詳解】A、本實驗的目的是探究 pH 對過氧化氫酶活性的影響,根據實驗目的可知,本實驗的自變量是不同的 pH值,因變量是反應速率,A 正確;B、反應結束時收集的氣體為氧氣,因為實驗過程中底物的體積和濃度作為無關變量,應該保持相同且適宜,因此反應結束后,管中氣體的體積各組都是相同的,因此不能作為實驗的檢測指標,而應該以產生氣體的速率為檢測指標,B 錯誤;C、浸過肝臟勻漿的濾紙片代表的是肝臟研磨液的量,為實驗中的無關變量,因此其數量在實驗中應保持一致,C正確;D、不同的 pH 條件下,一定時間內收集到的產物的量可能相同,因為在最適 pH 的兩側存在兩個 pH 濃度,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是相同的,D 正確。故選 B。 2.D【分析】1、酶是由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極少數酶是 RNA。2、酶的特性:高效性、專一性和作用條件溫和的特性。3、影響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溫度和 pH,在最適溫度(pH)前,隨著溫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強;到達最適溫度(pH)時,酶活性最強;超過最適溫度(pH)后,隨著溫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溫酶不會變性失活,但高溫、pH 過高或過低都會使酶變性失活。 【詳解】A、①②組實驗只能證明酶具有催化作用,不能證明酶具有高效性,A 錯誤;B、證明酶的專一性時,可設置①③組實驗,但檢驗試劑應使用斐林試劑,不能用碘液,B 錯誤;C、H O 加熱條件下分解加快,故不宜選用④組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C 錯誤;D、酸性條件下,淀粉會水解,故不宜選用①組實驗材料探究 pH 對酶活性的影響,D 正確。故選 D。 3.D【分析】曲線①表示隨著溫度升高,酶的活性先升高后下降,最適溫度大約 80°C。曲線②表示,隨著溫度升高酶的熱穩定性降低,70°C后下降更快;綜合兩個曲線,該酶使用時應該是在活性較高,熱穩定性也較高的溫度范圍,即是 60 到 70°C。 【詳解】A、由曲線①可知,該酶的最適溫度是 80°C,但在 30°C以下保存數據未測定,不能確定是否適合保持該酶,A 錯誤;B、該實驗的自變量是測定酶活性的溫度以及保存該酶的溫度,因變量是相對酶活性和殘余酶活性,B 錯誤;C、曲線②顯示,酶的熱穩定性從 30°C開始不斷下降,在 70°C后,急劇下降,該酶使用的最佳溫度范圍是:60°C~70°C,C 錯誤;D、在不同溫度保溫一段時間后,測定②曲線的各數據應在該酶的最適 pH 和最適溫度下進行,D 正確。故選 D。 4.B【分析】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時,實驗的自變量為不同的溫度;探究 pH 對酶活性的影響,實驗的自變量為不同的 pH;探究酶的專一性時,自變量是不同的底物或不同的酶,因變量為底物的剩余量或產物的生成量。 【詳解】A、淀粉在酸性條件下會分解,故不能選擇淀粉來探究 pH 對酶活性的影響,A 錯誤;B、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時,實驗的自變量是不同的溫度,可以選擇淀粉和淀粉酶在不同的溫度下進行實驗,用碘液鑒定淀粉的剩余量,B 正確;C、由于碘液不能鑒定蔗糖是否水解,故探究酶的專一性時,用 α-淀粉酶分別催化淀粉和蔗糖水解,應該用斐林試劑檢測,C 錯誤;D、由于胃蛋白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用蛋白酶催化蛋白質的水解時,不能用雙縮脲試劑檢測,D 錯誤。故選 B。 5.B【分析】1、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步驟:分別用35S 或32P 標記噬菌體→噬菌體與大腸桿菌混合培養→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細菌→在攪拌器中攪拌,然后離心,檢測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質。該實驗證明 DNA 是遺傳物質。2、美國的魯賓和卡門采用同位素標記法,用18O 分別標記 CO2和 H2O,一組植物提供 C18O2和 H2O,另一組植物提供 CO2和 H218O,研究光合作用釋放 O2中氧原子的來源。3、斐林試劑和雙縮脲試劑的不同點:①CuSO4溶液濃度不一樣:斐林試劑乙液為 0.05g/mLCuSO4溶液,雙縮脲試劑 B 為 0.01g/mLCuSO4溶液。②使用方法不一樣:斐林試劑是甲、乙液一起混合后再使用,雙縮脲試劑則是先向待鑒定材料加入 A 試劑搖勻后,再加入試劑 B。4、預實驗是在正式實驗之前,用標準物質或只用少量樣品進行實驗,以便摸出最佳的實驗條件為正式實驗打下基礎,并不能減少實驗誤差。 【詳解】①探究光合作用產生的 O2的來源實驗(H218O 和 C18O2)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35S 和32P)都采用了同位素標記法,①正確;②鑒定待測樣液中是否含有還原糖,需要用新配置的 NaOH 和 CuSO4的混合液來進行相關實驗,②正確;③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時,需先將酶與底物分別在不同溫度下作保溫處理,然后再將同種溫度的酶和底物混合,進行實驗,③錯誤;④在探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時,預實驗可以為進一步的實驗摸索出較為合適的濃度范圍,以避免由于設計不當,盲目開展實驗,可以節省實驗材料、簡化實驗過程,但是并不能減小實驗誤差,④錯誤。