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大單元教學設計】一、目錄二、具體內容1、2022年課標要求:〖導論〗因為黃巾起義,東漢很多實力派趁機坐大,甚至擁兵一方成為地方割據勢力,形成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局面,統一多民族國家進入政權分立時期。這一時期,雖然多個政權并立政局混亂,但是各民族之間加強交往、交流與交融,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科技文化有了顯著的進步。這些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為隋唐的統一局面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內容要求〗1.4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遷徙和區域開發,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科技和藝術成就,如祖沖之的數學成就,認識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2、2022年課標解讀:⑴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時空觀念、唯物史觀)⑵知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了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西晉的歷史,探究西晉短暫統一的原因。知道八王之亂出現的原因,分析其危害。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認識到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知道東晉南朝的歷史更替,分析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及影響,了解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知道淝水之戰,分析其對南北雙方的影響。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了解賈思勰與《齊民要術》、祖沖之的成就、書法成就、繪畫與雕塑成就,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和突出優勢,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⑶能結合語文、地理、生物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本單元教材主要內容:本單元由五節正課和一節活動課組成。三國兩晉南北朝絕大部分時間都處于分裂割據狀態,但在此期間,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內遷,推動了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北方人民大量南遷,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發展迅速,農業技術也取得很大進步;科技文化領域更是成就璀璨。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和軍閥割據,結束了兩漢大一統的局面。三國鼎立局面是從分裂割據逐步走向統一的過程。司馬氏建立的西晉結束了三國鼎立,實現了短暫統一。歷時十幾年的八王之亂,不僅使西晉衰落,也導致中原人口大量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隨后,我國歷史相繼進入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自西晉末年到東晉后期,南遷的北方人口數量巨大,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量勞動力,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顯著時代特征。三國兩晉南北朝承上啟下,從文化、經濟、政治、民族關系等多方面,為隋唐盛世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單元大概念架構本專題時間界限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內容:三國鼎立、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政治上:政權更替頻繁,封建國家大分裂,局部統一出現和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促進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經濟上: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成熟;南北經濟發展的差距縮小,江南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并趕上北方;以北方黃河流域為中心農業經濟格局開始改變。文化上:儒學面臨嚴峻挑戰同時取得新發展,科技文化取得輝煌成就,不少領域繼續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民族關系上:東漢末年以來,少數民族內遷,北人南遷,促進了各民族的交流與融合。整體教學流程透視(1)課堂導入環節以科學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原則,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采用設疑、懸念導入法、直觀導入法、開門見山法、直接破題法、溫故知新等方法導學激趣。(2)導入新課后,出示學習目標,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和要求,明晰地讓學生知道通過本節學習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形成何種能力,從而進入自主學習環節。(3)自主學習,讓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對基本史實有一定了解,再對重難點進行精細預習,標畫重點內容。(4)小組合作,問題探究要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展開,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去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可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5)當堂檢測,著重在于以各種形式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口答、自背、做題等方式完成。根據課堂情況,靈活掌控教學環節,每節課至少留出3至5分鐘進行測驗訓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做到堂堂清,不欠賬。