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單元主題式學習設計應盯牢五個關鍵(3(三)學習過程實施要盯牢跟進指導在大單元主題式學習的學習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所進行的課程標準的解讀、學習目標的設定、學習主題的設計、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任務的提出、學習評價的實施,目的只有一個,那就 是為了學生的學習。為幫助、助推、促進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獲得較為深刻的真實的學習體驗,教師在大單元主題式學習過程中,應關注學習過程,盯牢跟進指導。01 重視過程跟進學習者在教師指導下,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根據學習目標,按照問題導學的思路,沿著設定的學習主題,在自我建構的基礎上,借助資源,借助 同伴、老師的幫助,進行思辨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活動,完成挑戰性、開 放性的學習任務,獲得思維提升和學習體驗。教師為學生設計的學習目標,不是擺設,不是應付檢查的“標識”,實 實在在應成為學生學習的“風向標”,應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航線”。學習目標需要得到學生的認同,不然不起任何作用。教師應指導學生首先要理解學習目標,知道應該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哪些是重點,如何去把握重點,等等,學生理解并認同目標, 有助于明確方向,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會閱讀,是大單元主題式學習最大的學習障礙。 學生的自主學習,大量的功夫就是閱讀。閱讀教材,閱讀史料,這是學習的第一步。 教師應關注學生閱讀的過程、閱讀的方法、閱讀中的思考、閱讀中的行為,應關注學生閱讀中精力是否集中,是否投入,能否做標注、做筆記, 能否重視信息的獲取,能否借助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教材中的史料和教 材中的欄目等工具進行閱讀,更要關注閱讀中的發現。導學案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輔助措施,是為學生學習設計的“腳手架”, 是引領學生展開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路線圖”。學生完成得好、利用得充分,就能推進深度學習,就能取得良好的學習 效果。教師應用及時反饋、及時講評的方式和手段,督促學生完成導學案中的“課前案”,盡可能思考解決“課中案”中的部分問題,從中發現和提出 自己的困惑,為后繼學習奠定基礎。教師應用更多的精力,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盡可能通過學生個體向 老師或小組“復盤”自己是怎么想的,盡可能展現小組學習成果獲得的方 法和過程,從中去發現學生的思維方向、思維變化、思維品質和思維障礙, 并針對思維障礙,進行重點指導,幫助學生實現思維進階。大單元主題式學習注重學生思維成果的可視化。 教師在注重思維過程的同時,還應關注學生思維成果的呈現。 關注呈現的方式、呈現的層次、呈現的效果,關注聚焦分析成果背后所隱藏的思維活動。通過或條理清晰,或點全面廣,或有論有據的答案,分 析學習邏輯是否混亂,思維是否全面而深刻;通過或細致全面,或簡明扼要,或富有創意的思維導圖,分析學生思維 活動的差異,判斷學生的思維是否得到進階。02 突出學習指導主題式學習過程中,教師的指導須臾不能缺席,要成為學習者學習的催化劑、參與者和伴跑者,關注內在及教育過程的價值。時刻關注學習者的學習,通過教師的指導、引領、幫助,通過教師的提 問、追問、反問,保證學習方向不偏離學習目標。“獨學”階段,學困生最需要教師的關注和幫助。 應重點關注學困生,多投鼓勵的眼神,多做方法的指導,面對他們的思維障礙,應“忍一忍”,“緩出手”,善于把握“不憤不啟”的火候; 面對思維慢、轉彎慢的情況,應“等一等”,善于營造“靜待花開”的氛圍。 “對學”階段,應指導交流的方法、交流的方式、交流的語言與聲音控制,指導說服對方的技能。 “群學”階段,是對“難題”進行“群起而攻之”的階段。 教師應指導學生圍繞共同的“問題”進行討論,指導合作的方法和策略,引導“互相學”“互相教”。 應深入到學生中觀察學生討論的內容、討論的方向、討論的深度、討論的效果,及時加以方向糾偏、思路引導,關注“話語霸權”,減少“課堂 沉默”,保證群學的效果。“展學”階段,是學生展示思維過程、教他人學習的過程。這一階段不能為了展示而展示,而是“為教而學”,教師應指導學生如何做好“教給別人、教會別人”的準備,給學生樹立“教別人就是展示自 己”的意識,引導學生去“兵教兵”,指導“兵教兵”的方法,指導傾聽、 說服的策略。反思性學習是學生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學生進行有意義的深 度學習的重要學習策略,是對自己的思維過程、思維結果進行再認識的檢 驗過程。引導建構中反思。在大單元主題式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資源 的選擇、信息的獲取、知識的遷移、方法的運用等學習策略,可通過設問 和追問“你是怎么做的,你為什么這么做,這么做有何優點,你是怎么想 到的,還有其他的解決辦法嗎,這幾種做法哪個更簡便,你能變換條件進 行再思考嗎”,引導學生對學習中知識、方法、思路、策略等及時進行反 思,在活動與反思中建構;可引導學生反思“你當時是怎么想的,是什么原因導致出錯”,通過整理與聯系、比較與建構、逆向與轉身、質疑與追問等策略,通過讓學生對 事物、材料、信息、思維、結果等判斷、辨析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及時 的引領和糾偏。引導反思中改進。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是否獨立思考, 是否主動尋找解決辦法,是否發現和提出質疑,是否尋求幫助,問題解決 的策略是否得當,史料的運用是否合理,史料實證是否充分,歷史解釋是 否科學,協作學習過程中的貢獻,意義建構的程度等等,進行全過程、全 方位的反思,對發現問題的策略、運用史料的策略、尋求證據的策略、解 決問題的策略、論證和解釋的策略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不斷優 化自己的學習。持續性的反饋評價是深度學習的關鍵因素。恰當的持續的反饋評價,是 學生保持積極學習狀態的動力源。發揮評價反饋的診斷功能。對照學習目標,觀察學生學習表現,細致判 斷學習的質量、思維的水平、探究的成效和素養達成的缺陷,幫助學生有 效調控自己的學習方向、學習策略等,幫助學生及時總結反思存在的問題 和發生的偏轉,及時糾偏,及時矯正,及時止損,最大限度進行挖潛。發揮評價反饋的激勵功能。持續性的評價反饋對學生的學習具有調動和 強化作用。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包括態度、情感、 策略運用,對學習的效果、學習的成果等,做出持續性的反饋評價,對學 生積極的態度、探究的深度、合作的意識、思維的成果給予肯定,目的在 于激勵學生學習,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積極性。發揮評價反饋的調節功能。充分利用即時性的信息反饋,讓學生明確在獨學、對學、群學、展學和評學、拓學階段分別應該如何,不能怎樣,明 確學習進度、思維方向,進而獲得認知參照。尤其是在“展學”階段,教師應“不越位”。 適度偏愛“轉彎慢”“底子薄”的后進生,厚愛一層,偏愛一分,給他們思考的時間,給他們覺悟的機會,給他們耐心的期待,給他們真誠的鼓 勵,給他們優先的話語權,在他們“欲言又止”時不越位,給他們更多的 安全感和歸屬感;教師應“往后站”。“往后站,緩說破”,要善于進行適當延遲判斷、延遲反饋,把爭論、 辯論、質疑、說服的機會和可能留給學生,不單純追求課堂的“流暢”, 不單純追求“答案”,不單純追求課堂進度,靜待花開,靜待瓜熟蒂落;教師應“不失位”。 教師不可以是“演員”,但也絕不能只做“觀眾”,要做一個優秀的“教練”,一個好老師,應該是“金口玉言”“惜字如金”,只有在學生的“憤” “悱”之時,及時出手,進行適時指導和點撥,幫助學生“戳破”阻礙思 維的那層“窗戶紙”,為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提供“支架”,搭建“引橋”, 才會起到提綱攜領、畫龍點睛的“導師”的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