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新教材適用2024版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模塊1第1編中國古代史第3講濟國生民 中國古代的經濟與社會生活點向1-2教師用書(表格式)(2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新教材適用2024版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模塊1第1編中國古代史第3講濟國生民 中國古代的經濟與社會生活點向1-2教師用書(表格式)(2份打包)

資源簡介

第三講 濟國生民——中國古代的經濟與社會生活
真題考點定位
    命題統計命題要點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熱考角度 古代食物生產、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 ①湖北·T1·原始農耕②湖北·T4·宋代土地兼并③山東·T1·原始私有財產④浙江1月·T2·戰國鐵犁鏵 ①廣東·T1·春秋早期已使用鐵器②湖南·T2·漢代以農為本③湖南·T17古代糧食生產與社會生活④浙江·T28·北魏至唐前期田制的變化⑤山東·T3·宋代紡織業 ①福建·T2·東漢邊疆的農業生產②湖南·T3·西晉至唐的自耕農經濟③山東·T3·隋唐江南農業的開發④天津·T18·宋代江南農耕經濟⑤湖南·T5·宋代紹興的農業特點⑥福建·T5·清代新農作物的傳播⑦湖北·T5·清代水利建設
古代交通、貨幣與商業貿易 ①北京·T2·漢“以郵行”②北京·T4·明代經貿 ①浙江·T5·唐代草市的發展②廣東·T5·清代的瓷器貿易③廣東·T17·明代白銀貨幣化 ①江蘇·T1·戰國的抑商思想②山東·T16·宋代開封交通便利③福建·T4·宋代商品經濟發展④河北·T5·明朝大運河推動長途販運貿易
古代村落、城鎮與疫病 ①新課標·T5·沿海港口②湖南·T1·原始城址③山東·T3·漢隋京畿區 ①廣東·T20·北魏重建洛陽 ①山東·T16·宋代定都開封
古代食物生產、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 ①湖北·T1·原始農耕②湖北·T4·宋代土地兼并③山東·T1·原始私有財產④浙江1月·T2·戰國鐵犁鏵 ①廣東·T1·春秋早期已使用鐵器②湖南·T2·漢代以農為本③湖南·T17古代糧食生產與社會生活④浙江·T28·北魏至唐前期田制的變化⑤山東·T3·宋代紡織業 ①福建·T2·東漢邊疆的農業生產②湖南·T3·西晉至唐的自耕農經濟③山東·T3·隋唐江南農業的開發④天津·T18·宋代江南農耕經濟⑤湖南·T5·宋代紹興的農業特點⑥福建·T5·清代新農作物的傳播⑦湖北·T5·清代水利建設
命題分析 1.從命題形式上看,選擇題和非選擇題都有所涉及,題干材料多以歷史圖片和文字材料呈現,重點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和論證問題的思維能力,凸顯對學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等核心素養的考查。2.從命題內容上看,社會習俗的變遷、城市的發展、經濟重心的轉移、商業的經營環境、自耕農經濟的發展特點一直是歷年高考命題的高頻區域。交通的變遷和疫病衛生涉及較少。3.復習備考時,注意抓住兩條線索,一是重點關注不同階段農耕經濟和商品經濟發展的成因、特點及影響,認識經濟發展與政治制度、社會環境、經濟政策之間的內在聯系等。二是關注古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如社會習俗、生活方式、疫病衛生、城市化進程等熱點內容。
基礎體系構建
綜合線索梳理
線索一 古代農業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的使用與推廣,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小農經濟逐漸形成和發展。中國古代農業生產技術不斷發展,包括土地制度的變遷、生產工具的不斷革新、耕作方式的演進、水利設施的修建、人口遷移、經濟重心的轉移,農耕經濟的區域范圍不斷擴大。
線索二 古代的手工業和商業貿易
 手工業主要有官營、民營、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其中紡織、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業,以絲綢、瓷器為代表的手工業產品遠銷海外。
古代商業發展包括市場形成、市場管理、貨幣演變、內外貿易、城市商業功能發展五大要素,其中市場管理是核心內容,時空限制經歷了一個由嚴格到寬松的過程。
線索三 古代經濟政策與社會生活變遷
 受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國家權力高度集中并滲透到社會與經濟生活中,形成了土地私有、重農抑商、閉關自守等政策。從唐朝中期到宋元時期,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減弱,思想觀念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點向一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及經濟重心的轉移
核   心   價   值   引   領
