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球的圈層結構 教學設計教材內容分析本教學設計采用的教材是中圖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第1冊)》第一章第二節“地球的圈層結構”。本節主要通過學習以下知識點: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主要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以及地震波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宏觀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特點。學情分析剛步入高中的學生們思維比較活躍,在初中時也簡單了解了地理這一門課程,但很多學生對地理的理論知識,特別是空間思維能力和基本的認圖能力欠缺。在本章前三節的學習中,可以了解學生不夠扎實的地理知識基礎,本節通過宏觀整體展現了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雖然內容抽象,但為以后學習地理打下良好的基礎。 對于這一節的學習,上課時需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可以利用實物模擬或圖片進行教學,通俗易懂,更能激發地理基礎差的學生有學習興趣。教學目標1.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內部圈層構造,初步掌握地球內部各圈層主要特點和劃分依據。在學習地球內部圈層的研究中,學會思考并分析地理問題,養成不斷探索的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2.通過歸納、總結、對比地球內部各層的特點,培養和訓練學生的綜合思維。 3.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教育,形成科學的地理觀,培養學生的人地觀念。教學重難點1.重點:了解地震波的波速及傳播特點,區分橫波與縱波;地球內部圈層劃分依據及分界點;巖石圈是屬于內部圈層。 2.難點:區分地殼和巖石圈。教學過程設計導入:目前的科技日新月異,載人宇宙飛船可以在太空遨游,人類飛上太空已經成為現實,然而對于我們腳下 371 km半徑的地球,卻至今還是“入地無門”,對進入地心也在不懈努力,許多影片都能反應人類想進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下面給大家播放一段科幻片《地心旅行》。看書第一段,地球分為內部和外部圈層,今天我們來學習內部圈層。 【播放視頻】+【板書】1.2 地球的圈層結構【提問】看完影片,請大家思考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地球的內部結構和物質組成是否如影片所描述的那樣,地球內部主要物質是鉆石嗎?第二個問題,人類真的可以乘坐地下飛船到達地心嗎;第三個問題,人類可以通過哪些渠道或者方法獲取地球內部的信息呢【學生分組探究】(鉆探、挖井、火山噴發的巖漿)2~3min【板書】一、地球的內部圈層【總結】 顯示地球半徑數據,地球非常龐大,半徑大約6371km(這個數字是地心到地球表面所有個點距離的平均值)【結論】: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數據相對于地球的半徑來說,非常渺小,如果把地球比喻成一顆水煮蛋(ppt展示圖片),這些方法所能研究到的深度相當于蛋殼的厚度,所以這些方法不能把地球最深處的地心的信息傳遞出來。我們可以在地球內部制造某種震動即人工釋放地震波,通過分析這種震動在地球內部傳播的情況來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組成。【板書】1.地震波 定義(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巖石收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 書中所說的地震波是人工是釋放的,不是由地震產生的。釋放地震波后,地震波返回給地面的接收器,然后根據接受到的地震波曲線的變化,就可知道地球內部的大體的固液相的圈層結構 【看圖1-4-1】能看出哪些數據?(傳播速度)【板書】 劃分 縱波(P波):(傳播速度)快,固液氣都能通過 橫波(S波):(傳播速度)慢,僅能通過固體 他們的傳播速度隨著通過的介質的性質而發生變化,由此能夠反映地球內部圈層的物質形態【思考】1.發生地震時,陸地上的人是什么感覺?(當地震發生時,人們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顛簸還是左右搖晃,為什么?) 2.在海洋上的感覺和陸地上的一樣嗎? 3.以上兩種感覺的對比說明了什么問題?(縱波和橫波哪個對地表的破壞程度大,為什么 )公布答案(課件):人們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顛簸;因為當地震發生時,縱波表現為上下顛簸,橫波表現為左右搖晃,縱波傳播速度比較快,所以人們先感到下上顛簸。另外,橫波振幅比縱波大,破壞力大,橫波的水平晃動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壞的主要原因。 教師補充:那在海上發生地震時,海洋中航行的漁民有什么感覺呢?答:海上的漁民只能感到上下顛簸,不能感到左右搖晃。是因為橫波不能通過液體傳播。 【過渡】雖然人類對地球內部的了解僅是皮毛,但人類的認識潛力是無限的,人類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是:從了解宏觀結構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觀結構。對地球內部認識就是如此,首先通過研究地震波變化曲線了解地球結構。 【小組討論】觀察1-4-1地震波曲線圖,看縱波和橫波有幾次速度的突然變化?這說明地球內部圈層物質有了怎樣的變化? (從圖1-4-1地球內部的地震波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速在兩個地方突然發生了變化) (地幔-固態 地核:外核-液態 內核-固態) 【引入概念】從地球內部的地震波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生突然變化,這種波速發生突然變化的面叫不連續面。【板書】2.不連續面(1)定義:地震波速突然變化地震波速在兩個地方突然發生了變化,由此產生了兩個不連續面【生】找學生念書25頁名詞鏈接【板書】(2)莫霍界面:地下平均33km處的不連續面(看圖1-4-1 速度明顯增加)(3)古登堡面:地下平均2900km處特征:S(橫)波消失,p波速度突然下降至少受這兩個面的影響,地表到地心應分成3層 【師】(讓學生看并在書中畫出此段文字)地殼是處于地表至莫霍面之間,由巖石組成,地殼平均厚度為17千米(讓學生在圖上標出地殼的厚度17km),大洋地殼比較薄,平均厚度約7千米,大陸地殼厚度達35千米。 【提問】陸殼最厚的地方在哪?(喜馬拉雅山)在哪個地形區呢?(青藏高原) 【師】地殼還有一個特征,是硅鋁層的不連續分布。地殼上層為硅鋁層,下層為硅鎂層。 【師】(讓學生看并在書中畫出此段文字)位于莫霍面與古登堡面之間,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莫霍面至地下1000km處為上地幔,1000-2900km為下地幔(讓學生在圖上標出來2900km )。上地幔的頂部存在軟流層,物質處于熔融狀態。熔融類似加熱后的瀝青,流動速度比較慢。下面給同學們看一段印尼海嘯的視頻。(播放結束下一頁ppt)到10月10日,海嘯已經造成了2045人死亡,這個數字遠大于火山噴發導致的人員傷亡人數。這是因為火山噴發有預兆,并且巖漿流動慢,人們逃離速度快。 巖漿噴出后遇冷凝固,就形成了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即巖石圈(注意:不包括軟流層)。 【師】(看書)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為地殼,它主要是由鐵和鎳組成的。古登堡面至地下5100km為外地核(讓學生在圖上標出來),外地核呈熔融狀態,熔融不等于液態,內地核組成物質是鐵和鎳,是一個固態金屬球。(讓學生在圖上標出地球半徑6371km) 【師】到此地球內部圈層我們就講完啦,所以地球內部真正分為5層,“打入18層地獄”的說法是不對的。 【總結】通過分析圖表總結(投影-讓學生回答完成),鞏固知識點 【總結】帶領學生畫出地球圈層結構圖【鞏固練習】習題【作業】板書設計1.2 地球的圈層結構一、地球的內部圈層1.地震波(1)定義(2)劃分 縱波(P波):快,固液氣 橫波(S波):慢,固體 2.不連續面(1)定義:地震波速突然變化(2)莫霍界面:地下平均33km處(3)古登堡面:地下平均2900km處特征:S(橫)波消失,p波速度突然下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