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章 植被與土壤5.1 植被知能素養對標必備知識 學科能力 學科素養 學考對標 高考對標 高考考向植被與環境 學習理解能力 觀察與記憶 比較與關聯 概括與歸納 應用實踐能力 解釋與實踐 綜合與推論 遷移創新能力 遷移與探究 區域判斷與定位 評價規劃 區域認知 綜合思維 人地協調觀 地理實踐力 水平1 水平4 【考查內容】次生林與人工林:外來樹種與本地樹種;植被對環境的適應性和指示作用;主要植被類型。 【考查題型】選擇題、綜合題森林 水平3草原與荒漠第一部分 本節教材解析—走近學科素養【必備知識一:植被與環境】地理事實1.植被的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長的各種植物的整體。2.植被的類型(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經營管理的植被,如經濟林、人工草場等。3植被與環境(1)植被的發展過程:裸地→少數種的植物生長→改造其生長的土壤、水分等環境條件→更多種類的植物生長→形成穩定的植被。(2)植被與環境的關系①光照:不同種類的植物群體,通過爭奪陽光的生存競爭,占據一定的垂直空間,形成分層明顯的垂直結構。②氣溫和降水:氣溫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種的數量越多,垂直結構越豐富。(3)天然植被一般按類型有規律地分布在適宜其生長的地方,并具有適應當地環境的特征。核心概念裸地:指自然界沒有土壤、沒有植被的裸露地面。地上成層現象:指植物在地面以上不同的高度所形成的垂直結構。在森林群落里最為明顯,通常分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和由苔蘚、地衣構成的地被層等四個基本層次。喜光植物:要求有充足的陽光直接照射才能生長或生長得良好的植物,多生長于林上及陽坡。喜陰植物:要求在適度隱蔽的條件下才能生長或生長良好的植物,多生長于林下及陰坡。【必備知識二:森林】地理事實1.分布:主要分布在熱帶和溫帶的濕潤、半濕潤地區。2.劃分依據:垂直結構、生態特征等。3.類型(1)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區和熱帶季風氣候區。這里終年高溫、降雨豐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長,森林呈深綠色,植物種類豐富、垂直結構復雜,有數量豐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開。常見莖花、板根等現象。(2)常綠闊葉林: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和亞熱帶濕潤氣候區。這里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且無明顯干季。森林常綠,喬木多革質葉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與熱帶雨林相比,垂直結構較簡單,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較少,少板根和莖花現象。(3)落葉闊葉林:也稱夏綠林,主要分布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區。這里夏季炎熱或溫暖,生長季節達4-6個月,冬季寒冷并延續3-4個月,且降水適宜。喬木葉片寬闊,春季發葉,秋冬季落葉。(4)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亞寒帶地區。這里夏季短促、溫和,冬季漫長、寒冷,發育了以松、杉類植物為主的針葉林。樹葉縮小為針狀,以抗寒抗旱。核心概念莖花:指花直接在喬木樹干上形成,花和果圍繞喬木樹干的現象。莖花現象是熱帶雨林喬木群落典型的特征。板根:植物樹體高大,根部難以固定,因支撐樹體重量而自行變寬、變高、變長,突出地面,向四周延伸,像一塊塊橫置的木板,加強了樹木的支撐能力,使整株樹體不容易因自然災害等原因倒伏,在熱帶雨林常見。板根的共同性狀:大都樹體高大、材質松軟、速生喬木。革質葉片:葉片的質地堅韌且較厚。藤本植物:莖干細長、不能直立,匍匐地面或攀附他物而生長的植物。附生植物:借助樹的干枝生長,有些還附著在巖石等物體上,附生植物不同于寄生植物,它們不從附著的植物體上吸收營養。【必備知識三:草原與荒漠】地理事實1.環境特征與植被:在熱帶和溫帶,當水分條件不能滿足森林生長時,便出現以草本為主的植被;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區,則形成荒漠植被。2.草原(1)熱帶草原一般分布在熱帶雨林一帶的南北兩側這里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濕季降水豐沛,植物生長旺盛,草原蔥綠。