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文地理(上冊)3.4.1逐水草而居 同步分層作業一、單選題1.下列關于馬賽人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B.與野生動物和諧共處C.生活非常現代化D.把草原視為家園,自己也是草原的一部分【答案】C【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馬賽人現在仍然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從來不狩獵,把草原視為自己的家園,自己也是草原的一部分。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馬賽人,是東非現在依然活躍的,也是最著名的一個游牧民族,人口將近100萬,主要活動范圍在肯尼亞的南部及坦桑尼亞的北部。如今的馬賽人一方面仍然堅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加入到了當地的旅游業中。馬賽人驍勇善獵,按照邏輯,馬賽人生活在草原、叢林中,與野獸為伍,善于捕獵理所當然。但事實上,馬賽人人不僅不狩獵,甚至只是在慶典的時候才吃肉,而且從來不吃包括魚類在內的野生動物,對自然的崇拜使他們遠離了狩獵 。2.下列關于馬賽人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馬賽人大多住在簡陋的茅草房里,村莊四周環繞荊棘樹枝,以防野獸侵犯B.在馬賽人社會里,擁有牛的數量越多的人越富有,社會聲望也越高C.馬賽人長期定居在一個地方放牧D.馬賽牧民每年大多循著一定線路遷移,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答案】C【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 馬賽人多數生活在干旱、有沙石灌木的草原上,由于傳統習慣和條件,主要從事放牧,專養牛和羊,也養少量的駱駝和毛驢,過著游牧生活; 馬賽人大多住在簡陋的茅草房里,村莊四周環繞荊棘樹枝,以防野獸侵犯 ; 在馬賽人社會里,擁有牛的數量越多的人越富有,社會聲望也越高 ;馬賽牧民每年大多循著一定線路遷移,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而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放牧。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馬賽人仍然保留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沒有定居下來,從來不捕殺野生動物, 馬賽人人不僅不狩獵,甚至只是在慶典的時候才吃肉,而且從來不吃包括魚類在內的野生動物,對自然的崇拜使他們遠離了狩獵,馬賽人的主要食物來源是牛,因此為牛尋找水草是非常重要的。一到旱季,牧民便帶領牛群遷往其他較濕潤且有水草的地方暫住,等到明年雨季來臨時才回家,由此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3.如果你去坦桑尼亞旅游,以下情景中在熱帶草原上不可能看到的是( )A.牧民們用牛血、牛肉招待客人 B.當地人以船作為交通工具C.以牛肉和乳制品為主食 D.住茅草房.男士穿紅披風【答案】B【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坦桑尼亞屬于熱帶草原氣候,當地的馬賽人以牛為主要的交通工具,牛是他們的食物來源,為了尋找食物,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其他說法正確。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馬賽人,是東非現在依然活躍的,也是最著名的一個游牧民族,人口將近100萬,主要活動范圍在肯尼亞的南部及坦桑尼亞的北部。如今的馬賽人一方面仍然堅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加入到了當地的旅游業中。4.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草原分布在( )A.亞洲 B.非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答案】B【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赤道穿過非洲大陸中部,非洲大陸絕大部分位于南北回歸線之間,大約有3/4的面積在熱帶,號稱“熱帶大陸”;在非洲,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草原分布區。