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8課 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共25張PPT配有教學設計2份打包)統編版(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六單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8課 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共25張PPT配有教學設計2份打包)統編版(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六單元

資源簡介

(共25張PPT)
第 18 課
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①知道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特點及其由來;
②了解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及其實行情況。
課程標準
概念解析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階級性,是國家統治的形式,體現了國家的基本職能。
·社會保障調和社會矛盾,穩固社會秩序,是鞏固基層治理的重要舉措,是基層自治得以實現的重要條件?;鶎又卫硪彩巧鐣U系靡月鋵嵉囊劳?。
民主實踐
保障人權
圖一:2020年疫情期間中國某社區給貧困戶送米、油等生活物資
圖二:2020年美國疫情期間,地方政府說不要搶購,但社區居民們仍在超市哄搶食物
兩個國家同樣實行社區基層治理,為什么中國社區有條不紊保障貧困戶物資供應,而美國社區居民卻不信任政府、哄搶物資呢?
01
02
03
西方上層的投影
——西方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
(神治·人治·制治)
西方維穩的安全器
——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
(救濟·保障·福利)
民生福祉的發展器
——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
(借鑒·特色·發展)
自由·民主·人權下的:
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目錄
時 期
古希臘時期
中世紀
近代西方
二 戰 后
基層單位名稱
社會治理功能
村社
處理登記公民、選舉議事會議員等相關村務。
莊園
城市
教會
組織生產、征收地租、解決糾紛;
享有不同程度自治、行會商會規范經營活動、上層分子把持政權并治理城市;
英國
自治市
鄉鎮
自治市鎮
承擔除司法以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
社區
提供生活服務、教育、休閑娛樂、福利、衛生保健等;參與城市規劃、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決策。
自主學習:閱讀P105-106梳理西方在不同階段的基層治理單位及其社會治理功能。
主持婚喪嫁娶等儀式。
一、西方主要國家的基層變遷——西方上層的投影
(神治·人治·制治)
【上層建設】古希臘城邦特征:
【史料閱讀P105】凡父母雙方均為公民者有公民權,公民在18歲時,在他們村社的名簿中登記,當他們登記之時,村社成員對他們宣誓投票做出決定……如果投票結果認為他們沒有自由民身份,他們得向陪審法庭申訴…… ——亞里士多德著《雅典政制》
思考:基于這樣的國家政治制度,請結合材料思考古希臘時期采用何種方式進行基層治理?有何特點?
方式:設置機構村社進行治理
城邦民主政治、小國寡民,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
一、西方主要國家的基層變遷——西方上層的投影
古希臘基層治理(人治)
特點:村社公民自治。
一、西方主要國家的基層變遷——西方上層的投影
封建西歐基層治理(神治·人治)
材料:西歐9-13世紀是封建莊園興盛時期,到11世紀中葉以后新城市和集市涌現,最大的集市數香檳集市。一些城市商人勢力顯赫,操縱市政,形成城市貴族。教會雖然在文化領域中占據統治地位,但教會不能完全扼殺人們的思想和對生活的渴望。——摘編自《世界歷史(中古部分)》
【上層建設】西歐封建社會的三大特征:
(1)封君封臣制
(2)莊園農奴制
(3)世俗王權與教會權力長期并立
思考:基于此時代的經濟政治情況,結合材料在中古西歐哪些力量發揮了基層治理的重要作用?有何特點?并據材料分析中古時期歐洲能夠形成該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的原因。
1.中前期:
后期:
2.特點:分權自治、自上而下管理,
具有神權色彩
3.原因:封建莊園興盛;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發展,新興城市和新階層出現。
莊園主或管家、教會
行會或商會上層分子、教會
西班牙
1835年,英國頒布法律,規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議會都由當地選民選舉產生,地方征稅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開支,但必須接受選民監督,確立了英國近代自治市制度。美國建國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傳統,鄉鎮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承擔著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法國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鎮為基層單位的制度,每個市鎮的市長和市議會都由普選產生,市長同時對中央政府和本地選民負責。(教材內容P105-106)
一、西方主要國家的基層變遷——西方上層的投影
近代西歐基層治理(神治·人治·制治)
【上層建設】近代西方的社會變化:
經濟上:工業革命的開展,推動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
政治上:民族國家產生和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出現。
思考:基于此時代的社會變化,根據材料分析近代主要西方國家采用何種基層治理方式?有何特點?
