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走進技術世界第一節 技術及其性質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1. 技術意識:能感悟技術的歷史發展給人類和社會帶來的變化,形成技術發展的歷史感和親近技術的情感。2. 技術意識:能暢想技術的未來,形成對待技術的積極情感、理性態度和評價,能夠對某一技術的未來發展做出判斷。3. 創新能力:通過具體技術發展案例,學會評估、分析技術可能產生的影響。4. 創新能力:通過活動體驗和案例分析,感悟技術的歷史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變化。二、教學重點、難點1. 重點:理解技術的基本特性。2. 重點:形成對待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3. 難點:形成正確選擇與使用技術的價值觀。4. 難點:感悟技術對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的作用。三、教學過程(一)任務一:追溯技術的歷史1. 情境導入教師展示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如果離開了技術,人類的生活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呈現原始人鉆木取火的示意圖,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鉆木取火滿足了人類的哪些需求?鉆木取火活動體驗準備鉆木取火工具,分組體驗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問題分析:鉆木取火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選擇不同的原料和助燃物,會影響鉆木取火的效率和成功率。分組討論:(1)鉆木取火的工具和木板應該如何匹配?(2)鉆木取火工具中慣性輪的作用是什么?(3)慣性輪的大小對取火效率產生什么影響?古人取火方式小結呈現不同取火方式的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取火方式具有哪些特點?鎂棒取火活動體驗準備鎂棒等取火材料,分組體驗活動。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動力推動取火技術的不斷發展?從而引入技術是指從人類需求出發,秉持一定的價值理念,運用各種物質及裝置、工藝方法、知識技能與經驗等,實現具有一定使用價值的創造性實踐活動。技術是生產力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案例分析呈現照明技術發展的思維導圖,進一步強化技術產生的原因和推動技術發展的動力。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人類沒有掌握控制和利用火的技術,沒有發明燈,世界會是什么樣?照明技術的發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從而引入技術的進步推動了人類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活動體驗讓學生根據“不同時代的生產工具的變革”這段文字信息,分組繪制“不同時代的生產工具的變革”思維導圖,從而強化“技術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案例分析結合“李約瑟難題”,呈現古人對人類科技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的相關背景資料,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呈現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重大技術成果,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我國能夠取得這些重大的技術成果?讓學生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決心。課堂小結追溯技術的歷史,讓學生體會:(1)技術因需求而產生并不斷地推動社會發展;(2)技術對一個國家的重要作用。(二)任務二:展望技術的未來1. 情境導入教師展示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圖片中展現了哪些技術?哪些技術已經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些技術可能會對我們今后的生活產生什么影響?從而激發學生對未來技術生活的憧憬,使學生更親近技術。案例分析呈現我國首次火星之旅中“天問一號”探測器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火星車是如何工作的?從而引導學生理解人們對于未來技術的美好愿望和無限憧憬,推動著技術不斷地向前發展。同時,讓學生感悟以火星探測等航天工程為代表的航天能力是綜合國力的象征,在世界競爭格局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交流討論以“人類會移民火星嗎?”“如果真的實現移民火星,未來會發生什么?”“會不會出現火星人?”“火星人與地球人如何相處?”等話題,分組討論,引發學生共鳴:探索浩瀚的宇宙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同時,結合愛因斯坦《致后人書》片段,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技術的發展。分組辯論呈現冷凍技術、數字貨幣與區塊鏈技術等情景,分組辯論,引發學生對“技術的未來”進行理性思考;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和權衡技術的利弊,討論如何實現技術真正造福人類,形成對待技術的積極態度和使用技術的責任意識。課堂小結分組討論新技術的利弊,使同學們形成正確的技術觀:我們應當從人類的根本利益、共同利益、長遠利益出發,更加理性地看待技術;以更為負責、更有遠見、更具道德的方式來使用技術;以親近技術的情感、積極探究技術的態度參與技術活動,共同構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經濟與文化相協調的技術世界。四、教學總結本節課采用鉆木取火和鎂棒取火這兩個活動案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性,教學活動氛圍熱烈。另外,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讓學生進一步思考技術發展的歷史感,感悟技術的歷史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新變化。該教學設計較好地落實了教學的重難點,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本節課采用涉及技術的未來短視頻作為導入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課堂參與性,教學活動氛圍熱烈。采用當今比較熱門的話題,如“天問一號”探測火星,進行分組討論或辯論,讓學生在思辨的過程中,能夠辯證地看待技術的發展,形成對待技術的積極態度和使用技術的責任意識。