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節 群落的演替核心素養1.通過對具體實例的分析討論,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過程及特點。(生命觀念)2.結合實例,通過分類與比較,明確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的不同。(科學思維)3.通過實例探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社會責任)學霸記憶1.群落演替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2.初生演替,是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3.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在火災過后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4.人類活動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知識點一 群落演替的概念和類型教材梳理1.群落演替的概念:隨著_時間__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_代替__的過程。2.類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是指在一個從來_沒有__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_被徹底消滅__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②過程(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裸巖階段→_地衣__階段→_苔蘚__階段→_草本植物__階段→_灌木__階段→喬木階段。③特點:經歷時間長,速度緩慢。④舉例:在_沙丘__、火山巖、_冰川泥__上進行的演替。(2)次生演替①概念:是指在_原有植被__雖已不存在,但原有_土壤條件__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_種子__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②過程(棄耕農田上的演替):棄耕農田→_雜草__階段→_灌木__階段→_喬木__階段。③特點:經歷時間較短,速度較快。④舉例:在_火災過后__的草原、_過量砍伐__的森林、_棄耕__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3)比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類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劃分依據 起始條件不同不同點 演替速度 慢 _快__趨向 _形成新群落__ 恢復原來的群落經歷階段 較多 _較少__相同點 群落結構由_簡單__到_復雜__,物種數量和群落層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3.影響群落演替的因素(1)群落_外界環境__的變化。(2)生物的_遷入__、_遷出__。(3)群落內部_種群相互關系__的發展變化。(4)人類的活動。4.規律:這些因素常常處于變化之中,適應變化的種群數量_增長__或_得以維持__,不適應的數量_減少__甚至被_淘汰__。判斷正誤1.在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先是初生演替后為次生演替。( × )2.在群落演替過程中,最先出現的動物是植食性動物。( √ )3.群落演替是生物與生物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其方向和速度與外界環境無關。( × )4.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內無競爭現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內競爭明顯。( × )5.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種豐富度越來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種間關系越來越復雜。( √ )核心探討分析群落的演替1.根據教材P40“思考·討論”,回答下列問題。(1)光裸的巖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為什么不是苔蘚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提示:因為苔蘚和草本植物無法直接從裸巖中獲取養分,而地衣可以通過分泌有機酸加速巖石風化形成土壤的過程,既可定居又可從裸巖中獲取養分。(2)在森林階段,群落中還能找到地衣、苔蘚、草本植物和灌木嗎?為什么?提示:能找到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指“優勢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喬木占據了優勢,取代了灌木的優勢,但在森林中各種類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2.演替都會發展為森林嗎?一個群落最終演替到什么階段,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響?提示:不一定。主要受當地氣候條件,地形和土壤環境,生物的繁殖、遷入和遷出,群落內種群間的相互關系,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核心歸納1.群落演替類型的判斷(1)從起點上判斷①從沒有過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徹底消滅的地方開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②從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土壤條件仍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開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2.