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6.1 氣象災害(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6.1 氣象災害(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

資源簡介

必修第一冊 教案
第六章 自然災害
6.1 氣象災害
知能素養對標
必備知識 學科能力 學科素養 學考對標 高考對標 高考考向
洪澇災害 學習理解能力 觀察和記憶 比較和關聯 概括和歸納 應用實踐能力 解釋和實踐 綜合和推論 遷移創新能力 遷移和探究 區域判斷與定位 評價規劃 綜合思維 區域認知 人地協調觀 地理實踐力 水平2 水平4 【考查內容】洪澇、干旱、臺風、寒潮等氣象災害的分布規律、形成的原因。 【考查題型】選擇題、綜合題
干旱災害
臺風災害
寒潮災害
第一部分:本節教材解析—走近學科素養
【必備知識一:洪澇災害】
地理事實
1.形成
洪澇災害的分布主要受氣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響。從氣候因素看,洪澇災害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季風區、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溫帶季風氣候區、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從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勢低洼地區常受洪澇威脅。
2.分布
我國是世界上洪澇頻繁且災害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洪澇災害分布總的特點是東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內陸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脈東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3.危害
洪水常常淹沒農田、聚落等,破壞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造成人員傷亡、農作物減產、交通受阻、人畜飲用水困難等。
洪澇還會引發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破壞人類生存環境,制約區域經濟發展。
此外,洪澇過后易發疫情,威脅人類身體健康。
核心概念
氣象災害:指短暫的異常天氣現象或氣候變化引起的大氣異常所產生的災害現象和過程,包括洪澇災害、干旱災害、臺風災害、寒潮災害等。
洪澇災害:指因連續性的降水或短時強降水導致江河洪水泛濫,或積水淹沒低洼土地,造成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的一種災害。
【必備知識二:干旱災害】
地理事實
1.形成
干旱是因長時間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造成的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的現象。當干旱持續時間較長,影響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時,稱為干旱災害,簡稱旱災。
2.分布
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的內陸地區是世界上旱災頻繁發生的地區,其中非洲的旱災最嚴重。
我國旱災的發生范圍廣、頻次高、持續時間長。東部季風區由于降水季節變化、年際變化大,易發生旱災。全國有四個旱災多發區,即華北、華南、西南和江淮地區,其中華北地區的旱災發生最頻繁、影響最嚴重。
3.危害
干旱極易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乃至顆粒無收。干旱也會影響畜牧業,主要表現在影響牧草生長、加劇草場退化和沙漠化。干旱還會引發水資源短缺,造成人畜飲水困難,嚴重時甚至影響經濟發展乃至社會穩定。此外,干旱極易引發沙塵暴、火災、蟲災等災害。
核心概念
干旱:因長時間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造成的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的現象。
干旱災害:當干旱持續時間較長,影響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時,稱為干旱災害。
【必備知識三:臺風災害】
地理事實
1.形成
在洋面溫度超過26℃的熱帶或副熱帶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氣溫高,大量空氣膨脹上升,使近洋面氣壓降低,外圍空氣源源不斷地補充流入上升區。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流入的空氣旋轉起來。而上升空氣膨脹變冷,其中的水汽冷卻凝結形成水滴時,要釋放熱量,又促使低層空氣不斷上升。這樣,近洋面氣壓下降得更低,空氣旋轉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臺風。
2.分布
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臺風發生頻率最高的海域。我國受臺風災害影響嚴重,影響我國的臺風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臺風災害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多發于夏秋季節。
3.危害
臺風能量巨大,具有突發性強、破壞力大的特點。臺風天氣常伴隨著狂風、暴雨、風暴潮等,并帶來嚴重的自然災害。狂風能夠吹倒房屋,拔起大樹,破壞交通、通信設施等;暴雨會引發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并危害近海養殖;風暴潮侵蝕海岸,破壞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核心概念
臺風: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形成并強烈發展的大氣旋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
【必備知識四:寒潮災害】
地理事實
1.形成
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圍的劇烈降溫。
2.分布
主要發生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深秋到初春季節,勢力強大的寒潮甚至可以影響到低緯度地區。