綜上所述,有兩項正確,B 正確。故選 B。 6.C【分析】常見的還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與斐林試劑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呈現磚紅色沉淀。淀粉檢測原理是利用了遇碘變藍是淀粉的特性。雙縮脲試劑能與蛋白質發生紫色反應。雙縮脲試劑由 A 液(質量濃度為 0.1g/mL 氫氧化鈉溶液)和 B 液(質量濃度為 0.01g/mL 硫酸銅溶液)組成,在鑒定蛋白質時,因此要先加 A 液,搖勻后再加入 B 液。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機物,大多數是蛋白質,少數是 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遠遠高于無機催化劑)、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的進行)、需要適宜的溫度和 pH 值(在最適條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溫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隨著溫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漸恢復,高溫、過酸、過堿可以使酶的空間結構發生改變,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詳解】A、根據題意可知,酸或堿能水解多糖,所以在一定的酸堿度下,沒有淀粉酶,淀粉也會水解,從而影響試驗結果,A 錯誤; B、蔗糖酶可以催化蔗糖水解產生葡萄糖和果糖,而葡萄糖、果糖和麥芽糖都是還原糖,與斐林試劑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呈現磚紅色沉淀,因此不能判斷麥芽糖是否發生水解,故而不能利用蔗糖、麥芽糖、蔗糖酶和斐林試劑探究酶的專一性,B 錯誤;C、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的水解,而淀粉遇碘液變藍,可以檢測淀粉是否被淀粉酶催化水解,可以利用淀粉、淀粉酶、碘液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C 正確;D、根據題意可知,酸或堿能水解蛋白質,所以在一定的酸堿度下,沒有蛋白酶,蛋白質也會水解,從而影響試驗結果,D 錯誤。故選 C。 7.ABD【分析】分析題圖可知,隨著溫度升高,蛋白塊消失所需時間逐漸縮短,在 45°C時蛋白塊消失所需時間最短,而后隨著溫度升高,蛋白塊消失所需時間逐漸延長。【詳解】A、蛋白酶能夠降低蛋白質水解需要的活化能,但不能提供活化能,A 正確;B、酶具有專一性,分析題圖可知蛋白酶水解蛋白質的最適溫度是 45°C,B 正確;C、b、c 兩點時,酶活性相同,b 點時酶的空間結構的穩定性大于 c 點,C 錯誤;D、若探究該酶的最適 pH,則溫度為無關變量,應保持各組相同且適宜,故應在 45°C時設置一系列 pH 梯度進行實驗,D 正確。故選 ABD。 8.BC【分析】驗設計要遵循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該實驗的目的是探究 Cu2+和 Cl-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響,因此自變量是離子的種類,因變量是唾液淀粉酶活性,除此之外,其他條件都要相同且適宜。 【詳解】A、緩沖液的作用是維持溶液 pH 的穩定,本實驗中 pH、溫度都是無關變量,為了避免二者對實驗的干擾,溫度和 pH 都應該設置到最適,A 正確;B、甲、乙兩組實驗中除了有 Cu2+和 Cl-,還有 S 和 Na+,需要排除二者對實驗的干擾,因此對照組還需要再設置一組排除 S 和 Na+干擾的對照實驗,本實驗中設置的對照實驗只有一組,不能達成實驗目的,B 錯誤;C、本實驗的因變量是淀粉的剩余量,淀粉是非還原糖,不能與斐林試劑發生顏色反應,可選用稀碘液檢測實驗中淀粉是否有剩余,C 錯誤;D、溫度是無關變量,無關變量應該保持適宜,唾液淀粉酶的最適宜溫度是 37°C左右,D 正確。故選 BC。 9.AC【分析】影響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溫度和 pH,在最適溫度(pH)前,隨著溫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強;到達最適溫度(pH)時,酶活性最強;超過最適溫度(pH)后,隨著溫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低溫酶不會變性失活,但高溫、pH 過高或過低都會使酶變性失活。 【詳解】A、若反應只進行 1h,對比不同溫度下白色的柱形圖可知,45°C時麥芽糖的含量最高,A 正確;B、50°C條件下,反應 1h 與 2h 時麥芽糖含量相同,但是比其他溫度 2h 均要少,說明反應 1h 淀粉沒有分解完,可能是酶部分失活導致的,B 錯誤;C、35°C條件下反應 2h 后,麥芽糖含量低于 40°C,說明此溫度時酶活性較 40°C時低,故將溫度升高到 40°C并反應 1h,麥芽糖含量會增加,C 正確;D、50°C條件下反應 1h 后和 2h 麥芽糖含量相等但低于 40°C,說明此時酶已變性失活,故將溫度降低到 40°C并反應 1h,麥芽糖含量不會增加,D 錯誤。