方式:確立基層治理制度,以市鎮為單位進行自治。
特點:基層民眾自治權擴大,政府參與。
20世紀80年代以后,西方國家基層治理更加強調政府、社區和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作用。
發展:
功能:
形成:
背景:
生活服務
衛生保健
教育事業
休閑娛樂
反映民意
工業革命以來,為解決社會問題需要,社區成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
政府鼓勵當地居民參與,建立自下而上的機制解決社會問題;
一、西方主要國家的基層變遷——西方上層的投影
二戰后的西歐基層治理(神治·人治·制治)
聯合國的推動;
基層治理方式出現了什么新變化?(學思之窗P106—歷史縱橫P107)
基層治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時期 表現 特點
古希臘 村社自治,村社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村社公民處理與村社有關的事務。 村社自治
中世紀 中前期:莊園主或管家、教會 后期:行會、商會上層分子、教會 分權自治、自上而下管理
近代 各國建立制度,加強對基層治理的管理 基層治理納入政府管理范疇
二戰后 建立機制,社區發展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 居民自治、自下而上管理
20世紀80年代 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共同作用 社區自治作用強化,效率高、成本低
根據表格分析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發展有何特點?
(1)基層治理具有長期性、漸進性;
(2)基層治理向規范化、制度化、民主化方向發展。
(3)基層治理以自治為主,自主權逐漸擴大。
基層治理突破少數人的民主,不再被宗教、地主剝削和壓迫,基層治理中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主角”
西方建立時間早,中國建立時間晚。社會性質不同。
1935年
17世紀初
19C80S
二戰后
1951年
1977年
2018年
蘇聯實行全民社會保險制度
德國初步建立社會保障
美國確立社會保障制度
英國確立社會保障制度
中國社會保險法規
英國頒布濟貧制度
中國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
【自主學習】梳理西方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時期 國家 表現
17世紀初 英國
19世紀80年代 德國
1935年 美國
二戰后 英國等歐洲國家
頒布了 。此后,歐洲各國紛紛建立了濟貧制度
德國初步建立了 ,涉及疾病、工傷和養老等方面
頒布《 》,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
①英國率先構建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實現全民覆蓋;
②北歐及法國、加拿大等國建成“ ”,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二、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西方維穩的安全器
(救濟·保障·福利)
濟貧法
社會保險制度
社會保障法
福利國家
西方政府承擔社會救助責任的思想基礎是西方的慈善文化,其思想淵源主要來自于基督教的“博愛”價值觀,決定了西方社會早期社會救助主體不是政府, 而是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業行會的互助互濟。
同業行會章程中通常包含貧困救濟和互助互濟的措施, 以確保每個會員的基本生活條件。會員的生老病死和濟貧者是行會互助救濟職能關注的重點。
基督教會利用自己的收入, 通過修道院與城市慈善組織, 提供慈善職能。修道院是當時的救濟之所和避難之所。教區承擔救濟病人、老年人、精神病人和喪失勞動能力的人, 看護病者和埋葬死者, 幫助安慰苦惱和悲傷的人, 短期救濟失業工人, 為孤兒提供職業培訓的服務?!嵻姟吨形鞣缴鐣戎贫戎姓熑尾町惖谋容^分析》
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世紀歐洲社會保障制度的表現及其特點。
思考:中西方農業社會的社會救濟的異同
社會救濟 古代中國 西方主要國家
實施主體 政府、宗教、民間士紳 教會、行會(商會)
實施對象 面臨生存危機的災民、瘟疫患者等 教徒、行會會員、災民等
指導思想 儒家的“仁愛”思想 基督教的“博愛”價值觀
共同特點 施予者的仁政與恩賜,免除生存危機,緩和階級矛盾 教會救助、行會救助、民間私人救助
救濟的隨意性;應急性的補救
二、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西方維穩的安全器
西方早期的社會保障(救濟)
伊麗莎白一世
1.英國:社會救濟
材料:英國圈地運動開始后,偷盜者、乞討者等日益增多,社會不安定因素急劇增加。 1601年,英國頒布濟貧法。救濟辦法因類而異,凡年老及喪失勞動力者,在家接受救濟;貧窮兒童則在指定的人家寄養,長到一定年齡時送去做學徒;流浪者被關進監獄或送入教養院。1834年,新濟貧法規定,有勞動能力的失業者必須進“貧民習藝所”,才能得到救濟,而那里的條件比最低工資收入的自由勞動者還要惡劣得多。
——摘編自陳曉律《英國福利制度的由來與發展》
17世紀初,英國頒布濟貧法,此后歐洲各國紛紛頒布濟貧制度。
【思考】英國頒布濟貧法的原因?