在我國,寒潮是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影響我國的寒潮主要發源于蒙古、西伯利亞地區。勢力強大的寒潮,會自北向南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
3.危害
寒潮帶來的劇烈降溫往往使農作物遭受凍害,造成農業損失;伴隨的大風、大雪、凍雨會造成畜牧業損失,阻斷交通,破壞通信設施和輸電線路等。
核心概念
寒潮:因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圍的劇烈降溫,氣溫24小時內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該地日最低氣溫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的天氣過程。
第二部分:本節典例設計—落實學科素養
【本節內容分析】
自然環境的復雜性和人為因素的不可預知性,使我國的自然災害類型多、分布廣,而且發生頻率高。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是高中地理重要的研究內容,其中自然災害是其重要的分支。教材內容“寬”而“淺”,合理安排了本章的教學內容,先后學習“氣象災害”“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四部分內容
自然災害是自然環境的某一種或某幾種組成要素發生異變,對人類活動產生不良影響的現象,如降水異常引發洪澇災害或干旱災害,氣溫異變引發寒潮災害等。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氣象災害最為常見。
本節主要介紹了幾種常見氣象災害的成因、分布特點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課程標準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是“運用資料說明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所以,本節內容的教學重點應該是幾種常見氣象災害形成的原因、危害以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本節內容包含的核心知識及所體現的學科核心素養如下:
核 心 知 識 1.洪澇災害 2.干旱災害 3.臺風災害 4.寒潮災害 綜合思維 區域認知 人地協調觀 地理實踐力 核 心 素 養
【學情整體分析】
高中生對氣象災害并不陌生,每年都會有氣象災害對人類的生產生活造成極大影響的典型案例,比如成都暴雨、南方雪災等,這對于學習本節內容是有所幫助的。但是學生對于氣象災害的了解一般只限于現象,而對災害的形成、危害和防治沒有系統的了解。
高一學生已經掌握了部分地理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的分析和綜合能力,而且此階段正是學生求知欲旺盛參與意識強的時期,通過認識發生在身邊的氣象災害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探索興趣。
高一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仍有欠缺,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大量的現實案例對各類氣象災害進行說明,結合多媒體演示、播放自然災害紀錄片等方式,加深學生對不同氣象災害類型的認識,讓學生真實地體會到自然災害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教學活動準備】
實踐活動設計
活動名稱:調查我國氣象災害的分布。
活動目標:查找我國近幾年發生的重大氣象災害的相關資料,加深學生對不同氣象災害的認識,并對應好防災減災措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活動準備:
1.小組分工,按照不同類型查找我國近幾年發生的重大氣象災害的相關資料。
2.小組合作,展示我國近幾年發生的重大氣象災害分布地域的相關資料。
任務專題設計
任務一 洪澇災害、干旱災害
活動1:洪澇災害的成因及危害 活動2:干旱災害的成因及危害
活動3:我國洪澇災害與旱災的時空分布特征
任務二 臺風災害、寒潮災害的成因及影響
活動1:臺風災害的成因及分布規律 活動2:臺風災害的影響
活動3:寒潮災害的概念、特征及其在我國的分布 活動4:寒潮災害的影響
教學目標設計
1.閱讀圖文資料,了解常見氣象災害的類型與分布增強區域認知能力。
2.結合文字資料或區域圖示信息,分析洪澇、干旱、臺風、寒潮災害發生的原因、分布規律和危害,提高綜合思維能力。
教學策略設計
用近期我國四個典型地區的氣象災害導入,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對氣象災害的探究興趣;結合導入的四個案例,逐步引導學生分析洪澇災害、干旱災害、臺風災害、寒潮災害的成因、分布規律及危害,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氣象災害的思維。通過構建思維框架的方式總結不同災害的成因,形成知識體系。通過對不同類型災害成因的比較,明確人類活動對災情有著“放大”和“縮小”的作用,從而形成尊重自然、人地和諧發展的地理觀念。
教學方法建議
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啟發教學法、探究教學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洪澇、干旱、臺風、寒潮災害的成因、時空分布特征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難點:洪澇、干旱、臺風、寒潮災害的成因和時空分布分析。
教學材料準備
1.洪澇、干旱、臺風、寒潮災害在我國的分布規律圖。
2.我國近年典型氣象災害的案例。
3.洪澇、干旱、臺風、寒潮災害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圖片。
4.臺風、寒潮侵入我國的路徑示意圖等。
【教學活動設計】(課時建議:1課時)
教學導入
教師通過PPT展示近期我國四個典型地區的氣象災害的案例,引導學生結合材料思考:以下材料分別反映了什么災害。
(設計意圖)通過近期我國四個典型地區的氣象災害的案例,引發學生對氣象災害的關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地理案例。
【多媒體展示】(地理資料)氣象災害案例
材料一:2020年入汛以來,我國南方多輪強降水導致長江流域出現嚴重洪澇災害。
材料二:2019年華北地區的干旱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當地居民日常生活。
材料三:2019年超強臺風“利奇馬”給我國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材料四:2021年初我國多地迎來大幅度降溫的寒潮天氣。
學生1:材料一反映的是洪澇災害。
學生2:材料二反映的是干旱災害。
學生3:材料三反映的是臺風災害。
學生4:材料四反映的是寒潮災害。
