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名師導航】中考科學一輪復習學案——1.2空氣與水是重要的物質(1)空氣(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名師導航】中考科學一輪復習學案——1.2空氣與水是重要的物質(1)空氣(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1.2空氣與水是重要的物質(1)-空氣
考點分布 考查頻率 命題趨勢
考點1 空氣的主要成分及用途 ☆ 關于空氣部分,在選擇題中會比較簡單,在實驗中會考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及誤差的考法,每年都會有考題出現,所以學生要學會知道空氣主要成分的體積分數,認識空氣對人類的重要作用;認識氧氣、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質,學會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描述自然界中氧、碳及氮的循環,了解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加劇等環境問題及對人類的影響。
考點2 空氣污染 ☆☆
考點3 氧化與燃燒 ☆☆
考點4空氣中氧氣含量 ☆☆☆
考點5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
考點6催化劑 ☆☆
考點7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 ☆☆
考點8氧氣的性質 ☆☆☆
考點9二氧化碳與一氧化碳的比較 ☆☆
考點10自然界中的氧循環 ☆
考點11自然界中的碳循環 ☆
■考點①空氣中主要成分及用途
⑴氧氣:在空氣中的體積分數約為21%,無色、無味,不易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氣,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在一定條件下能與多種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具有氧化性。主要用于供給呼吸、支持燃燒。
⑵氮氣:在空氣中的體積分數約為78%,無色、無味,不溶于水,化學性質較不活潑。主要用于制硝酸和氮肥,用作保護氣,醫療上用于冷凍麻醉。
⑶稀有氣體:在空氣中的體積分數約為0.93%,無色、無味,化學性質不活潑,通電時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主要用作保護氣,可制成電光源,氦氣可用來填充探空氣球。
⑷二氧化碳:在空氣中的體積分數約為0.04%,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一般情況下,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主要用于滅火。
■考點②空氣污染
1.溫室效應的成 因及利弊
成因:由于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再加上森林面積因亂砍濫伐而急劇減少,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較快。
利弊:溫室效應是保證地球上的氣溫適于動植物生存的必要條件,適度的溫室效應對于人類和各種動植物來說是非常有益的。但溫室效應加劇可使大氣溫度過高,引起氣候反常,給人類帶來災難。
2.人類緩解溫室效應加劇的方法
大力推行植樹造林活動,吸收CO2(增加溫室氣體的去路)。
通過改善能源結構,開發新能源,如核能、水能等,改造廠房、燃油工具等減少CO2的排放量(減少溫室氣體的來源)。
3.空氣污染的來源及防治方法
臭氧層的作用
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對人的皮膚、眼睛甚至免疫系統都會造成傷害。它還會影響水生生物的生長,破壞植物體內的葉綠素,從而阻礙各種農作物和樹木的光合作用。而臭氧層則能吸收大部分的紫外線,對生物起到保護的作用。
4.酸雨
(1)成因: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過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質,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稱為酸雨。酸雨中主要的有害物質是硫酸和硝酸。
(2)危害:酸雨不僅危害健康,而且使水域和土壤酸化,損害農作物和林木生長,危害漁業,腐蝕建筑物、工廠設備和文化古跡。
5.空氣污染物
空氣污染物有SO2、煙塵、汽車尾氣、可吸人顆粒物等,這些污染物主要是由煤、石油的燃燒,工業廢氣任意排放等人類活動造成的。目前計入空氣質量指數的污染物有SO2、CO、NO2 ,O3和顆粒物等。
⑴常見的空氣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煙塵等。
⑵酸雨:pH<5.6的酸性降水。
⑶PM2.5:環境空氣中粒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
6.防治空氣污染的方法
制定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控制污染源,減少廢氣的排放,提倡使用無污染能源,加強空氣質量預報,改善環境狀況,積極植樹造林、種草等。
■考點③氧化與燃燒
緩慢氧化和劇烈氧化的過程.
1.緩慢氧化是進行速度緩慢甚至在短期內不易察覺、沒有發光但會放熱的一種氧化反應。常見的緩慢氧化有金屬的銹蝕、呼吸作用和食物的腐敗等。
2.燃燒是指可燃物跟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劇烈的氧化反應。如果燃燒以極快的速度在有限的空間里發生,瞬間累積大量的熱,使氣體體積急劇地膨脹,就會引起爆炸。
燃燒的條件
物質燃燒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可燃物;溫度達到該可燃物的著火點;要有助燃劑,常用的有氧氣等。
3.常用的滅火方法及原理
滅火方法及原理:隔絕空氣、降低溫度至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撤離可燃物。
4.了解火災自救的一般方法
(1).室內濃煙密布時,應俯伏在地上爬行,并用 濕毛巾掩蓋口鼻。
(2).用濕毛巾等物品塞住門和窗的縫隙
(3).在背火的門窗前呼救。
5.氧化反應: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
■考點④空氣中氧氣含量(體積分數)的測定
⑴實驗原理:足量的紅磷在密閉容器中燃燒,消耗氧氣,生成白色固體五氧化二磷。密閉容器內壓強減小,大氣壓將水壓入容器,通過測定進入容器中的水的體積來測定氧氣在空氣中的體積分數。
⑵實驗裝置
⑶化學方程式:4P+5O22P2O5。
⑷實驗現象:紅磷燃燒,生成大量白煙,冷卻至室溫,打開止水夾,水進入集氣瓶且進入的水的體積約占集氣瓶中空氣體積的1/5。
⑸實驗結論: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1/5。
⑹誤差分析
(1)測量結果小于的原因
①紅磷用量過少,氧氣未消耗盡。
②裝置的氣密性不好,當集氣瓶內氧氣消耗盡后,裝置冷卻過程中,瓶內壓強減小,瓶外空氣進人
集氣瓶。
③裝置未冷卻至室溫就打開彈簀夾。
(2)測量結果大于的原因
①點燃紅磷后,塞瓶塞太慢,致使部分空氣因膨脹逸出。
②彈簧夾未夾緊,在紅磷燃燒過程中,有少量瓶內氣體沿導管排出。
■考點⑤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⑴實驗原理
2KMnO4K2MnO4+MnO2+O2↑
2KClO32KCl+3O2↑
2H2O22H2O+O2↑
⑵發生裝置
固體加熱型   固液常溫型
⑶收集方法
⑷操作步驟:查、裝、定、點、收、離、熄(適用于固體加熱型);查、裝、收、正(適用于固液常溫型)。
⑸檢驗方法:將帶火星的木條插入集氣瓶中,如果木條復燃,證明是氧氣。
⑹驗滿方法: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時,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如果木條復燃,證明氧氣已收集滿;用排水法收集時,當有大氣泡從集氣瓶口冒出時,表明氧氣已收集滿。
⑺注意事項
①實驗第一步需要檢查裝置氣密性;
②加熱時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防止凝結在試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回試管底部使試管破裂);
③加熱時應先使試管均勻受熱,再集中在藥品部位加熱;
④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氣后,先撤導管后撤酒精燈(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使試管破裂);
⑤用KMnO4制取O2時,試管口放一小團棉花(防止加熱時KMnO4小顆粒進入導管);
⑥在固液常溫型裝置中使用長頸漏斗時,長頸漏斗要伸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漏氣。
■考點⑥催化劑
⑴“一變、二不變”,即催化劑改變化學反應速率,自身的化學性質和質量在反應前后不發生變化。
⑵具有高度的選擇性(或專一性)。一種催化劑并非對所有的化學反應都有催化作用,例如二氧化錳在氯酸鉀受熱分解的反應中起催化作用,加快化學反應速率,但對其他的化學反應就不一定有催化作用。
⑶某些化學反應并非只有一種催化劑,例如氯酸鉀受熱分解的反應中能起催化作用的還有氧化銅。
