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從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遲滯看盛世危情——以李漁的經歷為例》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課程標準(中外歷史綱要上)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認識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和世界形勢變化對中國的影響以及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選擇性必修二)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及其歷史影響。了解勞動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以及歷史上勞動工具和主要勞作方式的變化。涉及教材 綱要上《第15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選必二《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 選必二《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課程標準修訂組編寫的《解讀》明清時期的中國社會出現了許多重大的社會變化,特別是16世紀以來,在許多方面一直影響到現代社會;這些變化與這一時期的世界變化是同步的,甚至是后者的組成部分。這些共同之處包括人口增長導致的人口流動頻繁、更深度的區域開發、城市的發展和區域性貿易的活躍、國家制度與商業發展之間的矛盾及其調適、民間組織的興起、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等等。所以不僅有變化,而且有危機。劇烈的變化必然對原有的格局和秩序形成挑戰,西方殖民勢力的東來必然引起與當地國家和人民的矛盾,國內人口的流動必然導致移民與土著的糾紛,商業貿易發展的訴求必然與現有制度相抵觸……所以變化和危機或挑戰是相生相伴的。還有一點,就是封建專制的強化對中國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近五年考情命題趨勢:結合明清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及當時的世界形勢,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明清經濟的發展與局限;階段特征明(1368年-1644年)、清前中期(1644年-1840年)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鞏固和封建社會由盛轉衰時期。新的經濟、思想因素出現,是中國近代社會的前夜。經濟上,發展與遲滯。一方面,農耕經濟高度發展,商品經濟繁榮,出現新的經營方式,經濟總量仍然處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農抑商政策和閉關自守嚴重阻礙了新經濟因素的發展,中國已經開始落后于時代發展的潮流。統攝概念基于課標,參考《解讀》,提煉出的統攝概念為:明清的盛世危情。“盛”和“危”是相生相成的,并且呈現出由盛轉衰的趨勢,這是教材中的明線。本課為大概念統攝下的子課時,通過聚焦明清時期經濟的發展與遲滯看盛世危情。本課是一輪復習課,因此授課的過程中不再一一梳理基礎史實,而是關注如何運用這些歷史必備知識進行主題探究,在活動中著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歷史思維品質,以應對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能力考察需要。本課的另一明線是明清時期李漁的個人創業歷程,所選材料來自張春樹、駱雪倫《明清時代之社會經濟巨變與新文化——李漁時代的社會與文化及其“現代性”》。結合個人經歷,創設歷史情境,進行主題探究,思考并回答李漁大事記中關鍵節點。以小見大,通過李漁生活的微觀世界來看明清朝代轉換之際中國的宏觀世界,特別是這一時期經濟上的發展與遲滯。教學目標通過活動設計、史料研讀等形式,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出現的新變化。通過解讀生平大事記培養學生整合信息、重新建構的歷史解釋能力,通過挖掘李漁的生平成就和創業困境的社會背景,認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的經濟、政治的反映的唯物史觀規律。通過中西對比、表格分析進行整合,培養時空觀念,探究明清時期封建專制制度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認識16-17世紀中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繪制本課時的邏輯關系圖示并加以說明,從整體上把握明清的經濟特征。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認識明清時期經濟領域發生的重要變化。教學難點將明清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置于同一時期世界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地圖、表格、文字材料等(二)教學方法 主要以講授法、任務驅動法、問題化設計、情景創設法與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李漁簡介介紹李漁在小說、戲曲、出版、園林建造等方面的成就,特別是他在后世享有“中國戲劇理論始祖”、“世界喜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等美譽。由此激起學生興趣:是怎樣的社會環境孕育出此等人物?為何我們對他知之甚少?