教師:短暫的異常天氣現象或氣候變化引起的大氣異常所產生的災害,我們稱為氣象災害,包括同學們回答到的洪澇、干旱、臺風、寒潮等自然災害。本節課我們學習的內容就是氣象災害。
【多媒體展示】(地理概念)氣象災害的概念
短暫的大氣異常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經濟建設以及國防建設等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損害,稱為氣象災害,主要的氣象災害有洪澇、干旱、臺風、寒潮等。
教學精講
◆ 任務一 洪澇災害、干旱災害 ◆
教師:下面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洪澇和旱災這兩種氣象災害。
活動1:洪澇災害的成因和危害
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我國氣候類型分布圖、地形圖,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思考問題—長江流域洪澇災害嚴重的原因是什么
(設活動深探究)以長江流域的洪澇災害案例為背景,引導學生結合案例,探究洪澇災害的成因和危害。
【多媒體展示】(地理資料)長江流域的洪澇災害
2020年夏季,我國降水較往年偏多,出現歷時長、范圍廣的強降雨。長江流域也自然成為汛情的重要防御陣地,多條支流及干流出現明顯漲水。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長江流域洪澇災害多發的原因,發表各自不同觀點,小組組長整合組員觀點,組織報告、交流小組探究成果。
小組1:長江流域主要為季風氣候,而我國的夏季風勢力強弱不穩定,導致我國降水不穩定。
小組2:長江流域中下游主要為平原地區,地勢低平,排水不暢。
教師總結:長江流域地處季風氣候區,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多條支流若同時漲水,干流則會出現明顯漲水。加上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為平原地形,地勢平坦,排水不暢,從而導致了洪澇災害。
【多媒體展示】(地理概念)洪澇災害
洪澇災害是因連續性的降水或短時強降水導致江河洪水泛濫,或積水淹沒低洼土地造成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的一種災害。
教師:從長江流域洪澇災害嚴重的原因可以看出洪澇災害分布主要受氣候和地形因素的影響。從氣候因素看,洪澇災害主要分布于降水量較大且降水集中的區域;從地形因素看,洪澇災害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的低洼地區。除了氣候、地形等自然原因外,還有什么其他原因會加劇洪澇災害
學生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例如在山地丘陵濫伐森林、陡坡開墾等。
學生2:植被破壞會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由此產生大量的泥沙堆積在中下游的河流、湖泊、水庫中,導致河流蓄洪泄洪能力下降,加重了洪災的隱患。
(概括和歸納能力)通過概括洪澇災害的成因,引導學生體會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是相互影響的,從而引導學生逐步樹立人地協調觀。
教師總結:洪澇災害是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般我們分析自然災害的成因主要是從自然和人為兩個方面著手。
【多媒體展示】(難點知識)洪澇災害的成因分析
1.自然:
①氣候、②地形、③水文(河道寬窄、彎曲程度、頂托作用等)、④水系(流域面積、泄洪通道等)、⑤植被(覆蓋率低,涵養水源能力差)。
2.人為:
①破壞植被—調蓄進水能力下降,水土流失、泥沙淤積,抬高河床;②圍湖造田、圍墾濕地—導致其對進水調蓄能力下降;③地面硬化—下滲減少。地表徑流增加。
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問題:洪澇災害的危害有哪些呢 長江流域洪澇災害嚴重,會對該地區產生什么影響
學生1:洪水常常淹沒農田、聚落等。
學生2:破壞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造成人員傷亡、農作物減產、交通受阻、人畜飲水困難等。
學生3:洪澇還會導致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洪水過后易引發疫情,威脅人類身體健康。
教師:洪澇危害巨大,而長江流域又是我國人口密集、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產業發達,所以洪澇災害造成長江流域的損失巨大。
(設計意圖)通過教材內容解讀和相關案例資料輔助,引導學生認識洪澇災害的成因和危害。
【多媒體展示】(重點知識)洪澇災害的危害
洪水往往造成大面積農田被淹沒、農作物被毀,從而造成作物減產,甚至絕收洪水淹沒聚落,破壞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造成人員傷亡、交通受阻等。
活動2:干旱災害的成因和危害
教師:降水過多易導致洪澇災害,而降水過少易導致干旱災害,旱災也是一種危害嚴重的氣象災害。干旱是長時間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造成的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種現象。當其影響到人類正常的生產生活時,則為災害,即干旱災害,簡稱旱災。
(以學定教)在學習了洪澇災害以后,學生可以根據洪澇災害的學習方法,自主閱讀教材,學習干旱災害,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和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
【多媒體展示】(地理概念)干旱和干旱災害
干旱是因長時間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造成的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的現象。當干旱持續時間較長,影響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時,稱為干旱災害。
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101-102并結合案例材料,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思考問題:為什么我國旱災最嚴重的地區是華北地區
【多媒體展示】(地理資料)華北地區的旱災
