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年高中政治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必備知識梳理(Word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年高中政治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必備知識梳理(Word版)

資源簡介

2024年高中政治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必備知識梳理
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
★1.生產力
(1)含義:生產力是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2)內容:生產力包括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生產資料作為生產力中物的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
勞動者作為生產力中人的因素,是生產工具的創造者和使用者,在生產中起主導作用。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2.生產關系
(1)含義:生產關系,即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
(2)內容:生產資料歸誰所有;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如何;產品如何分配。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的其他兩個方面。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二者之間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
(2)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形式;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
(3)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則促進生產力發展;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狀況則阻礙生產力發展。判斷一種社會形態代替另一種社會形態,究竟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的主要標準,是看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否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第一課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
一、五種社會形態
1.原始社會
(1)生產關系特點: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平等互助的關系;平均分配。
(2)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發展,土地變成私有財產,標志著私有制的確立。
2.奴隸社會
(1)生產關系特點: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奴隸;奴隸的全部產品都歸奴隸主占有和支配,奴隸主只給奴隸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
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的矛盾是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
(2)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是歷史的進步
3.封建社會
生產關系特點:地主占有絕大部分土地,通過地租等方式,占有農民大部分勞動成果;農民有一定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勞動工具甚至有少量土地;勞動成果除地租外留一部分自己支配。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收取地租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
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
4.資本主義
(1)生產關系特點:資本家占有一切生產資料;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受雇于資本家,成為雇傭工人;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
(2)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基本特征: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發生以生產過剩為基本特征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無法克服的痼疾。
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在階級關系上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體現,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和沖突的總根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貫穿于資本主義生產的始終,決定著資本主義的命運。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尖銳化不可避免,資本主義終究要被社會主義所取代。
5.社會主義
社會生產關系: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消滅了人剝削人的制度,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關系;個人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
二、空想社會主義的局限性
主張階級調和,反對階級斗爭,看不到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無產階級的力量,沒有找到消滅資本主義社會和建立新社會的強大力量,也沒有找到進行社會變革的正確途徑。
三、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1.空想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來源。
2.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興起,是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前提。
3.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石。
4.《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四、社會主義發展前途是光明的(從一國到多國的實踐)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看,社會主義終將代替資本主義是不可逆轉的;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看,共產主義一定要實現的信念是不可動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實踐與發展,在21世紀煥發出強大生命力。
第二課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1.近代中國的歷史任務: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
3.共產黨經過28年浴血奮戰和頑強奮斗,1949年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的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實現出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
(2)新中國的誕生,是20世紀的偉大歷史事件,它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鼓舞和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1.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2.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3.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第三課 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一、偉大的改革開放
1.改革開放的開啟: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實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2.改革開放的意義
(1)“四個面貌”:極大改變了中國、中華民族、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的面貌。
(2)“三個飛躍”: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
(3)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二、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
1.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和行動指南。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相互作用,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第四課 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2.進入新時代的意義
(1)意味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中華民族)
(2)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3)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發展又希望保持獨立性的國家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人類社會)
3.新時代的變與不變
主要矛盾變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兩個不變: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1)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
(2)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
(3)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人民的幸福線。
二、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
1.為什么?