食為政首,民以食為天,穩住糧食安全是國家穩定的壓艙石。糧食安全關系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不僅是政治問題,也是經濟問題。在傳統農業社會中,歷朝歷代無不把糧食問題擺在治國安邦的重要位置,有“洪范八政,食為政首”之稱,并在全社會形成了重農重儲的觀念和風尚。封建王朝從意識形態、農業生產、糧食倉儲、流通、政策等領域加強糧食的供應和保障,積累和形成了相當豐富的有關糧食問題的思想、文化、制度。
必   備   知   識   貫   通
主干整合
1.古代農業的發展
原始農業(農業起源) 大約1萬年前,原始農耕和畜牧出現,人類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最早培植粟和水稻
夏、商、西周(奠定農業社會基礎) 土地制度:實行井田制,土地國有生產工具:出現少量青銅農具經營方式:千耦其耘,即大規模簡單協作
春秋戰國(傳統農業形成) 耕作方式:鐵犁牛耕,鐵農具和牛耕得到推廣生產技術:注重精耕細作。修建都江堰和鄭國渠等水利工程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經營方式: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逐漸形成
秦漢至宋元(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 耕作方式:牛耕普及生產工具:耦犁、耬車、曲轅犁耕作技術:出現代田法、耕耙耱技術水利灌溉:漢代修建漕渠等,魏晉出現翻車,唐朝創制了筒車等灌溉工具
明清(農耕經濟高度發達) 經濟作物:引進和推廣高產農作物玉米和甘薯,增加了糧食產量,促進商品經濟發展土地制度:土地兼并日益嚴重,租佃關系日益普遍化
   2.經濟重心南移
(1)過程
魏晉 北方戰亂,北民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江南獲得開發
唐朝中葉 南方的經濟實力漸漸超過北方
北宋 在經濟上對南方依賴明顯,戶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
南宋 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
元朝 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稅收集中在江南,重新開通了大運河,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主要任務是運輸江南的糧食
重難突破
1.古代農業經濟的主要模式——自然經濟
中國古代農業經濟以自給自足、精耕細作、男耕女織著稱,是典型的自然經濟模式,其經營方式可分為以下三種。
(1)家庭式勞作(小農經濟)
以家庭為單位(個體經營)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形成,鴉片戰爭后開始瓦解。自耕農經濟、佃農經濟都屬于小農經濟。
(2)莊園式勞作(田莊經濟、寺院經濟)
眾多奴隸或農奴在莊園的土地上進行集中勞作,勞動者被束縛在土地上,生產力低下。雖然規模大,多種經營,但仍屬自然經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堡除軍事作用外,也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
(3)租佃式經營(租佃制)
①含義:地主把土地租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收取地租(實物地租或貨幣地租)作為收益,這種土地經營方式稱為租佃制。在這種經營模式下,地主與佃農形成租佃關系(契約形式、人身依附關系減弱或較少受到契約關系以外的人身束縛)。
②歷程:戰國時期產生,漢代較普遍,宋代已經成為僅次于自耕農形式的重要經營方式。明清時期,成為農村經濟中的主要形式。
③特點:土地出租者與租佃者訂立契約;佃戶有遷移自由;地租以實物為主,也出現向貨幣地租轉化的端倪。
2.中國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
(1)內容
時期 制度 特點
商周 井田制 奴隸社會時期的土地國有制度。分為公田和私田,由集體共同耕作
曹魏 屯田制 政府為取得軍隊給養或稅糧,由政府直接組織經營的一種農業集體耕作制度,是一種土地國有制度
西晉 占田制 農民向官府登記占有土地的制度。占田數并不是國家授予農民的土地數額,而是國家允許農民占有土地的限額
北魏隋唐 均田制 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土地為國有制
宋至明清 永佃田 佃農有權“永久”性耕種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土地所有權同土地使用(耕作)權分離
(2)規律
①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歷史的主流。
②統治者長期限田,通過推行國有制保障“耕者有其田”。
③日益向著開放和流動方向發展。
④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的產權形式。
⑤與賦稅制度緊密關聯,為國家機器運轉提供充足的財力支撐。
⑥精細化管理,歷史悠久。
3.農業地理空間的擴展
4.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四大特點
5.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1)因素
(2)過程
特征 表現