①圈地運動造成農村貧困問題突出;
②城市流浪人口增加,影響社會穩定
二、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西方維穩的安全器
現代社保建立:英國(救濟)
2.德國:社會保險
材料1:工業革命后,德國經濟發展,社會財富增加。但同時貧富差距拉大,經濟的不穩定性增加。工人的工作環境和生活待遇較差,工人運動日益發展。面對這種情況,一些有見識的資本家認為要獲得長遠利益,就有必要適當改善工人的待遇。以俾斯麥為代表的德國統治者認為,要阻止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還需要用溫和的手段緩解工人的對抗情緒,以保證正常的社會秩序。1863年以后,德國陸續頒布了一系列有關社會保障的法律,到20世紀初基本建立起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
——摘編自胡繼曄《追尋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19世紀80年代,德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涉及疾病、工傷和養老等方面。
1883年《疾病保險法》
1884年《意外傷害保險法》
1889年《傷殘老年保險法》
二、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西方維穩的安全器
【思考】德國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的原因?
①工業革命后經濟發展,貧富差距大,工人運動發展;
②德國統治者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維持社會穩定,
鞏固統治的需要
現代社保建立:德國(救濟·保障)
3.美國:社會保障
材料: 1929年經濟大危機席卷全球,羅斯福總統上臺后,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美國羅斯福新政對此曾做了有益探索。1935年頒布了《社會保障法》,實行老年保險和失業保險。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1935年以前美國的社會保險是自助和個人負責,1935年《社會保障法》頒布以后使得國家在人民福利方面擔當重要角色,對穩定社會、發展經濟具有重要作用,成為社會安定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同時也部分地改善了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緩和了階級矛盾。
1935年,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
二、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西方維穩的安全器
羅斯福簽署《社會保障法》
【思考】美國建立社會保障的原因?
①1929年經濟大危機加大階級矛盾。
②羅斯福實行新政。
現代社保建立:美國(救濟·保障)
4.二戰后,西方各國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發展,福利國家形成,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第三次科技革命
國家干預
美國人排隊領取救濟
【思考】結合圖片和所學知識,分析二戰后福利國家形成的原因?
①經濟基礎: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②政治保障: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歷史教訓:吸取經濟大蕭條的教訓,受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④外部因素: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競爭和借鑒。
二、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西方維穩的安全器
西方國家社保發展(救濟·保障·福利)
【學習拓展P109】社會保障制度在救濟貧困、維護社會公正、實行財富再分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持續增加的社會福利開支讓很多國家的財政入不敷出,英國、美國等社會保障發達的國家也不得不逐漸削減福利規模,引入市場因素。北歐國家卻“逆向而行”,繼續擴大社會福利。
思考:根據教材內容并結合下面的材料,談談你對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看法。
利:政府通過社會福利刺激國內消費市場,促進戰后經濟發展;通過在分配縮小貧富差距,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社會穩定;鞏固資本主義國家政治體制。
弊:過度的社會保障加重了國家財政負擔,容易助長懶惰行為。沒能觸動造成不平等和貧困的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
實質: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對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私有制進行的局部調整。
二、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西方維穩的安全器
西方國家社保(救濟·保障·福利)
(1)發展歷程
2.中華人民共和國:
1.蘇聯:實行全民社會保險制度(根據1977年蘇聯憲法)【歷史縱橫P107】
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
1951
《中華人民共和國
勞動保險條例》
新中國制定的第一部社會保險法規
制定法規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日趨成熟,保障水平穩步提高。
改革開放后
日趨成熟
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9.99億人、2.17億人、2.68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超過13億人,覆蓋94.6%的人口。日益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了人們的后顧之憂,促進了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
覆蓋全民
2020.12
三、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民生福祉的發展器
(借鑒·特色·發展)
·借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蘇聯等國的有益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黨和政府關注民生,重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不斷發展完善。
【思考】與西方國家相比,新生的中國能夠短時間內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并取得材料中所述成就的原因?