干季為4-6個月,降水稀少,草類枯黃。有的熱帶草原中散生著喬木或灌木。(2)溫帶草原地區夏季溫暖,冬季寒冷,氣候干燥。草原夏綠冬枯,植被高度較熱帶草原低,也會見到一些較為矮小的灌木。3.荒漠從熱帶至溫帶,氣候干旱地區的植被可統稱為荒漠植被。荒漠植物以旱生的灌木為主,具有耐長期干旱的形態和結構。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當迎來合適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動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核心概念草原:廣義草原包括在較干旱環境下形成的以草本植物為主的植被,主要包括兩大類型:熱帶草原(熱帶稀樹草原)和溫帶草原。狹義草原則只包括溫帶草原,因為熱帶草原上有相當多的樹木。荒漠:通常指由于降水稀少或者蒸發量大而引起氣候干燥、植被貧乏、環境荒涼的地區。有巖漠、礫漠、沙漠和泥漠等。灌木:指沒有明顯的主干、呈叢生狀態且比較矮小的樹木。第二部分 本節典例設計—落實學科素養【本節內容分析】本節教材內容主要落實課程標準“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主要植被,說明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的內容要求。根據課程標準,本節分三部分內容:植被與環境、森林、草原與荒漠。第一部分,從植被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入手,介紹植被的概念、分類、植被的演化過程以及植被的垂直結構;第二部分,通過圖文資料從植被外貌、垂直結構和生態特征等方面了解各種森林的差異;第三部分,通過圖文資料了解草原和荒漠的分類及差異。需要注意的是:(1)植物群落是自然界植物存在的實體,也是植物種或種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一種形式和發展的必然結果。地球表面或某一地區全部植物群落的總和,稱為植被。(2)分析植被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應從微觀處著眼從植被的垂直結構、生態特征中尋找隱藏在背后的時空分布和演變規律,可推論出植被與環境之間尤其是與氣候之間的關系,這樣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狀況。(3)實踐活動是把所學知識轉化為地理實踐力的有效途徑,反過來講實踐活動會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且有助于學生直觀地理解相關知識。本節內容包含的核心知識及所體現的核心素養如下:核 心 知 識 1.植被與環境 2.森林 3.草原與荒漠 綜合思維 人地協調觀 區域認知 地理實踐力 核 心 素 養【學情整體分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植物有著初步的了解,但對于植被、植物群落、葉片、花期、垂直結構等概念則較為陌生,這就給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難度。【教學活動準備】實踐活動設計活動名稱:探究樹木與環境的關系。活動目標:調查植被與氣候、地形、土壤等要素之間的關系。活動準備:1.在互聯網上搜集本區域植被、氣候、地形、土壤等圖片及資料介紹。2.實地觀察本地植被、地形、土壤狀況。3.制作植被與氣候、地形、土壤等要素之間關系的表格。任務專題設計任務一 植被與環境活動1:植被的概念、分類、演化過程、垂直結構和適應性活動2:案例分析—分析紅樹林植物特征的環境適應性任務二 森林活動:森林的類型、分布地區和景觀特征任務三 草原與荒漠活動:草原、荒漠的類型、分布地區和景觀特征教學目標設計1.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主要植被類型。2.運用圖文資料,說明植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3通過實地調查或觀看影像,引導學生樹立愛護天然植被的環境觀,懂得因地制宜營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教學策略設計創設情境,借助豐富的圖文材料認識不同類型的植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植被與環境的相互影響;組織實地考察,結合經典案例,理解正確營造人工林的重要性,樹立人地協調觀。教學方法建議案例分析法、圖表歸納法、分組討論法、講授法、談話法。教學重點難點重點:植被與環境的關系;主要植被的類型、分布、特征。難點:植被與環境的關系。教學材料準備多媒體課件、自制教具。