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2《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教學設計一、教學背景分析1.設計依據本課是統編版必修 4《哲學與文化》第三單元第七課第二框的內容,下設三目。第一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及特點”,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重要成就,主要內容及特點。第二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生要辯證認識傳統文化,形成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同時,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第一框《文化的內涵與功能》是文化的總論,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化,解決了文化“是什么”的問題。本框題《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著眼于中華傳統文化,解決中華傳統文化“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為學習第三框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做好鋪墊。可見,本框題在教材中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為第九課學習《文化強國與文化自信》做好準備。根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版)3.1要求,學完本框題,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領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意義。”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增強文化自信,激發愛國熱情,自覺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傳承者,主動參與文化創新。2.核心素養目標政治認同:了解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中華文化的重要成就,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法制認識:識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理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科學精神:明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辯證認識傳統文化,形成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公共參與:全面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認同國家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相關政策。3.重點難點重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和特點,當代價值。難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確立原因:課本上用大量篇幅陳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才能在此基礎上理解我國當前在經濟和政治上的相關政策方針,才能增強文化自信,進而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然而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概念之間的關系,一知半解,對其當代價值有必要深入分析。因此,我認為這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難點。4.學情分析:本節課授課對象是本校高二年級的學生,初步具備分析社會現象的心智和能力,能夠通過搜集資料對比、歸納總結、歸因分析等方法對社會現象作出基本評價和理解。對于新知識保持好奇,但是缺乏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需要教師通過情境材料的選取,知識的建構,問題的啟發,思辨能力的培養等方式幫助學生深度學習。學生能夠自覺預習,嘗試繪制思維導圖。但是思維能力有限,考慮問題不夠全面。能提出問題,但不善于表達。曾參與議題商議、辯論,已具備合作探究,搜集整理分析資料,預習教材、分析問題的基本能力。學生對《典籍里的中國》很感興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一定的求知欲。思維能力有所提高,為本節課議題探究的開展提供了良好條件。二、教學過程分析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環節一:體系建構,新課導入(3分鐘)教師活動 1.分析第七課三個框題之間的關系,從文化總論-中華文化-民族精神的知識邏輯。 2.播放《典籍里的中國》宣傳片。教師解說:《典籍里的中國》,聚焦中華優秀文化典籍,展現典籍里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 今天,我們一起打開典籍、對話先賢,思考中華文化緣起何處,邁向何方?探討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導入新課 學生活動 1.知道第七課三個框題之間的聯系。認識到第一框是文化總論,第二框和第三框都涉及中華傳統文化,第三框講民族精神。本框題在教材中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觀看視頻,思考《典籍里的中國》與本節課《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聯系。 在問題引導下,結合預習,思考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中華文化的出路,當代價值等。設計意圖: 從培養學生的政治學科知識體系、學科思維能力出發,整合學科知識,實現學科內容從“碎片化”走向結構化,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用學生熟悉的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導入新課,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考慮了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習動機,希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環節二:議題描述(10分鐘)教師活動 子議題一:中華文化有何內容? 議題情境:《典籍里的中國》十期節目分別所表達的主旨思想。 展示議題材料:見課件。提出議學任務:商議:材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哪些內容?還有哪些?引導學生結合預習分析材料,小組代表發言后,歸納總結。 議題小結: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 學生活動 1.課前預習: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大主要內容: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人文精神。 2.議學活動:研讀課件材料,明確議題任務,小組內合作商議,完成議學任務。 小組代表發言后,總結歸納,深化認識,知道中華傳統文化是什么。設計意圖: 以“議題描述:中華文化有何內容?”的形式,讓學生從《典籍里的中國》入手,了解十期節目的主旨思想,通過小組合作商議的方式,分析出材料所體現的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這一過程,既檢測了學生的課前預習效果,又鍛煉了學生閱讀材料、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了解中華典籍的博大精深,增強作為華夏兒女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環節三:議題論證(12分鐘教師活動子議題二:中華文化緣起何處? 議題情境:典籍與中華文化起源的關系展示議學材料:見課件。提出議學任務:商議:為什么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是怎樣形成和發展的?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地位如何?議學提示:展示四大文明古國的發展歷程對比表格,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理解“源遠流長”。 追問:中華傳統文化還有哪些重要成就?議題小結: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特點 學生活動 1.議學活動:課前預習,研讀課件材料,注意關鍵信息,明確議題任務,小組合作搜集資料,對比四大文明古國的發展歷程,梳理中華文化的重要成就和主要內容,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及其包容性。2.小組代表發言后,學生總結歸納,深化認識。知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說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真正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設計意圖 以“議題論證:中華文化緣起何處?”