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五章 電流和電路第一節 兩種電荷一、兩種電荷1、電荷的概念:摩擦過的物體能吸引輕小物體,我們就說物體帶了電,或者說帶了電荷。2、摩擦起電現象:摩擦過的物體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現象。摩擦起電: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的現象,叫做摩擦起電。3、帶電體的性質:帶電體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可以檢驗物體是否帶電。4、兩種電荷:(1)正電荷: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上帶的電荷叫做正電荷,用“+”表示;(2)負電荷: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上帶的電荷叫做負電荷,用“-”表示。5、電荷間作用規律: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6、電荷量:電荷的多少叫做電荷量,簡稱電荷 單位:庫侖,符號是 C。庫侖是一個較大的單位,通常情況下,一片雷雨云多帶的電荷也不過只有幾十庫侖。7、驗電器:(1)構造:金屬球、金屬桿、金屬箔(2)原理:同種電荷相互排斥(3)作用:檢驗物體是否帶電8、檢驗物體是否帶電三種方法:(1)看物體能否吸引輕小物體;(2)利用電荷間相互作用規律;(3)利用驗電器。二、原子及其結構1、原子模型: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帶正電,核外電子帶負電。氫原子的結構最簡單,原子核中有 1個正電荷(其電荷量與電子電荷量相等),核外有 1個電子;氦原子核中有 2個正電荷,核外有 2個電子。2、元電荷:電子帶的電荷量是最小的,人們把最小電荷叫做元電荷 符號:e,e=1.6×10-19C。3、摩擦起電的實質(1)原子核內的正電荷跟核外電子所帶的負電荷的總量相等,整個原子不顯電性;(2)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束縛能力弱失去電子帶正電;束縛能力強得到電子帶正電。(3)在電荷轉移的過程中,電荷總量是保持不變的,即電荷守恒。歸納:a、摩擦起電的實質是電子的轉移;b、互相摩擦的兩個物體帶等量異種電荷;c、同種物質相互摩擦不起電三、導體和絕緣體(導體和絕緣體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分類 定義 原因 常見物體導體 容易導電的物體 導體中的大量自由電荷可以移動 金屬、石墨、人體、大地、酸堿鹽的水溶液絕緣體 不容易導電的物體 絕緣體中缺少自由電荷,被束縛在 橡膠、玻璃、陶瓷、塑料、油等原子范圍內,不能自有移動特別提醒:導體和絕緣體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不容易導電的物體,當條件改變時,可能導電,變為導體。如常溫下玻璃是絕緣體,而在高溫下達到紅熱狀態時,它就變成了導體。第二節 電流和電路一、電流1、電流: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正電荷的定向移動可以形成電流;負電荷的定向移動也可以形成電流;正、負電荷同時向相反方向移動也可以形成電流。2、電流方向:把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規定為電流方向。(1)負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與電流方向相反;(2)在金屬導體中帶正電荷的原子核不能移動,金屬導體中是自由電子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3)酸堿鹽水溶液中存在可自由移動的正、負離子,在酸堿鹽的水溶液中是正、負離子的定向移動形成的。3、特別提醒:(1)電荷必須定向移動才能形成電流;(2)閉合電路,電流從電源正極經導線流過用電器再流回電源負極;電源內部從電源負極流回電源正極。二、電路的構成1、電路的構成:一個完整的電路應該至少由電源、用電器、開關和導線四部分組成。2、電路各部分的作用電路組成 作用 舉例電源 提供電能的裝置,維持電路中有持續電流 干電池、蓄電池、發電機用電器 用電來工作的設備 電燈、電爐、電視機、電冰箱開關 控制電路的通斷 拉線開關、撥動開關、閘刀開關導線 電荷移動的通道 金屬導線3、電路中有持續電流的條件:(1)電路中有電源;(2)要使電路形成回路。三、電路圖1、電路圖:用規定的符號代表電源、開關、用電器,畫出來的表示它們電路連接的圖叫電路圖。2、常見的電路元件及符號電池 開關 電燈電阻 滑動變阻器 電鈴電流表 電壓表 電動機3、畫電路圖的注意事項(1)電路圖要畫成方形的,導線要橫平豎直,電路圖美觀、大方、簡潔;(2)所畫符號和實物的對應性,使均勻分布在電路中,元件符號不好畫在電路的拐角處;(3)畫電路圖要避免導線的交叉,交叉時要畫實心點。