■考點⑦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
⑴反應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⑵實驗裝置
A B
⑶實驗步驟:茶(檢查)→莊(裝藥)→定(固定)→壽(收集)→宴(驗滿)。
⑷收集方法:由于CO2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大,且不與空氣中的成分發生反應,故宜采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⑸驗滿方法:將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若木條熄滅,則證明已經集滿(見圖C)。

C D
⑹檢驗方法: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見圖D),或將少量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氣瓶內振蕩,若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證明該氣體是CO2。
⑺注意事項
①若用圖A裝置制取二氧化碳,長頸漏斗末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以防氣體逸出。
②收集氣體時,瓶口蓋上玻璃片,集氣瓶內的導管應伸到集氣瓶底部,利于排盡空氣。
③使用圖A裝置時,檢查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是先用彈簧夾夾緊橡膠管,然后向長頸漏斗中注水,若漏斗中形成一段穩定的液柱或液面不下降,則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
⑻藥品的選用
①不可用濃鹽酸代替稀鹽酸,因為濃鹽酸具有揮發性,會使收集的CO2氣體不純。
②不可用稀硫酸代替稀鹽酸,因為稀硫酸與石灰石(或大理石)反應生成的硫酸鈣微溶于水,其覆蓋在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表面,阻止CaCO3與酸的接觸,使反應不能持續進行。
③不可用K2CO3、Na2CO3代替石灰石(或大理石),因為K2CO3、Na2CO3是粉末狀固體,與稀鹽酸反應速率過快,不利于收集CO2氣體。
■考點⑧氧氣的性質
(1)與非金屬單質反應,如2H2+O22H2O、C+O2CO2、S+O2SO2。
(2)與金屬單質反應,如2Mg+O22MgO、3Fe+2O2Fe3O4。
(3)與化合物反應,如2CO+O22CO2、CH4+2O2CO2+2H2O。
(4)常見固體物質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的實驗
物質(顏色) 燃燒現象 實驗要點及解析
木炭(灰黑色) 在空氣中:持續紅熱、放熱;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發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盛有木炭的燃燒匙應由上而下緩慢地伸入集氣瓶中
硫(淡黃色) 在空氣中:發出微弱的淡藍色火焰,放熱,生成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在氧氣中: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 硫的用量不能過多;盛有硫的燃燒匙應由上而下緩慢地伸入集氣瓶中;實驗前應在集氣瓶中加入少量水,用于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氣體;瓶口蓋一塊毛玻璃片
紅磷(暗紅色) 發出黃色火焰,放熱,產生大量白煙 實驗前應在集氣瓶中加入少量水,用于吸收生成的固體顆粒
鐵絲(銀白色) 在空氣中為紅熱狀態;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熱,生成黑色固體 鐵絲應繞成螺旋狀,增大與氧氣的接觸面積;鐵絲的末端系一根火柴,便于引燃鐵絲;實驗前應在集氣瓶底部加入少量水或細沙,防止高溫熔融物濺落,炸裂集氣瓶底部
鎂(銀白色) 劇烈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放熱,生成白色固體 用坩堝鉗夾持,在酒精燈火焰上緩慢加熱
■考點⑨二氧化碳與一氧化碳的比較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物理 性質 色、味、態 無色、無味的氣體 無色、無味的氣體
密度 密度比空氣大 密度比空氣略小
溶解性 能溶于水 難溶于水
化學 性質 可燃性 一般情況下,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 具有可燃性
還原性 不具有還原性,具有氧化性 具有還原性
與水反應 CO2+H2O=H2CO3; 碳酸不穩定,易分解:H2CO3=H2O+CO2↑ 不與水反應
與澄清石灰水反應 Ca(OH)2+CO2=CaCO3↓+H2O 不與澄清石灰水反應
用途 ⑴滅火;⑵工業原料; ⑶干冰可作制冷劑;⑷溫室里的氣體肥料 作燃料,冶煉金屬
■考點⑩自然界中的氧循環
氧循環是指大自然中氧氣的含量會隨著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質的燃燒等減少,但又會隨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這樣周而復始地進行循環,使大氣中氧氣的含量保持相對恒定的過程。
■考點 自然界中的碳循環
碳循環:①CO2光合作用→有機物→植物呼吸作用→CO2
②CO2光合作用→有機物→動物呼吸作用―→體內氧化→CO2
③CO2光合作用→有機物→動植物殘體→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O2
④CO2光合作用→有機物→動植物殘體→地下漫長反應→煤、石油、天然氣→CO2
■考點1空氣的主要成分及用途
[典例1](2023春 鄞州區期末)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
B.空氣中氧氣的質量占21%,氮氣占78%
C.在通常狀況下,無色、無味的氣體一定是空氣
D.空氣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它是由空氣一種成分組成
◆變式訓練(2023春 東陽市月考)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下列對空氣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二氧化碳在空氣中含量增多會引起溫室效應,屬于空氣污染物
B.空氣中的稀有氣體沒有任何價值
C.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屬于可燃物
D.按體積分數計算,空氣中約含有氮氣78%,氧氣21%,其他氣體和雜質1%
■考點2空氣污染
[典例2](2023 拱墅區模擬)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我國提出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即CO2的排放量和吸收量達到平衡。下列做法符合這一主題的是(  )
A.大力推廣燃油車 B.露天焚燒垃圾 C.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D.工廠直接排放廢氣
◆變式訓練空氣質量指數(AQI) 是一種評價大氣環境質量狀況簡單而直觀的指標。目前不計入空氣質量指數的污染物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
■考點3氧化與燃燒
[典例3](2023 龍灣區二模)火折子被譽為古代的“打火機”(如圖),其制作與使用方法如下:
①將棉花、松香、硫磺等可燃物混合
②將混合后的可燃物卷起、壓實、捆緊
③點燃后裝入竹簡,竹簡蓋子上有小孔
④使用時取下蓋子,吹一下就能復燃
其中有助于燃燒的是(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變式訓練(2023春 上城區期中)每年都有因用火不當而引發火夾,造成重大損失,下列關于滅火與逃生的說法錯誤的是(  )
A.炒菜時油鍋著火,立即蓋上鍋蓋
B.實驗桌上酒精燈打翻著火,用濕抹布蓋滅
C.高樓發生火災,應跳樓逃生
D.電器著火,應切斷電源再用滅火器滅火
■考點4空氣中氧氣含量
[典例4](2023春 柯橋區月考)實驗室里可用如圖裝置粗略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圖中注射器內有一可自由滑動的活塞,活塞左端管內密封有空氣,右端跟外界空氣相通.實驗開始前活塞處在刻度5厘米處.實驗時,用熱水對玻璃管內足量的白磷微熱,反應開始就撤離熱水,待反應結束后冷卻至室溫.整個實驗過程觀察到活塞移動的情況是(  )
A.向左移動4厘米刻度附近停止
B.向右移動到6厘米刻度附近停止
C.先向右移動,再向左移動到5厘米刻度附近停止
D.先向右移動,再向左移動到4厘米刻度附近停止
◆變式訓練(2023秋 慈溪市校級月考)將盛滿氧氣且等容積、等質量(含瓶塞、導管、燃燒匙及瓶內少量的細砂)的兩個集氣瓶置于天平的左右兩盤,關閉止水夾。調至平衡。放入等質量的白磷和木炭(如圖所示),塞緊瓶塞,然后分別設法將其點燃,使二者充分燃燒后并冷卻至室溫,打開止水夾(a),此時的天平(  )
A.偏向左 B.偏向右 C.仍處于刻度盤中央 D.先向左偏后向右偏
■考點5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典例5](2023春 杭州期末)實驗室若直接用30%的過氧化氫制取氧氣,反應速率太快。為獲得平穩的氣流,下列裝置能實現的是(  )
A.B.C.D.