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非洲有“熱帶大陸”之稱,其氣候特點是高溫、少雨、干燥,氣候帶分布呈南北對稱狀。赤道橫貫中央,氣溫一般從赤道隨緯度增加而降低。全洲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的地帶約占全洲面積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區終年炎熱,有將近一半的地區有著炎熱的暖季和溫暖的涼季。5.關于赤道以北非洲熱帶草原的敘述,正確的是( )A.7月為濕季,1月為干季 B.各處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一致C.夏天炎熱干燥,冬天溫和多雨 D.熱帶草原面積僅次于沙漠面積【答案】A【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熱帶草原氣候一年分干濕兩季,北半球的熱帶草原氣候7月是濕季,1月是干季。與東非高原的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不一致,東非高原是地形因素影響。在非洲大陸,熱帶草原的面積大于沙漠的面積。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以非洲的熱帶草原面積最為廣大。熱帶草原氣候一年分干濕兩季,這里的降水很不均勻,半年多雨,半年少雨。在雨季,大草原一片蔥綠,生機盎然;到了旱季,氣候干燥,滿目枯黃。6.多多馬與基塔萊兩地降水期出現的時間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A.兩地氣候不同 B.兩地海拔不同C.兩地半球位置不同 D.兩地地形不同【答案】C【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多多馬與吉塔萊都是熱帶草原氣候,都分為干濕兩季。但是多多馬位于南半球,1月前后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是濕季。基塔萊位于北半球,7月前后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濕季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熱帶草原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為典型。本類型分布區處于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區。全年氣溫高,年平均氣溫約25℃,全年高溫,且分明顯干季和濕季。當赤道低壓帶控制時期,赤道氣團盛行,降水集中;信風帶控制時期,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顯的較長干季。7.(2022七下·青田月考)你去坦桑尼亞旅游,以下情境中在熱帶草原上不可能看到的是( )A.牧民們用牛血、牛肉招待客人 B.以牛頭和乳制品為主食C.住茅草房,男士穿紅披風 D.當地人以船作為交通工具【答案】D【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坦桑尼亞的農牧業及風俗習慣。A.坦桑尼亞屬于熱帶草原氣候,當地的居民以放牧為主,可能看到牧民們用牛血、牛肉招待客人,與題干不符。故A項錯誤;B.坦桑尼亞屬于熱帶草原氣候,當地的居民以放牧為主,牛肉和乳制品是他們的食物來源,與題干描述不符,故B項錯誤;C.坦桑尼亞屬于熱帶草原氣候,當地的居民以放牧為主,由于氣候變化等原因會進行一定距離的遷移,當地居民需要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居民多為茅草屋,與題干描述不符,故C項錯誤;D.坦桑尼亞屬于熱帶草原氣候,當地的居民以放牧為主,牛為主要的交通工具,與題干描述相符,故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于對應內容的識記、理解,推薦使用排除法作答。8.生活在非洲熱帶草原的馬賽人過著游牧的生活,決定馬賽人生產、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因是( )A.氣候的時空年際變化B.地形對馬賽人生活的影響C.土壤的貧瘠影響農作物的種植D.馬賽人為追逐野生動物,謀求自身發展的需要【答案】A【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 以畜牧為生的馬賽人是完全的游牧民族,終年成群結隊流動放牧,幾乎全部依靠牲群的肉、血和奶為生。 肯尼亞的馬賽人生活在卡賈多地區,靠近坦桑尼亞邊境,以放牧為生。由于氣溫不斷升高加之降雨越發難以預測,馬賽人保持傳統生活方式的難度越來越大。氣候變化導致他們較以往相比更難找到牧場,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 馬賽人,是東非現在依然活躍的,也是最著名的一個游牧民族,人口將近100萬,主要活動范圍在肯尼亞的南部及坦桑尼亞的北部。