(1)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必須一以貫之進行下去。
(2)堅持好、發展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無比崇高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接續奮斗。 ③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新時代屬于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
2.怎么樣
共產黨人:①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②一以貫之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
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1.中國夢的本質
中國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本質就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1)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2)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夢。
(3)中國夢是中國人民追求幸福的夢,也同世界人民的夢想息息相關。是奉獻世界的夢。
2.如何實現中國夢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
(1)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
①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②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辦好中國事情,關鍵在黨。③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
(3)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4)要分兩步走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抓住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銳意進取,永不懈怠。
(5)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
四、要堅持分兩步走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強國
1.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兩步走
第一步: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二步: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2.為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健全制度體系、發展民主政治;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改善民生、加強社會治理;加快生態文明改革、建設美麗中國;走強軍之路,推進國防現代化;堅持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堅持和平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定從嚴治黨,提高執政能力。
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立、豐富和發展的背景
(1)國際: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把握世界發展大勢、應對全球共同挑戰、維護人類共同利益的過程中創立并不斷豐富發展的。
(2)國內:當代中國正處于最好的發展時期。是在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創立并不斷豐富發展的。
(3)黨內: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性鍛造中堅定走在時代前列。是在不斷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實現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過程中創立并不斷豐富發展的。
(4)科學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是在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深邃思考、深刻總結,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懈探索、砥礪前行中創立并不斷豐富發展的。
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
黨的十九大、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概括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
(1)十個明確的內容及地位
內容:
序號 內 容
1 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確力量,全黨必須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2 明確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3 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4 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戰略布局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
5 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6 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7 明確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
8 明確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是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
9 明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10 明確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方針,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落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
地位:十個明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為核心關鍵的組成部分,是支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四梁八柱”,都是具有原創性的新思想新觀點。
(2)十四個堅持的內容及地位
①內容:黨的十九大提出并概括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即“十四個堅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公生,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全面從嚴治黨。
②地位:“十四個堅持”的基本方略,涵蓋堅持黨的領導和“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涵蓋國防和軍隊建設、維護國家安全、對外戰略,是對黨的治國理政重大方針、原則的最新概括,是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路線圖和方法論。
(3)“十三個方面成就”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的結果,又以一系列重要原創性成果豐富發展了這一重要思想。
3.為什么要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1)貢獻: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2)地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
(3)性質:在當代中國,堅持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真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是真正堅持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
(4)必須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不動搖;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地位不動搖。

必修二《經濟與社會》
第一課 我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
一、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1.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1)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2.生產資料所有制
生產資料所有制在生產關系中起決定性作用,是生產關系的核心,是經濟制度的基礎。占支配地位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著一個社會的基本性質和發展方向。
3.我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地位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4.公有制主體
(1)地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2)構成: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3)作用(意義):以公有制為主體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根本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4)體現:①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②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
5.國有企業地位作用
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最主要的實現形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6.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
(1)構成: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港澳臺投資經濟、外商投資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非國有成分和非集體成分。
(2)地位: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3)作用:①成為穩定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②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政府職能轉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國際市場開拓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7.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關系
①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②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層次狀況,符合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發展,增強國家綜合國力,提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8.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意義
有利于發揮各種所有制的長處,調動不同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資源,取長補短,激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堅持“兩個不動搖”
1.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發展壯大國有經濟
(1)要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經濟進一步聚焦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功能,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建設和公益性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
(2)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標準,以提高國有資本效率、增強國有企業活力為中心,全面推進依法治企,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
(3)要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
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1)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
(2)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2.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1)要培育更多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營造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環境;營造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貫徹落實包括市場準入、企業融資等在內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形成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和社會氛圍。
(2)要支持和幫助非公有制企業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完善管理體制機制,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不斷提高企業的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3)要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弘揚企業家精神,推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做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要堅持愛國敬業,堅持守法經營、誠信經營,堅持回報社會、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樹立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
第二課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一、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
1.市場調節
(1)計劃和市場是配置資源的兩種基本手段。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就是市場經濟體制。
(2)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主要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等機制來調節,市場機制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和調節這資源在全社會的配置。
市場機制的優點:
(1)市場價格及其波動,能夠反映供求狀況及其變化,市場供求的變化也會影響市場價格。
(2)市場競爭能夠引導資源流向效率高的領域和企業,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進步,實現優勝劣汰。
市場調節的缺陷及危害:
缺陷:(1)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2)市場調節有局限性,存在著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弊病。
危害:單靠市場調節,會影響資源配置效率,導致資源浪費;會導致經濟運行大起大落,社會經濟不穩定;會產生不正當競爭、壟斷,損害社會公平;會導致收入差距拉大。
2.建設現代市場體系
為什么?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提高資源配置資源效率和公平性。
怎么樣?