【教學活動設計】(課時建議:2課時)教學導入教師:2017年8月中旬,智利北部的沙漠地區出現罕見的豐沛降雨。之后,奇跡出現了,曾經不毛的沙漠,遍地野花綻放,儼然成為花的海洋。這片平常幾乎看不到植物的“死亡之地”,為什么會短時間內變成花的海洋 其他沙漠中會出現類似的現象嗎 要解答這兩個問題,讓我們共同學習本節課內容—植被。(設計意圖)通過智利北部沙漠地區雨后花海這一案例,激發學生探究植被與環境關系的興趣。教學精講任務一 植被與環境活動1:植被的概念、分類、演化過程、垂直結構和適應性(整體設計分步落實)依據教材,逐步掌握以下內容。1.植被的概念。2.植被的分類。3.穩定植被的演化過程。4.植被的垂直分層。5.植被的適應性。教師:在地球表面,除了極端干旱、寒冷等地方,幾乎都有植物生長。我們把自然界成群生長的各種植物的整體,稱為植被。結合教材P82內容,觀察多媒體展示的兩幅圖片,請同學們思考,哪一幅代表植被 理由是什么 植被有哪些分類 【多媒體展示】地理景觀—植物與植被學生1:圖1為植被,因為除了樹還有草。 學生2:圖2為植物,因為只有一棵樹。學生3:植被比植物的概念要大。 學生4:植被分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比較和關聯能力)關聯、比較植物和植被,使學生理解植物是個體,植被是整體。教師:植被對植物個體來說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如森林、灌木、草叢、果園、玉米地等都是植被。一棵樹木、一株草、一棵玉米等都是植物的概念,而不是植被。植被分為兩種,一種是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作天然植被;一種是人工栽培和經營管理的植被,如經濟林、人工草場等,叫作人工植被。結合教材P82內容,觀察多媒體展示的圖片,總結植被演替過程。【多媒體展示】地理圖表—裸巖上的植被演替過程學生:植被演替的過程是裸地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少教精教)結合教材P82及圖片,使學生理解穩定植被的形成是按照一定規律演化的結果。教師:植被演替到森林階段形成結構復雜、相對穩定的植被。在穩定的植被中,不同種類的植物群體,通過爭奪陽光的生存競爭,占據一定的垂直空間,從而形成分層明顯的垂直結構。一般而言,氣溫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種的數量越多,垂直結構越豐富。結合教材P83內容,觀察多媒體展示的圖片,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植被垂直分層的原因、規律。(自主學習)通過師生共同探討,學生能夠掌握植被演替的規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分析植被演替過程的基礎上學習植被的垂直分層。【多媒體展示】地理圖表—森林中的成層現象學生1:植被光合作用離不開熱量和水分,所以植被垂直分層的原因是熱量和水分。學生2:植被垂直分層的規律體現在上層是高大的喬木,中間是灌木,最下層的是草本植物。(以學定教)學生對植被的垂直分層和適應性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通過學習該部分,學生能夠掌握垂直分層現象的原因、規律,了解植被的適應性。教師:在穩定的植被中,不同種類的植物群體,通過爭奪陽光的生存競爭,占據一定的垂直空間,形成由喬木、灌木、草本和苔蘚地衣層等分層明顯的垂直結構。一般而言,氣溫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種的數量越多,垂直結構越豐富。天然植被一般按類型有規律地分布在適宜其生長的地方,植物形態與生長環境相適應。結合教材P83內容,觀察多媒體展示的圖片,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植被適應性的特征體現。(意義學習)依據圖示,通過學習植被的成層現象和適應性,初步理解植被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多媒體展示】地理景觀—植被的適應性學生1:圖1植被是沙漠地區的仙人掌,葉子變得和針一樣,是因為氣候干旱,水分很少。學生2:圖2植被是池塘里面的荷葉,葉子很大,是因為水分充足。(綜合和推論能力)學生通過閱讀植被垂直分層示意圖及植被的適應性示意圖,會綜合、推論植被垂直分層的原因及植被形態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教師總結:同人類和動物一樣,植物必須適應周圍的環境以求生存,最明顯的就是植物外部形態與生長環境相適應。水分條件好的環境下,植物的葉子肥大,如荷葉;如果氣候干旱,植物的葉子就會很小,甚至退化成針狀,如仙人掌等。自然界植被都是如此,有的區域水熱充足,就會形成森林;有的區域水熱不足,就會形成草原甚至是荒漠。