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點向二 近現代中國的外交與統一、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及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核 心 價 值 引 領1874年,李鴻章在給同治皇帝的奏折上曾說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回顧歷史,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憑著堅船利炮野蠻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中華民族陷入內憂外患的悲慘境地。而時至今日,歷史正在改變——中國的發展舉世矚目,這種大變局的本質特征就是西方中心主義歷史性的跌落。縱觀全球,盡管人類正面臨著一系列重大變化,但最具有世界歷史意義和深遠影響的莫過于中國的發展,因此,中國的發展必然引起現存國際霸權的驚恐。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文化的繁榮發展乃是一種歷史大勢和自然法則,具有不可阻擋性。同時,中國即使再強大,也不會步西方強而霸的老路,必然會開辟出一條和平崛起的新道路。必 備 知 識 貫 通主干整合1.近現代中國對外關系變化時期 外交觀念、外交成就清政府外交(屈辱外交) 鴉片戰爭前 “朝貢外交”“閉關鎖國”鴉片戰爭時期 缺乏主權觀念,“開眼看世界”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 “自強”“制夷”甲午中日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 逐漸放棄對抗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年1月—3月) 妥協外交:三民主義缺乏明確的反帝主張,只是主張推翻清王朝,南京臨時政府幻想取得列強的支持北洋軍閥政府外交(1912年3月—1928年) 賣國外交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9年) 賣國外交、改訂新約運動當代中國的外交(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奠基時期 20世紀50年代:“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和三大外交政策“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步入國際舞臺。20世紀60年代:中國逐步沖破西方國家的封鎖。1964年,中國與法國建交,實現了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拓展時期 20世紀70年代:“一大片”策略,中國外交打開新的局面。自1970年起,中國先后同意大利、奧地利、比利時、希臘、聯邦德國等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中英、中荷關系也升格為大使級。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年中美關系正?;?、1972中日建交,改善同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打開外交新局面創新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外交,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真正走向世界2.新中國統一大業: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發表;1992年“九二共識”;1993年汪辜會談;2005年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2015年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3.近現代中國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時期 制度演變晚清時期 (1)1898年,清政府加設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2)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戊戌變法失敗后,所有考試悉照舊制。(3)1901年,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4)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由此正式設立。不久又確立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1905年廢除科舉制民國時期 南京臨時政府時期: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在“五權憲法”的框架之中,國家建立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北洋政府時期:北洋政府文官考試制度:選拔官員主要采用考試和甄別兩種方式;1913年初,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案,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南京國民政府公務員制度: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干部制度:包含國家干部人事管理體制、原則、機構以及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監督、交流、培訓等改革和完善: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公務員制度: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4.近現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時期 法治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中國近代 (1)清政府時期①1859年太平天國頒布《資政新篇》,主張依法治國。②1908年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是中國近代第一部憲法。(2)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年3月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近代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3)北洋政府時期:1914年頒布《中華民國約法》,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法制化的進程。(4)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46年召開偽國民大會,通過了《中華民國憲法》,實質上維護了國民黨的一黨專政。(5)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是中國歷史上首部人民憲法性質的文件 (1)抵抗派:“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對中國的思想界起到了思想啟迪的作用。(2)洋務派:“中體西用”,為西學的傳播奠定了基礎。(3)早期維新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論,未付諸實踐。(4)維新變法思想:推動了近代的思想解放。(5)資產階級革命思想: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6)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7)新三民主義:推動了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的發展。(8)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9)毛澤東思想:推動了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開展中國現代 (1)20世紀50年代:建國初期,法制初創,法律集中在政治領域,主要是建章立制。(2)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法制新象,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加強了法治建設。(3)20世紀90年代: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法治建設高要求。(4)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形成。(5)新中國法治建設的啟示①法治建設要隨社會需求相機而動,社會經濟發展推動法治建設的進程。