(1)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要健全優勝劣汰市場化退出機制。
(2)要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
二、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
(1)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是社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特征。
(2)在我國,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既能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又能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3)促進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目標。
(4)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
2.我國政府的經濟職能和作用
(1)通過實施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制度,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2)通過實施宏觀經濟政策,保持宏觀經濟穩定;
(3)通過實施產業政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
(4)通過實施區域政策和環境政策,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5)通過加強市場監管,規范市場秩序,保障公平競爭,彌補市場缺陷;
(6)通過加強公共服務,保障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3.科學宏觀調控
(1)主要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2)為什么要進行科學的宏觀調控?
①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市場調節有局限性,存在著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弊病。
②科學的宏觀調控是政府的主要經濟職能之一。
③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
(3)宏觀調控最常用的經濟手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①財政政策:財政收人與支出政策、稅收、國債等。
②貨幣政策:公開市場業務、存款準備金、中央銀行貸款等。
調節社會總需求,實現國民經濟平穩運行。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第三課 我國的經濟發展
一、貫徹新發展理念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發展為了人民,就是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彰顯了人民至上的立場方法,確立了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
2.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
必要性: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1)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
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創新是第一動力。堅持創新發展,就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會蔚然成風。
(2)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協調發展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發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統一。堅持協調發展,要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
(3)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堅持綠色發展,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
(4)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堅持開放發展,要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5)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教材共享發展,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教材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使全體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要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要把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個領域,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二、推動高質量發展
1.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的變化,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現階段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這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哦只要求;不只是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
2.怎樣才能推動國家高質量發展?
(1)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析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死循環。
(2)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保障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4)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5)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
總之,我們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教育、科技、人才為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第四課 我國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
一、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
1.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必要性: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我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決定了分配制度必須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1)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它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是: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必須參加勞動;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外,以勞動者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對個人進行分配,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按勞分配的意義:有助于調動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勞動者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實行按勞分配是對幾千年來不勞而獲的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
(2)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
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有利于讓一切要素的活力競相進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動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發展。
2.居民收入來源多樣化
從個人獲取收入的途徑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勞動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勞動性收入,是通過勞動所獲得的收入,包括工資、獎金、津貼等。財產性收入,是指通過自己所擁有的各類財產獲得的收入,包括銀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居民收入除了勞動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外,還包括經營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
勞動是財富的源泉,獲得任何收入歸根結底都是來自勞動。要鼓勵勞動者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致富。
3.完善個人收入分配
原因: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致富的基礎性制度。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措施:(1)必須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的收入分配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2)完善個人收入分配,要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
(3)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
(4)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在再分配方面,要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5)完善個人收入分配,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
二、我國的社會保障
1.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面對現實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疾病、失業、養老、災害、生活貧困等各種問題,國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會承擔主要責任的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式日益多樣的社會保障發揮著越來越廣泛的作用。
社會保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發揮收入分配調節器作用,能夠調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社會減震器”),化解社會矛盾和沖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社會保障通過風險分攤與責任共擔,充分發揮社會互濟功能,同時通過社會成員的自助與他助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2.社會保障的主要內容