(設計意圖)通過一系列問題的逐步推進,學生能夠掌握植被的概念、分類、演化過程、垂直結構和適應性。【多媒體展示】重點知識—植被的概念、分類、演化過程、垂直結構和適應性1.概念:一定的地方成群生長的各種植物的整體。2.分類: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天然植被(天然形成):森林、草原、荒漠等。人工植被(人工栽培):經濟林、人工草場等。3演化過程:裸地→少數種類的植物生長→改造其生長的土壤、水分等環境條件→更多種類的植物生長→形成穩定的植被。4.垂直結構:由喬木、灌木、草本和苔蘚地衣層組成。5適應性:天然植被一般按類型有規律地分布在適宜其生長的地方,并且有適應當地環境的特征。活動2:案例分析—分析紅樹林植物特征的環境適應性教師:學習了植被的概念、分類、演化過程、垂直結構、適應性等,接下來讓我們借助紅樹林深入學習植物特征的環境適應性。(設活動、深探究)分析紅樹林植物特征的環境適應性,理解不同區域的植被具有不同特征。教師組織學生在閱讀教材P85-86的基礎上,分小組討論案例中所提出的問題。【多媒體展示】地理景觀—紅樹林植物特征的環境適應性紅樹林植物具有以下特點:1.支柱根和板狀根。紅樹林發育著密集的支柱根,支柱根自樹干基部生出,逐漸下伸,最后插入土中,形成弓狀的穩固支架,縱橫交錯,高度過人。有些樹種發育明顯的板狀根,高30-50厘米。2.呼吸根。紅樹林發育各種形狀的凸出地面的呼吸根。呼吸根的外表有粗大的皮孔,便于通氣,內有海綿狀的通氣組織,可貯藏空氣。呼吸根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3.“胎生”。紅樹科植物的種子在還沒有離開母樹的果實時就開始萌發,長出綠色棒狀的胚軸,長13-30厘米,下端粗大,頂端漸尖,到一定時候便和果實一起下落或脫離果實墜入淤泥中,數小時內即可扎根,生長成為獨立的植株。胚軸組織疏松,含有空氣,可長期漂浮海上而不失生命力。4.發育可排鹽分的腺體。(情境學習)創設情境,使學生通過圖文信息學會分析紅樹林的特點以及這種特點產生的原因。問題:(1)針對上述紅樹林植物的特點,分別說明其適應的環境條件。(2)說明紅樹林對所在海岸地區生態環境的意義。小組1:紅樹林有著發達的根系,可以防止風浪的沖擊小組2:紅樹林的種子是“胎生”而且離開母樹后數小時就可以扎根,防止被海浪沖走。小組3:紅樹林有可排鹽分的腺體。小組4:紅樹林可以固岸護堤,同時豐富了生物多樣性。教師總結:紅樹林的特點體現了其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同時紅樹林也豐富了海岸生物多樣性,還能促淤保灘、固岸護堤、凈化海水和空氣。可見植被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在影響環境。(解釋和實踐能力)分析紅樹林的特征,解釋形成紅樹林特征的原因。【多媒體展示】答案示例—紅樹林植物特征的環境適應性1.支柱根和板狀根—適應和防止風浪沖擊;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便于通氣,內有海綿狀通氣組織,可貯藏空氣;“胎生”—適應灘涂和海流,增強生存能力;排鹽腺體—適應海水浸泡。2.(1)紅樹林豐富了海岸生物多樣性,為海洋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同時是候鳥的越冬場和遷徙中轉站,更是各種海鳥覓食棲息、生產繁殖的場所。(2)紅樹林能夠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凈化海水和空氣等。(設計意圖)以紅樹林為例了解植被的環境適應性。任務二 森林活動:森林的類型、分布地區和景觀特征教師:“才從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不同區域的植被由于氣候、土壤、水文等條件的差異,其植被外貌、垂直結構和生態特征等方面也有著不同的景觀特征。教師出示森林景觀照片,組織學生結合教材P84—85,從植被外部形態、垂直結構和生態特征等方面比較不同森林的差異,討論并制成表格。(少教精教)組織學生識別森林類型,總結森林分布地區、景觀特征。【多媒體展示】地理景觀—森林的類型(意義學習)閱讀教材P84-85,概括森林的類型、分布地區、景觀特征。學生1:圖1為熱帶雨林,森林呈深綠色,植物種類豐富、垂直結構復雜,有數量豐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開;常見莖花、板根等現象,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區和熱帶季風氣候區。這里終年高溫、降雨豐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長。