基礎條件 春秋戰國時期,楚、吳、越等對江南有所開發。秦漢時期,中原的鐵器傳到珠江流域
東晉南朝:南北經濟差距縮小 江南土地大量開墾,耕作技術進步,興修了很多農田水利,農作物品種增多,單位面積產量提高。兩晉之際,是中國歷史上北方人口南遷的第一次高潮
隋唐五代:開始并逐漸南移 江南土地資源進一步開發,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地。至唐朝后期,出現了“賦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現象,揚州的經濟地位超過長安和洛陽。“安史之亂”以后,形成北方人口南遷的第二次高潮
兩宋:最終完成 “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江南農業已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兩宋之際,是中國歷史上北方人口南遷的第三次高潮
明清:地位鞏固 江南出現許多重要城市,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緩慢發展
  (3)影響
對海外貿易的影響 經濟重心的南移,推動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有了很大改善,促進了宋元時期海上貿易的發展
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時期,南方工商業城市增多,商品經濟發達,一直影響至今
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北方人口的南遷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而經濟重心的南移又反過來吸引了北方人口進一步南遷。南方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
對文化教育的影響 經濟重心的南移,促進了南方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對民族關系的影響 經濟重心的南移,使我國各民族更好地交融在一起,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經濟重心南移,導致了南方某些地區的過度開發,其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對風俗習慣的影響 受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唐中期北方飲茶之風盛行等
典   題   實   達   素   養
                   
1. (2023·湖北卷)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創字時的生態環境、經濟生活和思想觀念等。下表是“農”字的演變歷程,其創意是在樹木眾多的地方以蜃(蚌殼)制工具從事勞作。“農”字的創制可反映當時( D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
B.漁獵采集的勞動方式
C.形神兼備的書畫藝術
D.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
【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原始的自然條件下,采用簡陋的石器、棍棒等生產工具,從事簡單農事活動的農業。“農”字的創制可反映當時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D項正確;材料內容沒有涉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不是漁獵采集的勞動方式,排除B項;“形神兼備的書畫藝術”與“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不一致,排除C項。故選D項。
2. (2023·湖南卷)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距今約6000年,是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城址內外發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遺跡,多座陶窯,以及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壇和古稻田。這說明( B )
A.城市是最早出現的人類文明要素
B.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
C.古城先民已擺脫對漁獵采集的依賴
D.遺址所處時代已邁入階級社會門檻
【解析】 據題干可知主要結論: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距今約6000年,考古發掘反映出現原始農業、手工業、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動,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產生,因此長江流域的古城遺址說明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重要源頭,B項正確;城市不是最早出現的人類文明要素,排除A項;“已擺脫”說法絕對,排除C項;材料不能表明已進入階級社會,排除D項。故選B項。