4.本單元教材體例(1)設計導語激發興趣,引出重點;(2)設計插圖增強感染力;(3)設計正文宋體內容明確基本知識;(4)設計正文楷體內容補充說明;(5)設計相關史事教會學生提煉有效信息;(6)設計“問題思考”欄目,引起探究興趣,激發學生思考;(7)設計“材料研讀”培養學生研讀材料的能力,活學活用;(8)設計“課后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9)設計“知識拓展”,擴大學生知識面。七年級學生年齡小,認知水平有限,盡管其在小學階段接觸過一些歷史典故,但是缺乏系統性,再加上七年級學生缺乏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所以處理教材的原則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起點,以轉變學習方式為核心,根據2022年課程標準,教師要盡可能以感性的、易于理解的、多種多樣的呈現方式開展教學。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嘗試創設幫助學生感同身受的歷史情境,還應充分利用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歷史遺址、古代建筑、古村落,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文化名城等,盡量發掘和利用網絡資源及鄉土歷史的資源。學生在學習中國古代史的過程中,可通過下列一些活動提升核心素養。一、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2.通過閱讀教材,知道西晉的建立與短暫統一。3.通過閱讀教材,分析八王之亂發生的原因及影響。4.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與前秦統一黃河流域。5.通過閱讀教材,了解東晉南朝更替與北朝并立的歷史。6.通過閱讀教材,知道江南地區的開發,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7.通過閱讀教材,知道淝水之戰及其對南北雙方的影響。8.通過閱讀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與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9.通過閱讀教材,知道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與文化的突出成就。10.嘗試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嘗試運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說明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或有根據地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二.學習重難點:學習重點:赤壁之戰;江南地區的開發;孝文帝改革。學習難點:江南地區的開發;孝文帝改革。情境1、通過設計歷史年代尺,梳理三國時期重大歷史事件與人物,初步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歷史發展歷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時空觀念。情境2、觀察并識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疆域圖,從歷史地圖中辨識、獲取重要的歷史地理信息,并將歷史地圖中的信息與所學內容建立起聯系。情境3、嘗試運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對歷史問題(如歷史人物與影視劇中人物的區別與聯系、曹操是英雄還是奸雄?)進行論證,有根據地說明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情境4、搜集與所學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相關的圖片(西晉持刀陶俑),將歷史圖片進行分類,配上文字說明。在此基礎上,開展“圖說歷史”的活動,以板報、電子信息報、歷史圖集等方式進行交流。情境5、查閱、整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對社會生產起促進作用的技術發明和技術創新的相關材料(如翻車),組織一場微型的古代科技圖片展,從而更好地理解科學技術對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樹立科技報國的崇高理想。情境6、通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歷史典故、歷史人物故事會(如劉備、諸葛亮、司馬懿、晉惠帝、苻堅、祖逖、孝文帝、賈思勰、祖沖之等)及相關視頻的搜集、播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情境7、通過官渡之戰示意圖、《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示意圖、三國鼎立形勢圖、翻車、知識拓展【諸葛亮】、西晉持刀陶俑、敕勒川狩獵圖、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西晉內遷少數民族分布圖、知識拓展【十六國北朝的政權更替】、東晉形勢圖、南朝牛車畫像磚、南朝青瓷蓮花尊、南朝青瓷刻花單柄壺、嘎仙洞刻石拓片、知識拓展【東晉南朝時的海外貿易】、北魏帝王出御圖、淝水之戰示意圖、北魏陶俑、知識拓展【北魏時的洛陽】、《齊民要術》書影、祖沖之像、賈思勰故里山東壽光有關《齊民要術》的現代浮雕、鐘繇楷書《宜示表》(拓片)、《蘭亭集序》(摹本-局部)、魏碑《張猛龍碑》(拓片)、云岡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洛神賦圖》(摹本)、《女史箴圖》(摹本)、龍門石窟北魏《帝后禮佛圖》、知識拓展【酈道元和《水經注》】等資料,識讀圖文資料,獲取有效信息,通過材料研讀,學會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認識圖文資料是了解古代歷史的第一手資料,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情境8、立足史料實證,利用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歷史遺址、古代建筑、古村落,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文化名城等,盡量發掘和利用網絡資源及鄉土歷史的資源,去搜集、探訪三國遺址、淝水之戰古戰場遺址、云岡石窟、龍門石窟,認識傳統文化價值,培養弘揚傳統文化,建設現代文明的意識,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情境9、查閱相關材料,開展繪制歷史人物畫像、制作歷史文物模型和歷史文創作品等活動。在此基礎上,布置相關的展覽,同學之間進行交流、評比。情境10、運用詳實的史料,立足唯物史觀,正確評價曹操、北魏孝文帝的功過是非——唯物史觀。情境11、圍繞中國古代歷史上重大的、綜合性的問題進行探究并展開討論,如“中國古代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國古代史上歷代中央政權對邊疆地區的有效治理”等。