(1)社會保險: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它通過政府、單位、個人三方共同籌集資金,保障公民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
內容:疾病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
(2)社會救助:是最先形成、歷史最悠久的社會保障形式。
方式:是政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對因自然災害或其他經濟社會原因而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給予無償幫助。
作用:以保障其最低的生活水平,是保障社會成員生活安全和生存權的“最后一道防線”。
(3)社會福利:最高層次的社會保障。
內容:是政府和社會向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和其他社會成員提供社會化服務、實物供給或者福利津貼。
作用:以滿足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
(4)社會優撫:特殊的社會保障。
對象:是國家和社會依法對現役軍人、復員退伍軍人以及軍烈屬等優撫對象實行物質照顧、生活和工作安置、建設撫慰。
特點:褒揚性、補償性、優待性、綜合性
3.怎樣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
(1)要公平對待每個公民并確保其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
(2)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要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3)要做到權責清晰。
(4)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要堅持應保盡保原則,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必修三《政治與法治》
第一課 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一、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人民大眾與封建主義的矛盾。
三、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幸福。
【注意】中國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決定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
四、共產黨成立的意義:①中國人民在斗爭中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和希望。②推翻了三座大山,使民族獨立和自由,實現了從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黨領導人民踏上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執政,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選擇。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歷史.②新中國成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六、區分:1940年-1919年是舊民主主義革命,1919年-1949年是新民主主義革命。
七、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看熟)
1.三年恢復期:1949—1952 年(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等)
2.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 年 12 月(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3.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頒布: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4.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的標志:1956 年底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主要意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為我國逐步走向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
八、改革開放(1978 年12 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1.地位: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2.意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增強了社會發展活力,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使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第二課 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
一、中國共產黨的知識(全背):
1.性質: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根本立場:人民立場。
2.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④執政理念:立黨為公,執政為民。⑤奮斗目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3.指導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4.四大法寶: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
5.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6.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7.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二、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實現共產主義。
第三課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一、堅持黨的領導地位和意義
中國共產黨是我國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二、黨領導的重要性
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根本政治保證。
三、主要領導方式
政治領導(政策方針的制定)、思想領導、組織領導(任免黨員干部等)。
四、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確保覺始終處于領導核心地位,始終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健全黨的領導制度體系。
五、全面從嚴治黨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六、如何全面從嚴治黨:
1.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以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堅定理想信念宗旨為根基,以調動全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
2.全面從嚴治黨,核心是加強黨的領導,基礎在全面,關鍵在嚴,要害在治。
七、執政方式
科學執政——全面增強執政本領,提高長期執政能力,并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民主執政——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執政。民主執政強調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
依法執政——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
三者關系:其中科學執政是基本前提、民主執政是本質所在,依法執政是基本途徑。
第四課 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一、社會主義民主的特點
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二、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
人民當家作主。
三、人民民主專政包括
對廣大人民實行民主和對極少數敵對分子實行專政。
四、民主與專政的現實意義
對廣大人民實行民主: 尊重和保障人權、才能調動億萬人民群眾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使社會主義各項事業保持蓬勃的生機。
對少數敵對分子實行專政: 維護國內正常社會秩序,抵御國外敵對勢力侵略和顛覆活動的歷史任務。
五、國家職能
1.表現:①對內職能A.維護國家穩定,促進社會發展。②對外職能:防御外來侵略,保衛國家安全。
*2.補充:①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②民主是專政的基礎,專政是民主的保障。
第五課 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一、性質、地位
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權力機關,有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
二、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
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等其他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是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在我國國家機關中居于最高地位。國家最高的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和監督權都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其常設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四、人大代表:
1.產生:由民主選舉產生,縣以上間接,縣及以下的直接。
2.地位: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
3.權利(職權):審議權、表決權、提案權和質詢權。
4.義務(職責):①人大代表應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經常聽取意見和要求,幫助所在地方的人民政府推進工作。 ②應模范遵守憲法和法律,努力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并自覺接受人民的監督。
五、為什么要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由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性質決定的?!靖驹颉?br/>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政體,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地位】
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動員了全體人民以國家主人翁的姿態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保證了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緝炘叫浴?br/>六、人民如何行使權力?