◆變式訓練(2023春 下城區校級期中)某化學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的裝置來制取干燥的氧氣,并測定實驗中生成的氧氣體積。裝置氣密性良好,圖Ⅰ中的燃燒匙內裝有二氧化錳,燃燒匙可以上下移動,干燥管內裝有足量堿石灰(可以吸收水蒸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將裝置Ⅰ分別與裝置Ⅱ、Ⅲ、Ⅳ、V連接,均能達到測定氧氣體積的目的
B.若用裝置V測量生成氧氣的體積,集氣瓶上方原有的空氣會使測量結果偏大
C.若用裝置Ⅳ收集氧氣,可將帶火星的木條放置在b處導管口驗滿
D.若用裝置Ⅰ與裝置V量組合測量生成氧氣的體積,實驗時先連接裝置Ⅰ和V,后將燃燒匙伸到液面以下
■考點6催化劑
[典例6](2023秋 江北區期中)李明同學對催化劑進行了總結,下列有關催化劑敘述正確的是(  )
A.催化劑都能加快其他物質的反應速度
B.催化劑可以增加生成物的質量
C.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后化學性質不變
D.化學反應前后質量不變的物質,就是催化劑
◆變式訓練(2023秋 高新區期中)工業上合成氨的微觀過程如圖所示,其中不同的圓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參加反應的兩種分子個數比為3:1
B.該反應為化合反應
C.反應前后保持不變的粒子是原子
D.反應前后催化劑的質量性質保持不變
■考點7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
[典例7](2023春 金華月考)興趣小組在實驗室制取CO2發生裝置中連接壓強傳感器,如圖一。測得實驗過程中試管內氣體壓強變化情況如圖二。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ab段試管中液面逐漸上升
B.bc段反應物固體與液體脫離接觸
C.c點的對應操作是打開彈簧夾
D.cd段二氧化碳氣體輸出
◆變式訓練(2023春 甌海區月考)實驗室制取CO2有以下步驟:①連接好裝置;②向試管中小心放入幾小塊石灰石;③向試管中小心注入適量稀鹽酸;④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⑤收集產生的氣體;⑥用燃燒的木條檢驗集氣瓶是否收集滿CO2,以上操作按由先至后的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③②④⑤⑥ D.③①②④⑤⑥
■考點8氧氣的性質
[典例8]下列關于氧氣物理性質說法錯誤的是(  )
A.通常狀況下氧氣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
B.魚類能在水中生活,證明氧氣易溶于水
C.通常狀況下,氧氣的密度大于空氣
D.通過低溫加壓,可使氧氣液化成淡藍色的液體
◆變式訓練如圖分別是細鐵絲在空氣和氧氣中點燃后的實驗現象圖,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
A.細鐵絲繞成螺旋狀是為了增大鐵絲的受熱面積和集中熱量
B.集氣瓶中的水能吸收鐵絲燃燒放出的熱,防止集氣瓶炸裂
C.細鐵絲在氧氣中反應的實驗現象為火光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鐵
D.上述實驗現象的區別原因在于氧氣濃度的不同
■考點9二氧化碳與一氧化碳的比較
[典例9]下列關于二氧化碳與一氧化碳的比較,錯誤的是(  )
A.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可用于光合作用
B.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氧化碳難溶于水
C.二氧化碳無毒,一氧化碳易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引起中毒
D.一個二氧化碳分子比一個一氧化碳分子多一個氧原子
◆變式訓練(2023 開福區校級三模)“歸納與比較”是化學學習的主要方法,下列關于CO2與CO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組成:二氧化碳與一氧化碳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
B.性質:都難溶于水,且都能燃燒
C.用途:固體CO可用于人工降雨;CO2可用于工業冶金
D.危害:CO大量排放會導致溫室效應加劇;CO2有毒會造成空氣污染
■考點10自然界中的氧循環
[典例10](2023春 桐鄉市月考)如圖為大自然中的氧循環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氧循環過程中發生的是化學變化
B.物質燃燒說明氧氣能支持燃燒,說明氧氣具有可燃性
C.食物腐爛發生的是緩慢氧化反應
D.氧氣能供給動植物呼吸,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變式訓練(2023秋 慈溪市校級月考)自然界中的氧循環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氧循環”中循環的是(  )
氧氣 B.二氧化碳 C.氧元素 D.水
■考點11自然界中的碳循環
[典例11]遵循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規律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下列關于碳循環和氧循環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碳循環和氧循環過程中均發生了化學變化
B.碳循環和氧循環分別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循環
C.綠色植物的生長過程中只涉及碳循環
D.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不會破壞碳一氧平衡
◆變式訓練(2023春 濱江區期末)在杭州亞運村西北側的“世紀變”,成立了全省首個“電力能源碳中和技術示范基地”。這座變電站獲得了權威機構頒發的《碳中和證書》,節能減碳成效已經獲得認可,以上措施可緩解的環境問題是 。如圖甲是小濱驗證該問題的實驗裝置,在 (填“陽光”或“黑暗”)下一段時間后,可觀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動。
此外,根據研究發現海洋吸收二氧化碳有三種方式(圖乙)。

(1)自然溶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能不斷地溶解到海水中。研究表明,海水溫度越低,單位體積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一年四季中,單位體積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最多的是 季。
(2)植物固碳:近海灘涂上的紅樹林、海洋浮游植物等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最終這些碳元素隨著植物殘體沉積到海底。植物固碳只能發生在海洋的淺層,超過一定深度不能發生,其原因是 。
(3)碳酸鹽泵:貝殼類、珊瑚等海洋生物將碳元素以碳酸鈣的形式沉積起來。某地貝殼堤儲存了約4億噸貝殼,其中95%為碳酸鈣,則該地貝殼堤固定了 億噸碳元素?
1.(2023 上海)下列滅火措施中,主要利用取走可燃物原理滅火的是(  )
A.油鍋著火,蓋上鍋蓋
B.森林著火,鋸走樹木
C.柴堆著火,用水澆滅
D.酒精燈著火,蓋上濕抹布
2.2013年1月,我省發布了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參與空氣質量評價的主要污染物為PM10、PM2.5、…等6項指標,在發布的6項指標中,不包括下列哪種物質(  )
A.SO2 B.NO2 C.CO2 D.CO
3.小明在生活中觀察到:點燃的小木棒燃燒端朝上,往往沒燃盡就熄滅,而燃燒端朝下,往往不易熄滅。從燃燒的條件來看,你認為燃燒端朝上的小木棒,沒燃盡就熄滅的最主要原因是 ,若將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燒端朝上也不易熄滅,請說明原因 。
4.(2023 金華)“碳達峰”指CO2排放量不再增加,“碳中和”指CO2排放量與減少量相等。我國科研人員利用二氧化碳、氫氣等物質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大致原理如圖所示。
這一技術如果能應用和推廣,將“工廠化”地吸收和利用二氧化碳,有效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完成下列問題。
(1)利用二氧化碳最終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的過程類似綠色植物的 (選填“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或“蒸騰作用”)。
(2)下列做法有助于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是 。
A.植樹造林 B.少用一次性筷子 C.提倡綠色出行
5.(2023 杭州)小金利用如圖甲所示裝置(氣密性良好)和試劑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集氣瓶中空氣的體積為200mL,氧氣傳感器測得集氣瓶內氧氣的體積分數變化曲線如圖乙所示。
(1)實驗開始時,用酒精燈加熱粗銅絲,其目的是 。
(2)反應開始到止水夾打開前,集氣瓶內可觀察到的現象是 。
(3)小金提出“倒吸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除以200mL等于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據圖乙分析,此說法 (選填“正確”或“錯誤”),說明理由: 。
1.(2023 溫州模擬)如圖為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裝置,為了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氣,應該選擇(  )
A. B. C. D.
2.(2023 椒江區校級二模)在一次野外燒烤活動中,小文用手搖鼓風機給炭火送風(如圖),使木炭燃燒更劇烈,這是因為使用手搖鼓風機(  )
A.降低了木炭的溫度
B.升高木炭周圍空氣的溫度
C.降低了木炭的著火點
D.使木炭表面接觸更多空氣
3.(2023 寧波模擬)下列對二氧化碳的認識正確的是(  )
A.組成--含有碳和氧兩種單質
B.性質--與一氧化碳類似,能與碳酸鹽反應
C.用途--可用于滅火
D.制取--實驗室中常用碳與氧氣通過化合反應獲得
4.(2023 平陽縣二模)如圖表示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的部分過程,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A是生產者,D是分解者
B.圖中箭頭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動方向
C.①②③④過程中能量逐級遞減
D.圖中ABCD代表的生物共同構成群落
5.近地面的臭氧是由于氮氧化物等在陽光照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產生的.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臭氧與氧氣的化學性質不同
B.臭氧是空氣質量指數的污染物之一
C.汽車尾氣大量排放會導致臭氧污染
D.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擋臭氧的吸入
(2023 杭州模擬)小剛在做“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請根據下圖來回答。
(1)裝配制取氧氣的裝置時,需用到圖甲中的儀器有 。(填數字序號)
(2)若高錳酸鉀里有雜質(雜質加熱不分解),為了測定高錳酸鉀的純度,小剛用圖乙所示的量筒來測量產生氧氣的體積,為了使得到的實驗數據準確,他開始收集氣體的時間點應該是 。
A.檢驗產生的氣體純度之后
B.冒出氣泡連續且均勻時
C.導管口剛有氣泡冒出時