從時間、速度上判斷(1)經歷的時間長,速度緩慢的是初生演替。(2)經歷的時間短,速度較快的是次生演替。2.關于群落演替的五個“易錯點”(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一種“優勢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喬木占據優勢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蘚等。(2)演替的方向能被改變。演替是生物和環境反復相互作用,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可逆變化,但人類活動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3)群落演替是一個漫長但并非永無休止的過程。當群落演替到與環境處于平衡狀態時,就以相對穩定的群落為發展的頂點。(4)并不是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階段。如果陸地環境條件適宜,群落都能演替到最高階段——森林階段。在干旱地區,一般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或低矮灌木階段。(5)群落的結構不一定越來越復雜。群落結構也可能從復雜到簡單,如從草原演變為沙漠。方向 簡單→復雜→穩定 復雜→簡單→穩定實例 大多數自然群落(環境條件適宜) 受污染或破壞的群落變化曲線結果 最終都會達到一個與群落所處環境相適應的相對穩定的狀態典題應用1.下面對于群落演替的描述,正確的是( C )A.農民在不同季節在同一塊農田種植不同的農作物可以算群落演替B.在池塘中輪換放養不同種的魚可以看作群落演替C.巖石上經過長時間的變化生出苔蘚為群落演替D.人們在農田植樹可以算群落演替中的草本植物階段到森林階段解析:群落演替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農民在不同季節在同一塊農田種植不同的農作物、在池塘中輪換放養不同種的魚,不能看作群落演替,A、B項錯誤;巖石上經過長時間的變化生出苔蘚,說明經歷了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因而能稱為群落演替,C項正確;人們在農田植樹,不能算群落演替中的草本植物階段到森林階段,D項錯誤。2.(2023·浙江卷)群落演替是一個緩慢、持續的動態過程,短時間的觀察難以發現這個過程,但是有些現象的出現,可以一窺其演替進行的狀態。下列事實的出現,可以用來推斷群落演替正在進行著的是( B )A.毛竹林中的竹筍明顯長高B.在浮葉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現了挺水植物C.荷塘中荷花盛開、荷葉逐漸覆蓋了整片水面D.在常綠闊葉林中馬尾松的部分個體因感染松材線蟲死亡解析:毛竹林中的竹筍明顯長高,是同一物種內部的生長現象,不屬于演替,A錯誤;在浮葉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現了挺水植物,該過程中浮葉根生植物和挺水植物屬于不同的物種,挺水植物的出現意味著優勢種可能發生變化;浮葉根生植物階段,隨著湖底的日益變淺,蓮、睡蓮等浮葉根生植物開始出現,這些植物的殘枝、敗葉對進一步抬高湖底起很大作用,同時由于浮葉根生植物密集地漂浮在水面,使得水下光照很弱,不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長,沉水植物逐漸被浮葉根生植物所替代,B正確;荷塘中荷花盛開、荷葉逐漸覆蓋了整片水面是發生在荷塘中的過程,是荷花這一物種的自然生長現象,不屬于演替,C錯誤;在常綠闊葉林中馬尾松的部分個體因感染松材線蟲死亡過程中不涉及兩個物種之間的更替,不屬于演替,D錯誤。知識點二 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教材梳理1.人類的活動(1)不合理方式:_砍伐森林__、_過度放牧__、排污等。(2)合理方式:_封山育林__、_治理沙漠__、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等。(3)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方向和速度__進行。2.意義:在自然界,群落的演替是_普遍__現象,而且有一定的規律,人們掌握了這些規律就能根據現有情況,_預測__群落的未來,從而正確掌握群落的_動向__,使之朝著對人類有益的方向發展。3.退耕還林、還草、還湖(1)原因:以犧牲_環境__為代價的墾殖活動(如_毀林開荒__、圍湖造田等),導致了嚴重的_水土流失__,并且成為_洪澇__災害頻繁發生的重要原因。(2)目的:處理好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走_可持續發展__道路。(3)措施:我國政府明確提出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和退牧還草,頒布了《_退耕還林__條例》。2018年,我國啟動了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4)意義: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實現了我國從_毀林毀草__開荒到_退耕還林__還草的歷史性轉變。判斷正誤1.人類對群落演替的影響都是不良的。( × )2.人類掌握群落演替的規律,可使其朝著對人類有益的方向發展。( √ )3.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的實質是消除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使群落按照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 √ )核心探討分析人類活動影響群落演替的實例根據教材P42“思考·討論”的資料,回答下列問題。1.資料中,人類活動使群落演替向什么方向進行?提示:人類活動使群落演替朝著物種豐富度降低、結構簡單的方向進行。2.人類活動對題述群落的演替速度有什么影響?提示:人類活動加快了這種演替的速度。3.如果去除人類活動,這些群落又會向什么方向演替?