三、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民生福祉的發展器
中國(借鑒·特色·發展)
【史料閱讀P108】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2月25日)
西方社會保障制度:
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對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私有制進行的局部調整,并不代表人民利益。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立足于社會主義公有制,由中國共產黨領導,政府對民生高度重視,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結合西方福利國家發展歷程,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方向。
發展方向:
樹立正確觀念,福利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是整個國家進步的標志,對快速發展變革的社會尤為重要,是實現社會主義本質中“消除兩極分化”的重要舉措。
制定與我國實際情況相適應的合理的保障水平,始終堅持以人為本。
從有限適度的保障水平開始, 繼而再通過經濟的發展逐年擴大覆蓋面、逐漸提升保障水平。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民生福祉的發展器
西方社會保障制度——西方維穩的安全器
以人為本
民主實踐
保障人權
本課小結
學以致用
1. 在中古時期的西歐,封建主的領地采取莊園制的經營方式。莊園制的本質內容除了主要使用農奴的無償勞役耕種領主自營地外,還設有莊園法庭,審理莊園內的各種案件。這說明( )
A. 莊園實行的是封君封臣制度
B. 莊園是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制
C. 莊園是農村基本的社會組織
D. 莊園中農奴受到沉重的剝削
C
學以致用
2.1883年6月,德意志帝國議會通過了《疾病保險法》,隨后社會保障類立法在帝國議會都獲得通過并實施。其適用范圍包括全國所有工業人口,具有強迫性質,各種保險由國家直接籌備和管理,后來成立了專門的分級機構來管理,甚至分擔部分保險費的開支。由此創建的國家福利使當時的德國( )
A.權力回到全體人民手中
B.社會矛盾得以緩和
C.助長了民族主義的情緒
D.馬克思主義影響擴大
B
學以致用
3.在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勞動者要求改善勞動和生活條件的呼聲逐漸高漲。為此,發達國家推行了一系列社會保障政策,以使貧困人口和由于各種原因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這一制度被稱為福利國家制度。據此可知,福利國家的建立主要是由于( )
A.戰爭導致勞動力大量喪失
B.經濟發展導致貧富懸殊嚴重
C.社會經濟結構的全面調整
D.勞動人民大多依賴社會救濟
B選必一第18課《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分析系統:單課教學主題的提煉
(一)提出的依據
1. 課標依據
本課的課標要求是:知道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特點及其由來;了解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及其實行情況。
從課標要求我們可以得出以下信息:首先從時空定位來看,課標明確了本課的主要學習對象是西方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時間跨度從古希臘時期一直到現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其中還包括現代的社會主義國家。西方自古希臘時期開始政治文化便具有著民主的色彩,西方的基層治理是民主實踐的體現,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近代西方國家陸續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但西方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體系維持著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而現代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對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大作用,真正起到保障人民權益的作用。
2. 教材依據
教材對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是這樣定義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階級性,是國家統治的形式,體現了國家的基本職能。社會保障調和社會矛盾,穩固社會秩序,是鞏固基層治理的重要舉措,是基層自治得以實現的重要條件。基層治理也是社會保障得以落實的依托。在教材內容的編排上,本課共分為兩個子目:第一子目“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與特點”,第二子目“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從教材的說明與教材內容的編排上我們可以知曉,在講述西方基層治理時,教材從古希臘時期開始敘述,而古希臘古羅馬具有早期民主色彩是歐洲文明的源頭。教材對于西方基層治理的歷史從西方古希臘時期開始,到中古西歐時期,再到近代民族國家的建立,后直到工業革命至今的現代社會。運用大量的史實概述了西方基層治理的發展歷程,與此同時也體現著不同時期西方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承接第一個子目的內容,在社會保障制度這一內容上也以西方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為主,其中也花篇幅對現代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描述,表現了中國現代社會治理水平的不斷提高。無論是基層治理還是社會保障,都是國家上層建筑的表現方式,它們的建立與變化體現了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映。故基于以上分析,將本課內容重新整合為三部分,即西方上層的投影——西方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西方維穩的安全器 ——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民生福祉的發展器——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西方的基層治理對象從神治到人治再到制治,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從救濟弱勢人群到保障人權再到福利國家的建設,而現代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借鑒西方優秀經驗的同時結合國情發展出了真正體現民生福祉的社會保障體系。故本課的主題立意突顯為自由·民主·人權下的國家治理的實踐。