7.有一種奇妙的蠟燭,其燭芯由普通棉線、金屬粉末X和石蠟組成。用傳感器測出其三層火焰的溫度(如圖),檢測其焰心主要成分為石蠟蒸氣。
觀察發現:當蠟燭燃燒時,X并不燃燒;吹滅蠟燭瞬間,未冷卻的X立即燃燒,重新引燃蠟燭。
(1)根據以上現象,金屬X的著火點最有可能是 (選填字母);
A.400℃ B.280℃ C.150℃ D.20℃
(2)請解釋“蠟燭燃燒時,X不燃燒;吹滅蠟燭瞬間,X立即燃燒”的原因 。
8.(2023 柯橋區二模)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用如圖裝置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省略儀器的定裝置)。
(1)實驗開始后,關閉K3,打開K1、K2。裝置左側通入CO2,一段時間后 中紙花變紅,其原因為 (用化學方程式解釋)。
同時B中短蠟燭熄滅,關閉K2,片刻后長蠟燭也熄滅,說明CO2具有的性質是 。
(2)關閉K1、K4,打開K3,觀察D中現象 ,一段時間后再打開K4繼續觀察,則整個過程D中的現象為 。
9.2022年在北京舉辦了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如圖甲是冬奧會標志性場館“冰絲帶”,屆時該場館將利用無處不在的“空氣能”為3000m2場館供暖,從而實現每年減排二氧化碳160t,進而可緩解的環境問題是 。如圖乙是小科驗證該問題的實驗裝置,在 (填“陽光”或“黑暗”)下一段時間后,可觀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動。
10.(2023春 臨海市期末)如圖為某市2023年5月1日~14日空氣質量指數(AQI)趨勢圖(圖甲)及空氣質量等級分類標準(圖乙)。請回答:
(1)5月1日~7日,該市的空氣質量以 (填空氣質量等級)為主。
(2)可吸入顆粒物已成為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為保持并改善空氣質量,請提出一項可行的措施 。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1.2空氣與水是重要的物質(1)-空氣
考點分布 考查頻率 命題趨勢
考點1 空氣的主要成分及用途 ☆ 關于空氣部分,在選擇題中會比較簡單,在實驗中會考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及誤差的考法,每年都會有考題出現,所以學生要學會知道空氣主要成分的體積分數,認識空氣對人類的重要作用;認識氧氣、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質,學會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描述自然界中氧、碳及氮的循環,了解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加劇等環境問題及對人類的影響。
考點2 空氣污染 ☆☆
考點3 氧化與燃燒 ☆☆
考點4空氣中氧氣含量 ☆☆☆
考點5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
考點6催化劑 ☆☆
考點7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 ☆☆
考點8氧氣的性質 ☆☆☆
考點9二氧化碳與一氧化碳的比較 ☆☆
考點10自然界中的氧循環 ☆
考點11自然界中的碳循環 ☆
■考點①空氣中主要成分及用途
⑴氧氣:在空氣中的體積分數約為21%,無色、無味,不易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氣,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在一定條件下能與多種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具有氧化性。主要用于供給呼吸、支持燃燒。
⑵氮氣:在空氣中的體積分數約為78%,無色、無味,不溶于水,化學性質較不活潑。主要用于制硝酸和氮肥,用作保護氣,醫療上用于冷凍麻醉。
⑶稀有氣體:在空氣中的體積分數約為0.93%,無色、無味,化學性質不活潑,通電時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主要用作保護氣,可制成電光源,氦氣可用來填充探空氣球。
⑷二氧化碳:在空氣中的體積分數約為0.04%,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一般情況下,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主要用于滅火。
■考點②空氣污染
1.溫室效應的成 因及利弊
成因:由于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再加上森林面積因亂砍濫伐而急劇減少,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較快。
利弊:溫室效應是保證地球上的氣溫適于動植物生存的必要條件,適度的溫室效應對于人類和各種動植物來說是非常有益的。但溫室效應加劇可使大氣溫度過高,引起氣候反常,給人類帶來災難。
2.人類緩解溫室效應加劇的方法
大力推行植樹造林活動,吸收CO2(增加溫室氣體的去路)。
通過改善能源結構,開發新能源,如核能、水能等,改造廠房、燃油工具等減少CO2的排放量(減少溫室氣體的來源)。
3.空氣污染的來源及防治方法
臭氧層的作用
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對人的皮膚、眼睛甚至免疫系統都會造成傷害。它還會影響水生生物的生長,破壞植物體內的葉綠素,從而阻礙各種農作物和樹木的光合作用。而臭氧層則能吸收大部分的紫外線,對生物起到保護的作用。
4.酸雨
(1)成因: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過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質,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稱為酸雨。酸雨中主要的有害物質是硫酸和硝酸。
(2)危害:酸雨不僅危害健康,而且使水域和土壤酸化,損害農作物和林木生長,危害漁業,腐蝕建筑物、工廠設備和文化古跡。
5.空氣污染物
空氣污染物有SO2、煙塵、汽車尾氣、可吸人顆粒物等,這些污染物主要是由煤、石油的燃燒,工業廢氣任意排放等人類活動造成的。目前計入空氣質量指數的污染物有SO2、CO、NO2 ,O3和顆粒物等。
⑴常見的空氣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煙塵等。
⑵酸雨:pH<5.6的酸性降水。
⑶PM2.5:環境空氣中粒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
6.防治空氣污染的方法
制定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控制污染源,減少廢氣的排放,提倡使用無污染能源,加強空氣質量預報,改善環境狀況,積極植樹造林、種草等。
■考點③氧化與燃燒
緩慢氧化和劇烈氧化的過程.
1.緩慢氧化是進行速度緩慢甚至在短期內不易察覺、沒有發光但會放熱的一種氧化反應。常見的緩慢氧化有金屬的銹蝕、呼吸作用和食物的腐敗等。
2.燃燒是指可燃物跟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劇烈的氧化反應。如果燃燒以極快的速度在有限的空間里發生,瞬間累積大量的熱,使氣體體積急劇地膨脹,就會引起爆炸。
燃燒的條件
物質燃燒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可燃物;溫度達到該可燃物的著火點;要有助燃劑,常用的有氧氣等。
3.常用的滅火方法及原理
滅火方法及原理:隔絕空氣、降低溫度至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撤離可燃物。
4.了解火災自救的一般方法
(1).室內濃煙密布時,應俯伏在地上爬行,并用 濕毛巾掩蓋口鼻。
(2).用濕毛巾等物品塞住門和窗的縫隙
(3).在背火的門窗前呼救。
5.氧化反應: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
■考點④空氣中氧氣含量(體積分數)的測定
⑴實驗原理:足量的紅磷在密閉容器中燃燒,消耗氧氣,生成白色固體五氧化二磷。密閉容器內壓強減小,大氣壓將水壓入容器,通過測定進入容器中的水的體積來測定氧氣在空氣中的體積分數。
⑵實驗裝置
⑶化學方程式:4P+5O22P2O5。
⑷實驗現象:紅磷燃燒,生成大量白煙,冷卻至室溫,打開止水夾,水進入集氣瓶且進入的水的體積約占集氣瓶中空氣體積的1/5。
⑸實驗結論: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1/5。
⑹誤差分析
(1)測量結果小于的原因
①紅磷用量過少,氧氣未消耗盡。
②裝置的氣密性不好,當集氣瓶內氧氣消耗盡后,裝置冷卻過程中,瓶內壓強減小,瓶外空氣進人
集氣瓶。
③裝置未冷卻至室溫就打開彈簀夾。
(2)測量結果大于的原因
①點燃紅磷后,塞瓶塞太慢,致使部分空氣因膨脹逸出。
②彈簧夾未夾緊,在紅磷燃燒過程中,有少量瓶內氣體沿導管排出。
■考點⑤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⑴實驗原理
2KMnO4K2MnO4+MnO2+O2↑
2KClO32KCl+3O2↑
2H2O22H2O+O2↑
⑵發生裝置
固體加熱型   固液常溫型
⑶收集方法
⑷操作步驟:查、裝、定、點、收、離、熄(適用于固體加熱型);查、裝、收、正(適用于固液常溫型)。
⑸檢驗方法:將帶火星的木條插入集氣瓶中,如果木條復燃,證明是氧氣。
⑹驗滿方法: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時,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如果木條復燃,證明氧氣已收集滿;用排水法收集時,當有大氣泡從集氣瓶口冒出時,表明氧氣已收集滿。
⑺注意事項
①實驗第一步需要檢查裝置氣密性;
②加熱時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防止凝結在試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回試管底部使試管破裂);
③加熱時應先使試管均勻受熱,再集中在藥品部位加熱;
④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氣后,先撤導管后撤酒精燈(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使試管破裂);
⑤用KMnO4制取O2時,試管口放一小團棉花(防止加熱時KMnO4小顆粒進入導管);
⑥在固液常溫型裝置中使用長頸漏斗時,長頸漏斗要伸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漏氣。
■考點⑥催化劑
⑴“一變、二不變”,即催化劑改變化學反應速率,自身的化學性質和質量在反應前后不發生變化。
⑵具有高度的選擇性(或專一性)。一種催化劑并非對所有的化學反應都有催化作用,例如二氧化錳在氯酸鉀受熱分解的反應中起催化作用,加快化學反應速率,但對其他的化學反應就不一定有催化作用。
⑶某些化學反應并非只有一種催化劑,例如氯酸鉀受熱分解的反應中能起催化作用的還有氧化銅。
■考點⑦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
⑴反應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⑵實驗裝置
A B
⑶實驗步驟:茶(檢查)→莊(裝藥)→定(固定)→壽(收集)→宴(驗滿)。
⑷收集方法:由于CO2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大,且不與空氣中的成分發生反應,故宜采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⑸驗滿方法:將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若木條熄滅,則證明已經集滿(見圖C)。

C D