②法治建設因法律自身的局限和反法治因素的存在而具有長期性、艱巨性。③堅持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④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道路 (1)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與健康向上的社會風尚。(2)改革開放后: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4)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重難突破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則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呈現的不同時代特點(1)新中國成立初期革命性:其主要原則是在中國革命運動的理論思想指導下產生的,同革命運動后期的實踐及解決的問題有密切聯系。結盟性:實行“一邊倒”方針,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與蘇聯結盟。內向性:即外交決策往往受到國內政治的制約和影響。(2)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廣泛性:不論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相同還是不同的國家,都可以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友好合作關系。包容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既適用于社會制度相同的國家,也適用于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既適用于發展中國家,也適用于發達國家;既適用于國家間的政治關系,也適用于國家間的經濟關系。開放性:它是和平的原則,也是發展的原則。在不同歷史時期它能容納不同的時代內容,其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3)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新的外交定位 由以往的“有一定影響力的地區大國”轉變為“世界大國”。這種轉變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綜合國力提高的產物新的外交風格 中國外交開始由“韜光養晦”向“奮發有為”轉變,強調外交不僅要為經濟建設服務,更要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新的國際角色 從強調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參與者”,到強調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引領者”,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全球治理2.當今中國積極推進全球治理體系的構建(1)中國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巴黎協定》生效。(2)中國倡議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對既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3)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理念,是各方推動“一帶一路”的重要共識,被寫入聯合國決議和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宣言等重要國際文件。(4)中國正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變成更具有影響力和作用力的推動者。(5)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中國方案。3.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特點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背景5.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與地位(1)精神文明建設對物質文明建設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其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3)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促進生產力的發展。(4)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有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5)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全面振興的強大思想武器。6.依法治國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1)依法治國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人們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普遍提高。(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將增強公民的民主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保證社會主義法治的順利實施。(3)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和落地生根的過程,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統一于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典 題 實 達 素 養1. (2023·湖南卷)1902年,順天鄉試借河南貢院舉行,山西鄉試則與陜西鄉試在西安合闈。這一罕見科考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A )A.《辛丑條約》簽訂B.清政府財政危機嚴重C.清末新政的推行D.新式學堂的廣泛建立【解析】 據材料“順天鄉試借河南貢院舉行,山西鄉試則與陜西鄉試在西安合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丑條約》中明確規定“拳匪滋事殺害凌虐各國人民之城鎮”,停止文武各等考試五年以示“懲儆”,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罕見的科考現象,A項正確;B、C、D項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D項。故選A項。2. (2023·浙江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的交通事業迅速發展。下列兩幅圖片所示相關成就是( A )A.我國在兩極格局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建設成果B.我國交通事業在“一五”計劃期間取得的重大成果C.“四個現代化”建設目標激發廣大人民自主創新的見證D.國家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結出的碩果【解析】 根據材料及所學,50—60年代是美蘇兩極對峙時期,中蘇、中美關系交惡,我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取得工業化建設的成就,A項正確;1957年“一五”計劃完成,排除B項;1964年底正式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排除C項;1995年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排除D項。故選A項。3. (2023·山東卷)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十分重視與周邊國家的交往:20世紀50年代,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003年,提出“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來,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這主要是為了( C )A.消除分歧增進互信 B.構建均衡發展格局C.深化合作共謀發展 D.