3.學術依據
有關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和社會保障”,在著作上,丁建定的《西方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史》詳細論述了西方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歷史,并對其特點展開分析。福利國家也是其中的一個研究熱點。關于歐洲福利國家的基本制度及其構成,操作代表成果有黃素庵主編的《西歐“福利國家”面面觀》和李棕寫的《西歐社會保障制度》等。趙浩華的學位論文《歐洲福利國家制度變遷研究》系統分析了歐洲福利國家制度的特點、變遷,并總結其對我國的啟示。在鄭功成教授的《中國社會保障個人論》細致介紹了新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及發展歷程。
(二)單課教學主題
本課的主題是自由·民主·人權下的國家治理的實踐。世界各國的國家治理包括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等,西方國家的基層治理受其頂層設計的影響,基層治理包涵著自由、民主、人權的思想。但西方國家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其階級性質就決定了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制度中蘊含著的并不是全民的自由民主與人權,實質還是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而現代的中國,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共產黨代表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現代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更能體現自由、民主、人權的內涵。
二、學情分析系統:綱要必修與選擇性必修教學銜接分析
綱要必修 選擇性必修1
課標中課程內容要求 1.14改革開放新時期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形成過程及意義的系統認識; 1.16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 了解中古時期歐亞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 1.18西方人文主義的發展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實現; 1.19改變世界面貌的工業革命 理解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 1.6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知道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特點及其由來;了解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及其實行情況。
教材課時設置 綱要上第29課 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 綱要下第3課 中古時期的歐洲 綱要下第9課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綱要下第10課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綱要下第19課 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 綱要下第20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 第18課 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通過對中外歷史綱要上下冊與選擇性必修1的相關課標內容的對比,我們可以得出:在綱要時,教師教學內容主要是對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主要階段進行梳理。因此在綱要的學習中,學生主要學習掌握的能力是能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在歷史時空框架下把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以及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例如:雅典的城邦政治、古羅馬的法律等還有在此歷史發展過程當中形成的人文主義、啟蒙思想等文明成果。學生需從這些重要的歷史事件中理解歷史進程中產生的變化與聯系,認識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而在選擇性必修1里,要求學生能夠基本認識世界主要國家基層治理和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發展線索,能夠認識到國家的制度會隨著生產力變遷、社會生活的變遷而變化,如本課提到的社會保障制度在不同的國家都有其不同的治理方法,并從中理解任何一種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要學會從社會實際狀況出發,運用歷史唯物史觀的觀念看待問題的發展,培養家國情懷。故,從二者課標內容的對比,我們姑且可以這樣認為:選必內容是對綱要內容的細化與深化,綱要內容為高中的歷史學習構建了基本的知識框架,而框架里面的內容需要在選必教材里面進行深化學習。二者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缺一不可。
教學目標分析系統:單課核心目標及其分解
(一)單課核心目標
歷史學科的教學要落實五大核心素養,即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正確的運用歷史唯物史觀去辯證的認識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正確認識國家制度中自由、民主、人權的深層內涵,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障制度是真正維護廣大人民利益的惠民政策,以此達到家國情懷的培養目標。
(二)單課目標分解
1.必備知識
2.關鍵能力