這樣的教學設計較好地落實了教學的重難點,學生的學習達成度較高,較好地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五、教學反思第二節 技術的價值一、教學目標(1)了解通用技術學科特征,通用技術課程的學習方法和評價措施。(2)了解技術的產生與發展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3)了解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能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4)知道人類要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更要愛護自然。(5)理解技術與人的價值。(6)理解技術對社會生產的影響。(7)培養學生對技術的興趣和情感。(8)培養學生正確使用技術的意識。(9)通過對技術案例的分析,理解技術是為滿足人的需求而產生的。(10)通過對當今先進技術的展示,形成對待技術問題的敏感性。(11)通過案例分析,知道技術具有解放人、發展人、保護人的價值。(12)通過案例分析,初步接觸案例分析的方法。(13)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案例,激發了解技術、學習技術的興趣。(14)通過討論和實踐,切實感受“以人為本”的技術設計理念。(15)樹立“以人為本”的技術設計理念以及對待技術的積極情感和正確使用技術的意識。(16)體驗解決問題過程的艱辛和獲得成功的喜悅。(17)建立正確使用技術的意識。二、教學重點1、理解技術的產生與人類的需要之間的關系。2、讓學生了解技術,明白技術與人、與自然的關系。3、初步認識通用技術課程,了解技術對人的價值。4、了解技術對生活、生產、文化等方面的影響;理解技術對環境的影響,如何合理利用自然。5、理解技術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6、讓學生理解技術對社會生產的影響。三、教學難點1、形成正確的技術價值觀。2、激發學生學習通用技術的興趣。3、理解技術因人而生,為人服務的深刻理解;初步形成正確的技術價值觀。4、形成正確的技術價值觀。5、學生案例分析得出結論。四、教學過程學生技術課中設計、制作的小臺燈(不會亮的),請同學說說原因,提出維修建議,進行維修,如果現在叫大家設計并制作一臺臺燈大家知不知道要如何進行?提出中國現今學生普遍存在“技術素養”的缺失的問題。通用技術是指除了信息技術之外的較為寬泛的,體現基礎性和通用性,且應用廣泛、具有時代特征并與專業技術相區別的技術,它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對引導學生融入技術世界,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強化學生的手腦并用,發展學生實踐能力,增強學生文化理解能力,提高學生交流和表達能力,以及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等方面具有廣泛的價值和重要意義。幻燈片呈現技術圖片學生思考:為什么有這些技術的產生?對人類產生什么價值與意義?總結:技術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而產生的。它的存在與人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技術的價值直接在人類身上體現出來。思考:對人而言技術的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①保護人技術具有保護人的作用,包括生理上的保護也包括心理上的保護。有了武器人們可以保護自己的身體,有了預防和治療技術,人類對疾病不再會恐慌,對人的心理上起到了很大的保護作用。小組討論: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技術具有保護人的作用?案例分析:華佗首創麻醉藥②發展人技術能促進人的精神和智力的發展,使得人的創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到提高,思維方式發生轉變,自我價值得以實現。具有發展人的價值。③解放人列舉學生身邊的關于解放人的案例。如眼鏡、自行車、擴音器等。思考:人類為什么要使用這些技術產品?技術對人的解放作用表現為人依靠技術的解放或延長了人的手、腳、眼、耳、腦等身體器官,拓展了活動空間,提高勞動效率,增強了利用自然、保護自然和合理改造自然的能力。1929年,在電燈發明50周年的集會上,愛迪生說:“倘若我做的工作給這個社會哪怕只能帶來一絲幸福,那我也就因此而滿足了……”問題:這句話體現了技術對哪些方面有較大的影響?學生討論:……老師:技術(電燈)對社會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并因此使技術發明者(人)的自身價值得以體現。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鄧小平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由此可見,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重大作用。它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豐富了社會文化的內容,改變了社會生活的方式,是推動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1)技術對社會生產的作用和價值案例分析——黃巖高品質模具產銷兩旺問題:黃巖高品質模具體為什么產銷兩旺?師生討論:以技術保障產品質量,以高質量實現產銷兩旺。而技術通過“技術→產品→企業→產業→社會經濟”的關系,最終促使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課件展示:臺州三種產業的產值和從業人數的變化圖問題:技術使得社會的各種產業發生怎樣的變化?師生討論:從動態看,臺州市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化,均符合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趨勢,臺州的產業結構正從以第一產業為主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整個產業結構基本上向著合理化的方向發展。案例分析:農業技術的發展與勞作方式的變革師生討論:農業技術的發展:一般的種植技術→以勞動換取土地的技術→節約勞動的技術→節約土地的技術。(2)技術對社會生活的作用和價值技術不僅為生產提供了先進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而且豐富了人們的社會生活,使人們的衣、食、住、行、交往、娛樂、教育等方面都發生了改變。以前: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耕地基本靠牛,照明基本靠油!現在:課件展示幾組圖片問題: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多大的影響?試闡述技術給你的生活帶來的最大的影響。學生回答:……(3)技術對政治、軍事、文化的作用和價值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的傳播更加迅速及時,人們能夠方便地了解各方面的政策,政治越來越民主,政治活動愈加公開,如“小丫跑兩會”。