學生2:圖2為常綠闊葉林,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和亞熱帶濕潤氣候區;這里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且無明顯干季;森林常綠,喬木多革質葉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與熱帶雨林相比,垂直結構較簡單,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較少,少板根和莖花現象。學生3:圖3為落葉闊葉林,也稱夏綠林,主要分布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區;這里夏季炎熱或溫暖,生長季節達4-6個月,冬季寒冷并延續3-4個月,且降水適宜;喬木葉片寬闊,春季發葉,秋冬季落葉。學生4:圖4為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亞寒帶地區;這里夏季短促、溫和,冬季漫長、寒冷,發育了以松、杉類植物為主的針葉林;樹葉縮小為針狀,以抗寒抗旱。(概括和歸納能力)觀察森林景觀照片,概括、歸納不同類型森林分布地區、景觀特征。教師總結:不同區域的森林類型不同,其垂直結構和生態特征等景觀特征也不同。這是因為植物生長需要光、熱、水、土等要素不同,不同區域的氣候、地形、土壤等都不盡相同,這就導致森林類型的差異。【多媒體展示】重點知識—森林的類型、分布地區、景觀特征森林類型 分布地區 景觀特征熱帶雨林 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氣候區 植被高大茂密、物種豐富,垂直結構復雜;常見莖花、板根等現象常綠闊葉林 亞熱帶季風和亞熱帶濕潤氣候區 森林常綠,喬木多革質葉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結構較熱帶雨林簡單落葉闊葉林 溫帶季風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區 喬木葉片寬闊,春季發葉,秋冬季落葉亞寒帶針葉林 亞歐和北美大陸的亞寒帶地區 植被以松、杉為主;葉片呈針狀,以抗寒抗旱(設計意圖)依據教材,總結不同類型森林的類型、分布地區、景觀特征。任務三 草原與荒漠活動:草原、荒漠的類型、分布地區和景觀特征教師:學習了森林的類型、分布地區、景觀特征,接下來學習草原和荒漠。教師出示草原、荒漠景觀照片,讓學生從分布地區、景觀特征等方面比較草原、荒漠的差異,討論并制成表格。(先學后教)精讀教材,以小組的方式總結草原和荒漠的類型、分布地區、景觀特征。【多媒體展示】地理景觀—草原與荒漠(整體學習)從多個角度整體對比分析草原和荒漠的區別。學生1:圖1為熱帶草原,一般分布在熱帶雨林一帶的南北兩側;這里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濕季降水豐沛,植物生長旺盛,草原蔥綠;干季為4-6個月,降水稀少,草類枯黃;有的熱帶草原中散生著喬木或灌木。學生2:圖2為溫帶草原,其分布地區氣候干燥,夏季溫暖,冬季寒冷;草原夏綠冬枯,植被高度較熱帶草原低,也會見到一些較為矮小的灌木。學生3:圖3為熱帶荒漠,植被稀少且耐旱。學生4:圖4為溫帶荒漠,植被稀少且耐旱。(概括和歸納能力)依據提示,概括草原和荒漠的類型、分布地區、景觀特征。教師總結:從熱帶至溫帶,氣候干旱地區的植被可統稱為荒漠植被。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為主,具有耐長期干旱的形態和結構。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當迎來合適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動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設計意圖)依據教材總結不同類型草原、荒漠的分布地區、景觀特征。【多媒體展示】重點知識—草原、荒漠的類型、分布地區、景觀特征植被類型 分布地區 景觀特征草原 熱帶草原 熱帶草原氣候區 濕季草原蔥綠,干季草類枯黃溫帶草原 溫帶大陸性氣候區 夏綠冬枯,植被高度較熱帶草原低荒漠 熱帶荒漠 熱帶沙漠氣候區 荒漠景觀,植被稀疏,以旱生灌木為主,具有忍耐長期干旱的形態與結構溫帶荒漠 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實踐活動(方向與建議)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校園樹木調查,要求根據校園實際情況,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也可獨自進行。通過校園樹木調查,體會因地制宜進行校園綠化的意義。1實地觀察校園樹木并編號記錄。2.室內整理:統計每種樹木的植株數量,并按數量由多至少排序。不認識的樹木通過網絡查詢、查閱資料或請教相關人員等方式解決。