在我國,人民通過民主選舉選出自己的代表,組成各級人大。各級人大都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決定全國和各級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務。
第六課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
1.內容:①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奉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③各民主黨派同中國共產黨是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④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
2.地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一項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
3.優越性:①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②能夠真實、廣泛、持久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國各族各界根本利益。 ③能把各個政黨和無黨派人士緊密團結起來,為著共同目標而奮斗。
二、人民政協
1.性質地位: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
2.主題與職能: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
3.作用:人民政協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主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
4.政協委員要密切聯系群眾,聽取和反映人民意見要求。積極進行社會調研,提交相關的提案,建言獻策,參政議政。
三、民族與宗教——對于民族問題、宗教問題,問“為什么,怎么做”,答題時常用的知識點:
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什么?
(1)含義: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現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
(2)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三級。
注意:民族鄉不算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區由全國人大批準建置;自治州和自治縣由國務院批準建置。
(3)自治機關: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國家機關職權的同時,依法行使自治權。
注意:不能說自治機關擁有立法權;法院、檢察院、監察委都不是自治機關。
注意:自治權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依法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管理地方財政的自治權;依法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經濟建設事業;依法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保護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遺產,發展和繁榮民族文化。
(4)前提和基礎:國家統一領導。
2.為什么要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既保證了國家團結統一,又實現了各民族當家作主。
(2)符合我國國情,在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完整,在加強民族平等團結、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3.如何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根本前提)
(2)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民族關系)
(3)堅持完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方針。(方針)
(4)制定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法治角度)
(5)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制度保障)
必須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尊嚴。必須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政策)。
(6)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群眾的宗教信仰自由,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宗教政策)
(7)公民要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義務。(公民角度)
四、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農村、社區
1.民主管理(實行基層民主或實行村民自治與城市居民自治)
基層群眾自治的含義:人民群眾在城鄉基層黨組織領導下,在居住地范圍內,依托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
機構:村(居)委會→性質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2.村民自治的內容:
(1)民主選舉:自己選舉當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礎。
(2)民主決策:村民通過村民會議參與本村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決策與管理。
(3)民主管理:村民通過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來規范村民自己和村干部的行為。
(4)民主監督:村民通過村務公開、民主評議村干部 、村委定期報告工作等形式來監督村民委員會的工作和村干部行為,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
(5)民主協商。
3.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意義——為什么發展基層民主?
(1)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2)調動了廣大居民(村民)參與社區(農村)建設的積極性,有效提高了居民(村民)參與政治生活的素質和能力。③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④擴大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廣泛而深刻的實踐,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性工程。
第七課 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原因:
1.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必須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
2.是由該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所決定的。
3.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
1.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集體和個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2.在黨的領導下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3.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
4.人權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三、怎樣堅持依法治國?
1.三統一: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注意:三者關系—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
2.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3.具體要求: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制國家、法制政府、法制社會一體建設,實現(人大)科學立法,(政府)嚴格執法,(兩院)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4.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則:
(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3)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
(4)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⑤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第八課、法治國家
一、法治國家的內涵
法治國家,就是實行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依法執政、依憲執政的國家;在現代社會,法治國家意味著國家權力依法行使,國家各項工作依法開展。
二、法治國家的具體特征
1.堅持憲法法律至上(首要內容)。
2.堅持良法之治。
3.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包括人身權、財產權、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4.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包括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監督權)
三、如何建設法治國家
1.法治國家意味著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設法治國家,既需要有完備的法律體系,更需要法律的嚴格實施。
2.推進憲法實施——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
3.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完備的法律體系是法治國家的制度前提。在憲法之下,要不斷建立和完善各項法律制度,實現國家治理有法可依。
4.完善法律實施機制。政府依法履職,為社會提供優良的公共服務;公眾自覺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司法機關嚴格公正司法,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定分止爭,懲罰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
四、意義
能夠有效規范權力運行,保障公民合法權益;推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長治久安。
★五、法治政府
內涵:法治政府就是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智能高效、廉潔誠信、人民滿意的政府。
1.法治政府應當是職能科學的政府——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環境保護等都是法治政府必須承擔的基本職能。
2.法治政府應當是權責法定的政府——需要完善行政組織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
3.法治政府應當是執法嚴明的政府——執法嚴明重在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求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從事執法活動。
4.法治政府應當是公開公正的政府——全面推進政務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通過公開公正執法,能夠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5.法治政府應當是智能高效的政府——政府要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促進依法行政,優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不斷提高服務效能(屬于舉措)。
6.法治政府應當是廉潔誠信的政府——要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制度,加大對貪腐和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
7.法治政府應當是人民滿意的政府——政府要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幸福,不斷提升行政執法水平,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執法行為中都能看到風清氣正、從每一項執法決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六、法治社會
1.建設法治社會的措施
(1)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2)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3)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
(4)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
2.建設法治社會的意義?