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6課時第1課時:第16課 三國鼎立(局部統一促發展)第2課時: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政策的缺陷與民族交融)第3課時:第18課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經濟重心開始南移)第4課時: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戰與孝文帝的漢化政策)第5課時:第20課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和文化(科技璀璨、文化昌盛)第6課時:單元復習(第六課時)第4單元 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單元復習設計】復習主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處于分裂割據狀態。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內遷推動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農業技術不斷發展,天文學、數學、書法、繪畫和雕塑也都取得了。課標要求 1、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遷徙和區域開發,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2、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科技和藝術成就,如祖沖之的數學成就,認識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復習目標 1. 通過制作時間軸和政權更替示意圖,培養學生時空觀念。 2. 通過閱讀教材,知道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 3. 通過史料閱讀,知道江南地區的開發,落實史料實證核心素養。 4. 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孝文帝改革,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5. 通過閱讀教材,了解北方農業技術的成熟和農歷,知道祖沖之的數學成就,初步認識書法藝術。 6.通過研讀史料,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落實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復習建議 1.自主學習,鞏固基礎知識,制作時間軸和政權更替示意圖。(檢測目標1) 2.閱讀課本三國鼎立形成的相關知識及《三國鼎立形勢圖》,梳理三國鼎立形成的原因、過程及歷史意義。(目標檢測2) 3.小組合作,查閱課本江南地區開發的內容及相關史料,梳理江南地區的開發的原因、表現及影響。(目標檢測3) 4.自主學習,查閱教材及相關史料,梳理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交融,知道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的影響。(目標檢測4) 5.自主學習,查閱課本,自主學習,梳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文化成就,感受古代中國輝煌燦爛的文明。(目標檢測5) 6.小組合作,研讀史料,問答問題,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落實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目標檢測6)教材分析 本單元為統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分裂時期,也是最紛繁復雜的時期。對本單元的學習,主要把握四大方面,一、政權分立; 二、此時北方五胡內遷,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北方戰亂導致中原人口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為日后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四、了解這一時期科技文化取得的重大成就。通過這四個方面的學習,讓學生理解這個分裂動蕩的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民族的交融及文化的繁榮為以后的隋唐大一統局面和古代中國最鼎盛的出現奠定了基礎。課 時 1課時學情分析 初三學生對于中國古代史的學習有一定基礎,掌握了基本的歷史學習方法,具備了基本能力,但知識較為零散,缺乏對知識的整合和系統認知,基于上述特點在復習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關注教學的起點,幫助學生整合知識,構建知識框架,把握階段特征,掌握解題方法,培養歷史科學核心素養。教學重難點 赤壁之戰、江南地區的開發、孝文帝改革教學方法 講解法、 史料分析法、 分組討論法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 學 過 程 設 計【復習過程】【復習導入】播放視頻《一帶一路》紀錄片,提問“一帶一路”理念來源于什么時候的什么事件?“一帶一路”的理念來源于古代西漢的絲綢之路,今天的“一帶一路”說明中國作為大國在國際事務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以舊知識帶動新熱點,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復習環節】環節一、自主復習教師:請同學們閱讀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6課至第20課的課文,完成下列問題。第一部分:梳理基礎知識:學習任務(一):自主學習,查閱教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相關內容,制作本單元的時間軸和朝代更替示意圖。(檢測目標1)(設計說明: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對本單元進行整體把握。)學習任務(二)小組合作,閱讀本課三國鼎立形成的相關知識及識讀《三國鼎立形勢圖》,梳理三國鼎立形成的原因、過程及歷史意義。(目標檢測2)歷史背景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形成過程 魏蜀吳歷史意義學習任務(三)小組合作,查閱課本江南地區開發的內容及相關史料,梳理江南地區的開發的原因、表現及影響。(目標檢測3)原因表現 農業手工業商業影響(設計意圖:養成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學習任務(四)自主學習,查閱教材及相關史料,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相關知識,知道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的影響。