3查閱資料,了解每一種樹木生長所需的環境條件,如氣溫、濕度、光照、土壤等。查閱當地氣溫、土壤等信息。將每種樹木生長所需的環境條件與當地環境條件比較,并結合經驗把所有樹種分為“當地樹種”和“引進樹種”兩類。針對“引進樹種”類樹木的生長狀況(如良好或不佳),探究原因。4.以“因地制宜綠化校園”為題,提出合理化建議。(解釋和實踐能力)在熟悉的日常生活場景中能夠識別常見植被類型,說明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教學評價(設計意圖)在學習主要植被類型及其與地理環境關系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和記憶能力、比較和關聯能力、概括和歸納能力、綜合和推論能力、解釋和實踐能力,并逐步使學生形成與教學要求相適應的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每當秋風吹起,一片片銀杏葉由綠變黃,成為秋天最絢爛的景象。10月底至11月初可以去北京的釣魚臺銀杏大道,11月中下旬可以去浙江的長興十里古銀杏長廊,11月中旬至12月初是在云南騰沖銀杏村游玩的好時節。據此完成1—2題。1.銀杏林屬于A.落葉闊葉林 B.常綠闊葉林 C.常綠硬葉林 D.針葉林【解析】從材料和銀杏林的景觀圖可知,銀杏林屬于闊葉林。每當秋風吹起,一片片銀杏葉由綠變黃,且從圖片中可以觀察出秋天有大量落葉,顏色變化明顯,屬于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是亞熱帶季風和濕潤氣候分布區的典型植被,樹葉更替顏色變化不明顯。常綠硬葉林是地中海氣候區的典型植被,樹葉更替顏色變化不明顯,不符合我國分布的銀杏林植被特點。針葉林一般分布在氣候較為寒冷地區(亞寒帶地區),樹葉多為針狀。銀杏林是落葉喬木,葉片成扇形。答案A2.近年來銀杏葉變黃的時間偏晚,原因可能是A.氣候變干 B.氣候變暖 C.溫差增大 D.光照減弱【解析】結合材料可知,影響銀杏樹葉變黃時間的主要因素是溫度因素,氣溫越高,銀杏葉變黃的時間越晚,近年來銀杏葉變黃的時間偏晩,說明氣候變暖可能是影響的主要原因。氣候變干反映的是水分因素,和溫度無關。溫差增大,說明最高和最低氣溫的差值變大,銀杏葉變黃是秋天的氣溫降低到一定程度即會出現的現象,和溫差無關。光照減弱可能會造成氣溫變低,可能會使銀杏葉變黃時間提前。答案B板書設計(以學定教)以植被為核心梳理常見的植被類型,引導學生思考植被與自然環境的相互影響,為選擇性必修1的學習奠定基礎。教學反思本節內容優點:1.結合教學實際需要,按照學生的認識程度逐步解讀植被的概念、分類、演化型等。2.注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參與到紅樹林等相關問題的討論中。3.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引導學生用地理視角去觀察植被與環境的關系,在感受和體驗中進一步提升理性認識。不足:在分析植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上不夠全面系統。(以學論教)本節內容依據課程標準,緊緊圍繞識別主要植被類型以及說明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這兩個要求展開。第三部分 本節學習評價—鞏固學科素養【學習目標分析】學科知識 學科能力 學科素養植被與環境關系 森林 草原和荒漠 能夠運用資料,觀察、比較不同的植被類型,會描述景觀特點及分布; 能從具體區域出發,概括、歸納主要植被帶作用及與氣候帶的對應關系。 綜合思維 區域認知 地理實踐力 人地協調觀【深度學習建議】1.通過校園觀察和實地考察等方式深度學習主要植被類型及其與環境要素之間的關系。2.制作地帶性分布規律和非地帶性分布規律示意圖,探究其分布變化影響因素。【學習評價任務】任務一 知-能遷移評價:在植被的作用、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等必備知識的探究過程中,提高觀察和記憶能力、比較和關聯能力、綜合和推論能力,落實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的地理學科素養。任務二 能-知滲透評價:運用綜合和推論能力、評價和規劃能力,分析正確看待外來樹種、植被類型的判斷依據、植被破壞的影響,鞏固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人地協調觀的地理學科素養。任務三 學科素養評價:在具體分析植被與環境的關系、植被的特征及成因、植被破壞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過程中,運用觀察和記憶能力、比較和關聯能力、綜合和推論能力解決相關問題,鞏固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人地協調觀的地理學科素養。