如今的馬賽人一方面仍然堅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加入到了當地的旅游業中。馬賽人驍勇善獵,按照邏輯,馬賽人生活在草原、叢林中,與野獸為伍,善于捕獵理所當然。但事實上,馬賽人人不僅不狩獵,甚至只是在慶典的時候才吃肉,而且從來不吃包括魚類在內的野生動物,對自然的崇拜使他們遠離了狩獵 。二、材料分析題9.(2019七上·鄞州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馬賽人是東非最著名的一個游牧民族。馬賽人一年中的游牧路線的最南到坦桑尼亞的多多馬(6°10′23″S),最北到肯尼亞的基塔萊(1°01′N)(如下圖),那里分布著廣袤的熱帶草原,干、濕季明顯。近年來,肯尼亞、坦桑尼亞政府在馬賽人游牧區內建立多個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并以馬賽人在保護區中過度放牧、對野生動物造成威脅的理由要求其搬離保護區,馬賽人生存環境面臨著巨大壓力。(1)簡述馬賽人游牧區的位置和地形特征。(2)馬賽人5-10月往 遷移,11月—次年4月往 遷移。試分析這樣遷移原因。 (3)近年來,肯尼亞和坦桑尼亞政府鼓勵馬賽人從事定居農業生產;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馬賽人應該守護原始傳統,堅持游牧生產方式。你贊同哪一種生產方式?闡述你的理由。【答案】(1)位置:①赤道穿過游牧區北部;②位于肯尼亞的南部及坦桑尼亞的北部;③位于東非高原的內陸地區。地形特征:①以高原為主,地形較平坦;②地勢東高西低。(2)北;南;原因:5-10月是北半球熱帶草原氣候的濕季,草原一片蔥綠;11月-次年4月是南半球熱帶草原氣候的濕季,馬賽人總是遷徙到草原蔥綠的地區。(3)贊同定居農業生產方式,理由是:①可以減少過度放牧,保護生態環境;②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威脅;③受“水草”資源條件制約小,生產相對穩定等。贊同游牧生產方式,理由是:①充分利用當地氣候、水、草場等自然資源,順應自然規律;②減輕旱季“水草”資源不足的限制,有利于草場資源的自然恢復;③能盡可能保持原始生態環境,有利于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等。【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1)、馬賽人游牧區的位置:①赤道穿過游牧區北部;②位于肯尼亞的南部及坦桑尼亞的北部;③位于東非高原的內陸地區。地形特征:①以高原為主,地形較平坦;②地勢東高西低。(2)、馬賽人5-10月往北遷移,11月—次年4月往南遷移。原因:5-10月是北半球熱帶草原氣候的濕季,草原一片蔥綠;11月-次年4月是南半球熱帶草原氣候的濕季,馬賽人總是遷徙到草原蔥綠的地區。(3)、贊同定居農業生產方式,理由是:①可以減少過度放牧,保護生態環境;②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威脅;③受“水草”資源條件制約小,生產相對穩定等。贊同游牧生產方式,理由是:①充分利用當地氣候、水、草場等自然資源,順應自然規律;②減輕旱季“水草”資源不足的限制,有利于草場資源的自然恢復;③能盡可能保持原始生態環境,有利于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等。【點評】馬賽人的主要食物來源是牛,因此為牛尋找水草是非常重要的。一到旱季,牧民便帶領牛群遷往其他較濕潤且有水草的地方暫住,等到明年雨季來臨時才回家,由此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三、綜合題10.讀圖回答問題。(1)基塔萊和多多馬的降水各主要集中在哪些月份?(2)該游牧活動需要( )A.穿越熱帶雨林 B.隨著雨季南北移動C.向南可至南回歸線 D.易受颶風災害侵擾(3)說說馬賽人這樣遷移的理由。【答案】(1)基塔萊的降水主要集中在4月—10月;多多馬的降水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4月(2)B(3)嚴格立法保護環境;人們環境意識強,對生態環境自然厚愛有加。【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 (1)根據給出的降水柱狀圖分析可知,基塔萊的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多多馬的降水主要集中在11-次年4月。(2)該游牧活動沒有穿過熱帶雨林,這里全部是熱帶草原氣候,屬于熱帶草原帶;熱帶草原氣候分明顯的干濕兩季,干季草木枯黃,畜種所需食物較少,為了獲取食物,必須遷移到草類茂盛的地方;這個游牧活動主要在0-南緯5度之間,向南沒有到達南回歸線;不會受到颶風災害的侵擾;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3)5-6月,隨著南方(多多馬)旱季來臨,草原枯黃,馬賽人開始向北遷移,而這時的北方(吉塔萊)正值雨季,水草豐美;10月,北方旱季來臨,南方雨季即將到來,馬賽人又開始向南回遷,迎接雨季的來臨。