提示:去除人類活動,這些群落一般會朝著人類活動出現之前的狀態進行演替,趨向于恢復原來的群落,物種豐富度會增加,結構會變得復雜。4.由此可見人類活動對群落的演替有什么影響?提示:人類活動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典題應用3.下列有關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影響的表述,錯誤的是( C )A.人類的許多活動會影響群落的演替B.人類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將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為控制之下C.人類的活動對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壞性的D.“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作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影響的典型實例解析:人類的活動往往會改變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項正確;在人工群落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人的影響會超過自然因素,B項正確;人類的活動對群落的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C項錯誤;“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說的是人類活動改變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可看作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影響的典型實例,D項正確。4.某山區的坡地被濫墾,當狂風暴雨侵襲時,局部山坡發生山崩,在較短的一段時間后,該處出現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D )A.濫墾導致群落物種豐富度增加B.該群落恢復過程中最先出現地衣C.該群落恢復過程屬于初生演替D.人類活動影響了群落演替,可以通過退耕還林來改善此類生態問題解析:濫墾導致群落物種豐富度降低,A項錯誤;該群落恢復過程為次生演替,因此最先出現的不是地衣,B、C項錯誤;人類的過度開墾影響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可以通過退耕還林來改善此類生態問題,D項正確。第1節 群落的結構核心素養1.識別群落,說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生命觀念、科學思維)2.描述群落的種間關系、空間結構、季節性。(生命觀念、科學思維)3.描述群落中某物種所占據的生態位。(生命觀念、科學思維)4.嘗試進行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科學探究)學霸記憶1.群落是在相同時間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2.群落水平上研究群落的物種組成、種間關系、群落的空間結構、群落的演替、群落的季節性、生態位等問題。3.一個群落中的物種數目稱為物種豐富度。4.群落的種間關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種間競爭、捕食和寄生等。5.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6.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7.在水平方向上,常呈鑲嵌分布。8.由于陽光、溫度和水分等隨季節而變化,群落的外貌和結構也會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這就是群落的季節性。9.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10.許多土壤動物身體微小且有較強的活動能力,可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11.豐富度的統計方法包括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知識點一 群落的物種組成及種間關系教材梳理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1)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時間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種_生物種群__的集合。(2)研究的問題(3)研究_種群__是研究群落的基礎。2.群落的物種組成(1)物種組成:_物種組成__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2)物種豐富度:一個群落中的_物種數目__。我國的森林群落,越靠近熱帶地區,單位面積內的物種越_豐富__。(3)優勢種①不僅_數量__很多,對群落中其他物種的_影響__也很大。②隨_時間__和_環境__的變化而變化。(4)物種組成特點:群落中的物種組成不是固定不變的。3.種間關系關系 概念 舉例原始合作 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時,雙方都_受益__,但分開后,各自也能_獨立生活__ ??c寄居蟹互利共生 兩種生物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_有利__。如果彼此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獨立生存 _根瘤菌與豆科植物__寄生 一種生物從另一種生物(宿主)的體液、組織或已消化的物質中_獲取營養__并通常對_宿主__產生危害的現象 馬蛔蟲與馬、病毒與宿主種間競爭 兩種或更多種生物共同利用同樣的有限_資源和空間__而產生的相互排斥的現象 某種農作物與某種雜草捕食 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_食__的現象 狼與兔子判斷正誤1.池塘中的全部魚構成一個群落。( × )2.原始合作對雙方都有利,且雙方形成相互依賴的關系。