故選 AC。 10.AD【分析】PPO 為多酚氧化酶,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和作用條件溫和的特點。催化酚類物質氧化的作用機理是降低了酚類物質氧化所需要的活化能。 【詳解】A、圖示不同的壓力處理組中,在相同的貯藏時間的情況下,自變量壓力越大,PPO 的活性越弱,A 錯誤;B、由圖可知,同一壓力下 PPO 殘留活性會隨貯藏天數而發生變化,并沒有明顯恢復,B 正確;C、多酚氧化酶(PPO)的本質是蛋白質,蛋白質的結構決定功能,故其空間結構遭到破壞可能是 PPO 活力降低的主要原因,C 正確;D、壓力處理由 10MPaa 增至 15MPa,4d 處理組比 6d 處理組受影響更大,D 錯誤。故選 AD。11.(1) ① 低溫時 α-淀粉酶的活性不為 0,低 pH 時 α-淀粉酶可變性失活,活性為 0(2)兩種酶均為蛋白質,組成二者的氨基酸的種類、數目和排列順序不同,肽鏈盤曲、折疊的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間結構不同,導致其作用方式不同(3)30°C、pH 為 4.5、34μmolCaCl2/μg 蛋白和 2%可溶性淀粉 【分析】在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時,用 α-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作為實驗材料,需注意酶的活性易受溫度、pH等條件的影響,需要先處理好之后再與底物接觸,進行反應。選擇試劑時,需注意既不能影響實驗反應,又能同時與底物或生成物發生反應。 【詳解】(1)根據低溫時 α-淀粉酶具有活性,而低 pH 時 α-淀粉酶會失活,圖甲曲線①在數值較低時活性不為 0,可以判斷曲線①表示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2)α-淀粉酶與 β-淀粉酶均為蛋白質,組成二者的氨基酸的種類、數目和排列順序不同,肽鏈盤曲,折疊的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間結構不同,導致其作用方式不同。(3)據圖乙分析,培養在 30°C、pH 為 4.5、34μmolCaCl2/μg 蛋白和 2%可溶性淀粉的條件下,β-淀粉酶的相對活性最高。 12.(1)整片吞服 整片吞服使腸溶衣在胃液中不被破壞,確保腸溶衣包裹的酶在腸溶液中發揮作用(或若嚼碎服用,腸溶衣包裹的酶釋放后會在酸性的胃液中失活,無法發揮作用)(2) pH=l.5 的緩沖溶液 等量 pH=1.5 的緩沖溶液 A 試管的蛋白塊體積變小/消失,B 試管蛋白塊基本不變 【分析】酶是由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酶有高效性、專一性、作用條件溫和等特點。【詳解】(1)整片吞服使腸溶衣在胃液中不被破壞,確保腸溶衣包裹的酶在腸溶液中發揮作用,故為充分發揮多酶片的作用,使用時應整片吞服。(2)由于胃蛋白酶的適宜 pH 為 1.5 -2.0,所以制備胃蛋白酶溶液:取多酶片放入盛有 pH 為 1.5 的緩沖溶液的燒杯中,幾分鐘后糖衣溶解,取上層溶液備用;為了控制無關變量,遵循單一變量原則,所以試管 A 加入適量胃蛋白酶溶液,試管 B 加入等量 pH=1.5 的緩沖溶液作為對照。由于酶具有催化作用,所以可預測結果為 A 試管的蛋白塊體積變小或消失,B 試管蛋白塊基本不變;可得出的結論是:多酶片中胃蛋白酶對蛋白質有消化作用。反思: 本節課是實驗探究課,通過探究 pH對酶活性的影響,使學生切身體會大多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其空間結構很容易被破壞,幫助學生樹立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學生在上課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體驗實驗探究的一般流程,組內交流討論,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并且相互補充論點,在組內形成科學合理的實驗探究思路,幫助學生提升科學思維能力,并且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小組合作的方式使他們體會到團隊合作的精神。上好一節課的關鍵是備課,本節課我的課堂設計優點簡單歸納如下:(1)用生活中的實例引入本節課的探究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通過系列問題設置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結論,并且引用了化學學科中的實驗裝置,幫助學生遷移應用,拓展學生的實驗思路和視野。本節課的不足和挑戰:(1)課堂問題的預設和生成,很難與實際課堂相符合,因此對課堂的把控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2)實驗課與常規課的差距較大,學生在實驗室的興奮程度大于常規課,因此,對于實驗課還是克服一切困難多組織實驗課,使學生增加對實驗操作的體驗,提升他們的動手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