華北地區是我國范圍最廣、強度最大、災情最重的旱災中心,多年平均旱災受災面積可占全國旱災受災面積的465%,旱災成災面積占全國旱災成災面積的50.5%。一些地區“十年就有九旱”,尤其是春旱嚴重,對農業和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給當地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華北地區旱災多發的原因,發表各自不同觀點,小組組長整合組員觀點,組織報告、交流小組探究成果。
小組1:華北地區為溫帶季風氣候,春季降水少,但是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春旱嚴重
小組2:華北地區有超大城市群,也是我國首都所在地,人口稠密,生活用水需求量很大
小組3:華北地區是綜合性工業基地,耕地面積大,工農業生產的用水量很大。
小組4:人們日常生活排放廢水,農業上要使用農藥、化肥,工業生產也會排放廢水,會導致水體的污染,從而加劇水資源的短缺,使得干旱加劇。
教師總結:同學們都回答得很正確。從同學們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歸納出,旱災的原因有自然和人為兩個方面。
(綜合和推論能力)通過對華北地區旱災成因的分析,明確旱災成因的分析思路,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
【多媒體展示】(重點知識)旱災成因分析
1.自然因素:長時間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造成的空氣干燥、土壤缺水。
2.人為因素:由于人口持續增長和當地經濟快速發展,生活和生產用水不斷增加,造成一些地區水資源短缺;水資源利用不當導致的水體污染和浪費,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使得干旱加劇。
教師:華北地區的旱災主要發生在春季,這是因為春季降水少,但是氣溫回升很快,蒸發旺盛,春旱嚴重。那發生春旱對當地有什么危害呢
學生1:華北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為冬小麥,春季小麥返青時需水量大,如遇旱災,易造成農作物減產。
學生2:華北地區人口稠密,經濟較發達,旱災導致水資源短缺問題,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
教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干旱對農作物生長、牧草生長都有很大的影響,我國是一個農業生產大國,旱災對我國影響巨大。而且干旱會導致水資源短缺問題,會影響當地人們的生產生活。比如我國的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就是為了緩解華北地區的水資源短缺而實施的。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旱災的危害。
(設計意圖)此活動以華北地區的旱災為案例背景,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旱災的成因和危害,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思維能力。
【多媒體展示】(重點知識)旱災的危害
干旱極易造成農作物減產乃至顆粒無收。干旱也會影響畜牧業,主要表現在影響牧草生長、加劇草場退化和沙漠化。干旱還會導致水資源短缺問題,造成人畜飲水困難,嚴重時甚至影響經濟發展乃至社會穩定。此外,干旱還容易誘發沙塵暴、火災、蟲災等災害。例如,旱災經常和蝗災相伴發生。
活動3:我國洪澇災害與旱災的時空分布特征
教師:洪澇災害、干旱災害在我國發生范圍都較廣、頻次較高、造成的損失嚴重,那么這兩種災害的發生地區有重合嗎 發生時間上又有什么聯系呢
(深度學重推理)通過對我國洪澇災害、干旱災害的分布規律的分析,明確我國旱澇災害的發生主要是夏季風的勢力不穩定導致的,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
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102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表6.1所列的洪澇災害和干旱災害分別發生在何時何地
學生1: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夏秋季節,如表6.1提到的2011年6月南方洪澇災害和華西秋雨災害。發生的地點主要是我國東部地區。
學生2:干旱災害分布較廣,如表6.1提到的西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冬麥區都可能出現干旱災害。而且發生的頻率高,一年四季皆有可能出現干旱災害,即使是夏季,如果降水持續偏少,也可能出現旱災。
教師:同學們歸納得很好,那么,洪澇災害和干旱災害的發生地區有重合嗎 發生時間上又有什么聯系
學生1:均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
學生2:我國東部為季風氣候區,而夏季風勢力不穩定,導致我國降水不穩定。
(設計意圖)此活動結合洪澇災害和旱災的簡介表格,分析我國旱澇災害高發的時間、地區及其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思維能力。
教師:氣象災害是我國影響范圍最廣的災害。我國海陸兼備,大部分地區受季風影響,降水極不穩定,決定了我國季節降水和年際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衡。我國東部地區深受季風的影響,季風到來的早晚、勢力的強弱、停留時間的長短等都直接影響著降水量的多少及時間分配,加上夏季氣溫高、蒸發量大,使得季風區的降水量不僅年際變化大而且季節變化大;不穩定的降水就是旱澇災害頻發的主要原因。而我國東部是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區,如果出現旱澇災害,造成的災情勢必較嚴重。
◆ 任務二 臺風災害、寒潮災害的成因及影響 ◆
活動1:臺風災害的成因及分布規律
教師:我國東部季風區除了旱澇災害頻發以外,每年夏秋季節還會受到臺風的影響,尤其是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我國受臺風災害影響嚴重。那么,臺風是怎么形成的呢 赤道附近地區會受臺風影響嗎
(設活動深探究)通過思考問題引導學生探究臺風的成因,為后面講解臺風不同部位的天氣情況不同打下基礎。
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103,回答問題。
【多媒體展示】(地理資料)臺風衛星影像圖
學生1:臺風的形成條件需要有廣闊的洋面提供水汽。
學生2:臺風形成需要有不穩定的大氣結構促使空氣上升,地轉偏向力使空氣旋轉。赤道上沒有地轉偏向力,所以無臺風。
(概括和歸納能力)通過教師的講解,結合教材內容,概括臺風形成的條件,明確赤道地區無臺風的原因。