(1)辯證思維能力:利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基本觀點,理解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作為上層建筑的一種,反映了特定的經濟基礎要求,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
(2)歷史解釋能力:通過將之前學習的中國古代的基層治理與西方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做對比,進而作出初步的歷史解釋。
(3)信息能力:充分利用圖像、文本和非文本史料、時間軸等,引導學生分析史事間的邏輯關系,培養時空觀念素養。如通過解讀“羅斯福簽署《社會保障法》的圖片與中國社會保障取得成就的“廣西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圖片,使學生明確不同的國家采用不同的制度進行國家治理,制度的制定與國情之間的邏輯關系。
3.核心價值
(1)能夠認識到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制度,理解世界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變遷與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完善情況,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與歷史解釋能力。
(2)了解國家經濟變化與政治制度形成之間的關系,理解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
(3)中華民族擁有著豐富的歷史遺存,優秀的文化內涵。自先秦時期起就有著民本思想與德治傳統,國家的治理注重人民的歷史地位,保障人民的權益,到新中國成立,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黨和國家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培養學生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
四、教學過程分析系統
第18課 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新課導入:
以2020年疫情期間中國某社區給貧困戶送米、油等生活物資的圖片與2020年美國疫情期間,地方政府說不要搶購,但社區居民們仍在超市哄搶食物的圖片為導入,兩張圖片進行對比。請學生思考兩個國家同樣實行社區基層治理,為什么中國社區有條不紊保障貧困戶物資供應,而美國社區居民卻不信任政府、哄搶物資呢?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有利于學生形成發散思維,提高學生對本課的好奇,激發學生探究能力。
新課講授:
【學習任務一】西方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經歷了哪些變遷?為何會出現如此變遷?
【關鍵問題1】古希臘時期有哪些城邦特征,對基層治理有何影響?
材料:凡父母雙方均為公民者有公民權,公民在18歲時,在他們村社的名簿中登記,當他們登記之時,村社成員對他們宣誓投票做出決定……如果投票結果認為他們沒有自由民身份,他們得向陪審法庭申訴…… ——亞里士多德著《雅典政制》
【教師分析】古希臘的城邦實行民主政治、小國寡民,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基于這樣的頂層設計,古希臘的基層治理采用設置機構村社進行治理,且村社公民可以自治。
【關鍵問題2】在中古西歐哪些力量發揮了基層治理的重要作用?有何特點?并據材料分析中古時期歐洲能夠形成該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的原因。
材料:西歐9-13世紀是封建莊園興盛時期,到11世紀中葉以后新城市和集市涌現,最大的集市數香檳集市。一些城市商人勢力顯赫,操縱市政,形成城市貴族。教會雖然在文化領域中占據統治地位,但教會不能完全扼殺人們的思想和對生活的渴望。——摘編自《世界歷史(中古部分)》
【教師分析】西歐封建社會具有三大特征,即封君封臣制、莊園農奴制、世俗王權與教會權力長期并立。且西歐封建莊園興盛;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發展,新興城市和新階層出現?;诖藭r代的經濟政治情況,西歐的中前期主要由莊園主或管家、教會進行治理。后期由行會或商會上層分子、教會?;鶎又卫砭哂蟹謾嘧灾?、自上而下管理,神權色彩等特點。
【關鍵問題3】近代主要西方國家采用何種基層治理方式?有何特點?
材料:1835年,英國頒布法律,規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議會都由當地選民選舉產生,地方征稅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開支,但必須接受選民監督,確立了英國近代自治市制度。美國建國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傳統,鄉鎮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承擔著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法國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鎮為基層單位的制度,每個市鎮的市長和市議會都由普選產生,市長同時對中央政府和本地選民負責。(教材內容P105-106)
【教師分析】近代西歐社會在經濟上,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推動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在政治上,民族國家產生和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出現?;诖藭r代的社會變化,近代西歐確立了基層治理制度,以市鎮為單位進行自治。
【關鍵問題4】工業革命之后,西歐主要國家的基層變遷出現了什么新變化?
【教師分析】工業革命以來,為解決社會問題需要,社區成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20世紀80年代以后,西方國家基層治理更加強調政府、社區和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作用。
【設計意圖】按照時空坐標順序,以史料為依托,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舊知,探究基層治理與國家頂層設計的關系。進一步落實歷史唯物史觀,幫助學生增強以辯證的思維看待問題的能力,明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
【學習任務二】探究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過程
【關鍵問題1】英國頒布濟貧法的原因?