這樣遷移,既可以滿足動物對食物的需求,維持生存,又可以保護環境,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動物之間,都是大自然之子,共同擁有一片藍天。養育牛群的草原是馬賽人心目中的神靈,他們視草原是家園,自己也是草原的一部分。【點評】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以非洲的熱帶草原面積最為廣大。熱帶草原氣候一年分干濕兩季,這里的降水很不均勻,半年多雨,半年少雨。在雨季,大草原一片蔥綠,生機盎然;到了旱季,氣候干燥,滿目枯黃。這里沒有茂盛的森林,在茫茫草原上,有一些耐旱的孤樹。許多動物為了生存,不得不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11.某人到非洲旅游時,沿途依次觀賞到如下景觀:獅子在草原上追逐動物,大象在雨林中悠閑地戲水,長頸鹿在啃食高樹上的枝葉,駱駝隊在沙漠中行走。(1)根據材料可知,他的旅游線路是沿如圖所示的 (填“A”或“B”)線路。(2)C地區人口分布 (填“稠密”或“稀疏”),因為該地區的氣候特征是 。(3)從氣候條件看,制約非洲農牧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案】(1)A(2)稀疏;終年炎熱干燥(3)干旱、炎熱等。【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可知,他的旅游線路是沿如圖所示的“A”線路。(2)、C地區人口分布稀疏,因為該地區的氣候特征是 終年炎熱干燥,不利于人類生存。(3)、從氣候條件看,制約非洲農牧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干旱、炎熱等。【點評】熱帶草原氣候一年分干濕兩季,這里的降水很不均勻,半年多雨,半年少雨。在雨季,大草原一片蔥綠,生機盎然;到了旱季,氣候干燥,滿目枯黃。這里沒有茂盛的森林,在茫茫草原上,有一些耐旱的孤樹。許多動物為了生存,不得不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1 / 1人文地理(上冊)3.4.1逐水草而居 同步分層作業一、單選題1.下列關于馬賽人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B.與野生動物和諧共處C.生活非常現代化D.把草原視為家園,自己也是草原的一部分2.下列關于馬賽人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馬賽人大多住在簡陋的茅草房里,村莊四周環繞荊棘樹枝,以防野獸侵犯B.在馬賽人社會里,擁有牛的數量越多的人越富有,社會聲望也越高C.馬賽人長期定居在一個地方放牧D.馬賽牧民每年大多循著一定線路遷移,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3.如果你去坦桑尼亞旅游,以下情景中在熱帶草原上不可能看到的是( )A.牧民們用牛血、牛肉招待客人 B.當地人以船作為交通工具C.以牛肉和乳制品為主食 D.住茅草房.男士穿紅披風4.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草原分布在( )A.亞洲 B.非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5.關于赤道以北非洲熱帶草原的敘述,正確的是( )A.7月為濕季,1月為干季 B.各處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一致C.夏天炎熱干燥,冬天溫和多雨 D.熱帶草原面積僅次于沙漠面積6.多多馬與基塔萊兩地降水期出現的時間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A.兩地氣候不同 B.兩地海拔不同C.兩地半球位置不同 D.兩地地形不同7.(2022七下·青田月考)你去坦桑尼亞旅游,以下情境中在熱帶草原上不可能看到的是( )A.牧民們用牛血、牛肉招待客人 B.以牛頭和乳制品為主食C.住茅草房,男士穿紅披風 D.當地人以船作為交通工具8.生活在非洲熱帶草原的馬賽人過著游牧的生活,決定馬賽人生產、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因是( )A.氣候的時空年際變化B.地形對馬賽人生活的影響C.土壤的貧瘠影響農作物的種植D.馬賽人為追逐野生動物,謀求自身發展的需要二、材料分析題9.(2019七上·鄞州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馬賽人是東非最著名的一個游牧民族。