改善全球治理體系【解析】 據所學可知,影響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國家利益,題干中提及新中國自成立以來,一直重視與周邊國家的交往,說明與周邊國家交往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因為周邊國家與中國可以深化合作共謀發展,C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國家之間不可能消除分歧,而且中國之所以重視與周邊國家發展關系主要也不是為了增進互信,而是為了國家利益需要,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據所學可知,人類也很難構建均衡發展格局,排除B項;材料涉及中國與周邊地區,只涉及世界局部地區,排除D項。故選C項。4. (2023·浙江1月)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人物 政治主張孔子 “為政以德”“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子 “無為而民自化”“為無為,則無不治”韓非 “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審于法禁”——引自《論語》《老子》《韓非子》材料二 “貞觀之治”成績的取得,是以人為本、以德治國這一政治路線的成功。以往談及貞觀之治,只是一味強調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覺,常常忽略中國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從貞觀七年開始擔任門下省的長官,直至貞觀十七年去世,都是門下省的負責人。唐太宗與魏徵的關系,與三省制關系密切,而三省制的運行機制,更值得重視。唐朝也被稱為“律令國家”,因為它把中國自漢魏以來的傳統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總結和提煉,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議》對古代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等的立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摘編自榮新江等《唐:中國歷史的黃金時代》材料三 回顧人類文明史,編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標志意義的法治建設工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繁榮強盛的象征和標志。民法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它規范各類民事主體的各種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涉及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而現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規范已經滯后,難以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編纂民法典,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范。——摘編自王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1)根據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韓非的政治主張。結合所學,指出秦漢時期治國主導思想的演變。(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從三省制運行機制的角度說明“唐太宗與魏徵的關系”,并概括《唐律疏議》在中外法制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在新中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運用唯物史觀,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頒布的必要性。【答案】 (1)主張:孔子德治;老子無為而治;韓非法治。演變:秦朝:法家思想。漢初:黃老無為思想。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2)關系:唐太宗授命中書省草擬詔令;魏徵作為門下省長官進行審核并駁回不妥的詔令。原因: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禮法結合的典范;唐以后歷代王朝大多以此作為藍本創制法律;古代亞洲一些國家的立法以此為鑒。(3)地位:基礎性。必要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矛盾已經轉化;現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地方已經滯后;依法治國的需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解析】 (1)主張:根據材料“‘為政以德’”可知,孔子主張德治;根據材料“‘無為而民自化’”可知,老子主張無為而治;根據材料“‘故以法治國’”可知,韓非主張法治。演變:結合所學從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國、漢初以黃老無為思想為指導到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后確立儒家思想為主流地位。(2)關系:根據材料二“魏徵從貞觀七年開始擔任門下省的長官”及所學可知,魏徵作為門下省長官進行審核并駁回不妥的詔令;結合所學可知,中書省草擬詔令。原因:根據材料二“中國自漢魏以來的傳統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總結和提煉,形成了律令制度”可知,《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根據材料二“《唐律疏議》對古代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等的立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笨芍?,古代亞洲一些國家的立法以此為鑒;結合所學從《唐律疏議》是禮法結合的典范、唐以后歷代王朝大多以此作為藍本創制法律來說明。(3)地位:根據材料三“民法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可知是基礎性地位。必要性:根據材料三“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可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矛盾已經轉化;根據材料三“現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規范已經滯后,難以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可知,現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地方已經滯后;根據材料三“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可知,依法治國的需要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根據材料三“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范”可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第六講 改體創制——近現代中國政治制度和社會治理真題考點定位 命題統計命題要點 2023年 2022年 2021年熱考角度 近代中國政治制度、官員選拔 ①新課標·T15·解放區民主選舉②湖南·T7·晚清科考 ①浙江·T26·陜甘寧邊區的地位②湖南·T8·陜甘寧邊區政權建設現代中國的民主政治與祖國統一 ①浙江·T14·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②山東·T18·1952年宣傳畫《工人新村》賞析 ①福建·T9·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教育改革②湖南·T17·新中國城市基層管理體制的變革現代中國的民族政策與外交關系 山東·T9·外交理念 ①山東·T8·新中國援助非洲的意義②廣東·T10·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政策 ①北京·T10·新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②山東·T8·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對外經濟交流③江蘇·T11·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政策現代法治、理論與精神文明 ①浙江1月·T9·交通事業②浙江1月·T2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①山東·T18·1952年宣傳畫《工人新村》賞析 ①江蘇·T10·新中國初期工人階級的主人翁精神②湖北·T10·新時期的女排精神命題分析 1.