3. (2023·山東卷)私有財產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下列與陶器相關的考古發現中,可以用來作為私有財產已出現證據的是( C )
A.遺址出土有陶器和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隨葬品有陶缽、陶罐、骨器等
C.單人墓隨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鉞等百余件
D.陶器上繪有豐富多彩的幾何圖案和動植物紋樣
【解析】 材料中單人墓隨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鉞等百余件,說明當時貧富差距已經出現,私有制產生,C項正確;僅憑遺址出土的陶器無法證明當時人類出現私有財產,因為陶器和較多陶器碎片究竟屬于個人所有還是集體所有,材料沒有明確告知,排除A項;多人合葬墓主要反映當時人類過著集體生活,沒有貧富差距,排除B項;D項說明當時人類的陶器制作具備一定的水平,但是不能證明當時出現私有制,排除D項。故選C項。
4. (2023·浙江1月)生產工具的進步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河南輝縣出土的戰國鐵犁鏵,人們耕地時把它安裝在犁上,用來破土,省力易行。據此可知,戰國時期( C )
A.鐵犁鏵用灌鋼法制成
B.中國人率先掌握了冶鐵技術
C.鐵農具已經在農業生產中使用
D.鐵犁牛耕已經成為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解析】 根據材料“戰國鐵犁鏵,人們耕地時把它安裝在犁上,用來破土,省力易行”可知,鐵農具已經在農業生產中使用,C項正確;灌鋼法是南北朝出現,排除A項;公元前15世紀小亞細亞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鐵技術,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牛耕,排除D項。故選C項。
5. (2023·山東卷)下圖為西漢與隋京畿區示意圖。與西漢相比,隋京畿區的變動是為了( D )
A.減少制度變革阻力
B.拓寬財政收入來源
C.促進中原地區民族交融
D.緩解關中地區經濟壓力
【解析】 根據材料“西漢與隋京畿區示意圖”可知,與西漢京畿區相比較,隋朝的京畿區向以洛陽為中心的東部延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朝時期,人口大量增加,經濟重心逐漸南移,亟需通過南糧北運等形式來緩解關中地區的經濟壓力,D項正確;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區的東移,與制度變革無關,排除A項;京畿區的東移,與拓寬財政收入來源無關,排除B項;隋京畿區的變動目的是緩解經濟壓力,而民族融合是東移帶來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
6. (2023·湖北卷)宋代依據有無田產,將全國戶口分為主戶和客戶。下表是北宋寶元元年(1038)和元豐元年(1078)三路主戶、客戶的統計數據,表中客戶比率變化反映( A )
年份數據戶別政區 荊湖南路 荊湖北路 江南東路
主戶 客戶 客戶比率 主戶 客戶 客戶比率 主戶 客戶 客戶比率
寶元元年 456 431 354 626 0.437 350 593 238 709 0.405 902 261 171 499 0.160
元豐元年 475 677 395 537 0.454 280 000 377 533 0.574 926 225 201 086 0.178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經濟差別擴大
C.商品經濟發展加快 D.貧富差距逐漸縮小
【解析】 閱讀材料表格數據可知,從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至元豐元年(1078年),三路(北宋的地方行政區)的客戶(沒有土地的農民)比率都呈現上升趨勢,這個趨勢表明失去土地的農民數量增多,反映了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客戶比率的變化,不能體現區域經濟的差異,排除B項;客戶比率的增加,不能反映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C項;客戶比率的增加,反映了貧富差距的擴大,排除D項。故選A項。點向二 古代工商業發展與經濟政策
核   心   價   值   引   領
工商業是中國古代經濟重要內容之一。而市鎮經濟又是工商業發展在北宋以后的突出亮點;城市的發展,尤其是明清時期市鎮的發展是古代商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也是高考熱點。在高考中對中國經濟的考查從市鎮經濟的角度出題的頻率很高,可以是選擇題,也可以是主觀題,而且通常會以中西對比的方式來考查考生對相關歷史知識的掌握及運用情況,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必   備   知   識   貫   通
主干整合
1.古代手工業的發展
(1)勞作方式:手工業家庭式勞作、民營和官營作坊。
(2)主要成就
冶鑄業 ①商周青銅器鑄造;②春秋時期開始冶鐵;③戰國以后出現大量鐵農具;④東漢發明水排鼓風冶鐵;⑤北宋時用煤作冶煉燃料