馬賽人一年中的游牧路線的最南到坦桑尼亞的多多馬(6°10′23″S),最北到肯尼亞的基塔萊(1°01′N)(如下圖),那里分布著廣袤的熱帶草原,干、濕季明顯。近年來,肯尼亞、坦桑尼亞政府在馬賽人游牧區內建立多個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并以馬賽人在保護區中過度放牧、對野生動物造成威脅的理由要求其搬離保護區,馬賽人生存環境面臨著巨大壓力。(1)簡述馬賽人游牧區的位置和地形特征。(2)馬賽人5-10月往 遷移,11月—次年4月往 遷移。試分析這樣遷移原因。 (3)近年來,肯尼亞和坦桑尼亞政府鼓勵馬賽人從事定居農業生產;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馬賽人應該守護原始傳統,堅持游牧生產方式。你贊同哪一種生產方式?闡述你的理由。三、綜合題10.讀圖回答問題。(1)基塔萊和多多馬的降水各主要集中在哪些月份?(2)該游牧活動需要( )A.穿越熱帶雨林 B.隨著雨季南北移動C.向南可至南回歸線 D.易受颶風災害侵擾(3)說說馬賽人這樣遷移的理由。11.某人到非洲旅游時,沿途依次觀賞到如下景觀:獅子在草原上追逐動物,大象在雨林中悠閑地戲水,長頸鹿在啃食高樹上的枝葉,駱駝隊在沙漠中行走。(1)根據材料可知,他的旅游線路是沿如圖所示的 (填“A”或“B”)線路。(2)C地區人口分布 (填“稠密”或“稀疏”),因為該地區的氣候特征是 。(3)從氣候條件看,制約非洲農牧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馬賽人現在仍然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從來不狩獵,把草原視為自己的家園,自己也是草原的一部分。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馬賽人,是東非現在依然活躍的,也是最著名的一個游牧民族,人口將近100萬,主要活動范圍在肯尼亞的南部及坦桑尼亞的北部。如今的馬賽人一方面仍然堅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加入到了當地的旅游業中。馬賽人驍勇善獵,按照邏輯,馬賽人生活在草原、叢林中,與野獸為伍,善于捕獵理所當然。但事實上,馬賽人人不僅不狩獵,甚至只是在慶典的時候才吃肉,而且從來不吃包括魚類在內的野生動物,對自然的崇拜使他們遠離了狩獵 。2.【答案】C【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 馬賽人多數生活在干旱、有沙石灌木的草原上,由于傳統習慣和條件,主要從事放牧,專養牛和羊,也養少量的駱駝和毛驢,過著游牧生活; 馬賽人大多住在簡陋的茅草房里,村莊四周環繞荊棘樹枝,以防野獸侵犯 ; 在馬賽人社會里,擁有牛的數量越多的人越富有,社會聲望也越高 ;馬賽牧民每年大多循著一定線路遷移,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而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放牧。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馬賽人仍然保留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沒有定居下來,從來不捕殺野生動物, 馬賽人人不僅不狩獵,甚至只是在慶典的時候才吃肉,而且從來不吃包括魚類在內的野生動物,對自然的崇拜使他們遠離了狩獵,馬賽人的主要食物來源是牛,因此為牛尋找水草是非常重要的。一到旱季,牧民便帶領牛群遷往其他較濕潤且有水草的地方暫住,等到明年雨季來臨時才回家,由此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3.【答案】B【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坦桑尼亞屬于熱帶草原氣候,當地的馬賽人以牛為主要的交通工具,牛是他們的食物來源,為了尋找食物,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其他說法正確。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馬賽人,是東非現在依然活躍的,也是最著名的一個游牧民族,人口將近100萬,主要活動范圍在肯尼亞的南部及坦桑尼亞的北部。如今的馬賽人一方面仍然堅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加入到了當地的旅游業中。4.【答案】B【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赤道穿過非洲大陸中部,非洲大陸絕大部分位于南北回歸線之間,大約有3/4的面積在熱帶,號稱“熱帶大陸”;在非洲,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草原分布區。