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22課《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教學設計【指導思想】切實貫徹新課程標準和四個堅持、四個服務的教育理念,體現高考評價體系一體四翼的考查要求,以培養學生會學習、能思考的能力,落實歷史學科素養,通過生生互助、生生合作、師生互動相結合,打造和諧高效、思維對話的新式課堂。【核心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了解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暴行和抗日戰爭從局部到全面的時空演變;通過史料分析,解釋日本侵華原因。2.史料實證:通過分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解釋中共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3.家國情懷:初步學會辨析史料,并正確的運用史料駁斥日本右翼勢力的謊言;樹立正確的戰爭責任觀,珍愛和平,勿忘國恥。【重難點問題】(一)教學重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二)教學難點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的原因、中共在此階段抗戰中作用。【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歷史地圖文字材料多媒體(二)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知識結構】一、揭穿謊言—危機與侵略二、誓死抵抗—團結與抗爭三、守住良知—銘記與反思【課前準備】1、請同學們提前預習教材并完成預習學案。2、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導入設計師:這節課我們從一個概念開始--十四年抗戰。2017年教育部相應黨中央號召,要求所有教材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為什么要這么改,朱漢國教授給了我們答案。“十四年抗戰”概念的明確,有助于理解日本侵華本質和危害。“十四年抗戰”概念把1931年開始的局部抗戰與1937年開始的全國性抗戰連接起來,有利于全面了解中國人民抗戰的全過程---朱漢國設計意圖:通過概念引入,幫助學生建立起整體時空觀,理清本節課在整個抗戰史的地位。【正課部分】一. 揭穿謊言—危機與侵略1.播放《東京審判》一段視頻,展示文字:日本右翼勢力宣稱:“在支那事變(日本侵華戰爭)發展的過程中,日軍并沒有掠奪領土的性質。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沒有掠奪領土的意圖。”請同學們用史實揭穿日本右翼勢力的謊言。設計意圖:采用時間軸加地圖的形式,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并根據地圖引導學生總結日本侵華歷程的特點。2.你從該份報紙中得到哪些信息?(提示:相關事件、政府態度等)設計意圖:設置情境,通過報紙信息分析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引導學生從日本、中國、國際三個方面概括原因。3.作證南京大屠殺師:提供相關史料,引導學生辨析哪些證據最具有說服力。設計意圖:通過該環節,一方面認識到南京大屠殺證據確鑿,不容反駁,另一方面理解一手史料的概念,并學會運用史料的方法,即搜集多種史料,注意史料之間的相互印證。二.誓死抗戰—團結與抗爭1.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對華侵略,最致命的錯誤是大大低估了中國民眾內部蘊藏著的那種無窮無盡的斗爭力量,特別是當中華民族處于生死關頭時那種萬眾一心的民族凝聚力。——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師:提供時間軸和表格,由學生自主梳理中國人民的抗戰史實。2.(1)(2)西安事變后,各大媒體報道:張學良率部叛變!國府下令褫職嚴辦。---《中央日報》(國民黨機關報)爭取中華民族生存,張楊昨發動對蔣兵諫。---《西北文化日報》(創刊于西安,楊虎城西安公署機關報)張學良竟率眾部叛變,蔣委員長被留長安。---《大公報》(標榜“不黨不私”方針,奉蔣介石為“國家中心”)張楊發表對時局宣言,八項主張要求全國采納;蔣委員長在兵諫保護中,但安全問題可保無虞。---《解放日報》(共產黨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機關報)師:請任選一家媒體的態度做出合理解釋。(3)從三個視角展示中國共產黨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中所做的貢獻。設計意圖:通過以上三個層層深入問題,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根據社會主要矛盾適時調整政策,并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實現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展示抗戰表格,小組活動:請同學們根據時間軸和表格,談談對“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的理解。設計意圖:本環節可以培養學生從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運用其解決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的理解,體現史料實證水平 2的要求;小組合作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合作精神。三.守住良知—銘記與反思引用材料:據《紐約時報》報道,日本政府的一名發言人表示:“這場戰爭歷時多久并不取決于中國政府。至關重要的是,日中兩國應該表明他們不過于關注不幸的過去。”---新華網 2017.1.23外交部長王毅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加害者越不忘加害于人的責任,受害者才越有可能平復曾經受到的傷害。70年多前日本輸掉了戰爭,70年多后日本不應再輸掉良知。師:談談日本怎樣做才不至于失去良知?面對日本右翼勢力的謊言,我們又該怎么做?設計意圖:通過思考,使學生認識到我們學習這段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學會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認識到強大自己才是最好的反擊。一、揭穿謊言—危機與侵略二、誓死抵抗—團結與抗爭三、守住良知—銘記與反思【自我反思】1.一境到底,以“十四年抗戰”概念做到首尾呼應,實現情境化教學。2. 針對本課教學重難點,以史料方式突破,深化理解,凸顯了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核心素養。3.學生活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表象感知到深度析因;從疑惑態度轉變到民族利益至上、民族精神感召;從抽象理論到細節體悟,內化民族的血性!傳承愛國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