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六單元綜合練習一、選擇題(共20題,共60分)1—5 ACCDB 6—10 DCBBC 11—15 CBCDC 16—20 ADDBC二、非選擇題(3小題,共40分)21.(1)受到地形地勢(海拔高低)的影響,海拔相對較高的地方氣溫較低,白茶適宜采摘的時間就較晚;海拔相對較低的地方氣溫較高,白茶適宜采摘的時間就早一些。(4分) (2)①安吉縣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適宜茶樹的種植;②安吉主要產茶區域周邊有河流流經,為茶樹生長提供必要的灌溉水源;③安吉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冬春(2、3月)降水較少,晴天多,白天氣溫基本高于10℃,滿足茶樹喜光照和生長溫度需求,有助于茶樹的生長;④茶樹種植于低山丘陵,排水通暢,滿足茶樹喜潮濕但不能長期積水的要求;⑤安吉土壤pH值大部分在3.3-4.5之間,呈酸性,符合茶樹喜酸性土壤的生長要求。(任選3點,6分) (3)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要遵循因地制宜和優勢互補的原則;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生態優先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言之有理即可,但答案需要源自人文地理學科,1點即可,2分)22.(1)甲:能源(或電力)、礦產資源、勞動力等;(2分)乙:資金、技術、人才等。(2分) (2)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黃土土質較為疏松;過度墾荒,植被破壞嚴重,地表裸露。(自然和人文角度各寫出1點即可,每點2分,共4分) (3)①生態方面:高西溝村面對水土流失問題治溝治坡,以林固土,以草養牧、以牧肥田,使生態環境大為改善,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2分)②經濟方面:依托自身生態優勢,發展特色種植、鄉村旅游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2分)③社會方面:當地百姓經濟收入增加,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2分)23.(1)從資料B中看出我國非化石能源比重雖有上升,但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比重仍然較大。(2分)從資料C中看出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大;(2分)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能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保護環境,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分)因此《規劃》提出了這樣的目標。 (2)①國家:完善能源消費的相關制度,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2分)②企業:依靠科技,推行清潔生產。(2分) (3)選擇低碳出行方式,多騎車,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積極參加植樹造林、保護森林等公益活動;等等。(言之有理,寫出2點即可,4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人文地理》(下冊)第六單元綜合練習班級 姓名 得分一、選擇題(共20題,共60分)人口負增長指的是人口出生率小于人口死亡率。回答第1-2題。1.右圖表示四個國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出現負增長的國家是A.① B.② C.③ D.④2.人口負增長可能造成的社會問題是A.就業困難 B.交通擁擠C.勞動力短缺 D.資源短缺讀“我國2012—2022年人口年齡結構、人口自然增長率變化示意圖”,回答第3-4題。3.右圖反映出我國近幾年①人口增長趨緩且已呈負增長②人口文化素質還需大幅提升③適齡勞動人口正在逐漸減少④人口老齡化程度在不斷加深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4.針對圖表所反映的人口問題,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控制人口增長速度 ②堅持科教興國戰略③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④不斷完善生育政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針對“世界部分礦產資源耗竭年限預測”(見圖)反映的問題,我們應該①提高礦產資源的利用率②實施資源的跨區域調配③擴展礦產資源開發范圍④立刻禁止礦產資源開發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氣在高壓低溫情況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是今后替代傳統能源的首選。下列選項中,與可燃冰一樣都屬于能源資源的是A.鐵、土地、潮汐 B.風力、土地、天然氣 C.水、森林、陽光 D.煤炭、石油、天然氣7.2023年入夏后,全國多個地區出現高溫,缺電狀況嚴重。各地區陸續出臺有序用電、錯峰用電、季節性尖峰電價等政策,部分地區還采取高耗能企業限電停產的政策。“拉閘限電”從另一側面反映了A.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嚴重不足 B.我國正在努力實現碳達峰目標C.資源短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 D.資源分布不均已影響人民生活將新疆豐富的能源轉化為電力輸送到能源緊缺地區的工程,稱為“疆電外送”。讀圖,回答第8-9題。8.