從命題形式上看,以選擇題為主,史料形式以文獻報刊資料為主??疾樘囟〞r空下歷史解釋能力,突出家國情懷。2.從命題內容上看,多以民國初年和建國初期為主,重在考查新中國的外交與時代精神風貌。3.復習備考時,注意把握時代背景、重大事件核心內容。基礎體系構建綜合線索梳理線索一 中國近現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中國人民先后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北洋軍閥的專制統治和國民黨的獨裁統治,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君主立憲制、共和制)嘗試以失敗告終,最終選擇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線索二 近現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晚清廢除了科舉制;北洋軍閥時期選拔官員主要采用考試和甄別兩種方式;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以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制度為基礎,繼承、吸收了中國傳統考試監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華。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選官制度趨于公平公正,標準更加客觀,大大提高了國家治理水平。線索三 近現代中國的法治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強調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政策,一方面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規范立法、司法、行政程序;另一方面,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形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線索四 近現代中國的外交 歷經晚清、民國時期的屈辱外交和外交近代化曲折歷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則,外交政策逐漸成熟,打破了西方國家封鎖、孤立中國的陰謀,以獨立自主的姿態登上國際舞臺,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促進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點向一 中國近現代政治制度的探索核 心 價 值 引 領維護公平正義、法治建設、民主政治建設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政治現象,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現。法律與教化是古今中外國家治理的重要構成部分。這一主題統編教材主要涉及近代中國人民的民主政治道路的探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以及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成就等知識點。高考從當前依法治國和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熱點角度命題考查。在備考中,要重視從文明史觀和全球史觀的視角,把握中國政治建設的主要活動,結合政治經濟發展狀況和民主思想的發展綜合分析這些活動對中國及世界政治民主化的影響。必 備 知 識 貫 通主干整合政治制度方案 具體內容晚清時期 君主立憲制 維新變法:主張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但由于維新派自身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再加上頑固勢力的鎮壓,維新變法運動很快失敗清末“新政”:改革官制、改革兵制、振興商務、獎勵實業、改革學制。新政并沒有達到清政府維護其統治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矛盾,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潰南京臨時政府建立 民主共和制 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并于1912年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但由于資產階級自身的妥協性以及力量的弱小,革命的勝利果實最終落入袁世凱之手北洋軍閥時期 政黨政治 背景:中華民國成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表現:各類政黨社團紛紛建立,展開競爭;1912年,國民黨在議會選舉中獲勝;1913年,宋教仁被刺殺后,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袁世凱成為正式大總統后,下令解散國民黨和國會國民政府時期 實行“訓政” 背景: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北洋政府統治結束表現:(1)1928年,國民黨通過《訓政綱領》,以黨代政,國民黨掌握實權,剝奪人民權利。實質就是一黨專政,獨裁統治(2)1948年,國民黨召開“國民大會”,進入“憲政”時期中國共產黨民主政治探索 人民革命政權 1931年11月,召開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這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抗日民主政權 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通過“三三制”原則,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建立了包括地主階級在內的抗日民主政權,設立邊區政府,作為民國地方政府,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了抗戰的最終勝利解放戰爭時期政權建設 解放戰爭時期,在解放區設置行政區,鞏固人民政權,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政權建設 新民主主義政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社會主義政權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了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社會主義政權,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并繼續發展完善重難突破 1.民國初年的民主政治挫折(1)民國初年帝制與共和的斗爭(2)民國初年政黨政治失敗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環境 民國初年,中國仍然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經濟落后,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勢力橫行,中國缺乏實行政黨政治的必要條件。這是民國初年政黨政治失敗的根本原因民族資產階級的缺陷 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資產階級力量弱小,造成資產階級革命派在與北洋軍閥的斗爭中不斷妥協。最后,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落到袁世凱手中。這是民國初年政黨政治失敗的主觀原因封建勢力的強大 中華民國建立后,袁世凱掌握著強大的北洋新軍,擁有豐富的統治經驗,得到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支持,迅速擊敗了國民黨發動的“二次革命”。這是民國初年政黨政治失敗的客觀原因帝國主義的破壞 辛亥革命爆發后,帝國主義支持袁世凱篡奪革命的勝利果實,鎮壓、遏制南京臨時政府。這是民國初年政黨政治失敗的外部原因民眾的民主素養不足 民國初年,大部分民眾的皇權意識濃厚,社會啟蒙明顯不足。這是民國初年政黨政治失敗的社會原因 2.中國近代政治制度的特點(1)復雜多樣,變化劇烈性質 半封建半殖民地政府(晚清政府、北洋政府)、農民革命政權(太平天國)、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權(南京臨時政府)、新民主主義的政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殖民地性質的政權(汪偽國民政府和偽滿洲國)組織形式 有君主制——晚清政府(君主專制,清末新政時期試圖向君主立憲過渡),太平天國政權;有共和制——南京臨時政府(總統制),北洋政府(責任內閣制),國民黨政府,還有特殊的軍政府(西南護法軍政府)管轄區域 全國性政權(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局部政權(太平天國、西南護法軍政府,中共蘇維埃) (2)深受外國政治制度的影響中國近代新出現的各種類型的政治制度都受到外國政治制度的影響;引進的政治制度大都經過了有選擇的改造。