( × )3.不同群落中物種豐富度不同,一般來說,越靠近熱帶地區,物種豐富度越高。( √ )4.蟬吸食樹的汁液,蝗蟲啃食植物葉片都屬于捕食關系。( × )5.調查草原上某牧區的植物物種豐富度時,可采用樣方法。( √ )核心探討群落的種間關系1.種間關系是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之一,請根據下列種群數量變化示意圖,判斷生物的種間關系。種間關系:①_互利共生__?、赺捕食__?、踎種間競爭__ ④_種間競爭__2.捕食者在獵殺獵物時,場面比較血腥,這往往會讓人認為捕食者很殘忍。有的地方曾經為了保護某些食草動物而人為消滅捕食者,但結果卻事與愿違。請從群落中物種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這種關系是如何形成的等角度,分析群落中存在捕食者的生態意義。提示: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生存騰出空間,因此,捕食者有利于保持群落內物種的豐富度,并使多個生物種群的數量維持在一定范圍內。同時,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個體,客觀上起到促進被捕食者種群發展的作用;捕食者與被捕食者還表現出協同進化。3.分析種間關系對群落的影響。根據教材P25“思考·討論”的資料,回答下列問題:(1)紅尾鴝和鹟的種間競爭對兩個種群的分布有什么影響?提示:紅尾鴝和鹟的食性比較相似,種間競爭導致兩個種群的分布范圍縮小,甚至相互錯開。(2)資料2說明捕食、種間競爭在群落中是怎樣相互聯系的?提示:捕食會影響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種之間種間競爭的強弱,進而調節物種的種群密度。(3)除了種間關系,還有哪些影響群落的因素?提示:影響群落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除種間關系外,生物因素還有種內競爭等;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溫度、水、無機鹽等。核心歸納種間關系比較分類 概念 數量坐標圖 營養(能量)關系 說明 舉例原始合作(互惠) 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時,雙方都受益,但分開后,各自也能獨立生活 若彼此分開,各自也能獨立生活。區別于互利共生 海葵和寄居蟹,螞蟻和蚜蟲互利共生 兩種生物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若彼此分開,則雙方或一方不能獨立生存 注:該坐標圖不代表所有具有該關系的物種的數量變化,如腸道益生菌與人等 若彼此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獨立生存,數量上呈現“同生共死”的同步性變化 地衣內的真菌與藻類,大豆和根瘤菌寄生 一種生物從另一種生物(宿主)的體液、組織或已消化的物質中獲取營養并通常對宿主產生危害的現象 弱者依附于強者,雖然會對宿主造成一定的傷害,但宿主一般不會死亡;若分開,寄生生物難以單獨生存,而宿主生活得更好 蛔蟲與人,菟絲子與大豆,噬菌體與被侵染的細菌種間競爭 兩種或更多種生物共同利用同樣的有限資源和空間而產生的相互排斥的現象 兩種競爭力不同的生物,會出現“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變化趨勢,如圖Ⅳ;若競爭力相近,或生存能力隨季節發生周期性變化,會呈現“此消彼長”的同步性變化,如圖Ⅴ 強弱類型:農作物與雜草,大草履蟲與雙小核草履蟲;相近類型:牛與羊捕食 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 A:被捕食者B:捕食者 在坐標圖中,被捕食者的起點(和縱坐標的交點)和最高點往往高于捕食者,曲線呈現出“先增加者先減少,后增加者后減少”的非同步性變化(被捕食者變化在先,捕食者變化在后) 羊與草,青蛙與昆蟲知識貼士(1)生物種間關系的判斷①同升同降→原始合作或互利共生,如表中圖Ⅰ、Ⅱ。②③(2)表示捕食關系的坐標曲線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判定①從數量上判斷,一般情況下,被捕食者數量多,捕食者數量少。如表中圖Ⅵ中A數量多,B數量少。②從時間上判斷,先達到波峰的為被捕食者,后達到波峰的為捕食者。如表中圖Ⅵ中A先達到波峰,A為被捕食者,B為捕食者。典題應用1.群落中的不同種群間存在著多種多樣的關系,這些種間關系可用不同的曲線表示出來。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 )A.鷹與鼠的種間關系可用圖①表示,其中曲線b表示鷹種群數量的變化B.噬菌體與細菌的種間關系可用圖①表示,二者分開對一方有利C.大豆與根瘤菌的種間關系可用圖②表示,二者分開對彼此有利D.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的關系可用圖③表示,曲線a代表猞猁解析:鷹與鼠之間屬于捕食關系,可用題圖①表示,從變化趨勢看,先達到波峰的a為被捕食者的變化曲線,后達到波峰的b為捕食者的變化曲線,則a表示鼠,b表示鷹,A正確;噬菌體與細菌的種間關系為寄生可用圖③表示,而題圖①表示捕食關系,B錯誤;大豆與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關系,可用題圖②表示,二者分開,雙方或一方不能獨立生存,C錯誤;森林中猞猁和雪兔是捕食關系,可用題圖①表示,先達到波峰的a為被捕食者的變化曲線,后達到波峰的b為捕食者的變化曲線,因此曲線b代表猞猁,D錯誤。2.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種的蝌蚪,三者之間無相互捕食關系。某研究小組在4個條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數量不等的同種捕食者,一段時間后,各池塘中3種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編號 捕食者數量/只 蝌蚪存活率/%甲 乙 丙1 0 87 7 402 2 58 30 253 4 42 32 114 8 20 37 10下列推測不合理的是( D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種間競爭結果可能受捕食者影響C.無捕食者時蝌蚪的種間競爭可能導致乙消失D.