⑹檢驗方法: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見圖D),或將少量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氣瓶內振蕩,若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證明該氣體是CO2。
⑺注意事項
①若用圖A裝置制取二氧化碳,長頸漏斗末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以防氣體逸出。
②收集氣體時,瓶口蓋上玻璃片,集氣瓶內的導管應伸到集氣瓶底部,利于排盡空氣。
③使用圖A裝置時,檢查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是先用彈簧夾夾緊橡膠管,然后向長頸漏斗中注水,若漏斗中形成一段穩定的液柱或液面不下降,則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
⑻藥品的選用
①不可用濃鹽酸代替稀鹽酸,因為濃鹽酸具有揮發性,會使收集的CO2氣體不純。
②不可用稀硫酸代替稀鹽酸,因為稀硫酸與石灰石(或大理石)反應生成的硫酸鈣微溶于水,其覆蓋在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表面,阻止CaCO3與酸的接觸,使反應不能持續進行。
③不可用K2CO3、Na2CO3代替石灰石(或大理石),因為K2CO3、Na2CO3是粉末狀固體,與稀鹽酸反應速率過快,不利于收集CO2氣體。
■考點⑧氧氣的性質
(1)與非金屬單質反應,如2H2+O22H2O、C+O2CO2、S+O2SO2。
(2)與金屬單質反應,如2Mg+O22MgO、3Fe+2O2Fe3O4。
(3)與化合物反應,如2CO+O22CO2、CH4+2O2CO2+2H2O。
(4)常見固體物質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的實驗
物質(顏色) 燃燒現象 實驗要點及解析
木炭(灰黑色) 在空氣中:持續紅熱、放熱;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發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盛有木炭的燃燒匙應由上而下緩慢地伸入集氣瓶中
硫(淡黃色) 在空氣中:發出微弱的淡藍色火焰,放熱,生成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在氧氣中: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 硫的用量不能過多;盛有硫的燃燒匙應由上而下緩慢地伸入集氣瓶中;實驗前應在集氣瓶中加入少量水,用于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氣體;瓶口蓋一塊毛玻璃片
紅磷(暗紅色) 發出黃色火焰,放熱,產生大量白煙 實驗前應在集氣瓶中加入少量水,用于吸收生成的固體顆粒
鐵絲(銀白色) 在空氣中為紅熱狀態;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熱,生成黑色固體 鐵絲應繞成螺旋狀,增大與氧氣的接觸面積;鐵絲的末端系一根火柴,便于引燃鐵絲;實驗前應在集氣瓶底部加入少量水或細沙,防止高溫熔融物濺落,炸裂集氣瓶底部
鎂(銀白色) 劇烈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放熱,生成白色固體 用坩堝鉗夾持,在酒精燈火焰上緩慢加熱
■考點⑨二氧化碳與一氧化碳的比較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物理 性質 色、味、態 無色、無味的氣體 無色、無味的氣體
密度 密度比空氣大 密度比空氣略小
溶解性 能溶于水 難溶于水
化學 性質 可燃性 一般情況下,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 具有可燃性
還原性 不具有還原性,具有氧化性 具有還原性
與水反應 CO2+H2O=H2CO3; 碳酸不穩定,易分解:H2CO3=H2O+CO2↑ 不與水反應
與澄清石灰水反應 Ca(OH)2+CO2=CaCO3↓+H2O 不與澄清石灰水反應
用途 ⑴滅火;⑵工業原料; ⑶干冰可作制冷劑;⑷溫室里的氣體肥料 作燃料,冶煉金屬
■考點⑩自然界中的氧循環
氧循環是指大自然中氧氣的含量會隨著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質的燃燒等減少,但又會隨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這樣周而復始地進行循環,使大氣中氧氣的含量保持相對恒定的過程。
■考點 自然界中的碳循環
碳循環:①CO2光合作用→有機物→植物呼吸作用→CO2
②CO2光合作用→有機物→動物呼吸作用―→體內氧化→CO2
③CO2光合作用→有機物→動植物殘體→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O2
④CO2光合作用→有機物→動植物殘體→地下漫長反應→煤、石油、天然氣→CO2
■考點1空氣的主要成分及用途
[典例1](2023春 鄞州區期末)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
B.空氣中氧氣的質量占21%,氮氣占78%
C.在通常狀況下,無色、無味的氣體一定是空氣
D.空氣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它是由空氣一種成分組成
【答案】A
【解答】解:A、在通常情況下,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故A正確;
B、空氣的成分按體積計算,大約是:氮氣78%,氧氣21%,則空氣中氧氣的質量占21%,氮氣占78%是錯誤的;
C、在通常狀況下,無色、無味的氣體不一定是空氣,如氧氣也是無色無味的,故C錯誤;
D、空氣不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它是由多種成分組成,故D錯誤。
故選:A。
◆變式訓練(2023春 東陽市月考)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下列對空氣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二氧化碳在空氣中含量增多會引起溫室效應,屬于空氣污染物
B.空氣中的稀有氣體沒有任何價值
C.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屬于可燃物
D.按體積分數計算,空氣中約含有氮氣78%,氧氣21%,其他氣體和雜質1%
【答案】D
【解答】解:A.二氧化碳是空氣中的組成成分,不屬于空氣污染物,故選項錯誤;
B.稀有氣體的用途有:做各種電光源、作保護氣等,所以稀有氣體也有價值,故選項錯誤;
C.氧氣能夠支持燃燒,但氧氣沒有可燃性,所以氧氣不能燃燒,不是可燃物,故選項錯誤;
D.按體積分數(不是質量)計算,空氣中約含有氮氣78%,氧氣21%,其他氣體和雜質1%,故選項正確;
故選:D。
■考點2空氣污染
[典例2](2023 拱墅區模擬)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我國提出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即CO2的排放量和吸收量達到平衡。下列做法符合這一主題的是(  )
A.大力推廣燃油車 B.露天焚燒垃圾 C.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D.工廠直接排放廢氣
【答案】C
【解答】:A、大力推廣燃油車,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做法與“碳中和”理念不相符,故選項錯誤。
B、露天焚燒垃圾,會產生大量的空氣污染物、二氧化碳,做法與“碳中和”理念不相符,故選項錯誤。
C、乘坐公共交通出行,能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做法與“碳中和”理念相符,故選項正確。
D、工廠直接排放廢氣,會排放大量的空氣污染物、二氧化碳,做法與“碳中和”理念不相符,故選項錯誤。
故選:C。
◆變式訓練空氣質量指數(AQI) 是一種評價大氣環境質量狀況簡單而直觀的指標。目前不計入空氣質量指數的污染物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
【答案】A
【解答】解:A、二氧化碳,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二氧化碳屬于空氣的成分之一,沒有計入空氣污染指數,故A正確;
B、二氧化氮是有毒氣體,是空氣污染物,被計入空氣污染指數,故B錯;
C、二氧化硫是空氣污染物,被計入空氣污染指數,故C錯誤;
D、一氧化碳屬于空氣污染物,被計入空氣污染指數,故D錯誤。
故選:A。
■考點3氧化與燃燒
[典例3](2023 龍灣區二模)火折子被譽為古代的“打火機”(如圖),其制作與使用方法如下:
①將棉花、松香、硫磺等可燃物混合
②將混合后的可燃物卷起、壓實、捆緊
③點燃后裝入竹簡,竹簡蓋子上有小孔
④使用時取下蓋子,吹一下就能復燃
其中有助于燃燒的是(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B
【解答】解:①將棉花、松香、硫磺等可燃物混合,增大了反應物的接觸面積,有助于燃燒。
②將混合后的可燃物卷起、壓實、捆緊,不利于與空氣充分接觸,不利于燃燒。
③點燃后裝入竹簡,竹簡蓋子上有小孔,有利于與空氣充分接觸,有助于燃燒。
④使用時取下蓋子,吹一下就能復燃,是因為補充了空氣,使可燃物與空氣充分接觸,有助于燃燒。
故①③④有助于燃燒。
故選:B。
◆變式訓練(2023春 上城區期中)每年都有因用火不當而引發火夾,造成重大損失,下列關于滅火與逃生的說法錯誤的是(  )
A.炒菜時油鍋著火,立即蓋上鍋蓋
B.實驗桌上酒精燈打翻著火,用濕抹布蓋滅
C.高樓發生火災,應跳樓逃生
D.電器著火,應切斷電源再用滅火器滅火
【答案】C
【解答】解:A、炒菜時油鍋著火,立即蓋上鍋蓋,利用的是隔絕氧氣的滅火原理,故選項說法正確。
B、實驗桌上酒精燈打翻著火,用濕抹布蓋滅,利用的主要是隔絕氧氣的滅火原理,故選項說法正確。
C、高樓發生火災,不能跳樓逃生,否則會導致摔傷或致死,故選項說法錯誤。
D、電器著火,應切斷電源再用滅火器滅火,以防止觸電,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C。
■考點4空氣中氧氣含量
[典例4](2023春 柯橋區月考)實驗室里可用如圖裝置粗略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圖中注射器內有一可自由滑動的活塞,活塞左端管內密封有空氣,右端跟外界空氣相通.實驗開始前活塞處在刻度5厘米處.實驗時,用熱水對玻璃管內足量的白磷微熱,反應開始就撤離熱水,待反應結束后冷卻至室溫.整個實驗過程觀察到活塞移動的情況是(  )
A.向左移動4厘米刻度附近停止
B.向右移動到6厘米刻度附近停止
C.先向右移動,再向左移動到5厘米刻度附近停止
D.先向右移動,再向左移動到4厘米刻度附近停止
【答案】D
【解答】解:白磷燃燒放出大量的熱,裝置內氣體會受熱膨脹,活塞先向右移動;白磷燃燒消耗了裝置內的氧氣,剩余氣體總體積變為原來的,恢復到室溫后,再向左移動,活塞在4厘米刻度處停止。
故選:D。
◆變式訓練(2023秋 慈溪市校級月考)將盛滿氧氣且等容積、等質量(含瓶塞、導管、燃燒匙及瓶內少量的細砂)的兩個集氣瓶置于天平的左右兩盤,關閉止水夾。調至平衡。放入等質量的白磷和木炭(如圖所示),塞緊瓶塞,然后分別設法將其點燃,使二者充分燃燒后并冷卻至室溫,打開止水夾(a),此時的天平(  )
A.偏向左 B.偏向右 C.仍處于刻度盤中央 D.先向左偏后向右偏
【答案】A
【解答】:白磷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消耗氧氣,導致瓶內氣壓減小,木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導致瓶內氣壓無明顯變化,使二者充分燃燒后并冷卻至室溫,左邊瓶內氣壓小于右邊瓶內氣壓,打開彈簧夾(a),二氧化碳氣體進入左瓶,此時的天平指針偏向左。
故選:A。
■考點5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典例5](2023春 杭州期末)實驗室若直接用30%的過氧化氫制取氧氣,反應速率太快。為獲得平穩的氣流,下列裝置能實現的是(  )
A.B.C.D.