教師總結:在洋面溫度超過26℃的熱帶或副熱帶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氣溫高,大量空氣膨脹上升,使近洋面氣壓降低,外圍空氣源源不斷地補充流入上升區。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流入的空氣旋轉起來。而上升空氣膨脹變冷,其中的水汽冷卻凝結形成水滴時,要釋放熱量,又促使低層空氣不斷上升。這樣,近洋面氣壓下降得更低,空氣旋轉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臺風。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有關臺風的知識,理解、掌握臺風的成因、形成條件和分布規律。
【多媒體展示】(重點知識)臺風的概念、形成條件及分布規律
1.概念:臺風是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形成并強烈發展的大氣旋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
2.形成條件:
(1)廣闊的暖洋面,海水通過蒸發向大氣提供足夠的水汽;
(2)上冷下熱的不穩定大氣結構,促使空氣上升;
(3)地轉偏向力使空氣旋轉(緯度大于5的熱帶和副熱帶海區)。
3.分布規律:集中在北緯10°-20°,赤道上的洋面沒有臺風。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臺風發生頻率最高的海域。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受臺風災害影響嚴重。
活動2:臺風災害的影響
(整體設計分步落實)通過設問,層層遞進的引導學生分析臺風不同部位的天氣情況以及臺風的影響,培養學生歸納信息和讀圖分析的能力。
教師:我國東南沿海省份受臺風影響明顯,災情嚴重。那我們首先來認識一下臺風的結構。
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103圖6.5b臺風剖面,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臺風不同部位的地區會有怎樣的天氣情況 為什么天氣預報中說“臺風中心附近最大風力”,而不說“臺風中心最大風力”
學生1:外圍大風區的風速由外向內增加;最強烈的降水產生在旋渦風雨區;臺風眼的天氣表現為無風、少云和干暖。
學生2:由于臺風眼無風,所以天氣預報說的是“臺風中心附近最大風力”。
教師總結:臺風是氣旋的一種,一個發展成熟的臺風,由外圍大風區、旋渦風雨區和臺風眼三部分組成。外圍大風區的風速從外向內增加;最強烈的降水產生在旋渦風雨區;臺風眼的天氣表現為無風、少云和干暖。
教師:結合剛才分析的臺風的結構,進行思考,臺風可能會帶來哪些危害呢
學生1:臺風天氣常伴隨著狂風、暴雨、風暴潮等。
學生2:狂風會吹倒房屋,拔起大樹,破壞交通、通信設施等。暴雨會引發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危害近海養殖。
學生3:風暴潮會侵蝕海岸,破壞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教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臺風能量巨大,具有突發性強、破壞力大的特點,常伴隨著狂風、暴雨、風暴潮等。
(概括和歸納能力)通過閱讀教材內容結合生活案例,概括臺風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培養學生的概括和歸納能力。
【多媒體展示】(重點知識)臺風的不利影響
臺風天氣常伴隨著狂風、暴雨、風暴潮等。狂風會吹倒房屋,拔起大樹,破壞交通、通信設施等。暴雨會引發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危害近海養殖。風暴潮會侵蝕海岸,破壞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教師:臺風危害這么大,那為什么還有人盼著臺風到來呢
學生:臺風也能帶來有利的影響。
教師:災害帶來的不一定都是危害,有時也有有利的影響。
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105自學窗,思考問題—臺風能帶來哪些有利影響呢
學生1:臺風會帶來豐沛的降水,可以緩解某些地區的旱情。
學生2:臺風帶來的大風陰雨天氣,可以使一些地區降溫消暑。
教師總結:同學們回答得很好。例如,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每年7—8月份會出現高溫酷暑、晴朗干旱的天氣,被網友們戲稱為“燒烤模式”。此時,臺風的到來,會伴隨著強降雨的過程,既可以緩解這種高溫天氣,也可以緩解旱情。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分析臺風的影響,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明確臺風并非只能帶來危害,也有有利影響。
【多媒體展示】(重點知識)臺風的有利影響
大風陰雨天氣可緩解高溫酷暑;豐沛的降水可緩解旱情。
活動3:寒潮災害的概念、特征及其在我國的分布
教師:中國是一個氣象災害多發的國家,除夏秋季節的臺風外,冬季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會受到寒潮的影響。
(設情境巧激趣)通過我國廣大地區的寒潮天氣現象,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結合教材明確寒潮的概念及其特征。
【多媒體展示】(地理資料)2021年的新一輪寒潮天氣來襲
2021年1月14日起,新一輪寒潮天氣來襲,14日至17日,我國新疆北部、西北地區東部及中東部大部地區先后有46級風,陣風7-8級,日平均或最低氣溫下降6-10℃,新疆、內蒙古中西部、陜西北部、山西中北部、遼寧東北部、吉林東南部以及云南東部、貴州南部、湖南南部、江西南部、浙江中部等地降溫幅度可達10℃以上。降溫過后,最低氣溫0℃線將南壓至江南南部至華南北部,-10℃線位于河北中部至陜西中部一帶。
教師: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寒潮有哪些特征表現呢
學生1:有大風天氣,材料中提到了4-6級風,陣風7-8級。
學生2:會帶來劇烈降溫。
教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寒潮是強冷空氣入侵,從材料中我們能看到它一般伴隨著劇烈的降溫、大風等天氣。
(情境學習)在我國新一輪寒潮天氣的情境下,了解寒潮的天氣特征,并借此理解寒潮的概念。
【多媒體展示】(重點知識)寒潮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寒潮是因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圍的劇烈降溫,氣溫24小時內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該地日最低氣溫下降到4℃以下,并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的天氣過程。