的形式,讓學生課前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十大典籍的成書時間,知道四大文明古國的發展歷程,對比得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梳理中華文化的重要成就和豐富內容后,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科學精神,點燃學生的愛國熱情。為下節課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內容做好鋪墊。環節四:議題辯論(15分鐘教師活動 子議題三:中華文化邁向何方? 議題情境:傳統文化是財富還是包袱? 提出議學任務: 1.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而言是財富還是包袱,商議:你怎么看這兩種觀點?說說你的理由。并把關鍵詞寫在教學卡的“魚骨圖”上,上為財富,下為包袱。 2.請 4個小組代表為辯手,展開微辯論,各抒己見,據理力爭,要求:簡明扼要,正確運用學科知識。 正方:傳統文化是財富。反方:傳統文化是包袱。 3.歸納: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當代價值?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擔任主持人角色。 引導歸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學生活動 1.課前預習:知道中華傳統文化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地存在陳舊過時或者已經成為糟粕性的東西。所以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應該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革故鼎新。課前搜集相關資料,找到論據,說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還有哪些重要價值。 2.議學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商議,提煉論點,尋找論據,借助學案上的魚骨圖梳理思路,為辯論做準備。8個小組分別商議,商議結束后,小組間流動觀察,將相同意見合并。 正反方分別選出兩個辯手陳述觀點。其他同學補充說明。辯論結束后,歸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設計意圖 以“議題辯論:中華文化邁向何方?”的形式,引導學生在辨析中樹立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深入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的價值,在此基礎上,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等政策的認同。教師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不忘本來,面向未來、立足當下實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培育時代新人。6.板書設計7.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以下作業,根據自身情況,任選其一: 1.請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典籍里的中國》對文化繼承與創新的啟示。(15分鐘以內) 2.預習下一框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以《典籍里的中國》例,思考: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5分鐘以內) 3.做一份手抄報,展示最美中華文化。(30分鐘以上) 4.以“文明古國、自信中國”為題,寫一篇演講稿,200字左右。要求:觀點明確,緊扣主題,理由充分,合乎邏輯,學科術語使用規范。(30分鐘以內)評測練習 1.中華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合理成分,如講仁愛、守誠信、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自強不息、扶危濟困、孝老愛親的中華傳統美德,等等。據此,有人認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全面回歸中華傳統文化。這一觀點()①忽視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②承認了中華傳統文化作用的兩面性③忽視了要批判繼承中華傳統文化④理清了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這啟示我們對待外來文化要()A.取其精華去其糟粕B.全盤肯定照抄照搬 C.面向世界博采眾長D.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3.岳麓書院位于湘江西岸秀麗的岳麓山下,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它自北宋創始,歷宋、元、明、清各代,直至湖南大學,均于舊址擴建,千余年來都是湖南高等學府所在,反映了祖國文教事業的悠久歷史,是十分可貴的文物史跡。現在的岳麓書院延續了千年的教育辦學和學術研究傳統,成為了全國書院中承繼其傳統功能的典型代表,被外界譽為“千年學府”。這體現了() ①岳麓書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②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③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要在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④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祟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以中國原理回答世界之問,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更好惠及各國人民。從中可以看出() 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得到世界各國人民認同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外交活動的重要基礎④中華文化具有連續性,影響當今世界的發展進步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2022年,10個中國手工藝群體與10位國際大師合作“留住手工藝項目”融入了可持續與現代設計的理念,充分尊重并創新傳承中國文化,獲得了藝術創意行業、國潮復興青年愛好者的關注。路易·威登創意總監尼古拉·蓋斯奇埃爾攜手福州髹漆,將承載中國漆藝精華之一的髹漆皮具技藝和與傳統硬箱工藝融合呈現在箱包上;迪奧對大利侗族挑花圖案情有獨鐘,在經典時裝上全新詮釋了這些圖案等等,使得當地鄉村參與這一項目的近172位婦女的年收入增加了近萬元。這表明() ①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產品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②促進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交融,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③推動傳統工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④發揮文化的基礎性作用,實現鄉村振興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課后反思 一、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用議題式教學實現課程內容活動化,圍繞核心議題,學生在議中學,各環節層層推進。既體現課堂教學的緊湊性,又體現議題式教學的層次性,順應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科知識邏輯和學生的生活邏輯。體現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性質。 (2)重視學科思辨,圍繞認知沖突逐漸深化。本節課子議題 3“中華文化邁向何方”,下設一個思辨性的問題情境:關于“傳統文化是財富還是包袱?”的辯論。小組辯論的四個環節:獨立思考—討論合作—雙方辯論—歸納總結。使得學習動靜相宜、層層深入,充滿思辨氛圍,培養學生的包容性精神,尊重對手觀點,培養科學精神和辯證思維。 (3)作業設計合理合情。在“雙減”政策之下,關注學生的學情,分層布置作業,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作業列表類任選其一。作業類型涵蓋了啟示類、措施類、演講稿、手抄報等,形式活潑,內容豐富。 (4)課件制作,精美且層次分明,充分發揮了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5)圍繞主議題“從《典籍里的中國》思考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下設三個子議題“中華文化有何內容”“中華文化緣起何處”“中華文化邁向何方”分別對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形成和特點、當代價值。 二、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搜集的材料開放性不夠,關于中華文化的重要成就、當代價值,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對材料的搜集整理不夠全面。辯論的深刻性不夠。由于課堂時間有限,發言的辯手數量,發言的時間都有限制,教師對學生的思維點撥深度不夠。議題活動控制的時間精準性不夠。由于議題活動,不可控因素較多,一些環節超出預期時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