【答案】C
【解答】解:用分液漏斗加過氧化氫溶液,將過氧化氫溶液滴入到水中,可以降低濃度,且可以控制液體的滴加的速率,進而控制反應速率,所以發生裝置能達到最佳效果的是C。
故選:C。
◆變式訓練(2023春 下城區校級期中)某化學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的裝置來制取干燥的氧氣,并測定實驗中生成的氧氣體積。裝置氣密性良好,圖Ⅰ中的燃燒匙內裝有二氧化錳,燃燒匙可以上下移動,干燥管內裝有足量堿石灰(可以吸收水蒸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將裝置Ⅰ分別與裝置Ⅱ、Ⅲ、Ⅳ、V連接,均能達到測定氧氣體積的目的
B.若用裝置V測量生成氧氣的體積,集氣瓶上方原有的空氣會使測量結果偏大
C.若用裝置Ⅳ收集氧氣,可將帶火星的木條放置在b處導管口驗滿
D.若用裝置Ⅰ與裝置V量組合測量生成氧氣的體積,實驗時先連接裝置Ⅰ和V,后將燃燒匙伸到液面以下
【答案】D
【解答】解:A.該實驗是制取干燥的氧氣,排水法收集的氧氣不干燥;Ⅲ、Ⅳ無法測定收集的氧氣的體積,故錯誤;
B.量筒內水的體積即為生成的氧氣的體積,所以用裝置V測量生成氧氣的體積,集氣瓶上方原有的空氣對測量結果沒有影響,故錯誤;
C.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若用裝置Ⅳ收集氧氣,氧氣應從b端進入,驗滿時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a端管口處,觀察木條是否復燃,故錯誤;
D.若用裝置Ⅰ與裝置V量組合測量生成氧氣的體積,實驗時先連接裝置Ⅰ和V,后將燃燒匙伸到液面以下,故正確。
故選:D。
■考點6催化劑
[典例6](2023秋 江北區期中)李明同學對催化劑進行了總結,下列有關催化劑敘述正確的是(  )
A.催化劑都能加快其他物質的反應速度
B.催化劑可以增加生成物的質量
C.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后化學性質不變
D.化學反應前后質量不變的物質,就是催化劑
【答案】C
【解答】:A、催化劑能加快其他物質的反應速度,也可以是減慢,故錯誤;
B、催化劑只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對生成物的質量無影響,使用催化劑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質量,故錯誤;
C、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都沒有改變的物質,故正確;
D、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后質量不變,但化學反應前后質量不變的物質不一定就是催化劑,也可能是未參加反應的雜質,故錯誤。
故選:C。
◆變式訓練(2023秋 高新區期中)工業上合成氨的微觀過程如圖所示,其中不同的圓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參加反應的兩種分子個數比為3:1
B.該反應為化合反應
C.反應前后保持不變的粒子是原子
D.反應前后催化劑的質量性質保持不變
【答案】D
【解答】解;A、因為反應后剩余一個由“兩個黑色小球”構成的分子沒有參與反應,所以參加反應的兩種分子個數比為6:2=3:1,故A不符合題意;
B、該反應是兩種物質反應生成一種物質,屬于化合反應,故B不符合題意;
C、該反應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物質的分子,故反應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故C不符合題意;
D、反應前后催化劑的質量和化學性質保持不變,物理性質可能會變,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考點7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
[典例7](2023春 金華月考)興趣小組在實驗室制取CO2發生裝置中連接壓強傳感器,如圖一。測得實驗過程中試管內氣體壓強變化情況如圖二。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ab段試管中液面逐漸上升
B.bc段反應物固體與液體脫離接觸
C.c點的對應操作是打開彈簧夾
D.cd段二氧化碳氣體輸出
【答案】A
【解答】解:A、ab段,產生了二氧化碳氣體,壓強增大,試管中液面逐漸下降,故選項說法錯誤。
B、bc段,壓強不變,石灰石與鹽酸脫離接觸,故選項說法正確。
C、c點之后壓強減小,氣體輸出,說明此時是打開了彈簧夾,裝置內壓強減小,故選項說法正確。
D、cd段壓強減小,說明氣體不斷輸出,證明二氧化碳不斷輸出,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A。
◆變式訓練(2023春 甌海區月考)實驗室制取CO2有以下步驟:①連接好裝置;②向試管中小心放入幾小塊石灰石;③向試管中小心注入適量稀鹽酸;④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⑤收集產生的氣體;⑥用燃燒的木條檢驗集氣瓶是否收集滿CO2,以上操作按由先至后的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③②④⑤⑥ D.③①②④⑤⑥
【答案】B
【解答】解: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驟是:連(連接儀器、組裝實驗裝置)→查(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加(加入固體藥品)→倒(倒入液體藥品)→定(用鐵架臺固定儀器裝置)→收集(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故正確的操作順序為:①④②③⑤⑥。
故選:B。
■考點8氧氣的性質
[典例8]下列關于氧氣物理性質說法錯誤的是(  )
A.通常狀況下氧氣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
B.魚類能在水中生活,證明氧氣易溶于水
C.通常狀況下,氧氣的密度大于空氣
D.通過低溫加壓,可使氧氣液化成淡藍色的液體
【答案】B
【解答】解:A、通常狀況下氧氣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說法正確;
B、魚類能在水中生活,是因為氧氣能溶于水,不能說明是易溶于水,說法錯誤;
C、通常狀況下,氧氣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說法正確;
D、通過低溫加壓,可使氧氣液化成淡藍色的液體,說法正確;
故選:B。
◆變式訓練如圖分別是細鐵絲在空氣和氧氣中點燃后的實驗現象圖,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
A.細鐵絲繞成螺旋狀是為了增大鐵絲的受熱面積和集中熱量
B.集氣瓶中的水能吸收鐵絲燃燒放出的熱,防止集氣瓶炸裂
C.細鐵絲在氧氣中反應的實驗現象為火光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鐵
D.上述實驗現象的區別原因在于氧氣濃度的不同
【答案】C
【解答】:A、細鐵絲繞成螺旋狀是為了增大鐵絲的受熱面積和集中熱量,故選項說法正確。
B、集氣瓶中的水能吸收鐵絲燃燒放出的熱,防止集氣瓶炸裂,故選項說法正確。
C、細鐵絲在氧氣中反應的實驗現象為火光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鐵是實驗結論而不是實驗現象,故選項說法錯誤。
D、氧氣中氧氣的含量比空氣中的大,上述實驗現象的區別原因在于氧氣濃度的不同,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C。
■考點9二氧化碳與一氧化碳的比較
[典例9]下列關于二氧化碳與一氧化碳的比較,錯誤的是(  )
A.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可用于光合作用
B.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氧化碳難溶于水
C.二氧化碳無毒,一氧化碳易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引起中毒
D.一個二氧化碳分子比一個一氧化碳分子多一個氧原子
【答案】A
【解答】解:A、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不能用于光合作用,錯誤;
B、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氧化碳難溶于水,正確;
C、二氧化碳無毒,一氧化碳易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引起中毒,正確;
D、一個二氧化碳分子比一個一氧化碳分子多一個氧原子,正確;
故選:A。
◆變式訓練(2023 開福區校級三模)“歸納與比較”是化學學習的主要方法,下列關于CO2與CO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組成:二氧化碳與一氧化碳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
B.性質:都難溶于水,且都能燃燒
C.用途:固體CO可用于人工降雨;CO2可用于工業冶金
D.危害:CO大量排放會導致溫室效應加劇;CO2有毒會造成空氣污染
【答案】A
【解答】:A、二氧化碳與一氧化碳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故選項說法正確。
B、CO2能溶于水,不能燃燒;CO難溶于水,能燃燒,故選項說法錯誤。
C、固態的CO2可用于人工降雨,可用于氣體肥料;CO具有還原性,可用于工業冶金,故選項說法錯誤。
D、CO2無毒,二氧化碳大量排放會導致溫室效應;CO有毒,會污染空氣,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A。
■考點10自然界中的氧循環
[典例10](2023春 桐鄉市月考)如圖為大自然中的氧循環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氧循環過程中發生的是化學變化
B.物質燃燒說明氧氣能支持燃燒,說明氧氣具有可燃性
C.食物腐爛發生的是緩慢氧化反應
D.氧氣能供給動植物呼吸,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答案】B
【解答】:A、氧循環過程中伴隨著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有新的物質生成,發生的是化學變化,故A說法正確;