(1)能夠更好地形成全社會學法、信法、用法的氛圍,增進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秩序。
(2)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
七、如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1.要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黨堅持依法執政。
2.全國人大要科學立法。
3.政府要堅持依法行政,科學民主依法決策,自覺接受監督。
4.司法機關要堅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
5.公民自覺遵循憲法和法律。
(總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第九課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一、科學立法——如何推進科學立法?
1.要依法立法,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推動國家發展進步,保障人民各項權利,符國情和實際。合理設定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
2.要充分發揚民主。必須堅持民主立法,廣開言路,集思廣益。
二、嚴格執法——意義和措施
1.嚴格執法的意義/作用
(1)有助于捍衛法律權威和尊嚴。(2)有助于實現社會公平正義。(3)有助于推進建設法治政府。
2.如何推進嚴格執法?
(1)全面履行政府職能。行政機關要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
(2)堅持規范執法。完善執法程序,建立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
(3)堅持公正執法。不斷提升執法機關的公信力。
(4)堅持文明執法。
三、公正司法——措施
1.必須確保審判權和檢察權依法獨立行使。
2.必須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做到事實認定符合客觀真相、辦案結果公正、辦案程序公正。
3.必須堅持人民司法為人民,依靠人民推進公正司法。
4.必須加強人權司法保障。
四、全民守法——要求和推進
1.全民守法的要求(公民如何做到全民守法)
(1)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2)當自己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應通過合法的手段,理性進行維權??赏ㄟ^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解決爭議、化解矛盾,不應訴諸暴力或其他違法手段。
2.如何推進全民守法?
(1)要著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2)要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3)要不斷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必修四《哲學與文化》
第一單元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
第一課 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
一、哲學是文化的活的靈魂。
哲學與時代的關系:任何哲學都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二、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
三、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四、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共性與個性)
1.區別:具體科學揭示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某一具體領域的規律(特殊,個別)。哲學是對具體科學進行概括和升華,從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普遍,一般)
2.聯系: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哲學為具體科學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注意:哲學科學和非科學之分)
五、哲學的基本問題: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六、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
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
(1)唯物主義基本觀點是: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
(2)基本形態
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物質混同于物質的具體形態,帶有明顯的樸素和直觀色彩。(如:氣者,理之依也;人病則憂懼,憂懼則鬼出。)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局限性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
七、哲學上的兩個對子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大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八、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使命
1.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人民的的理論,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2.歷史使命: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
九、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哲學特征
1.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
2.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
3.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
4.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5.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理論品質。
第二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辯證的唯物論)
一、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意識能動作用原理)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正確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推動作用;錯誤的意識往往起阻礙作用。
3.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這要求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樹立正確的意識。
二、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具有普遍性。要求我們做事情要尊重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利用規律,改造世界。(注意:規律不能被消滅、改造。)
三、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1.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
2.意識的能動性受客觀規律的制約。這要求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結合起來。
四、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
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使主觀符合客觀。
2.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要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五、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我們做事情要尊重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
2.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3.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細節知識:
1.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
2.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3.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生產方式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4.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內容客觀,形式主觀) 。運動是物質的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注: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第三課 把握世界的規律/辯證法
一、聯系的觀點(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之一)
1.聯系的普遍性,要求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2.聯系的客觀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要求我們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3.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4.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1)整體和部分相互區別,相互聯系。
(2)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要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
(3)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功能。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5.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系統的特征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要樹立全局觀念,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二、發展的觀點(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之一)
1.世界是永恒發展的(發展的普遍性)
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發展的普遍性要求用發展的觀點去看問題。
2.事物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發展的狀態或形式)
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質變創造條件。要果斷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飛躍。
3.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事物發展的總趨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支持保護新事物的成長。也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
4.否定之否定規律:任何事物都要經歷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辯證的否定是聯系和發展的環節。要求樹立創新意識。
三、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矛盾觀)