材料: 英國圈地運動開始后,偷盜者、乞討者等日益增多,社會不安定因素急劇增加。 1601年,英國頒布濟貧法。救濟辦法因類而異,凡年老及喪失勞動力者,在家接受救濟;貧窮兒童則在指定的人家寄養,長到一定年齡時送去做學徒;流浪者被關進監獄或送入教養院。1834年,新濟貧法規定,有勞動能力的失業者必須進“貧民習藝所”,才能得到救濟,而那里的條件比最低工資收入的自由勞動者還要惡劣得多?!幾躁悤月伞队@贫鹊挠蓙砼c發展》
【教師分析】英國圈地運動造成農村貧困問題突出;城市流浪人口增加,影響社會穩定。在17世紀初,英國頒布濟貧法,此后歐洲各國紛紛頒布濟貧制度。
【設計意圖】運用史料實證的方法,引導學生從材料中分析英國的歷史背景,歸納答案。
【關鍵問題2】思考德國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的原因?
材料: 工業革命后,德國經濟發展,社會財富增加。但同時貧富差距拉大,經濟的不穩定性增加。工人的工作環境和生活待遇較差,工人運動日益發展。面對這種情況,一些有見識的資本家認為要獲得長遠利益,就有必要適當改善工人的待遇。以俾斯麥為代表的德國統治者認為,要阻止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還需要用溫和的手段緩解工人的對抗情緒,以保證正常的社會秩序。1863年以后,德國陸續頒布了一系列有關社會保障的法律,到20世紀初基本建立起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幾院^曄《追尋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教師分析】德國工業革命后經濟發展,貧富差距大,工人運動發展;德國統治者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維持社會穩定,鞏固統治的需要,在19世紀80年代,德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涉及疾病、工傷和養老等方面。
【設計意圖】通過史料實證的方法,學生通過分析材料,從材料里面找出關鍵詞句,由此洞悉德國歷史發展的背景,從中得出解題的答案。
【關鍵問題3】思考美國建立社會保障的原因?
材料: 1929年經濟大危機席卷全球,羅斯??偨y上臺后,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美國羅斯福新政對此曾做了有益探索。1935年頒布了《社會保障法》,實行老年保險和失業保險。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1935年以前美國的社會保險是自助和個人負責,1935年《社會保障法》頒布以后使得國家在人民福利方面擔當重要角色,對穩定社會、發展經濟具有重要作用,成為社會安定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同時也部分地改善了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緩和了階級矛盾。
【教師分析】1929年經濟大危機加大了美國社會的階級矛盾,美國總統羅斯福實行新政。1935年,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
【關鍵問題4】分析二戰后福利國家形成的原因?
【教師分析】二戰后,西方各國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發展,福利國家形成,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在經濟上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其提供了經濟基礎,政治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為其提供了保障;同時吸取經濟大蕭條的教訓,受羅斯福新政的影響,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競爭和借鑒等。
【設計意圖】教師對此內容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幫助學生有效的掌握此知識點。
【學習任務三】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障體系發展的歷程
【關鍵問題】如何理解與西方國家相比,新生的中國能夠短時間內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并取得材料中所述成就的原因?
材料: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2月25日)
【教師分析】西方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對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私有制進行的局部調整,并不代表人民利益。中國起步較晚,通過借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蘇聯等國的有益經驗,憑借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與此同時黨和政府關注民生,重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斷發展完善。中國建立了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立足于社會主義公有制,由中國共產黨領導,政府對民生高度重視,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分析教學法,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障體系是真正的保障民生,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新課小結及課后作業
完成課時作業第18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陉县| 北碚区| 敖汉旗| 拉萨市| 济南市| 翁源县| 炎陵县| 太仓市| 额敏县| 鄢陵县| 股票| 潢川县| 静海县| 婺源县| 榆林市| 松江区| 南漳县| 墨竹工卡县| 湛江市| 洞口县| 兴宁市| 永顺县| 玉山县| 溧阳市| 长海县| 乌审旗| 崇礼县| 敦煌市| 湘潭县| 抚顺市| 合肥市| 连南| 修武县| 镇沅| 钟祥市| 噶尔县| 阿克| 紫阳县| 自贡市| 信宜市| 新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