B、氧氣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燒,本身不能燃燒,不具有可燃性,故B說法錯誤;
C、食物腐爛過程中有氧氣參加反應,發生的是緩慢氧化反應,故C說法正確;
D、氧氣能供給動植物呼吸,是一種重要的資源,故D說法正確。
故選:B。
◆變式訓練(2023秋 慈溪市校級月考)自然界中的氧循環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氧循環”中循環的是(  )
氧氣 B.二氧化碳 C.氧元素 D.水
【答案】C
【解答】解: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所以自然界中的“氧循環”中的循環的是氧元素。
故選:C。
■考點11自然界中的碳循環
[典例11]遵循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規律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下列關于碳循環和氧循環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碳循環和氧循環過程中均發生了化學變化
B.碳循環和氧循環分別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循環
C.綠色植物的生長過程中只涉及碳循環
D.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不會破壞碳一氧平衡
【答案】A
【解答】解:A、碳循環和氧循環過程中均有新物質生成,均發生了化學變化,說法正確;
B、碳循環和氧循環分別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環,說法錯誤;
C、綠色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既涉及碳循環,也涉及氧循環,說法錯誤;
D、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從而破壞碳一氧平衡,說法錯誤。
故選:A。
◆變式訓練(2023春 濱江區期末)在杭州亞運村西北側的“世紀變”,成立了全省首個“電力能源碳中和技術示范基地”。這座變電站獲得了權威機構頒發的《碳中和證書》,節能減碳成效已經獲得認可,以上措施可緩解的環境問題是 。如圖甲是小濱驗證該問題的實驗裝置,在 (填“陽光”或“黑暗”)下一段時間后,可觀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動。
此外,根據研究發現海洋吸收二氧化碳有三種方式(圖乙)。

(1)自然溶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能不斷地溶解到海水中。研究表明,海水溫度越低,單位體積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一年四季中,單位體積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最多的是 季。
(2)植物固碳:近海灘涂上的紅樹林、海洋浮游植物等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最終這些碳元素隨著植物殘體沉積到海底。植物固碳只能發生在海洋的淺層,超過一定深度不能發生,其原因是 。
(3)碳酸鹽泵:貝殼類、珊瑚等海洋生物將碳元素以碳酸鈣的形式沉積起來。某地貝殼堤儲存了約4億噸貝殼,其中95%為碳酸鈣,則該地貝殼堤固定了 億噸碳元素?
【答案】溫室效應;陽光;左;(1)冬;(2)海洋超過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無法維持生長;(3)0.456。
【解答】:二氧化碳會形成溫室效應,故場館將利用“電力能源碳中和技術示范基地”這座變電站為場館供暖,從而實現減排二氧化碳的作用,會減緩溫室效應;實驗時應該在陽光下進行,由于二氧化碳會產生溫室效應,故盛有二氧化碳的裝置內溫度升高明顯,壓強大于盛有空氣的裝置,會出現水柱左移的現象;
(1)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能不斷地溶解到海水中,單位體積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最多的是冬季,原因是海水溫度越低,單位體積溶解在海水中的CO2越多;
(2)近海灘涂上的紅樹林、海洋浮游植物等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最終這些碳元素隨著植物殘體沉積到海底,植物固碳只能發生在海洋的淺層,超過一定深度不能發生,其原因是海洋超過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無法維持生長;
(3)某地貝殼堤儲存了約4億噸貝殼,其中95%為碳酸鈣,則該地貝殼堤固定了碳元素的質量為4億噸×95%×( x100%)=0.456億噸。
故答案為:溫室效應;陽光;左;(1)冬;(2)海洋超過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無法維持生長;(3)0.456。
1.(2023 上海)下列滅火措施中,主要利用取走可燃物原理滅火的是(  )
A.油鍋著火,蓋上鍋蓋
B.森林著火,鋸走樹木
C.柴堆著火,用水澆滅
D.酒精燈著火,蓋上濕抹布
【答案】B
【解答】解:A、油鍋著火,蓋上鍋蓋是采用了隔絕氧氣的原理來滅火,不合題意;
B、森林著火,鋸走樹木是采用了取走可燃物原理滅火的原理來滅火,符合題意;
C、柴堆著火,用水澆滅是采用了降低溫度至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來滅火,不合題意;
D、酒精燈著火,蓋上濕抹布主要是采用了隔絕氧氣的原理來滅火,不合題意;
故選:B。
2.2013年1月,我省發布了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參與空氣質量評價的主要污染物為PM10、PM2.5、…等6項指標,在發布的6項指標中,不包括下列哪種物質(  )
A.SO2 B.NO2 C.CO2 D.CO
【答案】C
【解答】解:目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項目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顆粒物和臭氧等。
故選:C。
3.小明在生活中觀察到:點燃的小木棒燃燒端朝上,往往沒燃盡就熄滅,而燃燒端朝下,往往不易熄滅。從燃燒的條件來看,你認為燃燒端朝上的小木棒,沒燃盡就熄滅的最主要原因是 ,若將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燒端朝上也不易熄滅,請說明原因 。
【解答】解:燃燒端朝上的小木棒,熱量上升使下端的木條的溫度達不到木頭的著火點,所以沒燃盡就熄滅;若將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燒端朝上也不易熄滅,是因為著火點較低的油燃燒產生的熱量,使小木棒溫度較易達到著火點。
故答案為:小木棒溫度不易達到著火點;著火點較低的油燃燒產生的熱量,使小木棒溫度較易達到著火點。
4.(2023 金華)“碳達峰”指CO2排放量不再增加,“碳中和”指CO2排放量與減少量相等。我國科研人員利用二氧化碳、氫氣等物質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大致原理如圖所示。
這一技術如果能應用和推廣,將“工廠化”地吸收和利用二氧化碳,有效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完成下列問題。
(1)利用二氧化碳最終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的過程類似綠色植物的 (選填“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或“蒸騰作用”)。
(2)下列做法有助于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是 。
A.植樹造林 B.少用一次性筷子 C.提倡綠色出行
【答案】(1)光合作用;(2)ABC。
【解答】:(1)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葡萄糖和氧氣,因此該過程類似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故答案為:光合作用;
(2)A.植樹造林可以加大二氧化碳吸收量,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有助于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
B.少用一次性筷子可以減少樹木的砍伐,有助于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
C.提倡綠色出行可以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從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
故答案為:ABC。
5.(2023 杭州)小金利用如圖甲所示裝置(氣密性良好)和試劑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集氣瓶中空氣的體積為200mL,氧氣傳感器測得集氣瓶內氧氣的體積分數變化曲線如圖乙所示。
(1)實驗開始時,用酒精燈加熱粗銅絲,其目的是 。
(2)反應開始到止水夾打開前,集氣瓶內可觀察到的現象是 。
(3)小金提出“倒吸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除以200mL等于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據圖乙分析,此說法 (選填“正確”或“錯誤”),說明理由: 。
【答案】(1)引燃白磷。
(2)白磷燃燒,產生白煙,放熱。
(3)錯誤;白磷不能把集氣瓶中的氧氣耗盡。
【解答】:(1)實驗開始時,用酒精燈加熱粗銅絲,其目的是引燃白磷。
答案為:引燃白磷。
(2)反應開始到止水夾打開前,集氣瓶內可觀察到的現象是白磷燃燒,產生白煙,放熱。
故答案為:白磷燃燒,產生白煙,放熱。
(3)據圖乙分析,此說法錯誤,是因為白磷不能把集氣瓶中的氧氣耗盡。
故答案為:錯誤;白磷不能把集氣瓶中的氧氣耗盡。
1.(2023 溫州模擬)如圖為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裝置,為了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氣,應該選擇(  )