2.特征:劇烈的降溫和大風。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閱讀侵入我國的寒潮路徑,設置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寒潮災害的整體空間分布特征,然后從中挖掘受寒潮影響小的地區,并深入分析原因,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師: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主要發生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深秋到初春時節。影響我國的寒潮主要發源于蒙古、西伯利亞地區。勢力強大的寒潮甚至可影響到低緯度地區。
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105圖6.9侵入我國的寒潮路徑示意圖,并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寒潮主要影響我國哪些地區
學生1:強冷空氣從西伯利亞西部南下,進入我國新疆,然后沿河西走廊,侵入華北,直到華南甚至西南地區。
學生2:強冷空氣從西伯利亞和蒙古一帶,經過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進入華北直到東南沿海地區。
學生3:強冷空氣從西伯利亞東北部南下,經過我國東北,侵入東部沿海一帶。
教師總結:由此可看出寒潮災害在我國影響范圍很廣,大部分地區都會受到寒潮的影響,其中,東北地區最多,華北次之,再次為西北和長江流域,華南最少。思考:為什么四川盆地、華南地區及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受寒潮影響小呢
學生1:寒潮在南下的過程中,受沿途東西走向山脈的阻擋,如:陰山、秦嶺、南嶺等,冷空氣勢力不斷減弱,所以,四川盆地、華南地區受寒潮的影響相對較小。
學生2:南下的寒潮勢力逐漸減弱,遇到云貴高原,地勢抬升,寒潮難以爬升,所以云貴高原不易受到寒潮的影響。
學生3:青藏高原也因海拔高而寒潮不易侵入。
教師總結:我國冬季風的勢力較強,它可以影響我國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等以外的廣大地區。青藏高原由于地勢較高,冷空氣影響相對較小。滇南谷地距冷空氣源地較遠,且冷空氣在南移過程中會受到層層山脈的阻擋,影響也會相對較小。而四川盆地也是得益于北部的秦嶺、大巴山等山脈阻擋了冷空氣,所以這也是四川盆地的冬季氣溫會比同緯度的平原地區溫度高的原因之一。
活動4:寒潮災害的影響
教師:寒潮災害發生頻次高,在南北方表現不同。北方主要表現為大風、降溫、霜凍、暴風雪等,南方主要表現為降溫、凍害、雨雪等。
(以學定教)結合教材內容,設置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寒潮災害的影響,避免灌輸式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104,思考問題:寒潮具體有什么危害呢
學生1:寒潮會帶來劇烈的降溫,使農作物遭受凍害,造成農業損失
學生2:大風、大雪、凍雨,可能造成牧草減少,從而造成畜牧業損失
學生3:路面積雪、結冰等可能會阻斷交通,暴雪可能破壞通信設施和輸電線路等。
教師:同學們說得很好,寒潮伴隨的降溫、大風、暴雪、凍雨等天氣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不利的影響。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分析寒潮的有利和不利影響,對比關聯,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多媒體展示】(重點知識)寒潮的不利影響
寒潮會帶來劇烈的降溫,使農作物遭受凍害,造成農業損失;伴隨的大風、大雪、凍雨會造成畜牧業損失,阻斷交通,破壞通信設施和輸電線路等。
教師:那么,寒潮是不是也是“百害而無一利”呢
學生1:不是。瑞雪兆豐年,寒潮也有好處。
學生2:大風可以吹散霧霾,改善大氣質量。
學生3:寒潮帶來的低溫,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殺蟲劑”,可以大量殺死潛伏在土中過冬的害蟲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減輕來年的病蟲害。
學生4:寒潮帶來的雨雪天氣,也可以緩解冬季的旱情,使農作物受益。
教師總結:寒潮對我們的生產生活的影響也是有利有弊的,我們也要辯證地看待它。
【多媒體展示】(重點知識)寒潮的有利影響
大風可以吹散霧霾,改善大氣質量;低溫可以大量殺死潛伏在土中過冬的害蟲和病菌,減輕來年的病蟲害;雨雪天氣可以緩解冬季的旱情,使農作物受益。
實踐活動
(方向與建議)
1.觀看紀錄片或災害影片的視頻,借助視頻的強烈視聽效果,加深對各類氣象災害的印象和直觀的感受。
2.搜集我國近幾年發生的重大氣象災害的資料,了解我國主要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危害,思考主要氣象災害的預防措施。
3.繪制我國近年來主要氣象災害的分布地圖,了解我國氣象災害的空間分布,增強區域認知能力。
(解釋和實踐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自覺性、自主性和積極性,在課下實踐活動中運用課堂理論知識正確看待現實生活中的氣象災害問題,提高學生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的地理學科素養。
教學評價
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對于氣象災害有了初步的了解,對洪澇、干旱、臺風、寒潮災害的分布規律、成因和危害有了一定的認識。教師總結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習效果,結合教學評價和水平要求做出準確的教學評價。
評價目標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水平4
主要氣象災害的類別、成因、分布及危害 能夠根據資料,判斷氣象災害的類型 結合資料,舉例說明主要氣象災害的形成條件及危害 能夠根據資料,分析典型地區常見氣象災害的成因 根據資料,分析氣象災害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設計意圖)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案例分析教學引導學生利用課堂知識分析生活中的氣象災害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板書設計
(以學定教)結構式板書的設計簡要梳理了本節課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如:洪澇災害、干旱災害、臺風災害、寒潮災害的分布規律成因、危害,利于學生構建系統性的知識體系,也便于教師有條理地開展教學活動。
教學反思