四、通路、斷路、短路電路的狀態 具體情況 電路 特點通路 處處連通的電路 電路中有電流,用電器工作開關打開斷路 電路中無電流,用電器不工作導線斷開電源短路用電器不工作,電路中有很大短路 的電流,會損壞電源甚至燒壞導線的絕緣層,引起火災部分電路短路第三節 串聯和并聯一、串聯電路1、串聯:把兩個小燈泡(用電器)首尾相連,接到電路中,這兩個小燈泡(用電器)的連接方式叫串聯。2、探究串聯電路特點電路圖電流路徑 只有一條路徑任意一個開關斷開,三個燈泡均不亮,開關同時控制所有電路用電器工作特點 擰下其中任意一個燈泡,另外兩個燈泡都不再發光,各用電器工作時互相影響(1)電流只有一條路徑;(2)開關與用電器串聯,一只開關控制所有用電器;(3)開關位置改變并不影響它控制作用。二、并聯電路1、并聯:將兩個燈泡(用電器)的兩端分別連在一起,然后接到電路中,這兩個小燈泡(用電器)是并聯。2、探究并聯電路特點電路圖電流路徑 有多條路徑,有干路和支路之分開關 S1斷開,L1不亮,L2、L3正常發光,開關 S1只控制 S1所在支路工作特點 開關 S2斷開,L2不亮,L1、L3正常發光,開關 S2只控制 S2所在支路開關 S斷開,L1、L2、L3都不發光,開關 S控制整個電路擰下其中任意一個燈泡,另外兩個燈泡仍能發光,各用電器工作時互不影響(1)電流有兩條或兩條以上的路徑,有干路和支路之分;(2)并聯電路中干路電流在“結點”處分成兩個或多個支路電流,每一個支路都與電源形成一個通路,各支路用電器的工作互不影響,若某一個支路開路時,其他支路仍可為通路;(3)干路上的開關控制整個電路的用電器,支路上的開關只控制本支路上的用電器。三、電路圖和實物圖互化1、根據電路圖連接實物圖的兩種方法(1)標號法:從電源正極開始,在電路圖各元件符號兩端標出號碼,再在對應的實物圖中各元件兩端標上對應的號碼,最后按電路圖連接實物圖。(2)先串后并法:a、從電源正極開始,先連接電路中元件最多的一條支路;b、找到這條支路的節點;c、再將其他支路并聯在此支路上的節點上。2、根據實物圖畫出電路圖的方法(1)替換法:將實物圖中的元件用對應的符號替換下來,再將圖形整理成規范的電路圖的一種方法。(2)節點法:找出電路中電流分叉的點和匯合的點,以這些點為分界,將電路分成幾段來畫的方法。a、先找出節點的位置 A、B(即并聯電路的分叉點 A、B),畫出干路;b、對照實物圖從 A到 B找出一條支路畫出來;c、對照實物圖從 A到 B找到另一條支路再畫出來。第四節 電流的測量一、電流的強弱1、電流:表示電流強弱的物理量,通常用符號 I表示。2、國際單位:安培(A) 常用單位:毫安(mA)、微安(μA)3、單位換算:1A=1000mA、1mA=1000μA(1A=103mA=106μA)4、常見的一些電流值(1)電子計算器:約 100μA;(2)半導體收音機:約 50mA;(3)筆記本電腦:約 130mA;(4)日光燈:約 400mA;(5)電風扇:約 300mA;(6)電冰箱:約 1A;(7)家用空調:約 5A。二、電流的測量1、用途:電流表是測量電路中電流的工具。2、實驗中常用電流表符號:3、認識電流表:(1)兩個量程:一個是 0~0.6A,分度值 0.02A;另一個是 0~3A,分度值 0.1A。(2)三個接線柱:標著“0.6”“3”的兩個紅色接線柱為正接線柱,標著“-”的黑色接線柱是負接線柱,兩個量程共用一個負接線柱。4、電流表的使用規則:(1)電流表必須和被測量的用電器串聯;(2)電流表必須從電流表“+”接線柱流入,從“-”接線柱流出;(3)被測電流不能超過電流表的量;(4)絕對不能把電流表直接接到電源兩極,電流表相當于一根導線。三、怎樣在電流表上讀數1、確定量程:看清選的是哪個量程,知道滿偏時所表示的電流值。2、確定分度值:“0~0.6A”的量程,每個小格是 0.02A;“0~3A”的量程,每個小格是 0.1A。3、讀數:接通電路,當指針穩定后(不再左右擺動時)讀數,用每一小格代表的電流值乘以格數即是被測的電流值,即 I=分度值×小格數。第五節 串、并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一、探究串聯電路的電流規律1、結論:在串聯電路中,各處的電流都相等,即 I=I1=I2=……In。2、注意事項:(1)連線時開關要斷開;(2)連接好電路后,先用開關試觸,觀察指針偏轉情況,確認無誤后,閉合開關,觀察示數;(3)讀數時,客觀、精確,視線與刻度線垂直,讀數完畢,斷開開關、切斷電源,整理好儀器;(4)換用不同規格的燈泡進行多次實驗,使得實驗結論更具有普遍性。二、探究并聯電路的電流規律1、結論:在并聯電路中,干路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即 I=I1+I2+……+In。2、支路與干路中電流的關系(1)在并聯電路中,干路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2)在并聯電路中,干路中的電流一定大于支路中的電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