A. B. C. D.
【答案】A
【解答】:氧氣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氣法來收集,
A、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的氧氣較干燥,用此方法收集氧氣時,導管要伸入到集氣瓶底部,故選項符合題意。
B、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氣中會帶有水蒸氣,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C、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時,導管要伸入到集氣瓶底部,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D、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2.(2023 椒江區校級二模)在一次野外燒烤活動中,小文用手搖鼓風機給炭火送風(如圖),使木炭燃燒更劇烈,這是因為使用手搖鼓風機(  )
A.降低了木炭的溫度
B.升高木炭周圍空氣的溫度
C.降低了木炭的著火點
D.使木炭表面接觸更多空氣
【答案】D
【解答】解:用手搖鼓風機給炭火送風,使木炭燃燒更劇烈,這是因為使用手搖鼓風機能使木炭表面接觸更多空氣。
故選:D。
3.(2023 寧波模擬)下列對二氧化碳的認識正確的是(  )
A.組成--含有碳和氧兩種單質
B.性質--與一氧化碳類似,能與碳酸鹽反應
C.用途--可用于滅火
D.制取--實驗室中常用碳與氧氣通過化合反應獲得
【答案】C
【解答】解:A、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不含碳和氧兩種單質,故選項說法錯誤。
B、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不相似,二氧化碳一般不能與碳酸鹽反應,故選項說法錯誤。
C、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不能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的大,可用于滅火,故選項說法正確。
D、實驗室中常用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C。
4.(2023 平陽縣二模)如圖表示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的部分過程,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A是生產者,D是分解者
B.圖中箭頭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動方向
C.①②③④過程中能量逐級遞減
D.圖中ABCD代表的生物共同構成群落
【答案】C
【解答】解:A、據無機環境中的CO2和甲之間是雙向箭頭,可判斷出A是生產者;分解者除了一個箭頭指向無機環境外,其他箭頭都指進來,因此D為分解者,A正確;
B、圖示是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的部分過程,其中箭頭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動方向,B正確;
C、能量在沿著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食物鏈中不包含分解者,C錯誤;
D、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共同構成群落,因此,圖中ABCD代表的生物共同構成群落,D正確。
故選:C。
5.近地面的臭氧是由于氮氧化物等在陽光照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產生的.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臭氧與氧氣的化學性質不同
B.臭氧是空氣質量指數的污染物之一
C.汽車尾氣大量排放會導致臭氧污染
D.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擋臭氧的吸入
【答案】D
【解答】解:A.3個氧原子構成1個臭氧分子,2個氧原子構成1個氧氣分子,臭氧的化學式為O3,氧氣的化學式為O2,它們的分子結構不相同,則它們的化學性質不相同,故正確;
B.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項目暫定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和臭氧等,故正確;
C.汽車尾氣汽車排放的尾氣中的氮氧化物,如一氧化氮會破壞臭氧層破壞臭氧層,故正確;
D.口罩能阻擋顆粒狀固體粉塵,不能阻擋臭氧這種氣體,故錯誤。
故選:D。
(2023 杭州模擬)小剛在做“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請根據下圖來回答。
(1)裝配制取氧氣的裝置時,需用到圖甲中的儀器有 。(填數字序號)
(2)若高錳酸鉀里有雜質(雜質加熱不分解),為了測定高錳酸鉀的純度,小剛用圖乙所示的量筒來測量產生氧氣的體積,為了使得到的實驗數據準確,他開始收集氣體的時間點應該是 。
A.檢驗產生的氣體純度之后
B.冒出氣泡連續且均勻時
C.導管口剛有氣泡冒出時
【答案】(1)①②④⑥;(2)C。
【解答】:(1)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需要固體加熱型發生裝置,則需用到的儀器有試管、鐵架臺、酒精燈、帶導管的單孔橡皮塞,故選:①②④⑥。
(2)為了使得到的實驗數據準確,小剛開始收集氣體的時間點應該是導管口一有氣泡冒出時,因為要測定高錳酸鉀的純度,應該是收集高錳酸鉀反應產生的所有氣體,而試管內排出的氣體體積等于產生氧氣的體積,所以導管口一有氣泡冒出時就要收集。
故答案為:(1)①②④⑥;(2)C。
7.有一種奇妙的蠟燭,其燭芯由普通棉線、金屬粉末X和石蠟組成。用傳感器測出其三層火焰的溫度(如圖),檢測其焰心主要成分為石蠟蒸氣。
觀察發現:當蠟燭燃燒時,X并不燃燒;吹滅蠟燭瞬間,未冷卻的X立即燃燒,重新引燃蠟燭。
(1)根據以上現象,金屬X的著火點最有可能是 (選填字母);
A.400℃ B.280℃ C.150℃ D.20℃
(2)請解釋“蠟燭燃燒時,X不燃燒;吹滅蠟燭瞬間,X立即燃燒”的原因 。
【答案】(1)C;(2)蠟燭燃燒時,X沒有與氧氣接觸,所以X不燃燒;吹滅蠟燭瞬間,X與氧氣接觸,且焰心溫度高于其著火點,所以X立即燃燒。
【解答】:(1)吹滅蠟燭瞬間,未冷卻的X立即燃燒,說明金屬X的著火點等于或略低于石蠟蒸氣的著火點,即250℃;故填:C;
(2)蠟燭燃燒時,X沒有與氧氣接觸,所以X不燃燒;吹滅蠟燭瞬間,X與氧氣接觸,且焰心溫度高于其著火點,所以X立即燃燒;故填:蠟燭燃燒時,X沒有與氧氣接觸,所以X不燃燒;吹滅蠟燭瞬間,X與氧氣接觸,且焰心溫度高于其著火點,所以X立即燃燒。
8.(2023 柯橋區二模)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用如圖裝置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省略儀器的定裝置)。
(1)實驗開始后,關閉K3,打開K1、K2。裝置左側通入CO2,一段時間后 中紙花變紅,其原因為 (用化學方程式解釋)。
同時B中短蠟燭熄滅,關閉K2,片刻后長蠟燭也熄滅,說明CO2具有的性質是 。
(2)關閉K1、K4,打開K3,觀察D中現象 ,一段時間后再打開K4繼續觀察,則整個過程D中的現象為 。
【答案】(1)A;CO2+H2O=H2CO3;密度大于空氣密度,本身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2)無現象;溶液變渾濁。
【解答】:(1)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夠使紫色石蕊變紅;因此實驗開始后,關閉K3,打開K1、K2,裝置左側通入CO2,一段時間后A中濕潤紫色紙花變紅;用方程式表示為:CO2+H2O=H2CO3;同時B中短蠟燭想滅,關閉K2,片刻后長蠟燭也熄滅,說明CO2具有的性質是密度大于空氣密度,本身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2)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繼續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與碳酸鈣繼續反應生成碳酸氫鈣溶液;因此關閉K1、K4,打開K3,由于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因此D中澄清的石灰水沒有明顯現象出現;一段時間后再打開K4繼續觀察,有二氧化碳直接進入澄清的石灰水中,D中溶液變渾濁;
故答案為:(1)A;CO2+H2O=H2CO3;密度大于空氣密度,本身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2)無現象;溶液變渾濁。
9.2022年在北京舉辦了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如圖甲是冬奧會標志性場館“冰絲帶”,屆時該場館將利用無處不在的“空氣能”為3000m2場館供暖,從而實現每年減排二氧化碳160t,進而可緩解的環境問題是 。如圖乙是小科驗證該問題的實驗裝置,在 (填“陽光”或“黑暗”)下一段時間后,可觀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動。
【答案】溫室效應;陽光;左。
【解答】:二氧化碳會形成溫室效應,故場館將利用無處不在的“空氣能”為3000m2場館供暖,從而實現每年減排二氧化碳160t,會減緩溫室效應;實驗時應該在陽光下進行,由于二氧化碳會產生溫室效應,故盛有二氧化碳的裝置內溫度升高明顯,壓強大于盛有空氣的裝置,會出現水柱左移的現象;
故答案為:溫室效應;陽光;左。
10.(2023春 臨海市期末)如圖為某市2023年5月1日~14日空氣質量指數(AQI)趨勢圖(圖甲)及空氣質量等級分類標準(圖乙)。請回答:
(1)5月1日~7日,該市的空氣質量以 (填空氣質量等級)為主。
(2)可吸入顆粒物已成為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為保持并改善空氣質量,請提出一項可行的措施 。
【答案】(1)二級;(2)城市道路定時灑水。
【解答】:(1)當空氣污染指數在51-100之間時,空氣質量級別是二級,空氣質量狀況是良。根據甲圖可知空氣質量指數的范圍是50~100,空氣質量級別以二級為主。
(2)城市道路定時灑水、加強建筑工地揚塵控制,可改善空氣質量。
故答案為:(1)二級;(2)城市道路定時灑水。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林市| 马山县| 长沙县| 上犹县| 鲜城| 连云港市| 光山县| 西昌市| 东安县| 郑州市| 温州市| 景谷| 犍为县| 巩义市| 榆林市| 岐山县| 浙江省| 永德县| 乌恰县| 华亭县| 侯马市| 栾川县| 久治县| 理塘县| 平昌县| 定南县| 瑞昌市| 交口县| 永善县| 新野县| 宝坻区| 黄冈市| 鄂托克旗| 青神县| 河东区| 德安县| 江北区| 祁东县| 舞钢市| 德惠市| 永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