隨著捕食者數量增加,乙可獲得的資源減少解析:隨著池塘捕食者數量的增加,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存活率升高,說明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是甲和丙,隨著捕食者數量增加,乙可獲得的資源增加,A正確、D錯誤;三種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來源和生存空間而構成競爭關系,但捕食者的介入改變了它們原有的競爭,B正確;無捕食者時,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說明無捕食者時乙的競爭力最弱,乙可能消失,C正確。知識點二 群落的空間結構、季節性與生態位教材梳理1.空間結構(1)垂直結構①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_分層__現象。②主要影響因素(2)水平結構①常呈_鑲嵌__分布。②影響因素:地形的變化、土壤_濕度__和_鹽堿度__的差異、_光照強度__的不同、生物_自身生長__的特點以及人和動物的影響等。2.群落的季節性由于_陽光__、溫度和水分等隨季節而變化,群落的_外貌和結構__也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3.生態位(1)概念: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_地位或作用__,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2)研究問題(3)意義: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_環境資源__。(4)形成原因: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是群落中物種之間及生物與環境間_協同進化__的結果。判斷正誤1.森林有垂直結構,草原只有水平結構。( × )2.群落的分層現象不僅表現在陸地上,也表現在水域中。( √ )3.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說明群落具有垂直結構。( × )4.洪澤湖近岸區和湖心區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構成群落的水平結構。( √ )核心探討群落的空間結構如圖a、b、c分別代表在-200 m~3 800 m的海拔內,山坡a、森林b、海洋c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域內植物的分布狀況。回答下列問題:(1)a處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影響它們分布的主要環境因素是什么?這是群落的垂直結構嗎?提示:溫度。這不是群落的垂直結構(是植物的地帶性分布)。(2)b、c處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影響它們分布的主要環境因素是什么?這是群落的垂直結構嗎?提示:b處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層現象主要是受光照強度影響形成的;c處藻類植物的分層現象主要是受光質(光的波長)影響形成的。這是群落的垂直結構。(3)b處動物在群落中也有垂直分層現象,這種分布與植物的分層有何關系?提示: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層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4)有人說:“b處樺樹高低錯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結構,而野草叢比較矮小,只存在水平結構”,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提示:不對。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都是指群落中不同種生物的分層或分布關系。同種生物如樺樹的不同分布屬于種群層次,不能構成群落的垂直結構。矮小的野草叢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的存在。核心歸納判斷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1)不同海拔地帶分布著不同的植物,各種植物在山坡上呈鑲嵌分布,因此,植物的這種分布并非垂直結構,而是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2)從赤道向兩極看,植物呈現帶狀分布,也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知識貼士(1)一般情況下,任何群落都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2)同一物種個體間高矮不齊不能體現群落的結構,而屬于種群的研究層次。如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錯落有致,不是群落的垂直結構,而屬于種群(竹子為同一物種)的研究層次。(3)影響水生生物垂直方向分層分布的因素,除了光照外,還有溫度、O2等。典題應用3.某棄耕農田中的植物種類(單位:種)40年間的變化情況見下表。下列有關該地群落變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D )年份 1 4 15 25 40喬木 0 0 0 14 23灌木 0 3 4 12 19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總計 28 30 30 56 76A.40年間物種的豐富度趨于增加B.第40年群落中植物的分層主要與對光的利用有關C.40年間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都發生了變化D.該棄耕農田在第1年只有草本植物,所以不存在垂直分層解析:由表中數據可知:40年間該群落的物種豐富度趨于增加,A正確;第40年群落中植物的分層主要與對光的利用有關,這種分層現象顯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B正確;40年間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都發生了變化,C正確;該棄耕農田在第1年只有草本植物,但是仍然存在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只是相對比較簡單,D錯誤。