(3)制度的實際運行仍深受中國傳統的影響(如專制集權與分權制衡)。3.民主體制在實踐中走向光明救國方案 具體內容君主立憲制的設想 維新變法:19世紀末,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代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主張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但由于維新派自身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再加上頑固勢力的鎮壓,維新變法運動很快失敗清末“新政”:改革官制;改革兵制;振興商務、獎勵實業;改革學制?!靶抡睕]有達到清政府維護統治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矛盾,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潰民主共和的設想 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并于1912年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但是由于資產階級自身的妥協性以及力量的弱小,革命的勝利果實最終落入袁世凱之手人民民主的設想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中共一大規定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家私有制;中共二大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在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加強工農聯盟,建立工農革命政權,領導根據地人民進行經濟建設和民主建設全面抗戰時期,在抗日根據地實行“三三制”原則,并接受民主人士的合理建議;1945年,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做了《論聯合政府》的報告,指出要建設一個各階級聯合執政的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國家解放戰爭時期: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并在政權組織、人事安排上充分體現了民主,使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4.新中國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國特色5.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特點和優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鮮明的特點和巨大的優勢。首先,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體系、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又借鑒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設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國國情,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確保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保證了中國政治發展的正確方向,保證了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保證了社會主義民主的真實性、有效性,推動社會主義民主的全面發展。典 題 實 達 素 養(2023·新課標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抗日戰爭勝利后,根據黨中央爭取國內和平民主的方針,各解放區繼續實行抗日戰爭時期確立的民主選舉的各項原則和制度。一些解放區開展了民主選舉運動,頒行了選舉法規。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陜甘寧邊區為召開第三屆參議會首次大會進行了鄉、縣、邊區三級普選。這次選舉產生了10名邊區參議員,包括各社會階層的代表。在黨派關系上,共產黨員61人,國民黨員19人,救國會員1人,無黨無派人士89人。解放戰爭后期,對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者的范圍和條件作出新的規定。1949年1月,《東北解放區縣村人民代表選舉條例草案》規定:經軍事法庭、司法機關和人民法庭判決剝奪公民權者,有反革命行為及民主政府緝辦在案者等無選舉權與被選舉權。1949年6月,東北行政委員會明確地把“贊成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建設新民主主義新中國”,列為被選為人民代表會議代表的首要條件。其他解放區頒布的選舉法規也有類似的規定。——摘編自韓延龍等《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地法制文獻選編》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解放區人民政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范圍調整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解放區人民政權選舉制度的積極作用。【答案】 (1)原因: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需要,由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矛盾為主轉變為解放戰爭時期的階級矛盾為主;經過三大戰役,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解放戰爭勝利在即;解放區的日益擴大;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建立了新興的人民政權。(2)作用:用法律維護和保障解放區人民的民主權利,體現了人民當家做主;有利于解放區人民去支援解放戰爭,加快戰爭的勝利;對建國后人民民主政權的建設提供了經驗。【解析】 (1)原因:據材料“解放戰爭后期,對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者的范圍和條件作出新的規定”可知,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矛盾為主轉變為解放戰爭時期的階級矛盾為主,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需要;據材料“1949年1月,《東北解放區縣村人民代表選舉條例草案》規定”可知,經過三大戰役,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解放戰爭勝利在即;結合所學從解放區的日益擴大來分析選舉權范圍的調整;據材料“1949年6月,東北行政委員會”可知,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建立了新興的人民政權。(2)作用:據材料“1949年1月,《東北解放區縣村人民代表選舉條例草案》”可知,用法律維護和保障解放區人民的民主權利,體現了人民當家做主;據材料“1949年6月,東北行政委員會明確地把‘贊成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建設新民主主義新中國’,列為被選為人民代表會議代表的首要條件。其他解放區頒布的選舉法規也有類似的規定”可知,有利于解放區人民去支援解放戰爭,加快戰爭的勝利;結合所學可從對建國后人民民主政權的建設提供了經驗等角度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新教材適用2024版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模塊1第2編中國近現代史第6講改體創制__近現代中國政治制度和社會治理點向一中國近現代政治制度的探索教師用書.doc 新教材適用2024版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模塊1第2編中國近現代史第6講改體創制__近現代中國政治制度和社會治理點向二近現代中國的外交與統一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及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教師用書.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