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科 生物 年級 高一 時間課題 1.2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課型 新授課課時 第1課時 主備教師學習目標 1.顯微鏡的結構。 2.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知識填空(自主完成) 1、顯微鏡的結構 物鏡和目鏡比較 比較項目 有無螺紋 鏡頭長度 放大倍數 關系 物鏡 目鏡2、顯微鏡的使用 取鏡與安放→對光→低倍鏡觀察→高倍鏡下仔細觀 → 高倍鏡觀察方法 ①找:調節光圈和反光鏡,使視野亮度適宜,在低倍鏡下找到物像 ②移:移動玻片,將物像移到視野正中央。 ③轉:轉動轉換器,移走低倍物鏡,換上高倍物鏡。 ④調:調節光圈和反光鏡,使視野明亮適宜。 調細準焦螺旋,使物像 高倍鏡與低倍鏡的比較 比較項目 物像大小 細胞數目 視野亮度 視野范圍 物鏡與裝片的距離 高倍鏡 低倍鏡習題檢測 1.(2022 石家莊月考,★)使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時,下列哪一組有因果關系 ( ) A換用低倍物鏡--視野范圍變大 B.縮小光圈--視野范圍變小 C.換用高倍物鏡--視野變亮 D.放大光圈--視野變暗 2.(2021 江蘇淮安期末,★★★)圖甲和圖乙是顯微鏡下的兩個視野。要把視野中的物像從圖甲轉為圖乙,正確的操作步驟是( ) ①轉動粗準焦螺旋 ②轉動細準焦螺旋 ③調節光圈 ④轉動轉換器 ⑤移動裝片 A.①→②→③→④ B.⑤→④→①→② C.⑤→④→③→② D.④ →⑤→③→② 3.觀察玻片標本時,若發現視野上方較暗下方較亮,應調節( ) A.目鏡 B.物鏡 C.光圈 D.反光鏡 4.下列關于高倍物鏡使用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因為蘚類的葉片大,在高倍鏡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鏡觀察 B.在低倍鏡下找到葉片細胞,即可換高倍鏡觀察 C.換用高倍鏡后,必須選用粗準焦螺旋調焦,再用細準焦螺旋調至物像最清晰 D.為了使高倍鏡下的視野亮一些,可使用最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鏡 5.用顯微鏡來觀察血涂片。每一物鏡與載玻片的距離如下圖所示,用哪一組物鏡在一個視野中看到的細胞數量最多( ) 6.若用同一顯微鏡觀察同一標本4次,每次僅調整目鏡、物鏡和細準焦螺旋,結果得到如下圖A、B、C、D,試問其中視野最暗的是( ) 顯微鏡的考點 ①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這里的放大倍數指的是______或寬度,而不是_________或________ ②顯微鏡成像為__________,若實物為“p”,物像則為“d”。 視野中物像的移動方向與裝片中實物的運動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移動裝片時應按____________原則,若觀察到的物像是順時針(或者逆時針)的,則實際的運動方向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③ 7.下列有關顯微鏡操作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標本染色較深,觀察時應選用凹__面反光鏡和大光圈 B.將位于視野右上方的物像移向中央,應向右上方移動玻片標本 C.若轉換高倍物鏡觀察,需要先升鏡筒,以免鏡頭破壞玻片標本 D.轉換高倍物鏡之前,應先將所要觀察的物像移到視野正中央 8.當顯微鏡的目鏡為10×,物鏡為10×,在視野直徑范圍內看到一行相連的16個細胞.若目鏡不變,物鏡換成40×時,則在視野中可看到這行細胞中的( ) A、2個 B、4個 C、16個 D、32個 9.顯微鏡目鏡為10×、物鏡為10×時,視野中被相連的80個分生組織細胞所充滿。若物鏡轉換為40×后,則在視野中可檢測到的分生組織細胞數為 ( ) A.3個 B.4個 C.5個 D.6個 10.某學生用顯微鏡觀察裝片時,見視野中有甲、乙、丙三異物。為判斷異物的位置,他先轉動目鏡,只有甲異物移動,然后轉動物鏡,三異物仍在。據此,乙、丙兩異物可能在( ) A.目鏡 B. 物鏡 C. 反光鏡 D.裝片 11.某同學用顯微鏡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裝片,請據表回答下列問題: 項目目鏡物鏡A組5×10×B組15×10×C組8×40×(1)固定裝片位置不變,視野中細胞數目最多的是_____組;同樣光源下,視野中光線最暗的是______ 組;觀察到的細胞體積最大的是_____組。 (2)高倍鏡下,如果視野較暗,物像又模糊不清,這時應轉動或調節的結構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某同學在觀察時發現視野中有一個污物,在不調換目鏡和物鏡的情況下,判斷污物是否在裝片上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