下列關于“疆電外送”工程的描述,正確的有①該工程對平衡自然資源空間分布不均有重大作用②擬修建的線路主要是為我國的中部地區提供電力③有利于緩解我國東、中、西部地區電力緊張狀況④對于能源短缺的地區來說可以完全依賴于該工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9.“疆電外送”工程對新疆地區的主要影響是A.緩解了新疆能源緊張問題 B.擴大了新疆能源生產規模C.解決了城市環境污染問題 D.改善了區域能源消費結構10.下列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對策中,屬于“開源”措施的是A.南水北調 B.提高公民的節水意識 C.海水淡化 D.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11.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續航”助力。國家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推動新能源汽車替代傳統汽車的意義主要體現在A.降低生產成本 B.增加能源消耗 C.改善大氣環境 D.減少交通事故12.如圖為某地區能源消費結構示意圖,這樣的能源消費結構易引發的環境問題主要有①大氣污染加劇②水體污染加劇③土壤污染加劇④土壤肥力下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如圖是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會徽,該設計的寓意包括①環境問題具有全球性的特點②人類面臨自然資源短缺問題③資源短缺威脅世界各國發展④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14.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指引下,浙江省積極開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創建工作。下列做法符合這一工作的有①嚴厲整治污染企業 ②擴大醫療保障覆蓋 第 13 題③開展填湖造田工程 ④禁限燃放煙花爆竹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5.如圖為我國某地區農業生產模式。據此分析,該地區可能位于A.東北平原B.華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塔里木盆地木刻楞是生活在長白山地區的滿族人因地制宜選材建造的傳統民居,大多建在較高的臺基上,墻壁很厚,由原木層層疊置而成,木頭交接處墊苔蘚。觀察木刻楞民居圖,完成第16-17題。16.傳統木刻楞臺基高、墻壁厚、木頭交界處墊苔蘚的主要目的是A.防風御寒B.遮擋雨水C.阻擋沙暴D.防潮通風17.長白山滿族人因地制宜選材建造木刻楞,說明當地適合發展A.種植業 B.漁業 C.畜牧業 D.林業18.21世紀是人類高度關注可持續發展的世紀。下列漫畫能體現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是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第十九屆亞運會在杭州舉行。某校小記者小芳準備寫一篇相關的通訊報道。回答第19-20題。19.以下做法能夠幫助小芳獲得第一手資料的有①到會場拍照片 ②觀看電視報道③采訪參會人員 ④手機上網搜索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相對于第二手資料,第一手資料具有的特點是A.更直接,不可靠 B.間接,不可靠C.更直接,更可靠 D.間接,更可靠二、非選擇題(共3題,共40分)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習近平同志這句帶著濃濃“點贊”味的話,已經成為安吉白茶最響亮的slogan(口號)。這句話已經陪伴安吉白茶產業發展、壯大、富民整整20周年。(1)簡述表1中安吉各地白茶采摘日期不同的主要原因。(4分)(2)根據圖1、圖2和資料卡1,分析安吉種植白茶的有利條件。(6分)(3)資料卡2中安吉謀劃白茶“二次騰飛”的做法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2分)22.蘇陜30年協作情誼,共奔高質量發展新征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協作中發展】材料一:見下圖。【高質量發展】材料二:高西溝村(位于米脂縣)曾經是“小雨滿坡流,大雨沖成溝”,過度墾荒導致村里黃土裸露,水土流失加劇。幾十年來,高西溝村一道梁、一面坡、一條溝連片治理,以林固土、以草養牧、以牧肥田。依托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鄉村旅游產業,建成水土保持生態展覽館、蘋果采摘園、盤山梯田觀光等景點,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高西溝村:黃土高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樣板》(1)根據材料一,概括甲和乙所表示的蘇陜兩省區域交流的具體內容。(4分)(2)聯系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高西溝村“小雨滿坡流,大雨沖成溝”現象發生的原因。(4分)(3)結合材料二,闡述高西溝村成為可持續發展樣板的經驗。(提醒:請從可持續發展的三個方面展開闡述,6分)23.小林對“碳達峰、碳中和”有濃厚的興趣,于是開展了有關我國能源發展狀況的研究性學習。(14分)會徽簡介:由綠、白、藍三色大理石花紋組成,刻意避免直接使用可識別的國家輪廓的旋轉地球。隨機旋轉流動的色彩就像氣候變化系統,可演變出無數種變化的可能性。注:兩省統籌推進項目建設、勞務協作、人才交流、消費協作等,2021年,江蘇省共向陜西省投入財政援助資金26.9億元,陜西省累計向江蘇省送電16.56億千瓦時。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文地理》(下冊)第六單元測試卷 .doc 第六單元測試卷答案 .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