本課內容依據新課程標準,在地理核心素養的視域下設計課堂教學,順利完成教學目標,重點問題是分析洪澇災害、干旱災害、臺風災害、寒潮災害的發生規律、分布地區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課上從學生身邊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小組合作完成各項探究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學生互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了學生運用綜合思維的方法來學習地理的能力。本節課要求注重規律的總結,課上充分利用“形成-現象-影響”的邏輯順序,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受課時的限制,對災害的防治措施沒有涉及,在本章第三節課再體現。本節課教案設計注重圖片信息的分析與獲取,讓學生在觀察分析中,強化思維訓練,運用案例式教學,引導學生多思考、多自主探究、多結合實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知識。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學生在知識接受上存在一定的問題,高一學生的綜合思維還相對欠缺,在語言組織和表達上還稍欠規范,影響課堂進度。
(以學論教)教師課后及時評析教學效果,針對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可以及時進行調整,如小組討論時課堂氛圍異常活躍,小組代表發言時抓不住重點,教師需要掌握好整堂課的節奏,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
第三部分:本節學習評價—鞏固學科素養
【學習目標分析】
學科知識 學科能力 學科素養
主要氣象災害的類別、成因、分布及危害 閱讀圖文資料,概括洪澇、干旱、臺風、寒潮等自然災害的分布特點,綜合材料信息,歸納自然災害的成因及危害 人地協調觀 綜合思維 區域認知 地理實踐力
【深度學習建議】
1.結合不同區域的圖文等資料,判斷該區域主要的氣象災害類型,分析氣象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
2.結合實例,根據區域的圖文材料,分析特定地區典型氣象災害的成因,以及氣象災害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學習評價任務】
任務一 知-能遷移評價:在我國其他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洪澇災害的防治措施等必備知識的探究過程中,增強區域認知能力,落實綜合思維能力和人地協調觀的地理學科素養。
任務二 能-知滲透評價:運用比較和關聯能力、綜合和推論能力,分析洪澇災害的成因,鞏固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和人地協調觀的地理學科素養。
任務三 學科素養評價:在我國洪澇災害的分布及成因、冰雹災害的分布及原因的高考常見的知識情境中,運用綜合和推論能力解決問題,鞏固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的學科素養。
【典型評價設計】
◆ 任務一:知-能遷移評價 ◆
必備知識深度探究
(探究點1)我國其他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
氣象災害種類多,除了洪澇災害,還有干旱、臺風、雪災、寒潮、沙塵暴等,其中干旱、臺風、寒潮對我國影響范圍最廣。
類型 時空分布
干旱災害 我國的干旱多為春旱,夏秋旱次之,連旱現象較明顯。許多地區常出現春夏或夏秋連旱,有時甚至出現春夏秋三季連旱
臺風災害 多發生于夏秋季節;空間分布具有沿海重、南方重的特點,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其中海南、廣東、福建、臺灣和浙江沿海受災最為嚴重
寒潮災害 主要發生在9月至次年5月,春秋兩季有兩個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影響范圍廣泛,除滇南、西藏、臺灣、海南外大部分地區都受影響;從寒潮出現的次數來看,東北、西北地區最多,華北地區次之,長江流域、華南地區最少
沙塵暴災害 我國西北和華北地區沙塵暴強度大,華北地區受災更嚴重
(注意)干旱和旱災的區別
干旱是常年降水較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氣候特征,而旱災指某一時期降水量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少的情況,使地區經濟活動(尤其是農業生產)、人類生存受到影響。因此,干旱地區不一定發生旱災,而濕潤地區也可能發生旱災。
旱災具有漸發、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的特點。例如,我國南方地區降水較多,但若夏秋季連續一個月不降水就會造成嚴重的旱災,而非洲的埃塞俄比亞一些無人區連續一個月不降水卻不會造成旱災。
(探究點2)洪澇災害的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 內容
監測和預報 利用氣象衛星對洪水進行監測并及時預報,對于防御洪水、減輕洪災的損失有巨大作用
防洪措施 工程 措施 ①興建水庫,退耕還湖,提高對洪水的調蓄能力;②修筑堤壩,防止洪水漫溢;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④開辟分洪區,開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
非工程 措施 ①增強人們對災害問題的認識,提高防災減災意識;②嚴禁亂砍濫伐,逐步提高森林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③建立統一的防災減災管理體制,將防災減災納入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發展計劃;④建立統一的防洪搶險指揮管理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設置防洪保險基金和加強洪泛區土地管理;⑤加強災前水利建設與減災科研投入,變被動救災為主動防災和抗災等
◆ 任務二:能-知滲透評價 ◆
學習能力深度探究
(綜合和推論能力)洪澇災害的成因分析
原因 影響
自 然 原 因 流 域 狀 況 氣象因素 降水、冰雪融化造成水位上升
河道堵塞 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
堤壩潰決 各種因素造成堤壩潰決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匯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高
水 系 狀 況 植被覆蓋率 植被覆蓋率低
支流 支流多尤其是扇形水系
河道 河道彎曲 排水速度減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谷 縱向坡度小