【典例評價設計】任務一 知-能遷移評價必備知識深度探究(探究點1)植被的作用作用 具體表現經濟效益 提供下列物質和能源的效益:木材、能源、食物、化工原料、醫藥資源、物種基因資源等生態效益 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成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吸煙滯塵,防風固沙等方面的環保效益社會效益 森林對人類生存、生育、居住、活動以及在人的心理、情緒、感覺、教育等方面所產生的作用(探究點2)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植被的形態深受環境制約,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生長的植物,它們的個體形態、生理機能等方面常具有顯著的差別,而且能產生某些適應性現象來與其生長的環境條件保持統一。植物生活環境 植物及其形態特征沙漠 植物稀少,葉子退化,根深而葉不茂高山 植株矮小,莖葉多毛草原 草本植物,低矮,熱帶草原散生喬木或灌木熱帶雨林 常綠高大的森林植被,具有多層結構,葉子茂密池塘 水生植物,葉子柔軟而透明,帶有通氣組織注意:植物的指示作用植物生長對周圍環境的依賴性很大,因此它對其生長的環境往往具有明顯的指示作用。例如,駱駝刺的生長反映了干旱環境,蘆葦的生長則反映了多水環境。可見,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環境的一面鏡子。許多氣候類型的名稱用植被類型的名稱來表示,如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等,原因即在此。任務二 能-知滲透評價學科能力深度探究(評價規劃能力)正確看待外來樹種1.外來樹種的優點和缺點(1)外來樹種的優點:①豐富綠化生物多樣性;②豐富城市綠地景觀多樣性;③改善城市生態環境。(2)外來樹種的缺點:①適應性較差;②容易造成病蟲災害;③可能造成生物入侵2.正確引入外來樹種(1)在綠化植物配置的規劃中,應控制外來樹種比例,做到以鄉土樹種為主,外來樹種為輔。也就是說,園林中的外來樹種始終應處于次要地位,只作為點綴。(2)在進行外來樹種規劃時,應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①遵循植物引種規律;②對樹種入侵風險進行評估;③防治外來樹種引發的病蟲害;④試種,必須有足夠的觀察鑒定期。(綜合和推論能力)植被類型的判斷依據1.依據景觀特征判斷植物的高矮、根莖、密度和季相變化千差萬別,這些都是我們判別植被類型的依據。例如,全年呈深綠色外貌,無明顯的季相變化;喬木樹干高達六米至數十米,樹基常有板根,老干上可長出新枝;藤本和附生植物發達,林中常有絞殺植物附生,這樣的植被一般是熱帶雨林。2.依據氣候特征判斷植被的分布主要取決于氣候條件,特別是熱量和水分條件。所以,氣候類型和氣候特征也是我們判斷植被類型的依據。例如,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的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夏季炎熱少雨,冬季溫和多雨的氣候條件下形成亞熱帶常綠硬葉林。3.依據分布規律判斷在中緯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各地水分條件不同,植被分布發生明顯的變化,由森林依次變為草原荒漠。例如,40°N-60°N大陸西岸,為溫帶落葉闊葉林,而大陸內部為溫帶荒漠。(遷移和探究能力)植被破壞的影響1.從整體性角度看植被破壞給干旱半干旱地區帶來的影響植被減少→調節氣候的功能減弱→氣候變得更加干旱(大陸性增強,氣溫日較差、年較差增大,降水變少,極端天氣多現)→風化、風力作用增強→沙塵暴多發,加劇土地沙漠化→地表多沙質堆積物,土壤變得貧瘠甚至欠發育→生態環境惡化,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2.“植被破壞”對自然環境影響關聯示意圖若該地區的森林遭受嚴重破壞,則會對地理環境產生影響,具體表現為:(1)河流:徑流量的季節變化增大,易發生水旱災害;含沙量增大。(2)動植物:棲息地遭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3)氣候:降水減少,氣候變干;晝夜溫差和年溫差增大;災害性天氣增多。(4)土壤:土壤侵蝕加劇,土壤肥力下降。(5)整個地理環境:生態環境惡化,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任務三 學科素養評價(考情分析)本節內容是高考的高頻考點,也是重難點,考查內容包括植被與環境的關系、主要植被類型、分布、景觀特征,無論選擇題還是綜合題難度系數都比較高。