4.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下列生產實踐中未利用生態位原理的是( C )A.不同農作物間作B.四大家魚混合放養C.適時捕撈D.稻田養魚解析:生態位的分化是群落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的基礎,提高了生物利用環境資源的能力。不同農作物間作,充分利用了光和空間;四大家魚分別位于不同的水層,混合放養可充分利用空間資源;稻田養魚可充分利用環境資源;適時捕撈則是種群數量增長原理的具體應用,不符合生態位原理。知識點三 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教材梳理1.許多土壤小動物有較_強__的活動能力,而且身體_微小__,因此不宜用_樣方法或標記重捕法__進行調查,常用_取樣器取樣__法進行采集、調查。2.常用的統計物種相對數量的方法有兩種:一是_記名計算法__,二是_目測估計法__。3.如圖A是_誘蟲器__,利用了土壤小動物_趨暗、趨濕、避高溫、避光__的特點,圖B是_吸蟲器__,適用于體型較_小__的土壤動物的采集。4.采集的小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其目的是對小動物進行_固定和防腐__。核心探討土壤小動物的采集和統計1.誘蟲器的選擇土壤小動物具有趨暗、趨濕、避高溫的習性。根據這個習性,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誘蟲器呢?提示:選擇A項的誘蟲器。2.采集小動物(1)用誘蟲器采集(如圖)①土壤和花盆壁之間為什么要留一定的空隙?②酒精起什么作用?提示:①為了使空氣流通。②殺死和保存小動物。(2)簡易采集法①將取到的土壤樣品放在瓷盆內(要注意防止小動物逃走),用解剖針撥找小動物,同時用放大鏡觀察,發現體型較大的小動物,可用包著紗布的鑷子將其取出來。②體型較小的小動物可用吸蟲器采集。下列為兩種吸蟲器。請思考:如果將采集的小動物作為標本長時間保存應選擇哪種?如果將采集的小動物用于實驗室培養應選擇哪種?提示:如果將采集的小動物作為標本長時間保存應選擇吸蟲器A;如果將采集的小動物用于實驗室培養應選擇吸蟲器B。3.統計小動物豐富度的統計方法通常有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前者一般適用于什么樣的群落?提示:記名計算法一般適用于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群落。核心歸納探究過程中的注意事項(1)取樣時應注意隨機取樣,避免造成結果偏差較大。(2)小動物類群因取樣地段不同,可能差異較大。從不同的環境中采集的土壤樣本要分開統計,并盡可能多地收集小動物。(3)在裝樣品的塑料袋上要標明取樣的地點和時間。(4)用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殺死并保存標本,若要保存活體,通常用帶有濕棉花的試管收集。(5)體型較大的小動物可用包著紗布的鑷子直接取出來,體型較小的小動物則需用吸蟲器采集。(6)多組進行統計比較。(7)識別命名要準確,并進行分類。(8)遠離危險地帶,不要破壞當地環境。知識貼士易誤易混:四種研究方法易混淆(1)調查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可以用“取樣器取樣法”。(2)調查某種植物或活動范圍較小的動物種群密度可以用“樣方法”。(3)調查活動范圍較大的動物種群密度可用“標記重捕法”。(4)探究培養液中的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可用“抽樣檢測法”。典題應用5.下列關于“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實驗的描述,正確的是( C )A.在進行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研究時,常用記名計算法或目測估計法進行調查B.土壤中小動物類群不存在群落的空間結構C.采集的小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試管中D.利用小動物的趨光、趨熱性收集土樣中的小動物,可采用帶燈罩的熱光源解析:常用取樣器取樣法對土壤中的小動物類群豐富度進行調查,統計方法是記名計算法或目測估計法,A項錯誤;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生活在不同的空間,也存在群落的空間結構,B項錯誤;采集的小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入試管中,C項正確;利用小動物的避光、避熱和趨濕性收集土樣中的小動物,可采用帶燈罩的熱光源,D項錯誤。6.下列關于種群密度、群落的物種豐富度調查實驗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D )A.調查土壤中蚯蚓的種群密度可用標記重捕法B.調查森林植被的物種豐富度可用樣方法,需對各個樣方取平均值C.用取樣器取樣法調查土壤中鼠婦時,應用記名計算法統計其物種豐富度D.對于土壤小動物而言,用取樣器取樣法可調查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和某個種群的密度解析:蚯蚓的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適宜采用樣方法調查其種群密度,A項錯誤;用樣方法調查森林中某植物的種群密度時,需對各個樣方取平均值,調查豐富度取最大值,B項錯誤;物種豐富度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鼠婦只是土壤小動物的一個種群,C項錯誤;對于土壤小動物而言,用取樣器取樣法可調查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和某個種群的密度,D項正確。第2節 群落的主要類型核心素養1.通過比較與概括分析陸地生物群落的幾種類型,了解其中的生物種類和特征。(科學思維)2.運用進化與適應觀理解生物群落內的生物是如何與環境相適應的。(生命觀念)學霸記憶1.生物群落包括:荒漠生物群落、草原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濕地生物群落和海洋生物群落等。