(目標檢測4)背景目的內容作用啟示(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概括歸納的能力,培養論從史出的觀點。)小組合作,對比北魏孝文帝改革與商鞅變法的異同?學習任務(五)自主學習,查閱課本,自主學習,梳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文化成就,感受古代中國輝煌燦爛的文明。(目標檢測5)科學技術 數學農學書法文化藝術 繪畫雕塑(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給同學們15分鐘的時間,來完成【自主復習】中的相關問題。請小組代表(3個學生)來公布你的答案和認識(8—10分鐘)學生:學生開始完成自主學習的內容,學生派出三個代表進行公布自主學習的答案。參考答案:略(教師在學生完成的基礎上,針對【自主學習】中有問題的題目進行講解)(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通過學生當堂進行檢測。通過對課本的學習,能夠鞏固夯實基礎知識。并且夯實基礎知識;同時學生回答完基礎知識后,小組進行展示,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精神,同時能夠對當堂的檢測進行分析,發現學生所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及時的修改并講解。)環節二、活動探究剛才通過【自主復習】我們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如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過程、結果與意義;兩晉王朝的興衰;北方各族的內遷;江南地區的開發;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等相關的基礎知識有了一個了解,那么接下來,以四人為一個小組,給大家10分鐘的時間,結合【活動探究】的相關內容,小組討論完成相應的問題。活動探究1:比較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時間作戰雙方戰爭特點結果作用啟示學生開始小組討論,學生開始回答相應的問題。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1: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時間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作戰雙方 袁紹 與 曹操 曹操 與 孫劉聯軍戰爭特點 以少勝多結果 曹操勝利 曹操失敗作用 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啟示 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不僅看力量強弱,還要看戰略戰術是否得當; 不能驕傲輕敵,要適時出擊,虛心接受好的建議等才能取勝。(通過小組合作后的課堂展示,能夠使得學生拓展思維,貫徹課程標準中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的落實,同時使學生進一步強化本單元主題之一:政權分立。)活動探究2:列表對比商鞅變法與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變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同點 過程結果影響不同點 側重點目的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2:商鞅變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同點 過程 都遇到了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阻礙結果 都取得了成功影響 都促進了政權的封建化不同點 側重點 側重于富國強兵 側重于制度的更新、遷都和移風易俗目的 為了實現國富兵強,在兼并戰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改變鮮卑族的落后狀態,加強對中原的統治(通過小組合作后的課堂展示,能夠使得學生拓展思維,貫徹課程標準中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的落實。)活動探究3: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帶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3:(1)戰亂破壞社會生產力,安定和平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2)地區間的經濟技術交流、推廣,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3)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互相學習,加深了彼此間的交往,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4)發展經濟要因地制宜。(通過本環節的設計,培養學生認識到歷史與現實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學習歷史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學以致用。)活動探究4:東晉南朝時,江南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的原因。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4:(1)北方戰亂,北方農民大量南遷,為南方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2)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比較安定,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重大戰爭基本都發生在北方,基本沒有波及江南地區。(3)南方的一些統治者采取發展經濟的措施,如三國時期,蜀漢實行減輕賦稅、獎勵農耕政策。南朝劉裕比較注重發展生產,減輕農民負擔,在宋初30多年里,南方出現了東晉以來少有的安定局面。(4)南方自然條件優越。(通過本環節的設計,能夠落實學習目標中唯物史觀等核心素養的落實。)環節三、鞏固提升(教師小結并升華),通過對于本堂課的講授,我們了解了且知道應該掌握:1.知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2.知道西晉的建立與短暫統一。3.分析八王之亂發生的原因及影響。4.知道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與前秦統一黃河流域。5.了解東晉南朝更替與北朝并立的歷史。6.知道江南地區的開發,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7.知道淝水之戰及其對南北雙方的影響。8.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與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9.