個別年份如2017年全國1卷幾乎半數考題都與植被有關,而在平時教學中這部分內容往往容易被忽略,導致學生失分率較高。【深度學習】草原與草甸的研究1.草原(1)概念:草原是指在半干旱、半濕潤氣候下,由旱生或半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組成的植被類型。(2)形成條件:受氣候、地貌等因素的影響。(3)類型:廣義的草原主要包括兩大類型:熱帶草原(熱帶稀樹草原)和溫帶草原。狹義的草原則只包括溫帶草原。因為熱帶草原上有著相當多而廣泛的樹木。根據生物學和生態特點,可劃分為四個類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4)分布:世界草原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溫帶,自多瑙河下游起向東經羅馬尼亞、俄羅斯和蒙古,直達我國東北和內蒙古等地,東西綿延近110個經度,構成世界上最寬廣的草原帶。2.草甸(1)概念:草甸是在適中的水分條件下發育起來的以多年生中生草本為主體的植被類型。(2)形成條件:在濕潤氣候區,草甸可以伴同針葉林或落葉闊葉林出現,草甸可以分布在山間低地。盡管草原帶和荒漠帶的氣候干旱,大氣降水不足,但在地表徑流匯集的低洼地和地下水水位較高之處仍可形成草甸。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高山地區還能形成高寒草甸。所以草甸可以出現在不同植被帶內。(3)類型:按照草甸優勢植物的生態特性,可以分為:典型草甸、草原化草甸、沼澤化草甸、鹽生草甸和高寒草甸。(4)分布:典型的草甸在北半球的寒溫帶和溫帶分布特別廣泛。在中國主要散布于東北、內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3.草原與草甸的聯系與區別(1)聯系:①組成以草本植物為主。②形成與水熱條件有關。(2)區別:①面積大小不同:草甸較小,草原相對面積大。②植物種類不同:草甸主要長野草,草原主要長草本植物和耐旱的樹木。③干濕狀況不同:草甸較濕,草原相對較干。④草原是地帶性的,草甸是非地帶性的。⑤草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符合“一歲一枯榮”;草甸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多年生需要更好的熱量和水分條件。【典例1】下表為三個穩定草原生態系統中植物調查的統計數據。據表可以確認的是A.在植物豐富的區域采用抽樣方法獲得數據 B.典型草原中各種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流經草甸草原的總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豐富度最高【解析】本題以統計數據表為依據,考查不同草原植被類型的特征。表格中植物總種數包括該系統所有區域的所有植物物種,不能通過抽樣方法獲得該數據。因種數大小、產量多少等與種群密度大小不存在比例關系,所以盡管典型草原的植物種數比荒漠草原大,但不能得出典型草原中的各種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流經草原的總能量為平均產量與面積的乘積,因不知各類草原的總面積,所以不能得出總能量的大小關系。旱生植物的豐富度為植物總種數×旱生植物的種數比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旱生植物的種類大約分別是40、49、62種,可見荒漠草原的旱生植物豐富度最高。答案D第四部分 本節教學論壇—提升學科素養本節知識點:植被對環境的適應性【教學片段】教師展示圖片,請同學們思考:猴面包樹生長地區的氣候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猴面包樹生長在熱帶,但屬于落葉喬木,分析其原因。【多媒體展示】地理景觀—猴面包樹學生1:猴面包樹主要分布在熱帶草原氣候區。學生2:為了減少水分蒸發,它會脫光身上所有的葉子。教師總結:猴面包樹雖然生活在熱帶,但是因為熱帶草原氣候旱雨兩季分明,旱季猴面包樹為了能夠生存,就會減少水分蒸發,除了儲水,還把自己的葉子都脫光,這也是適應環境的一種表現。(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植被對環境適應性的興趣,關聯猴面包樹生長區域的氣候特點,探究其對當地氣候的適應性,形成植被與環境關系的綜合思維。【論壇】1.該教學設計片段基于植被對環境的適應性這一知識點進行設計,運用了什么教學策略和方法 2.該教學設計片段如何體現學科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 3.該教學設計片段有哪些不足 如何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