1.矛盾的對立統一。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求用一分為二(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2.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的關系:矛盾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雙方即對立又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由此構成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3.矛盾的普遍性——要求要敢于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4.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這構成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br/>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矛盾問題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要求我們堅持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和個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
1.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辦事情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2.主、次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好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
1.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每一個矛盾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主、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要求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第二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 (認識論)
一、實踐的特點:
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直接現實性:把觀念的存在變成現實的存在。
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或實踐決定認識)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三、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四、認識的過程(或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認識具有反復性(原因)。
2.認識具有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3.從實踐到認識、認識到實踐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性的過程。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注意:真理不能被推翻,只能被超越。 真理不能超越歷史條件,但可以超越自身。
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唯物史觀(社會歷史觀)
一、社會歷史的本質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
二、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三、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
3.社會發展的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規律。
四、改革
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要求我們要樹立群眾觀點和走群眾路線。
第六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價值觀、人生觀)
一、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導向作用。
2.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
3.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要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1.基本特征: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社會歷史性特征和主體差異性特征。
2.評價標準:①堅持真理,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②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三、價值的創造與實現(如何實現人生價值)
1.在勞動奉獻中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根本途徑。
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客觀條件)
3.在砥礪自我中創造和實現價值。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精神;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需要錘煉品德修為。(主觀條件)
第三單元 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
第七課 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影響。
注意:文化的核心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
二、文化的功能(作用)
1.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3.優秀文化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1.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
2.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批判地予以繼承。
3.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在當代中國,為什么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能夠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能夠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中的許多問題提供有益借鑒。
3.有助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關系,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五、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1.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2.作用——為什么
(1)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2)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3.要求——如何做
(1)在新時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第八課 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
一、民族文化的地位、作用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激發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價值觀
二、為什么尊重文化多樣性?
1.地位:文化多樣性表征文化存在的豐富程度。
2.原因:各國和各民族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條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3.意義: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
三、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文化多樣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
四、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1.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保持開放的心態。反對文化復古主義、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盤西化論。
2.立足國情,交流互鑒,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3.在堅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差異,理解個性。
4.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文化多樣,怎么辦?)
第九課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成,植根于中國特色社義偉大實踐。
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革命文化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為什么)
這是由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決定的,是由共產黨的性質宗旨決定的,是由我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決定的,是由繼承和創新中華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決定的,是由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決定的。
三、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怎么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文化創新的主體。
2.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
3.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四、怎么樣建設文化強國?
1.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2.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要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
4.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五、堅持文化自信的原因 (為什么?)
1.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
3.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六、堅持文化自信要求(如何堅持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
2.我們要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
3.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特別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自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邑县| 资中县| 海淀区| 泰兴市| 阜南县| 信宜市| 红安县| 邢台县| 崇左市| 碌曲县| 班玛县| 东明县| 新邵县| 合阳县| 都兰县| 定陶县| 当雄县| 巴林右旗| 陈巴尔虎旗| 页游| 宿州市| 牡丹江市| 三亚市| 慈利县| 修文县| 闻喜县| 烟台市| 福鼎市| 南丰县| 安陆市| 汝阳县| 临猗县| 德钦县| 东乡县| 中西区| 孟州市| 琼结县| 宁国市| 遂溪县| 宜昌市| 砚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