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非洲有“熱帶大陸”之稱,其氣候特點是高溫、少雨、干燥,氣候帶分布呈南北對稱狀。赤道橫貫中央,氣溫一般從赤道隨緯度增加而降低。全洲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的地帶約占全洲面積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區終年炎熱,有將近一半的地區有著炎熱的暖季和溫暖的涼季。5.【答案】A【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熱帶草原氣候一年分干濕兩季,北半球的熱帶草原氣候7月是濕季,1月是干季。與東非高原的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不一致,東非高原是地形因素影響。在非洲大陸,熱帶草原的面積大于沙漠的面積。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以非洲的熱帶草原面積最為廣大。熱帶草原氣候一年分干濕兩季,這里的降水很不均勻,半年多雨,半年少雨。在雨季,大草原一片蔥綠,生機盎然;到了旱季,氣候干燥,滿目枯黃。6.【答案】C【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多多馬與吉塔萊都是熱帶草原氣候,都分為干濕兩季。但是多多馬位于南半球,1月前后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是濕季。基塔萊位于北半球,7月前后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濕季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熱帶草原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為典型。本類型分布區處于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區。全年氣溫高,年平均氣溫約25℃,全年高溫,且分明顯干季和濕季。當赤道低壓帶控制時期,赤道氣團盛行,降水集中;信風帶控制時期,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顯的較長干季。7.【答案】D【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坦桑尼亞的農牧業及風俗習慣。A.坦桑尼亞屬于熱帶草原氣候,當地的居民以放牧為主,可能看到牧民們用牛血、牛肉招待客人,與題干不符。故A項錯誤;B.坦桑尼亞屬于熱帶草原氣候,當地的居民以放牧為主,牛肉和乳制品是他們的食物來源,與題干描述不符,故B項錯誤;C.坦桑尼亞屬于熱帶草原氣候,當地的居民以放牧為主,由于氣候變化等原因會進行一定距離的遷移,當地居民需要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居民多為茅草屋,與題干描述不符,故C項錯誤;D.坦桑尼亞屬于熱帶草原氣候,當地的居民以放牧為主,牛為主要的交通工具,與題干描述相符,故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于對應內容的識記、理解,推薦使用排除法作答。8.【答案】A【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 以畜牧為生的馬賽人是完全的游牧民族,終年成群結隊流動放牧,幾乎全部依靠牲群的肉、血和奶為生。 肯尼亞的馬賽人生活在卡賈多地區,靠近坦桑尼亞邊境,以放牧為生。由于氣溫不斷升高加之降雨越發難以預測,馬賽人保持傳統生活方式的難度越來越大。氣候變化導致他們較以往相比更難找到牧場,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 馬賽人,是東非現在依然活躍的,也是最著名的一個游牧民族,人口將近100萬,主要活動范圍在肯尼亞的南部及坦桑尼亞的北部。如今的馬賽人一方面仍然堅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加入到了當地的旅游業中。馬賽人驍勇善獵,按照邏輯,馬賽人生活在草原、叢林中,與野獸為伍,善于捕獵理所當然。但事實上,馬賽人人不僅不狩獵,甚至只是在慶典的時候才吃肉,而且從來不吃包括魚類在內的野生動物,對自然的崇拜使他們遠離了狩獵 。9.【答案】(1)位置:①赤道穿過游牧區北部;②位于肯尼亞的南部及坦桑尼亞的北部;③位于東非高原的內陸地區。地形特征:①以高原為主,地形較平坦;②地勢東高西低。(2)北;南;原因:5-10月是北半球熱帶草原氣候的濕季,草原一片蔥綠;11月-次年4月是南半球熱帶草原氣候的濕季,馬賽人總是遷徙到草原蔥綠的地區。