2.荒漠地區極度干旱,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勻,荒漠里物種少,群落結構非常簡單。3.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區、不同年份或季節雨量不均勻的地區。草原上動植物的種類較少,群落結構相對簡單。4.森林分布在濕潤或較濕潤的地區,群落結構非常復雜且相對穩定。5.某地的群落類型,受水分、溫度等因素的影響很大。知識點 群落主要類型教材梳理1.分類依據:根據群落的_外貌和物種組成__等方面的差異。2.主要類型(1)荒漠生物群落①分布:極度_干旱__區,降水量_稀少__且分布不均勻。②群落結構:非常_簡單__,物種_少__。③生物的適應性特征:荒漠中的生物具有_耐旱__的特性。(2)草原生物群落①分布:主要分布在_半干旱__地區、不同年份或季節雨量不均勻的地區。②群落結構:相對_簡單__,動植物的種類_較少__。③生物的適應性特征:a.各種_耐寒__的_旱生__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b.動物大都有_挖洞或快速奔跑__的特點。(3)森林生物群落①分布:_濕潤或較濕潤__的地區。②群落結構:非常_復雜__且相對穩定。③生物的適應性特征:a.植物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為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棲息場所;b.動物多為_樹棲和攀緣__生活。3.群落中生物的適應性(1)生活在某一地區的物種能夠形成群落,是因為它們都能適應所處的_非生物環境__。(2)適應生物環境:群落中不同種群之間通過復雜的_種間關系__,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形成_有機整體__,從而維持種群之間的協調和平衡。(3)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_不盡相同__,群落是一定時空條件下不同物種的天然群聚。判斷正誤1.群落只有荒漠、草原、森林三種類型。( × )2.駱駝刺屬植物高幾厘米,根可長達15米,有利于吸收水分。( √ )3.在草原群落中的生物不能在荒漠群落中生存。( × )4.在不同的群落類型中,生物適應群落的特點并不完全相同。( √ )5.森林中的喬木高大根系發達,在競爭陽光、土壤等方面占絕對優勢,會導致森林中的小灌木、草本植物等很難生存。( × )核心探討群落中生物的適應性1.在荒漠群落中生活的生物,具有哪些適應群落環境的共同特征?提示:植物的葉不發達,以減少蒸騰作用;根很發達,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等。2.在草原群落中生活的動植物又有哪些適應群落環境的共同特征呢?提示:草原上植物的葉片比較狹窄,表面有茸毛或蠟質層,能抵抗干旱;動物大都擅長挖洞或快速奔跑。3.假如將森林中攀緣生活的動物種群與草原上善于奔跑的動物種群對調,對這些種群來說有什么影響?提示:對調的種群因為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可能會迅速衰退,并最終消失。4.結合你們在學習“群落的結構”時對群落中生物生態位的分析,說一說不同物種之間是如何彼此協調、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提示:群落中不同種群之間通過復雜的種間關系建立聯系,并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生態位,從而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形成群落這一有機整體。5.同是森林群落,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適應群落生活的特點完全相同嗎?提示:不完全相同,因為不同的森林群落環境條件不完全相同,所以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不盡相同。典題應用1.下列有關不同群落生物分布的敘述,錯誤的是( D )A.荒漠中植物主要有仙人掌屬植物、駱駝刺屬植物等B.草原上的植物往往葉片狹窄,表面有絨毛或蠟質層,能抵抗干旱C.森林中樹棲和攀緣生活的動物種類特別多D.森林中有喬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但無陰生植物解析:荒漠中植物主要有仙人掌屬植物、駱駝刺屬植物等,A正確;草原上的植物往往葉片狹窄,表面有絨毛或蠟質層,能抵抗干旱,B正確;森林為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棲息場所,因此樹棲和攀緣生活的動物種類特別多,C正確;森林中有喬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也有陰生植物,如三七、人參、黃連等,D錯誤。2.在沙漠地區,動植物稀少;在熱帶雨林地區,動植物種類繁多。說明( C )A.陽光對植物的分布起決定性作用B.陽光能影響動植物的生長發育C.水是限制陸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D.溫度對植物的分布有重要影響解析:沙漠地區缺乏水分,所以動植物稀少,而在熱帶雨林地區,水分較多,動植物種類繁多,由此可知,水是限制陸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新教材適用2023_2024學年高中生物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節群落的結構學案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doc 新教材適用2023_2024學年高中生物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2節群落的主要類型學案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doc 新教材適用2023_2024學年高中生物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3節群落的演替學案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