入海口 入海口狹窄
人 為 原 因 破壞流域內植被 導致流域內匯水速度加快,加劇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積;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減小 一定程度上抬高洪水水位
圍湖造田 使湖泊對洪水調節能力減弱
建筑物占據河道 降低了河道排水速度
占用分洪區 給洪水的分流帶來困難
◆ 任務三:學科素養評價 ◆
(考情分析)本節內容主要包括幾種常見的氣象災害的分布規律、成因及其危害,在高考中出現頻率較高。其中,判斷氣象災害的類型、常見氣象災害的分布規律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幾種常見氣象災害的成因則多以綜合題的形式出現,通過提供圖文資料的形式,側重考查圖文資料的關鍵信息的提取和區域地理條件的綜合分析。
【深度學習】龍卷風
1.龍卷風的含義
龍卷風是發生于直展云系底部和下墊面之間的直立空管狀旋轉氣流,是一類局地尺度的劇烈天氣現象。龍卷風可見于熱帶和溫帶地區,包括美洲內陸、澳大利亞大陸西部、印度半島東北部等。龍卷風的季節性較弱,春季、夏季、秋季均可發生。
2.龍卷風的形成原因
龍卷風是大氣中最強烈的渦旋的現象,常發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氣時,尤以下午至傍晚最為多見,影響范圍雖小,但破壞力極大。龍卷風的形成與強雷暴云中強烈的升降氣流有關。當升降氣流之間形成很強切變時,就會發生強烈的水平軸的渦旋,渦旋越轉越細越快,產生一個漩渦型的上升氣流,并開始向下伸展,形成龍卷核心。當向下發展的渦旋到達地面高度時,地面氣壓急劇下降,風速急劇上升,形成了完整的龍卷風。龍卷風心為下沉氣流,四壁為極強的上升氣流。龍卷風中心氣壓低,中心風速可達100-200米/秒以上,具有極大的破壞力。龍卷風的存在時間一般只有幾分鐘,最長也不超過數小時。
龍卷風的形成既需要有暖濕空氣交匯提供對流條件,又要求高空和低空都有強風,還需要有較平坦的地形。美國被稱為“龍卷之鄉”,因為該國的龍卷風不僅數量多,而且強度大,這主要和美國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以及大氣環流特征有關。
3.龍卷風的危害
龍卷風經過之處,常會出現拔起大樹、掀翻車輛、摧毀建筑物等現象,它往往使成片莊稼、成萬株樹木瞬間被毀,令交通中斷,房屋倒塌,人畜生命和經濟遭受損失等
4.臺風、龍卷風的區別
①兩者的形成的條件不一樣。臺風是發生在熱帶或者是副熱帶洋面上的一種熱帶氣旋。通常,臺風的生命周期一般為7天左右,短的話會持續2-3天,長的話可以持續一個月左右。臺風一般發生在夏天和秋天之間,最早發生于5月初,最遲發生在十一月份。而龍卷風則是云層中雷暴之后的產物,因為它在雷暴中產生,所以龍卷風多發生于春季和夏季的雷雨天氣之中。但是,龍卷風的持續時間比臺風要少,它的持續時間一般僅僅只有幾分鐘,最長是幾個小時。
②兩者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不同。臺風的發生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只有危害,相應的還有一些好處。比如,臺風的發生給了沿海的國家和城市帶來了豐沛的雨水;同時,臺風就像是一個超級加強版的降溫劑,它的到來驅散了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熱量,有一定的降溫作用。而龍卷風對于人類來說基本只有危害,龍卷風每年在經濟上給人們造成巨大損失。同時,它還會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龍卷風發生的范圍雖然比臺風小,但破壞力和風力要比臺風大。
【典例】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龍卷風是大氣中強烈的渦旋現象,濕熱氣團強烈抬升,產生了挾帶正電荷的云團。一旦正電荷在云團局部大量積聚,吸引帶負電荷的地面大氣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圍的超強低氣壓,帶動匯聚的氣流高速旋轉,形成龍卷風。在美國龍卷風多發區,活躍著“追風人”,他們尋找、追逐、拍攝龍卷風,為人們提供龍卷風的相關信息。
(1)分析美國中部平原在龍卷風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解析】美國中部平原平坦的地勢,幾乎不阻擋氣流,旋轉氣流的勢力幾乎沒有削弱,平原南北延伸,面積廣大,南北氣團頻頻交匯,極易形成龍卷風。
【答案】地勢平坦,對氣流旋轉阻擋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積廣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氣團交匯。
(2)解釋美國中部平原龍卷風春季高發的原因。
【解析】春季,北美大陸普遍開始升溫,但由于北美南北緯度跨度大,中低緯度升溫快,北部較高緯度升溫慢,導致南北溫差加大,較大的溫差形成較大的氣壓梯度力,這樣,冷暖空氣交匯更加頻繁、強烈。
【答案】北美大陸春季中低緯度地區升溫快,南北溫差加大,氣壓梯度大,冷暖空氣交匯頻繁、強烈。
(3)說明龍卷風被人們高度關注的理由。
【解析】龍卷風關注度高的原因,一是壯觀,龍卷風可以從地面延伸到云端,二是難得一見,歷時短,局地性強,三是破壞力強,易對生命財產構成巨大威脅。
【答案】強烈的渦旋,從地面延伸至云端,場面壯觀;歷時短,局地性強,不易見到;破壞力大,對生命財產構成巨大威脅。
第四部分:本節教學論壇—提升學科素養
◆ 本節知識點:氣象災害 ◆
【教學片段】
教學導入
教師提供相關氣象災害的視頻,如:電影《超強臺風》的片段,介紹本節要學習的內容就是氣象災害,臺風是氣象災害中的一種
【多媒體展示】(地理資料)超強臺風
(設計意圖)以氣象災害的視頻為切入點,形象直觀,可以降低課堂的代入難度,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同時也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
1.該教學設計片段基于氣象災害這一知識點進行設計,運用了哪些教學策略和方法
2.該教學設計片段如何體現學科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
3.該教學設計片段有哪些不足 如何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谷| 响水县| 图们市| 吉木萨尔县| 徐闻县| 仪征市| 林芝县| 洛川县| 叙永县| 郑州市| 黄骅市| 平利县| 民县| 于都县| 江安县| 额济纳旗| 剑川县| 调兵山市| 宜章县| 正镶白旗| 宜州市| 高碑店市| 和顺县| 大同市| 宝坻区| 饶河县| 大名县| 岫岩| 陵水| 仁怀市| 诏安县| 乌鲁木齐县| 阿克苏市| 怀宁县| 天峻县| 崇左市| 肥乡县| 陵川县| 晋中市| 上栗县| 德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