(3)贊同定居農業生產方式,理由是:①可以減少過度放牧,保護生態環境;②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威脅;③受“水草”資源條件制約小,生產相對穩定等。贊同游牧生產方式,理由是:①充分利用當地氣候、水、草場等自然資源,順應自然規律;②減輕旱季“水草”資源不足的限制,有利于草場資源的自然恢復;③能盡可能保持原始生態環境,有利于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等。【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1)、馬賽人游牧區的位置:①赤道穿過游牧區北部;②位于肯尼亞的南部及坦桑尼亞的北部;③位于東非高原的內陸地區。地形特征:①以高原為主,地形較平坦;②地勢東高西低。(2)、馬賽人5-10月往北遷移,11月—次年4月往南遷移。原因:5-10月是北半球熱帶草原氣候的濕季,草原一片蔥綠;11月-次年4月是南半球熱帶草原氣候的濕季,馬賽人總是遷徙到草原蔥綠的地區。(3)、贊同定居農業生產方式,理由是:①可以減少過度放牧,保護生態環境;②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威脅;③受“水草”資源條件制約小,生產相對穩定等。贊同游牧生產方式,理由是:①充分利用當地氣候、水、草場等自然資源,順應自然規律;②減輕旱季“水草”資源不足的限制,有利于草場資源的自然恢復;③能盡可能保持原始生態環境,有利于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等。【點評】馬賽人的主要食物來源是牛,因此為牛尋找水草是非常重要的。一到旱季,牧民便帶領牛群遷往其他較濕潤且有水草的地方暫住,等到明年雨季來臨時才回家,由此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10.【答案】(1)基塔萊的降水主要集中在4月—10月;多多馬的降水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4月(2)B(3)嚴格立法保護環境;人們環境意識強,對生態環境自然厚愛有加。【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 (1)根據給出的降水柱狀圖分析可知,基塔萊的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多多馬的降水主要集中在11-次年4月。(2)該游牧活動沒有穿過熱帶雨林,這里全部是熱帶草原氣候,屬于熱帶草原帶;熱帶草原氣候分明顯的干濕兩季,干季草木枯黃,畜種所需食物較少,為了獲取食物,必須遷移到草類茂盛的地方;這個游牧活動主要在0-南緯5度之間,向南沒有到達南回歸線;不會受到颶風災害的侵擾;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3)5-6月,隨著南方(多多馬)旱季來臨,草原枯黃,馬賽人開始向北遷移,而這時的北方(吉塔萊)正值雨季,水草豐美;10月,北方旱季來臨,南方雨季即將到來,馬賽人又開始向南回遷,迎接雨季的來臨。這樣遷移,既可以滿足動物對食物的需求,維持生存,又可以保護環境,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動物之間,都是大自然之子,共同擁有一片藍天。養育牛群的草原是馬賽人心目中的神靈,他們視草原是家園,自己也是草原的一部分。【點評】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以非洲的熱帶草原面積最為廣大。熱帶草原氣候一年分干濕兩季,這里的降水很不均勻,半年多雨,半年少雨。在雨季,大草原一片蔥綠,生機盎然;到了旱季,氣候干燥,滿目枯黃。這里沒有茂盛的森林,在茫茫草原上,有一些耐旱的孤樹。許多動物為了生存,不得不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11.【答案】(1)A(2)稀疏;終年炎熱干燥(3)干旱、炎熱等。【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可知,他的旅游線路是沿如圖所示的“A”線路。(2)、C地區人口分布稀疏,因為該地區的氣候特征是 終年炎熱干燥,不利于人類生存。(3)、從氣候條件看,制約非洲農牧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干旱、炎熱等。【點評】熱帶草原氣候一年分干濕兩季,這里的降水很不均勻,半年多雨,半年少雨。在雨季,大草原一片蔥綠,生機盎然;到了旱季,氣候干燥,滿目枯黃。這里沒有茂盛的森林,在茫茫草原上,有一些耐旱的孤樹。許多動物為了生存,不得不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文地理(上冊)3.4.1逐水草而居 同步分層作業(學生版).docx 人文地理(上冊)3.4.1逐水草而居 同步分層作業(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