陶瓷業 ①南北朝時陶瓷業進步,南朝時發明陶瓷工具匣缽;②唐宋時期發明陶瓷工具支釘;③宋朝五大名窯;④明清時期青花瓷、釉里紅
紡織業 漢代發明提花機;元朝使用紡織機
   2.古代的商業貿易、交通與城市
時期 概況
國內貿易、交通與城市 對外貿易、交通與城市
先秦 ①商朝出現商人;②突破“工商食官”格局;③貨幣廣泛流通;④涌現出一批中心城市
秦漢 ①統一貨幣、度量衡;②推行重農抑商政策;③漢武帝時實行鹽鐵官營;④秦朝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開鑿了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西漢時開通絲綢之路,中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
隋唐 ①坊市分區制;②柜坊、飛錢出現;③隋朝開通大運河,溝通了中國南方和北方;唐代的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④長安、洛陽等城市商業繁榮;⑤農村集市發展起來 唐宋以后,海上貿易興盛。商船從東南沿海各港口出發,近達南洋各地,遠達波斯灣、阿拉伯海和紅海沿岸地區。中國出口商品,除絲綢外,還有瓷器、紙張、茶葉等。官府在東南沿海一帶設置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
宋元 ①使用“交子”;②坊市分區制被打破;③商品種類繁多,東京等城市商業發達;④商業稅收成為重要稅源;⑤元大都成為國際性商業大都會;⑥元朝時京杭大運河為世界之最;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
明清 ①江南工商業集鎮涌現;②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③商幫活躍與興盛;④大量農副產品進入市場,商品化程度提高;⑤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 朝貢貿易:①明清時期,朝廷對朝貢國家、路線、港口、船只數目、貢品種類均有嚴格的規定。②清政府在廣州設置公行,統攬對外貿易事務。③1757年,清政府將通商口岸限定在廣州一處,對外貿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
   3.古代經濟政策
坊市分區制 宋代以前縣以上城市嚴格劃分坊市;宋代以來坊市界限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監管商業活動
重農抑商政策 (1)歷程:秦國商鞅首倡,歷代沿用。(2)主要內容:農本商末、限制商人、官營政策等。(3)意義: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鞏固了封建統治,但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中國社會的轉型
海禁、“閉關鎖國”政策 明清實行,其主要內容是禁止民間私人對外貿易,只準官方貿易。清朝還嚴格限制外商來華貿易,特許廣州“十三行”管理對外貿易
   4.中國古代交通與社會變遷
類別 發展表現 對社會變遷的影響
陸路 ①秦朝: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②漢代:開通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絲綢之路③唐代: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④元朝: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的驛路交通網 ①交通的改進,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②交通的發展影響了城市的發展。改善并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
水路 ①春秋時期:已有運河②秦朝:開鑿了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③隋朝:開通大運河,溝通了中國南方和北方④元朝:京杭大運河為世界之最
重難突破
   1.古代中國的手工業
(1)經營形態與特點
經營形態 經營方式 產品用途 流通方式 歷史地位
官營手工業 官府直接經營 軍用品和皇室貴族生活用品 通常不在市場流通 明中葉以前占據主導地位,代表我國古代手工業發展水平
民營手工業 民間私人經營 供民間消費 在市場流通 明中葉后占據主導地位
家庭手工業 個體農戶的副業 供家庭消費和交納賦稅 剩余部分出售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一直存在于社會經濟生活中
(2)發展特征
2.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及原因
特點
(1)商業市場形式多樣:如市、草市、夜市和曉市等。
(2)城市商業經濟發達:各朝代都興起不同數量和規模的商業大都市,到明清時期,興起了一大批工商業市鎮。
(3)對外貿易發達:以絲綢之路為主要渠道的對外貿易,構成了古代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促進沿海港口城市的興盛。
(4)貨幣種類豐富:在貨幣流通領域,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明朝時形成了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錢銀并行的貨幣流通制度。