【意圖】問題激趣,時空定位,引入李漁生活時代的社會經濟特征的分析,也使得后面探究李漁的人物形象和歷史評價不顯得突兀。李漁作品的史料價值當文字材料進入歷史研究的范疇,它便成了史料。李漁生活于1611年至1680年,明清經濟、社會轉型和變化是其生活中關鍵的問題。李漁的作品是如何反映他的社會和時代的,而他的社會和時代又是怎樣造就了他這樣一個人、一個作家和一個知識分子的 史料價值:屬于文獻史料,彌補傳統史料之不足,但具有作者的主觀色彩,需加以辨別、對比印證,采用“綜合歷史分析法”,由此通過李漁生活的微觀世界來看明清之際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情況。【意圖】指向學業水平水平4:能夠比較、分析不同來源、不同觀點的史料;能夠在辨別史料作者意圖的基礎上利用史料;能夠恰當的運用史料構建自己的論述。主要學習任務探究任務一:解讀李漁前半生大事記解讀:結合必備知識,概括李漁生平大事記所反映的時代特征。【意圖】引導學生將碎片化的信息重新整合,初步分析明清易代之際的政局、工商業、考試制度、教育體系等方面的基本情況,勾勒李漁生活圖景、創設歷史情境。(2)關鍵問題1:分析李漁為什么放棄科舉?提取信息并進行說明。①科舉不中:明清八股取士僵化,不利于選拔人才。②民亂、戰亂頻發:明清易代,時局動蕩;③成為通俗文學職業作家:明清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社會風氣發生轉變。(3)關鍵問題2:李漁何以謀生?說明什么?【意圖】指導學生規范答題,用歷史專業術語組織答題語言,注意:先提取表格信息再結合必備知識說明,指出歷史現象背后的本質。在探究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職業生涯轉變出發分析原因,進而推論出明清商品經濟繁榮,市民文化蓬勃發展。探究任務二:分析蘭溪、金華的社會經濟特征方志所載:水陸通涂,南出閩廣,北入吳會,故形勢甲浙東。這兩個縣提供了全府八縣三分之一的谷物稅收。這一地區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除了稻米,還有小米、玉米等;方志所列當地作物共有30多種水果和40多種蔬菜。與糧食作物并列的還有經濟作物。其中較為重要的有酒、茶、黃豆和火腿。明代《春明夢余錄》載:今天下自京師達四方,無慮皆用白銀。這一地區生產的紡織品包括絲緙、芒麻和棉織品。此外據記載還有一系列諸如蜂蜜、蜂蠟、蠟燭和各種油等城郊手工業產品。據晚明時期的方志所載,商鎮在蘭溪有15個,在金華有17個。問題:綜合上述材料和必備知識,歸納蘭溪、金華地區的社會經濟特征。【意圖】引導學生從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角度進行歸納概括,并且理解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引出明清在經濟發展方面的“盛”——農耕經濟高度發展,商品經濟繁榮,出現新的經營方式和經濟元素。探究任務三:明清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遲滯材料一:1400—1800年……中國不僅是東亞朝貢貿易體系的中心,而且在整個世界經濟中……也占據著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全世界生產的白銀貨幣的大約一半……這一切之所以能夠發生,直接緣于中國經濟和中國人民在世界市場上所具有的異乎尋常的巨大的且不斷增長的生產能力、技術、生產效率、競爭力和出口能力。——[德]貢德·弗蘭克《白銀資本》問題:提煉材料一作者的觀點并予以闡釋。材料二:問題:材料是從什么視角看“康乾盛世”的。從材料二的經濟數據中,你可以對18世紀的中、英兩國經濟得出什么結論?材料二中經濟學家對18世紀的經濟數據估算為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意圖】通過表格橫向對比,分析18、19世紀中國與英國的人均國民收入情況,重新審視“康乾盛世”,呼應主題。認識到置于中西對比框架下的明清經濟是一種“停滯的增長”,在鼎盛之下埋藏著危機。探究任務四:結合李漁后半生,新經營方式為何未能成為當時社會主流?探究任務五:李漁的人物形象與歷史評價評價1:康熙《錢塘縣志》和嘉慶《錢塘府志》均對李漁只字不提……黃文腸《曲海從目提要》收入李漁的雜劇和傳奇高達十篇,對李漁介紹卻說他在同時代人的眼中不過是個“俳優”(樂舞諧戲為業的藝人)。評價2:李漁的小說和戲曲在日本和歐洲贏得高度贊賞。笹川種郎(1870—1949)認為李漁是清代最有成就的四大名士之一,與曹雪芹、金圣嘆、孔尚任并列齊名……幕府時期(1603—1867),日本人只要談論起中國的戲曲,立刻就會提到李漁。評價3:1815年,廣州東印度公司的職員兼語言學家戴維斯爵士開始翻譯李漁文學作品,并由此被選入“皇家協會”,成為當時英國研究中國文學和語言的主要權威……譯者們對小說的作者幾乎不感興趣,讀者們讀李漁作品的目的也主要是要了解中國。問題:請你選擇一種評價并進行闡釋,并分析人物評價的影響因素。【意圖】指向學業質量水平3:能夠分辨不同的歷史解釋;嘗試從來源、性質和目的等多方面,說明導致這些不同解釋的原因并加以評析。呼應導言,李漁在國內主流文化界被冷遇,在國外卻廣受贊譽,引導學生思考原因。教學反思本課試圖突出大概念的同時,也將一系列必備知識作為子要素,嵌入大概念的內部體系中,將歷史事物(情境)、歷史現象(必備知識)、歷史概念(趨勢、規律)有機融合。在一輪復習課上,歷史概念、歷史現象已納入大部分學生的認知“前結構”,所以教學的流程應當是基于已有的歷史概念,合理地遷移運用必備知識,有效地解釋歷史情境所設的各種問題。培養學生“學會思考”,不是“去找唯一的正確答案,一個基本事實、一種權威性的解釋。”而是運用豐富的歷史資料,多角度更全面地認識歷史、理解歷史、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對歷史的判斷。這一過程,就是歷史學識在新的層次上實現深度學習的過程。最后仍要注意回歸大概念“盛世危情”和主線“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遲滯”,對整理知識進行梳理,鞏固強化。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