知道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與文化的突出成就。10.嘗試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嘗試運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說明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或有根據地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通過抓住主要內容和時空脈絡來總結,使學生構建知識體系,認識事物發展規律。)完成第三部分【鞏固提升】的相關練習題(2分鐘左右)1.《三國志·吳書·魯肅傳》中寫道,肅對曰:“……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魯肅勸其稱帝的人物是( )A.劉備 B.曹操 C.孫權 D.袁紹2.420—589年,歷史上統稱為“南朝”的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都定都在A.建康 B.洛陽 C.成都 D.建業3.下圖為我國歷史上某一時期的示意圖,這幅圖可用來研究( )早期國家的產生 B.班超出使西域的背景C.淝水之戰的過程 D.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4.某中學春秋史社的同學們正在進行“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開發原因”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下列各項能入選該主題的是( )①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②北民的大量南遷增加了勞動力③國家統一社會秩序安定④帶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5.下面圖文材料說明( )《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A.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B.文學藝術繁榮發展C.江南地區得到開發 D.南方經濟超過北方6.下面連環畫《淝水之戰》的交戰雙方是( )A.前秦和西晉 B.前秦和東晉C.東晉和宋 D.宋和前秦7.《魏書·高祖孝文帝紀》載:“(北魏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史傳百家,無不該涉(涉獵)。”此記載反映了( )A.百家爭鳴局面出現 B.鮮卑統治者崇尚漢族文化C.北方人口遷往江南 D.西漢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8.下圖是甘肅嘉峪關新城魏晉墓群五號墓《采桑圖》,圖中描繪了兩位著裝打扮為少數民族的女子采摘桑葉的場景。該圖反映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A.民族交融趨勢加強 B.繅絲技術不斷進步C.等級觀念逐漸嚴重 D.商業貿易繁榮發展9.國際天文學界為紀念祖沖之的特殊貢獻,在月球上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座環形山。以下屬于祖沖之的特殊貢獻是( )A.發明了割圓術 B.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C.編寫《九章算術》 D.繪制《洛神賦圖》10.下圖為某位同學所作專題梳理的部分內容,其中①處應該填寫的人物是( )鍾繇:創楷書,剛柔兼備 魏碑:蒼勁厚重,粗獷雄渾 ①:“飄若浮云,矯若驚龍”A.拓跋宏 B.顧愷之 C.王羲之 D.范縝【答案】C【答案】A【答案】D【答案】C【答案】C【答案】B【答案】B【答案】A【答案】B【答案】C(通過對本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對本堂課的知識進行鞏固提升。)【課堂總結】本單元是中國古代史第二次大分裂、大動蕩時期,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本單元核心內容要從四個方面把握,一、政權分立,二、孝文帝改革,三、江南地區的開發,四,科技文化成就突出,本單元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為隋唐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亮點: 1.背誦清單的設計設計比較合理,很好的輔助了教學過程,結合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法,符合新課改的要求。2.史料的選擇內容廣泛,既有文獻史料,又有圖片史料,通過試題形式的呈現既節省了時間,又落實了核心素養,教學目標落到了實處。不足:應該給學生更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注意學習方法的引導,注意引發學生對歷史深層的思考與探究。難點一: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對它的認識。(1)原因: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當時不具備統一全國的經濟基礎且力量對比條件尚不成熟。曹、劉、孫三方軍事力量相對均衡,任何一方都無法吞并其他兩方以實現統一,于是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2)認識:從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①從政治上看,東漢末年,中央勢力衰微,出現了眾多割據一方的軍閥勢力。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結束了軍閥割據,形成了魏、蜀、吳三個相對穩定的政權。相對而言,這是一種進步。②從經濟上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三個相對穩定的政權可以集中精力發展經濟,促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難點二:北民南遷名稱:北民南遷開發江南示意圖特征:①北方人口大批南遷給南方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代表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②南遷趨勢往往在北方割據戰亂時最突出規律:①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一帶;②由內地向沿海逐漸轉移啟示:①政局的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②統治者的重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③及時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并將其運用于經濟建設方面,可以推動經濟快速發展難點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北方出現過哪幾次統一局面 (1)官渡之戰后,曹操統一了北方。