隨著通信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使地球上的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和直接,地球日益成為一個“村落”。高新技術應用軍事系統,使現代武器裝備的性能大大提高,對現代戰爭作戰方式、組織指揮、通信聯絡等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如空間技術。技術的發展水平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和文明程度高低的標志之一。案例分析:上海在“下海”——上海由于過多地抽取地下水和建高樓導致地面下沉。過多的高樓是造成上海地面下沉的部分原因,而過度開采地下水則讓更多的城市日漸下沉。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僅就上海而言,地面沉降的原因有30%來自高層建筑和重大工程項目本身的影響,其余70%則要歸因于城市地下水的過分開采。人類在利用技術開發、改造自然時,應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對自然的保護,不能忽視一些技術或產品對環境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如塑料的發明,在20世紀初被稱為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而現在被稱為最糟糕的發明。技術的發展,又是能源技術的發展,應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從而實現以更少的能源消耗獲取更大的效益。依靠技術,人類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與自然保持和諧共處的友好關系。如都江堰工程。案例分析:荷蘭風車技術的發展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問題,但也給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可能,尤其是現代高新技術的發展,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如綠色技術。五、教學反思第三節 知識產權及其保護一、教學目標1、知道技術的性質包括技術的目的性、創新性、綜合性、兩面性、專利性等,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2、通過學習技術的兩面性,讓學生正確看待技術的兩面性。3、通過討論及案例理解創新對技術發展的作用,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技術活動,培養創新意識。4、理解技術對倫理道德的影響,能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5、知道知識產權在技術領域的重要性,了解專利的作用、有關規定及申請方法。6、能對案例進行分析,形成分析和解決技術問題的基本思路,形成看待技術及其問題的基本態度,自覺抵制侵犯知識產權行為,學會保護知識產權的基本方法。7、通過交流、討論,養成對待技術的積極情感。8、通過小組合作方式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培養學生刻苦鉆研、勇于創新的精神。二、教學重點1、理解創新對技術發展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2、理解技術發明和技術革新的區別與聯系。3、懂得專利的申請流程。三、教學難點1、初步形成正確的技術價值觀;2、學會保護知識產權的方法,抵制侵權的行為。四、教學過程手機是一種技術產品,是技術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影響的一個具體體現。手機在方便人們進行通信交流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這個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內容:技術的兩面性。任何事物客觀上都具有兩面性,技術也不例外。它既可以給人們帶來福音,也可能給人們帶來危害。學生活動:列舉幾項常見的技術,并分析其正反兩面性。如果技術的實用價值被認為發展到不恰當的地步,甚至于不考慮技術對環境、對他人造成的不良影響而盲目地追求功利性,這就違背了技術的本義,走向了它的反面。技術的兩面性,有些是源于技術本身的不足,而更多的是人們對技術的不恰當使用。案例分析:核技術的威力——核電站和核武器案例分析:克隆技術的爭議問:我們該如何看待技術所具有的兩面性?學生討論:……案例分析:中國龍芯3A——中國自己的CPU問:中國為什么要研制自己的CPU?為什么不用其他更好的CPU?我們在學習技術的創新性時講過,不掌握核心技術,就會受制于人。CPU技術是計算機硬件技術的核心技術,中國要想使用別國的CPU,必須征求他國的同意,并要花錢購買;同時他國的CPU可能存在著漏洞和陷阱,中國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國防技術等方面就會受制于人,甚至泄露機密,處于被動的位置,特別是在非常時期,如戰爭時期。而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龍芯,可以打破這種局面,這就關系到技術的另外一個性質——技術的專利性。在技術實現其價值的過程中,技術發明者對此享有特有的權利,并受到法律的保護,這稱為技術專利。由于技術是技術發明者智慧和勞動的結晶,創造性勞動的成果,它凝結著豐富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為使技術創新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必須要保護技術發明者的合法權益。專利的實施對于技術創新活動,從發明創造的構思開始,一直到研究、開發、實現產業化、走向市場這一全過程起激勵、信息傳播和市場保護作用的制度。而其中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是最重要的一塊內容。知識產權是人們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的標記、信譽而依法享有的權利。廣義上包括著作權、鄰接權、商標權、商業秘密權、產地標記權、專利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等各種權利。狹義上包括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三個部分。知識產權制度體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對知識的尊重和保護。它允許專利所有權人對專利技術具有一定的壟斷性,使其專利技術和產品在一定時間內獨占市場,從而得到豐厚的回報,保持發明創造的積極習慣,使技術創新活動走向良性循環。專利權是不能自動獲得,對于符合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的發明或使用新型技術,必須履行《專利法》所規定的專利申請手續,向國家專利局提交必要的申請文件,經過法定的審批程序,最后審定是否授予專利權。主要過程為:提交申請階段→受理階段→初審階段→發明專利申請公布階段→發明專利申請實質審查階段→授權階段。五、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