(5)商人群體活躍:到明清時期實力雄厚的區域性商人群體組成了商幫——晉商、徽商等。
(6)商人地位低下:商業長期受到重農抑商政策的壓制,商人社會地位較低,商業始終作為農耕經濟的補充未占主導地位。
(7)商業信貸發展:春秋時期出現貨幣信貸,宋代出現商業信用憑證匯兌——交子,清朝資本性借貸顯著發展。
(8)商業契約發展:商周時期產生了契約,漢代以后廣泛應用。
影響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因素
(1)發展基礎:農業和手工業是商業發展的基礎。
(2)國家政局:國家動亂影響商品交換。
(3)交通條件:絲綢之路有利于對外貿易發展。
(4)貨幣發展:貨幣統一、紙幣出現。
(5)政府政策:如:南宋發展海外貿易和清朝的閉關自守的政策。
3.中國古代城市演變的特點
(1)從城市功能來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軍事重鎮;唐代以后,城市的經濟功能逐漸增強;宋代以后,城市的經濟功能逐漸超過了政治功能。
(2)從城市的商業活動來看,由限制到逐漸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開,嚴格限制商業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宋代逐漸打破市坊界限。
(3)從城市數量和規模來看,商業城市數量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明清江南地區出現了大批的工商業城鎮。
(4)從城市布局和分布來看,城市的布局體現君主專制統治的理念;區域分布與經濟重心緊密相連;唐宋以后,經濟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漸增多。
(5)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擴大,影響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同樣也推動了市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逐漸發生變化。
4.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的原因
典   題   實   達   素   養
1. (2023·新課標卷)我國東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紀只是一個“結茅而居”的漁村,到16世紀,已成為“繁華世界”,“寶貨塞途,家家歌舞賽神,鐘鼓管弦,連飆響答”,時稱“小蘇杭”。能夠說明這一現象的是( C )
A.朝貢貿易繁榮 B.農業生產技術進步
C.白銀大量流入 D.海上絲綢之路興起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16世紀,我國東南沿海某港口貿易增多,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繁榮,結合所學,這一時期,新航路開辟,世界貿易增多,中國手工業產品迅速發展,在對外貿易中占優勢,因此白銀大量流入中國,促進了東南沿海港口城市的興起,C項正確;明朝在朝貢貿易中采取“免征稅”“給予賞賜”等優待政策,“厚往薄來”,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對東南沿海港口城市興起作用有限,排除A項;材料強調明朝的對外貿易,與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無關,排除B項;海上絲綢之路興起于漢代,排除D項。故選C項。
2. (2023·北京卷)如圖是明代經貿示意圖(局部)。對圖中信息理解正確的是( B )
①商幫都分布于南方稻作農業區 ②長江中下游農業生產水平總體較高 ③海禁阻斷了明代海外貿易路線 ④主要外貿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幫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根據材料“明代經貿示意圖(局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幫在南方和北方都有分布,南方居多,①與題意不符;長江中下游農業生產力(畝產斤數)較其他地區高,說明此地農業生產水平總體較高,②符合題意;根據材料信息,此時的海外貿易線路較多,說明明代海外貿易沒有阻斷,③不符合題意;根據示意圖信息,廣州、泉州、福州、寧波等外貿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幫,④符合題意。綜上所述,②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间市| 泸水县| 奉节县| 上犹县| 苗栗县| 呼和浩特市| 金堂县| 漯河市| 永胜县| 平果县| 射阳县| 武安市| 松潘县| 乌兰浩特市| 河东区| 磐安县| 濮阳县| 嘉黎县| 民丰县| 尚义县| 额济纳旗| 宜宾县| 蒙山县| 华宁县| 张家界市| 东明县| 馆陶县| 凤山县| 镶黄旗| 琼海市| 都昌县| 青海省| 舞钢市| 赤城县| 杭州市| 遂溪县| 蕉岭县| 壤塘县| 延津县| 五原县| 桃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