(2)280年,西晉實現了南北統一。(3)4世紀后期,前秦統一黃河流域。(4)439年,北魏統一北方。難點四: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評價?(1)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了北方出現的民族大交融趨勢。這些改革措施既是北方民族大交融趨勢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深化和鞏固了民族大交融的成果。(2)北魏孝文帝改革對北方的經濟發展、政治安定、文化復興起到了重要作用。(3)北魏孝文帝改革為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難點五: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發展的原因、意義。(1)原因:①對秦漢時期科技文化成果的繼承、改革和創新,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發展的前提。②北方經濟的發展和江南地區的開發,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③民族大交融和外來文化的影響,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2)意義: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的發展,為隋唐時期科技文化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難點六: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的途徑有哪些 (1)民族遷徙:魏晉以來,“五胡”內遷,他們在北方各地和漢族人民雜居相處。(2)友好往來:魏晉以來,各民族人民頻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進程進一步加快。(3)各族間的征戰:各族間的征戰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組織,有利于民族融合。(4)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時間 事件 作用/地位/重要史實公元 200 年 官渡之戰 為北方統一奠定基礎公元 208 年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打敗曹操 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公元 220 年 曹丕建立魏國,東漢滅亡公元 221 年 劉備建立蜀國公元 229 年 孫權建立吳國 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公元 230 年 吳國派衛溫等率軍隊到夷洲 加強了臺灣與大陸的聯系公元 263 年 魏滅蜀三國時期 公元220年-280年 出現農業灌溉工具翻車 是中國古代農業領域長期使用的一種灌溉工具書法名家-鍾繇、胡昭 鍾繇獨創楷書書法,后人稱他的楷書為絕世之作。公元 266 年 司馬炎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公元 280 年 西晉滅吳,統一全國公元 316 年 西晉滅亡,北方進入十六國混戰時期 政治腐敗、晉武帝大封同姓諸王,后出現“八王之亂”、西晉時期 公元265年—317年 中原人口大量南遷 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促進了江南的開發北方民族內遷中原 內遷民族:匈奴、鮮卑、羌、羯、氐、(五胡),促進了民族交融公元 317 年 東晉建立 “王與馬,共天下”;偏安江南公元 383 年 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戰勝前秦 東晉在南方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東晉時期 公元317年—420年 江南發展 “荊揚晏安,戶口殷實” 原因:1.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2.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3.江南地區社會相對比較安定;4.南方一些統治者實行了一些有利于生產的政策;5.南下移民和當地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 影響: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王羲之《蘭亭集序》 被后人稱為“書圣”、《蘭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顧愷之,擅人物畫 代表作《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南朝時期 公元 420-589 年 東晉滅亡,南方相繼出現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統稱南朝公元 439 年 北魏統一北方 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公元 494 年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推行漢化改革(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聯漢姻;采漢制),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也促進了北方經濟發展,增強了北魏的實力北魏時期 公元386年—534年 賈思勰《齊民要術》 是我國現存最早一部完整的農書,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酈道元《水經注》 対后世游記散文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南北朝時期 公元420年—589年 祖沖之 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領先世界近千年;制定出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擅長機械制造,設計制造了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等石窟藝術: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興起原因: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統治階級大力宣揚佛教農學:《齊民要術》地理學:《水經注》語文學科:《三國演義》書法、繪畫、雕刻:《宣示表》、《蘭亭集序》、《女史箴圖》、《洛神賦圖》、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數學:圓周率見文檔《第4單元 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單元測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